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70年代的气候

70年代的气候

发布时间:2020-06-23 17:03:06

1、我国气候分界线

用中国北方1951~1999年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 (D), 并据此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区 (D(0.20)、半干旱区(0.20~0.50)和湿润区 (D(0.50))。近50a中国干湿气候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50a波动幅度东北区为20~400 km,华北区为40~400 km,西北东部为30~350 km,西南区为40~370 km。以80年代为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包括80年代),西南区气候具有显著变湿趋势;西北东部稍变湿;华北区和东北区具有变干趋势,且华北区变干程度比东北区严重。进入90年代,西南区和西北东部气候有变干迹象,华北区西部气候的干旱程度有所增加,华北区东部有所减弱,东北区气候进一步变湿。半干旱区是湿润区与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区,是中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20世纪60~70年代中国 (北方)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由较湿润变为干旱。50年来干湿气候界线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当干湿气候界线同时向西或向北移动时,中国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湿润;当同时向东或向南移动时,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干旱;当干湿气候界线东西、南北相异移动时,北方气候的干旱程度就介于二者之间。

近50年来中国干湿气候界线的10年际波动 杨建平1, 丁永建1, 陈仁升1, 刘连友2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 730000;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875) 摘要:利用中国北方1951~1999年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 (D), 并据此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区 (D(0.20)、半干旱区(0.20~0.50)和湿润区 (D(0.50))。近50a中国干湿气候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50a波动幅度东北区为20~400 km,华北区为40~400 km,西北东部为30~350 km,西南区为40~370 km。以80年代为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包括80年代),西南区气候具有显著变湿趋势;西北东部稍变湿;华北区和东北区具有变干趋势,且华北区变干程度比东北区严重。进入90年代,西南区和西北东部气候有变干迹象,华北区西部气候的干旱程度有所增加,华北区东部有所减弱,东北区气候进一步变湿。半干旱区是湿润区与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区,是中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20世纪60~70年代中国 (北方)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由较湿润变为干旱。50年来干湿气候界线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当干湿气候界线同时向西或向北移动时,中国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湿润;当同时向东或向南移动时,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干旱;当干湿气候界线东西、南北相异移动时,北方气候的干旱程度就介于二者之间。关 键 词:中国; 干燥度指数; 干湿气候界线; 波动中图分类号:P467 1 引言全球气候变暖,这已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全球水循环以及水量、水的分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有的地区在变湿,有的地区在变干。中国各地的干湿变化又如何呢?长期以来,中国的水量分布一直是北少南多,西少东多,北方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距海远近不同等因素形成了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的干湿变化对该地区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该地区干湿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干湿气候界线的波动能直观明了的反应某个地区气候的干湿变化。但有关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的研究并不很多,主要集中研究干旱半干旱分界线 (年降水量250 mm雨量线) 的波动情况。张兰生等[1]将年平均降水量介于250~450 mm等值线之间的地区称之为北方季风尾闾区,并认为年平均降水量250 mm等值线为北方季风尾闾区的西北界。他对鄂尔多斯地区全新世以来不同时期250 mm等降水线在空间的摆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104、103、101年3种尺度下季风尾闾区的空间摆动幅度分别达到800 km、400 km、200 km。对干旱半干旱分界线 (年降水量250 mm等值线) 在丰枯年份和丰枯期空间摆动情况的研究表明,丰枯年份此界线的空间摆动幅度最大为110~130 km,在丰枯期的摆动幅度为30~80 km[2] 。 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干旱半干旱分界线的波动情况,虽对中国北方农牧业发展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揭示中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还很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因此,本文采用干燥度指数为干湿指标,结合中国的气候和地理状况,在10年际尺度上详细地研究中国干旱半干旱分界线、半干旱湿润分界线的波动情况。 2 资料与方法年平均降水量和年总蒸发量采用的是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951~1999年中国北方分省 资料,由于有些站点缺测较多,有些站点迁移变动较大,故缺测较多和变动较大的站点舍弃不用,这样共有295个站,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14省区 (图1)。在所选的295个站中,有少数站点个别年份资料缺测,故在使用前首先进行了插补订正。由于中国大多数测站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起来的,因此资料年份起点不一,鉴于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考虑,20世纪50年代资料凡是少于5年的,均不参加50年代干湿气候波动的分析。就资料年限而言,除西藏地区只有30年外,绝大多数站点为49年,少数站点为44年。在选择干湿指标时,考虑到实际应用情况,采用干燥度指数作为干湿气候划分的标准。具体采用的标准是1977年联合国有关组织 (FAO,ESCO,WMO和UNEP等) 采用的干燥指数,公式为: D = r / EPT(2-1) 式中: D为干燥度,r为年降水量,EPT为年总蒸发量, D <0.03为很干旱区;0.03~0.20为干旱区;0.20~0.50为半干旱区[4]。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近年来对干湿气候区划分的许多研究成果[5,6],将以上的划分标准作了一些调整 (表1)。以D = 0.50为半干旱湿润分界线,D = 0.20为干旱半干旱分界线。需要说明的是,干旱半干旱分界线与半干旱湿润分界线较其它气候区划图中的界线整体上稍偏南,这主要有以下2点原因:(1) 气候在变化,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降水出现了南湿北干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干旱半干旱分界线的位置,甚至半干旱湿润分界线的位置肯定会发生变化。(2) 与本文选用的干湿指标有关。为了与世界接轨,选用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绘制世界沙漠化图采用的干燥指数,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范围有所扩大。 3 干湿气候界线与分布图2是中国1951~1999年干湿气候分布图,图上干燥度指数0.20、0.50等值线是50年来的平均位置,也是中国干湿气候的两条重要分界线,0.50等值线以南是湿润区,0.20~0.50之间是半干旱区,即阴影区,0.20等值线以西是干旱区。由图可见,中国湿润区、半干旱区与干旱区自南向西北成带状分布,半干旱区是湿润区向干旱区变化的过渡区。本文半干旱湿润分界线的划分与张庆云[4]利用湿润度指数划分的干湿气候分布基本一致,他以湿润度指数零线为界,将中国划分为湿润气候区与干燥气候区,分界线以北,包含干燥、半干燥和半湿润气候区,以南为湿润气候区。任福民[6]应用K—均值动态聚类做了中国160站1951~1992年的年降水分区,其结果是:从沈阳大连青岛郑州西安到德钦一线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与非干旱区的分界线,分界线以北是干旱半干旱区,以南则为非干旱区,该线正好与年降水700 mm等值线位置相同。由以上可知,不论是用降水单一指标,还是用降水蒸发比综合指标,所做出的半干旱湿润分界线均与本文的划分一致,说明本文划分结果是合理可信的。 4 干湿气候界线的10年际波动半干旱区是湿润区向干旱区变化的过渡区,是中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因此本文以此区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对半干旱区50年干湿气候波动的分析来揭示中国北方近50年干湿气候界线的10年际变化情况。由于半干旱区纵跨20多个纬度,由南向北属于不同的气候带,东西横跨30多个经度,距海远近不同,因此为便于详细的研究,根据地理条件,将其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东部和西南4个区 (图2)。东北区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大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华北区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中断南部和河南北部;西北东部包括甘肃和陕西大部、宁夏部分地区和青海东北部;西南区包括西藏东部、青海西南、云南和四川西北部。在计算各区范围时,为简化计算难度,在以墨卡托投影绘制的中国地图上,选取 45oN、115oE、105oE,30oN经纬线分别为东北区、华北区、西北东部区和西南区计算的基准,在此基础上求各区干旱半干旱分界线与半干旱湿润分界线之间的距离,其中东北区和西南区为东西距离,华北区和西北东部为南北距离,以此距离大致的表示各区的范围 (表2)。各区是10年际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情况如下(图3): (1) 西南区 西南区20世纪80年代的范围最大,达1080 km,90年代最小为710 km,50~70年代介于中间。干旱半干旱分界线 (0.20等值线) 50年代偏东,60年代以后一直西移,80年代达到了其最西位置,90年代又显著偏东,且总体上达到了其50年来的最东位置。半干旱湿润分界线 (0.50等值线) 50年代偏东;60年代西移;70年代显著东移;80年代又西移;90年代又东移,但幅度不及50和70年代。50年代西南半干旱区范围大主要是由0.50等值线东移所致,表明此区50年代气候干旱;60年代此区范围缩小 (缩小了 160 km),这主要是由0.50等值线显著西移所致,表明60年代该区气候相对较湿;70年代该区范围在60年代的基础上扩大了120 km,引起这种扩大的原因是0.20等值线西移,而0.50等值线显著东移,表明该区70年代气候又干旱,但不及50年代;80年代该区范围达到最大,这种扩大主要是由0.20等值线显著西移所致,表明该区80年代气候相对湿润,且范围向西扩展;90年代该区范围最小 (710 km),这主要是由于0.20等值线显著东移所致,表明西南区90年代气候又较干旱。西南半干旱区50年来干湿气候界线波动幅度为40~370 km,气候的干与湿是波动变化的。50年代相对干旱;60年代相对湿润;70年代又干旱;80年代又较湿润,且范围向西扩展;90年代又较干旱。50年来该区气候的干湿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 (2) 西北东部区 西北东部区20世纪70年代范围最大,达550 km,80年代范围最小为200 km,50、60和90年代介于2者之间。在西北东部的河西地区,干旱半干旱分界线变化显著:50和60年代偏东南,且60年代比50年代偏东南幅度大,70~90年代偏西北,说明河西地区50年代较为湿润,60年代干旱,自70年代以来气候变的相对较湿,且湿润程度大于50年代。在河西地区之外的西北东部其余各地,0.20等值线变化不大。50a来该区半干旱湿润分界线波动显著,50年代偏南;60年代北移;70年代显著南移;80年代又显著北移;90年代又显著南移,但幅度不及70年代。西北东部50年代范围较大,主要是由0.50等值线南移所致,表明该区50年代气候干旱;60年代该区范围缩小,但幅度不是很大,为30 km,表明60年代仍较干旱;70年代该区范围显著扩大,比60年代大270 km,这种扩大主要是由0.50等值线显著南移所致,表明该区70年代气候很干旱;80年代该区范围缩小,比70年代小350 km,这主要是由0.50等值线显著北移所致,表明该区80年代气候相对湿润;90年代该区范围又扩大了110 km,这种扩大主要是由0.50等值线显著南移所致,表明该区气候90年代又较干旱。以上分析表明,西北东部半干旱区50年来波动幅度为30~350 km,经过20世纪50、60和70年代的气候干旱以后,进入80年代气候变的相对湿润,90年代又有变干的迹象。 (3) 华北区 华北区20世纪70年代范围最大为1070 km,90年代最小为670 km,50、60和80年代介于其间。自60年代以来,华北区干旱半干旱分界线一直南移,而半干旱湿润分界线的波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115oE以西的华北地区 (华北区西部) 50和70年代偏南,且70年代偏南幅度大,60、80和90年代偏北,80年代偏北幅度大。115oE以东的华北地区 (华北区东部) 50~60年代偏北,70~80年代偏南,90年代又稍偏北。以上分析表明,华北区气候的干湿变化具有地域性,华北区西部50和70年代干旱,60、80和90年代较为湿润,但这种湿润只是相对于50和70年代的特干旱而言的,80年代的相对湿润使70年代的干旱程度有所减缓,而90年代又出现干旱程度增加的迹象;华北区东部50和60年代较为湿润,70年代以来逐渐变旱,80年代是50a来最旱的十年,90年代干旱程度有所减缓。以上分析表明,华北半干旱区50a来波动幅度为40~400 km,干旱半干旱分界线和半干旱湿润分界线各地变化大。50a来该区气候的干湿变化也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 (4) 东北区 东北半干旱区近50 a来的干湿变化是复杂的,0.20和0.50等值线的波动有以下5种情况:1) 50年代2界线同时西移,且2者之间距离较大为680 km;2) 60年代2界线同时东移,2者之间范围缩小了190 km;3) 70年代2界线又继续同时东移,湿润区、半干旱区范围缩小,干旱区范围显著扩大;4) 80年代2界线又同时西移,但幅度不及50年代;5) 90年代0.20等值线显著西移,且幅度远大于50年代,0.50等值线各地变化不一 (在45oN线上变化不大)。表明东北区50年代气候湿润;60年代较干旱;70年代最为干旱;80年代气候相对较湿;但湿润程度远不及50年代,90年代该区气候进一步变湿。气候的干湿变化同样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 5 结 论 (1) 近50a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 50a波动幅度西南区为40~370 km, 西北东部为30~350 km,华北区为40~400 km,东北区为20~400 km。以80年代为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包括80年代),西南区气候具有显著变湿趋势;西北东部稍变湿;华北区和东北区具有变干趋势,且华北区变干程度比东北区严重。进入90年代,这种西南西北湿,华北东北干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即西南区和西北东部气候有变干迹象,华北区西部气候的干旱程度有所增加,华北区东部气候的干旱程度有所减弱,东北区气候有变湿迹象。半干旱区是湿润区与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区,是中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 (2)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北方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由较湿润变为干旱,但各地干旱程度不同。 (3) 近50a中国北方干湿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西南区、西北东部 (除河西地区) 和华北区西部20世纪50s、70s和90s较干旱, 60s和80s较湿润。华北区东部50~60s较湿润,70s以来一直干旱,80s是近40a最干旱的十年, 90s以来干旱程度有所减缓。东北区50s、80s和90s较湿润,60~70s较干旱。 (4) 50a来干湿气候界线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当干湿气候界线同时向西或者向北移动时,中国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湿润;当同时向东或者向南移动时,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干旱;当干湿气候界线东西、南北相异移动时,北方气候的干旱程度就介于2者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河西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一直变湿。西南区、西北东部 (不包括河西地区) 和华北区从90年代以来又变干,这使的本来就缺水的西北东部和华北区雪上加霜。西南区是中国许多大河的发源地,该区气候的变干,会严重的影响整个流域的来水量。东北区气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续变湿,这也许是对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地区降水增加的响应。

2、最早的气候监测开始于哪个年代

气候监测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对整个气候系统进行全面的观测,以便及时发现气候系统状况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变化。气候监测是气候系统研究的基础。

内容
气候监测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
(1)大气常规观测。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范围的气候观测只有地面气温、降水量和气压。美国最早绘制了20世纪以来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对流层气温序列最早开始于1958年,且仅限于北半球。1978年以来有了卫星观测,它能覆盖南北两个半球,成为获得覆盖最完整分辨率均匀资料的工具。近年来建立了主要限于全球陆地的全球降水量的格点序列。气温、降水量和气压这三种要素观测序列最长,也是能够反映气候状况的基本要素,成为气候监测的最主要内容。
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有了高空探测资料。前苏联绘制了500百帕高度周期平均图。美国从40年代开始做西半球北美及邻近海域5天及30天的700百帕高度平均图。日本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北半球500百帕高度月平均图。中国的北半球500百帕高度月平均图序列开始于1951年。目前NCAR等单位初步完成了1958年以来的再分析资料,包括各等压面的高度、温度、风及地面的气温、降水量的格点资料。由于逐日资料,不仅对气候学,对天气学与数值预报等都有重要意义。
(2)海洋及系统其他成员的常规观测。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监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海洋资料中最丰富的是海面温度,过去海面温度主要靠商船观测。CODAS资料库收集了1850年以来的资料,其中1949年之前,特别是20世纪末之前,资料覆盖面很小。卫星观测使海温温度资料精度提高,但与船舶观测还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两者结合的资料用来绘制海面温度距平图。
海洋观测中的盐度、洋流及深海海温等很缺乏,大部分无系统观测资料,近年来才给出赤道太平洋混合层深度(用20℃等温线的深度表示)及800米深至海面的温度距平。从全球角度看,对盐度及深海海温缺少系统的长期观测资料。
雪盖和海冰面积的观测是冰雪圈监测的主要内容。1924年,前苏联建立目测海冰序列。目前美国设立了全球冰雪分析中心,公布每周及月平均南北半球海冰及雪盖面积,雪盖序列是从1966年开始,而海冰序列是从1974年开始。加拿大重建了20世纪以来的雪盖资料。
过去土壤温度及湿度的观测资料很少。近年来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资料,卫星对全球植被进行了观测,获得了高分辨率资料,为气候系统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非常规观测。目前许多特殊观测获得的资料,对全球气候系统的监测也十分珍贵。太阳常数观测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观测表明太阳常数的变化与太阳黑子11年周期中的黑子数成正比。因此,近百年以来以地面为基础进行的太阳常数观测是不可缺少的。但卫星观测与地面观测的详细对比,目前尚缺少。
大气中微量气体的观测也十分重要,冰芯气泡提供了二氧化碳的长序列。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氯氟碳化物等也建立了相应的序列。如平流层气溶胶观测对研究火山爆发的气候影响也很重要,也有了相应的卫星观测资料。

3、我怎么觉得气候越来越冷了?

跟全球变冷有关系,这是一个周期性的气温变化
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日本气象厅朝仓正1973年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全球变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莱森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其理论现在成为主流。
全球变冷是气候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的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研讨会上,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他们表示从暖到冷的变化可以不足500年,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全球变冷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随之来临。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
2008年,俄罗斯科学家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持提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过了全球变暖的高峰期,全球变暖主要是太阳几乎在整个20世纪持续保持不寻常的高发光度造成的,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正是这一点将成为地球显著变冷的原因,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年到2060年。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现就职于俄科学院天文台,从事宇宙实验研究工作,主要对太阳进行观测研究。他认为全球变冷的主要原因是太阳活性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4%。

4、气候的过去与现在有何不同呢?

气候是基本的生活因子,又是经常起作用的环境因素。尽管今天人类已能飞入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但是,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依然有许多不解之谜。现有的科学技术,至今尚不能控制气候的变化。这样,就必须掌握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及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

传统的看法认为,气候形成因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与下垫面。之后,有人提出“气候系统”的概念,认为该系统中有5种自然分量,即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无论是三大因子,还是气候系统,气候应是太阳—地球、海洋—大气、陆地—大气,以及人类活动—大气之间四种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气候变化是它们之间的异常造成的。

20世纪70年代,地球上多处出现少见的气候。一时众说纷纭,气候变冷说曾占了上风。更有危言耸听的推测,说地球将进入另一个小冰河期。而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根据我国特有的5000年的丰富史料,应用物候学方法,论述了我国近5000年的温度变化,指出5000年中气候曾有多次变动,其中前2000年黄河流域冬季偏暖,与现在长江流域相似;后3000年有一系列冷暖波动,但在一段时期内,这种波动仍属于正常的范围。他认为这种气候变化是全世界性的,并不限于中国。

5、帮在中国历史地理网查一下中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分哪几阶段?清末之后还有没有变化

西周至汉气温逐渐升高,汉代达到高潮,中国和外族势力的此消彼长在气温上也是有反映的,气温升高,则汉族远征夷狄,气温降低,外族便入寇中华。汉代后气温逐年降低,这股降温流一直伴随着中原的大动乱——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气温回升缓慢。直至隋唐,气温大幅度回升,正统王朝迅速统一全国,封建社会进入又一个黄金时代。但这一阶段,正是北极全加拿大地区冰层快速融化的时期——欧洲学者称为小冰河时期。几百年中气温迅速回落,全球粮食大幅减产,此时中国正处于备受欺凌的宋朝。南宋时气温达到最低点,中国第一次亡国。明清两代气温稳中有升,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升高,这也预示着一些历史的重演。

6、从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逐

读图可知,从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原因是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因为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本建设.根据题意.
故选:C.

7、为什么中国的天气没70年代冷了?

和环境的污染有很大的关系,还有人口的剧烈的增多。现在轿车基本遍地都是,每天排出的尾气,不像70年代,有个自行车就不得了。社会在进步,工厂也是遍地开花了。还有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都是全球变暖的的原因。

8、什么是气候变化简史?

地球气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从月、季、年际、年代际,一直到数以万年计的冰期和间冰期。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分外部因子和内部因子,外部因子主要包括太阳活动的变化、地球轨道的改变、日地关系的变化、地球表面火山爆发等自然因子和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变化等造成大气组成变化的人类活动,内部因子包括海洋温度、大气环流、冰雪覆盖、土壤湿度、生态系统的变化等等。

气候一直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交替。气候变化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根据不同的时间尺度,地球气候史通常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历史时期气候和近代气候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距今有1万~22亿年,以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温度振幅为10~15℃。历史时期气候一般又分为五大冰期。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指距今1万~22亿年的气候变化,其气候变化幅度很大,它不但形成了各种时间尺度的冰河期和间冰期的相互交替,同时也相应地存在着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等的巨大变迁。地质时期的气候体现了大气、海洋、大陆、冰雪和生物圈等组成的气候系统的总体变化。

气候变化与气候极值(1)震旦纪大冰期气候——距今6亿年前。科学家在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中都发现了冰碛层。这是震旦纪大冰期气候的证据。

(2)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3亿~6亿年,包括寒武、奥陶、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当时气候总体上趋于温暖、湿润,森林生长繁茂。

(3)石炭—二叠纪大冰期——距今2亿~3亿年,始于石炭纪末期,止于二叠纪中期,主要影响在南半球。

(4)三叠纪—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200万~2亿年,包括三叠、侏罗、白垩,都是温暖气候。三叠纪时气候炎热而干燥,到侏罗纪时转为湿热,成为继石炭之后又一个成煤期。白垩纪时转为干燥,到新生代的早第三纪世界气候更普遍变暖。晚第三纪东亚大陆东部气候趋于湿润。

(5)第四纪大冰期——距今200万开始至现在。影响范围十分广泛的世界规模的大冰期。在第四纪时受冰期进退直接影响的地区形成亚冰期(平均气温比现在低8~12℃)和亚间冰期(气候比现在偏暖,低纬地区比现在高5.5℃)。中国也发生过多次亚冰期和亚间冰期气候的交替演变。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自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约距今1万年左右时期开始,全球进入冰后期,并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最适气候期,当时气温比现在高3~4℃;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气候,其中1550~1850年为冰后期以来的寒冷期。为小冰河期,气温比现在低1~2℃。

3.近代气候变化:近百年来由于有大量的气温观测记录,区域和全球的气温序列不必再用代用资料。尽管观测资料和处理方法不同,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总的趋势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40年代达到顶点。此后世界气候有变冷现象。进入60年代以后,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冷趋势更加显著;进入7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又趋暖;到1980年以后,世界气温增暖形势更为突出。

9、历史上人类是什么时候关注全球气候变暖是什么时候

楼上的回答是正确的,提出这个理论的正是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在竞选的时候,英国有酸雨的现象,由此她的幕僚就为她量身定做了全球环境恶化,保护全球环境的竞选口号,也因为撒切尔夫人是学化学出身,利用这个理论也是手到擒来。这个口号正好迎合了民众的两个心理,一是二战后,因为原子弹的存在,人类对自身拥有巨大力量的盲目认识,自以为可以摧毁地球;二是对“自己拥有巨大力量”的恐惧,害怕被自身的力反过来毁灭。所以撒切尔利用了这个口号,成为了第一任英国女首相。而此法固然会被各国政客广为利用在各个政治、经济领域,尤其是经济。

全球变暖自从“气候门”爆发以来,其真实度被怀疑,很多著名的气象学家,都在怀疑、甚至肯定人类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是个违反科学的命题。不过不管怎么样,政治家利用气候问题开展国际间的经济战,是个不可否认的现象。

世界经济好比一盘水,世界各国就好比托着水的盘子。如果你端平盘子,那么盘子里的各个部分的水含量就是一样的,如果你端不平,那么势必盘子里有一部分得到的水多,一部分地方得到的水少,而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就希望,这个盘子能倾斜,自己得到的水多一点。

所以,大国就丢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正义旗帜,并且把这个口号喊的响亮,喊的正义,把环保列为道德的制高点,自己就可以"挟环境这个天子而令不臣”,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来制裁你,而且是师出有名手段还可以非常残忍,就如同中世纪教徒处罚异教徒一样,是可以动用火刑的。你要明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意味着产量下降,经济发展减缓,你发展的慢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优势就更明显,经济这盘“水”,就会倒向美国这边,美国的“水”自然就会增加了。

美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成功的划分了二战后的经济,其内容是,非洲,亚洲,南美出口原材料,廉价的粗加工商品,由美国为首的第一、第二世界国家(北美、西欧)负责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最终的产品,由本国消化,或者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当中,原材料的出口已经产品粗加工利润最为微薄,而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利润最为丰厚,所以西方列强国家富庶,我们穷。这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精心规划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见得满足现状,都想办法发展,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会破坏西方发达规划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时候,那西方就不会再容忍了。所以才有了现在,大国逼迫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节能键盘。

楼主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尽管追加提问,本人不才,关心这个话题很久了。

与70年代的气候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