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侵染性病害因素

侵染性病害因素

发布时间:2021-01-14 05:36:48

1、简述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和两者的关系?

问题够专业的。两个概念。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无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主要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无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不适宜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不适宜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这些因素有的单独起作用,但常常是配合起来引起病害。化学因素大多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控制能力也将越来越强,许多非侵染性病害将被控制。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初侵染病程)。由于初侵染的成功,病原物数量得到扩大,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播(气流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传播)开来,进行不断的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到次年开春时,病原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侵染。这就是侵染性病害的一个侵染循环。

2、在田间如何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详细

在田间区分侵染性与非侵染性病害时,主要是看田间有无发病中心、病部有无病征等。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常分散发生,除病毒病、线虫病外,一般都有病征,而且有明显的发病中心。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的分布一般比较均匀,而且成片发生,没有病征,也没有发病中心。

3、侵染性病害是指什么?

infections disease

谌多仁

植物受病原物寄生引起有传染能力的病害。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寄主植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经过进一步发展使病害蔓延或流行。引起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类群有真菌、细菌(类细菌、类菌原体、螺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高等植物,还有少数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这些病原物的共同特性是对植物有寄生能力和致病能力,在寄主植物体上生长发育和产生大量繁殖体,致使寄主植物发生病变,通过传播到达健株或健部再次引起新的侵染。

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 病原物具有从活的寄主植物细胞组织内掠夺养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具有寄生能力的微生物才能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同时又能产生某些酶、毒素和激素等代谢产物,对寄主植物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行毒害或破坏,从而使寄主植物发生病变,称为致病性。这是病原物的两种属性,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病原物通过有性杂交、体细胞重组、异核现象和突变等引起变异。兼性寄生的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细胞组织的毒害或破坏能力较大,寄主范围较广。寄生性较强的,尤其是一些营专性寄生的病原物,必需从活的寄主植物细胞组织中掠夺养分,不能在死亡的植株上生长繁殖,对营养要求严格,寄主范围一般较窄,不能或很难在培养基上生长。

病害发生

病原物能引起侵染的个体及其任何部分称为接种体(inoculum)。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接种体,从越冬(或越夏)场所通过传播到达感病寄主植物的表面,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引起初侵染,使寄主植物个体发病。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区分为侵入、潜育和发病三个顺序阶段,当病原物作用于寄主植物时,寄主植物发生相应的反应,病原物的侵入和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受寄主抗侵入和抗扩展的影响。病害能否顺利发生和扩展,因病原物与寄主的组合、寄主的抗病性以及寄主所处的环境条件而异。能顺利完成侵染过程的,在发病株上出现变色、腐烂、萎蔫、畸形等病状,大多数种类病原物在病部产生大量繁殖体,构成各种症状,多数症状可存留到病株生命的结束。

病害发展

在同一个生长季节中,初侵染的病原物寄主个体发病株上产生的繁殖体,通过一定的传播或传染途径,再一次侵染同种寄主的健株或健部,导致寄主群体发病。再侵染的次数、引起病害的轻重以及病害能否流行和流行程度,取决于病原物繁殖的速度和数量、寄主的抗病性水平以及适宜发病和流行的环境因素的相互配合。

病害循环

当寄主植物处于休眠期,病原物即转入越冬(或越夏)阶段,以渡过不良的生活环境,当寄主植物再生长时,病原物会重新侵染。不同种类病原物越冬(或越夏)方式和场所不同,并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能顺利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病害初侵染源,通过传播或传染,引起寄主个体发病,而完成病害循环,病害得以延续。

病害控制

不同种类的侵染性病害,其防治措施不尽相同,原则上有清除侵染源、控制病原物在田间扩散、改变田间有利的发病条件和增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等综合防治措施。

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又称为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不能互相传染,没有侵染过程,又称为生理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非生物因素有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小叶病、黄叶病、缩果病、芽枯病、粗皮病等)、水分供应失调(旱害或涝灾)、温度的过高或过低(日烧或冻害)、日照的不足或过强,气、水、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毒害、农药的药害等等。

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含类病毒)、类菌原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多种。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必须要病原、感病植物、环境条件三者均具有时才能发生。二者的区别见表7-1。

表7-1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

5、什么叫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的作用造成杏鲍菇、白灵菇的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也叫生理病害。非生物因素是指生长环境不良或栽培措施不当,如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pH过小或过大;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光线过强或过弱;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农药、生长调节物质使用不当等。这类病害不会传染,一旦环境改善病害症状便不再继续,一般能恢复正常状态。非侵染性病害,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畸形。
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的侵染,造成杏鲍菇、白灵菇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病原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他们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分泌有害物质,杀伤菌丝体。

6、什么叫侵染性病害?

病原物随气流、水流及介体或人为的因素将病原带到植物的感病部位,近距离的病原物向植物聚集,通过植物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腺体及花柱等),伤口(虫子伤、冻伤、机械伤、裂缝、创伤等)和直接侵入,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病菌孢子萌发侵入。经过一定时间的潜育期到出现明显症状,进入病害发展时期。

7、简述侵染性病害的致病机理 普通植物病理学

浸染性病害是一类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具有病原性、传染性特点。症状特异性,病程,病害循环

与侵染性病害因素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