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历和农历相比哪个更准确
农历和公历谁更科学
一般人肯定会说,公历更科学,因为我们现在用的就是公历嘛,肯定是最科学的。地理老师会说,公历更科学,因为地球公转一周是365天5小时多一点,公历规定一年是365天,比较接近,农历规定是354天,差得远了。
我说,你们错了。你们以为中国古人就搞不清楚一年到底有多少天吗?这又不是高科技,只要插根竹杆在地上,每天观察日影就知道了。
为什么农历更科学?因为农历的编排难度比公历大,包含的信息量比公历多。公历只要协调两个周期就可以了,一个是地球自转周期,它决定日有多长,一个是地球公转周期,它决定年有多长,月在公历中没有大的意义。而农历,它要协调三个周期,一个是地球自转周期,一个是地球公转周期,还有一个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
月球公转周期有什么用?有大用处。月球公转周期决定了每天夜间的能见度。古代可没现在这么多照明设备,如果夜晚没有月亮,到处是漆黑一片。夜间捕猎,行路,作战,都和月亮的亮度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农历协调了月球公转的周期,你一看日历就可以知道,当天夜里的能见度如何。初一为朔,月亮只有一丝亮,十五为望,月亮最圆,三十为晦,一团漆黑。而公历完全没有这个功能,比如说公历三月二十一号,你知道当夜月亮有多亮吗?快去百度吧,看看多久能查到。
农历还设置了二十四节气,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这是按地球公转周期排的,一看就知道当时的气候条件如何,便于安排农作。
而公历,说实话,也就能看看今天是星期几,是不是要上班,别的一点用也没有。所以农历比公历科学得多,有用得多,完全可以取代公历。
看完这个贴,你们应该明白,我们的愚民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人文领域,自然科学也没有跑得掉。
2、中国农历比公历更科学吗?
可以这么说。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为根据的历法;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周期(即朔望月)来制定。而我国的农历(也称夏历)属于阴阳历,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把回归年与朔望月并列为制历的基本周期。它以月相变化一周为一月,以朔日为一月的开始,每月长度大月30日,小月20日,使历月中的日期都有月相上的意义,这点与阴历相同。但又不局限一历年为12个月,而采用闰月的办法来使历年的平均长度近似回归年,从而保持历年中的春夏秋冬与实际季节相一致,这点又近似阳历。
农历的特点是:年和月的长度都以天象变化为根据,既重视了月相盈亏变化(任何一日都含有月相意义),又照顾到寒暑节气的变迁;利用农历日期可推算潮汐;二十四节气为我国独创,对指导农业生产作用很大。
3、阳历和阴历 哪个更准?
阴历,它是单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谓“单纯”就是它只顾月亮这一头,不管由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产生的气候冷热等季节变化。月亮又叫做“太阴”所以这一类历法叫做“太阴历”,简称为阴历。当月亮和太阳正好分处于地球两边的时候,柔和的月光通宵达旦地照耀着酣睡的大地,这个月亮最圆的时刻叫做“满月”,也叫做“望”。由于月亮是时刻都在运动着的;所以严格地说来,真正的“望”只是极短暂的一瞬间,一刹那,一般人是观察不到那样的细微变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简称为“望”,这是一种最容易观察到,最显著的—种天象。与此相反,当月亮正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的那一天,人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学则是指月亮的黄道经度和太阳的黄道经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间。天文学家把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长度叫做“朔望月”,藏历中称之为tshes-zla,也可译为“太阴月”。多年的观测表明朔望月的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即29.5306日,这是制定历法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必须牢牢记住。初步可暂时粗略地记为二十九天半。
阳历以太阳的视运动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基础的,因此叫做太阳历,简称为阳历。它的每一个历年都近似于回归年,每一个历年中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点永远在3月21或22日,不会有大的出入。由于一个回归年的十二等分约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个朔望月,所以阳历把一年也分为十二个月,实际上阳历里所谓的“月”,只是个与朔望月无关的空名而已,与月亮圆缺的变化周期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根据阳历的日期,我们无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据阳历的月份却可比阴阳合历更准确地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还是阴历的时间比较准!!
4、农历和公历哪个更准确,更科学,可信度更高?
阳历也叫公历,来源于西方。比如算星座时、就是按照阳历(公历)计算的。
阴历也叫农历,来源于我们中国。
比如我们俗称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清明节、七夕、春节、就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而元旦、和西方的情人节(2.14)和圣诞节、国庆节、建军节、党的生日、都是按照公历来计算的。
他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阳历是国际通用的,而农历是我们中国特有的。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规定7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只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台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个闰月。
5、一年四季是按农历还是阳历来区分的?
一年四季有多种区分方法,有按农历区分(即武侯季节)、按天文季节、按气候季节区分等方法。
1、物候季节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2、天文季节是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决定的。即以立春至立夏为春,立夏至立秋为夏,立秋至立冬为秋,立冬至立春为冬。春夏秋冬分别为91天、94天、92天、88天。
中国民间习惯采用阴历,以1、2、3月为春;4、5、6月为夏;7、8、9月为秋;10、11、12月为冬。闰月的年份为例外,基本与前者相似。
3、天文季节反映了一年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由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地面和海陆的影响,其热效应比太阳辐射效应落后一个月左右,所以常把阳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1、2月作为冬季。
天文季节的日期固定,便于记忆,但不能反映地区特点及差异。
4、气候季节是一种以候平均气温划分的季节,候平均气温<10℃的时期为冬季,>22℃时期为夏,10~22℃期间为春秋季,这种划分比较符合人们对四季的理解和冷暖感觉。
(5)看气候农历准还是阳历准扩展资料:
季节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为球形,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有纬向变化,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不垂直,更重要的是一年中黄道和赤道交角在正负23°~27°之间变化,相应地出现了昼夜长短、太阳高度、接收太阳辐射多少的变化,这就是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在不同的季节,南北半球所受到的太阳光照不相等,且周期性变换。日照更多的半球是夏季,另一半是冬季。春季和秋季则为过渡季节,当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时,两个半球的日照情况相当,但是季节发展的趋势却还是相反--当南半球是秋季时,北半球是春季。
在不同的纬度带内,季节变化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南北半球的相对气候带,季节也相对:秋季对春季,夏季对冬季。
参考资料:网络-四季
6、气候的冷热变化是以农历为准,还是以公历为准?
首先说明,气候的变化是不会以历法为准的。全球变暖,或者今年的冬天比过去几十年年都冷这类才叫做气候的变化
如果你问的是季节天气的话那是以公历为准,其实说以农历为准也可以的了,因为我们传统的农历中不只有日期和时间,还有24节气,24节气也算是历法的一部分,我们的24节气和公历一样是属于阳历,可以表示一年中季节的变化哦..
7、农历准还是阳历准?
这个要看你的准是指哪个准了,各有特色。(因为农历中也含有阳历部分,所以下文把现在的阳历称为公历)
首先地球公转一圈是365.2422天,也就是一个回归年。阳历就是按照太阳运动的规律(古人以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来设立,说以叫阳历。公历直接把一年规定为365天,然后四年一润,相当于平均一年356.25天,然后百年不润相当于平均一年365.24天,然后四百年又润,相当于平均一年365.2425天,到这里基本已经很接近实际的356.2422了,不再继续置润,否则计算规则就太繁琐了(所以公历每3000年左右还是会产生一天的误差),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今年的某一天和明年的某一天,在地球轨道上几乎是同一点,所以今年这天的气候和明年这天的气候很接近,便于农耕把握好时候。
下面说说农历,其实农历又叫阴阳历,顾名思义就是阴历(以月亮运动规律为标准)+阳历组合而成。但是中国的阳历只有24个节气,是把绕太阳一圈划分为24等分来设立,所以今年的这个节气和明年的这个节气(或者说节气之间的某一天)地球在轨道上也几乎是同一点,这点来说,和公历其实没啥差别(不信可以看看日历,24节气每年对应的公历日期基本都是同一天,例如“芒种”这个节气对应公历2019年是在6月6号,2020年是6月5号,2021年是6月5号,2022年是6月6号)。但是只有24个节气对人们日常规划实在是不方便,因此就把阳历和阴历结合起来,计算出当年的每个节气对应阴历的哪一天(24节气在农历里也不是固定的几月几日,而是跳动的,农历节日在农历里才是固定的几月几号,节日和节气要分开看)阴历部分是严格按照月亮运动规律来设立的,一个朔望月(月亮绕地球一圈)是29.5天,所以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次月圆都是出现在15号,很准(公历虽然也有月份,但其实已经和月亮的运动规律无关了,他们抛弃了阴历,但是为了照顾人们原本的习惯,保留了一年12月的划分方法)。但是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农历一年12个月只有29.5X12=354天,和实际的365.2422差11天左右,所以农历每3年左右会有一个闰月,来拉回农历在实际回归年上的误差(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普通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置闰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13个月分12个中气,有一个月分不到,即置闰。没分到中气的那个月份是上一个月份的闰月。因为每年都会测一次冬至的准确时间,所以虽然两年之间的波动比较大,不如公历。但是放到几千年来看,农历理论上是不会和实际回归年产生误差的,这点来说比公历准)PS:可以看出,以阴历为标准,今年的某一天和明年的某一天在轨道上并不是同一点,误差在30天内徘徊,所以中国农耕不以阴历为标准,而是阳历部分的24节气。
最后总结下楼主问的哪个更准:公历和农历对于地球轨道为参考系来说,都一样准,只是农历计算起来比较麻烦,只有24个节气,公历则很直观。而以月亮的运动规律来说(毕竟很多行业是要看月亮的,比如渔业),公历和农历没法比。
8、为什么农历气节会对气候变化往往有着精准的提示?
天文学与气象学,是我国文明史上,古老灿烂的文化遗产,也是聪明的祖先,经历几千年的研究,实践、创造出来的一大产物。
我国历法记载有三种,阴历,阳历,和阴阳历。阳历又称公历,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总长度为365天左右。
阴历则是以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月。平均公转一周,总长度为354天左右,这就形成了公转时差。
农历节气,又称阴阳历,就是现在所说的老黄历。是综合了阴历与阳历的基础上添加了24节气。
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古人们依此来进行农事活动。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天气变化。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9、阴历和阳历哪个对气温判断更准?
二十四节气对照的是阴历,所以阴历比较准……但是因为近年生态环境破化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阴历节气对照也越来不准了!
10、为什么农历很准
农历本身并不准,一年为354/384±1,19年才平均365天,与节气偏差大,才不得不用24节气作为辅助,以指导农时。24节气是阳历属性,以回归年为365.2422天为周期分成24份当节气,当然很准。准的是节气,而不是历法日期本身。可见24节气的农历日期是不定的,但阳历日期却是固定的,清明总是阳历4月5日正负一天。
农历的名称名不符实,是文靴狂热时改的,实际历法本身对农时并不准,阳历才精准。但是农历在阴历当中算是较完善的,主要不是纯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