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息烽的相关资料
息烽概况
[编辑本段]
位于中国贵州省中部,乌江南岸。息烽县总面积1036.5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25.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5万人,非农业人口2.84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
县人民政府驻永靖镇,邮编:551100。行政区划代码:520122。区号:0851。拼音:Xifeng Xian。
地名由来
[编辑本段]
息烽县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秦朝时属新象郡且兰县,隋时属牂牁郡牂牁县。因地处黔中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不断。公元1682年,明朝廷派兵平息战火,驻兵县境,筑坚城一座,崇祯皇帝取“平息烽火”之意,赐名“息烽”。明建息烽于襄千户所,隶属贵州都指挥司。清撤卫所并入修文县 。公元1914年,息烽正式建县。
地理位置
[编辑本段]
息烽地处贵州省中部,省城贵阳市北郊,贵州第一大河——乌江南岸。地理座标为东经106°27′29〃至106°53′43〃,北纬26°57′42〃至27°19′45〃。东临开阳,南接修文,西北与遵义、金沙两县相望。县城南距省会贵阳66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87公里,是黔北及重庆、四川两省市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
生态气候
[编辑本段]
息烽县森林覆盖率达40%,境内原生天然林多,大部分地区林木丰茂,水土保持良好,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息烽县南高北低,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16℃,年降雨量950毫米—1200毫米,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期在270天以上。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高差大,气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适宜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多种农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
[编辑本段]
息烽县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境内峰丛山地与丘陵、小盆地相间,海拔最高1749.6米,最低609.2米,相对高差1140.4米,南望山、西望山两大山脉东西排列,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全县土地面积10万公顷,其中有耕地3.3万公顷、林地4万公顷、园地0.03万公顷、草地1万公顷,水域0.17万公顷。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磷、铝、硫铁、褐铁、硅、水晶、重晶石、高岭土等,其中尤以煤、磷储藏最丰、品位最高。生物资源已查明的树木有104科263种,野草61科227种,药用植物110科227种,水生、陆生和两栖动物数百种。县境北濒贵州省储水量第一的乌江库区,境内河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7.8公里,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条,多年平均流量5.85亿立方米,平水年常年保有储水量4.65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主产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籽、烤烟、花生、茶叶。有机械、化工、食品、建材、采矿等工业。玄天洞、猫洞、集中营旧址、南望山、温泉、高滨洞为名胜古迹。
城镇建设
[编辑本段]
息烽县城建设始于明代天启二年(1623年),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挟贵州宣慰使安位起兵反明。崇祯三年(1630年)战乱平息后,为遏制水西东侵,朝廷在今县境内筑城3座,设立了息烽、于襄、诘戎3个守御千户所,其中息烽城驻军1200余人。清咸丰年间,息烽城毁于战火。同治九年,重建息烽城。民国二十七年(1938),息烽城垣全部拆除。
解放后,息烽县城兴建了大批砖混结构的房屋和供水系统,街道全部铺设沥青路面,城区面积不断拓展。1996年,息烽县实行市带县体制后,在贵阳市人民政府、云岩区和市属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相继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11个小区建设详规,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改造、硬化宽7米至20米的县城道路13条4570米,新建、改造了照明和排污设施,完成了河道治理和城市绿化工程,绿化率达35%。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社会停车场、宣传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水厂,县城日供水能力增至2万吨。
随着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房地产开发蓬勃兴起,9家房开商累计计划投资2亿元,现已开发商品房10、95万平方米。同时投资1800万元,兴建西门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和“城中城”综合市场一期工程,引进贵州广建公司投资3.6亿元,建设长1696米、宽41米的南在街,开发商品房61万平方米,目前主干道已硬化通车。南大街建成后,城区面积将拓展到17.12平方千米,居民可增至8――10万人。
与此同时,各乡镇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5年,小寨坝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荣获国家建设部“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镇”称号,2001年,被列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镇。目前,息烽县已引进贵阳中化开磷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打造全国磷化工基地,一座面积10.4平方千米,居民4-5万人的新型工业城镇即将崛起,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2、息烽的资料!!
位于中国贵州省中部,乌江南岸。息烽县总面积1036.5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25.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5万人,非农业人口2.84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
县人民政府驻永靖镇,邮编:551100。行政区划代码:520122。区号:0851。拼音:Xifeng Xian。
地名由来
[编辑本段]
息烽县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秦朝时属新象郡且兰县,隋时属牂牁郡牂牁县。因地处黔中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不断。公元1682年,明朝廷派兵平息战火,驻兵县境,筑坚城一座,崇祯皇帝取“平息烽火”之意,赐名“息烽”。明建息烽于襄千户所,隶属贵州都指挥司。清撤卫所并入修文县 。公元1914年,息烽正式建县。
地理位置
[编辑本段]
息烽地处贵州省中部,省城贵阳市北郊,贵州第一大河——乌江南岸。地理座标为东经106°27′29〃至106°53′43〃,北纬26°57′42〃至27°19′45〃。东临开阳,南接修文,西北与遵义、金沙两县相望。县城南距省会贵阳66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87公里,是黔北及重庆、四川两省市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
生态气候
[编辑本段]
息烽县森林覆盖率达40%,境内原生天然林多,大部分地区林木丰茂,水土保持良好,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息烽县南高北低,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16℃,年降雨量950毫米—1200毫米,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期在270天以上。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高差大,气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适宜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多种农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
[编辑本段]
息烽县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境内峰丛山地与丘陵、小盆地相间,海拔最高1749.6米,最低609.2米,相对高差1140.4米,南望山、西望山两大山脉东西排列,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全县土地面积10万公顷,其中有耕地3.3万公顷、林地4万公顷、园地0.03万公顷、草地1万公顷,水域0.17万公顷。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磷、铝、硫铁、褐铁、硅、水晶、重晶石、高岭土等,其中尤以煤、磷储藏最丰、品位最高。生物资源已查明的树木有104科263种,野草61科227种,药用植物110科227种,水生、陆生和两栖动物数百种。县境北濒贵州省储水量第一的乌江库区,境内河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7.8公里,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条,多年平均流量5.85亿立方米,平水年常年保有储水量4.65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主产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籽、烤烟、花生、茶叶。有机械、化工、食品、建材、采矿等工业。玄天洞、猫洞、集中营旧址、南望山、温泉、高滨洞为名胜古迹。
城镇建设
[编辑本段]
息烽县城建设始于明代天启二年(1623年),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挟贵州宣慰使安位起兵反明。崇祯三年(1630年)战乱平息后,为遏制水西东侵,朝廷在今县境内筑城3座,设立了息烽、于襄、诘戎3个守御千户所,其中息烽城驻军1200余人。清咸丰年间,息烽城毁于战火。同治九年,重建息烽城。民国二十七年(1938),息烽城垣全部拆除。
解放后,息烽县城兴建了大批砖混结构的房屋和供水系统,街道全部铺设沥青路面,城区面积不断拓展。1996年,息烽县实行市带县体制后,在贵阳市人民政府、云岩区和市属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相继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11个小区建设详规,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改造、硬化宽7米至20米的县城道路13条4570米,新建、改造了照明和排污设施,完成了河道治理和城市绿化工程,绿化率达35%。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社会停车场、宣传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水厂,县城日供水能力增至2万吨。
随着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房地产开发蓬勃兴起,9家房开商累计计划投资2亿元,现已开发商品房10、95万平方米。同时投资1800万元,兴建西门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和“城中城”综合市场一期工程,引进贵州广建公司投资3.6亿元,建设长1696米、宽41米的南在街,开发商品房61万平方米,目前主干道已硬化通车。南大街建成后,城区面积将拓展到17.12平方千米,居民可增至8――10万人。
与此同时,各乡镇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5年,小寨坝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荣获国家建设部“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镇”称号,2001年,被列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镇。目前,息烽县已引进贵阳中化开磷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打造全国磷化工基地,一座面积10.4平方千米,居民4-5万人的新型工业城镇即将崛起,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行政区划
[编辑本段]
息烽县辖4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永靖镇、温泉镇、九庄镇、小寨坝镇、青山苗族乡、西山乡、养龙司乡、石硐乡、鹿窝乡、流长乡。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1999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161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23.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25万人,占总人口的5.25%。
2000年,息烽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2158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永靖镇 50457 温泉镇 20560 九庄镇 25870 小寨坝镇 32442 青山苗族乡 6153 西山乡 14644 养龙司乡 20146 石硐乡 20878 鹿窝乡 13398 流长乡 17035。
2001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161个村委会、9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25.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34万人,占总人口的5.6%。
2002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161个村委会、9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25.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35万人。
2003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161个村委会、9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25.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5万人,非农业人口2.84万人。
3、贵阳的地形、气候、民俗、河湖、交通等方面情况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偏北,东经106 ′ 27 "″ ~ 107 ′ 03 "″ ,北纬26 ′ 11 "″ ~ 26 ′ 55 "″ 之间,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走势大致呈东西向延展,地势起伏较大,南北高,中部低。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最高为1762米,最低506米,市区平均海拔1071米。东与龙里、瓮安县接壤,南靠惠水、长顺县,西接平坝、织金县,北邻黔西、金沙、遵义县。
贵阳市辖六区一市三县,市域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403平方千米。城区东起龙洞堡,西至百花山脉、阿哈水库,南起桐木岭,东北至洛湾,西北至麦架,包括中心区和外围龙洞堡、二戈寨、小河、花溪、新添、白云、三桥、金阳八个片区,面积约495平方千米。
城市行政区划辖七区(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金阳新区、白云区、乌当区、花溪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全市土地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6% 。其中,云岩、南明、小河区为贵阳市城区,面积为220.3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97%;花溪、乌当、白云区为贵阳市郊区,面积为2194.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7.99%;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总面积5625.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70.04% 。
气候环境
贵阳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年平均气温在15.3℃左右。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宜人的气候为贵阳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之誉。
贵阳市被称为"森林之城",贵阳市行政区域内现有林地面积27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1.12%。此外,市区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宽1至7公里,长逾70公里的环城林带,为贵阳市提供了绿色生态屏障。目前,投资1.1亿元人民币,总长223公里,面积43万亩的新环城林带正在建设中,,2010年前,人均环城林带面积将达到207平方米。
民族风俗
贵阳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地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跳场”等民族节日,为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在民族节日、集会期间及农闲时节,农村要开展演地戏、跳芦笙舞、赛歌、赛马、斗牛等饶有情趣、极富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育活动。而那乡间寨上民族情趣极浓的婚俗、酒规、葬礼,也会使游人大开眼界。如果你有幸参加这些民族节日的话,一定会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情。
六月六
“六月六”是贵阳布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贵阳市及邻县成千上万的布依族群众便要集于风景秀丽的花溪河畔,穿密林,绕花间,乘游船,吹木叶,唱山歌,尽情欢度佳节。男女借机向意中人表达爱慕之情。
“六月六”的缘起,有这么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布依族姑娘绣了一幅花开锦绣、香飘长天的青山秀水图。魔王见此宝图,顿起贼心,前来抢夺。姑娘和众乡亲苦战七天七夜,终因力量悬殊,六月初六这天,眼看宝图就要落入魔王手中,姑娘急中生智,将图抛向空中,宝图即化为花溪的青山秀水,魔王被气死化为一堆乱石,沉入花溪河底。此后,为了纪念这位造就花溪秀美山川的布依姑娘,每年六月初六,人们汇集于花溪河畔,载歌载舞,以表敬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名扬省内外的“六月六”歌节。
四月八
“四月八”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其中,规模最为宏大、场面最为隆重、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贵阳市苗族的“四月八”庆祝活动。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贵阳市及邻县的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他们吹响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四月八”的由来传说甚多,主要是为凭吊“四月八”葬于今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辈辈相传,而成习俗。
如今,贵阳的“四月八”已成为贵阳及其附近苗、布依、侗、壮、水、仡佬、汉等民族共同狂欢的节日,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盛典。少数民族男女青年还借此机会,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舞姿与歌声寻找意中人。
芦笙舞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竹木制簧管乐器,大的有一丈多,小的不及一尺,管的数目多的有10管,少则单管、双管,最常用的是6管,其音调可雄浑低沉,亦可清脆高亢。在苗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还把它融于舞蹈、音乐中、水、布依、瑶、彝等民族舞中,芦笙舞也甚为流行。
芦笙舞现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这些舞步节奏明快、粗犷热烈。芦笙舞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舞,有的舞步吸收了苗族武术动作及高难度杂技动作,为人所喜闻乐见。芦笙舞成了贵州喜庆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斗牛
贵阳市郊农村的斗牛,不像西班牙是人与牛斗,而是牛与牛斗的一项农闲娱乐活动。
斗牛的时间是在插秧之后,收获之前的农历六月至八月之间,地点主要是高坡、孟关两个乡。当地称即将上场参赛的大公牛为“巴郎”,为预祝巴郎胜利,本寨及外寨的亲朋好友均要请巴郎的主人喝酒,叫“喝巴郎酒”,意在壮行。
开场那天的“踩场”是群牛激战的精彩序幕。铁炮声响过,巴郎牛头系红布,背披亲友赠送给主人的一床床被单,在众人的簇拥下绕场一周。由于同去踩场的有许多寨子的人和牛,唢呐昂扬,爆竹震天,使得气氛极为热烈,场面极为壮观。随后一位寨老致词,再取下牛背上的礼品,踩场结束。
斗牛正式开始前,要先经两位牛主人同意,然后才蹄飞角撞,各使绝招,若二牛实力相差大,不久即可见弱者轰然倒地,或落荒而逃;若二牛旗鼓相当,则胜负难分,直至气喘吁吁,口吐白沫。这时自有管牛老手上场,以绳索竹竿等物拉开二牛,防止伤亡。
斗牛场一般选在四周为缓坡中间是平地的地方,便于人海观望。
花灯
花灯是贵州民间举办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文娱活动。正月十五晚上,悬挂彩灯,并进行这种活动。 民间称为“玩花灯”、“唱花灯”、“跳花灯”或“花灯”。民间过年风习的民谚称为“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
花灯大约是在明朝初年,由来自江南及中原、留在贵州驻守和屯耕的军士们传入贵州。到清朝时期,花灯在贵州已经十分流行。民国年间,花灯普及到贵州绝大部分的乡村集镇。
贵州花灯包含花灯歌舞和花灯剧(戏)两种艺术形式。花灯歌舞(俗称“地灯”、“锣鼓灯”或“锣鼓转”等)较简单、短小,无整戏剧情节,主要是抒发某种感情或说明某件事理。表演时,演员一肌要手执扇和手帕,载歌载舞、歌舞结合。有时,还要插进韵白(俗称“拉白”)、对唱、轮唱、齐唱、合唱等。
交通基础设施
航空 1997年5月28日,距贵阳市中心约12公里、车程约20分钟的可接受波音747,空客330等同类及其以下机型的全重起降,具有先进导航系统和设施的4E级现代化机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投入空运。目前直飞航线辐射全国50个大中城市及香港,澳门,新加坡,泰国曼谷等地。 是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航空枢纽。
铁路 贵阳是中国西南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川黔、贵昆、湘黔、黔桂4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其中川黔、贵昆、湘黔3条铁路干线已实现电气化。电气化程度居中国之首。
公路 市域内现已形成以两条国道(上海到昆明321、广州到成都210)线,六条高等级公路(贵阳——黄果树、贵阳——遵义、贵阳——毕节、贵阳——新寨、贵阳——玉屏、东北绕城环线)及五条省道(贵开、贵修、花磊、占织、久铜)为骨架的市域公路交通网络。全年实现客运量17799万人次,货物运输量4223万吨。
电信通信 贵阳拥有九十年代国际水平的通信设备,建成了由公用分租交换数据网、公用数字数据网、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构成的能满足计算机通信等多种用途的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电话用户可直拨国内400多个城市和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移动电话自动漫游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并可任意拨打世界30多个国家。
邮政通信 贵阳市邮政局拥有目前国内外先进的邮件处理和运输设备。目前能与全国各地及世界145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邮。特快专递可通达国内近2000多个城市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储蓄已实现与全国300多个城市联网运行,通存通取。电子信函已与国内560多个城市开办此项业务。国际汇兑已与美国、日本、意大利、丹麦、奥地利等15个国家达成国际汇票业务协议。
4、维纳丝黄金苹果适应在贵州息烽种植吗
当地有其它苹果生长可做参照,有的话就没问题。
5、息烽开磷集团还要扩建吗、面积有多大…
息烽概况
[编辑本段]
位于中国贵州省中部,乌江南岸。息烽县总面积1036.5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25.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5万人,非农业人口2.84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
县人民政府驻永靖镇,邮编:551100。行政区划代码:520122。区号:0851。拼音:Xifeng Xian。
地名由来
[编辑本段]
息烽县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秦朝时属新象郡且兰县,隋时属牂牁郡牂牁县。因地处黔中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不断。公元1682年,明朝廷派兵平息战火,驻兵县境,筑坚城一座,崇祯皇帝取“平息烽火”之意,赐名“息烽”。明建息烽于襄千户所,隶属贵州都指挥司。清撤卫所并入修文县 。公元1914年,息烽正式建县。
地理位置
[编辑本段]
息烽地处贵州省中部,省城贵阳市北郊,贵州第一大河——乌江南岸。地理座标为东经106°27′29〃至106°53′43〃,北纬26°57′42〃至27°19′45〃。东临开阳,南接修文,西北与遵义、金沙两县相望。县城南距省会贵阳66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87公里,是黔北及重庆、四川两省市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
生态气候
[编辑本段]
息烽县森林覆盖率达40%,境内原生天然林多,大部分地区林木丰茂,水土保持良好,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息烽县南高北低,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16℃,年降雨量950毫米—1200毫米,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期在270天以上。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高差大,气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适宜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多种农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
[编辑本段]
息烽县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境内峰丛山地与丘陵、小盆地相间,海拔最高1749.6米,最低609.2米,相对高差1140.4米,南望山、西望山两大山脉东西排列,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全县土地面积10万公顷,其中有耕地3.3万公顷、林地4万公顷、园地0.03万公顷、草地1万公顷,水域0.17万公顷。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磷、铝、硫铁、褐铁、硅、水晶、重晶石、高岭土等,其中尤以煤、磷储藏最丰、品位最高。生物资源已查明的树木有104科263种,野草61科227种,药用植物110科227种,水生、陆生和两栖动物数百种。县境北濒贵州省储水量第一的乌江库区,境内河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7.8公里,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条,多年平均流量5.85亿立方米,平水年常年保有储水量4.65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主产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籽、烤烟、花生、茶叶。有机械、化工、食品、建材、采矿等工业。玄天洞、猫洞、集中营旧址、南望山、温泉、高滨洞为名胜古迹。
城镇建设
[编辑本段]
息烽县城建设始于明代天启二年(1623年),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挟贵州宣慰使安位起兵反明。崇祯三年(1630年)战乱平息后,为遏制水西东侵,朝廷在今县境内筑城3座,设立了息烽、于襄、诘戎3个守御千户所,其中息烽城驻军1200余人。清咸丰年间,息烽城毁于战火。同治九年,重建息烽城。民国二十七年(1938),息烽城垣全部拆除。
解放后,息烽县城兴建了大批砖混结构的房屋和供水系统,街道全部铺设沥青路面,城区面积不断拓展。1996年,息烽县实行市带县体制后,在贵阳市人民政府、云岩区和市属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相继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11个小区建设详规,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改造、硬化宽7米至20米的县城道路13条4570米,新建、改造了照明和排污设施,完成了河道治理和城市绿化工程,绿化率达35%。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社会停车场、宣传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水厂,县城日供水能力增至2万吨。
随着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房地产开发蓬勃兴起,9家房开商累计计划投资2亿元,现已开发商品房10、95万平方米。同时投资1800万元,兴建西门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和“城中城”综合市场一期工程,引进贵州广建公司投资3.6亿元,建设长1696米、宽41米的南在街,开发商品房61万平方米,目前主干道已硬化通车。南大街建成后,城区面积将拓展到17.12平方千米,居民可增至8――10万人。
与此同时,各乡镇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5年,小寨坝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荣获国家建设部“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镇”称号,2001年,被列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镇。目前,息烽县已引进贵阳中化开磷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打造全国磷化工基地,一座面积10.4平方千米,居民4-5万人的新型工业城镇即将崛起,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6、贵州息烽的相关资料
息烽概况
位于中国贵州省中部,乌江南岸。息烽县总面积1036.5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25.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5万人,非农业人口2.84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
县人民政府驻永靖镇,邮编:551100。行政区划代码:520122。区号:0851。拼音:Xifeng Xian。
地名由来
息烽县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秦朝时属新象郡且兰县,隋时属牂牁郡牂牁县。因地处黔中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不断。公元1682年,明朝廷派兵平息战火,驻兵县境,筑坚城一座,崇祯皇帝取“平息烽火”之意,赐名“息烽”。明建息烽于襄千户所,隶属贵州都指挥司。清撤卫所并入修文县 。公元1914年,息烽正式建县。
地理位置
息烽地处贵州省中部,省城贵阳市北郊,贵州第一大河——乌江南岸。地理座标为东经106°27′29〃至106°53′43〃,北纬26°57′42〃至27°19′45〃。东临开阳,南接修文,西北与遵义、金沙两县相望。县城南距省会贵阳66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87公里,是黔北及重庆、四川两省市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
生态气候
息烽县森林覆盖率达40%,境内原生天然林多,大部分地区林木丰茂,水土保持良好,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息烽县南高北低,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16℃,年降雨量950毫米—1200毫米,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期在270天以上。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高差大,气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适宜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多种农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
息烽县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境内峰丛山地与丘陵、小盆地相间,海拔最高1749.6米,最低609.2米,相对高差1140.4米,南望山、西望山两大山脉东西排列,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全县土地面积10万公顷,其中有耕地3.3万公顷、林地4万公顷、园地0.03万公顷、草地1万公顷,水域0.17万公顷。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磷、铝、硫铁、褐铁、硅、水晶、重晶石、高岭土等,其中尤以煤、磷储藏最丰、品位最高。生物资源已查明的树木有104科263种,野草61科227种,药用植物110科227种,水生、陆生和两栖动物数百种。县境北濒贵州省储水量第一的乌江库区,境内河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7.8公里,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条,多年平均流量5.85亿立方米,平水年常年保有储水量4.65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主产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籽、烤烟、花生、茶叶。有机械、化工、食品、建材、采矿等工业。玄天洞、猫洞、集中营旧址、南望山、温泉、高滨洞为名胜古迹。
城镇建设
息烽县城建设始于明代天启二年(1623年),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挟贵州宣慰使安位起兵反明。崇祯三年(1630年)战乱平息后,为遏制水西东侵,朝廷在今县境内筑城3座,设立了息烽、于襄、诘戎3个守御千户所,其中息烽城驻军1200余人。清咸丰年间,息烽城毁于战火。同治九年,重建息烽城。民国二十七年(1938),息烽城垣全部拆除。
解放后,息烽县城兴建了大批砖混结构的房屋和供水系统,街道全部铺设沥青路面,城区面积不断拓展。1996年,息烽县实行市带县体制后,在贵阳市人民政府、云岩区和市属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相继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11个小区建设详规,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改造、硬化宽7米至20米的县城道路13条4570米,新建、改造了照明和排污设施,完成了河道治理和城市绿化工程,绿化率达35%。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社会停车场、宣传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水厂,县城日供水能力增至2万吨。
随着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房地产开发蓬勃兴起,9家房开商累计计划投资2亿元,现已开发商品房10、95万平方米。同时投资1800万元,兴建西门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和“城中城”综合市场一期工程,引进贵州广建公司投资3.6亿元,建设长1696米、宽41米的南在街,开发商品房61万平方米,目前主干道已硬化通车。南大街建成后,城区面积将拓展到17.12平方千米,居民可增至8――10万人。
与此同时,各乡镇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5年,小寨坝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荣获国家建设部“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镇”称号,2001年,被列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镇。目前,息烽县已引进贵阳中化开磷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打造全国磷化工基地,一座面积10.4平方千米,居民4-5万人的新型工业城镇即将崛起,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7、息烽县情
你好!你要用于学术还是?要是用于学术的话你可以留邮箱给我我慢慢写给你!要是你想粗略的了解息烽 我现在告诉你!息烽县位于黔北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 面积我没带书就没数据 人口20万左右老数据了我小时候在计生站看的数据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民族以汉族居多特征体现为大杂居 小聚居 民族杂居 息烽下级行政区有 永靖镇 小寨坝镇 温泉镇 九庄镇 流长乡 石硐乡 鹿窝乡 西山乡 青山乡
8、贵州息锋县历史
息烽县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秦朝时属新象郡且兰县,隋时属牂牁郡牂牁县。因地处黔中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不断。公元1682年,明朝廷派兵平息战火,驻兵县境,筑坚城一座,崇祯皇帝取“平息烽火”之意,赐名“息烽”。公元1914年,息烽正式建县。息烽县现有人口25.3万,下辖4镇6乡,161个村,9个居民委员会。
息烽地处贵州省中部,省城贵阳市北郊,贵州第一大河——乌江南岸。地理座标为东经106o27′29″至106o53′43″,北纬26o57′42″至27o19′45″。东临开阳,南接修文,西北与遵义、金沙两县相望。县城南距省会贵阳66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87公里,是黔北及重庆、四川两省市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
息烽县森林覆盖率达40%,境内原生天然林多,大部分地区林木丰茂,水土保持良好,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息烽县南高北低,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16℃,年降雨量950毫米—1200毫米,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期在270天以上。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高差大,气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适宜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多种农作物生长。
息烽县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境内峰丛山地与丘陵、小盆地相间,海拔最高1749.6米,最低609.2米,相对高差1140.4米,南望山、西望山两大山脉东西排列,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全县土地面积10万公顷,其中有耕地3.3万公顷、林地4万公顷、园地0.03万公顷、草地1万公顷,水域0.17万公顷。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磷、铝、硫铁、褐铁、硅、水晶、重晶石、高岭土等,其中尤以煤、磷储藏最丰、品位最高。生物资源已查明的树木有104科263种,野草61科227种,药用植物110科227种,水生、陆生和两栖动物数百种。县境北濒贵州省储水量第一的乌江库区,境内河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7.8公里,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条,多年平均流量5.85亿立方米,平水年常年保有储水量4.65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9、哪个省的气候适合养老?为什么?
山东省!因为山东有青岛,青岛可是中国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再一个它是临海的空气十分纯洁。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复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是全国70个大中城市之一,全国制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61.56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人口276.25万人;五市(县级)485.3万人。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略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7月平均温度23度,极端高温37.4度;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但并无严寒,1月平均温度-3度,极端低温-16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