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旱灾会引起的传染病

旱灾会引起的传染病

发布时间:2021-01-12 17:32:58

1、洪涝灾害使蚊蝇滋生,易引起什么传染病

1.疫源地的影响 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原宿主迁移和扩大,易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出血热是受洪水影响很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
2.传播途径的影响 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孳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疟疾是常见的灾后疾病。
3.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疾病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迁移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4.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 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晚易着凉感冒,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5.个体免疫力降低和精神心理压抑 免疫力降低,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传染病。另外,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导致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病增加发作机会,如肺结核、高血压、冠心病及贫血等都可因此复发或加重。aware天 猫

2、由旱灾引起的次生性灾害有哪些?

旱灾是广东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其成因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为因素和水利工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旱灾危害主要表现为灾害链效回应 :诱发地质灾害、咸潮、森林火灾、病虫害、瘟答疫、人畜饮水困难 ,导致粮食减产 ,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受阻 ,最终影响人类生活

求采纳

3、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生物媒介的影响有哪些?

许多传染病并不只是在人群间辗转传播,除了人之外还有其他的生物宿主。一些疾病必须通过生物媒介进行传播。自然灾害破坏了人类、宿主动物、生物媒介以及疾病的病原体之间旧有的生态平衡,并将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因此,灾害对这些疾病的影响将更加久远。

蝇类

蝇类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它的孳生与增殖,主要由人类生活环境的不卫生状况来决定。大的自然灾害总是会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条件造成重大破坏,蝇类的孳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地震过后,房倒屋塌。死亡的人和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下,还有大量的实物及其他有机物质,在温度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有机成分会很快腐败,为蝇类提供了易孳生的条件。因而,像唐山地震那样大的地震破坏,常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数量惊人的成蝇,对灾区居民构成严重威胁。

洪水退后,溺死的动物尸体以及各种有机废物将大量地在村庄旧址上沉积下来,如不能及时消除,也会造成大量的蝇类滋生。

即使在旱灾情况下,由于水的缺乏,也会存在一些不卫生的条件,而有利于蝇类的滋生。因此,在灾后重建的最初阶段,消灭蝇类将是传染病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蚊类

在传播疾病的吸血节肢动物中,蚊类是最主要的,与灾害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我国常见的灾害条件下,疟疾和乙型脑炎对灾区居民的威胁最为严重。

蚊的孳生需要小型静止的水体。因而,在大的洪灾中,行洪期间蚊子密度的增长往往并不明显。但在水退后,在内涝地区的低洼处往往留有大量的小片积水地区,杂草丛生,成为蚊类最佳繁殖场所。此时如有传染源存在,就会使该地区的发病率迅速升高。

旱灾可使一些河水断流,湖沼干涸,而这些河流与湖泊中残留的小水洼,也会成为蚊类的良好孳生场所。

在造成建筑物大量破坏的灾害如地震与风灾中,可能同时造成贮水建筑和管道的破坏。自来水的漫溢,特别是生活污水在地面上的滞留,也会成为蚊类大量孳生的环境。

灾害不仅会造成蚊类密度升高,还会造成蚊类侵袭人类的机会增加。被洪水围困的居民,由于房屋破坏而被迫露宿的居民,往往缺乏抵御蚊类侵袭的有效手段,这也是造成由蚊类传播的疾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其他吸血类节肢动物

在灾害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吸血节肢动物侵袭人类的机会增加,蚊类有时会机械地传播一些少见的传染病如炭疽等。人类在野草较多、腐殖质丰富的地方露宿时,容易遭到恙螨、革螨等的侵袭,在存在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地区,这种对人类的威胁就大量增加。发生在森林地区的灾害如森林火灾迫使人类在靠近灌木丛的地区居住时,会使蜱类叮咬的机会增加,并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如森林脑炎、莱姆病和斑点热等的流行。

寄生虫类

在我国,现存的血吸虫病的分布多处于一些易于受到洪涝灾害的区域,而钉螺的分布,则受到洪水极大的影响。

在平时,钉螺的分布随着水流的冲刷与浅滩的形成而不断变化。洪水条件下,有可能将钉螺带到远离其原来孳生的地区,并在新的适宜环境中定居下来。因而,洪涝灾害常常会使血吸虫病的分布区域明显扩大。

家畜

家畜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宿主,例如猪和狗是钩端螺旋体病的宿主,猪和马是乙型脑炎的宿主,牛是血吸虫病的宿主。当洪水灾害发生时,大量的灾民和家畜往往被洪水围困在极为狭小的地区。造成房屋大量破坏的自然环境海,也会导致人与家畜之间的关系异常密切。这种环境,会使人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易于传播。

家栖及野生鼠类

家栖的和野生的鼠类是最为重要的疾病宿主,其分布与密度受到自然灾害的明显影响。

大多数与疾病有关的鼠类,在地下穴居生活,它们的泅水能力并不十分强。因而,当较大规模的水灾发生时,会使鼠类的数量减少;然而,部分鼠类可能利用漂浮物逃生,集中到灾民居住的地势较高的地点,从而在局部地区形成异常的高密度。在这种条件下,由于人与鼠类间的接触异常密切,便有可能造成疾病的流行。

由于鼠类的繁殖能力极强,在被洪水破坏的村庄和农田中通常遗留下可为鼠类利用的丰富食物,因而在洪水退后,鼠类密度可能迅速回升,在其后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极高的种群密度,从而促使鼠类间疾病流行,并危及人类。

干旱可能使一些湖沼地区干涸,成为杂草丛生的低地。这种地区为野生鼠类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其数量高度增长。曾有报道说这种条件引起了人群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

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坏,一些原来鼠类不易侵入的房屋被损坏,废墟中遗留下大量的食物使得家栖的鼠类获得了大量繁殖的条件。当灾后重建开始,居民陆续迁回原有的住房时,鼠患可能成为重大问题,由家鼠传播的疾病的发病率也可能上升。

4、自然灾害与传染病流行机制是如何形成的?

自然灾害破坏了人与其生活环境间的生态平衡,形成了传染病易于流行的条件,因而,控制传染病便成为抗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灾害后,随着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新的平衡的建立,灾害条件所引起的传染病流行条件的改变还将存在一个时期,这种灾害的“后效应”是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控制与其他的抗灾工作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当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被基本消除之后,消除其“后效应”将成为工作的重点,而且这种工作实际上将成为灾害条件下传染病控制的主要工作。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传染病控制工作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可将灾害划分为突发性灾害,包括水灾、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台风等在短时期内造成重大损害的自然灾害;渐进性灾害,包括旱灾和现在已罕见的虫灾引起的饥荒等。

由于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机制的影响,在自然灾害之后,传染病的发病可能呈现一种阶段性的特点。

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时,首当其冲的是饮用水和食品的来源遭到破坏,因此,肠道传染病将是灾后早期的主要威胁。特别是水源污染和食物中毒,往往影响到大量的人口,应是灾后早期疾病控制的重点。

房屋的破坏使大量人口露天居住,容易受到吸血节肢动物的侵袭。但由于节肢动物的数量和传染源数量需要有一个积累过程,因此,传染病的发生通常略晚,并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人口的过度集中,使通过密切接触的传染病发病率上升。如果灾害的规模较大,灾区人口需要在检疫条件下生活较长的时间,当寒冷季节来临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将随之上升。

人口迁徙可能造成两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由人口外流引起的,但由于病人散布在广泛的非受灾地区,这个发病高峰往往难以察觉,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当灾区重建开始,外流的灾区人口重返故乡时,将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并往往以儿童的发病率为特征。

最后,灾后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平衡重建的过程,这一时期可能要持续两三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在此期间,人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通过生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都可能呈现出与正常时间不同的发病特征,并可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5、人类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几大传染病,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所谓瘟疫,其实就是指由某些强烈致病因素引发的大规模的传染病。不管是在我国历史上,还是在外国诸国的历史上,几乎都能找到它们存在过的证据。而且每次暴发传染病后,都会有大量人因此而丧生。

由此可见,瘟疫算得上是人类自出现至今遇到过的一大劲敌了。不过你知道吗?其实瘟疫并非只有一种,它是符合上述概念的各种传染病的一种统称罢了。若要细分一下的话,我们完全能以不同名称来给不同种的传染病命名。比如下面这些传染病,就都曾横行过一时,且给人类造成了莫大的伤亡。


霍乱

霍乱这种传染病刚开始并未出现在我们国家,而是多发生在国外。

它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因为饮水不洁的缘故。后来这种传染病被传到了我们国家,结果导致很多人都受到了感染。

至于被感染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其实最明显的还是不停拉肚子。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拉肚子似乎并不算是多么严重的病症。但是若患者每天要拉好几次肚子呢?那后果可就变得比较严重了!要知道,身体再怎么健壮的人,一天如此高频率的拉肚子,身体也会很快变垮。


鼠疫

所谓的鼠疫,从名字看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致病原因肯定跟老鼠有比较大的关系。而实际上,情况也确实如此。鼠疫最开始只是在老鼠等啮齿类动物群体中发生,但若有人不幸被传染的话,那鼠疫就会在人类的群体中肆虐。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基本上都曾发生过不止一次的鼠疫。即便人们在鼠疫暴发后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但最后由此传染病造成的伤亡人数依然超乎人们的想象。由此可见,这种传染病的危害性非常大,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


天花

这种传染病应该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了吧?毕竟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曾经提及过这种传染病。只不过它跟上述两种传染病之间存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别,那就是一个人一生中一旦出过一次天花,但凡他能顺利被救治,那在之后的日子里,他的身体就能够产生出抗体来。

这样即便日后再遇到这种传染病暴发,曾经出过天花的那些人就不会再被它缠身。只是,天花的致死率非常高,多数人在出天花的时候都没能挺过去。


结核病

这种传染病的知名程度更高,因为很多名人都是因为被感染了这种传染病才会殒命的。

当然了,并不是说这些名人都不肯接受治疗或者没钱接受治疗才会殒命,而是由于这种传染病的致死率非常高且治愈率非常低。甚至可以说,即便是到了医疗水平和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这种传染病也照样很难得到根治。

一旦患者感染上这种传染病,那就只能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控制病情,而没有办法完全将患者治好。再加上能够用于控制这类患者病情的药物非常少,所以被感染者在被确诊以后,就得注意提前做好随时离开人世的心理准备。


西班牙流感

一说到西班牙流感,可能很多人便会对它放松警惕,认为它只不过会导致患者出现跟我们平时感冒时的症状差不多的病症罢了。但是实际上,它其实属于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病。

一旦有人感染上这种传染病,那么在短时间内,跟他有过接触的人便也容易迅速被感染。而且这种传染病的致死率非常高,即便有办法控制,也照样曾在人类的世界中引起过轩然大波。

不过这种传染病有个奇怪的特点,那就是它似乎对老人和孩子表现得更为友好一些。可是年轻人一旦感染上这种传染病,那死亡率可就会瞬间上升好几个档次了。


除了上述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传染病存在。别看现在我们人类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但是在与传染病做对抗时,我们依然处于比较弱势的状态。不过,既然我们曾经有过打败这些传染病的经验,那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一定能够完全征服它们,让它们在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被消灭殆尽。希望这一天能够尽快到来,那样我们人类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健康。

6、为什么洪涝灾害会导致传染病

那是因为洪涝灾害过后
环境会受到较大破环
一是隐藏在地底层的细菌会暴露出来
而且会大量繁殖
二是人或者是动物、家禽的尸体经过洪水浸泡过后
发生腐败变质
也会有大量细菌滋生繁衍
三是人类或者是动物、家畜的排泄物
在洪水的作用下
也会出现在地表上
适于细菌昆虫生长传播
通过洪水的途径
把细菌带到所到之处
另外
当洪灾过后
人们居住、饮食、医疗的条件也会下降
大量灾民的集中
容易造成传染病的集中爆发
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7、为什么灾情过后会出现疫情

传染病是从外界感染到病原体后,不但自己患病,而且又将病原体排出,污染环境而传染给他人,造成很多人患病,传染病的发生有三个环节,即传染的来源、传播的途径和免疫力低的易感人群。发生传染病必须存在病原体,病原体的来源是传染病病人及自己虽未病但为带病原体的人(带菌者)或动物。传播途径一般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直接或间接接触、创伤或昆虫媒介等。假如人体免疫力低下,就容易得到感染。
在发洪水后容易发生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因为人的吃、用离不开水,而发大水时的水源中带有农田、兽舍或泥土中各种各样病原体,而且有人和动物粪尿等排泄物的污染,如果这样的水没有经过彻底消毒,人饮或用后就会得到传染。从水中经消化道传播的病原和传染病有:
(一)霍乱弧菌引起霍乱或副霍乱。该细菌进入胃到小肠,约3天后就会发生严重呕吐和腹泻,粪便呈米汤样。由于大量失水,病重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休克死亡。
(二)痢疾或副痢疾杆菌引起痢疾或副痢疾。细菌在大肠内繁殖,产生的毒素引起肠粘膜炎症、溃疡、坏死,人在受染后1~3天发病,有发热、腹痛、腹泻,粪便中有粘液或脓血。严重者可发生微循环衰竭、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三)沙门氏菌引起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沙门氏菌有几千种,有的经污水或食物感染后4~24小时发生胃肠炎,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病人一周内痊愈,但治疗不及时也可造成死亡。有的沙门氏菌可以从消化道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有发热、出汗、面色苍白等中毒症状。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可从小肠侵入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到达全身器官,引起持续高热、乏力、全身酸痛、肝脾肿大,肠壁局部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造成肠出血或肠穿孔,粪便中不断排菌,病程数周。
(四)大肠杆菌。虽然大肠杆菌存在于每个人肠道,不但无害,而且有益,但大肠杆菌型别很多,有的型有各种各样致病性。1996年5~8月日本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一起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暴发流行继而我国江苏、山东等地也陆续有病人发现,该菌引起出血性肠炎值得重视。
(五)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病毒性肝炎。虽然甲型肝炎病毒也经消化道感染,但经饮、用水和食物传播的主要有戊型肝炎病毒,我国西北、东北等地曾有流行,洪水过后更要注意戊型肝炎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发大水后,除要防止消化道传染病外,其他如接触途径传播的传染病也属重要,如钩端螺旋体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此病在人与兽均可患病。该螺旋体存在于受感染的鼠类或家畜体内,从尿排出污染水源,尤其在发洪水地区,当人接触疫水后,钩端螺旋体穿透皮肤粘膜侵入人体,病人轻者症状如流感,重者有黄疸出血,病死率高。又如布氏杆菌引起布氏菌病,也是人畜共患,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畜牧区有流行。布氏杆菌可随家畜尿粪排出,污染水源,人通过接触疫水等途径受到感染,细胞在血流中繁殖,可引起波浪热,难以根治。此外,还有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的可能。
要防止上述传染病的发生,首先要避免接触疫水,并将用水净化,饮水消毒。水净化可用明樊沉淀,饮用水可用0.5~1%漂白粉消毒,在5分钟内杀死一般微生物,再经100℃煮沸5分钟即可。排泄物可用5~10%来苏尔处理,擦拭病人用具。接触病人后的手可用1:1000新洁尔浸泡。如今,许多传染病可用疫苗接种来预防,必要时,可用打预防针的办法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免疫力。

8、为什么跟在灾难之后的就是传染病等疫情?

是这样的
地震会间接引起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疫病蔓延等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例如:地震时电器短路引燃煤气、汽油等会引发火灾;水库大坝、江河堤岸倒塌或震裂会引起水灾;公路、铁路、机场被地震摧毁会造成交通中断;通讯设施、互联网络被地震破坏会造成信息灾难;化工厂管道、贮存设备遭到破坏会形成有毒物质泄漏、蔓延,危及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城市中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厂、水厂、煤气厂和各种管线被破坏会造成大面积停水、停电、停气;卫生状况的恶化还能造成疫病流行,等等。

大地震对自然界的破坏是多方面的。如大地震时出现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河流改道、地表变形,以及喷沙、冒水、大树倾倒等现象。

如果大地震发生在海边或海底,还会形成海啸。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级特大地震引发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啸,不仅智利海岸遭到袭击,十几米高的巨浪还以640千米的时速横扫太平洋,22小时之后在日本沿岸登陆,造成灾害。2004年12月26日一场大地震引发印度洋海啸、导致大约23万人死亡或失踪以来,造成的灾害之大,令人震惊。

4、地震恐慌也会带来损失
破坏性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摧毁力,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有一些地震本身没有造成直接破坏,但由于人们明显感受觉到了,再加上各种“地震消息”广为流传,以致造成社会动荡而带来损失。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损失会相当严重,甚至不亚于一次真正的破坏性地震。

由于缺乏知识,轻信谣言,人们会因恐慌而停工、停产、停课;会到银行大量提款;会因成群外逃“避震”造成交通堵塞;甚至会引起交通事故、跳楼避险或互相挤踏造成伤亡。这类因地震恐慌而造成的社会“灾害”,正引起地震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

9、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地震、干旱、泥石流等灾害后,往往会爆发传染病,如水源污染会引起细菌和

(1)细胞   
(2)切断传播途径   
(3)抗原   
(4)人工呼吸

10、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

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乙类二十六种传染病
破麻布,百钩悬;
(破伤风、麻疹、布鲁氏菌病、百日咳、钩端螺旋体)
飞禽集合(结核)吸脑肝。
(非典、禽流感、流脑脊髓膜炎、结核、血吸虫、乙脑、乙肝)
灰犬热,红梅寒,
(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梅毒、伤寒、副伤寒)
白米登临(淋)艾滋坛(炭)。
(白喉、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登革热、淋病、AIDS、炭疽)
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与旱灾会引起的传染病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