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谈判困境

气候谈判困境

发布时间:2020-04-25 15:54:56

1、气候谈判为什么那么难

气候谈判为什么那么难,是由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气候变化谈判不像联合国大会投票那样依票数多寡通过决议,而是要获取全体参会方的认可才能达到满意结果。但世界如此大,各国的国情和诉求各不相同,这是谈判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不足。各国曾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协议,到2020年时发达国家应实现每年提供总计1000亿美元,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是总部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今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这一资金总额还只有620亿美元。

减排方面,各国诉求不一。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约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但发达国家会不会主动承诺加大减排力度,还要看谈判结果。

应对气候变化具体担负的责任上很难区分多少。“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的一个原则,意思是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但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在具体担负的责任上应有区别。比如谁应减排多少温室气体,谁该出多少钱,都适用这个原则。但一到区分责任的时候,困难就来了。

2、如何看待中国的气候谈判

1、积极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及履约谈判
作为拥有全球性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和正在快速崛起的世界大国双重角色的我国,要在全面加入发达国家所主导建立的国际气候变化制度体系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发挥大国的制度构建作用,使国际制度处于正常有序的运转状态和利益分配的公正状态,在相对公正和稳定的国际合作中维护和促进我国的日益全球性的国家利益.在气候变化问题中,维护国家利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积极主动地参加下一个议定书的制定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有关研究报告的起草,使其最大限度地符合自身利益,为经济建设创造更加灵活的空间.因此,首先必须应该明确的是,无论面临多大的国际压力,中国必须继续积极参与气候公约的谈判进程,不断增强参与的程度,提高参与的能力,力争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应当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当然,中国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活动及履约谈判的首要任务,是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而争取应有的发展权,即为未来的和平发展争取必需的排放空间.同时,中国还应开展全方位的环境外交,争取更多的盟友,以增强自身的谈判地位,引导气候谈判的方向.其中包括加强同七十七国集团以及绿色和平组织的协调与合作.在此过程中,我国应当加强对外正面宣传,改善我国环境形象,进一步争取更大的主动.
2、坚持新的国家主权观,实现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有机结合
根据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国际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了在此问题上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利益,我国应当树立兼顾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新型国家主权观.这应是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指导思想.
虽然气候问题的出现突破了主权国家的限制,但在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社会中,国家主权原则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始终没有变.在下一步的谈判中,中国应坚持主权原则,强调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人民一样,都享有相同的发展权.因此,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时,应当确保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为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而加快发展的权利,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之间的协调,坚持不承诺、不承担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国际义务的谈判立场.
另一方面,根据国际习惯法规则,为了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每个国家都对缓解气候变化、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责任.实践中,随着我国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现实,我国在新一轮谈判中承担限排义务的压力日渐增加.因此,我国坚持发展本国经济的发展权利而规避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在实践中也会将自己引入死胡同.对此,我国也应当根据人类共同利益的要求,在气候变化问题的主权行使方面采取积极协作的态度,选择一种既促进发展目标又降低排放增长速度的方式来参与全球限排行动.这样才能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3、辩论和博弈有关系吗

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百识或共同的意见。博弈的英文为game,我们一般将它翻译成“游戏”。而在度西方,game的意义不同于汉语中的游戏。在英 语中,即是人们遵循一定规则下的活动,进行内游戏的人的目的是使自己“赢”。奥林匹克运动会叫OlympicGames。在英文中,game有竞赛的意思,进行game的人是很认真的,不同于汉语中游戏的概念。在汉容语中,游戏有儿戏的味道。

4、联合国框架内的气候谈判共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联合国框架内的气候谈判共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一是国际气候谈判开始阶段,
二是《京都议定书》谈判和批准阶段,
三是后京都谈判阶段。.

5、为什么国际谈判难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谈判为什么那么难,是由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气候变化谈判不像联合国大会投票那样依票数多寡通过决议,而是要获取全体参会方的认可才能达到满意结果。但世界如此大,各国的国情和诉求各不相同,这是谈判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不足。各国曾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协议,到2020年时发达国家应实现每年提供总计1000亿美元,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是总部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今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这一资金总额还只有620亿美元。
减排方面,各国诉求不一。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约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但发达国家会不会主动承诺加大减排力度,还要看谈判结果。
应对气候变化具体担负的责任上很难区分多少。“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的一个原则,意思是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但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在具体担负的责任上应有区别。比如谁应减排多少温室气体,谁该出多少钱,都适用这个原则。但一到区分责任的时候,困难就来了。

6、气候谈判究竟谈啥

2008年以来,各方已经举行了15轮会谈,但在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和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两个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分歧较大。
关于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目前只有挪威予以承诺,而欧盟仅提出减排20%到30%,日本提出减排25%,美国则只承诺4%左右,且这个目标尚未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美国是唯一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
关于资金问题,欧盟领导人最近达成一致,认为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每年需要约1000亿欧元资金。但至于欧盟可以承担其中的多少,欧盟领导人没有给出具体数字。美国也始终没有提出一个资金数额。发展中国家对此比较失望。

7、全球气候谈判面临的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

阻碍哥本哈根大会达成全面气候协定的因素有两个,即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问题和资金问题。目前看来,这两大“拦路虎”使哥本哈根大会很难达成全面的全球减排新协议。

对中期减排目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较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但目前只有挪威承诺到2020年比1990年减排40%。欧盟提出减排20%到30%,日本提出减排25%,美国的目标则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左右,而且这个目标要在美国国会迅速通过,难度较大。

为减轻甚至推卸自身减排责任,发达国家想方设法“搅局”。欧盟曾是气候谈判的热心推动者,但在巴塞罗那气候谈判以及上月曼谷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却提出了要废除或抛弃《京都议定书》,另搭谈判新框架。在距离哥本哈根大会召开时间所剩无几的情况下,整个改变“游戏规则”,无异于给谈判设置新障碍。

其实,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抛开《京都议定书》,无非是因为它规定发达国家负有具体量化的减排任务,而发展中国家没有义务承诺具体减排。但无论从发达国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历史责任看,还是从它们所具有的应对能力看,相关规定都是无可厚非的。

关于资金问题,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7日在苏格兰古城圣安德鲁斯落下帷幕,但会后发表的公报除了承诺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外,没有任何关于气候变化融资问题的实质性内容。

资金问题至关重要,然而各国至今难以达成协议,对气候变化负有历史责任的发达国家难辞其责。这从上月底欧盟首脑会议通过的有关文件便可窥见一斑。该文件称,发展中国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每年需要约1000亿欧元资金。但整个文件中,没有欧盟具体援助金额的数字,也没有各成员国的出资比例。

美国也是只呼吁不行动。今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称,发达国家有义务向穷国以及受气候变化危害最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帮助这些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但美国从来没有明确提出一个资金的数额。

鉴于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问题和资金问题困扰着气候谈判,在哥本哈根谈全面的减排协议已变得十分困难。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3日在华盛顿所言,在哥本哈根,各方不可能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一项类似《京都议定书》那样的全面国际协议,但达成框架协议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这样的协议还是有可能包括发达国家减排的时间表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8、什么是谈判者的困境

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谈判过程就是双方博弈的过程,谈判者双方常常存在个来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谈判结果不源能达到使双方更好的结果,有点遗憾。因为双方在分歧背后是存在共同利益的,双方都出于对自己利益的保护,担心通过沟通和共享信息创造共同价值的行为会被对方百索取价值手段所利用,而忽略了共同利益,从而谈判过程中,双方都陷入了一种两难的选择境地。度

9、全球气候谈判是怎么进行的?求答案那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又在艰难中度过了一年,多方妥协达成的《坎昆决议》虽然推动气候谈判继续沿着双轨制前行,但是更多的难题将留待明年的南非会议去解决
12月11日凌晨,争论激烈的2010年国际气候谈判终于随着墨西哥坎昆会议的闭幕暂告一个段落。会议通过的平衡各方利益的《坎昆决议》,向国际社会发出了较为积极的信号。
对于今年气候谈判进程的得与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认为,《坎昆决议》维持了气候谈判的双轨制进程,确认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减排第二承诺期的存在,是2010年气候谈判最大的成果。今年的谈判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总体上看,国际气候谈判形成的两大阵营、三股力量、多个主体、多重博弈的格局微弱调整,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是气候议题的主导力量。欧盟作为气候变化议题的倡导者,将气候变化问题看作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机遇。虽然民主党在美国中期选举失利之后,奥巴马政府已经很难在减排上有所作为,但美国出于国内利益需要和国际战略考虑,也不愿意放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话语权。日本在坎昆会议上态度强硬,成为阻碍谈判进程最大的“绊脚石”。
2010年气候谈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础四国”作用更加突出。中国、巴西、印度、南非都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相似的发展特征促使四国在谈判中采取了积极的立场来推动谈判取得进展,并在缓解争论焦点――透明度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避免坎昆会议最终陷入僵局。
今年以来,发展中大国正被日益推上承担减排责任的中心位置。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中,发展中大国如何参与减排行动将是重点之一,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资源需求大幅增长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在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上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关于气候变化谈判对国际政治带来的影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认为,当前的气候变化谈判格局符合多极化走强的国际政治格局。气候变化谈判涉及面广,议程复杂,其漫长的进程将会对21世纪全球治理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并将成为人类解决其他问题的“试金石”。如果谈判成功,将形成新的全球治理制度和决策程序乃至规范。一旦失败,将沉重打击人们运用多边机制解决全球问题的信心。应对气候变化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验。从某些方面来说,气候变化谈判将塑造21世纪的国际政治。

10、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是全球治理产生的理论基础。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全球范围内没有世界政府这样一个如同民族国家内的政府一样的权力机构。 权力和权威的缺失,现有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制的软弱或不完善,使得全球范围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更为突出。 由此,强调多中心、多层次管理的治理理论不仅提供了实现全球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而且也符合“没有世界政府”的世界治理这一现实需要。 全球在经济领域的治理方式 全球在经济领域的治理方式是一种网络式的共同参与、合作协商的运行机制。
其主要包括参与、协调、谈判、合作、协商、调停、调解、联合行动等。 这种治理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合作,并通过大家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规制制约各自的行动,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达到多赢的目的。 其目的是形成全球规制的规则体系,重点不仅是传统的管理,而是建立多主体自治基础上的网络化互动的共治。 全球环境治理 全球化与生态环境 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跨国家”环境问题 “超国家”环境治理制度 环境NGO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全球化与环境问题 “环境全球化”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而建构起来的概念。 “环境主义”(environmentalism)的兴起和人们对于环境问题危害程度认识的深化致使环境问题进入到了政策领域,被建构成为了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中的重要议题(issue)。 现代环境主义的产生 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直接原由是来自欧洲严重的大气污染所形成的酸雨对瑞典的很多湖泊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斯德哥尔摩会议显示跨国污染等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议题;为了解决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全球化加剧环境问题 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全球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消耗更多的资源; 投资自由化条件下的污染转移; 经济竞争导致环境标准的降低。 环境保护抗议全球化 环境保护组织和个人抗议经济全球化。 1999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在西雅图召开会议时,引来了数万人游行抗议全球化。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西方八国(G8)峰会等都会遭到反全球化团体和个人的抗议。 全球化会导致环境的恶化,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平衡它所存在着的相互冲突的影响。 全球公民社会团体参与到国际政策过程中,并且把环境问题置于了政策议程的前列。
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以国家为组织单位的经济活动、工业化是环境恶化主要原因。 其国家以主权为环境政策的合法性基础,将环境政策视为完全的国家主权范围之内,不受其他外在力量的干涉。 主权使环境污染能够实现转移,人为分割生态环境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环境问题责任的认定也是以国家为单位的。 “跨国家”环境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臭氧层的耗损、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的减少和沙漠化、海洋污染、水资源问题等。 “跨国家”环境问题超出了一个国家所能够单独解决的限度。 “超国家”环境治理制度 各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参与和制定各种有关特定环境问题的国际协定、条约以及由此构成的国际环境法体系,形成“超国家”环境治理机制。
超国家的环境治理既包括环境制度,也包括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对于治理活动的参与以及制度实施的复杂过程。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套制度体系,其中有些具有法律效力,有些仅具有“软”约束力。 全球环境治理的弱点 非系统性及其矛盾性; 有效性差异大; 利益博弈。 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提出环境问题,进入国际政策议程; 参与和推动超国家环境制度的谈判、决策和执行; 对国际经济组织施加压力,要求考虑环境问题; 影响各国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

与气候谈判困境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