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丽江气候类型以及特点

丽江气候类型以及特点

发布时间:2020-06-26 23:53:16

1、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各有什么特点

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的特点:丽江古城作为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玉龙雪山为云南省丽江市境内雪山群,全山的13座山峰由南向北纵向排列,主峰扇子陡最高处海拔5596米,终年积雪,发育有亚欧大陆距离赤道最近的温带海洋性冰川。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黑龙潭、文昌宫、王丕震纪念馆、雪山书院、王家庄基督教堂、方国瑜故居、白马龙潭寺、顾彼得旧居、净莲寺、普贤寺等景点。江为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玉龙雪山为云南省丽江市境内雪山群,在丽江北面约15千米处,全长75千米,是北半球最近赤道终年积雪的山脉,隔江西与中甸雪山、东与绵绵山相并列,北自三江口,向南延伸到北纬27°,如扇面向古城展开。全山的13座山峰由南向北纵向排列,主峰扇子陡最高处海拔5596米,终年积雪,发育有亚欧大陆距离赤道最近的温带海洋性冰川。

玉龙雪山属南温带型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独特的山体季风特色,由于河谷至山顶高差大,气候垂直差异,从河谷到山顶依次出现暖性、温暖性、温凉性北亚热带和寒温性等山地垂直气候带。

2、云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十分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3、我国云南省丽江古城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

丽江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也很大。丽江的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在12.6℃~19.8℃,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年温差小,但日温差较大。年极端最高气温25.1度,最低气温-27.4度,每年的5—10月为雨季,7、8月特别集中。

4、云南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啊?

云南的气候特点:
1、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
2、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5、丽江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甭管他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我只告诉你,丽江一年分为比较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雨季大概从每年的5月下旬到11月上旬;其他时候属于旱季。雨季的时候几乎天天都会下几场雨,大部分是阵雨,很少时候会遇到几乎一整天都在下雨;旱季几乎不会下雨,只有头尾的时候有些少量的雨,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晴空万里的蓝天,尤其是冬天的时候几乎很难看到云。

6、丽江传统民居的特点

丽江纳西族传统的民居是数量最大的建筑类型,它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伦理、宗教信仰及哲学价值观念。

平面特点  

纳西族民居以面阔三开间为一单体单元叫“一坊”,以一楼一底二层楼为主,以院子为中心组成内向庭院是其特点之一;家家都有宽敞的厦子(外廊),各坊房屋均由厦子相联系,是其特点之二;辅助用房设置于“漏角”内,即相邻两坊房屋的拐角处,入口在厢房厦子的端墙上,并设门控制,保持正院的整洁与宁静,是其特点之三;因院子面积较大,周边房屋高度适中,通风采光良好,是其特点之四;正房是庭院中的主导建筑,正房座西朝东或座北朝南,体现“紫气东来”、“彩云南现”,取其“反宇向阳”好风水的东、南朝向,是其特点之五。

组成庭院的平面基本类型  

四合天井——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五坊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除中间的院子外,四角还有四个“漏角”的小天井。一般正房两端各带两开间进深较浅、房高降低的耳房,耳房由一天井相隔与正房相邻厢房的山墙相望,即为“三间两耳组成四合五天井”。 

三坊一照壁——正房一坊、左右厢房各一坊,四合五天井中的正房所对的下房由一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 

两拐房——在经济条件暂不许可时,先盖两坊,此两坊屋不能对面建盖,必须成曲尺形布置,故形成二坊拐角的平面型式,其他两面由照壁及围墙合成庭院。

四合头——它与“四合五天井”一样,由正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所不同者有三:一是前者相邻两坊屋面错落相叠、正房高于厢房。既有空间层次,又避免了斜沟,建造上有“十斜九漏”的说法;而“四合头”相邻两坊房屋屋面等高,相交处产生了斜沟,也就是合头之处。二是“四合头”楼面厦子四坊相联,即成为“跑马转角楼”。三是前者列三种平面的木构架可任意选用各种形式;而后者只局限于采用无腰檐的“冲天蛮楼”构架。 

前后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头”、“两拐房”四种平面,都是以院子中心的基本平面类型,为小型民居;“前后院”则是由上述两类型组合成两个院相连的平面类型。它的特点是用花厅联系两个院,前院作花园,后院为正院,两个院的轴线均在房的轴线上。前院房屋一般是小巧玲珑的厅阁等与宅园相协调的建筑。 

两进院——它不同于“前后院”的是两院不是在正房轴线上排列,而是左右并行,两院由过厅相联系。一般两院各有一轴线相互平行。“前后院”及“两进院”一般皆属中型民居。 

一进两院——其含意是进大门后,有一过渡空间,然后由分别两个庭院的入口,各院又有上述四种基本平面型式,由花厅、过厅相联系,组成多进套院。 

多进多套院——是由上述四种基本平面型式的多院综合,有纵向发展的,有横向发展的,也有纵横向同时发展的,“一进两院”式及“多进多套院”,一般属于富家大户住宅,皆属大型民居。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

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长期以来,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特别对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在:民居特色鲜明、构筑因地制宜、造型朴实生动,装修精美雅致。

此外,纳西人在房屋的建筑设计上一直着重考虑抗震性能,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这从1996年"2·3"地震中,古城民居房墙大量倒塌,但主体框架仍保持完好等情况中可以看到。

纳西族民居构造与周围地理环境和民俗有一定的关系。

(1)灵活性。纳西族习俗:兄弟成人后,尤其在农村,为便于农事活动,兄弟之间得另立门户组织新家庭,一般哥哥得另建新居,分到的房屋要搬迁。因木架具有折除和安装的灵活性,照原来组装时构件的编号,按顺序拆除,从甲地迁往乙地即可重新组合建盖。

(2)适应性。文化名城丽江古城区内有山有水、随坡多变的地势,随河流弯曲的地形,故民居建筑因势利导,组织成不拘工整而自由布局的一条条街道,汇集于古城中心广场——“四方街”,构成古城的整体。使古城既有山城之秀,又有水乡之美,而建筑完全保持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格,说明了纳西传统民居具有对复杂地貌的适应性。

纳西民居外貌特征:外墙砌不到顶,后墙上部用板枋材隔断,两端山墙用“麻雀台”压顶与山尖隔断,出檐悬桃显得很深邃。山尖悬串一块很长的悬鱼板。墙体从下到上往里微微倾斜,屋面舒展柔和。使房屋构造轻盈飘逸。纳西民居是木构为骨架,以木结构为主的土、石、砖、木混合构造体系。因构造种类众多,房屋造型多样,内容丰富。每种构架式都有其名称,各种构架组成的房屋以构架式命其名称。

木构架分类、特点及使用功能

(一)平房类构架:按瓦屋面下覆盖空间尺度分有三种:无厦平房构架,该构架所组成房屋通常叫小平房;有厦平房构架,该构架所组成房屋通常叫平房;削京(金)后京大平房构架,该构架所组成的房屋通常叫两面厦大平房。前后院中宅园部分要求采光较强的书房采用小平房;在城镇,组织庭院时鉴于经济原因或宅基地制约,多采用小平房,在城郊及乡村的农舍很少采用小平房,经济条件较差者,采用有厦平房作厢房来组织庭院;多进多套院的大型民居中,常用两面有厦的大平房作花厅或过厅,每逢家里喜庆宴客时常作客厅招待贵客,一则不受楼上传来的干扰,二则该构架较高,与相邻房屋相交部分屋檐便于错落叠交,且室内便于设置——悬灯树红等。尤其是座落于东、南位的花厅或过厅,采用平房对庭院采光向阳更为有利。

(二)闷楼类构架:它以底层厦子顶上有无数板面区分,有三种构架形式:闷楼大辟、闷楼走京、蛮闷楼。三种形式组成的楼房皆无腰檐,房屋较矮小,尤其是楼层,民间传说是木土司的戒规,百姓只许盖这种楼,其用意为“见木低头”。虽然房屋的楼层较矮,与阁楼有些近似,但不雷同,三间一坊有一通道可过人,从一端间到另一端间。民间经验,闷楼较防风,故常年风流量较大的地段,多采用闷楼组织庭院。

(三)两步厦构架:大量调查资料表明现存传统民居中,建盖年代最早的是“两步厦”楼房。它的构造特点是厦子顶上没有楼隔屋传来的干扰,是强调厦子的一种楼房。楼的纳西语叫“蹉”,与汉字词义“跳”是同音,从楼下“跳”到楼上,从平房演进为楼房。“两步厦”的纳西语意叫“两节楼”,其含意为平房顶上再加一层,房屋变成楼房。纳西民居中,几种类型的楼房称谓均用汉语词汇,不管城镇还是边远山区,而“两节楼”的称谓一直延用至今。在组织庭院中,“两步厦”常作主导房屋的正房,官绅宅第尤其如此。

(四)明楼类构架:明楼构架的特点是没有厦子。即“两步厦”构架减去厦子部份,故两步厦构架也叫“明楼大辟”。明楼体量较小,又称“小楼”。“四合五天井”中的耳房由明构架组成。丽江因烧柴做饭及煮猪食,烟子自由排出,对厨房的空间要求高,一般在西北漏角里的小楼除去楼隔层作厨房。在城市民居中,宅基地较小者,也把明楼作两边厢房组织庭院;厨房以外的其他漏角里的小楼,常作为较幽静的书轩;城区常把其中一漏角作马厩,用以饲养坐骑。把明楼构架加一腰檐与正房相呼应,其做法有二:一是吊脚楼的做法叫“明楼吊厦”,二是骑楼的做法叫“明楼骑厦”。临街面时两面均加腰檐作铺面,这时即成为前店后院的商业店铺或手工业兼经营的作坊。或饮食店铺。

(五)蛮楼类构架:这类构架的厦子在楼层下,农舍中常作“草楼”,楼层可储存更多的草料。蛮楼也像明楼一样可以加腰檐,即吊脚楼式的称“蛮楼吊厦”,骑楼式的称“蛮楼骑厦”。无腰檐的称“冲天蛮楼”,“跑马转角楼”式庭院由它组合而成。不过,朝内一边的出檐经技术处理,挑出更长,一般从前檐柱挑出150厘米。手工业户及商业户基本上用蛮楼类组合庭院,其檐下可利用空间较大,手工业户便于布置作坊房,晾晒产品,商户便于储放更多的转化、周转商品。

(六)骑厦楼构架:此种构架构造上介于“两步厦构架”与“蛮楼类构架”之间。“两步厦构架”厦子结构完全与楼层空间脱离;“蛮楼类构架”厦子全在楼隔层下;而“骑厦楼构架”厦子的一半在隔层下。其特点比蛮楼明亮,楼上空间利用率比“两步厦”好。调查资料表明,不论是农舍还是城市居民,不论是遗存下来的还是近现代建盖的,采有此种构架的民居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它有很大的优点,最主要的是它的防震性好;而“两步厦”构造上房与厦分离,坚固性差,蛮楼头重脚轻,“骑厦楼”则稳定性强。

(七)两面厦类:两面厦类构成做法很多,它的叫法也很多,比如一面两步厦、另一面呈骑厦楼造型的叫“大辟一面骑厦的两间厦”。两面厦呈两步厦造型的叫“钟鼓楼架”。它是组织多进多套庭院的花厅或过厅房屋,两面厦类能灵活地满足所面向两院各坊房屋的造型保持一致的要求。

除上述七种构架组成一坊房屋的构架,分中间架和两端山架两种。中间是括梁式构架。使房屋可以在复杂地形地势的地段上建盖。由各种类型构加组成一坊房屋的构架,分中间架和两端山架两种。中间是括梁式构架,托梁由珍珠等美丽轮廓的构件所成,故称“珍珠架”。两端是相应类型的山架,山架又有两种:一是穿斗式的“立人(童柱称矮人)架”,用于硬山房屋;二是叠梁式的“垛山架”,用于悬山式房屋。传统的纳西民居中,悬山式房屋最多,最有普遍性与代表性。

顺水依山是古城建筑的规律,也是你观赏古城建筑的方法。

沿河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一个特点。下大石桥,顺流没河左岸走,你会发现七一街的走势,几乎与中河流向同步,构成一条土木瓦屋的建筑长廊,这是古城建筑布局的基本格式。建筑沿河走,临街为铺,临河为楼,前铺后楼,是古城建筑的一大特征。沿西河流向走,在新院巷和兴文巷一带,因为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水渠东家进,西家出,穿墙过屋,在兴文巷“激沙沙”一带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水城景观。在水的利用上,古城建筑自然天在,主街傍河,小巷临渠。

依山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二个特点。出四方街西走,沿新华街黄山下段拾级而上,古城盘桓于狮子山间,沿街建筑此起彼伏,因山势起伏而不断变化。有的房屋附势竞上,有的则居高临下,逛古城如爬山,上一层,景一层,道转坡斜,房屋错落,山城印象是你此时最好的感觉。光义街的光碧巷和金星巷一带建筑,没有沿河的喧哗,而多了依山的幽静。狮子山东南麓松柏葱郁,掩映着条条街巷,粉墙灰瓦,一片山村景色。

临街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三个特点。四方街东南走,进光义街和七一街,临街两排建筑,都是低矮的平房,俗称“地楼”。近看发现,上层临街一面是为铺面,从街面看是平房,一层临河一看又是楼。站在街面上,你向北眺望,空间开阔而深远,可以看雪山、蓝天,较少阻拦。明代的建筑,古朴而又自然。四方街南走,进现文巷,临街建筑都是两层楼房,下层为铺面,上层为起居。现文巷曾是白族商人聚集之地,一度为丽江的“小上海”,临街为全木吊厦建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楼外的壁板上多吊了一部厦子,典型的清代建筑。这里楼高天窄,往日的繁华历历在目。四方街东走,进饮食一条街,临街建筑也是二层楼房,下层是宽大的店铺,上层是低矮的阁楼。仔细看,你会发现是平房多加一层变楼,外加一部厦子,再骑一节楼板,俗称骑厦楼。沿街观赏,看不完的是明清建筑,赏不尽的是自然古朴。

丽江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抗震能力,使房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以禳压火灾的侵害。

纳西民居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门楼斗拱重叠,照壁飞檐出角,外廊宽敞明亮,特别是门窗隔扇都雕饰各种精美图案,天井花坛栽种梅花、桂花、菊花、兰花一类品性高洁雅致的花卉,整个庭院古雅秀丽,独具地方民族特色。

7、宁蒗泸沽湖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气候类型

宁蒗泸沽湖的气候特点

泸沽湖流域地处西南季风气候区域,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的特点。光照充足,冬暖夏凉,降水适中,由于湖水的调节功能,年温差较小。境内地形复杂,群山连绵起伏,呈现出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区内干湿季分明,6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1月至2月有少量雨雪,旱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11%,雨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9% 。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年相对湿度70%。湖水温度为10.0-21.4℃,是一个永不冻结的湖泊 。常年平均气温12.8℃,一月平均气温6.3℃,七月平均气温19.1℃,极端最高气温30.0℃,极端最低气温一8℃。区域内光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为2260小时,日照率57%,全年有近十个月的时间蓝天如洗,丽日高照,风和气爽。

宁蒗泸沽湖的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泸沽湖,因西岸盐源县元、明、清三代设左所土司千户 所,解放后设左所自治区,又名左所海,俗称亮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是高原断层溶蚀陷落湖泊,为四川、云南两省共有,但四川的湖岸线比云南的湖岸线长,约占2/3,湖东为盐源县泸沽湖镇(原左所区),湖西为宁蒗县永宁区,区域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7°36′55′′-27°47′2′′,东经100°43′36′′-100°54′20′′之间 ,中心坐标为东经100°45′~100°51′,北纬27°41′~27°45′。

泸沽湖是中国第三深的淡水湖,湖泊略呈北西一东南走向,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5.2公里,湖岸线长约44公里,四川部分20公里。湖泊面积50.1平方公里,其中四川部分31.2平方公里。湖泊集水面积247.6平方公里,四川部分140.6平方公里。泸沽湖最大水深105.3米,水深超过50米的湖区约占全湖面积的一半,平均水深为40.3米,湖水库容量为22.52亿立方米,湖水最大透明度达12米,湖面海拔2685米。

泸沽湖在行政区划上,隶属四川省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共同管辖,其中四川省盐源县管辖东部的29.6平方公里(含沼泽湿地5.8平方公里),云南省宁蒗县管辖西部的27.0平方公里。 泸沽湖中有5个全岛,4个半岛,一个长岛,14个湖湾,湖中散布5个全岛、3个半岛、1个海堤连岛,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湖周群山环抱,格姆女神山高踞湖畔,后龙山楔入湖心,构成形如马蹄的泸沽湖。

地质地貌

泸沽湖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横断山块断带和康滇台北斜交界地带,形成时期较新,为第四纪中期新构造运动和外力溶蚀作用而形成。泸沽湖是一个高原断层溶蚀陷落湖泊,由一个西北东南向的断层和两个东西向的断层共 同构成。泸沽湖流域属巴颜喀拉地槽区,金沙江褶皱系,湖区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发育,第四纪地层仅见湖边之砂砾层,无典型的湖相沉淀,湖周断崖三角面及U型冰川谷地型到处可见,湖盆系由断陷及冰川作用形成,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湖盆四周群山环抱,湖岸多半岛、岬湾。

泸沽湖在 横断山脉地区属于相对低洼的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属断层结构,是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高原溶蚀断陷湖盆,这种构造同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北面的赛里木湖类似。整个湖盆质地为岩石,内壁非常陡峭,但四川一侧因在地质史上有大量山脉泥沙冲积入湖,其内壁陡峭程度较云南一侧轻一些,云南这侧的山脉几乎是直插湖底。泸沽湖属溶蚀地质,沿岸多岩溶发育,如地面工程对地下水处置不当,容易诱发地陷。

泸沽湖在地貌区划上属横断山系切割山地峡谷区,横断山北段高山峡谷亚区和 滇东盆地山原区,滇西北中山山源亚区交界地带。泸沽湖湖岸多弯曲,形成 深渊的小港湾,湖中有大小岛屿七个,都是石灰岩残丘。沿湖有四个较大的半岛伸入湖中,其中由东至西伸到湖中的长岛长达四公里,面积六平方公里,把湖面阻隔成马蹄形。东部湖底有长形深槽,北部和长岛两侧的湖坡陡峻。湖北面有狮子山高3754.7米,东北面有肖家火山高3737米,西南为海拔3400米高的狗钻洞山地,最高点为湖西南面牦牛坪附近的主峰高4200米,形成相对高差1500米的壮观景象,泸沽湖如明镜镶嵌于高源群山之中。周围群山主要岩石为志留系下统石灰岩和页岩,分布于狮子山一带,湖西岸分布着三迭系下统泥岩、砂岩夹少量泥灰岩,南岸及西南岸由二迭系上统砂页岩、硅质岩、凝灰角砾岩、凝灰岩、砂页岩夹少量灰岩组成。

宁蒗泸沽湖的景点

1、泸沽湖全景观景台

从丽江到泸沽湖刚刚进了泸沽湖云南景区检票口的一个观景台,这里可以观看到泸沽湖全景,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从四川方向进入的朋友,有机会的话可以到这来一张到此一游的美照。

2、里格半岛观景台

泸沽湖闻名于世可能这个观景台有不少的劳功,你在网络上面搜索泸沽湖,可能看到最多的图片就是这张了。位于云南境内的里格环湖路边。

3、女神湾-日落最佳观赏地

女神湾双名赵家湾,在环湖公路的分支上面,很多的游客没有到达。而这里是泸沽湖最美湖湾,也是泸沽湖观日落最佳目的地。在四川境内,在环湖路上面有标牌,地图上面也可以搜到,到泸沽湖游览不要错过。

4、私密湖湾徒步栈道

从四川的洛洼码头到女神湾这一段路是没有公路的,2016年四川景区管理局修建了一条徒步栈道,全景约6公里,徒步时间2-3小时。把泸沽湖私密的湖湾呈现于你的面前。

从丽江到泸沽湖的行程都是大同小异,到了泸沽湖环湖,第二天早上坐船在环一下湖回丽江。最美日落观赏地没有去,所以建议多留一天,第一天看环湖+最美日落,第二天徒步私密湖湾。

5、走婚桥草海

有了草海才有了今天泸沽湖清澈的湖水,草海是泸沽湖重要的生态平衡体系。

在草海上有一座古老的桥(现在已经翻新了),这里是原摩梭人约会的地方,也被称为“天下第一鹊桥”。

8、云南的气候特征?影响其特征的因素?

云南是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气候类型的内容十分丰富。四季如春,是中、北亚热高原季风气候带内的主要气候特征,但不能代表省内全部气候类型。如果一个旅游者从滇南的西双版纳乘车北上,到达滇西北的迪庆高原,仔细考察沿途风物与自然景色,就不难发现在不到一千公里的直线距离上,竟穿越了热带,南、中、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及寒温带等7个气候带,观赏到相当于从海南岛到黑龙江北部数千公里的自然景色,只须短短几天,便可在云南历经春秋冬夏四个季节里各种典型的气候现象。这反映出云南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显著。由于水平方向纬度的增加与垂直方向上海拔的增高相吻合,造成全省八个纬度间的温度差别,同时,在高山峡谷中,从谷底到山顶,都存在着因高度上升而产生的气候类型差异。在河谷地带,人们身着单衣还汗流浃背,爬到山腰就顿觉凉爽了许多,若达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气候属温带,夏季也得穿薄羊毛衫,海拔4000米以上的,气候就属寒温带或高山型气候,积雪半年以上。全省面积中属高寒层的占18.4%,中暖层占54%,低热层占27%。一般来说,云南南部低纬度、低海拔边境一线的边缘地带,由于太阳幅射光热较多,又不易从半封闭的河谷盆地内散去,全年都热,雨季长,冬季的半年虽然是干季,但雾多,仍保持一定湿度,形成长年如夏、一雨成秋的北热带类型气候,景观特色与南部中印半岛的热带季风区极相类似。
在北纬26°---27°以北的昭通、丽江、迪庆等地因纬度高、地势高(海拔高),形成了低温较寒冷的温带和寒温带气候;介于北纬23°---26°之间的广大中部地区,属于过渡型的亚热带气候,地处海拔1300米到2300米的高海拔地带,形成冬暖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高原亚热带气候类型,海拔1300米以下一些地区形成面亚热带气候,气温较高,降水稍多,具有向北热带过渡的特色;海拔在1500米左右的地区,形成中、北亚热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一雨成冬的特点,以昆明为典型。同时,由于云南的地形复杂奇特,即使在高纬度地区也会出现近似北热带的气候,元谋就是一个例子,虽属高纬地区,但因地处金沙江江谷地中,气候呈现干燥少雨、气温高等近似北热带气候的特点。

9、云南丽江是否属于高原气候地区

云南丽江由于地处中国西南横断山区,其气候垂直分布明显,终年见雪山,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2.6℃~19.8℃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大部分地方只有温凉之更迭,无寒暑之巨变,春秋相连,长春无夏,形成了明显的干季和湿季。丽江年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左右,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以上,7、8两月特别集中。

所以丽江属于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总体上气候偏低。

与丽江气候类型以及特点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