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隧道的常见病害有哪些

隧道的常见病害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01-15 07:33:00

1、高速公路隧道病害实例

可以找一个高寒地带的隧道(比如青藏铁路),由于严寒造成隧道内混凝土开裂、深水、不均匀沉降,等等都行。然后再列举治理措施,比如保温、降低高程。。。

2、向日葵都有哪些病虫害?怎么防治?

向日葵主要虫害有:金针虫、蛴螬、地老虎、草地螟、金龟子、向日葵螟,蚜虫,棉铃虫等。向日葵主要病害有:锈病、菌核病、列当,霜霉病,褐斑病,枯黄萎病。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预防:1.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种植抗病回品种。2.轮作倒茬。提倡与非寄主植物实行轮作3年以上,减少侵染源。 3.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合理施氮、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灌溉,雨后注意排水;收答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处理。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对症用药治疗。
供您参考

3、武汉有几座长江大桥?建成时间分别是多少??

截至2019年6月,武汉市有11座长江大桥,分别是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10月)、武汉长江二桥(1995年6月)、白沙洲长江大桥(2000年9月)、军山长江大桥(2001年12月)、阳逻长江大桥(2007年12月)、天兴洲长江大桥(2009年12月);

二七长江大桥(2011年12月)、鹦鹉洲长江大桥(2014年12月)、沌口长江公路大桥(2017年12月28日)、杨泗港长江大桥(在建)、青山长江大桥(在建)。具体介绍以下几座长江大桥:

1、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2、武汉长江二桥

武汉长江二桥,位于武汉中心城区始建于1957年的武汉长江大桥下游6.8公里处。大桥北起汉口黄浦大街三层立交桥,跨越长江至武昌徐东大街。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后重点建设大桥,也称为武汉长江公路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特大型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 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3、天兴洲长江大桥

天兴洲长江大桥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境内连接青山区与江岸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为武汉三环线组成部分之一。天兴洲长江大桥始建于2003年12月9日;于2008年9月10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 于2009年12月26日通车运营。

4、二七长江大桥

二七长江大桥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境内连接汉口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为武汉二环线组成部分之一。二七长江大桥于2008年动工兴建;于2011年9月27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于2011年12月3日竣工通车。

5、鹦鹉洲长江大桥

鹦鹉洲长江大桥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为武汉二环线组成部分之一。鹦鹉洲长江大桥始建于2010年8月;于2013年12月16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于2014年12月28日通车运营。

4、高速公路巡查员的工作是什么?

对高速公路的设施外观情况进行巡查。

5、隧道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隧道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隧道掘进中的超欠挖
现象:隧道在掘进开挖过程中,发生上、下、左、右轮廓超标。

原因分析:测量不准,放线偏差较大;布孔位置偏差较大;炮孔钻眼过程中孔眼不直发生斜孔超限;爆破参数选择有误,装药量过多或不合理。

防治措施:保证测量工作的换手复核制;精确计算爆破参数,正式进洞前进行工艺试验,地质条件变化时及时调整有关参数;钻孔过程中控制孔眼位置及其方向。

2.隧道喷射砼脱层隆起

现象:砼喷射层与岩面不粘结,砼喷层之间粘结不好。

原因分析:受喷面松动岩石未清除;受喷岩面浮碴杂物未用压力风、压力水冲洗或冲洗不彻底;受喷面滴水、淋水、集中出水点未处理;间隔喷砼前一层喷面未用风、水清洗浮碴。风压与喷射距离不协调。
防治措施:清除松动岩石,清除受喷面浮碴杂物;对喷水、淋水、集中出水点的受喷面采用凿槽、埋管进行引导疏干处理;喷射砼前进行试喷,确定风压与喷射距离之间的协调关系。
3.隧道锚杆拉力不足

现象:锚杆安装不牢固、抗拔力不够。

原因分析:锚固长度不够;砂浆灌注不饱满;砂浆包裹锚杆厚度不够或根本没有;孔眼内杂物没有处理干净;孔眼深度同锚杆长度不配套。
防治措施:钻孔直径应与锚杆直径相配套;严格按设计孔深钻孔;压浆前用压力风及压力水冲净孔眼;锚杆除锈、矫直,安装时确保锚杆与孔眼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孔内注浆从孔底开始,均匀连续进行,中途不得中断;采用早强药包裹锚杆时,处理后的锚杆外径应与孔眼直径配套。

4.隧道衬砌砼麻面

现象:砼表面缺浆、粗糙、凸凹不平,但无钢筋和石子外露。

原因分析:模板表面在砼浇筑前未清理干净,拆模时砼表面被粘损;未全部使用钢模板,夹杂其他类型模板;模板表面脱模剂涂刷不均匀,造成砼拆模时发生粘模;模板拼缝处不够严密,砼浇筑时模板缝处砂浆流走;砼振捣不够,砼中空气未排除干净。

防治措施:模板表面认真清理,不得沾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全部使用钢模板;砼脱模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振捣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振捣手在振捣时掌握好止振的标准:砼表面不再有气泡冒出。
5.隧道衬砌砼蜂窝

现象:砼局部酥松,石子间几乎没有砂浆,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原因分析:砼配合比不准,原材料计量错误;砼未能充分搅拌,和易性差,无法振捣密实;未按操作规程浇筑砼,下料不当,发生石子与砂浆分离造成离析。漏振造成蜂窝;模板上有大孔洞,砼浇筑时发生严重漏浆造成蜂窝。

防治措施:采用电子自动计量拌和站拌料,每盘出料均检查砼和易性;砼拌和时间应满足其拌和时间的最小规定;砼下料高度超过2m以上应使用串筒或滑槽;砼分层厚度严格控制在750px之内;振捣时振捣器移动半径不大于规定范围;振捣手进行搭接式分段,避免漏振;仔细检查模板,并在砼浇筑时加强现场检查。

6.隧道衬砌砼孔洞

现象:砼结构内有空隙,局部没有砼,或蜂窝巨大。

原因分析:钢筋密集、预埋件密集,砼无法进入,无法将模板填满;未按顺序振捣砼,产生漏振。砼坍落度太小,无法振捣密实。砼中有硬块或其他大件杂物,或有其它材料、工具、用具落入;不按规定程序下料,或一次下料过多,来不急振捣造成。

防治措施:粗骨料最大粒径应满足规范要求;防止漏振,专人跟班检查;保证砼的流动性符合现场浇筑条件,施工时检查每盘到现场的砼,不合格坚决废弃不用;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防止杂物落入正浇筑的砼中,如发现有杂物应马上进行清理。

7.隧道砼露筋

现象:钢筋砼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露于砼表面。
原因分析:钢筋尺寸大于设计,局部有紧贴模板现象;砼浇筑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脱落造成钢筋移位紧贴模板;钢筋砼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骨料卡在钢筋上,砼将不能裹住钢筋造成露筋;砼拆模过早,模板将砼带落造成露筋。

防治措施:绑扎钢筋前,认真检查钢筋几何尺寸,不符合要求的一律返工;垫块按一米间距梅花状布置,钢筋密集处应加垫;砼配比中的粗骨料最大尺寸应附合规范要求,并在收料时严格控制;砼拆模严格执行规范规定强度。

8.隧道衬砌砼缺棱掉角

现象:砼结构直边处、棱角处局部掉落,有缺陷。

原因分析:砼浇筑后养护不好,边角处水分散失严重,造成局部强度低,在拆模时造成前述现象;模板在折角处设计不合理,拆模时对砼棱角产生巨大应力;拆模时野蛮施工,边角处受外力撞击;成品保护不当,被车或其他机械刮伤。

防治措施:加强养护工作,保证砼强度均匀增长;设计模板时,将直角处设计成圆角或略大于90°;拆模时精心操作;按成品防护措施防护,防止意外伤害。
9.隧道渗漏水

现象:隧道衬砌后出现渗漏水。

原因分析:混凝土抗渗能力差;防水板焊接不紧密;排水管堵塞;施工缝处理不好。

防治措施:采用高性能砼,控制水泥用量,增强砼自身防渗能力。衬砌防水材料必须进行试验,确定合格后使用,防水板吊挂安装要严格控制操作程序及工艺标准,做到平顺,松紧适宜,围岩表面突出物体必须清除,防水板连接采用热溶焊接,确保连接强度。铺设环、纵向排水管时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同时可根据水量大小进行适当调整,水大时可加大铺设密度,同时做好排水管的保护工作,防止砂浆渗入堵塞,并用横向排水管引至排水沟,保证排水畅通。
各种类型的施工缝均采用钢丝刷将接缝处的砼面刷毛,或采用高压水冲洗直至露出表面石子,在新砼浇筑前,先刷水泥浆两道,再浇筑25px同级配砂浆,对水量明显地段可以加设橡胶止水带。

10.隧道整体台车衬砌接茬处发生错台

现象:相邻断面衬砌砼表面接茬处错台超出验收标准。

原因分析:台车刚度小,砼浇筑时发生变形;模板使用时间过长发生变形;相邻节段接茬处未采取处理措施。
防治措施:台车设计时加大刚度,挠度检算可采用稍大的安全系数;模板发生变形时一律进行更换;相邻节段接茬处采用加强措施如使用横向液压千斤顶、丝杠顶撑等使相接处密贴。

与隧道的常见病害有哪些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