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盘水气候好吗
六盘水气候一般
年平均气温15.4度
夏天平均25.5度
冬天平均6.8度
温差不算大,是比较适合人居住的城市之一
在贵州除贵阳之外是第2个避暑之都
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虽然不多,但是比全国平均水平好,空气湿润,作物生长良好,适宜居住
2、贵州六盘水夏天为什么那么凉快?
六盘水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均温13至14℃,1月均温3至6.3℃,7月均温19.8至22℃。
六盘水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
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
六盘水市,是贵州省的6个地级市之一,驻地钟山区。别称中国凉都。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
(2)贵州六盘水气候背景分析扩展资料
六盘水“煤都”何以变“凉都”(美丽中国)
六盘水过去以“煤都”著称,那种黑乎乎的颜色,深深地留在人们脑海之中。可如今,走进明湖湿地公园、牂牁湖景区、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等一处处风景优美之地,便会对这座城市产生全新的印象。
实际上,六盘水清凉舒适的气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如同磁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纷至沓来。
1、“煤都”华丽变身
正值全国多地高温之时,从炙热的北京来到六盘水,顿感清凉舒爽。一场初秋的雨水恰似甘露,滋润了久旱的大地。大家立刻换上秋装来抵御这爽爽的寒意。
当地人介绍说,六盘水没有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在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19.7℃,全年凉爽、舒适天数达200余天。
2005年,六盘水市以“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成为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命名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消夏胜地、避暑天堂。
在六盘水拥有“凉都”片名之前,“煤都”一直都是当地的“标签”。六盘水作为贵州乃至西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全国63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工业经济占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多年来,六盘水一直奉行着“吃煤饭、念煤经”的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催促着“煤都”必须探索一条重视生态环境的转型之路。
环境,曾是六盘水的短板。前些年来六盘水采访,不能穿白色衣服,不到一天时间,一定会变黑。
经过几年来的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9%,市区空气优良率高达100%。
全市累计投入249亿元,对交通、绿化、灯饰、水系,星级酒店、文体设施、城市管网、公共厕所、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建设改造,终于实现了从“傻大黑粗”的资源型城市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转型。
今天的六盘水,整座城市都像景点,是一个“山在树中、树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大公园。
3、六盘水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六盘水市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中学提法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整体气温变化幅度小,年均温13-14℃,1月均温3.0-6.3℃,7月均温19.8-22.0℃。无霜期230-300天。降雨量1200-1500毫米。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全市总水量约142.18亿立方米。
简单点:冬暖夏凉,气温变化小;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年降水量较多。
4、六盘水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六盘水,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处于滇、黔两省,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约为300-500公里。总面积996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3%。市境东邻安顺市,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接云南省曲靖市,北毗毕节市。
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土类、山地黄棕壤土类、山地灌木丛草甸土类、石灰土土类、紫色土土类、水稻土土类、潮土土类、沼泽土土类8种,分为24个亚类,74个土属,141个土种。土壤面积933.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2.74%。黄壤是境内地带性土类,面积422.3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0.62%。市境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位于扬子准地台(I级构造)上扬子台褶带(II级构造)的威宁至水城迭陷断褶束、黔西南迭陷褶断束以及黔中早古拱褶断束和黔南古陷褶断束的极西边缘。
六盘水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因北盘江的强烈切割侵蚀,起伏剧烈。一般地区海拔在1400至1900米之间。地面最高点在钟山区大湾镇,海拔2845.7米;最低点在六枝特区毛口乡北盘江河谷,海拔586米。相对高差2259.7米。地貌景观以山地、丘陵为主,还有盆地、山原、高原、台地等地貌类型。
市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均温13至14℃,1月均温3至6.3℃,7月均温19.8至22℃。年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无霜期200至300天。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全市总水量约142.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体平均年流量64亿立方米,地下水体年平均流量52.68亿立方米表水体(不计界河水)25.5亿立方米。
六盘水市地处长江、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大致以滇黔铁路为分水岭线,以北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以南属珠江水系。乌江水系在市境以三岔河为干流,地处北部地区,包括水城县、六枝特区及钟山区的部分地区。珠江水系以北盘江为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市腹部,南盘江支流分布在南部边缘。
全市长10公里以上或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1条,其中乌江水系14条,珠江水系57条。按流域面积划分:10~50平方公里的河流24条,51~100平方公里的19条,101~500平方公里的19条,501~1000平方公里的3条,1001平方公里以上的6条。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167公里。境内河流除几条干流外,多属雨源性河流,源匮流短,枯水季节常出现断流。
5、六盘水的气候类型是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由于地处高原,夏季比同纬度的东部平原凉爽。
6、贵州省六盘水市的气候类型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六盘水市——中国凉都,贵州省第三大城市,素有西南煤都之称,地处云贵川交接,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有“凉都”之美誉。六盘水市现辖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四个县级政区,位于贵州省西部,界于北纬25°19′44"-26°55′33"、东经104°18′20"-105°42′50"之间,总面积992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3%。市境东与安顺市相连,南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接壤,西与云南省曲靖市交界,北与毕节地区毗邻;钟山区的大湾镇飞地嵌于毕节地区西南部。
7、六盘水的气候和地质及环境问题是什么样的?
境内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区。整体气温变化来幅度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
境内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发育典型。山峦众多,延绵起伏;沟壑纵横,深履险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最高点为乌蒙山脉的韭菜坪,海拔在2900.3米,人称“贵州屋脊源”;最低点在六枝特区毛口乡北盘江河谷,海拔586米。
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土类,山地黄棕壤土类,山地灌丛草甸土类,石灰土土类、紫色土土类、水稻土土类、潮土土类、沼泽土土类8种
8、气候背景分析
地层古生物资料表明,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一致,新生代期间华北地区的也经历了气候逐渐变冷的过程。太行山及其邻区主要表现为由暖湿与暖干气候交替为特征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向暖湿和冷湿或冷干气候交替的暖温带气候环境逐渐过渡的过程。其中,在晚白垩世—新近纪期间,太行山地区一直处于暖热的亚热带气候环境中,以发育森林植被为主,并且在山地中的岩溶剥蚀区发育了亚热带岩溶地貌(钱学溥,1984),并且在始新世—渐新世期间还表现为早期干热、晚期湿热的特点。经过中新世早期的降温过程之后,中新世中晚期该区逐渐过渡为温凉的暖温带气候环境(早期湿润,后期较干旱),以发育针阔叶混交林为特征的森林草原植被,在岩溶剥蚀区形成温带岩溶地貌。在中新世晚期以来的降温过程中,以季风作用为主的温带气候环境控制了该区。第四纪期间,暖湿和冷干交替出现的温凉气候环境构成影响该区植被、岩溶和地貌发育的重要因素。
9、贵州省六盘水市的气候什么样太阳多不多?
贵州省位于副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
贵州省位于副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主要气候特点为:(1)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高原气候或温热气候只限于海拔较高或低洼河谷的少数地区。境内包括省之中部、北部和西南部在内的占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而其余少数地区计有省之南部边缘的河
谷低洼地带和省之北部赤水河谷地带,为18~19℃,省之东部河谷低洼地带为16~18℃,海拔较高的省之西北部为10~14℃。各地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就全省大部分地区而言,7月平均气温为22~25℃,1月平均气温为4~6℃,全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4.0~36.0℃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6.0~-9.0℃之间,但其出现天数均很少,或仅在多年之中偶尔出现。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中心部位的贵阳市在四季划分上具有代表性,四季以冬季最长,约105天,春季次之,约102天,夏季较短,约82天,秋季最短,约76天。
(2)常年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各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1100~1300mm之间,最多值接近1600mm,最少值约为850mm。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全省有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省之西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其中西南部多雨区的范围最大。该区的晴隆县,年降水量达1588mm,是全省最多雨量中心。三个少雨区分别在威宁、赫章和毕节一带,大娄山西北部的道真、正安和桐梓一带,舞阳河流域的施秉、镇远一带。各少雨区的年降水量在850~1100mm之间。因此,对全省绝大部分地区而言,多数年份的雨量是充沛的。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看,一年中的大多数雨量集中在夏季,但夏半年降水量的年际变率大,常有干旱发生。
(3)光照条件较差,降雨日数较多,相对湿度较大。全省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1200~1600小时之间,地区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即省之西部约1600小时、中部和东部为1200小时,年日照时数比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少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各地年雨日一般在160~220天之间,比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多40天以上。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年相对湿度高达82%,而且不同季节之间的变幅较小,各地湿度值之大以及年内变幅之平稳,是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所少见。
(4)本省地处低纬山区,地势高差悬殊,天气气候特点在垂直方向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由于东、西部之间的海拔高差在2500m以上,故随着从东到西的地势不断增高,各种气象要素有明显不同。如西部的威宁较中部的贵阳海拔增高1163m,年太阳辐射较贵阳多96MJ·m-2,年平均气温低4.8℃,年平均绝对湿度小4.0hPa,故威宁气候高寒,贵阳则气候温和。再将东部的铜仁与中部的贵阳作一比较,前者比后者海拔降低787m,年太阳辐射比贵阳少户234MJ·m-2,年平均气温升高1.6℃,7月平均气温升高3.7℃,1月平均气温升高0.3C,故铜仁的气候特点是冬暖夏热,贵阳则是冬暖夏凉。在水平距离不大但坡度较陡的地区,立体气候特征更明显,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充分说明了贵州山区垂直气候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