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甘肃旅游景点大全排名,哪些比较值得去?
有莫高窟、麦积山、崆峒山、嘉峪关、拉卜楞寺、丹霞地貌等,这些景点都值得一去。
1、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
2、麦积山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194个窟龛、7000多尊造像、1000平方米壁画,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
3、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平凉市崆峒区西郊15千米处。东起太统山的二道沟、花炮岭和泾河地区的柳树沟,西至宁夏的泾源县县界,南达大阴山、十万沟,北至大象山,总面积83.6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23.3米。
区内发现有三叶虫、笔石等古生物化石,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石柱峰林等丹霞地貌及地质构造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
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4、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
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5、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
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2、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关中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第一,“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滞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番薯。清代前期种植经济作物已很普遍。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钢刃铁农具在隋唐时期已普遍使用,隋唐出现了筒车和曲辕犁。农业生产工具在宋代以后无大的改进,这预示着封建生产力已经走到了尽头,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促使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第三,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自秦汉到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西汉时期,江南、西域和西南的土地都得到一定的开发。隋唐时期,江南的土地资源进一步被利用,适于种植高产稻的圩田很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明清时期,连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沙洼地也被利用起来。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展,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
第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元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业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五,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田亩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二是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以货币地租为主,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3、论述关中本位政策在隋唐历史中的作用
隋唐建国靠的也是关中世家大族的支持,比如李氏本就是关中大族。由于利益的相同,可以稳固朝纲
4、长安为什么先后成为汉隋唐的都城?
都城历来作为中国各朝各代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其制度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该王专朝文明的沿袭,因此属中国历史的缩影可以从古代都城制度的演变中去探寻。国家的开始是文明的开始,探寻国家历史的渊源,国家历史的起源,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从都城开始的。
古代历史上曾经作为都城的城市有很多,中国古代都城从历史文献记载,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以来,大约有217座。在中国这217座都城里,最长的就是古代的长安,他建都大约在一千年以上,长安在历史上曾经做了:西周、秦、西汉、新、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朝代的都城。长安位于关中平原,是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自古是农耕发达、人口稠密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史记》称之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四塞之国。由此可见,长安作为历史上十三个都城其地理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5、关陇贵族、山东士族和江南文士是不是隋唐最强大的三大势力?
关陇贵族或称关陇集团是指北魏时期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军事门阀势力,其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六镇的设立。
北魏时期,于平城附近、今河北和内蒙古地区设立了六个军镇以防御柔然势力,但随着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以及迁都,六镇的军事地位下降,与中央矛盾加剧,最终引发六镇之乱,这次动乱引发了北魏的动荡,但也使得一支由贺拔岳组织的军团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支军队中的诸多将领如宇文泰、李虎等人形成了关陇集团的支柱力量,西魏建立后,关陇集团的力量继续壮大,加之府兵制的创立,设立的十二大将军、八柱国成为西魏乃至北周、隋代的统治阶层,这些人也成为关陇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
山东士族的历史也要追溯到魏晋时期,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少数民族南迁,北地陷入混乱,东晋南迁之后,一些原本北地的士族也跟着南迁,代表有琅琊王氏、兰陵萧氏、陈郡谢氏等,史称“衣冠南渡”;当然,也有一些士族留在北地,如清河崔氏的一部分、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因此,狭义上的山东士族指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定族姓之后确定下来的太行山以东的门阀士族,这些士族的子弟多在北朝入仕,为少数民族汉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江南文士这个概念不太清晰,一方面,上文提及的西晋末年南渡的士族从地理范围上看也可算作是江南的文士,另一方面,江南地区原本的世家大族也可算作是江南地区的高门,比如说著名的吴中四姓,即吴郡的顾氏、陆氏、朱氏、张氏,这些南方的士族也在东晋的政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上,是对这三个概念及各自历史的简要叙述,接下来我们来看下这三股力量在隋唐时期的势力强弱。在隋唐建立之初,承袭南北朝的传统,士族是政治生活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且不说隋唐两朝的君主都出自关陇集团,其他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当时有五姓七望的说法,这些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影响力极大,乃至唐太宗在修订《氏族志》之时,山东士族仍被列为第一等,甚至排在李唐皇室之前,使得唐太宗十分震怒,下令重修,使得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都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唯有关陇集团因与皇室有关联而基本保持原样,统治集团的地位获得提高,旧士族被压制。
到了武则天时期,接连废黜乃至诛杀李唐皇室和关陇贵族,选拔门第较低之人任官,并编修《姓氏录》,打击门阀士族,同时科举制的实行也从根本上打击到了旧士族的立身之本,故这一时期这些士族在政治地位上受到了冲击。但是,尽管如此,高门大族在社会、文教、家风、婚姻等方面还拥有着一定的崇高地位,直到唐朝中后期,牛李党争仍然与士族和科举新阶级的矛盾有关,可见士族虽在政治上受到统治者的打压,但在其他方面仍然拥有着超然的特权,这一状况在宋代才得以改变。
6、中国古代朝代夏商周秦汉隋唐为什么都青睐或者定都西安呢?
那么,为什么古代如此钟情西安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讲。
1、农耕社会:关中平原、沃野千里
古代是农耕社会,特别是从两周开始,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历史上,人类聚集居住的地方大多水源丰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西安就是这样的地方。秦国的土地原本是荒凉的,自从来到西安后,关中平原的肥沃田野像千里一样广阔,物产丰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利资源,农业经济发达。
在《诗经小雅六月》中,“土匪煮”在整个居所都是焦捕。镐和方形一旦侵害,则泾阳。」镐是指镐京,是指西周的都城。《诗经》中记载了陕西一带农民丰收后的情况。蔗稷重,稻子和豆子麦”9月建立谷仓场,10月收获。玉米稷的早稻和晚稻,玉米和麦子进仓。
2、金城千里,适合定都。
关中从战国时代开始就被称为“四塞之国”,无论是进攻还是攻击都很容易防守,容易防守,被称为“一夫关万夫莫开”。
西安位于关中。南面有秦岭。里面有黄河和渭河。有四关。也就是说,东边有暗沟谷关。因此,容易防守,难以进攻。都城在这里。安全稳定。
最有名的是汉定都关中,其中张良的贡献不可磨灭。那时,刘邦平定了天下,已在洛阳建都,刘邦已与妻子成了妾群,过了酒宴快乐的生活。张良力建议刘邦在关中建都。“罗(洛)阳有这个固体,其中很小。但是数百里田地很薄,四面都是敌人。这不是武之国。」之后他说了八个字,让刘邦把长安定为都城。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刘邦选择都长安陪洛阳是对的。当时秦朝的旧势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消失,因此都城位于长安,有利于控制秦朝的旧势力,有利于国势的安定,传统的倒车术是“抑制王气,镇住龙脉”。
3、天然屏障,防外敌。
从西周开始,一直受到外来的入侵,北方的遂行29567;,知道东南的徐戎、淮夷、南方的荆楚,这些部落还处于游牧阶段,让他们对以农业为主体的周民族发动攻击。在《诗经小雅采薇》中,“没有房子,没有房子。无家可归。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士兵在外面不能回家是因为当时少数民族的犬戎在进攻。
之后,西周被犬戎所灭。秦前也在犬戎的威吓下求生。之后汉朝与匈奴在战争中和,唐朝与反复的突厥作战。
这里大部分的原因是,西安的地理位置优越,经常要警惕西部的犬戎。东有潼关和黄河
西面有贺兰山、六磐山,南面有中国秦岭山脉,北面有暗山脉,形成天然屏障,难以防守进攻。
周秦汉唐将国设置在全部长安。重要的原因是防止外辱。西安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兵力充足,物资充足,仍是天然屏障。
7、我们为什么叫汉族?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7a6431333431336134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中原地区为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7)隋唐关中气候扩展资料
汉族文化信仰
宗教对许多民族有重大影响,在汉族中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自汉代以来及至近代多种外来的宗教,如佛教、祆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有一部分汉人信奉。
中国传统上为以祖先信仰为主,并且具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传统和特点,同时存在其它多种宗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方奉行无神论,其后曾经发动过文化大革命对各种宗教造成破坏,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转变。
汉族宗教文化,有“儒道释”三教之说;一般的中国人,在祖先崇拜的基础上,都受到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影响,称之为中国民间信仰。
8、西安是几朝古都?都是哪些朝代
西安是13朝古都。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200余年之久。
西周是第一个在西安建都的。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定都于镐京(今西安市西南部)。西周的最后一位皇上是大家熟悉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公元前771年,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历时共约275年。
(8)隋唐关中气候扩展资料
历代统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这与西安的地理形势有关。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阻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唐长安城所处关中平原中部,南阻秦岭,北滨渭河,东南有曲江池,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历来被视为风水宝地。其具有两个突出的地理特点:一是雄奇险峻,易守难攻;二是险峻中尚有开阔肥沃的平原地带。
前者以军事地理优势呈现君临天下的雄健壮美,后者以经济地理优势呈现养育苍生的舒展优美。隋唐以前,曾有十一个王朝先后在关中立都,这里是所谓“世统屡更,累起相袭,神灵所储”的“帝王之宅”。
不仅如此,关中地区还便于繁衍民生,养殖五谷,具有突出的经济地理优势,就微观地理环境而言,关中地区也非常适宜建造都城。关中平原由北而南大体分为三个地理单元:第一个从渭滨至龙首原,第二个从龙首原至少陵原,第三个从少陵原至秦岭。
第一与第三单元均不利于建造都城。第二单元东西近20公里,南北10余公里,高坡洼地交错且略有起伏,呈现出波澜壮阔又回旋变换的地理风貌,都城设计者有可能在平塬坡谷间寻求最大限度的拓展与纵深——唐长安城广大的面积已充分地诠释了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