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蒙古民族气候特点

蒙古民族气候特点

发布时间:2020-03-24 17:00:28

1、外蒙古的气候条件

蒙古国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为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无霜期大约从6月-9月,只有90-110多天。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毫米,70%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许多高峰终年积雪。

2、蒙古国现在的气候怎么样

比较干燥,气温要比我国内蒙古地区低5度至10度左右。如果你要去旅游的话不建议现在去,这会草还没绿呢。

3、蒙古主要的气候类型是

东亚内陆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炎热短暂,降水稀少

4、蒙古族所在的地形和气候,要详细的,快!!!!!谢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形地貌:该区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势平坦;东有大兴安岭,南有阴山、贺南山。

内蒙古自治区的河流水文:该区由于降水较少,气候干燥,上游河流稀少而其流程一般都较短,且多为内流河。仅有黄河上游的下段流经本区,西有弱水。

内蒙古自治区的气候植被:该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年降水在400mm以下且集中在夏季,由于全年降水较少,由东向西减少,气候干燥。该区由东向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植被景观。东部是典型的温度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三河马三河牛十分著名。

5、蒙古人的习俗与当地自然特征有什么关系

一、内蒙古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蒙古族广泛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该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
(一)气候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16℃。
(二)地貌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全区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俗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族服饰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较大,冷热温差也大。长期以来,蒙古族游猎放牧在这片土地上,服饰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由长袍、窄袖、束腰和靴子构成的蒙古民族服饰的着装形式,其形成受到了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和草原的马背游牧生活的影响,服饰形制具有对这种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袍子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御寒功能。袍子的长度一般较长,蒙古袍袍子长及脚背,骑在马上可护住膝盖乃至小腿。袍子的袖子也很长,长长的袖子既可以护住双手,又可以举起护住面部。蒙古袍腰身肥大而耐磨,既便于骑马时护膝防寒,夜里安歇时,蒙古袍即成了被子。斜襟、右衽或左衽可以防止冷空气进入。腰部是人体上下通气的中枢区域,穿袍者均束腰,主要是腰带能够防止冷空气的上下对流,在寒冷的天气里挡风保暖,尤其可以保持住身体上部的热量,提高人体对环境的承受力。穿上靴子,便于上马、涉草,宜于行走;还可以防湿、防虫蛇;冬季在靴子里面套上毛毡袜套,还可以抵御寒冷和潮湿。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人们衣着形制的繁简、宽窄、长短等,而且也制约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衣饰材料的选用。北方草原的气候条件是冬季较长,春夏秋季较短,而草原游牧生活长年风吹日晒、草长水深,也只有那些即保暖又厚实耐用的服装才比较适合。所以蒙古族服饰所运用的面料大多以毛皮、毛织物或者比较厚实的织锦、绸缎为主。辽阔无垠的草原和高原地带,其自然条件非常适合于放牧牲畜,因此他们的服饰多用畜皮直接缝制,或将畜毛搓捻成线织成布或碾轧成毡制作而成。
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与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宗教等固然有密切关联,但也离不开其生成地域自然环境的熏染。人烟稀少、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人与人之间的行动距离相当大,鲜艳的色彩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注意,甚至可以在较大的距离范围内辨别对方的年龄、身份、性别等等。当草原上出现白灾”和“�灾”等主要的自然灾害时,在暴风雪中,鲜艳的色彩可能成为生死枚关的视觉信息。因此蒙古袍的颜色以红、蓝、绿、粉、白、青、紫等较为鲜艳的色彩为主。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居住民俗的影响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一。民居习俗的类型、分布、形成与发展,都深深地打着环境的烙印,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内蒙古自治区冬长夏短、雨量不多,牧民逐水草放牧,居无定所,这时的住所都是随时拆搭的帐幕,这种帐幕文献中称之为“穹庐”“毡帐”等,它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易拆易装,便于移动。毡帐外围包裹物也可以按照气候的变化和其他的需要,揭开或盖上这种建筑形式极适于游牧民族的习俗,既方便又经济,从而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的形制以圆形为主,这是对抗草原上恶劣气候及环境的最佳形式。蒙古包下部为粗壮的圆柱形,上部为圆锥形,这种流线形特点的形状,迎风所受的阻力最小,很难被大风刮倒,抗风效果好。暴雨或暴雪集中的季节里,蒙古包的圆形锥顶,不积雪也不会存水,避免了屋顶渗漏,借其坡度还有助于快速排水。
从构成和建筑材料来说,蒙古包主体构架由“哈那”(围墙)、“陶敖”(天窗)和“乌乃”(穹顶)组成,围饰材料有门、围毡、顶毡、盖毡、系绳及地毡地毯等。“陶敖”是蒙古包的天窗,是通风采光和排烟的地方。它的大小由蒙古包的大小决定,一般用木材做成平面圆形。“哈那”是支撑整个蒙古包包壁的骨架,一般是由柔韧的红柳条编成的活动网片,能够伸缩,因此可以根据不同要求调整墙的高度,十分灵活。“乌乃”是连接陶脑和围墙的木杆,起着檩、檐及房笆的作用,它向上支撑穹顶,向下依托围墙。乌乃上端略削扁六七寸长并打小眼,用以插进陶敖周围的乌乃窟隆中并用毛皮绳串起固定,下端也打眼与哈那的交叉处穿绳作套固定,使陶敖与哈那形成一个整体。乌乃起到定形作用,一般用坚固的柏木和榆木制成。蒙古包门是蒙古包的唯一出入口,一般都十分低矮,可以减缓寒风大量涌入,且其朝向大多是东南方向,可以躲避从西北方呼啸而来的风雨。围毡、顶毡、盖毡等毡制部分用羊毛赶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隔凉和防潮作用,用来包裹围墙、覆盖穹顶。系绳用马鬃、驼毛、生羊皮或生牛皮编制。从材质上来说,蒙古包采用就地取材的原则,与草原真正地融为一体。搬迁的时候,将哈那折叠起来,可当做牛车的车板或护围,车上放乌乃、陶敖、围毡和包门等,并以毛绳捆牢,十分方便。
从颜色来说,白色蒙古包是蒙古人尚白的传统爱好的表现,有着深层的寓意和内涵。白色是乳汁、羊毛、白云的颜色,它含有神圣,纯洁、吉祥、美好的寓意。白色的蒙古包与白色的云,白色的羊群,蓝色的天,碧绿的草原融为一体,使人感觉到空间十分辽阔,与草原环境相适应。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饮食民俗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俗的影响也深刻表现在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上。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其饮食特点与习惯,这些特点与习惯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这个民族的血统、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成为民族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饮食内容上看,蒙古族的饮食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乌兰依德根(肉食)与查干依德根(奶食)。乌兰依德根主要有:手扒肉、烤牛、烤羊、烤羊腿、肉干、肉粉等;查干依德根有马奶子、酸奶、奶酪汁、奶茶、奶酒、奶豆腐、奶干、奶皮子等。这与草原上的游牧经济相协调,草原上牛羊成群,牲畜膘肥体壮,从而使牛、羊、马肉和牛、羊、马奶等牧业产品成为蒙古族传统食物构成的主要内容。草原上气候寒冷,使蒙古人形成了饮用奶茶的习惯,它不仅供应方便,又可以增加热量以抵御严寒。

从食物的加工方式上看,夏秋季节人们将过剩的肉割成细条、撒上盐、放在通风处晾干,做成风干肉,或者加工成肉松,这些生肉经干制后,不但减小体积,而且不易变质,便于携带和保存。人们将吃不完的牛奶或羊奶分离成奶和油。奶经加工制成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油则熬制成黄油,灌入牛胃或羊胃制成的皮囊中,然后,让其在通风处凝固风干,也是为便于携带。牧民“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这种生活方式要求他们尽量减少不便携带的物品,而对于食物,他们则采用干制的方式,使其方便携带。当冬春季草场枯萎时,人们可以将风干肉以及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取出备用。说到底,蒙古族饮食与内蒙古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广阔无边毫无遮拦的地理环境相适应,游牧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这些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四)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歌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是“歌的海洋”,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音域宽广而闻名。这是因为辽阔的草原地广人稀,在长期的环境适应中,人们养成了说话声音洪亮,唱歌的音域及音调特别高的习惯。
蒙古族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歌词内容多以描述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为主。
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的音乐特征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气息悠长、旋律起伏跌宕,气势恢弘或苍凉凄楚。这与北方草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完全适应。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流动放牧,在辽阔的草原上,牧民眼界开阔,胸襟宽宏,情感激荡,这种悠闲自在的游牧生产方式使牧民可以抒发情感,无拘无束的歌唱,为悠长舒展、节奏自由的长调民歌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从地理分布上看,长调主要分布在蒙古族人民依旧从事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劳动,过着流动的游牧生活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北的草原牧区。
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统称为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和东部农业地区。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蒙古族的一切都与草原环境有着生生相惜的亲密关系。蒙古族民俗生存繁衍的过程就是对自然地理环境不断适应和利用的过程,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外蒙古主要是什么气候类型

蒙古地处内陆,自然地理状况对其气候有非常大的影响。蒙古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特征,季温差和日温差均很大。蒙古比北京相对较冷,平均气温低5℃,南部的平均气温低4℃。阿尔泰、杭盖、库苏古尔和肯特等山区夏季的平均气温为14℃-15℃;南部戈壁和东部平原地区最高气温达40℃以上。西北部山区冬季的平均气温为-25℃至-30℃,最低气温达-40℃;戈壁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为-15℃至-30℃,最低气温达-38℃。
蒙古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早晚温差大,冬季最低气温可至-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蒙古春季(五至六月)较短,一直到五月中旬方才天气转暖,树木发芽,草原变绿。夏季(七至八月)昼热夜凉,紫外线强,游沙漠地区尤为如此,阴雨天和夜晚时天气会骤然变凉。秋季(九至十月)天气变幻无常,有可能突然变冷,甚至下雪。冬季(十一至四月)天寒地冻,漫长的冬天几乎每天都在飘雪,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四十度。

7、蒙古族的服饰适合于什么样的气候

不论哪个民族的服饰还是什么款式的都要适应生活所在地的地理环境,蒙古族的服饰大概也是这样。
蒙古族大多生活在草原地区,这是聚居那种不是散居,它的服饰特点肯定是要符合人体穿衣要求的,要保暖,行动方便。
现在很多电视上看起来的所谓民族服饰其实都只是花里胡哨很多都只是装饰而已没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蒙古族适合什么气候其实也要看当地的环境适时的改变,那这样说来就算是同一个民族生活在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都不一样的,大概就是外观一样但是里面设计会略微差别。
我不懂服饰这一块,只是觉得服饰和地理环境有关。

8、内蒙古草原的气候特征

1、内蒙古草原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
2、内蒙古草原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递减到零下32摄氏度,夏季温热而短暂,多数地区仅有一至两个月,部分地区无夏季。最热月份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27℃之间,最高气温为36℃--43℃。气温变化剧烈,冷暖悬殊甚大。
3、内蒙古草原的自然区域也并非仅限于内蒙古自治区内,从自然区域来看,内蒙古大草原在中国北方的延伸很广,就如同蒙古族的分布一样。内蒙古大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尤其是以北部呼伦贝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中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也是一处旅游胜地。西部是黄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带,高原上的大漠驼影,与草原的翠绿草色相映成趣。

9、蒙古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

蒙古位于亚欧大陆东北部,内陆国家,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温带大陆性气候,人口268.34万人(2008年底),民族喀尔喀蒙古族,哈萨克族,宗教喇嘛教,土著黄教,伊斯兰教 ,官方语言喀尔喀蒙古语

与蒙古民族气候特点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