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地球气候记录

地球气候记录

发布时间:2021-01-14 05:34:52

1、地球气候反常,人类该如何应对?

飓风与地震、火山喷发一同被列为重大自然事件,这些重大事件一旦发生,就极有可能会造成重大灾难,所以就很有必要观察并记录这些重大事件。就在刚过去的一年里,全球发生了好几起强飓风侵袭我们家园的事件。台风“兰恩”在西北太平洋形成后,各国气象台就持续跟踪“兰恩”的踪迹,最终“兰恩”在日本登陆,造成了不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飓风“哈维”在德克萨斯州登陆,它给德州人民带来了持续的暴风雨,致使有些区域发生严重洪涝,同时人员伤亡严重,造成了数百亿美元的损失。超强飓风“艾玛”登陆弗罗里达州,它极度危险,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狂风和暴雨自不在话下。

飓风发生得如此频繁,人类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那这些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何在呢?目前科学家们还不能准确地找出这些气候反常的原因。但是有关专家提醒到,地球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已经发生了不正常的热潮和干旱,近几年德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墨西哥发生的热潮和干旱,以及莫斯科发生的热潮都是不正常现象,这些事件的概率远超过了正常值。

而就在最近,由于极端天气的肆虐,加拿大的气温都降到了零下二十一度,这样极寒天也让想要度过新年的人们,不得不早点结束庆祝活动回到家里来避寒。也许,这一系列飓风的侵袭与不正常的热潮、干旱和极寒天气一样,都只是全球变暖带来的一个影响,毕竟我们现在也无法从其他原因来解释这一现象。

如果这真是全球变暖给人类的一个警示的话,那我们人类就真得得有危机感,着手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国家相比之前只重视GDP,现在更加注重环保,甚至在最近开始征收环保税。为了给后代一个更好的环境,我们每个人能可以从小事做到环保,少开车来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量,绿色出行,绿色生活。

2、地球上有几种气候类型

11种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加而减,随海拔减而加。全年低温,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寒带气候:终年严寒

3、在观察地球的气候类型

C

4、地球上主要气候类型 的特征和分布

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Climate type
[编辑本段]简介
世界各地冷, 热, 干, 湿, 情况千差万别,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气候类型.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 一般变化不大. 全球的气候大致可分为13种类型, 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 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冰原气候以及高山高原气候.
[编辑本段]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又称“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5°~10°之间。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亚洲印度半岛西南沿海,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西海岸,菲律宾群岛和伊里安岛,大洋州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
主要是纬度因素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围内。使得全年高温。 太阳辐射再强烈的地区将变为沙漠。
2.大气环流:处在赤道低压带,信风在赤道附近聚集,辐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
3.海陆影响。热带雨林气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并使气温差较小。地势较低,适合雨林生长。
4 .植被影响树的蒸腾作用强,使环境更加潮湿。
热带草原气候
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的较长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数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纬10°以内,它是怎么控制热带草原气候的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这种气候的成因归纳为:

5、怎样才能巧妙记住地球的所有气候特征及成因

死记硬背属于最不合适的地理学习方法.必须结合地图、看着地图去记住所有气候类型的特征.
地图——世界的气压带风带图、7月(1月)温度分布图、7月(1月)气压分布图、7月(1月)降水量分布图……
气候类型的特征要素——水热条件及其组合变化.水热条件:气温与降水.

6、地球的五个气候带是什么?

根据地球表面接收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将地球划分成五个地理区域,在每一个区域里,都有类似的气候特点以及生物特征。

在赤道附近,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长年在头顶上晃来晃去。夏至的时候太阳稍微向北移动,冬至的时候太阳稍微向南移动,春分以及秋分的时候太阳又两次直射赤道。所以,赤道地区长年高温酷热,不存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存在明显的春季与秋季。所以人们将南北回归线上的地带称做热带。在北回归线往北到北极圈之间,称做北温带。在南回归线往南到南极圈之间,称做南温带。

在北极圈往北、南极圈以南的两极地区,都属于地球上的两个寒带,也就是北寒带与南寒带。

以上五个气候带,是依据地理纬度以及接收太阳热量的情况来具体划分的。

7、地球气候带是如何划分的?

根据气温和降水来划分气候类型

8、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太阳黑子对气候的影响

70~80N,太阳黑子多少与降水量的大小成正相关
60~70N,太阳黑子多少与降水量的大小成负相关
50~60N,太阳黑子多少与降水量的大小有时成正相关,有时成负相关
关于太阳黑子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现在还没有研究透,只是知道有这样的相关性。有11年的周期,但近几个十一年的周期却不是十分明显,也许人类认为对气候的影响力变大了吧。
关于你说的“为什么温度降低的一块却会带来紫外线呢?”是不是看了太阳辐射波段分布的图?那个图的横坐标是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不是温度,波长比可见光小的属于紫外线光区,波长比可见光大的属于红外光区。(可见光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波长从大到小排列,比红大的叫红外,比紫小的叫紫外,都是看不见的电磁波)
很明显,太阳是地球上光、热和生命本身的源泉。甚至在史
前时代,人类就必定会把太阳当做神来崇拜,我们所知道的第一
个一神论者,是公元前1379年取得埃及王位的法老埃赫那顿,他
就把太阳当做惟一的神。在中世纪时代,太阳是完美的象征,虽
然它本身没有被认为是神,但无疑地认为它代表着上帝的完美。
最早对太阳的实际距离有概念的是古希腊人。阿利斯塔克的
观测指出,太阳离我们至少有数百万公里远,因此根据肉眼所见
的大小来判断,它必然比地球大。然而只是大小尚不能给人以深
刻的印象,因为很容易把太阳设想成是一个仅由非实体的光所构
成的大球。

直到牛顿时代才知道,太阳不仅比地球大,它的质量也远超
过地球。同时还知道,地球精确地沿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行,是
因为地球受到太阳的强大的引力场的影响。我们现在知道,太阳
距离地球1.5×108公里;直径1,392,000公里,是地球直径的 110 倍。
它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也是太阳系所有行星物质总和的745倍。
换句话说,太阳占有太阳系中99.86%的物质,是这个系统中压倒
一切的首领。
然而我们不应当过分注重它的大小;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完美
的天体——如果我们像中世纪的学者们那样,把完美定义为亮度
均匀和毫无斑点的话。
在1610年将近年底的时候,伽利略用他的望远镜在黄昏的雾
霭中观察太阳,结果每天都在日轮上看到深色的黑子。根据这些
黑子横过太阳表面稳定前进,以及它们在接近太阳边缘的过程中
缩短的情形,伽利略断定,这些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一部分,同时
推断,太阳在略多于25个地球日的时间内绕自己的轴自转一周。
当然,伽利略的发现遭到强烈的反对;因为根据古老的观念,
这简直就是对神明的亵读。德国天文学家席纳尔也观察到了这些
黑子,不过他认为,这些黑子并不是太阳的一部分,而是一些绕
太阳旋转的小天体,只不过在明亮的日轮的衬托下显得较为黑暗
而已,但是伽利略获得了这场争辩的胜利。
1747年,苏格兰天文学家威尔逊在靠近太阳边缘的地方看到
了一个太阳黑子,当从侧面看的时候,有些内凹,仿佛是太阳上
的一个火山口。这一点在1795年被W·赫歇耳所采纳。W·赫歇
耳认为,太阳是一个既黑暗又寒冷的天体,被一层燃烧着的气体
包围着。按照这一观点,太阳黑子则是一些洞,透过这些洞可以
看到里面那个寒冷的天体。W·赫歇尔猜测,那个寒冷的天体上
可能有一些有生命的东西居住着。(请注意,优秀的科学家也会
提出一些鲁莽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之下,似乎是
合理的,但是随着日后更多证据的累积,终于被证明原来是非常
荒唐的错误。)
实际上,太阳黑子并不真正是黑色的。它们是太阳表面上一
些比较冷的区域,所以看上去显得比较暗。然而,如果水星或金
星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话,都会在日轮上显出一个真正的小
黑圆圈。如果这个圆圈移动到一个太阳黑子附近,人们就会发现
太阳黑子其实并不真正是黑色的。

然而即使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也会有用,因为W·赫歇耳的看
法使人们增加了对太阳黑子的兴趣。
癖好天文学的德国药剂师施瓦贝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了真正的
突破。由于他白天整天工作,无法晚上熬夜来看星星,便设法给
自己找一件白天能做的事,最后决定观察日轮,寻找接近太阳的
行星,行星从太阳前面经过,可以证实这些行星的存在。
1825年,他开始观察太阳,因而经常看到太阳黑子。过了一
段时间以后,他把行星的事丢到了脑后而开始描绘这些每天都改
变位置和形状的太阳黑子。只要不是全阴天,他就天天观察太阳,
一直坚持了17年之久。
到了1843年,他非常有把握地宣称,这些太阳黑子并不是随
意出现的,而是有一个周期,年复一年,太阳黑子愈来愈多;一
直达到一个顶峰;然后数量逐渐减少,直到几乎没有;于是一个
新的周期再度开始。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周期有点不规则,但平
均起来大约是11年。施瓦贝的发现并没有受到重视(毕竟,他
只是个药剂师);直到著名的科学家洪堡1851年在他的一部科学
著作《宇宙》中提到这个周期之后;才为人们所接受。
此时,苏格兰血统的德国天文学家拉蒙特在测量地球的磁场
强度。他发现地球磁场的强度有规律地上升和下降。1852年,美
国物理学家赛宾指出,这个周期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时间相合。
这样看来,太阳黑子对地球有影响,因而人们开始怀着浓厚
的兴趣研究太阳黑子。每年都根据一个公式给出一个苏黎世太阳
黑子数,这个公式是在苏黎世工作的瑞士天文学家沃尔夫1849年
首先提出的。(他还率先指出,极光发生率的升降也与太阳黑子
的周期合拍。)
太阳黑子似乎与太阳的磁场有关,并且似乎出现在磁力线的
出射点上。1908年,在发现太阳黑子3个世纪之后,海耳探测到
一个与太阳黑子相联系的强力磁场。太阳的磁场为什么会有那些
表现,为什么会在不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出现在太阳表面上,为什
么其强度会随着某些不规则的周期而增减?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
仍属于未能解决的太阳之谜。

1893年,美国天文学家蒙德为了建立伽利略发现太阳黑子后
的第一个世纪中太阳黑子周期的资料,检查了所有早期的报告。
他惊讶地发现,在1645年——1715年竟然没有有关太阳黑子的报
告。诸如J·D·卡西尼等重要天文学家都寻找过太阳黑子,并
对他们一个黑子也没有找到的事发表过评论。蒙德1894年将此发
现予以公布,1922年再次公布,但是,他的工作没有受到重视。
太阳黑子的周期已经被证实得如此充分,以致要说有一段70年的
时间几乎没有太阳黑子出现,这似乎是难以令人相信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迪无意中发现了这份报告,
经仔细检查,发现的确有所谓的蒙德极小期。他不仅重复了蒙德
的研究,而且调查了从包括远东在内的许多地区收集来的用肉眼
观测到的特大太阳黑子的报告——这些都是蒙德未得到的资料。
这些纪录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通常每个世纪有5~10次的观测记
录。在这中间也有间断,其中一次间断跨越了蒙德极小期。
埃迪还检查了关于极光的报告。极光的频率和强度以太阳黑
子的周期升降。结果表明,1715年以后这种报告很多,1645年以
前也不少,但是在1645年——1715年却一份也没有。
再者,当太阳磁场活跃并有许多太阳黑子时,日冕会充满日
冕射线而显得非常美丽。当缺乏太阳黑子时,日冕看起来像是毫
无特色的烟雾。日冕在日食时可以看到;尽管在17世纪天文学家
很少旅行去观察日食,但是,在蒙德极小期期间同样存在着日食
报告,这样的报告讲的一律都是没有或很少有太阳黑子时的那一
类日冕。
最后,在黑子极大期之时,会发生一连串的事件,使碳-14
的产量比平常低。因此,可以分析树木年轮中碳14的含量,以碳
14含量的升降来判断太阳黑子的极大期或极小期。这种分析也证
明了蒙德极小期的存在,实际上,在更早的一些世纪中已有许多
个蒙德极小期。
埃迪的报告指出,在最近的5000年内大约有12个周期,而每
次蒙德极小期持续的时间从50年—200年不等。 例如,在1400年
—1510年就有一个蒙德极小期。
既然太阳黑子的周期对地球有影响,我们或许会问,蒙德极
小期对地球有什么影响?这个影响可以说与冷期有关。在17世纪
的第一个10年当中,欧洲的冬天非常寒冷,以致被称为小冰河时
期。在1400—l510年的蒙德极小期期间也很寒冷,当时格陵兰岛
上的挪威移民都消失了,因为天气冷得简直无法生存。

9、在历史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有哪些变迁

地球上气候的变迁:
通过对地层沉积物的广泛分析,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六亿年以前。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我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也有震旦纪冰碛层,说明这里也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约3~6亿年,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丰富的煤矿,树木也缺少年轮,说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处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但到石炭纪后期,从北到南出现湿润带、干燥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遗迹,当时我国气候仍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气候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三个气候带。
三迭—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00万年~2亿年。整个中生代气候温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气候更趋暖化,格陵兰也有温带树种。三迭纪时期,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说明当时是在湿润气候控制之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带,西起天山、甘肃,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石膏发育。到了第三纪,我国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整个北半球喜热植物逐渐南退。
第四纪大冰期,约始于200万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当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比现代气温平均约低8~12℃,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如最大的一次亚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陆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纬51°左右;格陵兰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纬38°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有时可达北纬50°附近的贝加尔湖。冰川扩张,气候带南迁,生物群落也随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时,北方动物南迁,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5万年以前)地层中曾发现过北极狐和北极鹿化石。
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比现代温暖,北极气候比现代约高出10℃以上,低纬度气温也比现代高℃左右。原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了,退缩到极地区域,甚至极地的冰盖也消失了。冰盖退缩或消失,气候带北移,生物群落也随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热动物群活动,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极圈。
当高纬地区处于冰期时,冰川覆盖扩大,极地高压增强,迫使极锋带南移到中纬度。在中纬度极锋带上气旋活动频繁,雨量丰富,内陆湖水上涨,如我国罗布泊在冰期时,湖水域比现代大4~5倍。反之,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大陆冰盖及极地高压向极区收缩,气候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有些地方出现干燥气候,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了。
在最近的一百万年中以寒冷气候为主导,即第四纪大冰期时期。北极地区的冰盖向中纬度地区大幅度扩张,最强盛的时候到达过北纬57度,某些地方冰盖的厚度达2千米。大冰期中间隔着温暖的间冰期,冷暖的气候变迁引起冰川的消长进退,对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地貌研究表明,第四纪冰期分为四个冰期,为三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所分隔。冰期与间冰期相比较,中纬度地区的山地雪线升降幅度可超过1200米。

10、恐龙时期的地球气候和现在的地球气候有什么不同?

恐龙主要繁盛在中生代的侏罗纪(2.05亿年至1.37亿年)和白垩纪(1.37亿年至6500万年前)。
中生代是显生宙温度最高的时期,地质记录保存最为完整,地球上具有活跃的火山活动,并且当时古地理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中,白垩纪(距今1.45亿年~6500万年),被视为地球 历史时期温室气候的最佳范例之一。白垩纪中期的时候,温室气候达到了顶峰,当时地球上温度梯度平缓,两极地区没有永久性的极地冰盖,年平均气温超过14 ℃,海平面也要比现在高出100~200 m。据估计,当时大气中的CO2浓度要比工业革命前高4至10倍。

作者:文午山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49243254/answer/11500231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与地球气候记录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