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变化与河流关系

气候变化与河流关系

发布时间:2021-01-02 15:03:03

1、黄土高原历史上什么样子

这是别的网友哪里找来的希望有帮助
黄土高原农林牧分布地区的演变
历史时期之初,黄土高原分布着广大的森林,森林之间,间杂着草原,温带森林草原地带。草原地带主要在子午岭北段以西以及六盘山的东西两侧,也就是由甘肃庆阳、环县向西至于靖远的黄河岸上。
那时农业虽已有所发展,但农业地区所占的比例却相当微小,不能和森林草原相比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地区就逐渐扩大。中间经过几度的变化,农牧更迭交替占较为重要的地位,可是后来农业还是超过了牧业,而森林地区更显得缩小,近代几乎完全丧失殆尽。
历史时期初期,黄土高原的森林地区相当广大。尤其以吕梁山区更显得突出。直到现在,这座山上的森林犹为黄河中游重要的林区。那时的森林地区不仅限于山地,山下原野也都有所繁殖生长。渭河中上游的森林直到隋唐时还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尤其值得称道的,则是现在所谓干旱地带,山西岢岚、五寨诸县,正当芦芽、岢岚诸山,以及保德、河曲、偏关诸县,鄂尔多斯高原东部,陕西北部的横山山脉,子午岭南部和中部,六盘山和屈吴山都曾经是森林地区。
黄土高原是一个农牧兼宜的地区。广大的草原诚然是适于畜牧业的发展,为游牧民族繁殖牲畜的良好地区。可是农业民族来到这个地区,就必然会改造草原为农田,使之成为农业地区。由于历史时期国内民族的矛盾和冲突,这个农牧兼宜的地区为农为牧,曾经有过几次大的改变。其中由牧区转为农区,先后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由战国后期至于秦汉王朝,第二次是隋唐时期,第三次则是明清以来。在一、二两次之间,这里又恢复到游牧地区。当时游牧地区不仅得到恢复,而且有了扩大,远远超出于黄土高原之外。在二、三两次之间,农业地区和游牧地区参差并存。虽是并存,游牧地区仍稍逊于农业地区。战国后期秦国所修的长城是农牧地区分界线中最南的一条。这条长城西南起于今甘肃岷县,而东北至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黄河岸边。中间经过六盘山和子午岭间的固原、环县等县,并沿横山山脉趋向东北。最北一条的农牧地区的分界线,乃在贺兰山和阴山山脉之上,这里主要是秦汉两个王朝的长城。这条长城已超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之外,不在涉及之列。战国后期的秦长城没有维持好久。明长城在明代也曾起过最为显著的作用,明代以后,已经不能成为一条农牧的分界线。此外由于森林地区的遭受破坏,无人从事恢复更新,原来的林地被开垦成为农田。
1、西周时期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轮廓
周人以农业立国,其势力所及和封国所在,皆当在农耕地区。有些地方或本非农耕地区,经过周人的经营,也逐渐成为农耕地区。《史记·周本纪》述周人的先世从后稷开始。后稷以好种麻菽,播时百谷,获封于邰。邰在今陕西武功县,正在渭河的下游。其后不窋失官,奔于戎狄之间。所谓戎狄之间当是畜牧地区。不窋所奔的地方据说在唐代庆州东南三里,其地于唐时尚有不窋故城[1]。唐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县,则今庆阳县于其时正是游牧地区。周人起于周原。周原附近渭河南北多为诸侯封国和贵族采邑,自然皆是农耕地区。这里西倚陇山。据《史记·秦本纪》所记述,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于淠渭之间,因此而得封于秦,为附庸之邑,就在秦继续养马。其后世又居住于西犬丘,都在陇山以西。说明了陇山以西为畜牧地区。
西安蓝田、西安老牛坡、田家庄、袁家崖的商代墓葬,可见殷商文化在这里有相当浑厚的基础,当地的农耕生涯也显示出一定的发展。从陕西永寿、西安蓝田的两周遗址,以及由这往东的黄河侧畔,有更多的周人诸侯封国,河渭相会处的芮国、今合阳县东南的莘国、今韩城市的韩国、宋国、今三门峡市的虢国皆为周国的诸侯,也显示出周人在殷商文化基础上继续发展。
黄河以东即所谓河东之地,西周初年的诸侯封国最为繁夥,当然是农耕地区。当时这里最北的诸侯封国为霍国。霍在今山西霍县。今霍县北有霍山,即古时的霍太山。霍山南北的气候已有差异,霍山以北当时再未见有诸侯封国,则当时的农牧业地区分界线实应在霍山之上。
上面所论述的乃是西周时期由周人发祥地周原附近陇山之下向东北引伸的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具体说,这条分界线是由陇山之下向北绕过当时的密,也就是现在甘肃灵台县,折向东南行,由今陕西泾阳县越过泾河,趋向东北,过相当于今陕西白水县北的彭衙之北,东至今陕西韩城市,越过黄河,循汾河西侧,至于霍太山南,又折向南行,过浍河上源,至于王屋山,更循太行山东北行,绕北燕国都城蓟之北,再东南至于渤海岸上。燕国所都的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2、春秋时期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推移
宣王死后,其子姬宫涅即位,是为幽王。幽王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不仅不理朝政,而且又以“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此时正值天下大旱,人民死亡无数。幽王又为取得褒姒一笑举烽火嬉诸侯而失去诸侯国的信任。于是在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和犬戎,对周王朝大兴问罪之师,向宗周镐京发动了逊攻,致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镐京很快被申侯攻占。周幽王带褒姒出逃至骊山脚下,被戎人追上杀死。各国诸侯看到幽王已死,遂与申侯、缯侯商量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平王即位后,王畿各地遍布戎人,西周王朝随时可能遭到戎人的袭击。又鉴于周王朝兵力已经衰弱,难于抵抗戎人,振兴西周,因此遂于公元前770年,在郑武公、卫武公、晋文侯、秦襄公等率兵护送下,放弃宗周镐京,迁都成周洛邑,史称东周。
春秋时期的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陇山以东,由秦国都城雍以北沿岐山、梁山东北行,再经麻隧、彭衙之北,而至于梁国的龙门山下。即今经过陕西泾阳、白水、韩城诸县、市之北,而达于黄河之滨。这条分界线由龙门山下东越黄河,经屈之南,循吕梁山东麓东北行,至于今山西太原市阳曲县北,也就是当时盂县之北,又东南绕今盂县之南,东至太行山上,再循太行山东麓,过当时燕国都城蓟之北,而东南至于渤海之滨。在这条分界线之南,春秋时还曾经有过各种戎狄杂居于诸侯封国之间,甚至周王室雒邑附近的伊洛流域,也有戎迹。这些杂居的戎狄,其初当然仍以游牧为生涯,由于与华夏诸国杂居于宜农地区,故后来也都逐渐舍弃其游牧的旧俗,执耒耜操作于田亩之间了。
戎狄杂居于诸侯封国之间,主要有早期的姜戎,姜戎氏就是所谓陆浑之戎,也就是所谓允姓之戎。这一族曾居于瓜州。在岐水旁兴起。姜氏城距周原及邰皆不远,姜姬两姓相近,世为婚姻。后期由游牧生涯转变为农耕生涯。白狄为从事游牧生涯的族。春秋时的鲜虞、肥、鼓诸国是白狄所建立的几个小国,到了春秋后期,这几个小国都已经有了城郭。非华族而有城郭宫室,就同样显示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变。骊戎的故地在汉时京兆尹新丰县,也就是在今陕西临潼县。晋献公曾伐骊戎。太行山西侧当时居住着许多戎人,潞氏、留吁、铎辰、*[广啬]咎如、东山皋落氏皆其著者;还有丽土之戎,草中之戎,潞氏当在今山西潞城县北。留吁在这今山西屯留县。铎辰在今山西长治市。*[广啬]咎如当在潞氏之东太行山上。丽土之戎和草中之戎当在今山西阳城县南析城和太行二山之间。这里戎人虽多,潞氏实为最大,在被灭以前,已经由游牧生涯转变为农耕生涯。
3、汉代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划分
司马迁撰《史记·货殖列传》,分当时全国为4个经济区域:
(1)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
(2)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3)江南:出柟、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
(4)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

《史记·货殖列传》关于经济区划的叙述,大致反映战国至汉初的情况。它将全国分成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4 个经济区。山东即关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战国以来已成为农耕区了。山西本泛指崤山、函谷关以西,关中盆地和泾、渭、北洛河上游,西至黄河均在其内。但关中盆地自周秦以来的经营,已是农耕区。只是其北面的泾、渭、北洛河上游及其迤西一带,即西汉时代的天水、陇西、北地、上郡地区,春秋以来为戎狄所居,至汉初仍是一片以“畜牧为天下饶”著称的畜牧区。龙门、碣石以北是“多马、牛、羊、旃裘、筋角”的畜牧区。龙门即今禹门口所在龙门山。其北为黄河山陕峡谷,河西为陕北高原,河东为晋北高原。“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林胡、楼烦故地仍以畜牧为主。
汉代初年,与匈奴以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南)为界,大致即战国时代的农牧界线。到了汉武帝时代,北伐匈奴,复取河南地后,从内地迁去近百万的汉族人民安置在北部沿边诸地,设置了大批郡县西汉末年山陕峡谷、泾渭北洛河上游、晋北高原以至河套地区,人口竟达310 余万。开辟了大片耕地。北部农牧界线大大地向北推进,除了中间有一块伊克昭盟部分草原外,西面已达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北面已抵阴山山脉,东面仍沿着长城一线。

2、温室效应会对水循环有影响吗?为什么

温室效应径流水土流失

中图分类号:P4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06-0231-02
一、前言

大气层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可以让太阳辐射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全球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强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导致大气中的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的浓度在明显升高,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风暴增多等全球性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暖,必然从多方面影响河流,其中包括径流量、水土流失、河流生态系统等等。本文将尝试概括介绍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对我国河流的影响。

二、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对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影响

气候变暖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河流径流量:

降水。降水是一切水资源的总来源。气温升高将使水文循环更加强烈,导致更多的蒸发和降水,引起某些地区严重的干旱和暴雨。

蒸发。一般认为,若假设其它条件没有太大的变化,气温升高将导致区域潜在蒸发增加,而实际蒸发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气温升幅越大,蒸发增幅越大。

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含量将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而改变现有的时空分布规律。

当温度升高时,无论夏季或冬季,也无论降水量增加或减少,土壤含水量都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其最大减少值出现在夏季。

冰川。未来全球变暖将导致我国西北高寒山区冰川萎缩,以冰川补给为主的河川径流也将随之逐渐减少。

气候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的定性猜测及定量评价,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为进行大范围甚至全球尺度上的研究,宏观的水文模型与GCMs输出结果的连接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游松财等,利用间分辨率为月;空间分辨率是0.5×0.5经纬度网格。采用IPCC的数据中心的7个GCMs的输出结果和CCSR/NIES,依据流域单元边界,累加流域内各网格点的地表径流获取各流域内的地表径流平均值。得出黄河和长江流域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地表径流变化:①黄河流域的地表径流将增加。②长江上游四川段的夏季径流增加,春季径流减少,但全年总趋势是增加;全年大部分时间,长江中游的上段的径流是增加的;长江下游的夏季及秋季径流将减少,然而春季的径流将显著增加。

另外,游松财等还认为,中国的地表径流是增加的。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及华南地区径流是增加的。各个不同的GCMs输出的结果所显示的未来中国地表径流的变化的趋势也不尽相同。

西南诸河流域、西北内陆河流域、黑龙江流域、鸭绿江流域、图门江流域、辽河及辽东半岛诸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滦河流域、淮河流域等的地表径流将增加。福建、浙江及台湾的夏季径流稍微减少,但春季径流大幅度增加。珠江、广东及广西的沿海河流及海南岛的径流总体趋势是增加,但是基于有些气候情景模拟的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夏季径流将减少。

三、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根据降雨——径流、侵蚀的相关性分析,水土流失和径流量、降雨、植被密切相关。径流量增大将引起地表和细沟中水流的剪应力增大,从而增强水流对土壤分散力和对泥沙的输移力。增大径流量和径流率,其它条件不变,土壤流失量将增大。随着降雨的增加,溅蚀和沟间侵蚀量也增大。引起径流和土壤流失灵敏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植被量的不同。

全球变暖会导致未来的水循环更加剧烈,暴雨和干旱天气增加。暴雨的频率增加,将直接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加剧。水文模式模拟的结果表明,对于我国的半干旱地区,若降雨量增加10%,蒸发量增加4%,则地面径流量增加18%。对于干旱地区,在给定的上述降雨量和蒸发量条件下,地面径流量将增加30~50%,从而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根据未来50年我国气候变化的猜测,华北、西北地区夏季明显增温,土壤含水量将减少,而黄河径流将增加,因此对水土流失严重的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极为不利,有可能加速河道淤积。而长江上游夏季径流增加也可能加剧水土流失程度。另外,假如未来10~20年间全球平均温度若上升2℃,将导致10~15%的永久冻土融化,从而增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程度。

四、全球气候变化对河流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温升高无疑会改变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生存在其中的生物。淡水水体的平均温度由于全球气温升高而升高,使冬季的冰冻期缩短,夏季的最高水温上升,直接影响整个淡水生态系统。一般淡水动物都是变温动物,它们的生长繁殖、种群结构和地理分布,非凡是个体的早期发育,都受到温度的制约。另外,一些冷水鱼类,在其正常的性发育过程中需要较低的温度。冬季温度的升高无疑会降低其繁殖率。

绝大多数的水生生物需要氧进行呼吸,缺氧可引起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水温升高会使水中氧气溶解量下降,有机体的呼吸强度增强。两者叠加作用使水体缺氧更加严重,对水生生物造成极大伤害。

温度的变化还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和多样性变化。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形态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使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从而改变生物群落的边界。水温升高势必使一些喜高温的生物数量增加,而适应低温生活的生物数量减少,以致群落优势种发生演替,并改变了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

五、应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建议

1.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解决干旱地区供水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宝贵的雨水资源,加强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做好“北水南调”、“西水东调”工程,以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缓解供需矛盾。

2.保护生态环境,多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气候

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可以减小洪水的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土壤的蓄水量,林地土壤蓄水量通过转换,增加枯水季节的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资源,并能改善生态环境和气候,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创建节水型城市与工农业系统

应提高全民的资源价值观念,通过立法、行政、经济等措施使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修建保水梯田,发展径流农业、雨养农业,是利用雨水解决缺水的一种途径。应广泛研究和推广抗旱和节水保水技术,提高降水利用率,使之增加自然水循环的降水能力。

4.加强水环境治理

河流水质受流速、流量及混浊度的影响,对于干旱区水量少的季节性河流,河流水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流量减少和季节变换将波及鱼类及水生生态系统;半干旱区的常年流水河流也可能因干旱发生频率的增加而向季节性河流转变。故应大力进行加速污水治理,使其资源化。

5.加强气象服务工作,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抗御能力

目前气候变化的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中、短期天气预告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学地利用这些成果、结果,将给水库的存蓄、排放,水利工程的选址、布局,水资源的合理调配起很大的指导作用。

3、全球变暖对中国河流海洋气候的影响 英文版

全球变暖的后果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尽管气候学家们还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区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发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10000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塞义德·哈斯内恩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赛义达·乔杜里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1.5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浆,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3.疾病肆虐
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保罗.受泼斯坦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温度15.5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病毒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发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人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这不啻是2000年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4.新冰河期
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戴维·蒂尔曼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全球变暖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说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

4、恐龙是在哪个时代的?

恐龙是出现于中生代(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多样化回优势陆栖脊答椎动物。是群生存于陆地上的主龙类爬行动物,四肢直立于身体之下,而非往两旁撑开。
恐龙最早出现的那个年代叫三叠纪(2.05亿年前~1.45亿年前)。三叠纪的天气相当炎热并且干燥,那个时候,爬行动物统治着地球。就在三叠纪的中期,恐龙出现了。 恐龙有很多种,最早出现的恐龙有虚骨龙、畸齿板龙、鱼龙、幻龙等。 到了侏罗纪时代,又出现了许多种恐龙,如禄丰龙、云南龙、禽龙、梁龙、剑龙、异特龙等。在侏纪时代,天气不像三叠纪那样干燥了,雨水多了起来,好多的恐龙都生活在湖沼中。它们的体型也很大,有四五头大象那样重的体型是很平常的事情。 到白垩纪时期(1.45亿年前—6500万年前),这一时期地球有了很大的变化,陆地分成了好多的板块,形成了海洋和陆地,而且陆地上的火山也时常爆发。这一时期出现了腕龙、三角龙、重爪龙、鸭嘴龙、霸王龙、角龙等等。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就灭绝了。
许多史前爬行动物常被一般大众非正式地认定是恐龙,例如:翼手龙、鱼龙、蛇颈龙、沧龙、盘龙类(异齿龙与基龙)等,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龙。

5、怎么查一个县的水文资料啊?比如水利简图啊,气候变化啊,河道分布状况啊等等

首先看你要查询资料的用途是什么?还有就是你需要资料的数据特点,比如是一般观测数据还是统计数据。
水利简图及河道分布情况最好去水利局工程科,那里比较详细,有的地市级水利网站也有简单介绍的,可能不全;
气候变化最好去当地气象局,那里有详细资料。
还有就是有些资料可能是收费的,比如一些统计资料,多年特征值之类的,因为人家付出劳动,适当收费也是合理的,这有国家规定,收费也很合理,就这些了,不知回答的是否满意?

6、解析分析勒拿河流域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原因?

勒拿河流域纬度比较高,长期以来这里气候比较寒冷,勒拿河流域冬季降雪天气比较多,河流结冰期长,甚至还有封冻期。勒拿河流域对东西两侧地形差异比较大,气候稍有变暖,流域的降雪量和结冰期长短就会发生变化,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

与气候变化与河流关系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