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清代的气候

清代的气候

发布时间:2020-05-16 22:59:36

1、清朝时期的住宅特点?

清朝住宅:

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

四合院:

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小者,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间到40间。

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1)清代的气候扩展资料:

四合院的历史沿革

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沦为了大杂院,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的开展,很多传统四合院被拆毁,如1998年拆除康有为的粤东新馆,2000年拆除赵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号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绍仪故居。与此同时,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区县级的保护院落。

2、清朝康熙年间的“天气预报”是怎样的

康熙在位的61年间,水灾与旱灾持续侵犯,旱灾和蝗灾又总是相伴而生,所以康熙非常重视各地传来的有关天气正常和异常的报告。
在康熙初年,他已经接触到一些西方来的传教士。赫治清介绍说,康熙是一位善于学习的君王,他从这些传教士那里学到一些观天气的常识,并懂得了记录天气形势的重要性,于是在全国各地都安排亲信的人帮他观察与记录,那时尽管还不会做出天气预报,但是记录天气成为康熙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他希望能从已记载的文献中找出气候的规律来。
康熙三十二年夏季,淮徐及至江南地区大旱,到了阴历六月中才降雨,李煦奏报收成和米价后,康熙御批道:“五月间听闻得淮徐以南时舛候,夏泽愆期,民心慌慌,两浙尤甚。朕夙夜焦思,寝食不安,但有南来者,必问详细,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劳。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因为天气总是和粮食收成及米的价格紧密相关,五月间听说江南一直旱到了阴历六月才下雨,所以康熙凡见到南方来人都要询问详情,他还命李煦到了秋季收成统计出来以后,再报上粮米情况。
不仅要求各地报上天气形势,康熙本人也对天气有所研究。他从清代逐日按时辰的降水记录记载成册的《晴明风雨录》中摘抄下有规律的现象来,并认为通过其中的规律可以做出天气预报。
《晴明风雨录》现存的只有雍正二年(1724年)以后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间的天气现象。当时康熙能够看到的规律大致总结为阴历每月初八、十八、二十、二十二、二十四这些日子下雨;在初九到十五这几天能看到月光。如果出现了云挡月,当时就认为将有一场持续几天的暴风雨。
康熙不仅摸索旱涝规律,他还观察过风向,康熙曾记录过中国北方在所有季节中西南风是很罕见的;被人们称为客风的西北风出现时,将会在三四天变风向;而一旦刮起东北风和东南风,就是要下风的象征。为了能够准确地判断风向,康熙在他的住所还树起一竿小旗子。非但醉心于观察和学习,康熙还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路记录下来,与来自各地的天气密报做比较。这也应该算是农业大国国君一种特殊的勤政方式了。

3、清朝清朝灭亡后到现在中国的气候变化规律

1,作业请自己做。
2,你可以问从工业革命到现在的气候变化规律。IPCC的报告里面写的很详细,下载一份仔细阅读,你会很有收获的(当然IPCC是关于全球的,但是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4、为什么清朝人口达到四亿

原因有:
1 土豆、番薯的大量种植,导致农民口粮增加,人口快速增加

2 雍正的摊丁入亩,导致农民不再瞒报丁口,人口快速增加

3 清朝时,中国,不,北半球的气候基本上风调zd雨顺,非常适合农业

这最主要的功劳要记在土豆、玉米、白薯这些粮食作物上,这些高淀粉农专作物在明清时代被传入中国,之后开始大规模种植,他们的庞大的单位亩产量和对种植环境要求的宽松,使得养活更多人口成为可能。

之前每次人口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粮食供给能属力,基本都会因饥荒、战争而削减人口,这和自然界的道理一样。

5、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请问这本书有吗

《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是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抄杨煜达。

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依据历史文献和现代器测资料,研究1711—1911年期间云南气候与天气灾害,讨论清代档案中天气资料的系统偏差问题,重建该时段云南雨季开始期、昆明雨季降水等级及冬季平均气温等方面的气候要素序列,分析典型灾害的天气背景和袭云南季风气候演变的特点。附录部分详细地反映了有关重建气候要素序列的具体考证过zd程。《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对推动关于全球变化与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6、为什么清朝皇帝大多都死在了冬天

翻开卷帙浩繁的清宫医案,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清朝入关后的10位皇帝,大都死在严寒的冬天,特别是过不了正月头。这一现象与北京严冬的气候条件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素质有关。

清朝入关后死于紫禁城(含离宫)的皇帝共有9位,其中三位死在正月头,即春节期间。他们是:顺治帝福临,死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乾隆帝弘历,死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道光帝旻宁,死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此外,康熙、同治、光绪、宣统四位皇帝都死在严寒的冬天:康熙帝死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同治帝死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光绪帝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刚进入冬天;宣统帝(死时已是庶人)死于公元1967年10月17日,刚刚立冬。如此看来,即将“大行”的清朝皇帝大都熬不过冬天。
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从年龄看,乾隆帝活了89岁,他的死可以说是“尽其天年”,抑或是“无疾而终”;康熙帝和道光帝都活了69岁,都年近“古稀”,也可以说是年老体弱的原因。

除了年龄原因外,同当时难以防治的传染病不无关系:分别只活了24岁和19岁的顺治帝和同治帝,都死于传染性极强、在当时又很难防治的烈性传染病天花,而冬天又是天花最肆虐的季节;光绪帝患的是结核综合病,这在链霉素没有发明前的清代,也几乎是难以治愈的绝证。他死在冬季的原因,是因为结核病再合并冬季易发的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遇到严寒天气,使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不堪一击。

从以上清帝死亡原因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天花病毒和结核杆菌是人们的最大天敌,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战胜它们的有力武器--牛痘疫苗和链霉素等预防和抗结核之药物。至于一些老年帝后熬不过冬天,乃是因为在严寒条件下,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影响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使老年人衰弱和死亡。

7、苏州的气候

朋友:我找的是

苏州气候概况

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境内因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独特的小气候。太阳辐射、日照及气温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降水量分布也具有同样规律。这种小区域气候差异将全市作物种类分成太湖林果气候区、南部双、三熟制气候区、中部稻麦二熟和三熟并存气候区、沿江棉、粮轮作气候区。
一、辐射和日照
苏州境内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1焦耳/平方米,最多的1967年为5188.3焦耳/平方米,最少的1970年为4348.9焦耳/平方米。太阳辐射量以夏季为最大,为1580.8焦耳/平方米;春季次之,为1256.0焦耳/平方米;秋季为1045.9焦耳/平方米;冬季仅为768.2焦耳/平方米。
由春到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太阳辐射月,总量持续增值。至7月份,总量最大为560.6焦耳/平方米,之后又呈递减状态;2月份,月总量最小为253.3焦耳/平方米。
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5.0小时,最多年份1967年为2357.6小时,最少年份1952年为 l630.4小时。
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是:春季(3?5月)454.9小时,夏季(6?8月)624.8小时,秋季(9一 l1月)486.7小时,冬季(12?2月)398.6小时。日照时数的月 ,总量2月份最少,仅 l19.1小时,以后逐月递增;8月份最多,达240小时。以后又逐渐减少。10月份因晴天日数增多,日照时数比9月份略有回升, l1月份起又呈递减状态。
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为44%,夏季最大为49%,其次是秋季为47%,冬季为42%春季最小为39%。
二、气温
(公元前3000一公元1900年)据各类资料记载,大致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温暖期、春秋战国温暖期、三国寒冷期、隋唐温暖期、北宋寒冷期、南宋元初温暖期、元明寒冷期、清代寒冷期。苏州与全国的温暖变化稍有不同,即使与属于同气候区的南京、上海相比,冬季比南京暖,但比上海冷;夏季比南京凉,而比上海热。
20世纪苏州的气温变化(1901一1985年),前30年温度较低,30年代后期气温上升到多年平均值之上,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前期高于平均值0.2?0.5℃。60年代后期气温又趋下降。1969年冬季气温较低,但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0年。
据1951一1985年资料分析,苏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5.7℃,最高为1953年的17.0℃,最低为1980年的14.9℃,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为2.1℃。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3.0℃。气温的平均年较差为25.2℃。
春季(3?5月)由于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快,平均气温为14.2℃,月平均升温幅度达5℃。尤以4月份升温最快,平均升温6℃。但由于冷暖空气频频在长江中下游交流,温度升降不稳定,骤冷骤热变化较大。4月上旬还时常出现低于0℃的“倒春寒”天气。6月份进入梅雨季节,升温幅度不大。7月份出梅后进入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最高,月平均28.2℃,平均最高气温32℃,是全年最热的月份。日最高气温>30℃的酷暑天气夏季(6?8月)就占97%。
1951-1998年,苏州市日最高气温>38℃的仅有9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2℃,出现在1992年7月16日。9月上旬气温仍较高,平均每年有4?5天日最高气温>30℃,有的年份整个9月上旬日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但出现>35.O℃的日数较少,为7年一遇。但是95年9月2日~9月7日出现了连续6日的高温天气。由于冷空气势力加强和太阳辐射减弱,秋季平均气温17.6℃。9月上旬,副热带高压仍有一定势力,时有炎热天气出现,俗称“秋老虎”,但一般持续时间不长。9月中旬起,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迅速南撤,冷空气日趋活跃,气温下降明显,月平均降温幅度在5℃以上。
冬季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在全年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中冬季占了93%。冬季平均气温4.3℃,平均最低气温1.1℃。1月中下旬,是全年最冷时期,平均日气温3.0℃;平均最低气温-0.1℃;日最低气温<-8℃的严寒天气大都在1月份,平均2?3年一遇。极端最低气温-9.8℃,出现在1958年1月16日。
气温平均日较差为7.5℃,春季最大为8.2℃,秋季次之为7.7℃,冬季为7.5℃,夏季最小为6.9℃。4月份气温日较差最大,为8.5℃;而7、8月份则最小,为6.8℃。
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大致随纬度而变化,南高北低,南北差异为0.9℃。另有两种差异:一为太湖水体对沿湖地区的温度调节作用,以冬季最为明显。地处太湖边的东山站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比市区高出0.8℃.比北部各县(市)高 l℃以上,这种在广阔水体影响下的小气候为沿湖地区的柑桔及其他果林安全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二为市区的“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区的地表性质,工商业及人口密度都不同于郊县,因而形成了“城市热岛”。市区夏季最高气温>35”C的曰数比南部的吴江多1.1天,比东南部的昆山多3.5天。
三、降水
据各类史料记载,苏州从汉代至清代的2000多年中,大水灾有一百几十次.其中隋唐至1949年的1300多年中,大水灾有107次。从三国至1949年由雨涝引起的太湖水溢为20次,平均84年一遇;由干旱引起的太湖水枯有9次,平均185年一遇。可见苏州历史上多雨潮湿年代多于少雨干旱年代。如将冷暖变化一起考虑,则苏的冷暖、干湿变化总是交替进行,其周期长短不一。
在最近的100多年(1875一1998年)中,苏州市有四个多雨期和三个少雨期。三个多雨期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10年代、40年代及9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约1200一1250毫米;三个少雨期分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平均年降水量约900?980毫米。
据1924一1995年的资料分析,常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094毫米,年降水日125天。年降水量最多的1957年为1555毫米,最少的民国23年(1934)仅575毫米,年际变幅为980毫米。年降水日最多的1980年计154天,最少的民国15年仅80天。
一年中以6月份降水量及降水日为最多,常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60毫米,降水日12.5天。12月份月降水量最少,为40毫米。10月份降水日最少,平均为7.8天。
春季由于暖空气势力不断加强,降水量、降水日数逐月增多。常年春季降水总量为278毫米,最多年份的1967年达486毫米,最少年份的1971年仅180毫米。春季平均降水日为36.3天。夏季常年季降水总量为420毫米,为各季降水量之首。最多的年份民国30年为760毫米,最少的年份民国23年为l16毫米。夏季平均降水曰为34.8天,最多的1989年有55天,最少的民国23年只有22天。秋季常年降水量为220毫米,但各年悬殊较大,最多的1962年为627毫米,最少的民国21年仅45毫米。秋季平均降水日为27天,是全年降水日数最少的季节。但多的年份也有42天。冬季降水总量为144毫米,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但多的年份如1953年有302毫米,少的年份如1985年仅42毫米。冬季平均降水日为27.1天,最多的1968年有48天,最少的1962年仅10天。
连续降水的最长日数为18天,出现在1969年6月30日--7月17日,降水量154毫
米。连续无降水最长日数为66天,出现在1973年 l1月9日--1974年1月13日。平均降水强度以夏季最大,为 11.8毫米/日;冬季最小,为6.5毫米/日。6月份是全年降水强度最大的月份,强度为12.7毫米/日;日降水最太强度为343毫米/日,出现在1962年9月6日。年降水变率为17%,以冬季的降水变率为最大,达34%;春季最小为24%。月降水变率以10月份最大,为68%;6月份最小为36%。
苏州市因地形不同而引起的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不明显,约为100毫米,最多的是吴县东山,最少的是张家港。但在夏季某些局部地域性降水,区域差异就比较明显。
平均初雪日为12月24日,最早的1976年 l1月17日已见初雪;平均终雪日为3月8日,最迟的1980年要到4月下旬。常年平均降雪日数为6.7天,最多的1976一1977年度有20天,最少的1926--1927年度及1970--1971年度无雪日。降雪的年分布,1月份平均为2.7天,2月份平均为1.2天。1984年1月17--19日连续3天共降雪62,3毫米,为百年罕见的大雪。全市l米以上的电信线路因断杆、倒杆使通信中断,不少高压电线先后跳闸停电,输电线被大雪压断。由于雪量大积雪深,各地还发生了房屋倒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1984年1月18日降雪47.5毫米,为日降雪量最大记录。
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天,最多的1976--1977年度有22天,但也有8年无积雪日。积雪初日最早是1985年12月10日,积雪日最迟的为1976年3月19日。积雪深度最大的为26厘米,出现在1984年1月19日。

8、清朝为什么放弃外东北 农耕文化 气候寒冷

清朝认为自己王朝的“龙脉”在东北,
担心人民去东北进行农业活动损坏自己的龙脉、影响自己国运。

9、150年前,人们是靠什么环境来预报天气

150年前的清代天气预测如下

气象理论
清代涉及气候和气象知识的著述是相当丰富的,尤其是随着国家疆域的统一,对于边疆地区的气候特点,有了更详细的描写和进一步的认识。如乾隆时期傅恒等纂修的《西域图志》,椿园《西域闻见录》,《西藏志》等,都是著名的地理学著作,同时也载有关于气候知识的丰富内容,其详细和准确程度也是历代同类著作所难以相比的。椿园曾奉使西行,旅居新疆多年,所述皆耳闻目见,如他对西域大风写道:“辟展东之三间房、十三间房、布干台(均在今哈密吐鲁番地区)皆大风之处。凡风起,皆自西北来,先有声,如地震,瞬时风至,屋顶多被掀去;卵大石子,飞舞满天;千斤之重载车辆,一经吹倒,则所载之物,皆零星吹散,车亦飞去;独行之人畜,有吹去数百里之外者,有竟无踪影者。其风春夏最多,秋冬绝少。”①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清代在气象理论的探讨方面,也有一些新的进展。如清初著名学者和地理学家刘献廷(1648~1695),通过对湖南、广东、江苏、北京等地植物生长情况的研究,不仅肯定了各地区物候现象有南北和东西的差异,而且指出:“今历本亦载七十二候,本之月令,乃七国时中原之气候也。今之中原,已与月令不合,则古今历差为之。今于南北诸方,细考其气候,取其确者,不妨多存几句,传之后世,则天地相应之变迁,可以求其征矣。”②这一段话说明当时所编物候历只是抄袭古代记载,已与实际情况不符,并提出古今气候有变化而未来气候仍将有变化,进而建议多记录一些物候现象以作为未来气候变化研究的依据。他的这些论述及建议是很有创见的。清初天文学家游艺,福建建宁人,曾参考中学西学有关著作一百余种,编著《天经或问》一书,以问答形式回答当时人们有关天文、气象和地理方面的疑难问题。书中《地》卷比较全面他讲解了气象方面的知识,例如对于云、雨、露、霜、雾、雹、雪、霰、风、雷、电、霞、虹、晕、霾等天气现象,大多作了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解释,其中有些内容来自西学。这部著作曾传入日本,在日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与清代的气候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