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森林为什么可以调节气候?
在夏季的白天,由于林冠层阻挡并吸收光和热,树木蒸腾消耗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致使林内空气湿度大,增温缓慢,林地温度通常低于无林地。据测定,一株壮龄树,一天可蒸发400kg水,一般阔叶林夏季温度比林外低4~5℃,城市绿地面积每增加1%,其夏季气温可降低0.1℃。
在冬季的夜晚,由于林冠的覆盖阻挡了林地的空气对流和林地热量的扩散,林地温度又高于无林地2~3℃。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园林城市,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森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园林植物对水分有哪些调节作用?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绿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没有日光时又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要多很多,因此,总的计算是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空气中的氧气,所以人们在树林中散步会感到空气新鲜。(2)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不同的绿化植物能够吸收一定数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氯、二氧化氮、氨、臭氧、汞蒸气、乙烯、苯、醛、酮等。(3)减少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树木的枝叶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的传播,并且还有过滤和吸收作用。(4)减少空气中的灰尘,树木能够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浓密的树叶使风速降低,稍大颗粒的灰尘沉降下来,树叶表面的细茸毛能粘附较小颗粒的灰尘.树叶上的灰尘经过风吹雨打的清洗后又恢复了它的吸尘作用.所以树木是一种绿色过滤器。(5)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绿化树木可以减少空气中细菌的原因,一是因为绿化地区空气清洁灰尘少而减少了细茵;另外,有些植物本身含有一种杀菌素,如洋葱、大蒜等,树木中象桦木、银白杨、地榆银等都有杀菌作用。
3、淡水生态系统为什么可以调节气候
淡水生态系统就是水库、淡水湖泊。
一是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湖泊的比热容 比陆地大,白天升温慢,气温比陆地低;夜晚降温慢,气温比陆地高。湖泊的昼夜温差小。
二是对降水的调节作用:湖泊通过蒸发,使上空水汽含量多,云量多,降水增多,并且降水的变率减小。
4、水体在调节气候起了什么作用
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形成了云,云中的水通过降水落下来变成雨,冬天则变成雪。落于地表上的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从地层里冒出来,形成泉水,经过小溪、江河汇入大海。形成一个水循环。
雨雪等降水活动对气候形成重要的影响。在温带季风性气候中,季风带来了丰富的水气,形成明显的干湿两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水还会以冰雹、雾、露水、霜等形态出现并影响气候和人类的活动。
大气降水是大多数陆地水体的直接来源,所以,我国东部绝大多数河流的径流与降水量季节变化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其汛期出现的时间与降水量出现的季节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为不同的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并非都在夏季。在内陆地区,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所以,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直接的相关性,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但是应该注意: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因此,在冬季,我国大多数河流进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湖泊对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库会起削减洪峰的作用。
在海洋内部和陆地内部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陆地循环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水。这就是水的陆地循环,但不论是其发生的空间领域,还是参与的水量,陆地循环都不如海陆间水循环的规模大。因此,海陆间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影响最大。
正是海陆间水循环,使海洋水蒸发,源源不断变为水汽输送到陆地,实现了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陆地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所以,海洋水汽能够到达的区域,生态环境充满了生机。宜人的自然条件使农业成片分布,也使人口和城市相对密集。这也正是前面讲到的目前全球有50%多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的重要原因。可见,海陆间水循环对于地理环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响是既广泛又深刻的。
5、园林水体在改善环境方面起了哪些作用?
园林水体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1)园林水体景观。如喷泉、瀑布、池塘等,都以水体为题材,水成了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也引发了无来穷尽的诗情画意。冰灯、冰雕也是水在非常温状况下的一种观赏形式。
(2)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控制噪音。矿泉水具有医疗作用,负离子具有清洁作用,都不可忽视。
(3)提供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如游自泳、划船、溜冰、船模以及冲浪、漂流、水上乐园等。
(4)汇集、排泄天然雨水。此项功能在认真设计的园林中,会节省不少地下管线的投资,为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立地条件;相反,污水倒灌、淹苗,又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5)防护、隔离、防灾用水。如百护城河、隔离河,以水面作为空间隔离,是最自然、最度节约的办法。引申来说,水面创造了园林迂回曲折的线路。隔岸相视,可望不可即也。救火、抗旱都离不开水。城市园林水体,可作为救火备用水,郊区园林水体、沟渠,是抗旱救灾的天然管网。
6、树木为什么能调节气候
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量,当然能降温了
2树木有蒸腾作用,向大气中提供大量的水蒸气
3树木可以吸收降水蓄积水分,保持湿润
7、水是如何调节气温的呢?
对气温的调节,不只是体现在小环境的空气中有水,大环境作用更加明显。
先说小环境:空气湿度高(A状态)时,可以理解成水/气混合平均比热容大,所以白天阳光照射,同样时长,吸收同样热能,要比湿度小的空气(B状态)升温小。也就是最后的A温度低。晚上的散热理解方式不同,原理在于A平均密度大(水导热比空气快),所以热传导速度高,所以温度下降也快。
再说大环境:举例海边,海水虽不和陆地上的空气相连,没有小环境的调节作用。但是因为水比热容大,所以,白天阳光照射,海面温度要比陆地温度上升得慢,温差造成气压差,于是有了岸边海风,空气流动形成的散热效果,远远大于小环境的自身热传导或者热辐辐射。晚上散热原理,一样是海水表面的热,向深水传导,水导热速度快,一样形成和陆地的温差,同样形成海风。这是物理书上没写的知识。
8、植树造林对调节气候起什么作用
森林如同海洋一样,可以调节气候。森林等绿色植物将体内水分由叶子的气孔抛散出去,称之“蒸腾”,此过程即气孔处水分的汽化过程,如同海面蒸发一样。树木生成1克木材耗水150~400克;树木将吸收水分的98%用于蒸腾,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森林密布的植物叶子上亿万个气孔不断地向空中抛散水汽,其蒸腾量近同于海洋的蒸发量。据试验,夏天阔叶林的蒸腾量等于同纬度同面积的淡水量。由于森林蒸腾,使林区夏季气温比非林区低3—4℃;而冬季,由于森林能阻止地面散热,使林区气温比非林区高1—2℃。森林蒸腾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使空气相对湿度增加157~300%,于是林区非林区产生了温、湿度交流,调节了非林区一定范围内的气候。
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点———
1.更新空气:森林植物的光合作用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吐出氧气,不断更新空气,从而维持大气氧的平衡,保证人与动物的生存条件。
2.消减温室效应:地球上的绿色植物一年约吸收二氧化碳3000亿吨。研究表明,温室效应的增强与森林减少有关;而多植树造林则可缓和温室效应。
3.杀菌灭毒:不少树木能分泌植物杀菌素灭菌消毒。据研究,城市1立方米空气中细菌为2—3万个,而林区1立方米空气中只有细菌30—300个。
4.产生离子化空气:树林在呼吸过程中由于宇宙线的作用,能产生负氧离子,形成有良好保健治病作用的离子化空气。
5.防风滞尘(沙):森林能有效地防止风沙,林带能在25倍林高范围内明显降低风速;每株树的叶面积总和为树冠面积的50~70倍,与枝、干合力阻沙防风。
6.减降噪音:城市噪声是现代八大公害之一,噪声影响心情,妨碍工作、学习,甚至危及生命;森林、绿篱可以减低噪声,道旁片林和宽30米的林带都可降低噪声10—15分贝。
森林是平衡生态的主力军,我们应该像抚育孩子一样去培育好森林,让绿色植物无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