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花生叶病害

花生叶病害

发布时间:2020-12-06 06:35:45

1、秋花生叶瘦小并且有铁锈状怎么回事

你的花生得了锈病(第4项),以下是花生的主要病害和防治办法。
1、病毒病
我国花生病毒病主要有轻斑驳、黄花叶、普通花叶、芽枯等不同类型的病害。
花生轻斑驳病毒病,由花生条纹病毒引起,感病植株首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随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轻斑驳、斑驳,沿叶脉有断续绿色条纹以及橡树叶花叶等各种症状。早期感病植株,稍矮化,后期矮化不明显。轻斑驳病在田间流行具有发病早,扩散快,形成高峰早,流行频率高的特点。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病株开始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黄斑,叶片卷曲。随后发展成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网状明脉和绿色条纹等各种症状。病株中等矮化。黄花叶病的浒具有发生早,形成高峰早的特点。
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由花知矮化病毒引起,病株开始在顶端嫩叶出现脉淡或褪绿斑,随后发展成浅绿色相间的普通花叶症状。沿侧脉出现国徽状小绿色条纹和斑点。叶片变窄,叶缘波状扭曲。病株中度矮化,所结荚果多为小果,普通花叶病在花生生长前期发展缓慢,到生育中后期进入高峰,年份流行频率较低。
花生芽枯病,由番茄斑萎病毒引起,病株开始在顶端叶片上出现很多伴有坏死的褪绿黄斑或环斑。有的叶片坏死,沿叶柄和顶端表皮下维管束褐色坏列,并可导致顶端枯死。顶端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缩短,植株明显矮化。
花生病毒病是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在我国北方生产区,尤为严重。花生病毒病,除芽枯病主要由蓟马传播外,其他病害如轻斑驳病、黄花叶病、普通花叶病则通过种子和蚜虫传播,种传病薯这些病害流行的主要初侵染源。种传率的高低主要受发病时期的影响,发病早,种传率高。种子带毒率与种子大小成负相关,大粒种子带毒率低,小粒种子带毒率高。在存在毒源和感病品种的情况下,蚜虫发生早晚和数量是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传播病毒的蚜虫主要是田间活动的有翅蚜。一般花生苒期蚜虫发生早,数量大,易引起病害严重流行,反之则发病轻。花生苗期降雨少、气候温和、干燥,易导致蚜虫大发生,造成病害流行,反之则轻。
防治方法:一是采用无毒或低毒种子,杜绝或减少初侵染源。无毒种子可采取隔离繁殖的方法获得。二是选用豫花1号、海花1号、豫花7号等感病轻和种传率低的品种,并且选择大粒子仁作种子。三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地膜具有一定的驱蚜效果,可以减轻病毒病的为害。四是及时清除田间和周围杂草,减少蚜虫来源。五是搞好病害检疫,禁止从病区调种。六是药剂治蚜,播种时采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盖种,每亩用药量为2.5千克-3千克,也可用25%的辛拌磷(812)盖种,每亩用药量0.5千克,花生出苗后,要及时检查,发理蚜虫及时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喷洒,增强药效,以杜绝蚜虫传毒。
2、褐斑病和黑斑病
(1)轮作倒茬:花生叶斑病的寄主比较单一,只侵染花生,与其它作物轮作,使病菌得不到适宜的寄主,可减少为害,有效的控制病害的发生。轮作周期2年以上。
(2)减少病源: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叶,使用有病株沤制的粪肥时,要使其充分腐熟后再用,以减少病源。
(3)选用耐病品种:虽然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高抗叶斑病的品种,但品种间的耐病性差异较大,一般叶片厚,叶色深的品种较抗病,在河南重病区宜选用豫花1号、海花1号、豫花4 号和豫花7号等耐病性较强的品种。
(4)加强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采取有效措施,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5)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当田间病叶率达到10%~15%时,应开始第一次喷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烩剂600倍~800倍液;或抗枯宁700倍液;或波美0.3度~0.5度的石硫合剂等。以后每隔10天~15天喷药1次,连喷2次~3次,每次每亩喷药液50千克~75千克。由于花生叶面光滑,喷药时可适当加入粘着剂,防治效果更佳。抗枯宁对褐斑病效果较佳,代森锰锌对网斑病也有较好防治效果,多菌灵在叶斑病与锈病混发区,不宜使用。
3、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双叫“青症“、“死苗“、“花生瘟“等,是细菌性病。害花生的维管束,在短期内能使大量植株迅速枯死。花生青枯病从苗期至收获的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一般多在开花前后开始发病,盛花期为发病盛期。病菌主要侵染根部,使根端变色软腐,维管束组织变为深褐色,并自下而上扩展到植株的顶部。将病部横切后,用手挤压,可见浑浊乳白色细菌液流出。感病植株期表现为主茎顶梢第一、第二片叶首先表现失水萎蔫,势扩展后,全株叶片自上而下失水萎蔫,叶色暗淡,但仍呈绿色。植株从感病到枯死需7到-15天,植株上的荚果、果柄旦褐色湿腐状。该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5年,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是主要的侵染来源,田间扩散主要借助于流水和工具。高温高湿是病害大发生的主导因素。
防治方法:防治青枯病最经济是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但各品种的抗病性因地点不同表现不太一致,因此在大面积引种前应先作好试验。轮作倒茬也可有效地控制青枯病的发生,由于花生青枯病的寄主范围较广,轮作时要考虑好茬口的安排,与红薯、玉米、谷子或采用水旱轮作的方式较为适宜,轮作周期达3年-5年。药物可采用25%的敌枯双配制成毒土盖种,或用1000倍液灌根;或用链霉素200毫克/千克-400毫克/千克(200ppm-400ppm)浸种或灌根。
4、锈病
花生锈病是我国南方花生产区普遍发生,为害较重的病害。近年来,北方花生产区也有扩展蔓延的趋势。花生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到后期病情严重时也为害叶柄、茎枝、果柄和果壳。一般自花期开始为害,先从植株底部叶片发生,后逐渐向上扩展到顶叶,使叶色变黄。发病初期,首先叶片背面出现针尖大小的白斑,同时相应的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小点,以后叶背面病斑变成淡黄色并逐渐扩大,呈黄褐色隆起,表皮破裂后,用手摸可粘满铁锈色末。严重时,整个叶片变黄枯干,全株枯死,远望和火烧状。不仅严重降低产量,而且也影响品质。花生锈病以风和雨水传染,一般夏季雨量多,相对湿度大,日照少,锈病往往比较严重。
防治方法:除选用抗病品种外,要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做好防旱排涝工作,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田间病株率达到10%-20%时,可选用50%的胶体硫150倍液;或敌锈钠600倍-8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或1:2:200(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波尔多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 000倍-5000倍,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3次-4次。敌锈钠不宜连续使用,应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每次每亩喷药液60千克-75千克。

2、花生病害如何以最好的办法治疗?

1.花生根结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
(1)症状 2龄幼虫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规则形根结,线虫钻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渗流、养分损耗,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结线虫定居取食并刺激根细胞增生,连续危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结成团(根结团),吸收养分困难。病株生长缓慢或萎黄不长,植株矮小,始花期叶片变黄瘦小,叶缘焦枯,提早脱落,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线虫还可侵害果壳、果柄和根,果壳受害形成乳白突起的小瘤,发病后虫瘤呈褐色疮痂状,但较少见。果柄和根茎形成葡萄状虫瘤簇。
(2)防治方法①药剂防治:长效缓释剂播前可用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沟或每亩施用48%毒死蜱200克,拌细土20千克,混匀直接施于沟底后播种。发病初期,用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淋根。
②生物防治:应用淡紫拟青霉和厚垣孢子轮枝菌,能明显起到降低线虫群体和消解其卵的作用。
2.花生叶螨的识别与防治(1)形态特征 朱砂叶螨的雌螨背面观呈卵圆形,体长0.42~0.56毫米,宽为0.26~0.36毫米,体色呈红色或淡红色,俗称“红蜘蛛”,体躯两侧各有黑斑1个,其外侧3裂,内侧接近体躯中部。雄螨背面观呈菱形,比雌螨少。二斑叶螨与朱砂叶螨极相似,区别在于二斑叶螨体色呈淡黄色或黄绿色,无红色个体,肉眼辨别近白色,俗称“白蜘蛛”。
(2)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 花生叶螨在山东招远市1年发生10~20代,以成螨在土缝、花生田边的杂草根际或树皮下吐丝结网越冬,往往成群团聚潜伏。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迁入花生田危害,6、7月间为发生盛期,对春花生可造成局部危害。7月中旬雨季到来,叶螨发生量迅速减少,8月份若天气干旱可再次大发生,在花生荚果期造成危害。9月中下旬花生收获后迁往冬季寄主,10月下旬开始越冬。
花生叶螨群集在花生叶的背面刺吸汁液,受害叶片正面初为灰白色,逐渐变黄,受害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在叶螨发生高峰期,由于成螨吐丝结网,虫口密度大的地块可见花生叶片表面有1层白色丝网,且大片的花生叶被连结在一起,严重地影响了花生叶片的光合作用,阻碍了花生的正常生长,使荚果干瘪,大量减产。
(3)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避免叶螨在寄主间相互转移危害;花生收获后及时深翻,既可杀死大量越冬的叶螨,又可减少杂草等寄主植物;清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②化学防治:当花生田间发现发病中心或被害虫率达到20%以上时,要及时喷药防治,喷药要均匀,一定要喷到叶背面;另外,对田边的杂草等寄主植物也要喷药,防止其扩散。具体方法是:对朱砂叶螨单一发生地块可用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防治。
3.花生网斑病识别与防治(1)危害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先出现在植株基部的叶片上,逐步在上部叶片表现症状。侵染初期,呈白网状。以后,侵染点随叶脉以放射状向外扩展,呈星芒状。病斑继续扩大,由白色逐步变褐至黑褐色,形成边缘不清晰的网状斑。高温、高湿,可出现大块斑,直径可达1~1.5厘米,病斑背面在发病后期出现褐色斑痕,并于表皮下生黑色小突起。在温湿度降低时,叶表面出现白色至褐色菌丝状斑痕,有时可布满叶子表面,或形成黑褐色小斑。
(2)发病特点 病害发生与茬口、栽培方式、温湿度及降雨有较明显关系。重茬地发病重,覆膜田重于露栽田,垄种比平种发病轻,麦套花生较夏直播发病也轻。在结荚期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发生。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抗性好的品种(系)有花37、鲁花10号和鲁花11号、潍花8号、丰花8号、花育26号抗病丰产性好,可因地制宜地采用。
②改进栽培技术:轮作换茬,可与甘薯、玉米、大豆等作物轮作。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深耕深翻,减少土壤表层菌源。合理增施肥料,提高抗病力。
③化学防治:于花生播种后3天内,用25%百科(双苯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60%多菌灵,均用500倍液地面喷雾,封锁土壤中菌源,减少初侵染。上述药剂可与乙草胺除草剂混配喷洒,兼除杂草。
也可于发病开始,叶面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均为800倍液,加600倍“天达2116”,每10~14天喷1次,共喷2~3次。
4.花生青枯病的识别及防治(1)发病症状 花生一般在初花期最易感染此病。病株初始时,主茎顶梢第1、2片叶片先失水萎蔫,早上延迟开叶,午后提前合叶。1~2天后,病株全株或一侧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色暗淡,呈青污绿色,后期病叶变褐枯焦。病株易拔起,其主根尖端、果柄、果荚呈黑褐色湿腐状,根瘤墨绿色。病茎纵剖,维管束呈黑褐色,横切面保湿下稍加挤压可见白色黏液溢出。
(2)发生规律 病菌随带菌土壤、病株残体、带菌杂草,以及带菌土杂肥和粪肥,借雨水、灌溉水、农具、昆虫媒介传播,此菌在土壤中可存活14个月至8年。病菌从植株根部伤口及自然伤口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分泌毒素,造成导管堵塞,植株失水萎蔫,尔后病菌进入皮层与髓部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使之崩解腐烂,再次散出,重复侵染。据调查,高温高湿最有利于此病发生,当温度达25℃以上,降雨的多少与迟早决定此病发生早晚与程度大小。一般时晴时雨、久旱骤雨或久雨骤晴时发生严重;土壤温度与湿度骤变或地块线虫增多,造成根部受伤或腐烂时发生严重;低洼排水不良地块较高坡地发生严重;砂土、薄土层、保水保肥差的地块较壤土、肥土发生严重;连作田较轮作田发生严重;酸性土壤较微碱性土壤发生严重;草害多较草害少地块发生严重。另外,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
(3)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有水源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效较好。旱地可与瓜类、禾本科作物3~5年轮作,避免与茄科、豆科、芝麻等作物连作。旱地花生,播种前进行短期灌水,可使病菌大量死亡。采用高畦栽培,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与大水漫灌。注意排水防涝,防止田间积水与水流传播病害。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适施氮肥,叶面喷施“天达2116”,促进花生稳长早发。对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间深埋,并用石灰消毒。花生收获时及时清除病株与残余物,减少土壤病源。
②化学防治:
拌种:播种前,用“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50克,兑水750克拌花生种20千克,切勿闷种。
喷雾:花生出齐苗后,亩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10%世高2500倍液喷雾,为增加药效,可与“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液混合喷雾。
5.花生叶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花生叶斑病是由两种病菌引起的病害,即花生黑斑病和花生褐斑病。
花生褐斑病发生期较早,在初花期即出现;黑斑病则较迟,在下针期才发生。因此,褐斑病在下部叶片较多,黑斑病多在上部叶片。秋花生以黑斑病较突出,春花生则以褐斑病较普遍。两病都可危害叶片、叶柄、茎、子房、柄和荚壳,严重时造成落叶,植株早枯,影响养分积累而导致荚果不充实,降低出仁率和含油量,收获时容易落果和种子发芽。花生发生叶斑病的主要原因,与轮作周期短、高温高湿的环境、品种抗病性弱、砂质土地力差、施肥不足等有密切的关系。
花生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方法如下:
①轮作。花生实行水旱轮作,与水稻轮作更好。旱坡地花生与玉米、地瓜、木薯等旱地作物轮作,2年一轮,可明显减轻花生叶斑病危害。
②改良土壤。改善栽培条件,增施有机质农家肥,改良土壤,增强花生的抗病能力。
③选用抗病品种。种植花生,要选择抗叶斑病强的品种。
④药剂防治。花生叶斑病包括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发生期在荚果膨大期,当田间病叶率达10%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常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600倍液,或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喷雾。
6.花生根腐病的识别与防治(1)症状 花生根腐病在花生各生育期皆可发生。花生播后出苗前染病,可引起烂种、烂芽;苗期受害引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致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终致全株枯萎。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烂,维管束变褐,主根皱缩干腐,形似老鼠尾状,患部表面有黄白色至淡红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病原 花生根腐病由半知菌亚门的镰刀菌属侵染所引起。包括尖镰孢菌、茄类镰孢菌、粉红色镰孢菌、三隔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5个菌种。它们都可产生无性态的小孢子、大孢子和厚垣孢子。小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无色,多为单胞,大小2~3.5微米×5~12微米。大孢子镰刀形或新月形,具3~5个分隔。厚垣孢子近球形,单生或串生,直径7~11微米。病菌习居土壤中,在土中能存活数年,属维管束寄生菌,可堵塞导管和分泌毒素而使植株枯萎。
(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成为病害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的种仁、荚果及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施肥或农事操作而传播。初侵接种体主要是厚垣孢子,再侵接种体为大、小分生孢子,能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蔓延。通常植地连作、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或大雨骤晴、或少雨干旱的不良天气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应采取耕作栽培防病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①把好种子关:做好种子的收、选、晒、藏等项工作;播前翻晒种子,剔除变色、霉烂、破损的种子,并用种子重量0.3%的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拌种,密封24小时后播种。
②合理轮作:因地制宜确定轮作方式、作物搭配和轮作年限。
③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整治排灌系统,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增肥改土,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视天气条件适期播种;注意施用净肥,抓好田间卫生。
④及时施药预防控病:齐苗后加强检查,发现病株随即采用喷雾或淋灌办法施药封锁中心病株。可选用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000倍液。与天达2116混配隔7~15天1次,连喷2次,交替施用,喷足淋透。

3、花生的病虫害主要有哪些

1
花生茎腐病、根腐病
茎腐病
根腐病
茎腐病、根腐病茎腐病苗期发病,在茎基部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后变黑褐色,严重时植株萎蔫枯死;成株期发病时,主茎和侧枝基部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病斑发展后使茎基部变黑枯死。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后植株矮小变黄,暂时性萎蔫乃至枯萎,主根变褐色,无侧根或少侧根,呈“鼠尾状”。
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的0.3%拌种;发病初期用多菌灵600-800倍液对花生基部喷雾1-2次;根病发生前期或作物苗期使用重生,苗康,施根补喷施25-35克/亩,根病发生中后期喷施40-45克/亩,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可适当调节用量及次数。
与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混合使用,并可起到互补增效作用,严重地块,轮作2-3年。
2
花生叶斑病
叶斑病花生叶斑病有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二者常发生在同一株甚至同一叶片上,一般在花期和中后期发病。褐斑病初期,叶片上为失绿的灰色小点,然后扩展为棕色至暗褐色的不规则圆形,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黑斑病初期为锈褐色小斑点,然后扩大为黑色或深褐色病斑,病斑上着生黑霉状物。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叶面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可与叶面喷肥相结合。
主要用药:丙环唑,吡唑加磷酸二氢钾100克,芸苔素,加中量元素钙(甄补钙)。
3
花生锈病
底叶最先开始发生,叶片产生黄色疱斑,小形,周围有很窄的黄色晕圈,表皮裂开后散出铁锈色粉沫,严重时叶片发黄,干枯脱落。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25%粉宁500倍液全田喷雾。
4
花生疮痂病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及茎部,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叶片染病初叶两面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小斑点,边缘稍隆起,中间凹陷,叶面上病斑黄褐色,叶背面为淡红褐色,具褐色边缘。叶柄、茎部染病初生卵圆形隆起的稍大病斑,多数病斑融合时,引起叶柄及茎扭曲,上端枯死。
防治方法: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供给量;发病初期多菌灵、苯醚甲环唑、甲基托布津、烯唑醇等药剂喷雾防治。连喷2-3次防治效果突出。
地衣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稀释1000-1500倍叶面喷雾,可强效抑菌。
5
花生白绢病
多在成株期发生,主要危害茎基部、果柄、果荚及根,茎基病斑初期暗褐色,波纹状,逐渐凹陷,变色软腐,上被白色绢丝状菌丝层,直至植株中下部茎杆均被覆盖,最后茎杆组织呈纤维状,易折断拔起。天气潮湿时,菌丝层会扩展到病株周围土壤,形成暗褐色、油菜籽状菌核,最后变黄土色至黑褐色。根茎部组织染病,呈纤维桩,终致干枯而死。
防治方法:
播种前用40%多菌灵哈茨木霉菌液拌种;发病初期喷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株喷淋对好的药液100~200ml。
重生加芸苔素叶面喷施1000-1500倍,间隔15-20天一次,共喷施2遍。

4、各种蔬菜的病害 特点及病源,豆角褐斑病,花生叶斑病,苹果锈病 射干叶斑病 山丁子褐斑病

一、葫芦科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鉴定
(一)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1.症状 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病斑水浸状、多角形、黄褐色至红褐色,潮湿时病斑背面生出灰黑色霉层。
2.病原 属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真菌。孢子囊梗无色、无隔,呈单轴状、锐角分枝;孢子囊卵球形、无色,顶端具乳头状突起。
(二)瓜类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
1.症状 典型症状是植株萎蔫。多在成株期开花结果后表现症状。病株似缺水状萎蔫,反复几次后不能复原;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条斑,常有胶质物溢出,易纵裂,潮湿时产生白粉色霉层;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真菌。病菌可产生三种类型的孢子: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或香蕉形;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多胞、镰刀形或纺锤形;厚垣孢子淡黄褐色、近球形、光滑。
(三)黄瓜黑星病(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1.症状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危害,可侵染叶片、卷须、茎蔓和瓜条,以幼嫩部分受害严重。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成株期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淡黄褐色,易破裂穿孔;卷须及茎蔓上病斑梭形,凹陷,开裂;瓜条上病斑暗绿色、不规则形;病斑上可溢出桔黄色胶质物,湿度大时,病部生出灰黑色霉层。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枝孢霉属真菌,病部的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细长、褐色、顶端有短分枝;分生孢子串生、多数单胞、椭圆形、浅褐色。
(四)黄瓜细菌性角斑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1.症状 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偶尔可危害果实。病斑油浸状、多角形、枯白色至枯黄色,潮湿时病斑边缘溢出乳黄色菌脓,干燥时结为菌痂。
2.病原 属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单胞、无色,具1~5根单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在PDA培养基上形成圆形乳白色菌落。
(五)瓜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 C. lagenarium)
1.症状 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危害,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近成熟的瓜条。病苗茎基部产生褐色梭形凹陷病斑,子叶边缘形成半圆形的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形成红褐色圆形病斑;茎蔓上病斑梭形,常有胶质物溢出;瓜条上病斑圆形、黄褐色至红褐色、明显凹陷,常溢出桔红色的胶质物。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病部可产生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至长椭圆形;分生孢子盘生中有黑褐色刚毛。 (六)瓜类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1.症状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侵染茎蔓和瓜条,以幼瓜、凋萎花蒂、叶腋处易于发病。病部湿腐,扩展较快,表面长满浓密的白絮状霉层,以后产生黑色菌核。
2.病原 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病菌无性世代菌丝无色、粗壮发达、分隔明显且密集,易于纠结形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后表面呈黑色,球形、鼠粪状或不规则形。
(七)瓜类白粉病(Sphaerotheca cucurbitae; Erysiphae cucurbitacearum )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病部初现白色小粉点,扩大呈白粉状斑,以后连片;后期粉层灰白色,其间产生许多小黑点。
2.病原 Sphaerotheca cucurbitae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无色、短小、不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串生;闭囊壳褐色、球形、表面具菌丝状附属丝;子囊单个,卵圆形。Erysiphae cucurbitacearum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真菌。分生孢子似Sphaerotheca cucurbitae;闭囊壳褐色、球形、表面附属丝丝状;内有多个卵圆形子囊。
(八)黄瓜灰霉病(Botrytis cinerae)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幼瓜受害严重。瓜条蒂部呈水浸状、褪色、变软、很快生出灰褐色霉层,病瓜易于腐烂;叶片上病斑为水浸状、暗绿色、近圆形,有时呈现隐约的轮纹。
2.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直立、多为褐色、顶端具1~2次分枝;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球形至卵圆形。
(九)黄瓜疫病 (Phytophthora melonis)
1.症状 在整个生长期中、各个部位均可危害,以幼茎、嫩尖受害重。幼苗受害嫩尖缢缩、水浸状,其上部是叶片枯萎,植株枯死;病叶上为水浸状、暗绿色、近圆形大斑,易于扩展腐烂;嫩枝受害呈水浸状、暗绿色腐烂;病瓜条上为水浸状、暗绿色、近圆形凹陷斑;病害在湿度大时扩展快,病部生出稀疏的白色霉层。
2.病原 属鞭毛菌亚门疫霉菌属真菌。病菌孢子囊无色、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卵孢子球形,淡黄色。
(十)瓜类蔓枯病 ( Mycosphaerella melonis;无性Ascochyta citrulina)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茎蔓。叶片上病斑多从叶缘向内发展呈“V”字形或半圆形,黄褐色至枯黄色;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上密生小黑点;茎蔓上病斑梭形、黄褐色、有时溢出桔黄色胶质物;病蔓维管束不变色。
2.病原 属子囊菌亚门球壳孢属真菌,其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壳二胞属。病菌子囊壳球形、黑褐色,子囊棍棒状,子囊孢子无色、椭圆形、双胞;分生孢子器椭球形,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无色、双胞。
(十一)黄瓜绵腐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
1.症状 主要在瓜条近成熟期危害,近地面的瓜条易于受害。果面上病斑水浸状、不规则形、青褐色至黄褐色、凹陷,很快扩展,致病部腐烂,表面生出棉絮状的白色霉层。
2.病原 属鞭毛菌亚门腐霉菌属真菌。病菌菌丝无色、无隔,孢子囊为姜瓣状。?

5、花生怎样种植才会获得高产

一、精施肥:施入基肥采用一次性施肥方法,亩施腐熟家栏肥1000公斤,花生专用复合肥50公斤或复合肥75公斤,加过磷酸钙40-50公斤、氯化钾10公斤、硼砂1公斤于犁翻前全层均匀施下。

二、喷叶肥:根外追肥可于结荚期以后叶面喷施1%的尿素溶液和2%-3%的过磷酸钙1-2次;也可每亩用钼酸铵50克,加水50公斤喷施,10天后再喷1次。

三、巧控苗。花生始花后40-50天即花生结荚前期,当植株长至30厘米时,应及时叶面喷施70-100毫克/升ppm水溶液,每亩可用液50-75升。可使花生植株矮化,防止徒长倒伏。喷后若生长仍过旺盛,可隔10天左右再喷施一次,确保植株高度在30-40厘米。

四、花生踩秧:在花生生长旺季,采取人工踩秧措施能控上促下,促使果针下扎,可使单穴有效果数增加3-5个,使产量提高20%。方法是: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选晴天下午3时后,用脚将直立的花生秧踩倒,缩短果针与地面距离,促使果针早入土达到控上促下增果增收的目的。

五、巧施钙肥:花生需钙量大,对钙的需要量多于磷接近于钾,尤其在结实期需钙量大。在缺钙或缺硫的土壤中施用石膏,有利于花生果壳的形成,提高结果率。

六、巧施微肥:花生对硼、钼等需求量虽少,但影响却很大。在苗期,花期,每亩用0.2%硼砂水溶液50公斤对叶面各喷洒一次;生长期,每亩用0.1%-0.2%钼酸铵水溶液50公斤对叶面喷施一次,每亩增产可达20%。

七、整株套圈:在花生盛花期进行整株压圈,能改善穴内株间的拥挤状况,充分利用空间与光能,缩短果针与地面的距离,扩大结果范围,有利于果针早扎土,多结果,结饱果。其方法是:盛花期压圈,用直径30-35厘米的柳条编成圆圈,压在三棵花生苗的中央部位,使每穴花生各占1/3,使茎枝尽量匍匐于地面即可。

八、剪枝:花生开始有花苞时,用剪刀把病枝和无花向上枝剪掉。剪无花枝时对枝叶矮小的每窝留3-4枝,枝叶高大的每窝留2-3枝,这样可达到果实饱满个大的目的。

九、摘除主茎:花生的顶端优势非常突出,在盛花期10天后摘除主茎增产效果明显,每亩可增产15%左右,过早或过迟摘除效果不显著。

(5)花生叶病害扩展资料:

花生的虫害防治

1、红蜘蛛:红蜘蛛危害期为6~8月,在干旱年份发生猖獗。可选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15%的达螨灵乳油1000~1500倍液、40%的三氯杀螨醇1500~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2、蚜虫:蚜虫是危害花生叶的主要害虫,造成叶片蜷缩变形,生长不良。同时蚜虫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因此,在蚜虫发生期可选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防治。

3、蛴螬:属地下害虫,影响花生发芽、坐果、结荚、产量以及品质,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危害。防治蛴螬,可采取以下方法防治:

(1)幼虫期:每亩用40%的乐斯本乳油0.25~0.3公斤、40%的辛硫磷乳油0.25~0.4公斤,拌土20~30公斤,在花生墩周围均匀撒施;

(2)成虫期:取60厘米长的新鲜榆树、杨树、柳树的枝条3~5根捆成一把,将其浸入75%的辛硫磷乳油50倍液或45%的辛吡乳油50倍液中5~6小时,于傍晚将其插在田间,每亩插10~15把诱杀;

(3)人工捉成虫:每天傍晚用手电筒,在花生地附近的杨树、榆树、柳树、刺槐等树上人工捕捉成虫。将捕捉的成虫喂养家禽或集中处理,既可减少虫源,又可保证树木叶子不受危害。

6、这花生叶怎么粘在一起了?这是什么病害?

您好!从图片上看,像是缺乏养分,顶部叶片长得又小又薄又发黄,遇到高温发生临时性萎蔫造成的。

7、花生叶斑病用什么药

黑星病是近年来常发生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受害,早衰凋谢;果实受害造成病果外观差,商品价值低,贮运期易腐烂。感病的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叶面散生许多小黑粒,并逐步向中、上层叶片发展,导致大量叶片发病(但嫩叶很少发病)。挂果后,青绿色的果皮逐渐出现许多小黑粒,果穗向外一侧发病多于内侧,严重时穗轴及蕉果内侧也集生大量微小黑粒。果实成熟时,在小黑粒的周缘会形成褐色更为明显。初侵染源来自田间的病叶及病果,分生孢子随雨水和气流copy传播。每年春雨季节,成熟的分生孢子器喷溅出大量分生孢子,感染叶片及果实使之发病。高肥、密植的蕉园多病;挂果后期最易感病;香蕉比粉蕉、大蕉易感病。

防治方法:①注意田间卫生。②断蕾后套袋护果。具体做法是将果穗套入袋内,上端紧扎在果穗轴的基部,下部开口透气。套袋能阻止病菌随雨水转移到果实,并有一定的防寒作用。③叶片发病初期结合叶斑病选用24%应得1000~1500倍液喷雾;挂果期发病可在断蕾前及套袋前分别防治一次。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悬浮液800倍液、24%应得1500倍液、30%爱苗乳油1500倍液喷湿果穗。

与花生叶病害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