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文化特点及气候水土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东贯穿五大水系:拒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在海河汇入渤海(蓟运河除外)。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民初京兆。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2、美国的气候类型分布
韩国气候
韩国气候背景:韩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较短,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气候温和宜人;夏季炎热、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雪。
韩国各季之间温差较大,最热的8月份,平均温度为19~27℃;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在-8~6℃;各地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1,700mm之间,平均温度为6~16℃。
早春时节常常刮风下雨,大风带来“黄色沙尘”,天气变化有时颇难预测。但到了4月中旬,天气转暖,满山遍野开满了争奇斗艳的鲜花。韩国农民每年在这时候平整秧田、种植水稻。
6~8月是雨季、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7、8月是高温潮湿的酷暑。大部分的韩国人在这一时期至高山或滨海地区避暑度假。
秋季空气清新,天空蔚蓝,景色宜人。乡村都染上了丰富的斑斓色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这一季节中有许多源于古代农事习俗的节日。
一。汉城 温带季风,各月平均气温如下:
-3.4 -1.1 4.5 11.8 17.4 21.5 24.6 25.4 20.6 14.3 6.6 -0.4
釜山 亚热带季风,各月平均气温如下:
2.2 3.7 7.8 12.9 17.3 20.3 24.0 25.9 21.9 17.1 11.0 5.0
几千年来韩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作为亚洲文化之发祥地的中国对韩国产生了不少影响。随着中国重新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国又重新恢复了以往的密切关系。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以《韩国与韩国的风俗》为题向学习韩国语的中国学生和希望了解韩国的人们做讲演,我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1.土地与气候
中国是地域广阔的国家,有着无数的山川河流,一望无际的平原景色,这些是只有在中国才能够看得到的壮观的风景。中国的气候多样,不仅有北方的寒带气候,也有南方的亚热带气候,这也是少有的。
相比之下,从中国大陆的东北部自北向南伸展的韩国,是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1/50的半岛国,这个半岛叫韩半岛,韩半岛的西北部与中国的东北部接壤,东南方向与日本隔海相望。韩国四季分明,基本属于温带气候类型。北方地区的气候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和夏季的温差相当大,越向南走,气候越呈暖和舒适的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2.历史
韩国是单一的韩民族的国家,韩民族在韩半岛建立家园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1910年一度沦为被殖民统治的国家。1945年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中解放而恢复了主权,之后,韩国积极开发资源,致力于经济发展,成为环太平洋时代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1991年韩国与朝鲜加入联合国。虽然韩民族还未完成国家的统一,但双方正积极开展对话与交流。特别是在今年9月29日开始举行的釜山亚运会期间,有许多朝鲜的拉拉队来釜山访问,为两国队员助威。
3.语言与文字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有许多外国人学习外语时选择学习汉语。学习韩国语的人数虽然比不上汉语那么多,但也有很多人把韩国语当作母语来学习,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外语时选择韩国语。就象各位一样学习韩国语的学生也相当多。
韩国人使用的语言文字叫做“Han gǔ1”,“han gǔ1”是韩国历史上李朝时代的世宗大王及其大臣、学者于1443年以科学的方法创造的表音文字,由10个原音字母和14个辅音字母构成。韩国语字母的组成让人感觉好象有些复杂,但易于学习和书写。
4.生活方式
1)传统住宅
由于韩国的四季变化分明,所以韩国的传统住宅以适应这样的不同气候条件而设计建造。韩国人的祖先在建造房屋时以背山面南的结构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冬天御寒、充分接受阳光照射的目的。屋里的地面是以通过地面之下的烟道传送热气的方式取暖的地暖系统,冬天屋里十分暖和,而且地面铺的又是木地板,所以夏天又十分凉爽,这样的住宅结构又非常适合于韩国温热的夏季气候。
所有住宅的外围都有一定的空间和院落,院落对屋内的采光和空气的流动起着良好的作用,有时家中遇有大事时可被很好地利用。
2)衣着
韩国的传统服装“韩服”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韩服表现出韩国保守文化的特征,虽然在实用性方面略逊一些,但韩服之美在简洁的设计和线条的和谐、以及上衣和下衣间色彩的搭配协调上充分体现出来。特别是女装的袄、裙的颜色和样式极为美丽,长松飘逸的直线和柔和的圆孤形线条的和谐协调,表现出了韩国人的充实和对线条的美感。
3)饮食
米饭是韩国人的主食。通常以米饭、汤和几种佐餐菜肴为基础而构成日常饭食,一般叫做7碟饭桌。
韩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是泡菜。泡菜是将腌制的大白菜配以佐料后发酵而制成,它因具有易于储存、味道好、营养丰富等特点而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青睐。
除此之外,烤肉由于不象其他饮食那样刺激而又略带甜味,所以是很多外国人最爱吃的料理。一般以辣、咸为主的韩国的饮食里,红辣椒是重要的一种佐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用餐也是古老的饮食传统之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饭碗和汤碗,其他所有的菜都摆在饭桌的中央供大家享用。
4)家庭生活
传统的韩国家庭通常是由居住在一起的几代人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庭制度是过去由于传统的农耕社会时代需要许多劳动力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这种大家庭正逐渐消失,而趋向小家庭化。
在韩国家庭中,一家之主的家长通常是权威的象征,家长施教家训,其他人顺从家长的权威。
服从长辈被认为是一种值得称颂的美德,这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原因,而且这一礼节到现在一直支配着韩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男子被赋予供养和保护家庭的责任以及发号施令的权利。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男女平等的意识的强化,韩国的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正迅速得到改变。
1991年修改的家庭法确立了对男女的平等财产权,并且第一次为离婚妇女提供了对财产权和子女养育权的选择权。现在的年轻一代一边独立生活,一边使自己去适应正在变化着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环境。
5)姓名
韩国人的姓名基本都是以韩语的三音节发音的三个汉字组成。第一个字是姓,后面的两个字是名字,名字中有一个字通常代表辈分,这与中国有些相似。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已不能用汉字书写的韩国文字为孩子取名。
韩国的姓大约有300个,其中最常见的有金、李、朴、崔、张、赵、郑、韩、姜、柳、尹等。
韩国妇女婚后不改姓。除非在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韩国人一般不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兄弟姐妹之间,年幼的要叫姐姐或哥哥,不得直呼其名。
5.节假日和民俗游戏
和中国一样,韩国也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盛大的三大节日便是“岁首”(农历正月初一,中国称春节)、端午(农历五月初五)、秋夕(农历八月十五,中国称中秋节)。每逢节日举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游戏活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游戏活动有:“岁首”(中国称春节)的掷骰和跳板,端午的荡秋千,秋夕的“江江水月来”的舞蹈和摔跤等。
同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是春节一样,在韩国也把大年初一的“岁首”作为最盛大的节日。岁首的韩国语发音(SUL)出自于“陌生”之意的一个发音音节,意思是对新的一年感到陌生。
岁首的民俗游戏当中玩掷骰的方法是这样的,它是根据将4根小木棒抛掷空中落地后形成的不同组合点数决定棋子在棋盘上进退的游戏。每个队有4颗棋子,每队选出一位队长走棋,谁最先将各自的4个棋子走完一圈,谁就获胜。跳板,即踏跷跷板,是妇女喜爱的游戏之一,把一块扁长木板中间担在一个支撑物上,两人分立在木板两端,其中一人直向上跳离木板,另一个人则利用她降落在木板上的反弹力跃向空中。据说,这种游戏起源于高丽末期,为的是让受礼教而关在家里的女孩能有机会看到围墙外的光景。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亦称端阳或元中节。端是指“开始”,即“第一个”,午与“五”相通,是一年当中阳气最盛之日,所以被当作最盛大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在全国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游戏就是荡秋千,这是从高丽末期开始传下来的一种妇女愿意玩的游戏。秋千一般吊在很高的大树上或专门埋制的高高的秋千架上。在秋千前方高处悬挂铃铛,以踢到铃铛的次数决定胜负。
秋夕,即农历八月十五,也叫中秋节。这一天全家聚集在一起。穿上新衣服,用刚收割的米酿制的酒和松饼、稻米祭祀祖宗,感谢祖宗神仙带给他们的丰收,还要举行扫墓。秋夕举行各种游艺活动,村里的妇女们聚集在村头空场,在皎洁的月光下跳起“江江水月来”舞蹈。她们手拉手围成圈子,一边唱“江江水月来”,一边转圈。
摔跤是韩国的一项传统的民俗游戏,角逐者双方抓住对方的腰带将对方推倒或摔倒,致使对方两脚之外的身体任何部位着地而取胜,对获得冠军者授予“大力士”称号,奖品有布匹、大米、黄牛等。
6.文化艺术
韩国的艺术尊重自然,在绘画和陶瓷制品中可以看出朴素幽雅的一面,新罗统一三国之后兴起的佛像雕刻当时是鼎盛时期。8世纪中叶兴建于庆州附近的石窟庵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最精致的石雕遗迹之一。
青铜时代的各种青铜文物,其中包括刀、钟等,都证明韩国古代的金属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新罗时期的青铜钟以其优雅的设计、洪亮的声音而著称。
朝鲜王朝时期的韩国陶瓷艺术达到了顶峰,通常装饰以“四君子”(梅、兰、竹、菊)。
韩国的音乐可分为民俗音乐、西方音乐和东西结合音乐。
韩国的传统舞蹈中,宫廷舞蹈(鹤舞、剑舞)最具代表性,现在是现代舞(芭蕾)成为主流。
7.名胜古迹
1)汉城
汉城是韩国的首都,人口1100多万,是韩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现有李朝时代建造的景福宫、德寿宫等故宫和城门、城楼以及国立博物馆。
韩国民俗村位于汉城附近的龙仁,该传统式的村庄重现了古代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展现着衙门、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民居等各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在这里可以接触到韩国的传统文化和韩国固有的传统风俗。
2)庆州
庆州作为古代新罗王国的首都已有千年之久的历史,有着保存完好的王室陵墓、佛像、石塔、寺院、城墙等古迹遗址。代表灿烂的新罗文化和民族之精髓的佛国寺、石窟庵等遗址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3)扶余、公州
扶余、公州是多年灿烂的百济文化持续1300多年繁荣发展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学习到韩国民族的历史。在扶余和公州,每隔一年的10月举办百济文化节。
4)济州岛
济州岛因其火山景观、美丽如画的亚热带风光、瀑布和徒步旅行的小径以及所具有的人文和天然景致相融合的环境而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该岛有汉拿山、碧绿潭、圣山日出峰、龙头岩、油菜花、柑橘园、海洋博物馆等著名景点。
5)雪岳山
雪岳山是岩石、峡谷、红叶、古刹等融为一体形成壮观景色的一座名山。顺着雪岳山的东部海岸线分布着许多有名的海水浴场,许多珍稀动物栖息在这里,特别是雪岳山秋天的红叶十分壮观美丽,因此雪岳山是众多登山游客喜欢的观光胜地。
6)板门店
位于汉城以北56公里的板门店,是1953年7月27日签定停战协定、结束战争的地方。这里由联合国军和朝鲜警卫队共同管理。(此文为韩国驻青岛总领事朴钟先博士在我校讲演的稿子,有部分删节)
3、韩国的气候类型
韩国的气候特点:
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潮湿,春秋两季相当短。冬季最低气温达-12℃,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7℃。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其中6-8月雨量较大,降雨量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约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减少。
韩国各地区之间温差较大,平均温度为6℃至16℃。在全年最热的8月份,平均温度为19℃至27℃。而在全年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则在零下7℃至8℃。
(3)故宫气候类型扩展资料
韩国年均降雨量1274mm,虽然为世界年均降雨量970mm的1.3倍,但韩国人口密度大,人均降雨量3000mm,仅为世界人均降雨量34000m的9%。韩国2/3的降雨集中在6~9月份,大部分河流洪水为患,河水几乎全部流入大海,其他时间河水较少,各种供水难以保证。各地降雨量的大小悬殊很大,庆北地区的年降雨量为1000mm左右,济州地区为1600mm,后者是前者的1.6倍。
参考资料网络——韩国
4、以故宫为列。谈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5、紫禁城简介
紫禁城(一般指北京故宫)的历史: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时期,故宫三大殿名称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50万件(套)。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5)故宫气候类型扩展资料:
紫禁城的部分珍品介绍
1、《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公认的千古名画第一巨作,无价之宝。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全图分为三个段落。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
该画首先收藏在北宋宫廷,曾在宫内四进三出。其最后一次出宫,是当年溥仪和溥杰偷偷运出宫廷,然后被带到长春,最终凌乱地堆在了东北博物馆的临时库房。1950年冬天,古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无意中发现该图。当时已出现多幅该画赝品,杨仁恺最初不敢相信这幅就是真品,经多方鉴定方确认其身份。
2、《平复帖》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在于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被尊为“中华第一帖”。创作时间至少在1700年前,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60多年,至今不腐。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因有“恐难平复”的字样,故取名《平复帖》。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
3、《梅鹊图》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此图轴丝质,依画稿缂织。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所用丝线之经密度20根/cm,纬密度44-46根/cm,精工细密。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京故宫
6、北京故宫简介 雄伟壮丽的故宫,是北京城的中心。这组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和独特风格的庞大建筑,始建于
(一)殿堂
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如南北朝宫殿中的“东西堂”、佛寺中的讲堂、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为台阶、屋身、屋顶三个基本部分。其中台阶和屋顶形成了中国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因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殿和堂在形式、构造上都有区别。殿和堂在台阶做法上的区别出现较早:堂只有阶;殿不仅有阶,还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还有一个高大的台子作为底座,由长长的陛级联系上下。殿一般位于宫室、庙宇、皇家园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轴线上,其平面多为矩形,也有方形、圆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间和构件的尺度往往较大,装修做法比较讲究。堂一般作为府邸、衙署、宅院、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样,体量比较适中,结构做法和装饰材料等也比较简洁,且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征。
(二)楼阁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楼是指重屋,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阁一般平面近方形,两层,有平坐,在建筑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阁为主体的,独乐寺观音阁即为一例。楼则多狭而修曲,在建筑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经楼,王府中的后楼、厢楼等,处于建筑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厢位置。后世楼阁二字互通,无严格区分, 古代楼阁有多种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楼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三层。阙楼、市楼、望楼等都是汉代应用较多的楼阁形式。汉代皇帝崇信神仙方术之说,认为建造高峻楼阁可以会仙人。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种楼阁。北魏洛阳永宁寺木塔,高“四十余丈”,百里之外,即可遥见。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可以登高望远的风景游览建筑往往也用楼阁为名,如黄鹤楼、滕王阁等。中国古代楼阁多为木结构,有多种构架形式。以方木相交叠垒成井栏形状所构成的高楼,称井□式;将单层建筑逐层重叠而构成整座建筑的,称重屋式。唐宋以来,在层间增设平台结构层,其内檐形成暗层和楼面,其外檐挑出成为挑台,这种形式宋代称为平坐。各层上下柱之间不相通,构造交接方式较复杂。明清以来的楼阁构架,将各层木柱相续成为通长的柱材,与梁枋交搭成为整体框架,称之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变异的楼阁构架形式。
(三)亭
中国传统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俗称亭子,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亭”又指古代基层行政机构,兼设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形胜之地,如山冈、水边、城头、桥上以及园林中。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连环、梅花、扇形等多种形式。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锥形及其他形式复合体。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陵墓、宗庙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伟壮观,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轻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构造作法,亭的结构以木构为最多,也有用砖石砌造的。亭多做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四角攒尖顶在汉代已出现,八角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在唐代明器中已有发现。宋《营造法式》中所载“亭榭斗尖”,是类似伞架的结构。这种做法可以从清代南方的园林中见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攒尖亭多用扒梁,逐层叠起。矩形亭的构造则基本与房屋建筑相同。
(四)廊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和韵律感的重要手段。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格局、体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庄重、活泼、开敞、深沉、闭塞、连通等不同效果。园林中的游廊则主要起着划分景区、造成多种多样的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引导最佳观赏路线等作用。在廊的细部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又称美人靠或吴王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性建筑构件。
(五)台榭
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无壁、规模不大的敞厅,供眺望、宴饮、行射之用。有时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台榭的遗址颇多,著名的有春秋晋都新田遗址、战国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国故城遗址、秦咸阳宫遗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阶梯状夯土台。榭还指四面敞开的较大的房屋。唐以后又将临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筑物称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于台榭的另一类型建筑。
(六)庙
中国古代的祭祀建筑。形制要求严肃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1、祭祀祖先的庙。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庙制历代不同。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2、奉祀圣贤的庙。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庙,又称文庙。孔丘被奉为儒家之祖,汉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奉儒学。山东曲阜孔庙规模最大。奉祀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庙称关帝庙,又称武庙。有的地方建三义庙,合祀刘备、关羽、张飞。许多地方还奉祀名臣、先贤、义士、节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阳奉祀三国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汤阴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岳王庙”和“岳飞庙”。
3、祭祀山川、神灵的庙。中国从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设庙奉祀,如后土庙。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的神庙,其中泰山的岱庙规模最大。还有大量源于各种宗教和民间习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财神庙等。
(七)坛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坛既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组建筑群的总称。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别覆以三种颜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八)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塔起源于印度,也常称为“佛图”、“浮屠”、“浮图”等。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
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
塔的种类众多,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按性质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金属塔、陶塔等;按结构和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楼阁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兴教寺玄奘塔、苏州云岩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荐福寺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单层塔著名的有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北京云居寺石塔群、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等。剌嘛塔塔身涂白色,俗称“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山西五台县塔院寺白塔等。金刚宝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九)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作屏障用的墙壁,又称照壁、照墙。影壁能在大门内或大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明清时代影壁从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门外两侧多用八字墙,与街对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对,在门前形成一个略宽于街道的空间;门内用一字形影壁,与左右的墙和屏门组成一方形小院,成为从街巷进入住宅的两个过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门外。农村住宅影壁还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筑的,上加瓦顶。宫殿、寺庙的影壁多用琉璃镶砌。明清宫殿、寺庙、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龙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龙壁也很有名。
(十)坊表
中国古代具有表彰、纪念、导向或标志作用的建筑物,包括牌坊、华表等。牌坊 又称牌楼,是一种只有单排立柱,起划分或控制空间作用的建筑。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构件而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上施屋顶的称为牌楼,这种屋顶俗称为“楼”,立柱上端高出屋顶的称为“冲天牌楼”。牌楼建立于离宫、苑囿、寺观、陵墓等大型建筑组群的入口处时,形制的级别较高。冲天牌楼则多建立在城镇街衢的冲要处,如大路起点、十字路口、桥的两端以及商店的门面。前者成为建筑组群的前奏,造成庄严、肃穆、深邃的气氛,对主体建筑起陪衬作用;后者则可以起丰富街景、标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镇中有跨街一连建造多座牌坊的,多为“旌表功名”或“表彰节孝”。在山林风景区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观的前奏,又是山路进程的标志。
华表为成对的立柱,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汉代称桓表。元代以前,华表主要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顶上立白鹤,多设于路口、桥头和衙署前。明以后华表多为石制,下有须弥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纹石板,称云板;柱顶上原立鹤改用蹲兽,俗称“朝天吼”。华表四周围以石栏。华表和栏杆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时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个别有立在桥头的,如北京卢沟桥头。明永乐年间所建北京天安门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华表是现存的典型。
一、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万里长城已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闻名于世界。
长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修筑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当时的秦、赵、魏、齐、燕、楚等诸侯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卫,都兴建了长城。秦兼并六国后,为防范北方匈奴的突袭,于公元前213年发起了修筑长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赵、魏的原有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整个工程共征用民工30万人,连续花了l0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今岷县),沿着黄河到内蒙临河,北达阴山,南到山西雁门关,东抵辽东的长城,全长达3000多公里。由于长城工程极其艰巨,民工境况非常悲惨,故留下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汉代除重修秦长城外,又修筑了内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长城,以及凉州西段长城。凉州西段长城北起内蒙古居延海(今额济纳旗境内),沿额济河,经甘肃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门关进入新疆。整座长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构成了一个严整的防御体系。
汉以后的北魏、北齐、隋 、金等朝代都对长城进行过部分修建,到了明代则进行了全面的重修。明代所修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全长约6700公里(一万三干多华里)。整个重修过程前后达100多年,可见工程的浩大和艰巨。其中,山西以东的长城采用内部夯土,外面用砖石砌筑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长城全用夯土筑成。整座长城上又建有很多关城,关城都建在地势险峻的要地,著名者有嘉峪关、居庸关、山海关等。其中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关城中最完整的一处。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气势雄伟,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相传,在修建这座雄关时,不但设计和建造技艺高超,而且连用料的计算也非常精确。在关城建成之后,仅剩了一块砖,这块砖被后人放在重关的小楼上,作为纪念。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重修的,以前的长城则只剩下一些遗迹了。
绵延万余里的长城穿越在崇山峻岭、急流、溪谷等险峻的地段之上,工程之艰巨是难以想象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磅礴气概和聪明才智,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测量、规划设计、建筑技术、工程管理以及军事技术的高超水平。
二、故宫
故宫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1087亩,合72万多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和独待风格。
故宫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时所建的宫城。从总体布局上说,它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所谓的外朝和内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作为两翼,为行使朝政的主要场所。内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构成,为皇室的生活居住区。按四根柱为一间的传统进行计算,共有近万间之多,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宫殿群由紫禁城围护,城高10米,外又围以52米宽的护城河。整座城开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南门为午门、北门为玄(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楼。每座角楼各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结构复杂,式样奇特,为古建筑中罕见的杰作。关于角楼的建造,还流传有鲁班用秫秸编成蝈蝈笼作模型示范的传说。整个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规则,主次有序,并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间丰富多变。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在城墙墩台上建有一组建筑。正中是宽九间的庑殿顶重檐大殿,两侧有联檐通脊的殿阁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个高大的角亭。这一组建筑称五凤楼,巍峨壮丽、气势浑厚。进午门,经过一个大庭院,再过金水桥,入太和门,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依次建筑在一个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基台高8.13米,分3层,用汉白玉砌筑而成。每层当中都有石雕御路,边上都装饰有栏板、望柱和龙头。据统计,计有透雕栏板1414块,刻有云龙翔风图案的望柱1460根,龙头1138个。这些石雕装饰,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同时,在结构功能上又起着排水的作用。栏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龙头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当下雨,水由龙头流出,恰似千龙喷水,蔚为大观。
太和殿又称金鸾殿,是皇帝发布政令和举行大典的场所。殿高35.05米,宽63.96米,深37.20米,是故宫最大的建筑,也是现存全国最大的木构建筑。它的结构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即,先在栓础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梁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层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过小柱重叠几层梁,逐层加高,每层的梁逐层缩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层立脊瓜柱,在两组构架之间横搭檩枋;在檩上铺木椽,椽上铺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于梁架逐层加高,小梁逐层缩短,从而形成斜坡式的屋面;屋檐出挑则采用斗拱承接,既可承重,又可增添装饰效果,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太和殿即采用这种结构,用73根大木柱支承梁架形成重檐庑殿式屋顶,上檐斗拱出跳单翘三重昂九踩,下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整座建筑庄严雄伟,富丽堂皇,起着显示皇权至尊的效果。
与外朝要求宏伟壮丽、庭院开阔明显不同,作为帝后生活居住区的内庭呈现庭院深邃的特征,东西六宫各自成一体,排列井然。又有后苑御花园,幽美恬静,可供游乐。
整个故宫的布局,以午门至神武门作中轴,呈对称性排列。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天安门,向北延伸至景山,恰与北京古城的中轴线相重合。登上景山,眺望故宫,飞檐重叠,琉璃连片,壮丽辉煌,气象万千,堪称中国传统建筑之瑰宝。
三、颐和园
园林融汇了建筑美、艺术美和自然美,它是科技和艺术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果。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艺史中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几干年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创建有成干上万的精美园林。颐和园就是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皇家园林,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世界的园林建筑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部,方圆8公里(十六里),占地4350亩,规模宏伟,景色秀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的金代,金章宗曾在此建金水院,是当时的西山八院之一。其山称金山,引玉泉诸水至山下为池,叫金水池。元时,据说有一老人在山上挖得—个刻有花纹的大石瓮,便改金山之名为瓮山。元世祖曾命郭守敬两次引玉泉诸水至山下,并把金水池疏浚扩展为大水库,先后易名叫瓮山泊和大泊湖,俗称西湖或西海子,挖湖之土运上山加高瓮山,从而成为山高水阔的风景胜地。明代又改瓮山为金山,改瓮山泊为金海,在山上建圆静寺,在湖畔建好山园行官,总称好山园,俗称西湖景。1750年,清乾隆皇帝在圆静寺基础上,修建大报恩寺,为他的母帝祝寿,并改金山为万寿山,又对金海进行疏浚,改名昆明湖,整个园林叫清漪园,工程历时15年建成。自此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以及畅春园、圆明园,合称“三山五园”,而清漪园独具特色,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之誉。令人气愤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三山五园同遭厄运,被洗劫后又被纵火焚毁,清漪园除个别建筑外均成灰烬。1886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历时10年,进行修建,并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掠夺和焚毁,1902年,慈禧再次修复。现存的颐和园,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技艺的高超造诣,也把列强的侵华罪行和清末统治者的腐败误国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颐和园继承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有所发展。全园的布局,大体可分为东宫门和东山、前山、后山、昆明湖等几个部分。整个园林有如下几个突出的持点:
1、以水取胜。水域面积占全园的3/4,设计者依据水面开阂的特点,进行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部面临昆明湖,或是俯览湖面。为避免开阔的湖面显得单调,用长堤把湖面划分为几个区域,还在湖中布置了凤凰墩、治镜阁、藻鉴堂等岛屿,以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等海上三神山,从而使水域既开阔又富有情趣。
2、湖山结合。湖北岸的万寿山高58米,好像翠屏峙立。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前山是全园的中心,正中为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而下是佛香阁、檀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以达湖面。其中,琉璃砖瓦的无梁殿(智慧海)和高41米的佛香阁,气势雄伟,为最具特色的建筑。这组中轴线的两旁,布置了许多陪衬的建筑物。抱山环湖一带建有长廓和石栏,把湖与山明显地区分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3、对比鲜明。前山建筑壮丽,金碧辉煌,后山建筑隐蔽,风景幽静;昆明湖浩荡壮阔,后湖(苏州河)怡静精巧,东宫门内建筑密集,西堤和堤西区景物琉落有致。强烈的反差,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更添情趣。
4、景随步转。依据不同的地理特点,用楼、台、亭、阁、斋、堂、轩、馆、曲槛回廊以及假山花木等组合成各不相同的景点。各景点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有机的联系,使人们漫步园内,景色随处变换,层出不穷。
5、借景手法。设计者不仅考虑了园内景物的相互配合借用,而且充分地利用周围的景色,使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等,恍如园中的景物。这种园内、园外均有景色的巧妙手法,给人一种园林范围更加扩大的感受。
6、园中有园。在万寿山东麓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依照无锡惠山园,建造了谐趣园。它以水池为中心,配以堂、轩、亭榭、楼阁、游廊、小桥,自具独立的格局,成了园中之园。而且它清雅幽静,与东宫门内密集的宫殿建筑群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焕然一新之感。
7、集景模写。园中汇集了全国许多名胜景观,但又不是生硬仿造,而是别具神韵,如谐趣园仿自惠山园,西堤六桥仿自杭州西湖苏堤,涵虚堂、景明楼仿自黄鹤楼、岳阳楼,苏州街仿自苏州市街等,但又有很大的差异。
颐和园汇集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它“虽由人造,宛如天成”,是园林建筑的一大代表作。
中国建筑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法式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本文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具体表现为:
(一)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二)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为陪衬时,形体不会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较平淡,但若作为主体,则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宫殿中单体建筑的式样并不多,但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各个单体建筑才显示了自身在整体中的独立性格。
(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适应性很强。这个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为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屋顶构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改变构架体系而将屋面作出曲线,并在屋角作出翘角飞檐,还可以作出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依靠间的灵活搭配和式样众多的曲线屋顶表现出来。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以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结构美。
(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构件规格化,也促使设计模数化。早在春秋时的《考工记》中,就有了规格化、模数化的萌芽,至迟唐代已经比较成熟。到宋元明三年(1100) 编成的《营造法式》,模数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简化。建筑的规格化,促使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也保证了各座建筑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规格化并不过于限制序列构成,所以单体建筑的规格化与群体序列的多样化可以并行不悖,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显然这是进步的成熟现象。中国古代建筑单体似乎稍欠变化,但群体组合却又变化多端,原因就是规格化与多样化的高度统一。
7、北京故宫是什么样子的。
北京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
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7)故宫气候类型扩展资料
北京故宫内部介绍:翊坤宫是紫禁城内廷西六宫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慈禧为贵妃时居住于此。后来慈禧住储秀宫时,每逢节日就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
保和殿是紫禁城三大殿之一,是举行“殿试”及盛大宴会的场所。乾清门是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大清门,在天安门正前方,因为明清时期认为最主要的敌人是来自于南方,因此大清门建造的气势恢宏,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但遗憾的,五十年代扩建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将其拆除。午门是紫禁城正门,只有皇帝出入正门,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
8、下列关于北京的描述错误的是()A.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B.北京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C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百边缘,西北部是燕山、西部是太行山,故A说法是正确度的;北京属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问,故B说法是正确的;北京的世界遗产有颐和园、明清故宫、八达岭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天坛等答,而明孝陵位于南京,故C说法是错误的;我回国的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是位于北京的答中关村,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9、读“北京市略图”回答问题.(1)北京大致位于40°N,属于______气候,气候特点夏季______,冬季______.
(1)北京市位于北方地区,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属于温带季风气抄候;
(2)河北省(简称冀)怀抱着北京市和天津市(袭简称津);
(3)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北百部A是燕山,西部C是太行山,面向渤海,太行山以西是黄土高原;
(4)从图中看出,北京的度河流多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流注入渤海,由此可知北京的地势特点是东北高,东南低;
(5)天知津港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出海港口;
(6)北京的历史文化遗存、名胜古迹众多,有故宫、颐和园、长城等.
故答案为;(1)温带季风;高温多雨;寒冷干燥;道(2)冀;津;(3)渤;太行;黄土;(4)西北高,东南低;(5)天津;(6)故宫、颐和园.
10、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此季节北京的气候特点是 A.秋高气爽 B.炎热干燥 C.高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