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变化适应软硬

气候变化适应软硬

发布时间:2021-07-11 11:03:33

1、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对策有哪些?

(1)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就是要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光、温、水资源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改革种植制度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发展生物技术,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家畜新品种。要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力求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以强化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及强化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选育优良品种是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21世纪农业发展主流将是先进的生物技术与常规农业技术的融合,通过体细胞无性繁殖变异技术、体细胞胚胎形成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DNA重组技术等,快速有效地培育出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

(3)调整管理措施。调整管理措施包括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4)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加强节水农业和科学灌溉的研究、推广及应用,研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新工艺,开发自动化、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强化综合防治自然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产量、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防御灾害能力具有长远意义。

(杨晓光)

2、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除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开展减排行动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公平的协同行动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合作和采取行动。
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倡导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中国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集热面积、风电装机容量、人工造林面积均居世界首位,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之一,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3、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有哪些

采取了以下七项措施: ——组建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机构。1990年,中国政府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改名为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指导参加有关国际谈判,制定和协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积极参加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

4、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 建立长期气候变化目标
把CO2浓度稳定在任何水平都需要确定一个允许的碳量,使得这部分碳在现在和未来某个时间能够被消除。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到2100年把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00×10- 6, CO2的浓度应尽可能地稳定在360×10- 6左右。
鉴于以上的科学论据,建议排放量的减少应旨在实现到21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值限制在2℃以内。
2 建立2012年以后的全球气候变化政策框架
我们认为应在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制定2012年以后的全球框架,它能够在未来几
十年里使得所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这是联合国气候谈判的一部分。所提出的
2012年以后的全球框架将使得所有国家以一种公正的方式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并做出贡献。
3 建立技术和贸易合作伙伴
创立一个新的伙伴计划,以开发、应用和转让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同时满足各国减少污染、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关切。
3.1 高效率运输工具
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运输部门大概占到1/3。在公共运输系统中增加的投资是该部门减少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也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大大减少气体排放。应该建立广泛的技术伙伴关系,这样可以快速提升合成物和其他高效车辆的市场占有率。可以通过增加燃料效率的标准或对购买高效率车辆进行税务鼓励或提供经费支持来实现,且政府也应该保证对生产设备进行税制奖励,并且带头用高效车代替他们现有的车,这样就可以刺激需求,减少生产的费用及HEVS和传统车辆之间的价格差。
3.2 生物燃料
由于目前交通业完全依赖于化石燃料, 1/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自于交通业。生物燃料的好处,
除了便宜和用之不竭外,最主要是不会污染环境和制造温室气体。生物燃料可以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减少。如乙醇,极有可能成为可持续的低成本高性能燃料。而且,生物燃料既适用于当前的交通系统,也适用于未来的交通系统。向生物燃料转变,是一个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长期策略。
4 驱动未来全世界能源的低碳化
帮助各国减少他们的碳紧张状况将促使他们在未来的谈判中承担起气候责任,以增加能源最终利
用效率和低碳与无碳的能源供应技术为基础,减少碳紧张状况,并找出能源消耗的可承受极限,应该成为技术现代化的驱动力。
在家里、办公室、车辆和工业方面提高能源的最终利用率是减少现在碳紧张状况的最快、最廉价、最容易的方式,但这并不能达到所要求的减少量,更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大量供应低碳和无碳能源,在更低含量的碳能源包括从可再生的生物中提取出的燃料及风力发电等。
各国政府应通过建立对气候变化采取坚决行动的领导联盟来实现减少能量系统的碳紧缩过程,该
联盟应在多边气候外交之外采取行动,把重点放在气候和发展政策的协同作用上,并全面融合低碳和无碳措施与各国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如领导联盟可以通过在商业上切实可行的或与市场接近的低碳和无碳技术与实践上消除障碍及增加投资,这样可以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和减少生产能源的碳紧张状况。
5 减排措施
主要是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 关于绿色经济目前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绿色经济比低碳经济有更广泛的概念,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的含义:节能 高效的经济,可大大减少能源使用强度;清洁能源,包括协同治理污染和气候变化;循环经济,可使能源利用最大化;生态经济或生态文明,利用植树造林固碳以增加碳汇;低碳经济,可改变生产和生活模式 此外,发展核能水电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等也是有效办法,新技术的研发是其关键驱动力.

5、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科学家认为:当前的变暖趋势不可能被停止或逆转,但是能被减慢,使得生物系统和人类社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因此,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进一步的气候变化不可避免有两个原因:首先,气候系统有很大的惯性(主要是由于海洋的响应比较缓慢),因而温度对已经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只有部分响应。这样即使今天所有的排放都停止,在气候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态以前,残余的变暖效应仍然会在今后的几十年内继续发生。其次,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能够被慢慢减少时,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全球经济转变到替代物为基础也要花费时间。因此,进一步的排放和随之而来的变暖同样也不可避免。无论如何,减缓行动能够使变暖速度逐渐下降,并最终停止这种变暖。
面对严峻的环境现实,国际社会携手围绕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拟定了《京都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臭氧层保护公约》等国际公约,在很大程度上对遏制全球变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在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应优先考虑节能,其次再考虑发展清洁能源。而在节能方面,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是减少排放的最有效手段,它包括大规模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利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同时发展先进清洁煤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先进核电技术,先进天然气发电技术,非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合成燃料利用技术,脱碳和封碳技术等。
同时,对公众进行环保知识普及,使每一个公民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环保,改变不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减少排放的目的。让大家都去了解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有意识地在行业发展、商业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关注气候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做才能对减缓气候变暖出一份力呢?拯救地球需从点滴做起: 出门时尽量少开车,去乘坐公共汽车;即使开私家车,也可以在开车时放慢开车速度,因为每小时开80公里比每小时110公里节省燃料25%;关小中央暖气,多穿一件衣服;快速冲个澡,省去慢悠悠的泡澡,以节约用水;当你准备给家电更新换代的时候,请选择节能家电;关掉电视机和音响,不要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电池板也能产生相当大的能量。这些生活中小的方面都可以为节约能源做出很大的贡献。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就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就为减缓气候变暖出了一份力。

6、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综合措施的基本原则

随着全球对灾害风险管理的承诺和投资的不断增加,相关工作人员和政策制定者也在逐渐加深对优秀做法、成功的促进因素和障碍的理解。与此同时,气候变化适应领域的创新研究,可以为有效适应项目的基本要素快速提供有价值的评价指标。近期,为应对各种冲击和胁迫(包括致灾因子和气候变化效应),从事发展和人道主义事业的工作人员就如何提升恢复力开展了建设性的讨论。讨论过程中发现,从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两个方面取得的经验及面临的挑战等具有明显的重合,因此,对采取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的综合措施逐渐达成共识。

基于以上逐渐增长的认知,形成了以下“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的10项原则”11。整体来说,这些原则为从事发展和人道主义事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系列提升灾害和气候恢复力的标准,这些标准适应于多个领域和不同情景下的项目周期。

(1)增强对致灾因子和气候变化的认知:危害、气候变率及气候变化会对相关区域和人群产生影响,通过加强对其历史变化、当前状况和未来趋势的认知,为人类决策和行动奠定基础,从而提升灾害和气候变化的恢复力。这些认识需要包括多尺度的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如区域和地方尺度。通过促进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风险分析过程并分享经验,增强G其对致灾因子和气候变化的认知。

(2)增强对暴露度、脆弱性和能力的认知:评估群体、系统和资源的脆弱性和能力,应该是确定项目的实施区域、目标人群(包括对脆弱性具有不同认知的人群)和项目目标的决策基础,也是确定能够提升灾害与气候恢复力的各项措施的决策基础。这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还应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影响。通过过程参与和经验分享,增强所有利益相关者对暴露的成因、脆弱性和能力的认知。

(3)明确权利与责任: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成为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责任主体,提高人民对权利的认知,并保障人们享受其应有的权利。治理G体系和政策环境需要保障面临风险或受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人群享受其应有的权利,使他们有权要求政府承担决策和行动的责任。此外,其他利益相关者,如非政府组织,应该补充和促成责任主体和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

(4)加强受危人群的参与和行动:所有处于风险的人们都有权利参与到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过程中。人们对影响的直接认识是保障他们根据经验分析并采取行动的重要基础。受危人群自身及其委托代理人决定了提升恢复力策略的持续性。因此,所有制定政策的过程和行动都需要受危人群的直接参与,包括女性、男性、儿童及高风险人群。

(5)促进系统性的参与和改变:由于危害和气候变化影响导致的脆弱性和暴露度存在多种成因和驱动力,提升灾害和气候恢复力的策略需要全社会和政府所有部门的参与。多部门和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目标是将灾害与气候恢复力提升作为发展规划的核心。所有参与者对这一目标的承诺应该反映在各自的政策、规划和预算中。

(6)促进多层级的协同配合: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对家庭、社区和地方采取的行动至关重要。类似地,一项政策或者法规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取决于各级政府的执行度和与受危人群的相关度。各层级采取的决策和行动应当互为借鉴,并与发展规划协调一致。

(7)借鉴并建立多渠道知识体系:灾害和气候变化风险分析应当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补充当地传统的认知,从而促进新认知的形成。提升灾害和气候恢复力的措施应促进有效措施的重复实施,鼓励自主性创新和引进适合的外来技术帮助解决新的或者加剧的挑战。监测和评估已经实施的策略和项目,确保知识的吸收和经验的分享。

(8)秉持灵活性和响应性:由于气候变化的效应和影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局地水平其不确定性更高,而且许多动态过程(诸如城市化和环境退化G)均可以影响暴露度和脆弱性,因此,灾害和气候变化风险分析需要考虑新知识。同样,提升灾害和气候恢复力的项目和策略也应保持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发生的新情况。

(9)注重不同时间尺度:分析过程、策略制定和项目设计均需注重当前已知的风险和未来可能的情景。不能忽视对已知危害发生的防范工作,使其支撑气候变化中的长期影响及其他潜在的、未知的冲击或胁迫的适应能力建设。此外,需要根据时间尺度进行相应的资源分配和适应活动的规划。

(10)遵循无害原则:提升灾害与气候恢复力的策略和项目要始终包含对其潜在负面影响的评估,包括引发的冲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现潜在的危害,需要将能够大幅降低或去除负面影响的措施纳入实施策略和项目设计中。为了避免产生错误的认识,或者促进不当适应G,项目要始终基于多灾种和多影响进行评估。

本指南的第3章至第6章阐述了在项目实施周期中、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情景下如何应用综合方法进行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

案例分析:越南中部沿海省份适应逐渐增加的气候变化脆弱性12

项目实施地:越南

项目实施方:世界宣明会

沿着越南3000千米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低洼河流三角洲,当地居民以水稻生产和近海养殖为生,他们面临的重要长期威胁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盐水入侵13,更直接的威胁来自日益严重的台风和日益频繁的洪水。

2005年,世界宣明会开始在越南中部沿海省份广义(Quang Ngai)省开展工作,当地社区受灾害影响严重,恢复生产面临巨大困难。为了提高当地的适应能力,其中一个项目关注于利用各种现有的当地资产,提高社区对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的恢复力。在37个小村庄建设了43处中小型的基本设施,包括为保障雨季交通畅通的田间道路养护和硬化,以及避免儿童接触污水的操场垫高。49个村庄的1000多户还获得了修缮房屋的贷款。项目还关注为家庭创造可替代的经济收入机会,以使他们不再依靠种植单一作物来维持生活。2583户家庭得到了创造额外收入的支持,诸如种植竹子或出售农产品,而非单一种植水稻和水产养殖。

以学校为本的项目,确保儿童能够获取面临灾害时充分判断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信息。项目执行过程中,红十字会为社区的备灾信息传播提供了无线通信系统和广播站。该项目还开发了家庭和村庄灾害风险管理计划(DRRPs),有助于制定和采取灵活的前瞻性决策和治理措施,并通过与省、市、区县和社区水平的规划相结合,促进多层级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为了加强受危人群的参与和行动,项目中选出100多个村庄协调员,组建了10个营救小组,对他们进行自然灾害减缓和医疗救护方面的培训。相应地,他们帮助10个镇子、50个村庄及7000多户家庭制订了自己的灾害风险管理计划,这些都纳入到地区和国家已有的规划中。以学校为本的灾害防范项目直接提升了儿童的福利,惠及500名教师和2万名学生。

通过本项目的开展,吸取了以下经验:①在现有的政府框架内开展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并将其纳入当地的规划是获取政府支持并为当地项目争取资源的关键;②虽然创造有利环境和鼓励创新对促进发展替代生计措施至关重要,但是大多数接受小额贷款的家庭所能投资的范围非常有限,多数都是投资于种植竹子、生产鱼子酱和种植蔬菜等,导致这些产业的市场饱和,广义省与主要商业中心的遥远距离放大了这一饱和现象;③由于缺乏维持新生计活动所需的劳动力、知识、土地和市场链条,不是所有的生计项目都能取得成功,因此,在发展多样化的生计活动时,需同时提供相关的技术,这对确保适应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有些新的经济收入方式并不成功,例如在河岸边种植竹笋并没有增加经济收入,因为在竹笋还未长成之前已被洪水淹没,这说明仅拥有资产还不足以提高适应能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假定人们具有相关的劳动力、知识、土地和市场链条,保证从出售竹子和家庭农产品中获得收益。然而,种植竹笋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识,技术知识的增长是一项长期投资。项目结果证实,技术知识的长期投资对于那些需要快速提高收入的社区来讲是一项挑战。

常见问答

1.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具有相似的目标和共同的效益,因此,它们两者之间紧密相连,两者均关注如何降低人们面对危害的脆弱性,提高人们预测、应对和灾后恢复的能力;由于气候变化增加了与气候相关的致灾因子的频率和强度,采取灾害风险管理措施对支撑社区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并非所有的灾害致灾因子都与气候相关。与气候(或水文气象)相关的致灾因子主要包括洪水、干旱和风暴,与气候相关的灾害风险管理同样可以应用于地质致灾因子(例如地震、台风和火山爆发)、技术致灾因子(例如工业、化学泄漏)和冲突。同样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不一定都是危害,其中包括影响社区的长期效应,例如温度升高、季节规律异常、降水格局变异和海平面升高,还包括对粮食和食品安全、健康和贫穷的后续影响。

2.气候和天气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区别在于时间尺度。天气是指从数小时到数天的温度、降水和风的变化;气候是指天气条件的长时间尺度(大于30年)的平均态。

3.如何处理气候预测中的不确定性?

虽然气候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气候变化科学的主要结论是基于多个事实的,这些事实证明地球变暖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这一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由于气候预测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同时气候变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气候变化行动的决策不仅需要基于科学上的考虑,还需要考虑广泛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

4.气候变化适应是唯一的措施吗?

答案是否定的。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世界还致力于解决其成因——温室气体污染。如果继续按照当前排放趋势发展,全球平均温度将在未来50年内上升2℃~3℃,到21世纪末有可能超过5℃或6℃(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2006)。这将带来多种严重的后果:从永久冻土融化到热带雨林消失(贮存的碳随即消失),几乎所有极地冰川将消失,极地冰盖融化。一旦达到2℃~3℃的升温阈值,阻止全球变暖将变得极为困难。

因此,人类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全球变暖危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这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付出巨大的努力。

然而,尽管每个人都能身体力行减少排放,有些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一小部分,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却最为严重,需优先采取适应措施以应对潜在的影响。

5.人道主义救援采取灾害风险管理是否现实?

即便是在需求紧迫的情况下,人道主义援助的各种方式也可以提高个人、家庭和社区自身及当地机构的恢复能力。例如,现金发放可以平衡人们在紧急需求和保护生计资产之间的矛盾,避免增加他们的脆弱性。当国际组织与当地组织合作分配紧急援助物资(例如临时性避难所)时,双方可以互助,一方面,当地组织可以帮助国际组织有效分配紧急援助物资;另一方面,当地组织可以从灾害救援中获取经验,帮助他们提高社区的备灾G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不同的灾害情景提供有效的人道主义援助,同时人道主义援助也是人们的一种现实期待。更多相关指南,请参见5.2 人道主义危机的早期恢复部分。

在缓发性灾害中有更多机会降低当前和未来灾害的风险。发展和人道主义组织可以提供援助,帮助人们降低患病的风险,例如,在易旱区修复水源,为洪涝区提供饮用水消毒用的氯及相关知识;他们还可以为加强早期预警系统G提供技术支持,改进疏散流程,提升地方政府评价和降低风险的能力。获取更多指南,请参见5.4缓发性灾害部分。

环球人道主义应灾最低标准的若干核心标准与灾害风险管理相关。获取更多相关的实际行动、指标和指南备注,可以参见该环球手册(工具和资源第114页)。

工具和资源

更多信息和链接,请参考工具和资源第115页。

7、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是降低是管理气候变化风险什么性战略

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是降低和管理气候风险的互补性战略。
对于已经和即将发生的不利影响,适应的效果更为显著。但控制长期风险必须强化减缓。近期和长期减缓措施将有效地降低本世纪后期的气候变化影响。如果没有更多的减缓措施,本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比工业化前高出4摄氏度,即使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人类社会仍会面临很高的风险。

8、构建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综合方法

从事发展和人道主义事业的工作人员逐渐认识到,将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原因如下。

1.2.1 共同的关注

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多面的重合。如图1.1所示,暴露于气候致灾因子G和气候变化效应的群体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将面临更多风险,因为气候变化使得致灾因子和影响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图1.1 气候变化适应与灾害风险管理的共同关注

另外,暴露于致灾因子的群体将经受长期气候变化带来的胁迫G,诸如季节变化、不可预测的降水和海平面上升,这些变化影响人们的生计和健康,导致其脆弱性增加9。

1.2.2 共同的风险概念认知

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在风险组成和恢复力提升过程上也拥有共同的概念和认知。不论是致灾因子还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者两者共同的风险,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都将风险看成暴露度和脆弱性的产物。脆弱性和暴露度越大,受致灾因子或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或可能性越大,带来的风险也越高。

暴露度和脆弱性两者通常与其他社会和环境趋势相复合,例如,城市化、环境退化G和市场全球化。

因此,降低灾害和气候变化风险,需要减少暴露度,降低脆弱性,并增强恢复能力,同时兼顾灾害和气候变化风险两方面,使两者不发生冲突。降低灾害和气候变化风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降低脆弱性到提升恢复力,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制度和政策等方面付诸长期的努力。

图1.2 灾害和气候变化风险

专栏1.5 提升恢复力中的关键术语

危害/致灾因子指一种危险的自然现象或人类活动,当他们发生时可能导致生命的伤亡、损伤或其他健康影响、财产损失、生计和服务损失、社会和经济瓦解或环境破坏。危害包括洪水、飓风、地震、火山爆发、流行病、风暴、暴雨、化学溢漏、冲突G及其他。

气候变化效应指由于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导致的气候要素的变化,包括:陆地和海洋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冰川和冰盖融化,以及降雨分布格局的不规则变化。气候变化效应可能会导致当前与气候相关的致灾因子如干旱、洪水、风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全球气候变化虽然不可避免,但是仍可以采取技术措施和政策减缓气候变化。

暴露度是指生命、财产、生计资产、系统和其他要素处于易受危害或气候变化效应影响的区域。

脆弱性是指个人、家庭、群体、系统或财产易于遭受(或当指生态系统时为敏感)气候变化和其他危害的破坏性影响的特征和境况。这些特征和境况可以是物质的、制度的、政策的、文化的、社会的、环境的、经济的和人文的。

恢复力指个体、家庭、群体或系统在不牺牲(和潜在提升)其长远利益的前提下,预测和承受危害、气候变化影响、其他冲击和压力及从中恢复的能力G,10。恢复力不是一个固定的或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系列动态的条件和过程,影响恢复力的因素如图1.3所示。

图1.3 影响恢复力的因素

1.2.3 影响的相似性

灾害G和气候变化效应对人们的生活及人们对权利的认知和享有程度有相似的影响,如图1.4所示。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冲击和胁迫能引发重大的损失,相应地增加脆弱性,从而导致贫穷加剧和权利丧失。

图1.4 灾害影响和气候变化效应的相似性

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目标一致,即增强人们和社会的恢复能力。因此,人们自身的努力和发展组织的干预可以保障人们对其权利的充分认识和享有(图1.5)。

图1.5 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目标的相似性

9、适应气候变化分哪些方面 分到各个省 具体都有哪些政策方针或者采取的措施 例如海南省

适应气候变化,应以农业、林业、水资源、海洋、卫生健康等为重点领域,同时考虑生态脆弱地区和沿海地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加强重点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针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我国要不断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影响评估,完善法规政策,采取有效对策,全面提高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
一是进一步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尤其是要加强抗逆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培育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通过提高良种覆盖度,提升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大农业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率和农田整体排灌能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提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实现农业气象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和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加快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建立和完善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开展干旱、洪涝、冷害等灾害的动态监测。
水资源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
一是加强水资源规划。
二是合理调配水资源。
三是加强水资源管理。
四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五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卫生健康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
一是制定卫生领域的应急方案。
二是加强卫生健康领域的相关检测。
气象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
一是加强气象监测。
二是推进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工作。

与气候变化适应软硬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