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村干旱灾情报告

村干旱灾情报告

发布时间:2021-04-08 15:30:15

1、中国历史上的旱灾由政府进行赈灾的灾害有哪些,受灾情况如何?希望能详细一点儿,谢谢!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旱灾记载,应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谓“伊洛竭而夏亡”。民国时期国内外学者如何西(A.Hosie)、竺可桢、陈达、邓拓等,都曾利用《古今图书集成》、《东华录》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统计,其结果均无一例外地显示旱灾发生的次数多于水灾。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的统计结果,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灾共1074次,平均约每3年4个月便有1次;水灾共1058次,平均3年5个月1次(《邓拓文集》第二卷第41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新中国成立后,旱灾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小于水灾,但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的干旱化(并非单指降雨量的减少)趋势,从生态系统变化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就灾害的后果而言,旱灾引发重大饥荒的频次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死亡规模,更非其他灾害所可比拟。据美国学者郑麒来对历代正史资料的统计,自汉代以来,因各类自然灾害导致的求生性食人事件经常周期性发生,而其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由干旱引起的。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此类求生性食人事件显然进入新一轮周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这110余年间,全国各地共出现此类食人事件50年次,平均两年左右即发生1次。其中缘于旱灾的共30年次,缘于水灾的10年次,其他的则为旱水、旱蝗、旱雪、霜灾以及不明原因的大饥、春荒、冬荒,旱灾依然是求生性食人的主要原因。
在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方面也同样如此。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221次,其中水灾65次,飓风53次,疾疫46次,旱灾22次,地震21次,但各灾型的死亡人数并不与其发生的次数成正比,尤其是旱灾,为数仅居第四,死亡人数却处于诸灾之首,共计30393186人,占全部死亡人数(42737008)的71%。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可谓愈演愈烈。其中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山西、河南、陕西、直隶等受灾各省共饿死病死人口950万至1300万,最高估计多达2000余万人; 1892―1894年晋北大旱,死亡100万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约300万人;1943年广东大饥荒,死亡50万人(一说300万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由旱而荒并因之导致大规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之外,殊属罕见,但仅此一次,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公布的数字,即已造成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损失,可见旱灾危害之巨大

2、1960年什么自然灾害?

1、黑色风暴

1960年3月和4月,前苏联新开垦地区先后再次遭到黑风暴的侵蚀,经营多年的农庄几天之间全部被毁,颗粒无收。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3年之后,在这些新开垦地区又一次发生了风暴,这次风暴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哈萨克新开垦地区受灾面积达2千万公顷。

2、地震

1960年5月,厄运笼罩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从凌晨开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强烈地震。震级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波及面积之广,实属少有。大地震一直持续,在前后1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发生了225次不同震级的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的有10次之多,其中震级大于8级的有3次。

3、海啸

1960年5月,智利中南部的海底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导致数万人死亡和失踪,沿岸的码头全部瘫痪,200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海啸灾难。

(2)村干旱灾情报告扩展资料:

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地上还是地下、城市还是农村、平原、丘陵还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其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而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不确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自然灾害中,无论是地震还是干旱、 洪水、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 “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自然灾害的不重复性主要是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自然灾害的联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比如,南美洲西海岸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导致全球气象紊乱;美国排放的工业废气,常常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另一方面是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也就是说,某些自然灾害可以互为条件,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例如,火山活动就是一个灾害群或灾害链。火山活动可以导致火山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

第五, 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例如,全球每年发生可记录的地震约 500 万次,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次, 造成破坏的近千次,而里氏7级以上足以造成惨重损失的强烈地震,每年约发生15 次,干旱、洪涝两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全球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能消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充满智慧的人类,可以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防灾减灾,通过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 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又是可以减轻的。

3、求关于这次旱灾的演讲稿!急求 跪求!

以下是一篇演讲稿,你可以根据它的骨干来编写自己的演讲稿

“捐献一瓶水,奉献一份爱”特别行动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春天,一个孕育希望的美好时节,但祖国美丽的西南地区正遭遇罕见的特大旱灾: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我国西南五省(区、市)旱情持续加重,导致大面积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减产,给群众生活、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截至目前,受灾人数超过5000万人,其中2000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达190多亿元,饮水困难大牲畜达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645万公顷。很多受灾群众一周洗一次脸、一周洗一次碗筷,学生们饭后只能到河里或几近干枯的井里打些浑浊水来解渴,甚至有村民为帮助他人取水而牺牲……

在重大灾害面前,受灾地区的群众不等不靠,积极自救。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带领下,全家老少一起挖深井、辟水源,谱写出一曲曲“抗天歌”;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部署抗旱救灾措施,抢运抗旱重点物资;专业地质队、抗旱打井突击队奔赴灾区,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通过各种渠道捐款捐物、献计献策……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值西南同胞遭受旱灾最艰难的时刻,作为在校学生,我们的力量或许微薄,但这水、这情,送到了灾区便是救命的甘霖!同学们,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凝聚起更大的力量、更多的智慧,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旺盛的斗志,共同构筑这爱的“水库”,确保打赢抗旱救灾的硬仗。

为迅速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和团中央的号召,学校团总支向所有在校师生发出以下倡议:

一、迅速行动起来,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参加“捐献一瓶水,奉献一份爱”活动。让我们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为灾区人民捐助一瓶“爱心水”,帮灾区人民渡困。考虑到实际运输困难,提倡每人捐赠一瓶饮用水的现金(1元)。

二、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宣传水情知识,认真学习节水知识,大力推广节水办法,努力做科学节水的推动者,共同保护利用好水资源。

一滴水汇聚成爱的汪洋,一份情凝聚成无穷力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行动起来,众志成城,灾区人民一定会夺取抗旱救灾的最后胜利!

要求:班级以级部为单位,教师以办公室为单位收取捐款,汇总后交学校团总支。

学校将对各班级捐款情况和教师个人捐款情况进行张榜公布。

4、2010旱灾情况报告快急用,不要太长!!!!!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目前正在经历严峻的干旱形势,云南省气象台为此发布全省干旱“红色预警”。
干旱一周损失20亿

“如果大春季节还不下雨,损失将会更加糟糕,因为占产量80%的作物要赶在这个节令播种。”云南省统计局副局长徐力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云南抗旱指挥部一位负责人表示,“平均一周左右的干旱带给云南的损失就会增加20亿元左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徐局长的担忧或许将成为现实,据当地气象部门预测,该省在5月中旬前无明显大范围降水过程,大部分地区雨季将于5月下旬才相继开始,旱情仍将持续发展、蔓延超过两个月。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目前全省库塘蓄水急剧减少,还要将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作为首要目标,加之部分坝塘干涸,小河、小溪断流,大春生产用水无法保障,在最佳节令完成大春播种计划将十分困难。

据云南省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3月15日,全省秋冬播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217万亩,承灾面积2472.3万亩,绝收1439.7万亩。其中小春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1573.1万亩,成灾1260.1万亩,绝收877.6万亩,全省因旱灾造成种植业直接损失114.5亿元,小春粮食比上年减产50%以上。

除了粮食,包括甘蔗、烤烟、咖啡、茶叶等经济作物受到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特别是烤烟。旱灾不仅对烟苗移摘带来影响进而导致本年产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威胁到今后几年卷烟生产原料的供应。蔗糖和茶叶方面,最新的数据显示,甘蔗面积绝收52万亩,蔗糖减产45万吨,企业蔗农损失达36亿元;茶叶受灾面积达300万亩,占总产茶量的三成。

徐力向记者透露,刚刚和雀巢签订合同为其提供咖啡原料的一家企业因为干旱而受到影响,星巴克、麦氏等在云南开辟原料基地的世界咖啡巨头所受影响也不小。

从“云电送粤”到“粤电反补”

农业情况如此,工业产业更令人担忧。干旱已经由农业传导到工业产业。由于云南以水电为主,停电限电深刻地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一个不得不提的“怪现象”是,原本“十度电中有其三”的广东从春节起不仅不能从云南调电,还倒输给云南。来自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消息表明,为支援西南地区的抗旱,他们已经在适当倒输电力。

南方电网公司统计数据显示,面对严峻的灾情,南方电网公司从今年1月至今共调减西电东送电量达42.3亿千瓦时,3月份就调减云南外送电量12.5亿千瓦时。在春节期间则组织广东倒送电量3.3亿千瓦时,全力支持云南抗旱救灾。据介绍,此次旱情使西南地区水电机组2009年以来发电量下降40%,影响广东地区供电量约为10%。

云南省工信委电力保障处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目前云南全省水电发电能力还不到正常情况的20%,全省缺电率在20%以上,严重的地方和时段甚至超过了30%,而且缺电率还在不断攀升。云南电网公司的预测是,今年全省电力需求大约为638亿-690亿千瓦时,其中在1-5月存在较大的电力缺口,缺电量将达到30亿千瓦时以上。云南要靠广东倒送电力来维持正常运转的时间还会持续。

5、西南旱灾情况简介

“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西南5省区市的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

自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遭遇特大旱灾,农作物绝收、饮用水奇缺,牵动了社会各方的心弦。严重龟裂的土地,温总理紧锁的双眉、沉重的语气,让我们无不为这一罕见的旱情所震撼。

1、受灾省区及各地灾情:

云南——最大粮仓130多天无降雨。全省已有超过800万人、48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最大粮仓陆良县125天无降雨。

贵州——84县230天滴雨未下。230余天无雨,84个县(市、区)沦为重度受灾。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417.5万亩,153.3万人、75.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广西——31万人靠送水度日。 13个市77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782万人,饮水困难人口达219万人。

四川——稻田无水拟种烤烟。 13个市(州)55个县(市区)616万人受灾,131万人饮水发生困难;水稻田拟改种耐旱烤烟,流了年的泉眼干涸。

重庆——两江枯水大船难靠岸。34个区县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270万亩,94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低水位使大吨位船舶只能“蹲”在江心没法靠岸……

蔓延——湖南、甘肃未能幸免。湖南5个市(州)38个县(市区)近3700多个村民小组38万多人饮水困难;甘肃受旱面积达1628.3万亩,143.6万亩地下种困难,72万人饮水困难。

2、灾情成因:

(1)降水偏少蓄水不足系造成旱情主因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邱瑞田认为,降水偏少和蓄水不足造成南方旱情的主要原因。

今年降水量,南方五省严重偏枯,一些河道来水量不足常年平均的50%,部分河道少于九成,造成整个西南五省出现严重干旱。由于持续时间长,这个面积逐渐扩大到目前的状况。现在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几乎处于不饱和状态,蓄水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严重的供水不足。

(2)水资源利用率低。

南方水资源量非常充沛,但是它的河道属于峡谷型的河道,水资源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大致上我们水资源利用率在6%左右,这是相当低的,这和它的特殊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3)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天气晴好,持续高温。

在此影响下,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4)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

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直接从西南省市边缘“溜”过去。加上冷空气不够“强势”,翻不过秦岭,无法对盆地及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加之“水汽”条件不丰富,无法形成较好的降水。

(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外,也有专家认为这次西南严重旱情的成因不乏下列因素:

第一,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提倡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作物涵水能力较差,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第二,西南的矿产、矿石资源丰富,但矿产大量开采,尤其石材的开发,对西南的保湿屏障破坏很大,缺乏地下水保持气候湿润,也使喀斯特地貌调节旱涝的功能受到破坏。

6、1959到1961中国受灾情况

一。三年自然灾害是存在的
1。特点是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
2。特点之二是受灾面积与历年比并不高,比例30.8%。于是李锐等玩平均什么的数字游戏,就说没有三年自然灾害,这是不应该的。中国面积大,但主要产粮区也就
占30%左右,三年自然灾害正好是在这些主要产粮区,所以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

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造成饿死人时间事件,里面有人为因素,比如办大食堂,上交粮食过多而导致有的农民没有足够的口粮。但这不能否认三年自然灾害的存在。这里提一下,在中央下令停止办大食堂后,有的地方违反命令,继续办大食堂,详细的参见文章:麦苗青麦苗青黄。

三。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造成饿死人,除了上面的天灾人祸外,还有美国等的封锁因素。伊拉克曾经是那么富裕的国家,但在美国封锁后饿死了那么多孩子,就可以想象西方封锁的危害之大。

四。饿死总人数:国内外学者都是以所谓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等推测的,数据本身就不准确,所以得出的三千万或者两千万都是不准确的。而唯一可信的是当时人均寿命57岁,这个是真的。以人均寿命57岁进行数学计算,最多死亡人数是400万,这只是推测。

五。中国历史上人口大量丢失的例子有唐朝的安史之乱,加上后续的史思明叛变,一共9年,死亡才3000万以上;太平天国共13年,死亡2000万以上。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死亡2000万以上。而三年自然灾害只有三年,加上大家都挨饿,救灾的粮食支援比过去及时多了,怎么可能会死亡才3000万以上?而上述例子不但有灾荒还有杀戮,持续时间长,中央指挥失灵,才造成那么大的死亡的。因此,从历史来推测,所谓的3000万是个谎言。

三千万饿死的鬼话可以休矣

再谈三年自然灾害(作者:delphi)
http://www.9999cn.com/articles/years/20040402_2429487.html
算命 -- 兼为秋实先生延寿
作者:delphi

这好不容易又到周末了。这个帖要和各位商榷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就是“人命”还有人命怎么算的问题。想谈四层意思。一.右派不关心人命,二.人命指标好,三.好在什么地方的证明,四.应用。需要说明“人命”一词在本帖中有特定的含义,指“人均寿命”或曰“期望寿命”,主要从统计的角度。

一. 右派不关心人命

在野右派们自称“为民请命”,虽一盘散沙,也大旗舞得猎猎的。新观察堪称“为民请命”之旗手吧,不谓不光荣。但是偶要说的是,右派其实并不关心人命。偶的证据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在新观察的镇坛之宝《大饥荒档案》里面,竟然找不到一篇文章或是一个数据涉及到人命这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指数。第二个证据是,右派对于左派或中间派人士一直提倡的用科学和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大饥荒死人问题的呼吁,一贯采取极不严肃的态度,皮里阳秋。

这不是右派和右派人口学家的光荣,而是他们的耻辱。

左派或中间派人士是不相信右派“饿死三千万人”的鬼话的。左派或中间派人士提倡要用科学的客观的态度来进行研究。在本坛,黑旋风先生、SUN先生、Lian先生等等都是着过先鞭的。在强国论坛,日前有数学先生又起呼吁。数学先生的重点在于证明大饥荒期间饿死人是美帝苏修的责任,而不是灾荒和中共的责任,所言偶部分赞同。他对于搞局部的调查验证则较少热心。在本坛,日前亦有elder先生建言呼吁对大饥荒中的饿死人数展开抽样调查,希望能以科学的精神,而不是以先入为主、凭政治倾向来探讨包括人命变化在内的几个关键问题。elder先生所言本人无不赞同。

响应elder先生的呼吁,本人在日前往本坛投过一帖,是针对人命指标历来在人口统计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谈了谈有关问题,并且利用推出的公式算出: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均寿命达到57岁的状态下,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饿死”人口数不会超出447万。好象很触动了一下右派的神经。当然啦,这个结果在给出严格证明之前是不会有人相信的。既然偶们要提倡科学精神,就不能象右派那样,仅仅靠列数字、充大个、说硬话、抛天马行空式的文字来活命。在本帖子里偶会给出推导的(很简单)。不过在做此事之前,偶必须使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述人命指标的重要性,偶不愿意看到如此重要的一个指标竟然会被有意或是无意地疏忽掉。

偶不能说右派一定就有意疏忽,偶也不怀疑他们做“学问”的功底。路人皆知,在野右派们说关心的,不过是在人命以外的其它东西。

所以偶说,右派并不关心人命。

二. 人命指标好

右派人口学家如秋实先生即使在其十分清醒的时候,也不会懂得人均寿命这个指标的重要意义。这不是贬低他,事实就是,偶没有能从他抛出的大量的天马行空大文和五花八门的数字术语中看到任何的蛛丝马迹。就讲前两天抛出来的《营山县志》吧,被指出毛病之后,慌慌忙忙补进去一大堆数据。可是从那当中偶还是没有能够找出有关人均寿命的数字。秋先生是很会抛数字、充大个说硬话的专家。这位专家不太会做分析综合。堂堂秋专家,旷日持久大论争,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当然,如果要求这样的“专家”去致力所谓的科学精神,恐怕还不如去求肩客豁出他的本钱来去做赔本买卖(当然啦,偶并不认为秋肩客是毫无本钱的,呵呵)。

右派人口学家一定会辩解说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人均寿命的统计数据。看来国统局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没有意识到该指标的重要性。但是偶认为国统局一定掌有人均寿命的统计表格,它不在网上公布,是否那局子里的人认为人均寿命只是一个导出量,不能作为基本数据来发布呢?假如国统局的人是这认识,这是不是说明他们对人均寿命本身从来就没有做过深入定量的分析呢?偶想应该不会的,要么有什么原因。人命指标值就是把迄至某一时点的某个时期内所有的死亡人口的年龄加起来,再除以死亡人口总数得到一个平均值。事实上它既是导出量又是基本量。人命指标值里使用了死亡人口数做基数,所以是导出量;但另一方面它又包含有独立于死亡人口数的年龄信息,因此更是一个基本量。不难理解,这个内外功夫俱全的东东一定会来得比死亡人口值来得值,来得好、来得更可信。

下一节要从数学上证明,人均寿命指标是“良态的”和”稳定的“。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过所有的数学表述,直接看文字和结论就可。偶也是没办法。数学能人多得很,私心不过为引起一个讨论。所谓良态(well-conditioned)是说指标值不太受数据误差的影响,有时还有抑制观测误差的功能。稳定(robust)则是说指标值不怎么受初值和中间突发误差的影响,具稳定性。运用良态的和稳定的指标来推求其它新指标,得到的结果自然要比利用病态和不稳定的数据可靠得多。

顺便说明,有一些基本量(比如死亡人口总数等等)通常具有误差或不定性。利用这样的数据来作差值运算,是一个典型的“病态问题”(ill-posed problem),运算结果可能会带上比原有误差大得多的新误差。要说明这一点很简单的,比如一个时域观测或统计f(t) 染上了频率为◠的正弦误差,

f(t) = fo(t) + A·¤sin(ωØt),

A是误差幅度,可能很小很小。fo(t)是真实信号。现在求f(t)的微分,也就是求f(t)随时间t的增加或减少的速率,得到

f(t) = fo (t) + A·ωへ·¤cos(ωØt),

偶们看到在变化率f(t)里,误差项幅度被“放大”了◜倍,成A·ωへ了。误差通常变化很快很快,所以◡远大于。病态问题是Hilbert总结的十大数学难题之一,通常须配以使用正则(regularization)滤波来求解。偶在《局部不信,全般皆疑》一文中提到的天文的例子,在对射电天文数据处理时通常施加Strack高斯微分滤波,就是一种正则的法子。

通过上面的分析,偶们明白了使用人口总数之类来计算诸如增加率呀减少率呀,潜在危险该有多么的大!!!人口数字竟然如此不可靠,可是呀可是,偶们的人口专家如秋实先生居然还在那里大嚼吐沫,津津乐道于他的什么增加率呀减少率呀,一会儿又是什么插值呀AR回归的,拿着病态MM当令箭,显他学问高。偶告诉秋先生,如果模型建立和计算过程不当,约束(参照)数据选择和使用不当,又不加正则,那么您那插值啦AR回归啦什么的依然是病态,最好别再用,好吧。在自然科学领域,会点插值、回归予测什么的也太小儿科。

三. 好在什么地方的证明

为了表明严肃和科学,偶在下面稍稍认真地作一点考察,分析一下在对死亡人口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如果存在有象秋实先生一言以蔽之“大量可观”的漏报和多报的情况下,人口数字的误差与人均寿命的误差之间会存在怎样的关系。秋专家不怎么会做分析,对人命也不关心,所以往下偶就不去理他了。各位对数学不感冒的朋友也别理会出现的数学表述,竟直跳过去看文字和结论。需要讲明,这里的东东不需要什么人口学知识,象偶知道的也就一点点常识,皮毛。

数学推导也太长太枯燥了,相信没人喜欢看,所以偶就只给出误差式子在下面,然后给出解释。

(1) δ(L) ≤ δ(N) -│N-·L- - N+·L+│/(Nt·Lt).

其中 δ(L)=│L - Lt│/Lt 是人均寿命的相对误差
δ(N)=│N - Nt│/Nt 是死亡人口的相对误差
N,L 分别统计死亡人口与统计死亡人口集合上的人均寿命
Nt,Lt 分别真实死亡人口与真实死亡人口集合上的人均寿命
N-,L- 分别为漏报人口与滤报人口集合上的人均寿命
N+,L+ 分别为多报人口与多报人口集合上的人均寿命
Nt = N + N- - N+.

式(1)说出来一些非常非常有趣的事儿。

第一,人均寿命值的误差更小,用这个比用人口数字让人放心。

δ(L)不会大于δ(N),可以证明第2项 ≤ δ(N)。

第二,根据人均寿命值,甚至可以找出死亡人口统计值中的差错。

比如漏报和多报人口差不多,即有N- ≈ N+,那么死亡人口不存在误差,δ(N) ≈ 0,问题被掩盖过去的。但是人算不如命算,这时的误差δ(L)是

(2) δ(L) ≤ 2N+/Nt, 对N- ≈ N+

通过核对本年与上年的结果,如果N正常,但δ(L)有一定值的变动,而本年内又不存在重大环境变异的因素,则能够断定这个N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存在着近似等量的漏报人口和多报人口,并且可以根据(2)式反算出漏报(和多报)人口的概值。

第三,即使死亡人口的统计数值不准确,在一定条件下,人均寿命值很可能是准确的。

这太有趣了!在大样本下,漏报集合,多报集合,真正的死亡人口这三个集合的一阶统计量(如人均寿命)很有可能非常接近。设有L- ≈ L+ ≈ L,将这个条件代入式(1),有

δ(L) ≤ δ(N) - │N- - N+│/Nt =δ(N) - δ(N)= 0.

注意│N- - N+│=│N - Nt│。

这太有用了。比如实死3000万,漏报100万,多报200万,都是大数,各自平均后的结果,各各的人均寿命非常接近。偶猜一定时期内只要没有特异事件的发生,这种人均寿命非常接近的情形应该是经常出现的。这下偶们不用怕了,也不用去管死亡人口数N是真还是假,偶有人均寿命的数字,它压抑来自N中可能存在的差错!

第四,指导意义。譬如与上年相比,人均寿命出现了不合情理的变化,比方说误差比死亡人口N的误差来得还大,那是告诉偶不做复查不行了。于是偶就去做复查,复差减少直至消灭漏报和多报,使L-和L+走向零。那么在复查之后,要是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善,人均寿命中仍然存在着比死亡人口N大的多的误差,这个事像指示,在死亡人口中一定有大量非正常死亡人口的存在。再下去,就是拿寿命值的正负和大小变化来判断非正常死亡的可能原因了。

不消多说了,反正人命就是比死亡人口数值好。简单想一想也明白的,象在前头提到过,人命是一个基本量,在它里面不仅包含了死亡人口的信息,还包含了死亡人口之外的年龄信息。如要进一步问:这好究竟好到啥地方?界在哪里?这偶就太累了,别为难偶了,需要用到漏报和多报集团的二阶以上的分布。

这个必需由秋实先生那样的大家来做。偶想这个课题是不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秋先生去做啊?他一定会高兴的,他看了这个帖子也一定会合不拢嘴地冷笑,这一笑,就有利于秋先生的延长寿命了(点题)。

4)应用

既然人均寿命指标这么好,那么应用它来算一算实际情况一定十分的精彩。是的,上次偶就算过一个了,在这一节还想举几个例子。不过太费时,也累了,先让偶写到这里吧。

BTW 偶写这个可不是为去统计局谋啥职事,偶只是为了捍卫毛主席。其实能进统计局也很幸福呀,不就是统计人的生、死,对了还有结婚三种状态吗?太简单了。比如有一幅彩色视像呢,光颜色就256x256x256=?种状态的,那人除了统计局还不活了的是吧,哈哈。

2001.5.12

续算命——应用之一:三年期间的饿死人数
作者:delphi

偶写了8000多个拜特的《算命》,为的就一句话:“人命”即人均寿命这个指标是良态的和稳定的,而通常使用的人口总数这个指标是病态和不确定的。只要您同意偶这句话,偶那8000多拜特算偶白写也成,有了共识偶们才好接着往下说。

既然人均寿命指标这么好,应用它来算一些实际情况一定十分精彩吧。是的,偶现在就把上次算过的那个加上推导,放在下面。再强调一次,人命指的是人均寿命。

4)应用之一:三年期间的饿死人数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饿死的,人数记做Ne;有非饿死的,人数记做Nf,合起来总死亡人口就是N,N=Ne + Nf。“饿死”是个什么概念想大家都清楚的,偶就不再特别加以说明。现在考虑把所有N个死者死时的年龄加起来,有

(3) 死亡全员的年龄之和 = 饿死者年龄之和 + 非饿鬼者年龄之和

象以前一样,分别记Le、Lf、和L 为饿死人口、非饿死人口、死亡全员的人均寿命。对(3)式求集合平均,得

(4) NL = NeLe +NfLf.

接下来偶们定义饿死人数Ne在死亡全员N中的比例为x = Ne/N,使用条件N=Ne+Nf,经过简单的演算后就得到

(5.1) x = (Lf-L)/(Lf-Le)
显然
(5.2) 0 <x < 1。

用文字来表达,就是上次给出的那个形式了。(May 10, 2001 64.23.9.82/xgc/messages/66201.html)

(5.3) 饿死者占全部死者的比例(%)
非饿死者人命值 - 全死亡者人命值
= —————————————————— *100
非饿死者人命值 - 饿死者人命值

先来讨论两个极端情形。

(A)假定饿死者的人命Le接近于非饿死者的人命Lf(说是正常死亡者人命也不失一般性),即Le ≈ Lf。由于x须满足式(5.2),不可能是无穷大,此时必有Lf=L,也就是讲正常死亡者的人命就等于死亡全员的人命。换句和讲,不存在饿死者。

这就自相矛盾了。这个矛盾表明饿死者的人命Le不可能等于正常死亡者的人命Lf,且按常识有Le<Lf,饿死的人命总比正常死亡的人命低,且一般低很多。

(B)假定正常死亡者的人命Lf比饿死者的人命L大很多,即 Lf >> Le。由(5.1)得

x ≈ 1-(L/Lf)

因为饿死者数x*N不可能超过总的死亡人数N,式(5.2)必须满足,于是知L<Lf。

也就是讲,正常死亡者的人命Lf肯定比全员死亡者人命L来得高。不然x就是负数了。正常死亡者人命Lf就是如果什么也不发生情况下的全员人命L。

接下来基本上就是具体数值计算。偶现在不知道正常死亡者的人命值Lf和饿死者人命值Le,要是知道就能很快算出饿死的人数。哪位知道的请告诉偶。

也没有关系,偶们来估计不利的情况。已知三年自然灾害那时的全员人命已达55~60岁,就算L=57岁(顺便,民国时期平均35岁)。按照(B)的讨论,正常死亡者人命Lf不低于全员人命L。如果什么也不发生,那么Lf就等于L。比如现在咱们国家没啥特殊情况,根据人口白皮书上说的现在的Lf ≈ L在68岁~70岁之间。而在60年代初期Lf当然没这么高,就算61年吧偶想Lf=61岁比较符合实际。代入式(5.1),得

x =(1 -L/Lf)/(1 -Le/Lf)=0.06557/(1 -Le/Lf)

又,根据(A)的推论,有理由相信Lf比饿死者人命Le大得多,象丁抒形容的那样,大批大批的儿童饿死了,使得饿死者集团的人命大大降低,偶们就算Lf/Le= 2.5倍吧。又,查三年(1959年到1961年)的死亡总数N=970+1693+939=3602万人。代入上式得饿死人口的上限为

x* N =0.06557 * 1.6667 * 3602 =394万人
当然上面只是个概数,上限值,且3602万的准确性有待证明。尽管如此。偶们根据人命即人均寿命这个不太会豁边的指标算出了上述的结果,概算就是400万吧。要是有具体的数字,也不用着偶这等劳累了,在(5.1)式那里一步就能得出结果。关键,全员的人均寿命已经有57岁之高,在那里摆着呢。三千万饿死的鬼话可以休矣。

2001.5.12

7、猪场如何制订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灾害应急预案(长期高温干旱、冰冻雨雪、缺水、水源遭受污染、发生洪灾)?

近年来,高温持续干旱、冰冻雨雪、水源污染、洪水暴发等极端气候灾害时有发生,常常给养猪业造成突如其来的损失,因此,猪场有必要制订相应的应急防控预案。猪场制订极端气候变化灾害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原则。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2)组织机构。成立应急指挥部,明确指挥部的职责权限以及成员的分工。

(3)灾害的发现。首先是制订灾害监测方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灾害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各种灾害的监测方案,规模化猪场常规灾害的种类至少应包括长期高温干旱、冰冻雨雪、缺水、水源遭受污染、洪灾等;其次是灾情报告,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情况、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灾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等,不得瞒报、谎报、迟报,不得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最后是灾情的确认,根据灾情特点,做出初步判断。

(4)灾害的应急处理工作方案。首先是确定灾情的应急处理依据,根据灾情的初步判断作为灾情处理的依据;其次是处理措施,针对不同灾害,制订出可操作性强的有效的详细处理方案。

(王金勇)

与村干旱灾情报告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