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
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北岸,属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平均海拔3000米,半牧半农。
年日照时间2000多小时,境内有很多国家珍贵树种和珍惜保护动物,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林芝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3度
2、察隅-槟榔江富氟酸性侵入岩带
该岩带北起察隅,经滇西腾梁地区槟榔江流域,往南进入缅甸,止于泰国普吉的白垩纪—老第三纪酸性侵入岩带,绵延2000多公里。该岩带内构成彼此平行展布、自东而西的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老第三纪三个酸性侵入岩带[8、14]。
在三江地区范围内,南北两段(即槟榔江段和察隅段)老第三纪酸性侵入岩似乎不相联接。南段有来利山—百花脑复式岩体,花水、大竹棚复式岩体。复式岩体由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组成。还有单式岩体,如勐典岩体,由二长花岗岩组成。前述岩体颇有规模。北段有零零通、塔林、枯河东、此坝吉台等二长花岗岩,还有可与蛇绿岩配套的沙马奥长花岗岩,都呈小岩株且岩性单一,或构成白垩纪—老第三纪复式岩体的补充期。
察隅—槟榔江—缅泰白垩纪—老第三纪花岗岩带,往北至波密,与西藏冈底斯白垩纪花岗岩带相连。然而,冈底斯花岗岩带以白垩纪花岗岩为主,并与火山岩共生,其成因类型属同熔型(Ⅰ型)。但经波密后往南,岩石特点、成因类型、成矿专属性等便发生巨大变化。
新第三纪花岗岩为二云母钾长花岗岩、白云母碱长花岗岩等过铝花岗岩。岩体规模很小,只见于下察隅、米古、松冷、索道等地,南段槟榔江地区尚未发现。至今,尚未发现与新第三纪花岗岩有关的工业矿化。
3、我国三大林区的气候.地形特点
全国三大林区指东北林区;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东南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
东北区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组合好。
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具体是:
山环水绕:代表东北的马蹄形地形以及重要水系,中心为平原。
山环:代表三山,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林区由于受印度洋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林木生长。区内海拔高差很大,因此这里分布着大面积的以松、杉为主的原始林,特别是藏东南波密、察隅、墨脱一带,松和杉木高大参天,木材通直,犹如千顷绿海,被人们称为“西藏的西双版纳”。
东南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南北气候差异大,春秋短,夏冬长,温暖,日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重要的人工林和经济林产区。
4、察隅气候形成原因
察隅县属于喜马拉雅山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日照时数为1615.6小时。年无霜期200天以上。年降水量793.9毫米。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东部的伯舒拉岭地带,属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过渡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东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昌都市左贡县,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西与墨脱县相邻,北与昌都市相接。面积31659平方公里(2003年)。耕地面积3.5万亩,森林面积864万亩。总人口25823人(2003年)。辖3乡3镇。[1] 2005年,察隅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625万元。
5、为什么严禁外国人进入察隅啊?
珞巴族的禁忌 珞巴族有较多的禁忌,与其宗教信仰和崇拜密切相关。 农事百活动方面的禁忌有度:村子里村人预祝庄稼丰收,请巫师念经这一天,要在村外路上横栏树枝,严禁外人进入村里或庄问稼地内,全村人也禁止下地劳动。早稻收割季节,凡有答客人来,不能向他提供午饭带走;收割早稻时,割稻的妇女不准说话,也不能到邻居家串门。回猎人出门行猎前,两天不能扫地,认为扫了地失了财气,打不到野兽。 具体的你看下这答个·好多呢·· http://.网络.com/question/4305404.html?si=2
6、西藏高原气候有什么特点?
1、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2、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
3、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
4、按气候分类,除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西藏全年无夏。

(6)察隅气候类型扩展资料
高原气候的主要特征:
1、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2、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3、降水少,地域差异大。高原年降水量自藏东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达木盆地冷湖逐渐减少,冷湖降水量仅17.5毫米。
4、根据温度和水分指标,结合植被,考虑地热的影响,通过分析,受高层地区划分高层亚寒带,高原温带,藏东南亚热带山地和热带山地,依据水分状况又可分为湿润、干旱、半干旱等13个气候类型。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
7、西藏的生态环境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特异性
西藏面积有一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面积的12、5%。西藏拥有辽阔的“三向”地带,其经度跨越近21度,纬度跨越有10度,而海拔高度由600米左右上至8848米。有无垠的高原、高耸的山脉、棋布的湖盆、众多的水系。由于空间的范围与形态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故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多样而特异。西藏高原生态特异性表现为:
一、生态环境与生物种群的类型丰富
从环境要素来看:
(1)气候类型。西藏主要有10个气候区:① 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②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③高原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④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气候区;⑤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⑥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⑦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温润气候区;⑧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⑨高原亚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⑩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
西藏的气候类型几乎包括了北半球的所有气候带。按热量的差异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按水分的多少包括了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在一些山区,海拔由低到高,可历几个气候带。
(2)土壤类型。西藏的土壤类型有20余类,仅森林和宜林地主要有14类:①棕毡土;②漂灰土;③酸性土壤;④棕壤;⑤搓褐土;⑥褐土;⑦黄棕壤;⑧黄壤;⑨黄色、赤红壤;⑩黄色砖红壤和可造林的土壤;A、阿嘎土(山地灌丛草原土);B、草甸土;C、沼泽土;D、砂土。
(3)地貌类型。西藏的地貌奇特多姿。按其形态成因可划分为12个地貌类型: ①极高山;②高山;③高寒中山;④高寒低山;⑤高寒丘陵;⑥山麓倾斜平原;⑦高原谷地盆地平原;⑧湖积平原;⑨冲积平原;⑩冰渍丘垄;A、侵蚀虫中山;B、侵蚀低山与丘陵。
西藏的地貌包括了平原、丘陵、谷地和山体等所有地貌单元,再加之各种地形要素(海拔、坡向、坡度)的影响,热量、水分以及土壤配合状况的变化,致使西藏的生态环境类型极为丰富。
再从生物群及其景观来看:
(1)生物种类。西藏的植物种类丰富,高等植物有5000多种,占高等植物的1/6,其中木本植物约1700多种,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就有近50种,多组成高大粗壮、结构完整的森林群落。西藏的植物中,拥有一些古老、子遗、特有的珍稀的物种。西藏还有1000余种具有珍贵药用价值的植物,其种数占全国野生药用植物的2/3。
西藏的动物种类据目前资料看,脊椎动物有648种,其中鸟类有473种,98亚种。西藏的一些动物种群,由于长期生活在严酷的生物环境中,具备了适应性强、耐高寒的特性,如牦牛、犏牛以及野驴等。西藏的药用动物亦有100种。
(2)植被类型。西藏有纷繁的自然植被景观。根据所处山体位置、水热状况及相应的植物类群,主要划分:①高山草甸;②高山草原;③亚高山灌丛草原;④干热河谷灌丛;⑤湖沼草地;⑥森林,以及人工栽植的旱地和水田。
森林植被类型则可分为十大类群:①高山、亚高山灌丛疏林:②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云、冷杉林);③亚高山落叶松林;④亚高山柏树林;⑤山地温带硬叶常绿栎林(高山栎);⑥山地温带铁杉林;⑦山地温带、亚热带松林;⑧山地温带、亚热带落叶常阔叶混交林;⑨山地亚热带常绿叶林;⑩低山季雨林、雨林等。
在西藏辽阔的“三向”地带内,由于生态类型的丰富多样,几乎呈现了北半球主要气候带的各植被类型和森林类型。
二、生物种群的分布广而多
从牧业的草、畜分布来看,西藏的天然草场面积有12、4亿亩,占全国天然草场面积的1/4,为西藏土地面积的2/3,天然季节性草场(放牧草场)的分布上限可达海拔5500米,而西藏的多种牲畜生存活动于广阔的高原面积和山体,藏羊的活动上限达5800米,牦牛则更高达6000米。
西藏的农业面积虽不大,仅占土地面积的0、2%,但农作物的分布具有区域性、斑块性和主体性的特色。很多作物的分布上限为世界作物种植高度上限的最新纪录。西藏的小麦多分布于海拔3000—4000米的范围内,冬小麦最高种植上限达4200米,青稞分布高达4760米,油菜、马铃薯可分布至4600米,碗豆、荞麦达4400米,而喜温的作物玉米、蚕豆、向日葵等可以达3800米,至于分布于亚热带的喜暖作物水稻,在西藏的分布上限可达2300米。
西藏的森林在藏东南高山河谷与峡谷区分布绵亘逶迤,森林面积有632万公顷,为全国第二大林区,占全区土地的5%。在垂直分布方面,西藏的森林分布在海拔600米左右直至4300米(灌丛疏林高达4500米)的坡面上,成带成层,垂直带谱丰富而完整,几乎包括了北半球从热带至寒温带的森林类型的植物种群。而西藏的果树分布高度亦远超过其他省区,核桃的分布上限达4200米,苹果引种栽培的高限可达4000米。
西藏的动、植物种群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分布特点及优势,是由于西藏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特异性所决定。西藏地处低中纬度,海拔由低至高,太阳辐射强,高原面和大气增温作用显著,至使生物的分布与栽培上限远高于其他省区。
三、植物的产量高、个体大
西藏从农、牧、林的总产量及平均产量来看,水平是不高的,但也不乏高产优质物种产区。西藏是一些农作物的高产区之一,冬小麦亩产高达1743斤,青稞1226斤,水稻1512斤,玉米1800斤,油菜822斤,蚕豆1065斤。一些块茎、块根类作物和蔬菜个体大,萝卜每个重高达20斤,甘蓝有重40余斤者,马铃薯每个有达2斤,干蒜头一个有重0、2——0、3斤。至于苹果,元帅品段的,在西藏生长表现良好,色香味具佳,一个可重达0、9——1、0斤。
而西藏的森林,在生长环境优势下,生长高大健壮,单位面积蓄积量很高。波密林区的云杉林,年龄约250年左右,主林层平均胸径110厘米,立木最大胸径达230厘米,主林层平均高度67米余,最高立米达72米,单株立木蓄积量有大至120立方米者,每公顷林木蓄积量最高达3500—3800立方米。在平缓台地上的高山松林,每公顷蓄积量亦高达900立方米。在海拔较低的察隅林区洪积阶地上,云南松的树高过64米,胸径90—100厘米的立木比比皆是。西藏除拥有高大、长寿、健壮的林木外,一些灌木林种,如杜鹃、花揪等高可达10余米,而沙棘在林缘滩地,可生长成小乔木以至中乔木状,在海拔3500米处有树高20、5米,胸径76厘米的沙棘植株。
综上所述,可见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类型丰富,以致生存、分布着相适应的丰富而珍稀的生物种群。又由于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源优越,光、温、水的配合好,而且更有气候和土壤肥力综合高效地段,故而形成了农牧(草)林的优质高产区。西藏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牧、林生产的宝贵基础资源!
8、拉萨的气候
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比四川省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
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历史最高气温29.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6.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
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称为雨季。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气温偏低,昼夜温差较大,冬春寒冷干燥且多风。

(8)察隅气候类型扩展资料:
拉萨的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全市行政区域东西跨距277公里、南北跨距202公里,总面积29518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
3、水文
拉萨河是拉萨市的母亲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495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区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