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天坑形成的气候条件

天坑形成的气候条件

发布时间:2020-06-09 21:55:41

1、天坑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两种,大多是塌陷型(广西乐业天坑群等),罕见的是冲蚀型(重庆武隆后坪冲蚀、天坑群等)。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1)天坑形成的气候条件扩展资料

中国的天坑

一、小寨天坑

位于距奉节县城91千米的荆竹乡小寨村。"天坑"在地理学上叫"岩溶漏斗地貌"。小寨天坑坑口地面标高1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径622米,坑底直径522米。坑壁四周陡峭,在东北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

二、四川天坑

“天坑”直径约为20米,坑内可看到泥层的地方最深约15米,再往下则便没有光。为试探坑的深度,有人抱起一块重约2斤的石头朝坑内扔去,只听见“啪、啪、啪……”的声音一直延续并变小。“石头没有到底部,发出的‘啪啪’声是碰到坑内其他的石头了,这个坑具体有多深,无法估计。”

三、江苏天坑

2014年1月5日,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滨河新城一条在建的公路旁突然塌陷,随后形成一个巨大的“天坑”,道路施工被迫停止。“天坑”位于道路边上一磷矿矿区内,距离新修的道路大约70米,新修道路有500米的路段穿越了磷矿的“采空区”。事发后,磷矿方面立即向多个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并采取了有效防范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坑

2、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阅读答案

1.前三段文字写到可怕的"怪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2.指出下面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将"2010年5月31日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的形成归因为"热带风暴'阿

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②文中认为"天坑"可能成为地质灾害,但合理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

力无穷的旅游胜地"。

3."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请简述真正"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来揭

开其神秘面纱。(4分)

4.怎样来科学防御人为的假"天坑"的出现?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你的认识。(3分)

阅读理解答案:

1.(3分)生动地引出说明对象——“天坑”和下文的科学解释,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第一要点2分,第二要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2.(4分)

①说明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这只是一种猜测,未经科学家分析和论证,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②发生在无人居住区的“天坑”,倘若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各2分,言之有理即可)

3.(4分)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发生岩溶现象;在特定的地质与气候条件下,并在各种机械作用下,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真正的“天坑”。(每点1分,有欠缺酌扣)

4.(3分)不要过量抽取地下水以致地面沉降、塌陷,不要滥采滥挖将地下掏空以致地表塌陷,曾经开挖过地面在回填时要填实,地下排水系统要不断完善。

(说出一种得2分,两种及以上则得3分,有欠缺酌扣)

3、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阅读

阅读理解及答案: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2010年5月31日,濒临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怪事:其首都危地马拉城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深度达到60米!有目击者称当时一幢3层建筑坠入坑中,造成至少1人死亡。
2008年3月25日凌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五阁村突然出现3个形状大小不等的巨型塌陷坑,呈直线展开,目击者称这些塌陷坑足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此后,类似事件不断出现,在附近又出现多个大大小小类似的塌陷坑,共计11个。
2010年3月以来,广西省东兰县武篆镇那论村的稻田中多处泥土下陷,出现大大小小十多个新坑,加上前几年已经出现的,总共超过30个。不过这些坑规模不大,小的直径1米,大的有6米,深度最大的为6米。因不解其因,人们习惯称之为“天坑”。
想起这可怕的一幕幕,我们会忍不住去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至于“天坑”的说法,有时候是不正确的。当人们发现了地面无缘无故出现一个大坑时,因不解其因便称其为“天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从事洞穴科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朱学稳指出,“天坑”是指宽度和深度不小于100米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构成陡峭的剖面。此外,从观赏方面来说,是否壮观、雄奇、险峻,而且具备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往往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天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坑。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有时候是人工采矿活动将地下掏空诱发的地表塌陷,也有的是因为曾经开挖过地面而在回填时未填实,当流水渗入地下时带走泥沙,结果导致上部土体陷落。而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
那么,真正巨大的“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要说到“喀斯特”一词,这词源于欧洲南斯拉夫境内的石灰岩高原,该地名为喀斯特,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于是,人们便用“喀斯特”一词来代表岩溶地貌。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最容易发生岩溶现象,即构成这类岩石成分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因此,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并在诸如流水浸蚀和沉积、重力崩塌等各种机械作用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
在岩溶作用强烈的地方,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可称为“天坑”。所以说,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
当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即为“天灾”。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区,则一般不具有危害性。倘若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吸引大批学者和“探洞”爱好者前往探险,寻找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喜欢探秘的朋友一定要在当地导游或向导的指引下前往,千万不要独自行动,毕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题目:
15.前三段文字写到可怕的“怪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6.指出下面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将“2010年5月31日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的形成归因为“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②文中认为“天坑”可能成为地质灾害,但合理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
17.“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请简述真正“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来揭开其神秘面纱。(4分)
18.怎样来科学防御人为的假“天坑”的出现?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你的认识。(3分)
阅读理解答案:
15.(3分)生动地引出说明对象——“天坑”和下文的科学解释,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第一要点2分,第二要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16.(4分)
①说明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这只是一种猜测,未经科学家分析和论证,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②发生在无人居住区的“天坑”,倘若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各2分,言之有理即可)
17.(4分)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发生岩溶现象;在特定的地质与气候条件下,并在各种机械作用下,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真正的“天坑”。(每点1分,有欠缺酌扣)
18.(3分)不要过量抽取地下水以致地面沉降、塌陷,不要滥采滥挖将地下掏空以致地表塌陷,曾经开挖过地面在回填时要填实,地下排水系统要不断完善。
(说出一种得2分,两种及以上则得3分,有欠缺酌扣)

4、天坑是怎么形成的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两种,大多是塌陷型(广西乐业天坑群等),罕见的是冲蚀型(重庆武隆后坪冲蚀天坑群等)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5、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阅读答案

15.判断真正意义上的“天坑”的标准有哪些?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3分)
16.“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请简述真正“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来揭开其神秘面纱。请分点概括说明。(4分)
17.指出下面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将“2010年5月31日危地马拉域的巨大塌陷坑”的形成归因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②文中认为“天坑”可能成为地质灾害,但合理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
18.怎样来科学防御人为的假“天坑”的出现?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6. ①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石灰岩、大理石、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发生岩溶现象;②在特定的气候与地质条件下,并在各种机械作用下,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③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④ 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真正的“天坑”。(4分)
17. ①错误在于文中说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但不确定,也许还有其它的原因。(2分)
②错误在于文中说的是“天坑”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若发生在无人居住区,且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时,“天坑”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2分)
18.不要过量抽取地下水以致地面沉降、塌陷;不要滥采滥挖,将地下掏空以致地表塌陷;曾经开挖过的地面在回填时要填实;要不断完善地下排水系统。(答出三点给3分)

6、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天坑,学名叫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地型。天坑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岩石特性、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乐业地区有大片石灰岩地质,年平均降水量近1400毫米。雨水降落在石灰岩地面上,沿着岩石的裂隙渗入地下,由于石灰岩具有溶于水的特性,地下水夹杂着溶解的石灰岩质,一路溶蚀四壁,逐渐扩大,在地下形成大型的溶洞。

溶洞的洞顶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往下崩塌,直到最后洞顶完全塌陷,形成了喀斯特漏斗,在地表与地下长期的喀斯特长期作用下,漏斗越来越大,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坑。原因可能有: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7、天坑是怎么形成的?

天坑"在地理学上叫"岩溶漏斗地貌",既岩溶塌陷,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天坑自古以来就屡见不鲜,薛仁贵探过得无字天书、程咬金探过还做了皇帝。以碳酸岩为主的可溶岩受到下渗水的引导而导致土层下陷就形成了最初级的天坑,这只是原因之一,而我认为,基岩破碎才是“天坑”广泛出现的主要原因,基岩,我先称之为岩石,这样大家就能充分的理解了,我们要解释的是地下岩石破碎的原因,我们在初中地理学到过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分为以下三点:
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胀缩、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和盐类结晶引起的撑胀、岩石因荷载解除引起的膨胀等。
②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矿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矿物,从而引起岩石膨胀崩解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分解为新矿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气或水中游离氧作用而致破坏的氧化作用。
③生物风化作用。包括动物和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其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亦属物理风化作用,其尸体分解对岩石的侵蚀亦属化学风化作用。
至此,我怀疑:
1.发生温度变化的并不只是外部因素,所谓的人为只是一小部分,真正改变的是地球内部的温度,只有这样解释才能说明温度对岩石的影响,,也只有这样解释,才能说明如此广泛的天坑出现的原因,这也是我的主要观点;
2.千百年来,地球上有旱有涝,如前文所说,也出现过许多“天坑”,水对岩石的溶解,是可以解释通的,但是天下哪里不下雨,哪里又出现过崩塌呢?二者相对照便知道这也不是主要原因了;
3.动植物尸体的分解腐化对岩石的影响,现在看来这是影响最小的原因了,因为超大型的动植物的数量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敢恭维的,谁会相信一只小猫小狗就会导致直径六七十米的地面崩塌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说“天坑”是人为造成的是略有道理却极其牵强、极其不负责任、极其高估人类力量的一种说法,但你又不得不这么说,因为如果你肯定了我所陈述的自然原因,也就承认了地球正在走向毁灭,正在走进“2012”。

8、“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天坑一般都出现在峰丛喀斯特地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区。天坑的形成分三个阶段:先是有底下河流;如果地质条件有利,由于水的长期冲蚀,就会形成地下大厅;地下大厅垮塌后就形成了天坑。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抬升。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9、天坑形成的原因

近来媒体陆续报道,我国南方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区),频繁出现“天坑”,被误传为是地震前兆,造成一定程度社会恐慌。中国地质调查局迅即组织南京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区)地调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选择影响较大的“天坑”开展了实地调查(见附表)。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所谓的“天坑”,实际上是地面塌陷,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主要发生在岩溶区,因长期干旱、强降雨等气候因素和工程建设、地下水抽采、矿产开发等人为活动引发形成。经过对8个较大“天坑”的实地调查,发现均具备常见地面塌陷特征和形成条件,不是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这些“天坑”属于两种类型的地面塌陷。一是岩溶塌陷,如四川长宁县硐底镇、湖南岳麓军营村、湖南宁乡大成桥、广西来宾吉利村、浙江黄衢南高速、福建大田下地村等地的“天坑”。二是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如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和四川崇州怀远镇的“天坑”。岩溶塌陷,多发生在有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的隐伏岩溶区,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岩溶含水层地下水位大幅度波动,上覆第四系松散沉积层承受的顶托力(水压力)发生较大变化(通俗讲地下水起到了推拉作用),在隐伏溶洞较发育的地区极易产生塌陷。二是降水入渗过程中和溶洞自身地下水(地下河)的长期溶蚀,造成下伏溶洞跨塌,引起上覆第四系松散层塌陷。岩溶塌陷通常受断裂构造控制,成带出现,并常伴有地裂缝出现。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多发生在第四系和第三系碎屑沉积物中。若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含水层颗粒一般较细,以粉细砂为主;若为第三系碎屑沉积层,含水层一般较破碎,结构疏松。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多因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孔隙水压力变小,含水层骨架被破坏,沉积物自重造成地面沉降,引起地面塌陷。“天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极端气象。去冬今春,我国南方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致使地下水水位大幅度降低。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又连续出现了8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广西大部、湖南南部、广东、福建、江西、广东北部等地局部出现强暴雨,降水量比往年多5成以上。在岩溶分布区,持续干旱造成上覆表土层及砂石层变得异常疏松,甚至出现干裂。入汛以来的多次强降雨,使松散表层土层和沙砾层充分饱水,变得松软。下伏岩溶地下水暴涨暴落产生的推拉作用,使地下溶洞埋藏较浅、顶部结构较破碎的位置出现地面塌陷。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及崇州市怀远镇的“天坑”属碎屑沉积层地面塌陷。这些地区多为成井质量不高的民井,常年抽采地下水。今年春季干旱,加大了地下水开采量。长期和过量开采地下水,使红土层和卵砾石层的细颗粒沉积物也一同抽排出来,地层形成架空结构。收获油菜籽后,随即插秧,伴随灌溉水不断入渗,在地下水位变化及自重作用下发生塌陷。二是,工程影响。实地调查的8处地面塌陷,都有工程活动的影响。四川长宁县硐底镇岩溶塌陷区,上有正在修筑公路的大型重型设备碾压,下有煤矿在灰岩地层中挖掘运输坑道排水。湖南军营村和大成桥地面塌陷区均有煤矿采煤、抽取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广西来宾吉利村塌陷区附近机井抽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浙江黄衢南高速塌陷,有高密度车辆重压影响。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及崇州市怀远镇地面塌陷均与长年抽采地下水有关。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加强调查、重点监测、汛期预警三方面的防治建议:加强调查。 建议以隐伏岩溶分布区为重点,开展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专项调查,查明隐伏岩溶的分布特征,圈定岩溶塌陷危害区。对岩溶塌陷严重地区开展详细勘查,提出防治方案。重点监测。对易造成危害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地段,开展群专结合、人机结合的监测工作,及时分析预测塌陷的危害和发展趋势。汛期预警。汛期及时发出预警,有针对性的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减少损失。

10、天坑形成的一些原因什么的

天坑"在地理学上叫"岩溶漏斗地貌",既岩溶塌陷,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天坑自古以来就屡见不鲜,薛仁贵探过得无字天书、程咬金探过还做了皇帝。以碳酸岩为主的可溶岩受到下渗水的引导而导致土层下陷就形成了最初级的天坑,这只是原因之一,而我认为,基岩破碎才是“天坑”广泛出现的主要原因,基岩,我先称之为岩石,这样大家就能充分的理解了,我们要解释的是地下岩石破碎的原因,我们在初中地理学到过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分为以下三点:
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胀缩、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和盐类结晶引起的撑胀、岩石因荷载解除引起的膨胀等。
②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矿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矿物,从而引起岩石膨胀崩解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分解为新矿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气或水中游离氧作用而致破坏的氧化作用。
③生物风化作用。包括动物和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其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亦属物理风化作用,其尸体分解对岩石的侵蚀亦属化学风化作用。
至此,我怀疑:
1.发生温度变化的并不只是外部因素,所谓的人为只是一小部分,真正改变的是地球内部的温度,只有这样解释才能说明温度对岩石的影响,,也只有这样解释,才能说明如此广泛的天坑出现的原因,这也是我的主要观点;
2.千百年来,地球上有旱有涝,如前文所说,也出现过许多“天坑”,水对岩石的溶解,是可以解释通的,但是天下哪里不下雨,哪里又出现过崩塌呢?二者相对照便知道这也不是主要原因了;
3.动植物尸体的分解腐化对岩石的影响,现在看来这是影响最小的原因了,因为超大型的动植物的数量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敢恭维的,谁会相信一只小猫小狗就会导致直径六七十米的地面崩塌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说“天坑”是人为造成的是略有道理却极其牵强、极其不负责任、极其高估人类力量的一种说法,但你又不得不这么说,因为如果你肯定了我所陈述的自然原因,也就承认了地球正在走向毁灭,正在走进“2012”。

与天坑形成的气候条件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