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松潘县气候情况

松潘县气候情况

发布时间:2020-06-30 08:38:13

1、松潘草原的气候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 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草地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2、松潘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松潘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2°06′—33°09′,东经102°38′—104°15′之间。东接平武县,南依茂县,东南与北川县相邻,西及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接壤。县境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112.5公里,全县幅员面积8608.37平方公里。

县城进安镇,海拔2849.5米,距省会成都335公里,距州府马尔康431公里,“九环线”西线沿岷江纵贯全县,九寨黄龙机场距县城仅17公里。

(二)人 口

1990年,全县总人口646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28人,占15.7%,农业人口 54413人,占84.1%,人口出生率19.33‰,自然增长率11.5‰。

(三)民 族

县主要由藏、羌、回、汉 4种民族构成。藏族 24038人,占总人口的37.19%;羌族4543人,占总人口的 7.03%;回族8398人,占总人口的12.99%;汉族27633人,占总人口的42. 75%;蒙古、满、壮、彝等民族29人,占总人口的0.04%。

(四)历史沿革

松潘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地处边陲的军事重镇,是内地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的集散地,有“高原古城”之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今川主寺镇建立湔氐县,为松潘地区县级建置之始,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松潘”之名自滋始。清置松潘厅和松潘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县级建置沿用至今。

(五)气候条件

松潘地处岷山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东缘。地貌东西差异明显,以高山为主;地形起伏显著,相对高差比较大,最低处白羊乡梭子口海拔为1082米,最高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相对高差4506米。

山川、河流 松潘山势陡峭雄伟,主要有雪宝顶、弓杠岭、哲波卡、桦子岭、金蓬山、垮石岩、红星岩、辣子山等山体。境内有岷江河、涪江河、热务曲、毛尔盖河、白草河及大小支流200余条,大小河流最终汇成了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0.2亿立方米的岷江和涪江两大水系。

气候、降水 由于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导致松潘的气候具有按流域呈明显变化的特点,小气候多样且灾害性天气活动频繁。涪江流域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岷江流域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大部地区则寒冷潮湿,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四季不明。各地降水分布不均,但干雨季分明,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以上,多年平均气温5.7°C,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1.1°C,多年平均降水量720毫米。

3、松潘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松潘,一般指松潘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县。百

松潘县,农作物主要为玉米、小麦、胡豆、青稞、洋芋,低海拔地区可一年两熟或三年两熟。

松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由于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导致松潘的气候具有按流域呈明显变化的特度点,小气候多样且灾害性天气活动频繁。涪江流域湿润多雨、四季专分明;岷江流域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大部地区则寒冷潮湿,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四季不明。各地降水分布不均,但干雨季分明,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以上,多年平均气温5.7℃,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1.1℃,多年平均降水量720毫米属。

4、松潘县小河乡气候特点

松潘地处岷山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东缘。地貌东西差异明显,以高山为主;地形起伏显著,相对高差比较大,最低处白羊乡梭子口海拔为1082米,最高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相对高差4506米。
松潘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海拔高度差异很大,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但综观各地区气候,总的特点是:
1,部分低温、高寒,热量不足 除小河乡、施家堡、白羊乡、镇坪乡和镇江乡等地区气候较温暖外,松潘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高寒山区,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四季不分明。县城全年平均气温为5.7℃,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1.1℃。从11月下旬开始至次年2月底,日平均气温均在零度以下。3月----4月以后,平均气温在6.5℃以上,5----7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
2、日照长,光能资源丰富 松潘地处高原山区,温度低,晴天日数多,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县城全年日照时数为1827.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2%,全年总辐射量为115.6千卡/平方厘米,超过四川盆地的多数县。
3、干雨季分明 城关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29.7毫米,降水量年较差大,最多的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干雨季分明,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以上。雨季一般开始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结束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冬季在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空气控制下,出现降水稀少,天气晴朗,日照强烈,空气寒冷干燥,多大风的气候特征。
4、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冬季长而严寒,春夏季短而低温,气温年较差大。县城最热月平均气温22.4℃,最冷月平均气温-11.4℃,年较差达33.8℃,种植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又由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气流对流大,吸热与散热均快,从而具有日温差大的特点,日温差在10.1℃—23.1℃之间。

5、茂县,松潘县和汶川县,这三个县哪个好点,有发展潜力点?

茂县
县名来历:茂县据《旧唐书》和《茂州志》载:茂州“以郡界茂湿山为名”,唐代至民国初期均用此名。1958年曾名茂汶,是因茂县大部分地区处于汶山地带,后阿坝州更名,始称茂县。县城凤仪镇。

地理位置:茂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四周与北川、安县、绵竹、什邡、彭县、汶川、理县、松潘9县相邻。南北宽 94.8公里,东西长 116.5 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24′~32°17′、东经102°56′~104°10′。

地形地貌:区内高山林立,河流深切。地表为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高山峡谷地带为主。县境山峰多在海拔4,000m左右,相对高度在1,500~2,500m左右,西部最高峰万年雪峰海拔5230米,只在东部土门地区,山势、谷坡较为低缓,相对高度一般在800m左右,土门河下游谷低,海拔仅890m,是县内最低点。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是全国地震活跃地区之一。岷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黑水河、赤不苏河、松坪河分别在大小两河口和叠溪镇汇入岷江。土门河从西向东纵贯土门全区,汇入涪江水系。

面积人口:幅员面积 3885.6平方公里,人口90956人,羌族占88.92%。

行政区划:全县辖3个镇,19个乡,149个村民委员会,472个村民小组和2个居民委员会,4个居民小组。

自然气候:气候具有干燥多风,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地区差异大的特点。县城年均气温11.2℃,7月平均温度20.9℃,最低气温- 11.6℃,最高气温 32℃。平均日照数1557.1小时。年降水量490.7毫米,平均蒸发量1375.7毫米。无霜期215.8天。河谷与高山气温悬殊,春天高山冰雪未融,河谷已是百花盛开。

历史文化:茂县已发现不同时代的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部落文化遗址多处,最著名的是营盘山遗址。岷江上游地区是古代一些民族往来的走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来又在茂县等地发现和出土了完整的彩陶等器物,它们与陇西、陇南的马家窖文化类型的器物相似。据茂县发掘的出土文物考证,羌人的先民在秦汉时就已居住、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并已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

物产资源:矿产资源有磷、锰、钒、钛、石膏、大理石等。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草本植物有189种,优质树种有冷杉、云杉、桦树等及珍稀树种岷江柏、银杏、红豆杉、合欢等56个,中药材植物类184科、574种,分布总面积50多万亩,其中以虫草、天麻、贝母等较著名。有兽类、鸟类野生动物41种、101属,其中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豹、毛冠鹿、盘羊、红腹角雉等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境内江河纵横,水流湍急,水能资源潜能大。水能蕴藏量为127.5万千瓦,可开发量39.8万千瓦。

旅游资源:茂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有众多迷人的风景名胜。有唐代摩崖石刻“点将台”;有建于1886年造型古朴美观的三元桥;有毁于1933年叠溪大地震的属于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地震遗迹之一蚕陵重镇遗址;叠溪、松坪沟省级自然风景名胜区;羌族民俗风情探奇;古寨、栈道、碉楼古迹,以及土地岭森林公园等可供中外游客观赏游乐休闲度假。

土特产:茂县是水果之乡。春季可品尝到樱桃,夏季是苹果、桃、李、梅、核桃等的盛产季节,茂县苹果驰名海内外,花椒、核桃等干果质优量大,可到市场或亲自到果园挑选购买。茂县花椒很有名气,以沟口乡的花椒最负盛名。茂县还可购得天麻、当归、贝母、党参、冬虫夏草、黄芪、禾香、羌活、大黄等名贵中药材及野菌、云豆、野菜等食品。生漆也是茂县一大特产。民族地毯、羌族刺绣和羌族服饰等工艺品久负盛名。

自然地理
位于自治州东南部,四周与北川、安县、绵竹、什郊、彭县、汶川、理县、松潘9县相邻。南北宽 94.8公里,东西长 116. 5 公里,地理座标北纬 31°24′~32°17′、东经 102°56′~104°10′,幅员面积 4064.33平方公里。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高山耸峙、峰峦叠嶂、河谷深邃、悬崖壁立,北有岷山、南有龙门山、西有邛崃山诸山脉,有“峭峰插汉多阴谷”之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海拔多在 4 0 0 0米左右。西部最高峰万年雪峰海拔5230米,东部土门河下游谷底海拔890米为境内最低点。

作者: 茂县老鼠 2008-5-20 00:43 回复此发言

--------------------------------------------------------------------------------

2 茂县

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属马尔康地质分区,东南部的狭小部分属龙门山地质分区。岩层主要以夹沙灰、黑色页岩、砂板岩、火成岩等构成。土壤以暗棕壤、褐土、棕壤为主。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是全国地震活跃地区之一。

岷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黑水河、赤不苏河、松坪河分别在大小两河口和较场乡汇入岷江。土门河从西向东纵贯土门全区,汇入涪江水系。

气候具有干燥多风,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地区差异大的特点。县城平均气温 11.1℃,最低气温- 11. 6℃,最高气温 32℃。平均日照数1557.1小时。年降水量490.7毫米,平均蒸发量1375.7毫米。无霜期215.8天。河谷与高山气温悬殊,春天高山冰雪未融,河谷已是百花盛开。

建置沿革
古为冉验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汶山郡,并置汶江道,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设汶山县。东汉初置汶江道,永初三年(109年)改为广汉属国都慰,延光三年(124年)复为汶江县。晋代更名为广阳县。梁置为绳州北部那属县,隋改为会州,仁寿元年(6门年)又改为汶山县。唐贞观八年(634年)改南会州为茂州,领汶山县。宋、元时期仍为茂州,领通化郡、汶山县。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仍为茂州,并置茂州卫,将汶山县省入。清代改茂州为直隶州。民国2年(1913年)改茂州为茂县。1950年1月茂县解放,仍置茂县。1958年7月,汶、理、茂3县合并置茂波羌族自治县,县治威州。1963年3月,3县分治。县治迁回凤仪镇。1987年12月撤茂汶羌族自治县仍置茂县。

1950年至1953年,先后曾为茂县专署、四川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县治风仪镇距省会成都 193公里,距州府马尔康290公里。

县名来历
唐代至民国初期所沿用“茂州”之名,皆“以郡界茂湿山得名”民国初期改厅州为县,沿用旧名。1958年建立茂汶羌族自治县时取“茂县”、“汶川”二名各一字得名,茂汶县大部地区处于汶山地带,故称汶山即岷山,古汶、岷通用,古人称境内之九顶山为“岷(汶)山之首”或“冉验汶山之表”。汉武帝时,“冉验请臣置吏”,遂以冉验地为汶山郡,或置汶山县,汶山之名即由此出。
人 口 宋雍熙(公元984~987年)时茂州人口为1155户,…明代中叶有人口28140人。民国5年(1916年)人口43257人。后因战乱、灾荒,到1950年人口下降到37300人。1964年79208人。1990年共有17429户,90956人。其中男46927人、女44029人,农业人口 81986人、城镇人口 8970人。人口出生率 24‰,自然增长率 17.9‰。
民 族 茂县是羌族聚居区,是全国羌族人口最多的县,有羌族80875人,占总人口的 8 8. 9 2%。羌族是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自称“日麦”、“尔玛”。远古,羌人居住于中国西部地区,甲骨文中已有了羌人活动的记载。秦时,西北羌人开始大规模迁徙,其中部分羌人来到岷江上游的今茂县等一带地区生息繁衍至今。

经济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磷、锰、钒、钛、石膏、大理石、无烟煤等。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草本植物有189种;优质树种有冷杉、云杉、桦树等及珍稀树种岷江柏、银杏、红豆杉、合欢等56个,中药材植物类184科、574种,分布总面积50多万亩,总蕴藏量540多亿公斤,其中以虫草、天麻、贝母等较著名。有兽类、鸟类野生动物41种、101属,其中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豹、毛冠鹿、盘羊、红腹角雉等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境内江河纵横,水流湍急,水能蕴藏量 127. 5万千瓦,可开发量 39. 8万千瓦,具有极大的潜能。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特殊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奇异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九项朝霞”、“四面山峦回峰映,一潭碧水狭口流”的风光及叠溪海子的湖色,以及水波湛蓝、林山幽深、山峦叠翠的松坪沟群海等秀丽景色是有极大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解放前,各族人民遭受沉重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缺乏生产资料。耕作技术落后,广种薄收,加之种植罂粟,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耕地大部分集中在高半山地带,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困难。1949年粮食亩产仅120斤,农民终岁辛劳,不得温饱。解放后,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土壤和耕作技术,逐步实行科学种田。推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群众收入不断增加。1990年粮食亩产225公斤,总产量达3732.3万公斤,分别是 1949年的 3.75倍和 5.5倍。农村人平收入 587.4元,有粮455公斤,是1950年的11.8倍和2.15倍。1990年,有各类水利设施250余处,有效灌面5.02万亩,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70余处,小水电站32座,总装机6421千瓦,95%以上的乡镇和84 .4%的农户用上了电。农机具也得到广泛应用。

6、松潘草地的资料

松潘草地
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暴来去无常。
1934年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通过草地,也就是松潘湿地,经过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松潘县、红原县、若尔盖县。为纪念红军征服雪山草地的壮举,80年代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上建造了红军雪山草地长征纪念碑和长征纪念碑园,松潘成为长征著名的纪念地之一。
1934年6月红军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准备迅速、机动、坚决地消灭松潘守军胡宗南部,后由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的动摇,失去了战机,最后不得不放弃攻打松潘的作战计划。当时国民党军准备调集军队阻止红军北进,围困和消灭红军于岷江以西、懋功以北的雪山草地之间。一面是大敌当前,一面是渺无人烟,没有道路,几乎是生命禁区的草地,红军当时处于生死一线极其危险的境地。但英勇无畏的红军右路军在当地向导的协助下,用了十几天的时间通过了大草地,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
目前松潘草地经排水疏干,多垦为农田,草地和沼泽面积已大为缩小,已发展成少数民族的农耕区。

7、松潘海拔有多高?

松潘地处青臧高原东南缘,属农牧过渡地带。境内山恋起伏,群峰连绵,雪山环绕,地势高亢。东有雪宝顶,南有桦子岭,西有哲波卡,北有弓杠岭。境内山恋属岷山山脉。4000米以上高峰连绵起伏,不可胜zd数。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雪宝顶为第一山峰,山势陡峻,尖峰突起,终年冰雪覆盖,有现版代冰川发育。
地貌以中山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71.3%。其次是高山,占总面积的17.69%。丘状高原高平原和山原,占总面积的5.61%。低中山、低平坝和台地,占总面积的4.9%。还有占总面积1%的极高山。地势由东南向西北1沟谷逐渐展开,由陡峻的壁峰、狭窄的沟谷逐渐过渡到平缓而开阔的丘状高原,海拔也随之增高。最低点是处于东南端的白羊乡子口,海拔1080米。最高点是岷山山脉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乡镇驻地的海拔,由白权羊乡的1142米到草原乡的3275米。县城海拔2850米。

8、松潘县小河乡气候特点; 春天的气候特点

松潘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2°06′-33°09′,东经102°38′-104°15′之间。东接平武县,南依茂县,东南与北川县相邻,西及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接壤,县城海拔2850米。全县幅员面积8339平方公里。县城南距成都335公里。[1] 

松潘历史悠久,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设立县级建置湔氐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时期先后设“松州卫”、“潘州卫”并“松潘卫”,松潘由此而得名。清置松潘厅和松潘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县级建置沿用至今。[1] 

松潘交通发达便利,位于四川西部旅游黄金路线的中心位置,“九环线”西线沿岷江纵贯全县。 九黄机场距县城仅25公里,成兰高铁松潘站也正在加快建设中。[1] 


9、松潘草地是盆地么

松潘草地 松潘草地
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偏偏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暴来去无常。1935 年,目前松潘草地经排水疏干,多垦 为农田,草地和沼泽面积已大为缩小,已发展成少数民族的农耕区。它位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曾经过此地。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偏离道路,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10、松潘高原的植被

松潘高原,一称松潘草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北部。为西倾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平均海拔3000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此。松潘草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北部,为西倾山、岷山、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纵横六百里,海拔3500米以上,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气候变换无常,人迹罕至。本区属于青藏高原寒冷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寒冷而潮湿,冬长而无夏,气温较低,霜冻期长,阴雨日多,自然蒸发弱。年均温只有0.6—1.2℃,最热月(七月)的均温为10.9℃,最冷月(一月)为-10℃左右,年较差不大。全年≥10℃的积温只有600—900℃,生长季仅有百天左右。降水量一般在560—860毫米,年际变化不大,降雨主要集中在6、7、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一半,降水频率大、年内雨日150天左右,使地表经常过湿,积雪长达五个月,雪深—24厘米,翌年融雪水很丰富。这样,由于气温低、降水多、日照时数少,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只有450毫米,而且第四纪沉积物质地粘重,水分不易下渗而积聚地表,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物质不断积累,有利于沼泽土的形成。

与松潘县气候情况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