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慈竹生长的气候条件

慈竹生长的气候条件

发布时间:2020-06-08 05:33:30

1、竹荪适合什么样的生长环境,要怎么种植才能高产

竹荪(Dictyophora insiata (Vent.ex Pers) Fisch)又名竹笙、竹参,常见并可供食用的有4种: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

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日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16年第112号公告》,批准长宁竹荪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划定长宁县现辖行政区域为保护区域,自即日起实施保护。

生长环境

竹荪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同属的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当孢子萌发形成菌丝,通过菌丝分解腐竹类的有机物质取得营养,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菌丝体形成无数菌索,在其前端膨大发育成纽结状原基,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个多月生长,原基形成菌蕾,状如鸡蛋。当菌蕾顶端凸起如桃形时,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开裂,先露出菌盖,菌柄相继延伸,到中午柄长到一定高度时即停止伸长,菌裙渐渐由盖内向下展开,空气相对湿度为95%时,菌裙生长正常,温度偏低和湿度过小时不能正常展裙。下午4~5时菌盖上担孢子成熟并开始自溶,滴向地面,同时整个子实体萎缩倒下。

营养

竹荪为竹林腐生真菌,以分解死亡的竹根、竹竿和竹叶等为营养源。野生时多生长于楠竹、平竹、苦竹、慈竹等竹林里,其土质有黑色壤土、紫色土、黄泥土等。竹荪营腐生生活,其菌丝能穿透许多微生物的拮抗线,能利用许多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纤维素、木质素。因此,人工栽培时,可用竹木屑及多种农作物秸秆及少量无机盐等,即可满足其营养需求。

温度

竹荪是典型的中温型菌类。菌丝的生长温度为4~28℃,最适温度为20~23℃;低于16℃或高于36℃,生长缓慢。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7~29℃,以20~24℃为宜,最适温度为22℃;高于28℃,生长缓慢,生长势弱;35℃以上,停止生长;低于15℃,发育减慢,菌球萎缩或出现畸形。这里所指的温度,是菌丝和子实体生长所处的环境温度,即培养基所处的地下5~20厘米深和子实体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的温度。因为同一时间地表和地下的温度有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地表的温度高于地下温度,离地表越深,温度越低。栽培时要注意此点。

湿度

这里的湿度包括培养基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空气相对湿度3个方面。竹荪在生长过程中对湿度条件要求较高。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基含水量达60%~70%,低于50%,菌丝生长受阻,低于30%,则休眠或死亡。含水量高、通气性差,都会抑制菌丝生长或使其窒息死亡。子实体形成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85%~90%,土壤含水量达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生长缓慢或表面龟裂,易产生畸形菇。

空气

竹荪属好气性真菌。无论是菌丝生长还是竹荪球形成及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充足的氧气。基质或土壤中氧气充足,菌丝生长或子实体形成都较快。没有足够的氧气,竹荪就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菌丝生长缓慢甚至会死亡,子实体易产生畸形。

竹荪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有光照会延缓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发生和子实体最后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以100~300勒克斯即可。光照太弱,影响子实体分化;强阳光直射,则导致子实体生长受阻、萎缩。

pH值

竹荪喜偏酸性的生活环境。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的pH值为5~6.0,pH值大于7.5,生长受阻。子实体发育阶段pH值以4.6~5.5为宜。[2]

土壤

这里主要指覆土。竹荪在菌丝生长阶段,没有土壤发育仍然良好,但到生殖生长阶段即竹荪球分化阶段,没有土壤,竹荪球就无法形成,这可能与土壤的物理作用(镇压与机械刺激)和土壤中微生物及微量元素的作用有关。覆土后菌丝供氧不足,被迫向土层伸长,有利于形成子实体。因此,覆土是竹荪栽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栽培技术

竹荪在气温7℃以上即可栽培,以10~12月份栽培为宜。

室内箱栽

用废木箱作栽培容器。在箱底先铺5~10厘米厚的腐殖质土,其上铺竹段、木段或其它代料,于料上接入竹荪栽培种。每平方米用3瓶菌种,最后覆盖肥土5~8厘米,浇透水,在室温下培养发菌。常洒水,保持湿润。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4~5个月菌丝可长满培养料。当气温达20~24℃时,便在表土内形成菌蕾。此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以上。当菌球钻出表土后,空气相对湿度要提高到95%以上。

床畦栽培

选择背风阴凉场地,挖深10~15厘米,宽100厘米,长度不限的床畦。畦底留10厘米松土,先铺一层竹片或段木(干竹片需洗浸泡8~12小时,晾干表面水分),在竹片或段木上播1层菌种,撒1层干竹叶,最上部覆盖肥土10厘米。若遮荫条件差,应在床畦上搭荫棚。经常洒水保持表土湿润。从接种到采收经10-12个月。

此外,还有菌种压块栽培方法、塑料袋直接栽培法等。

管理

(1)水分管理是栽培成败的关键。菌丝体生长阶段土壤湿度应保持65~70%,湿度过大过小都不利。若土壤过干,可喷细水,但不可使泥土上积水。

(2)各生长阶段的管理。菌蕾生长阶段,温度最好控制在20~23℃,空气相对湿度在70~75%;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95%,可每天喷水3~4次;每天开窗通气1~2次,每次30分钟。

(3)室外床畦栽培的管理。严防人、畜践踏。在发菌过程中,平时不要挖开检查,以免弄断菌丝。

(4)及时补土。若埋的段木露出土表,应及时补土覆盖。

坑式栽培

栽培林地

栽培竹荪的林地应选择管理方便、坡度平缓、背北风、有水源、土壤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土质为沙壤土的毛竹林或竹阔混交林地,林分郁闭度为0.8~0.9,最好是小溪流的山谷地段。

开设栽培坑

在选好的林地内,按水平带开设长2米、宽1米、深20厘米的栽培坑,并填入肥沃表土,厚约5厘米。四周开挖排水沟,以免积水。

培养料处理

处理方法有生料法、煮料法和发酵法等。现仅介绍发酵法。竹荪培养料主要是干枯的竹竿、竹枝、竹鞭、竹叶等竹料,将其截成长3~5厘米、宽1~1.5厘米的小块(竹叶截成2~3厘米的小片或粉碎均可)。

培养料的配方为:竹片77%、竹叶20%、过磷酸钙1%、石膏粉1%、尿素0.5%、石灰0.5%。先将竹片和竹叶用澄清的石灰水预湿至湿度约60%~65%,加入尿素后堆放。料堆中层温度将上升至60℃以上,待温度下降至30℃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此阶段约需7天时间;随后加入石膏粉总量的50%,补足水分至湿度65%,又经过6天后,再进行第二次翻堆;加入剩下的50%石膏粉,调整湿度至65%,再过5天,进行第三次翻堆;加入过磷酸钙并喷入锌硫磷杀虫剂500倍液,调整湿度至60%~65%,约相隔4天后,进行第四次翻堆,再调整湿度至55%~60%。每次翻堆均应在堆中心温度下降时进行,并将表面干燥层翻至中层,把中层翻至外层。发酵结束时,料呈咖啡色,略有氨气味,无霉变,竹片变脆易折断。栽培接种时,另加占堆料总重量1%的蔗糖水。此法适用于批量栽培竹荪,效果较好。

接种

栽培竹荪选择菌种是关键。长裙竹荪、短裙竹荪品质好,市场价格高,但人工栽培较难掌握;而红托竹荪栽培简单,产量也高,但品质差,售价低。在生产中应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菌种和优良菌株。

由于竹荪菌丝体生长对温度、湿度要求较严,栽培接种时间一般以4~5月份及10~11月份为宜。接种应选择阴天或没有阳光直射的时日进行。接种前一周,先用50%的多菌灵1000倍药液或700倍锌硫磷药液进行栽培坑内土壤消毒。然后将处理好的竹片铺于坑内,厚约4~5厘米,再在上面铺经过处理的竹叶厚2~3厘米。在竹叶上按横向间距10厘米、纵向间距12厘米梅花形点播竹荪栽培菌种。再铺上一层厚为4~5厘米的竹片,竹片上覆盖一层2~3厘米厚竹叶,然后又按横向间距6厘米、纵向间距8厘米点播菌种,最后在菌种上层覆盖一层竹叶,厚度以盖住菌种为准,并轻轻压紧,使菌种和培养料紧密接触。菌种用量为每平方米24瓶,其中面层用量为70%,底层用量为30%。当天取出的菌种和培养料,必须当天接种完毕。

覆土与搭棚

接种后,待菌丝长满培养料面层后,需覆盖一层厚约2~4厘米的经太阳曝晒过的肥沃细土,土面上再盖一层厚约2厘米的竹叶,以保持良好的通气性和适宜湿度。覆土后,要立即搭拱形塑料棚,棚高50厘米左右。郁闭度不到0.8的竹林,还应在塑料棚上搭遮荫棚,棚高80~100厘米。

注意事项

在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保温保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高于33℃或低于12℃,就停止生长。当天气干旱时,要适当喷水,喷水时避免直喷土壤,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20%左右。当塑料棚内温度超过26℃时,应揭开薄膜降温,中午要揭开塑料棚四角,使其通风换气。成蕾阶段的管理,主要是避免阳光直射,保温和防虫、防病。子实体发育阶段较适温度为17~25℃,低于8℃或高于30℃时就会出现死菇。出菇期每天上午8时,必须进行换气和及时收菇;湿度低时,应在早上或傍晚及时喷水,喷头要远离菇床,避免伤害小蕾。

采制与包装

竹荪破蕾开裙一般在凌晨,必须做到随开随采。也可将开裙一半的子实体或成熟的菌蛋采收回室内待其全部开裙。采收时,用刀从菌托底部切断菌索,先轻轻去掉菌帽,然后去掉菌托,留菌柄和菌裙,用湿纱布揩干净或用清水冲洗干净,置于垫有白纸的提篮或竹篮里,切不可撕破弄断。取回后及时分级进行烘干或晒干,烘干宜用低温烘烤,先用40℃温度烘烤,半小时翻动一次;以后温度可慢慢上升到50℃,每隔1小时翻动1次,约烘4小时;温度降至40℃继续烘烤约3小时。烘干后,取出摊凉20~30分钟,待菌体变软后再分级包装。鲜竹荪干燥得率约为2.6%~2.8%。

2、竹子什么时候种植?

竹子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是常绿(少数竹种在旱季落叶)浅根性植物,竹子是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具有分布广以,生长快,用途多。那么竹子什么时候种植?竹子的种植技术又有哪些?

竹子什么时候种植?

散养竹通常在三五月份的时候散生竹开始发笋,到六月份的时候,基本上大部分散生竹就已经开始抽高生长了,八九月份则是长鞭的时节,之后随着气温的不断降低,生长也会变得缓慢,直到来年的二月,随着气温的回暖,开始恢复生长。

散生竹最佳的种植时间是,十月到来年的二月,其中尤以十月份的小阳春最好,十一二月的时候因为气温低,很容易导致竹子生理活动弱,因此发笋生长的很少

丛生竹三五月发芽,六八月发笋,不耐寒,因此最好在二月份种植,也可以用竹苗,效果要比前者好很多。

混生竹的发育在前两者之间,五月到七月的时间才会发笋长竹子,因此最佳种植时间是十月到十二月或者是来年的二月到三月。

竹子的种植技术

壤,找出其杆柄,然后用利凿切断其杆柄,连蔸带土掘起,小型竹类可3~5秆成丛挖起,留2~3盘枝,从节间斜形切断,然后种植于早已挖好的穴中。

2.埋蔸、埋杆、埋节法选择强壮的竹蔸,在其上留竹杆长30厘米~40厘米,斜埋于种植穴中,覆土15厘米~20厘米。在埋蔸时截下的竹杆,剪去各节的侧枝,仅留主枝l~2节,作为埋杆或埋节的材料。埋时沟深20厘米~30厘米,将节上的芽向两侧,杆基部略低,梢部略高,微斜卧沟中,覆土10厘米~15厘米。略高于地面,再盖草保湿。为了促使各节隐芽发笋生根,可在各节上方8厘米~10厘米处,锯两个环,深达竹青部分,经处理的竹杆节部的成苗率可以提高不少。

散生竹类的繁殖

1.带母竹繁殖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带有鲜黄竹鞭,其鞭芽饱满、竹杆较低矮、胸径不太粗的母竹,挖前要确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处截断竹鞭。一般大型竹留来鞭30厘米~40厘米,去鞭70厘米~80厘米;中型竹留来鞭20厘米~30厘米,去鞭50厘米~60厘米。挖时不能动摇竹杆,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5~7档竹枝、然后栽人于预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时浇水,覆草,开好排水沟,并设支架,以防风吹摇动根部,影响扎根。

2.移鞭繁殖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在竹鞭出笋前1个月左右进行。挖出竹鞭后,切成60厘米~100厘米为一段,多带宿土,保护好根芽,种植于穴中,将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发,一般夏季可长出细小新竹。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6~7盘枝叶。

3.实生苗繁殖采收成熟种子,以当年播种为宜,一般毛竹种子在一年后几乎全部丧失发芽力。

拓展资料:

竹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是君子的象征,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古今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中国人最早的竹情节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之后,竹从一种文化意义演变到了一种民俗的意象,例如“竹报平安”常用来祝福平安吉祥。
国画中的竹常以水墨表现竹的形象与气韵,墨竹画在写意花鸟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笔墨特征是以书入画、骨法用笔,画竹要“成竹在胸”,才能在运笔用墨时挥洒自如,表现出竹的神韵与气节。

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有君子之风。画竹的关键在于对竹枝叶的取舍、概括,用笔自然、一气呵成,表现竹的无限生机,浓淡相映、妙趣横生。

3、中国竹子种类都有哪些

竹子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原产地就是中国。

世界上竹子共有50多属,1200多种,我国占有25 属,250多种。

最常见的有

一、寿竹:笋味甜,较毛竹笋味美;竿供制作凉床、竹椅、灰板条、蒸笼和竹帘;竿稍可制作柴耙,枝作扫帚。

二、箭竹:(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最喜爱的主要食物来源。

三、慈竹:是丛生型竹的典型代表,高大、筒长、叶葱浓。慈竹是青神最主要的竹种,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各省。

四、单竹:民间俗称“苦慈”,是慈竹属中,筒最长(有一米多长)的优质慈竹。竹质细腻,纤维韧性特强,能启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篾丝,编织成似绸、似绢的精档竹编工艺品。

五、四季竹:丛生型,四季生笋而得名。慈竹属的一种,最大的特点是秆粗大高直,一根就有几十斤重,纤维细腻,繁殖生长快,是造纸的好材料,经济价值大。

(3)慈竹生长的气候条件扩展资料:

竹类大都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盛产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竹子是森林资源之 一。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竹类分布在温带和寒带。竹子是常绿(少数竹种在旱季落叶)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球表面的水热分布支配着竹子的地理分布。

东南亚位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汇集的影晌,雨量充沛,热量稳定,是竹子生长理想的生态环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当前全世界竹林面权约2,200万hm²。世界的竹子地理分布可分为3大竹区。

4、什么竹子在北方自然条件下能够生长

北方发展竹子,在原有竹种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入长江流域的优良竹种,如毛竹、哺鸡竹、胖竹等在北方试种或扩大栽培范围,开展南竹北移工作,使北方的竹子种类更加丰富。

北方地区西北部分寒早,东南部分温湿,竹类的分布从南向北,随着纬度的变化,慈竹、凤凰竹、毛竹、水竹、桂竹、刚竹、金竹的数量和出现率依序逐渐递减;淡竹、斑竹、妈竹、甜竹的数量和出现率逐渐递增。

人工南竹北移,并适合北方种植的竹子种类有紫竹、毛竹、青竹、金镶玉竹、玉镶金竹、早园竹、刚竹等。

(4)慈竹生长的气候条件扩展资料:

繁殖方法

多采用分株、埋枝、移鞭、播种法繁殖。竹鞭萌芽力与丛生性都很强,早春发芽前剪断竹鞭,连同竹竿分别栽种,当年夏季就可长出新竹。竹子开花后的种子也可以播种。

适用于散生竹种和混生竹种,方法是:挖取壮鞭,保留鞭根、鞭芽,多留宿根土,将竹鞭截成50-60厘米的鞭段,平理于苗床上,覆土厚5-8厘米,保持苗床湿润。

埋鞭时间宜选择在早春竹笋出土前一个月,埋鞭后注意旱天淋水,多雨排水。出苗后适时施氮肥,如尿素、硫酸铵和腐熟人粪尿等,还要及时除草。

5、慈竹怎么种植

慈竹,别名茨竹(贵州),甜慈、酒米慈、钓鱼慈(四川),丛竹(云南),吊竹(广西)、子母竹.主干高5—10米,顶端细长,弧形,弯曲下垂如钓丝状,粗3—6厘米。分布于我国南部地区。
慈竹,丛生,根窠盘结,竹高至两丈许。新竹旧竹密结,高低相倚,若老少相依,故名。鄂东民间叫丛竹。这种竹内实而节疏,性弱可以代藤用,其形紧而细,一丛几十根,即令数百根,笋不外迸,只向里生。五、六月长笋,明年方成竹,其笋不堪食。

一、慈竹品种识别

慈竹大概分三种:毛毛慈、甜慈、苦慈

毛毛慈:繁植快,三至五年便可砍伐,单根重最多20斤,但每年笋子生得多、产量高;

甜慈:繁植略慢一些,四至六年便可砍伐,单根重可达30斤,每年笋子生得不多,产量也高;

苦慈:繁植慢,竹质不好,很脆,经济效益不高,很少有人栽。

二、慈竹的选种

选择健康,上林的嫩竹。不要老化、开花的竹种和不健康的脓竹。

三、慈竹的最佳种植时间与技术要领

慈竹的最佳种植时间是每年农历二、三月份。

挖竹母子时一把斧头,一把齐刀(弯刀)一根小钢筋。

挖竹母子时不必挖太大的竹头,把嫩竹与老竹的连接根砍断,轻轻一摇,就起来一窝,把嫩竹杆留一米多点高,用齐刀砍断,削成斜口。用小钢筋把嫩竹母子的竹节打通,备用(打通竹节并不影响竹子的生长)

栽竹子时常一把锄头和一个水壶,种植密度以每亩50窝为宜,不宜太密或太稀。为保持土壤水份,窝不能挖太大,挖成尖底底窝,能栽下嫩竹母头就行。栽时嫩竹杆斜口朝上,方便灌水;用水壶把新栽竹子灌满水,保持水份,如若连续天晴,应急时补充水。确保成活率可达95%,当年可生两季笋子。

四、除草管理

三分种、七分管。新栽竹地当年可套种玉米,红苕、豆类等作物,防止杂草荒了竹子,除草不能图方便用除草剂,因为刚成活竹子对除草剂敏感,就除草剂喷到周围都会影响它的生长发育。需用刀割,每次割的草堆到竹窝下,即保持水份,草烂了又是粪料。

五、兹竹的生长习性与生长周期

慈竹喜水份充足的肥沃土地,就名山、雅安大多数地方都比较适合慈竹生长,雅安地区种植竹子是比较有发展前途的。慈竹的生长周期:新生命出土期;农历七、八月份,小嫩竹哺乳期:农历九、十、冬三个月;休眠期:腊月、正月、二月、三月;萌牙孕育期:四~六月份。

六、慈竹的最佳砍伐时期应在休眠期

七、慈竹的最佳砍伐方式:

例:2007年生育的笋子脱壳四分之三;2006年生育的笋子不能砍;2007年竹子休眠期应砍2005年年生育的笋子。以此类推,每年都可以砍,这样即不存在砍凶了,把竹子砍跨了,也不存在荒凶了,把小嫩笋子荒脓了。

6、慈竹要求什么样的栽培条件,怎样栽种

牛樟树的品系太多,因此在单株选择上非常重要。我们的作法是自往昔牛樟天然林主要产地,采取伐采根株萌蘗及母树基部萌芽等穗苗为材料,扦插繁殖苗木牛樟树,迄目前已收集200多单株建造营养系采穗园,并再自采穗园采取枝穗繁殖苗木,进入下一步营养系的栽植选择比较试验。牛樟不是一种好的绿化树种,早期生长快,但因其习性喜生於湿润适中,水气充足,排水良好,且土壤深厚,含石率低,腐植质多的肥沃地,对於环境的要求甚严格,这是中、高海拔树种移於低海拔的必然现象,所以我们并不鼓励栽种牛樟做绿化树种。牛樟不是一种好的绿化树种,早期生长快,但因其习性喜生於湿润适中,水气充足,排水良好,且土壤深厚,含石率低,腐植质多的肥沃地,对於环境的要求甚严格,这是中、高海拔树种移於低海拔的必然现象,所以我们并不鼓励栽种牛樟做绿化树种。(中国有机农业网)

7、(薛纪如)是什么?

学名:Dendrocalamus Nees。大型竹类。地下茎合轴型。杆直立,梢头常下垂或弯曲,个别种类秆斜依或呈半攀援状;节间圆筒形;壁厚常适中。分枝多数,主枝1~3,或不明显。秆箨脱落性,有时在分枝以下各节迟落乃至宿存;箨鞘厚革质;箨耳常不明显;箨片通常外展。叶片常宽大,有些种类较窄,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小横脉不明显;叶耳常缺失。花序为一大型复合圆锥花序,假小穗少数至多数簇生于花序轴各节上而呈头状或圆球状;小穗卵圆形至倒卵圆形,无柄,含1~8小花,顶部小花常不育或退化;小穗轴简短,不具关节;颖1~3,空虚或具腋芽;外稃宽大,向小穗轴顶端则依次增长;内稃具二脊,脊上有纤毛,顶端小花之内稃常为圆卷而不具脊;鳞被缺;雄蕊6,花丝通常分离,少有上端松散联合形成易分离之薄管;子房卵形,具柄,上部被毛,花柱细长而被毛,柱头常单一。颖果。(见图)本属约50种,广泛分布于亚非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季风盛行的低海拔地区。中国约有30种,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及台湾,其中以云南南部种类最多。大多喜温、喜湿,在高温、高湿、排水良好的平原地区生长最佳。分布区年均气温多在18~20℃,低于0℃时,除少数种类如宽叶慈竹、梁山慈竹等外,大都受冻害而难生长。少数种类如牡竹、黄竹等则能耐干热气候条件,旱季落叶而呈半常绿状态。黄竹在印度、缅甸、老挝、泰国都有天然分布,中国云南澜沧江两岸山地也有大片天然林存在。龙竹在东南亚广泛栽培,中国云南南部栽培也极普遍。麻竹、吊丝竹为华南特有种,前者引入美洲栽培,生长良好。宽叶龙竹和梁山慈竹分布较北,见于四川、云南中亚热带地区。

牡竹属许多竹种如龙竹、麻竹、大竹、歪脚龙竹等,秆形高大,是良好建筑用材,亦多用于编织。其中歪脚龙竹高可达30米,粗30厘米,为迄今所知的最大竹种,产地常用做竹楼立柱、引水管道和饭筒。本属是良好的造纸用竹。印度70%的纸浆来自竹子,年产量达250000吨,主要是靠牡竹。麻竹、甜龙竹等则是良好的笋用竹。龙竹笋味苦,不堪鲜食,但蒸煮漂洗后可制成笋丝,每年都有大量生产。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的竹楼、竹床、竹席、竹箩、竹桶及最常吃的竹笋,多是取自牡竹属竹种。

8、慈竹有哪些生长特性,什么样的环境适合种。产量如何?

生长不需什么要求,最好不要寒冷。平地及低丘适合种,一般亩产竹材500~1000公斤,可高达1500公斤以上

9、慈竹属是什么?

(林万涛)

学名:Sinocalamus McClure。中型竹类。地下茎为合轴型。秆幼时梢端下垂甚长,秆基部通常少分枝;秆壁较薄;箨环明显,秆环平,秆幼时被紫褐色小刺毛,继则光滑。分枝多枚,主枝不发达。箨鞘薄,革质,被黑褐色刺毛,顶部宽而略作“山”字形突起;箨耳缺失;箨舌边缘具流苏状?毛;箨片易外翻,其基部约为箨鞘顶部宽度的1/3~1/2。叶片无小横脉。小穗含花4或5,成熟时棕紫色或古铜色;小穗轴节间坚实,不在诸花之间折断;内稃略短于外稃,但较之窄甚;鳞被3或4枚,异形,有时其先端2裂;雄蕊6;花柱1,柱头2~3。果实纺锤形,囊果状,果皮质薄,易与种子相分离。(见图)本属约3种1变种和3变型。其中最常见的有慈竹,中国西南地区栽培最为普遍,浙江、陕西、甘肃南部、湖北和湖南西北部也有栽培;垂直分布通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云南则可达2100米。慈竹喜温暖湿润气候,能耐短期-6℃的低温,喜光性中庸略偏阴,适宜深厚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或冲积土,稍耐积水。慈竹秆节间长,竹壁薄,材质柔韧,适于劈篾,为西南地区主要的篾用竹,编制竹器、竹索、竹绳,也可用作包装材料。举世闻名的中国四川都江堰修筑的竹索桥和石笼都是用慈竹编制而成。嫩竹加石灰浸煮成竹筋,常用以粉泥墙壁。慈竹的变型大琴丝,分布于四川盆地,节间淡黄色,间深绿色条纹,是很好的庭园观赏竹种。另一变型吊丝球竹,产广东南部至海南岛,秆可作水管,亦可劈篾编制竹器;笋大肉厚,可供食用。变种大头典竹,产地和用途与吊丝球竹相同。

慈竹

与慈竹生长的气候条件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