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发布时间:2020-11-29 15:04:47

1、下面哪项中确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最终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政府白皮书 )

http://www.gov.cn/zwgk/2008-10/29/content_1134378.htm

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

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中国在农业、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海岸带及沿海地区等脆弱区,积极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2、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气候公约》第四条第7款规定:“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中国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努力实施本方案。

第一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最明显。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从地域分布看,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一是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测到203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二是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四是中国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国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

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7亿吨,甲烷为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为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甲烷约为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

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O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6.9:41.3:31.8,2005年为12.6:47.5:39.9,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电信、旅游、金融等行业,尽管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机械、信息、电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较大的节能效益。1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与标识,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建立和推行节能新机制,加强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等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工业部门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也有了明显的下降:2004年与1990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27克标准煤下降到376克标准煤,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由997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02千克标准煤,大中型企业的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20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57千克标准煤。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1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如按照中国1994年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277吨计算,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

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年发电量为4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户用沼气池已达到17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多处,年产沼气约15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约102万吨;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0万台、总容量约4万千瓦的小型独立运行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的总容量约为7万千瓦,主要为偏远地区居民供电;在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8500万平方米。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除植树造林以外,中国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绿化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9平方米,这部分绿地对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0‰,自然增长率为5.89‰,分别比1990年低了8.66和8.50个千分点,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通过计划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亿吨,这是中国对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005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这些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第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中国政府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指导。为切实履行中国政府对《气候公约》的承诺,从2001年开始,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编写工作,并于2004年底向《气候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正式提交了该报告。近年来中国政府还不断加强了与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综合管理,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强化了对能源工作的领导。为规范和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中国的有序开展,2005年10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颁布了经修订后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第七,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中国政府重视并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等,开展了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等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开展了“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并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为国家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和参加《气候公约》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还开展了一些有关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项目。

第八,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办了多期中央及省级决策者气候变化培训班,召开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大型研讨会,开通了全方位提供气候变化信息的中英文双语政府网站《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3、全球气候变化反映了当今世界存在什么问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中国是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全世界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中国不仅在本国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的达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这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这一方案还曾对当年年底“巴厘路线图”的出台起到重要作用。

2007年10月,“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中国环保掀开了崭新一页。

4、中国气候变化 每位公民能做什么?

作为公民,我们能为环保做什么?
环境保护的“三驾马车”——政府、企业、公众,我们平时的工作应该属于政府这辆马车,但同时,我们又是公众、公民,双重身份要求我们要带动、引导身边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作为公众,如何参与环境保护。
PM2.5、 雾霾天、猪漂流、牛奶河、地下水污染等等频发的生态事件,表明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前所未有,只是,很多人一方面痛恨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环保行动力很差。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力之间不统一的矛盾。认为我国环保问题非常紧迫的公众比例将近九成;但在20项环保行为中,一半的环保行为采取率都在30%以下,社会参与方面的环保行动力尤其弱。造成这一局面的很大的原因在于目前中国环保教育的“知”与“行”脱节。
不同年龄公众不参加环保活动的首要因素都是“没人组织我参加”,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组织,有人出头,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为环保做付出的,只是不知道怎么做罢了。
去年的一个星期天偶然在西亚超市前遇到环保宣传活动,有展版、有横幅,还有音响,当时感觉很稀奇,因有急事,只是简单问两句就离开了。
后来他们邀我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我感觉不太合适,有点别扭,后来才想明白,我是环保工作者,怎么能是志愿者呢?应该要求更高,我应该做的更多、更好。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也人人受益。
生态建设,是最公平的民生,你再有钱,也不可能随时给自己供应新鲜空气;生态是最大的民生,谁破坏了生态,不仅对不起本代人,更对不起子孙后代。
作为环保工作者,我们要尽职尽责,作为一个公民,有更多事可以做。
我收集整理了一些资料,作为公民,我们能为环保做什么?与大家分享。
一、 在家庭
(一)不用、少用塑料袋
塑料袋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广泛使用,而其自然降解的时间在200年以上。“白色污染”正是构成目前城市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少用、不用塑料袋,尽管会令我们不及从前那么“方便”,但这却是我们在为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做也完全能做到的。
(二)不放或少放炮
我家已经有近20年没放炮了,非放不可时,也只是放一小挂意思一下。后来又看到了环保志愿者的禁放签名,才知道周围有那么多的人开始行动了。
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之后,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呼吸清洁空气、享有蓝天白云、感受温暖阳光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新期待。
201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来源广泛,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防治需要全社会同心戮[lù]力、共同行动。201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
正如李克强总理强调的,“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大家都尽一把力”。
(三)把生活垃圾分类
由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许多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据了解,生活垃圾已被列入“十二五”重点攻克的领域,仅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资就将达到2636亿元。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1、可回收垃圾 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2、厨余垃圾 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
在生活垃圾中,餐厨垃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餐厨垃圾混杂于生活垃圾中,不仅不利于其他可再生垃圾的循环利用,增大了垃圾分类的难度,还会给后续的垃圾焚烧或者垃圾填埋造成额外的负担。
我国很多地区习惯上将餐厨垃圾作为廉价饲料直接饲喂畜禽,其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使牲畜感染各种疾病的机会大为提高,然后牲畜再通过食物链将疾病传染给人。
此外,一些企业和个人还通过“地沟油(泔水油)”非法收集加工销售,并流向食品市场用于加工食品,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而事实上,如果对生活垃圾正确利用,也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餐厨垃圾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成分,经过合理处臵后是制作动物饲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的重要来源,是一种高价值的生物质资源。
北京一家环保公司研发了一种餐厨废弃物高速发酵设备,废弃物无需固液分离和粉碎,经过24小时的快速发酵,一次转化成高质量生物有机肥的营养剂。
据了解,这一垃圾处理系统已在环保部、北京石景山实验小学等推广应用。由于对废弃物进行就地处理,节省了大量用于废弃物填埋的土地资源,也避免了运输过程中形成的二次污染,节约了运输成本。
3、有害垃圾 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
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是靠化学作用,通俗的讲就是靠腐蚀作用产生电能的。而其腐蚀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物--镉、汞、锰等。当其被废弃在自然界时,这些有毒物质便慢慢从电池中溢出,进入土壤或水源,在通过农作物进入人的食物链。这些有毒物质在人体内会长期积蓄难以排除,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肾脏和骨骼,有的还能够致癌。电池可以说是 生产多少废弃多少;集中生产,分散污染;短时使用,长期污染。
废旧电池污染重,不要随手扔掉。我们平时要尽量使用可充电的电池。
4、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可以说罗山现在条件还不成熟,但作为环保工作者,可以先带动分类,捡破烂的、收废品的会把它们很好的回收,这样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污染。分类扔的一大好处,就是拾废品的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回收。我曾经在晚上散步时,看到一些老人捡破烂。。。。。。
我们可以把垃圾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回收的,尽可能地保持干净,这样废品被捡走,就可以直接销售;不能利用和回收的量就很少了。前一段我家的厨房垃圾都是在院子里挖个坑填埋了,几天都不用倒垃圾。现在天热了,只好每天去倒掉,就这样简单分类后,量也少了很多。
(四)餐桌上不再浪费
201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Think.Eat.Save. ——思前、食后、厉行节约。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约13亿吨的食物被浪费。鉴于这种生活方式中存在的巨大不平衡和由此产生的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今年的主题鼓励人们意识到受环境影响的食物选择,进而做出明智的决定。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说:“对于一个人口多达七十亿并将在2050年增至九十亿的世界而言,浪费粮食是毫无道理的 – 无论是从经济、环境还是道德角度来看。除了费用上的影响之外,种植那些粮食所需的土地、水、化肥和劳动力都被浪费了 - 更不用说废弃物填埋场上食物分解和最终被扔掉的食物在运输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若要实现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展世界的愿景,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生产和消耗自然资源的方式。”
二、办公室环保行为
一、 办公设备使用
1.1电脑使用
1)启用节电模式,并适当设臵节电参数;
2)台式电脑在关闭主机时,记得同时关闭显示器电源;
3)调节电脑屏幕的显示亮度;(护眼又省电)
4)对于暂时不用的接口和外部设备可以在设备管理器里面禁用它们;
5)USB插口用来充电或者链接设备时,当使用完毕后及时拔下。
1.2打印机、复印/传真机的使用
1)打印文件尽量使用小字号字体,并减少页面边距,尽量使用双面打印模式,这样可以减少纸张用量。
2)如不是重要文件,尽可能使用用过的单面纸张进行打印;
3)复印之前应确定文件复印的必要性,尽量使用网络传真和电邮;
4)打印机、复印机使用后的硒鼓、墨盒应进行收集,并交与供应商回收再利用;
5)下班后应及时关闭打印机、复印机电源。
二、办公用具及材料使用
1、尽量使用电子文件,减少纸质文件的用量;提倡寄送电子贺卡,以替代纸质贺卡;
2、对用过的单面纸张进行回收再利用;
3、传送公文的信封、公文袋尽量重复使用,不要用过一次就废弃;
4、减少一次性办公文具用量或频率;
5、尽量使用回形针、订书机等替代含化学溶剂产品的使用;
三、在办公环境方面
3.1照明
在保证亮度的情况下,尽量使用自然光照明。
3.2空调与制冷 夏天已经到来,空调使用率很高,稍加注意,就能节省不少电。
1、尽量使用自然通风,制冷温度可考虑设定在26~28℃之间;
2、制冷区域门窗应关好;
3、离开办公室前15分钟关闭空调;

5、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向联合国提交的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

中国自主贡献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所取得的成效。多年来,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展节能减碳和生态建设,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低碳省(市)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行动目标。中国确定了2020年和2030年的行动目标。2030年行动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三是实现目标的政策和措施。中国将在已采取行动的基础上,在国家战略、区域战略、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建筑交通、森林碳汇、生活方式、适应能力、低碳发展模式、科技支撑、资金政策支持、碳交易市场、统计核算体系、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等15个方面持续不断地做出努力。
四是关于2015年协议谈判的立场。2015年协议谈判在公约下进行,以公约原则为指导,旨在进一步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谈判的结果应遵循公约原则,充分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不同的历史责任、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全面平衡体现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开发和转让、能力建设、行动和支持的透明度各个要素。

6、我国现在已提出,或者将要要提出的针对我国国内的“气候变化的政策”有那些?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2009-2016共七个文件)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11年8月3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41号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有偿使用管理办法》2012年10月30日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管理办法》2012年10月30日
《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发改气候[2013]279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的通知 发改气候[2013]849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首批10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3]2526号
关于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通知 发改气候[2013]225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2014年4月15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1828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2347号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发改委第17号令)2014年12月10日
《应对气候变化法(初稿)》2015年9月11日
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5年第36号《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等11项国家标准
《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6]57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气候[2016]245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改气候[2016]1687号
2014年8月和2015年12月相继发布两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的基础上,继续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2017年本低碳部分)
以上为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政策法规,全部能在发改委网站上查到,大部分政策文件以附件形式可以在发改委气候司网站下载:http://qhs.ndrc.gov.cn/zcfg/
纯手动整理,谢谢!

7、在积极参加国际气候谈判的同时,中国主动采取了哪些应付行动

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如果没有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缺乏有效的博弈手段、无法形成言之有理的理论反驳,那么中国将在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中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地位。

气候/环境议题关涉各国参与国际政治博弈的技巧与成效,关涉它们在新的国际协定制定过程中将自身利益关切投射其中的能力,以及对新的全球政治时期的国际话语权和外交主导权的掌控水平。

基于当前的谈判进程,中国在制定自身的谈判战略时要掌握好一种原则性平衡,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一方面,中国承认减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强调已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和仍处于这一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各自应负有的不同责任和所需承担的不同角色。

中国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以发达国家继续率先量化减排为先导,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因此,中国要根据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日程逐步推进减排目标,争取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碳排放权。在各种国际气候会议上,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与发达国家间达成某种碳排放贸易协议,即发达国家购买发展中国家的部分碳排放权,发展中国家则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在国内推广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投入新技术的研发与实施。实际上,发展中国家都期待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能够在本次哥本哈根会议上拿出一个有诚意的资金、技术计划,建立起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体系,但这一期待能否最终实现还有待观察。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世界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由蒸汽机、电力和电子计算机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由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对中国来说,欧美发达国家间已悄然打响的新能源、新技术、新经济争夺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新兴大国,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着一个庞大的、旨在改变全球经济发展结构的低碳经济产业群,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跨越机遇,中国就有可能在已初见端倪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拔得头筹。

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就曾经说过,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但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规模、初级的工业生产水平、严重不足的资源能源条件和低下的科技创新能力等不利因素,决定中国在“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把握契机,做好国内功课;另一方面,尽管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技术开发与转让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作用,而且相关公约与计划也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承担向发展中国家将要采取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帮助的义务,但十多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这些具体措施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谈判中,发达国家一直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回避讨论建立技术转让的具体机制。作为气候政治中发展中国家阵营的重要代表,中国应在全球气候问题谈判中发挥领头羊作用,推动发达国家在资金支持、技术转让等方面做出实质性安排。

综上所述,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协议,如气候协议,是在与所谓传统的“高政治”领域不同的“低政治”领域达成的;衡量一个国家的外交和战略能力,过去主要考察其领土、统一等问题,现在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仍然存在,但却越来越偏向于体现在气候、能源、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相关内容中。如果能够在这些领域占据一个有利位置,能够下先手棋,则既能满足自身的发展所需,也顺应了新时期国际政治进步的必然趋势。

8、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①政府采取措施,并宣布自主行为目标,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自觉履行国际义务。
②强调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主张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国家间的 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促进国际合作发展是联合国的重要宗旨。
③团结发展中国家维护共同利益,敦促发达国家履行承诺和义务,体现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 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
注:若答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 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本目标”等言之有理的答 、 案,可酌情给分。

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