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四季怎么分 ?每个季节各是哪几个月?
四季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
四季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1)季节气候跟阳历阴历扩展资料
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面(黄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23°26′),因此,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从南纬23°26′(南回归线)到北纬23°26′(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高,气温高,为夏季;反之,太阳斜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低,为冬季。当太阳直射到北半球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反之,当太阳直射到南半球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到南、北回归线时,分别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和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到赤道时,分别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1日前后)。
参考资料
四季-网络
2、阴历和阳历,哪个和气候变化更贴近呢?
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三年多一个闰月。“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实际上等于阴阳合历,我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一般人以为阴历适合于农家,而名之日“农历”。
直到今天,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阴历”在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日常中的阴历,尤其是它的节气和气候变化更贴近。
3、气候的冷热变化是以农历为准,还是以公历为准?
首先说明,气候的变化是不会以历法为准的。全球变暖,或者今年的冬天比过去几十年年都冷这类才叫做气候的变化
如果你问的是季节天气的话那是以公历为准,其实说以农历为准也可以的了,因为我们传统的农历中不只有日期和时间,还有24节气,24节气也算是历法的一部分,我们的24节气和公历一样是属于阳历,可以表示一年中季节的变化哦..
4、天气的冷热变化是以农历为准,还是以公历为准?
严格的来说是以公历为准,当然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也可以指示一年中大致的天气变化,可是如果你稍微注意一点就会发现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日期在公历的日期是不变的,但是在农历的日期是每年都不同的。 在表示一年中的天气变化而言,公历不需要其他辅助,而农历需要另外设立二十四个节气来辅助。
5、十二月是什么季节
12月是什么季节:
冬季。 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在南北半球所处的时间不同。按气象意义划分,在南半球温带及寒带,冬季在6、7、8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标准说是5月21日~8月22日),在北半球温带及寒带,冬季在12、1、2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标准说是11月21日~2月18日)。按节气意义划分,冬季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冬至至春分为冬季。 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算作冬季。
十二月份是秋天还是冬天:
在国内12月就是冬天了。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也是不同的。 对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
5.候温划分法 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另一种分季方法。 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十二月属于冬天,小伙伴们可以准备厚衣服了。
6、天气变化是根据阴历还是阳历重复的?
天气是短时间的,一般是在一天里。你问一整年的话应该是说“气候”或“季节”。
节气说白了就是地球在黄道上的24个点,既然是在黄道上的点,当然是按阳历。
如果你是问“气候”的话,准确的来说,“气候”只和你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关,与时间无关。
如果你说的是季节,要知道在中国,季节是根据节气来判断的,那当然是按阳历啦!
补充一下:我看到另外两位自的回答,发觉他们对我国历法有误解。
我国传统的历法不是阳历也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历(俗称农历)。西方历法(一般叫公历)是阳历,只根据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来确定,与月亮的运动无关。伊斯兰国家用的历法(一般叫回历)是阴历,只根据月亮的运动来确定,与太阳的运动无关。我国的农历,每月的天数是根据月亮的盈亏确定的,这会造成12个月并不是一个回归年,所以我们zd规定:如果某个月中只有一个节气(一般一个月都有两个节气),那就要在它后面加多一个闰月,以此修正。
所以,不能说阳历是外国的就说我国历法不包含阳历的成分。
7、为什么农历气节会对气候变化往往有着精准的提示?
天文学与气象学,是我国文明史上,古老灿烂的文化遗产,也是聪明的祖先,经历几千年的研究,实践、创造出来的一大产物。
我国历法记载有三种,阴历,阳历,和阴阳历。阳历又称公历,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总长度为365天左右。
阴历则是以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月。平均公转一周,总长度为354天左右,这就形成了公转时差。
农历节气,又称阴阳历,就是现在所说的老黄历。是综合了阴历与阳历的基础上添加了24节气。
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古人们依此来进行农事活动。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天气变化。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8、天气今年还会热吗?阳历9月,农历八月…阴雨天过后天气还会热吗?
一场秋雨一场凉
天气应该会比三伏天要凉爽舒适一些
在北方早晚这个时候需要穿一件长袖的外衣,回因为早晚温差大,中午热的穿半袖
南方的气候应该还会热一些时候,俗话说秋老虎,秋季这个时候还是非常热的
应该过了十月一答就会变的凉爽舒适许多了
9、每年气候的冷热变化是随阳历还是随阴历?求大神帮助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明白气候的定义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全球气候可大致划分为11个类型:极地气候/寒带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山高原(高原山地)气候。
我理解您所指的气候变化是指四季更替的变化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
我国属于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这里的四季划分与气候冷热变化就是采用的阳历的12个月作为划分标准。
而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就是以阴历作为划分标准。
实际上无论是阳历还是阴历都是以温度的变化来区分四季交替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现在的气候的冷暖变化以及不能简单用月份或者节气来划分了。
10、气候和农作物密不可分,但为什么气候转换看阳历,而农作物耕作看阴历?
气候和农作物种植有关系,而阳历来和阴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在某地区种植某种作物,主要是根据纬度、海拔等,而海拔、纬度的不同,源太阳的作用程度也不同,要知道,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最关键因素之一。百我们的阳历的制定是根据太阳的运动规律的,所以,农作物的种植要看阳历啊。
至于农作物耕作看阴历的说法,这没有太具备说服力度的理由。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阳历的时间变迁影响农作物,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的不同表现是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季节的最直接方法。所以你说问的农作物耕作看阴历,我认为应该倒过来说“阴历的季节概念或季节感受,看农作物的生长答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