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恩施是什么气候,降水多吗?
恩施属亚热带季风温润性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但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热量、温度随地势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气温,低山16.3℃,二高山13.4℃,高山7.8℃;年降水量,东南部1100—1300毫米,西北部1000-1900毫米,中部1400-1600毫米;年平均日照,低山1300小时,二高山1200-1350小时,高山1000—1350小时;无霜期,低山238—348天,二高山237—264天,高山170—233天;相对湿度,低山82%,二高山85%,高山82%。
2、有谁知道湖北恩施的气候情况啊?一般几月份开始冷,天气如何,保暖方面该怎样做?
11月的时候是秋末,时不时有点冷了,2件足够。(天气:爱下雨)
一般12月开始冷。就开始穿2、3件,里面一件秋衣,然后是毛衣、外套。热的话就穿秋衣和毛衣或者秋衣和薄外套。(阴天较多)
到了1月中旬,就很冷了,可以传羽绒服,里面配秋衣、毛衣(可薄一点,我经常穿毛衣马甲在里面)。(天气多变)
过年那几天穿大袄或者羽绒服,里面一件秋衣一件毛衣(可厚一点)(天气一般很晴朗)(但很冷)
2、3月就可以脱下羽绒服和12月一样,会渐渐热起来,就开始穿2件。
如果你是北方来的可以再传厚一点,因为我们屋子里防寒措施没有你们那边好。
楼上瞎说,冬天明明是11月开始的
3、湖北恩施气候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为湖北省自治州、地级行政区。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位于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0″-31°24′13″。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面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东北端连本省神农架林区,东面与本省宜昌市为邻。
恩施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但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
4、湖北恩施与利川哪里气候好
恩施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但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
热量、温度随地势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气温,低山16.3℃,二高山13.4℃,高山7.8℃;年降水量,东南部1100—1300毫米,西北部1000-1900毫米,中部1400-1600毫米;年平均日照,低山1300小时,二高山1200-1350小时,高山1000—1350小时;无霜期,低山238—348天,二高山237—264天,高山170—233天;相对湿度,低山82%,二高山85%,高山82%。
利川
气候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沟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四季分明,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300至l600毫米,日照时数1409.2小时。海拔800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带,春迟秋早,潮湿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气温12.3℃,无霜期232天,年降水量1200至1400毫米,日照时数1298.9小时。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气候寒冷,冬长夏短,风大雪多,易涝少旱,年平均气温11.1℃,无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378毫米,日照时数1518.9小时。主要灾害性气候有:低温连阴雨、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等。利川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光照不足,热量偏低,降水量充沛,气候差异明显。
5、恩施大峡谷的自然气候
恩施市属中纬度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山河交错,高低悬殊,导致光、热、水的再分配,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气候和丰富多彩的气候资源,呈现出垂直气候的分带性和局地气候的特殊性。主要特征是温度随地势的增高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增大,气候与地势具有立体相关性。全市年平均气温16℃左右,无霜期282天,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相对湿度82%。年降雨量1400-1500毫米,其中66%以上集中于五至八月,日降雨量极值达227.5毫米,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常出现伏旱。全市低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多风小,无霜期长;高山夏季温和,冬季较冷,春迟秋早,潮湿多雨;高山无霜期短,冷凉湿润,特别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地带,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多雾寒冷。高低冷暖悬殊,差异明显,每年春季,在一些地方可见"山下桃花山上雪"的自然景观。
6、恩施气候及环境特征调查报告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季风性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雾多,雨量充沛。
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恩施州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三千多米,最低六十多米,民间素有“低山称谷、高山围炉”、“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谚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海拔300-1800米地域的年平均气温在17.4-7.8℃之间,长江河谷海拔300米以下的地区超过18℃,1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则低于7.8℃,垂直差异明显,全年气温最低在1月,最高在7月。
望采纳
7、湖北恩施的气候和成都市的气候相比一年的气候
成都一年中的气候
1. 成都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有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时间的气温可以相差好几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现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热量的垂直变化,冬湿冷、春早、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6°C左右,≥10°C的年平均活动积温为4700~5300°C,全年无霜期为278天,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300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1左右。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资源的组合合理,很有利于生物繁衍。风速小, 广大平原、丘陵地区风速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042~141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83.0~94.9千米/平方厘米,成都极端最低气温为-5.9℃,大部分区市县出现在12月,少部分出现在1月。
2.恩施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但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热量、温度随地势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气温,低山16.3℃,二高山13.4℃,高山7.8℃;年降水量,东南部1100—1300毫米,西北部1000-1900毫米,中部1400-1600毫米;年平均日照,低山1300小时,二高山1200-1350小时,高山1000—1350小时;无霜期,低山238—348天,二高山237—264天,高山170—233天;相对湿度,低山82%,二高山85%,高山82%。
8、湖北恩施的气候特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9、恩施那里咋样?包括人或风气,详细点。
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中国健康旅游基地”的提出,给我州旅游业的发展定了调,这个调定位是准确的。位于大武陵地区的清江流域良好的生态日益受到外界关注,有专家把恩施称为“中国的绿肺”,恩施发展生态旅游的时机已经到来,随着“两路”的即将开通及航空线路的拓展,恩施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时不远,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经济富州富民的目的将逐步实现。
一、恩施州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
1、自然资源
恩施州位于大武陵地区清江流域的湖北西南部,面积2.4万平方公里。为湖北省主要林区,有水杉、珙桐、红豆杉、鹅掌楸、银花杜鹃、等多种珍贵动植物,土特产和药材资源丰富。腾龙洞、坪坝营、苏马荡、神农溪、大峡谷、齐岳山等旅游资源为我州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人文资源
我州人口380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约占一半。恩施春秋巴国地,这里有原汁原味的土家歌舞,美轮美奂的苗族服饰,肉连响、毛古斯是享誉世界独领风骚的民族文化风情,展示了巴人的迷人风采和灿烂古文化的独特魅力。
3、气候资源
恩施气候宜人,适宜人居,是天然避暑胜地而有“夏季凉都”之美誉;鄂西林海成为富氧的“绿肺”。全球气候变暖使恩施的气候成为旅游的核心竟争力 。
二、发展生态旅游可实现环保与富民双赢
过去由于区位偏僻、交通不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恩施旅游业的发展,随着“铁、公、机”条件的改善,恩施这块旅游的“处女地”,将彻底改变资源处于沉睡状态,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景十分看好。
恩施旅游在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旅游市场开发空间很大,是我州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把旅游作为我州的支柱产业来抓,进行发展规划研究,对合理保护和建设我州的生态环境,促进恩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无需大规模的旅游设施建设,保持生态环境的原汁原味,是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在恩施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使游客走向自然,学习自然,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 同时,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开发项目,具有旅游业本身所具备的一些优势。首先,旅游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很强,能带动建筑、金融、通信、娱乐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的乘数效应。对恩施来说,保护工程的实施产生了一大批生态移民,发展生态旅游可以解决部分移民就业,实现产业转移。再次,旅游业的“财富转移效应”即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目的地转移,可以使财富在地区间进行再分配,促进三江源地恩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增收。第四,随着旅游这种跨越空间的文化交流与嫁接方式的长期进行,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恩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目前制约恩施生态旅游业发展因素
1、基础设施薄弱。恩施州地理环境复杂,交通线路密度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信落后,造成旅游者出入不便,严重制约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2、缺乏总体规划,粗放性经营方式造成对旅游资源的低层次开发。一方面恩施州以及各县、市缺乏整体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又没有合理的市场机制引导,导致旅游开发趋同性强、效益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恩施州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强烈的利益动机驱使人们为了自己获取好处,而不惜给人和社会带来灾难(大量砍伐林木)。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的整体美感。
3、是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发展生态旅游要求必须把旅游资源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我州经济欠发达,资金问题尤为突出。同时,生态旅游业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4、缺乏与旅游业配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恩施州第三产业发展普遍落后,旅游的八大环节“吃、住、行、游、购、娱、康、教”,存在着“小、散、弱、差”的状况,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更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以新理念推动恩施生态旅游走向世界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每年给全球带来至少200亿美元的产值。从拥有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条件出发,恩施州生态旅游完全有望培育成中西结合部新的亮点。应该在其初生期和成长期主动把握趋势,发挥后发优势,积极介入管理,利用互联网上多媒体互动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推销生态旅游产品,抓紧制定有关管理规则,使这些管理和促销的新理念成为推动恩施生态旅游走向世界的积极力量。
1、规划先行,制定恩施生态旅游规划
通过制订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法规,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约束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不良行为。参考借鉴我国其他地方自然保护区数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制定出有利于恩施资源环境的科学管理规划,促进多部门包括政府、企业、保护管理机构、科教单位以及投资方之间的协作。
2、抓住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及资金扶持,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从吃、住、行、游、购、娱康、教八个方面整体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3、广开渠道,多方筹措开发资金。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确保重点项目的需要;建立生态旅游专项发展资金,集中财力解决目前旅游开发中的重点和突出问题;积极争取国内外资金的投入,做好联合开发,共同受益;对于有条件的项目可以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
4、严格生态旅游景观的现场管理,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促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确保生态旅游景观地区环境和居民的利益。
5、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采取国际先进的经营方式。把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和生态文化的融合提到重要位置,增强生态旅游消费的文化魅力,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10、恩施州位于第几级阶梯。其气候类型是怎样的
恩施州位于第二级阶梯。其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