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气候变化的错误

气候变化的错误

发布时间:2020-07-14 05:40:03

1、气候变化问题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环境问题 是对还是错?

全球最为突出的气候变化问题莫过于“全球变暖”问题,也就是“温室效应”。究其根由是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炭过多。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者大量砍伐树木并燃烧所释放出来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炭,也是人们所说的“温室气体”。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导致的结果。尽管国家提倡可持续发展经济,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也会导致二氧化炭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进而导致全球变暖。

2、气候变化的有利影响

你这里所说的气候变化确切的说应该是气候变暖吧。
全球气候变暖有害也有利。有利方便表现为:
1.全球温度上升,冬季变暖,则因寒冷而知死亡的人数会远远下降。当然,温度上升,出现高温热浪也会死人,过去一直认为温度上升发病率及死亡率将增加。但是冬季死亡率及发病率远高于夏季道。即使温度升高会是一些地区的发病率和死回亡离增加,也会被冬季升温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而平衡。
2.全球变暖,高纬度地区变暖,有利于农业和林业的种植面积扩大。答同时,温度上升使生长季节变长有利于农业及林业,还可减少供暖以及建筑造价等。

总之,中等程度的变暖对人类健康及经济的影响是正面的。

3、什么是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

气候一定会沿着科学家预测的方向变化吗?我们现在的回答只能是三个字“不一定”。因为气候变化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现在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不确定因素。我们在上面讲到的气候变化情景中包含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降水变化情景的不确定性比温度的更大。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量数据中的不确定。包括对温室气体源和流的了解有限,以及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受各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众多因子的制约,使得准确地预测未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相当困难。

(2)由于目前对碳循环、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物理、化学过程的认识有限,因此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转化成对气候系统的“辐射强迫”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气候模式本身的缺陷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研究有很大影响。要预测未来50~100年的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必须依靠复杂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和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但是,目前气候模式对云、海洋、极地冰盖等的描述还很不完善,模式还不能处理好云和海洋环流的效应,以及区域降水变化等。

(四)气候极端事件很少发生,在统计上只是边缘分布,而且很容易与错误资料混淆。目前缺少高精确度、高分辨率、长时期的全球观测资料,用来识别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目前的气候模式也还不能用于研究小尺度的气候极端事件的特征。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气候极端事件变化的影响,目前还无法区分。

(五)就预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情景而言,适合中国使用的气候模式仍处于发展之中,迄今所用的国外模式尚不能准确地构筑中国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这对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4、为什么人们不想相信气候变暖存在

气候变暖?你到底相信谁?
作者: 郑若麟
这几天被欧洲的寒冷冻在了家里,连我的汽车电池都在寒冷下跑光了电而趴了窝。这里那里的新闻都在说,这场北半球大雪,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场大雪。人人都在问:气候变暖变到哪里去了?
似乎是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一个巨大讽刺:欧美大陆和亚洲几天来几乎都出现了半个世纪甚至六十年以来罕见的寒冷天气,英国一些地区甚至发出了极端寒冷气候的警报,即告诫居民长时间呆在室外有可能被冻死!气候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如法国科学家阿莱格所称,其实“近十年来全球气温一直在下降?”从北京到巴黎,到处在下雪、下雪、下雪……我常驻巴黎多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距巴黎二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度!法国南部罕见雪迹的普罗旺斯都变成了白皑皑一片!实在令人无法接受地球在变暖是一个“科学事实”。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有人说,这次北半球半个世纪来最大的大雪就是地球变暖的后果?这真是把人都当傻瓜了!如果气候变暖的后果是下大雪的话,那又有何关系呢?事实上,就是气候变暖派也不得不承认,近十年来全球气温一直在下降。有人说,夏天气候上升也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是,地区性的变暖是有的,但像今天这种整个北半球都在降温,都在下雪,毕竟是少有的!法国电视五台的专题节目C dans l’air今天做了一台节目:“对地球变暖的寒冷一击”!当我听到还有人——甚至是专家——在说气候在“变暖”时,令人对今天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产生严重怀疑:也许下雪真的是气温上升,是被雪冻坏的人都疯了!节目中采访一位北京人,问他对“气候在变暖”的看法,他回答:下雪好啊,瑞雪兆丰年呀!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仅数日,就已经开始产生“哥本哈根效应”:只要是地球人,可谓言必论“气候变化”!然而问题是,无论是在法国、西方或世界其他国家,随着哥本哈根峰会为全球打开一个“气候舞台”,激烈的争论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日益认识到,事实上公众对真正在发生的事不但不了解,而且根本就很有可能在一系列以讹传讹的方式广泛传播所谓“新闻”中,不断地在误解、误传、误会中来形成对“气候变暖”、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概念。最近法国各大媒体出现了相当部分的“反弹”。网络更是非常活跃。在主流媒体和网络之间造成这么大差异的话题并不多,气候是其中之一。事实上,矛盾甚至相反的信息不断地在传递给公众,导致公众不得不问:你到底相信谁?
法国新闻周刊《快报》在峰会召开前夕公布了尼尔森研究所和牛津大学对57个国家的27000名网民所做的全球民意调查,称全球仅37%的人对“气候变化”表示担忧,比两年前同一调查低了整整四个百分点。特别是美国,从34%降到了25%。只中国相反,从30%上升到36%。然而几乎与此同时,法国《费加罗报》公布的由英国BBC广播公司和Globescan民意测验所对23个国家24071人所做的调查结果却恰恰相反:64%的人对气候变化表示担忧(比1998年的44%提高了20个百分点),但在中国这一现象却在“退步”:2007年59%的人关心气候变化,今天则为57%……面对如此矛盾的数据,你到底相信谁?
不仅仅是数据,就是在“气候到底是否在变暖”和“气候变化到底是否缘于人类工业活动”这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上,也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气候变暖理论之所以被全球媒体广泛引用,是因为它源于一个非常“权威”的机构:联合国“跨政府气候研究专家小组”(GIE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创建于1988年的这个小组先后于1990、1995、2001和2007年发表了四份报告。这些报告均有三部分:气候分析、气候变化的后果和政治对策。除了厚达数千页的报告外,还有一份37页的“综述”,专门提供给政治家做决策参考。变暖派称由于这一机构是由2500名各国气候专家组成的,因此他们的报告和结论是具有权威性的。然而这一小组成员的法国巴斯特研究所教授保尔·雷特却反对这一说法:“只要研究一下这份名单上一些人的身份即可知道,其中很多人根本不是科学家。”另一位该小组成员、美国马萨诸塞州技术研究所教授理查德·林德增也说,“其中很多人是行政和辅助人员”。而且“很多人并没有被咨询他们的意见。事实上很多专家并不同意该小组有关气候变暖的结论”。雷特教授也披露:“我认识很多真正的专家,因为不同意该小组的结果而辞职。但他们的名字却一直在这份2500名专家的名单上。”参与该小组报告撰写的教授约翰·克利斯蒂说,“媒体常常说地球变暖是一个共识,但我作为气候专家,我就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观点”。你到底相信谁?
气候变暖说认为,近两百年来气候一直在持续上升,上个世纪百年上升达0.76度。如是不加以遏制的话,将会对地球未来一个世纪造成气候上升至少2度。后果是海洋上涨、冰川融化……等灾难性结果。反对气候变暖论的专家提出,地球气候实际上一直在变化,与人类活动并没有什么联系。之所以会出现近两百年来气候正在变暖的说法,那是因为在此之前地球从十五至十八世纪经历了一段被气候和地理学家称为“小冰川期”的时期。而在此之前约1100年至1500年地球气候比今天要热得多,史称“中世纪最佳时期”。气候变暖派将今天气候变暖描述成“末日灾难”,英国伦敦大学生物地理学名誉教授菲利浦·斯托特则认为,实际上中世纪气候最高的时候,正是欧洲走向富裕时期。而再往前追溯三千年,当时气候也比今天高。你到底相信谁?
气候变暖派认为,人类工业活动造成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导致了地球气候变暖。弗吉尼亚州州立大学环境科学教授帕特里克·迈克却认为,过去150年工业活动还仅局限于少数欧洲国家时,是气候上升最明显的,达0.5度。气候最高是1940年。而到了二战全球工业化发展最迅猛,即西方“光荣三十年”时期,气候却一直在持续下降,只是到1975后才重新回升。而与此同期(1940至7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却在上升。而且反气候变暖派还认为,CO2在大气组成中仅占各种成份的0.054%,本来就微不足道,人类的影响就更小了;造成温室效应的95%的CO2是由于海洋水汽蒸发造成的,而非人类工业活动。仅仅地球火山爆发所投放的CO2,就超过人类所有工业活动外加汽车、飞机等全部投放的CO2总和;甚至动物排放的CO2也超过68亿人口自身所排放的CO2……所以气候变暖与人类没有关系。你到底相信谁?
气候变暖派最强有力的证据,是从北极冰层钻孔取冰,研究几个世纪以来CO2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大名鼎鼎的环保影片中所描述的两条曲线:CO2与气候变化有关,CO2排放越多,气温相应越高。然而反气候变暖派却提出,CO2确实与气候变化、上升有关,但分析两者曲线可以发现,气温升高在先,CO2升高却在后;在气候升高800年后,CO2才随之升高,而非相反!你到底相信谁?
类似的争议还有很多。如果说,上述争议主要集中在科学领域的话,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同样存在着分歧严重的不同说法。气候变暖派指责对方,认为反对气候变暖,是对人类未来不负责任,是对地球——我们的家园犯罪。他们要求政治家采取行动,不但要约束各国排放CO2的量,而且要建立严格的检查机制,对不遵守未来哥本哈根通过的协议的国家要有制裁手段。反气候变暖派则认为,这是在变相地限制发展中国家获得工业进步,是通过一个人类既不了解亦不可能对其有所影响(指气候)的领域进行变相“敛财”:利用征收碳税来一箭双雕,既限制了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可能性,又从中征收巨额财富。反气候变暖派认为,人类更应该投入大量金钱的,是反沙漠化、反空气污染(包括灰尘、有害气体……但不包括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是对人类有益的气体,并非污染)、反滥伐森林、研究再生能源等等有益也有可能成功、而且对人类现实利益非常明显的科研和实践,而非对CO2征税……你到底相信谁?
大众传媒不是专家。只有气候问题专家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气候科学是一门新学科,其生命力和不确定性均非常鲜明。而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超国家形式,以政治性强制手段,来涉足一个科学上定义尚有争议的课题,是否一种民主和科学的方式,这是每个人都应提出的问题。

5、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我觉得你有概念性的错误
如果你不嫌看的累,我可以给你彻底解析下气候问题。

首先我明确一下,气候并没有任何问题,这绝对真实!!

从历史真实的数据来看,从二战结束,到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候是逐渐变冷,然后从75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气候是在变暖的,从2000年到2010年,气候没有继续变暖的驱使,有专家认为,气候已经逐渐开始变冷。

我们来解析下上面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二战结束后,工业高速发展,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气候并没有变暖,反而在75年后到2000年,气温提高了,然后到目前为止,气温又没变化了,可见,气候是有一个曲线上下浮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25年左右。而这与二氧化碳,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如果二氧化碳增加会导致气温升高,那么二战结束后就不可能会有气温变冷的过程。

然后我们在来说说二氧化碳,从理论上来看,二氧化碳的确是个“保温气体”,但是我想说的是,人类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事实上是很微不足道的,二氧化碳占据大气的含量是0.054%,每年,细菌和落叶腐化过程中产证的二氧化碳大约是1500亿吨,与人类有关的活动,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是65亿吨,这个数字,连每年火山喷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要少很多。

而且,从研究冰层样本中表面,地球上存在多次冰河期和高温期,但是这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有明显的区别。历史上的气温,总是在到达巅峰之后数个世纪后,二氧化碳含量才会到达巅峰,但是二氧化碳到达巅峰后,气温已经逐渐趋于变冷的过程了。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高气温时期,由于气温逐渐变高,所以海洋里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所以才引起了高二氧化碳含量,等到气温逐渐降低,二氧化碳的释放才逐渐停止,直到不释放,最后开始“回收”二氧化碳,所以,气温的高低才会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调。

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以往理解的,二氧化碳引发高气温,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最终答案,是气温影响二氧化碳的含量。

另外再补充一点,说道保温气体,二氧化碳的保温效果其实相对是比较差的,比谁差呢?比水气差,而且是差很多~~

综合上面的说法,可以得出最终结论,气候变暖的过程,事实上是地球气候一个正常的变迁,从历史上看,地球上有比现在更温暖的时期,就是中世纪,那个时候的世界社会相当的富庶,欧洲大部分的知名教堂都是建造在那个时代,而在中国,正在经历封建社会的巅峰——开元盛世!另外在工业革命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冰河期,当时泰晤士河都结冰的,冬天经常有小贩在冰面上开店。所以气候并没有什么问题,气温的高低变化,就如同一年有四季一般正常

那么你可能会想了,为什么明明气候没有问题,现在“低碳”口号却喊的那么响呢?

那我来告诉你,哥本哈根会议,说是拯救地球的会议,其实,是经济发达的大国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而搞的政治阴谋,环境,只是被利用而已。

世界经济好比一盘水,世界各国就好比托着水的盘子。如果你端平盘子,那么盘子里的各个部分的水含量就是一样的,如果你端不平,那么势必盘子里有一部分得到的水多,一部分地方得到的水少,而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就希望,这个盘子能倾斜,自己得到的水多一点。

所以,大国就丢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正义旗帜,并且把这个口号喊的响亮,喊的正义,把环保列为道德的制高点,自己就可以"挟环境这个天子而令不臣”,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来制裁你,而且是师出有名手段还可以非常残忍,就如同中世纪教徒处罚异教徒一样,是可以动用火刑的。你要明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意味着产量下降,经济发展减缓,你发展的慢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优势就更明显,经济这盘“水”,就会倒向美国这边,美国的“水”自然就会增加了。

美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成功的划分了二战后的经济,其内容是,非洲,亚洲,南美出口原材料,廉价的粗加工商品,由美国为首的第一、第二世界国家(北美、西欧)负责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最终的产品,由本国消化,或者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当中,原材料的出口已经产品粗加工利润最为微薄,而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利润最为丰厚,所以西方列强国家富庶,我们穷。这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精心规划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见得满足现状,都想办法发展,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会破坏西方发达规划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时候,那西方就不会再容忍了。他们精心炮制出了“保护世界环境”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惊天大骗局!!

除此之外,还有更现实的问题,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如何处理好就业率,是摆在奥巴马办公桌上的大难题,奥巴马本人是蓝领阶层的代表,所以自然是要增加工人的工作岗位,为此,美国打出了两计重拳。

第一击重拳,打向了日本,就是日本丰田事件,美国通过打击丰田及其他日本高档商品,减少了进口高档的销量,降低了美国商品的成本,增加了美国商品的销量和利润,这个不在这里多说,你可以自己去了解下。

第二击重拳,直击中国。由于增加了以汽车业为首的工业不足以满足美国的就业率,也达不到奥巴马许诺的增加300万就业岗位的承诺,所以有必要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就把目标定为了节能环保新能源行业。但是美国也要确生产出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品有地方可卖,美国就把目标定在了中国。

首先,美国打了一计虚拳,要求人民币升值。
那么人民币升值,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从表面上看,这是美国为了限制中国的出口,让美国的采购商买中国的廉价商品成本提高,从而把采购目光转回到国内,这样,美国自己的工厂就会开工。
然而,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人民币只要再提高5~7%,中国工厂就要倒闭,而美国是希望人民币升值30%,这根本就是要中国企业去死。
之后,美国就威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并且成功的说服了欧盟共同给中国施压。
但是,美国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要把中国马上置于死地,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把中国拖到谈判桌上来谈判,并且增加了谈判筹码。
果不其然,中国就真的回到了谈判桌上,并且完全照着美国人的思路走。中美达成了以下共识
1、美国不再提人民币升值;2、美国考虑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体制(看清楚,是考虑,而且没说考虑多久);3、有中国出资,美国“帮助”中国制造三座第三代技术核电厂(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更安全更经济的第四代核能产品)。

说道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美国的这计重拳,其实是要为美国的节能新能源产品,找个买家,而且是强迫别人买,这个当年英国为了取得在中国的经商特权而打的鸦片战争,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我可以明确告诉您,所谓的气候危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政治家永远是黑暗的,这依然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如果说真的有气候危机,那是指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制造气候恶化的假象,来剥削我们发展中国家。事实上,现在社会名义上是要保护环境,而实际上做的是破坏环境,太阳能电板所用材料是多晶硅,这东西在制造过程中是非常破坏环境的,我们的环境危机,真正来源正是这类东西,垃圾围城,水资源污染才是真正威胁我们和自然界的元凶!而不是二氧化碳。

为了保卫我们的经济(而不是环境),我建议大家,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们要做的、我们能帮助国家的地方在于: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尽可能去购买国产货,去国内企业、商家消费,让人民的财富留在国内,而不是被外国人赚走。让我们国内企业多赚钱,他们才有条件给员工更多工资,有了更多的工资,才能更加促进消费,振兴中国的零售业,使得中国经济走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我们的经济才会更发达,我们每个中国人才能受惠,我们的国家在对外谈判上,才有更多的底气!! 至于环境,我只是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水资源污染和垃圾围城!

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一定地域的气候变化、酸雨、土地荒漠化等,错在哪里?没有

很多啊,你的不全面。资源问题,污染问题,土地侵占利用问题,粮食问题,还有人类生态问题等等!再展开叙述一下才会给分的!如果你的是考试的话!

7、为什么说怀疑气候变化的认错了

全球变暖根本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这只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一个学术问题。
楼主你去看看坎昆会议的各国态度。气候问题最先是欧洲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欧洲发达国家节能减排做的好,技术水平高,工业发展中需要大规模排放二氧化碳的时期已经过去 。相反,中国、印度、巴西这些发展中国家依然贫穷落后,国家需要大力消耗能源发展经济;而且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他们就心慌了,罗织各种证据说地球上二氧化碳太多了,排放太多地球气候会有危险,借此阻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发展。
美国的反对态度不值得奇怪。因为美国的能源浪费水平大大超过欧洲。日本是跟着美国干爹走的,俄罗斯纯粹是蹚浑水的。
大家就在一起为这个事争吵,搞来搞去搞出来个京都议定书。美国就说,我根本就不赞同这玩意,现在还让我出钱帮发展中国家减排,都一边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虽然国内污染很厉害,但不能减,这么好的发展机遇怎么能为这莫须有的气候问题给阻碍呢,所以温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是单位GDP能耗减少45%。这既堵住了欧洲的嘴,又占据了道义上的主动。其实哥本哈根会议就是中美两国给搞黄的。
今年冬天北半球到处都在闹寒潮,欧盟国家不服,还在四处造谣。说天气冷也不会改变全球变暖的趋势。中美等国表面都说是啊是啊,其实背地里都在骂:欧盟你真不要脸。
其实从整个第四纪时期的气候变化来看,数百年尺度内的气候变冷和变热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已故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曾根据中国历史文献、考古和气候资料,对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进行总结。结果显示,这5000年来,中国一直在进行有规律的寒暖交替,周期大概在200~500年之间。近来欧洲国家所宣扬的冰川融化问题,其实自第四纪冰期结束以来一直在进行,已经融化了一万年。而且气候变化在学术上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即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问题。在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欧洲国家就把它拿出来忽悠广大发展中国家,真的是用心险恶。
至于咱们小老百姓么,中国的天气预报都还是挺准的,按时加减衣服就行了,不用担心。

8、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9、哪些日常的行为会导致气候变化?

有一句话说的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想人类享受科技的便利也是如此,你现在享受的舒适生活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只不过将灾难转接给了地球,由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共同承担而已。

我觉得,人类过度追求高科技带来的利益,只会加剧环境的恶劣。我曾经看过一组数据,自2017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外卖平台蓬勃发展,同样的,一次性餐具行业也迎来了春天。据统计,单是红黄蓝三大外卖平台每一天产生的餐具就达到2000万份。泡沫餐具和塑料袋这些外卖垃圾都是环保大敌,更不用说一次性筷子的需求增大对于森林的破坏性了。

而这些,恐怕是最初开发出外卖平台的公司所没有预见到的。而真正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入了市场的洪流,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当然,并不是说这一切都是开发者的错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职责为之出声。如果开发之初,专家能够预见;如果审批之时,国家能够防控;如果方兴未艾之际,媒体能够发声;如果如火如荼之后,用户能够慎思——那才是我们真正为自己的家园所应该做的。任何科技都不应当凌驾于环境之上,否则终有一天,我们会躺在我们制造的最高科技的棺材里迎接毁灭。

与气候变化的错误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