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变化改朝换代

气候变化改朝换代

发布时间:2021-07-22 23:00:41

1、历史上改朝换代都是气候变化导致天灾,才灭亡的吗

有些是天灾造成流民起义,有些不是,比如宋朝是被人强推的。。。

2、为什么中国历史总是不停地改朝换代呢?​

中国封建社会有很多个朝代,比较有影响力的大一统王朝大概有23个,平均每个朝代享国九十多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一直在更迭,最长的朝代不到三百年,最短的朝代不过一两年,比起千年一系的欧洲国家及日本来说,算是不停地改朝换代了!那么为什么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国不停地改朝换代呢?

有的人会说是统治者的个人素质所导致!古代一个皇帝的个性、意志,往往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一般来说开国皇帝都是艰苦奋斗出来的,会总结前朝覆亡的教训,制定出很多优秀的制度,解决一些遗留、隐患的问题。但是继任的皇帝都是深宫里面长大的,与宫女、宦官混在一起变得越来越昏庸,导致亡国。

不过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实世界各国的统治者都是成长在深宫大院中养尊处优。其次是气候天灾问题,灾荒来临的时候,中原大地赤地千里、瘟疫横行、生灵涂炭,农民没有饭吃只好揭竿而起。不过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然而西方历史上的兴衰与中国并不同步。西方鼠疫大流行的时候,中国正处在贞观之治,气候变化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关键。

第三个方面是比较现实的土地兼并问题,农民往往是因为无地可种、没有粮食吃才造反的,又有周扒皮一些地主恶霸做代表,似乎推翻旧的统治可以做到土地平均分配。不过历史研究表明,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几乎不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反而存在少数地区无地主的现象。

自隋唐关陇政治集团解体以后,关中地区的地主非常少,土地非常分散,几乎都是自耕农,然而李自成一到,起义军规模立刻翻倍。中国古代君主大多鼓励农民垦地耕种,所以相对来说土地分配还是比较均匀的。其实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没有一次的口号是反对地主兼并土地的。

其实小说《水浒传》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大地主晁盖劫的是生辰纲,官府横征暴敛的证据,代表着农民起义是官民矛盾,正所谓“官逼民反”。百姓承担了税收,还有免费的徭役、兵役,还要被横征暴敛,对于只种地的农民来说是很容易破产的。事实上,每次农民起义屠杀的对象都是有目标的。

陈胜吴广苦秦吏暴,杀其长官,各地起义军纷纷杀掉地方官员响应。孙恩、卢循起义瞄准的也是各地县令,隋末起义军把隋朝官员杀个精光,还有北宋方腊、李自成等等,都是以报复官员来发泄仇恨,笼络民心。

3、气候变变化对朝代灭亡的影响

公元10年-1900年期间,周期性的气候变冷造成的灾难引发中国近2000年中的朝代变迁,汉、唐、北宋、南宋、明等朝代的衰落和灭亡都与气候变冷密切相关,其变化周期又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或地球轨道位置的周期性变化相关联。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4、中国古代气候冷暖干湿大势?

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该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满志敏利用文献物候资料研究了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均一性原理、限制因子原理、气候影响的同步性原理、人类影响的差异性原理和模式、生物响应气候冷暖变化的不对称原理等基本理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22]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倪根金认为其变化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外,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破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23]王晖利用古代土壤学的新研究成果和先秦古文献与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对商末黄河中下游的气候环境进行考察,认为商后期干旱的气候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线,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24]秦冬梅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气候异常期,具体表现为冷暖变化、干湿变化的异常及各种自然灾害数量的增多,这种异常的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粮食歉收,从而间接地影响社会安定程度。[25]王开发通过对上海地区大量孢粉样品的研究。

发现沪杭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具有多次的波动,表现出5个凉期和4个暖期。[26]

中国是个水灾频仍的国度,水与生态环境问题必然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樊自立和方英楷撰文对塔里木河水资源问题进行探讨。樊文指出,在气候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消耗由以自然生态为主转向以人工绿洲生态为主,从而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是: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互有消长,“人进沙退”和“沙进人退”皆有,但以沙进人退为主;上游灌区引水增加,人工绿洲由原先多分布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向山前平原推进,面积不断扩大,使这里生态环境改善;河流中下游由于水量减少,古代绿洲消亡,天然植被退化,沙漠化扩大,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处于沙漠和绿洲之间由林地、草地和自然水域构成的过渡带不断缩水,防护功能不断减弱,形成了沙漠危逼绿洲的严峻形势。[27]方文则总结了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5次改道,引起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剧变、绿色走廊衰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保护塔里木下游绿色走廊的18条措施。[2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炎黄子孙的灾难河。学者们对黄河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格外关注。王星光撰文对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进行研讨,他指出,黄河清是一种自然现象,却又不可能出现在正常条件下,只有当流域内大范围出现持续干旱少雨、冬季过于寒冷、地震等异常情况时,才会出现该现象。黄河清是干旱和黄河断流的前兆,同时,还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交织在一起,成为奇异的文化与社会现象。[29]王尚义就黄河下游水患及中游河口至龙门间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观点: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灾情也更为严重;东汉时期河口镇至龙门间的农耕人口减少了九成以上,该区与整个黄河中游一样,迁入了大量游牧民族,原始的游牧对天然植被破坏极大,是造成东汉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的主要原因。[30]还有论者著文探讨了黄土高原人为水土流失的历史根源与防治对策,有较强的现实意文。[31]张健民利用汉中、兴安2府所存碑石资料,考察了清代后期陕南地区堰渠水利发生的种种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了清代后期该地区以水患为主的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32]

王建革对清代大清河的治理进行研讨,太行山一带森林和植被的破坏加剧,引起水土流失加重,使得永定河、子牙河的泥沙量上升,是大清河决口泛滥的关键原因。清政府为了减轻水患,将治水重点放在永定河、子牙河堤坝系统的修筑,使清浊分流,其治水过程突出反映了专制王朝由紧到松的治水特点。[33]郭声波探讨了历史上四川(含重庆)农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水土流失情形及农地垦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认为水土流失与耕作方式有关,水土流失程度与农地垦殖面积、垦殖指数之间存在函数变量关系。[34]张芳撰文论述了清代南方山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并提出要“以史为鉴”,山区开发应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35]许怀林还分析了近代以来江西的水旱灾害及其与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36]

5、中国人口变化历史

在人类的远古文明中除古希腊是海洋商业文明之外,绝大多数远古文明都是农耕文明,所以这些文明大多兴起于水源充沛的大河冲击平原,因为农业生产离不开充足的水源作为支撑。而中华文明兴起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可谓得天独厚——相比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种四周多沙漠和古希腊的多山地形而言:能与黄河、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这样大面积的冲击平原相提并论的只有印度的印度河、恒河冲击平原,这两大冲击平原是当时难得的适宜农耕之地,因此孕育了大量人口。在持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时代我国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家庭伦理风俗——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可谓根深蒂固。这种观念的形成和古代中国的国情密不可分:一个农业国家需要充足的壮劳力维持生产,只有多生育人口才能维持家庭生计,进而实现老有所依的目标,这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多子多福的观念。与此同时朝廷的日常行政运作以及应对战事也必须消耗大量钱粮,因此朝廷会千方百计出台各种优惠措施鼓励人们生育:越王勾践对大龄男女的父母征收重税、秦献公嬴师隰废除活人殉葬制度无不是出于充实国家人口的目的。

6、在后危机时代,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环境和国际形势及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影响?

[讲义]

后危机时代大国关系

主要内容:

一、后危机时代

二、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

三、后危机时代的中美关系展望

重点:

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

难点:

后危机时代的中美关系展望

一、后危机时代

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因为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而且危机也并没有结束,从而使得世界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危机时刻还会回来,甚至加剧。

二、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

1、美国:观念行动均有变化

2009年1月,以“变革”为竞选口号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入主白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袁鹏认为,今年可以说是美国变革之年,奥巴马的变革首先是从观念上展开的:一是以“巧实力”为标志的实力观与战略观的变化,即认识到美国实力的有限性,意识到软硬实力的协调性,更加注重灵活地运用各种力量资源而非一味地用力斗狠;二是以“多伙伴世界”为标志的世界观的变化,一定程度地放弃意识形态至上、敌我划线的简单做法,正视政治多极化的现实,谋求以多样化外交应对多元化世界。

观念的变化带来行动的变化。袁鹏说,全面调整或纠偏构成今年美国外交最鲜明的特色,包括继续坚持反恐,但更加注重威胁的多样性及战略布局的全面性;大幅调整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淡化文明冲突;重启美俄关系,重塑美欧关系,提升美印关系,重构美日关系;缓和同朝鲜、伊朗、古巴等“敌对国家”的关系。但改变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阿富汗战局前景难测,朝核、伊核问题仍无实质性进展。

中美关系今年格外引人注目。中美领导人进行了多次重要会晤;确立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新定位;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启动。袁鹏认为,中美关系的积极变化是美国受创与中国发展的效应同步起作用的结果,也是国际环境大变局与奥巴马政府对华观念新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中美12年来首度发表联合声明,完整细致地规划中美关系发展路线图,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对待中美关系的新发展,更多的是期待中美两个大国和衷共济,共同应对经济金融危机、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国际安全难题。

2、欧盟:着眼两大战略制高点

2009年对欧盟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危机凶猛,欧盟先是各自为政、各行自救,最终统一救市、合力应对;《里斯本条约》生效,欧盟终于有了“总统”和“外长”。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沈雁南认为,欧盟在应对经济危机中提高了内部凝聚力,而所谓的“总统”和“外长”产生后,欧盟在“用一个声音说话”上有了制度条件。

沈雁南指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应对气候变化是欧盟力图扩大其世界影响力的两大战略制高点。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上,欧盟想趁美国深陷危机之际,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提高欧盟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权力。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欧盟一方面极力维护其在这一问题上先行形成的优势,另一方面试图对别国形成制约。欧盟希望低碳经济成为其扭转经济发展势头落后于美国和“金砖四国”的重要突破口。

去年遭遇困难的中欧关系今年走近了。5月,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捷克举行;11月,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中国举行。沈雁南认为中欧关系好转的直接原因是中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强了合作,深层原因则是中欧关系存在广泛的战略基础。针对所谓“两国集团”论令欧洲焦虑的说法,他指出,中美关系和中欧关系对中国来说同样重要,欧美关系和欧中关系对欧盟来说也同样重要,简单地评估此厚彼薄都将是一种战略错误。中欧关系具有国际意义,中欧合作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多极化前景。

3、俄罗斯:同美欧“重启”关系

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在2009年出现明显缓和。俄美宣布“重启”双边关系,并进行新一轮核裁军谈判;奥巴马出访俄罗斯,后又宣布放弃布什政府的东欧反导计划;北约与俄罗斯对话机制恢复,经俄罗斯向驻阿富汗北约部队运送物资的通道重新启动。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姜毅认为,俄美关系缓和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由东欧反导和北约东扩问题引发的俄美新一轮对立,在俄格冲突后几乎到达顶点,两个大国关系的过于紧张并不符合双方的利益;其二,美国当前面临金融危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等诸多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都需要俄罗斯的支持。可以说,今年的俄美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以往过于紧绷的修正,是受一系列更急迫问题牵制的结果。

俄罗斯与欧盟今年就地区热点、能源及安全问题等保持了沟通与合作,但俄欧新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尚无结果,欧盟也未对俄罗斯提出签署新欧洲安全条约的建议积极回应,还启动了针对独联体国家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姜毅认为,这些动向说明俄欧之间依然缺乏战略互信,仍未找到消除危机根源的办法。

2009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中俄领导人多次会晤,加深政治互信,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紧密协调合作。在经贸、能源资源领域,两国不断搭建新的平台,展开务实合作;在文化交流领域,中国成功举办了“俄语年”活动;在军事领域,中俄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并签署导弹发射互相通报协议。姜毅认为,2009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进了一步。

4、日本:注入外交新理念

2009年,日本政坛发生“地震”,长期执政的自民党下台,以民主党为首的三党联合政府上台。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王屏认为,日本的“改朝换代”客观上因应了国际局势的变动,以此获取新的生机并在地缘政治中抢占“有利地形”。日本人美国观、亚洲观的新变化为鸠山新政权推行“对等外交”、“友爱外交”奠定了思想与社会基础。民主党上台为日本外交注入了新的理念。

日美同盟关系出现新变化是今年国际政治的一大看点。王屏指出,日本仍将日美同盟视为外交基轴,但同时也看到世界格局的变化和日美同盟的局限性,要与美国发展“对等关系”。鸠山新政权在诸如冲绳美军普天间机场搬迁、日美地位协定等问题上与美国展开磋商,当前日美关于冲绳美军普天间机场搬迁的谈判已陷入僵局。明年是日美同盟建立50周年,日美关系走向令人关注。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2009年稳步发展。胡锦涛主席与鸠山首相在纽约会晤时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推动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日两国不断加强经贸合作,强化利益纽带,推动地区和世界经济复苏;两国还深入开展在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合作,推动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王屏认为,尽管中日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与分歧,但不可否认两国关系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三、后危机时代的中美关系展望

一)中美关系在后危机时代的三大暗礁:

1)贸易争端

2009年11月的第一周,中美两国间不断升级的贸易冲突,让人闻到一股“硝烟味”。

2009年11月5日美商务部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涉案产品金额达32亿美元,涉及90余家中国钢铁企业。

2009年11月6日中国商务部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双反”调查。

2009年11月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步裁定,对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铜版纸、从中国进口的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反”关税。

2009年11月7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特别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在增加”。统计显示,今年1-9月,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639%。

2009年9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共召回7个国家和地区产品15次,其中中国产品被召回6次,占被召回产品总次数的40%,居第一位。

2)对台军售

2010年1月29日宣布新一波对台军售,包括60架黑鹰直升机、爱国者三型导弹系统、2艘鹗级猎雷舰、鱼叉反舰导弹、博胜指管系统,总额达63.92亿美元。

3)人权问题

二)中美人权对话

5月13日至14日,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的中美双方首次人权对话将在华盛顿举行。奥巴马一再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在人权问题上也展现了新的姿态。

第一,明确表示两国的共同利益比分歧更重要;第二,与中方就分歧进行对话;

第三,不让分歧妨碍合作。

三)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5月24日至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在北京举行。中美关系正呈现出不断升温迹象,并即将迎来密集交互期。

1、战略对话取得26项具体成果:
中美双方签署了《中国国家核安全局和美国核管制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西屋AP1000核反应堆核安全合作备忘录》、签署了《中国国家能源局与美国国务院中美页岩气资源工作组工作计划》、签署了《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国国务院关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实施的谅解备忘录》,宣布成立绿色合作伙伴计划联合秘书处,并启动新一轮的绿色合作伙伴结对工作。中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与美国国土安全部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关于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续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美利坚合众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关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的谅解备忘录》。中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与美国国土安全部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关于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续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美利坚合众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关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的谅解备忘录》。欢迎在落实《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同意加强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双方发表了《中美能源安全合作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加强在阻止、打击核及其他相关放射性材料非法运输方面的合作。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继续就人权问题进行对话,期待明年在中国举行下一轮人权对话。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重申对《哥本哈根协议》的支持;宣布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美国环保局将履行对2009年11月《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合作备忘录》的承诺,并拟在一个月之内举行会议启动实施;同意就短寿命温室气体启动讨论。

2、经济对话成果包括五方面重要内容:

1)双方承诺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美方承诺将推动建立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储蓄率。中方将继续提高国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双方承诺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美方将在贸易救济调查中,认真考虑并给予提出“市场导向行业”申请的中国企业公正、合理的待遇,并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方对依法在华经营的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提供国民待遇。

3)双方同意加强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美方欢迎外国资本投资于美金融业,承诺对中资银行、证券和基金管理公司适用与其他国家相同的审慎监管标准。

4)双方同意加强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的合作。双方同意共同努力,确保多伦多、首尔峰会取得积极成果。

5)双方鼓励通过两国部门间经济对话机制深化双边经济合作与交流。包括通过中美科技联委会进一步讨论创新问题等。

7、古代望天什么的怎么算

古人经过长时间夜观天象的经验累积之后,发现星座移动的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和地球上气候变化相吻合的。所以在4000年前中国的古书《鹖冠子》,曾有这样的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是以黄昏时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当令的季节。而这种观察天象有规律的变化来定四季,就叫做“观象授时”。在没有历法的时代,曾经为古人使用过一段很长的时间。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布衣,都以“天”为至尊。这不仅仅是因为“天”厚赐了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衣食住行,更主要的是“天”时刻都在慈悲地以各种天象预示、规范着人的思想与行为。人顺天而行、做了好事,“天”就现吉象,人间必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若是逆天而为、干了坏事,“天”就降凶兆,人间就会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兵变民乱……。特别是历代帝王对这种“天人交感”更是深信不疑根据中国传统对“五星连珠”的看法,认为是最吉祥的天象,表示将有“明主出现”,因此古代君王对于五星连珠都有极大的期待与期许,也因此产生不少历史事件。史学家司马迁(145~87 BC)说,五星连珠时,国家会有大的改朝换代发生,新的伟大人物将建立新的国家。
西元前1953年2月26日,五大行星非常紧密的在目视4.33度之内会聚,当时大禹建立夏朝,也是夏朝君权神授的开始。
西元前1576年12月20日,水、火、木、土四星连珠(金星也在附近),是夏朝灭亡的象征,成汤成功的改朝代为商

与气候变化改朝换代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