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北方秋天的气候特点

北方秋天的气候特点

发布时间:2020-10-08 11:07:13

1、秋季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进入秋季,北方冷空气不断侵入,但势力不是很强,常在我国北方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华西常有绵绵秋雨出现。秋季的气温会逐渐下降,但是一般较冬季缓慢。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不同地区会出现阴冷多雨,或干燥凉爽的气象状况。

在较冷的深秋,由于昼夜温差大,白天蒸腾的水汽会在夜间凝结,或为露,或为霜。秋季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逐渐南移,秋分之后越过赤道,太阳直射南半球。从北半球看来,太阳的角度渐渐变低,昼夜长短差距变小。秋分时昼夜等长。

(1)北方秋天的气候特点扩展资料

划分标准:根据气候和平均温度划分四季,其指标是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高于22℃时期为夏,10~22℃期间分别为春秋季。阴历七至九月从立秋到立冬,阳历为9至11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这一段时间。在中国秋季从立秋开始,进过初秋、中秋和深秋,到立冬结束。

气象工作者研究的物候学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 ,低于10℃时秋季结束。

2、秋天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秋天,气温渐渐降低,天气渐渐凉爽起来.寒冷干燥的凉气,赶走了温暖潮湿的热气,空气中水分减少,云彩减少,出现白天晴空万里、夜间满天星斗的秋高气爽的天气,人感觉很舒服.
初秋天气转冷时,早晨常可以看到地面植物叶子上凝结了一颗颗的露珠;寒冷的秋末时节则常常出现大雾和重霜的天气.有雾有霜的日子,常常是晴天.
晚秋时江南也经常有大风大雨的天气,秋风秋雨袭来,树叶纷纷落下,呈现一派寒冷凄凉的景象.

3、中国秋季的气候特征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

初秋,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

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即所谓“十月小阳春”天气;

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

秋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4、北方气候特点是什么

我国北方的春季是比较短的,一般不到两个月。例如北京春季是从4月1~5日到5月21~25日,沈阳从4月21~25日到6月10~14日,哈尔滨从4月26~30日到6月20~24日等。可见这一带,当拆了冬季需要的火炉之后,不久就要搭起夏季需要的凉棚了。
既然季节是按照温度来确定,那么温度升降的快慢就可以决定季节的长短。在我国北方,冬季太阳辐射很弱,照射时间又短,并且经常有北方更冷的空气流来,温度很低。自1月最冷的时期过去以后,一方面太阳辐射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冷空气势力又在不断削弱,于是温度逐步上升,天气也逐步变暖,但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到了3月以后,由于太阳辐射进一步的加强和冷空气进一步的减弱,使得地面温度能够迅速升高。所以北方各地一般以3月到4月温度上升的幅度最大,也就是4月比3月有显著的增暖。例如北京3月份的平均温度为4.4℃,这时天气还比较冷,4月为13.2℃,已成为春暖季节了。
在春季期间,这一带降水仍然是不多的,除有些日子起风外,多半是晴天,空气干燥,太阳辐射又在继续加强,地面吸收的热量自然迅速增多,空气温度也跟着扶摇直上,经过不到两个月的春季就开始进入夏季了。例如北京5月平均温度已经达到20.2℃,到了6月就升高到24.2℃了。所以北方春季一般都比较短。
同样道理,自7月最热时期过去以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冷空气势力又在不断增强,于是温度逐步下降,以10月到11月下降的幅度最大。例如北京10月份平均温度为12.5℃,到11月就下降到4.0℃,已是寒冬季节了。
总的说来,我国北方春天和秋天特别短,主要是由于那里的纬度较高,冬季来得早,去得迟的缘故。因为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冬季是比南半球长的。

5、秋天气候的特点

北方的秋天:

秋季是最好的季节, 秋高气爽, 温润宜人。

6、秋季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处于秋季。秋季气候特点,由热转凉进人“阳消阴长”过渡阶段。其间各节气的特点叙述如下:

13.立秋时值公历的8月7或8日。处于太阳黄经13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立秋是秋季开始的标志。此时农作物快成熟了。

立秋即是禾谷开始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开始进入秋天,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此时暑天的闷热天气已经没有了,人身上也不再有粘热的感觉。尽管天气还处于炎热之中,但素有“秋老虎”之称的高温天气却已不同于使人烦闷的暑热。立秋三候为:“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这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14.处暑时值公历的8月23日或24日,处于太阳黄经150度。“处”有躲藏、终止和次的意思,处暑即表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快要躲藏起来;也含有秋季又见暑热气候,仅次于夏季的含义,俗称“秋老虎”。

著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说,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处暑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未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第三候“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15.白露时值公历的9月8日或9日,处于黄经165度。此时农作物即将成熟,“秋老虎”也将逝去,气候转凉,一天当中早中晚温差变化较大,早晚凉、中午热。因气温降低较快,夜间温度已达白露的条件,因此,露水凝结得较多、较重,呈现白露,故而得名。

白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是说这个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16.秋分时值公历9月23日或24日,处于黄经180度。此时,太阳又直射赤道上,即在黄赤道相交点上,昼夜平分,故称秋分。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节气。因北半球天气转凉,候鸟大雁、燕子、杜鹃等都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秋分以后,日降水量也不是很大,暴雨和大雨的机会非常小,但降水的次数却增多起来。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

秋分三候为:“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人。“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17.寒露时值公历的10月9日或10日,处于黄经195度。此时气温更低,露水更多,气候从仲秋的凉爽逐渐转寒,有成冻露的可能,早晚则更明显,故称寒露。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由于此时阴天少,所以光照充足,是全年日照百分率最大的节气,素有秋高气爽之称。

寒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二候中的“大水”指的是大海,古时传说海边的蛤贝类,是由三种雀鸟潜入水中变成的。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古人认为季秋是土德当令,土为黄色,所以此节令中的花为黄色的菊花。菊花是我国很早便有记载的花卉。夏小正九月篇有“荣鞠”之句,鞠是菊的古字,说明九月时菊花开放。

18.霜降时值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处于黄经210度。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一天中温差变化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

此时天气变得寒冷,露凝结为霜而下降,所以称之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度节气,最低气温可达到0℃左右。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商接凝华而成的冰晶,色白且结构松疏,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在我国的文化中,对于霜,是不太有好感的。《淮南子》中说:“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雪霜,霜者丧也,阴气所凝,其气惨毒,物皆丧也。”所以古人亦将死去男人的妇女称为遗霜。

霜降三候为:“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成俯。”这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7、秋天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

初秋,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

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即所谓“十月小阳春”天气;

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

秋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与北方秋天的气候特点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