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罐发生火灾,扑救应处在什么位置?
我看一部相关的纪录片,应该是从底部加入泡沫灭火剂(具体成分不清楚)。
当然油罐周围还是要洒水冷却的。
2、油罐火灾发生喷溅或沸溢会前会有哪些征兆
1 喷溅有哪些危害,产生喷溅的基本原因是什么,转炉炼钢喷溅有哪几种类型?
喷溅是顶吹转炉吹炼过程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喷溅的危害如下:
(1)喷溅造成金属损失在0.5%~5%,避免喷溅就等于增加钢产量。
(2)喷溅冒烟污染环境。
(3)喷溅的喷出物堆积,清除困难,严重喷溅还会引发事故,危及人身及设备安全。
(4)由于喷溅物大量喷出,不仅影响脱除P、S,热量损失增大,还会引起钢水量变化,影响冶炼控制的稳定性。限制供氧强度的提高。
防止和减少喷溅是顶吹转炉吹炼的重要课题之一。
炉内钢水的密度约7.0t/m3,熔渣的密度约为3.2t/m3,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金属和熔渣是不会从炉口喷出的。喷溅主要源自碳氧的不均衡反应,瞬间产生的大量CO气体,从炉口夺路而出,将金属和熔渣托出炉外。
爆发性喷溅、泡沫性喷溅和金属喷溅是氧气顶吹转炉吹炼常见的喷溅。
2 为什么会产生爆发性喷溅?
熔池内碳氧反应不均衡发展,瞬时产生大量的CO气体,这是发生爆发性喷溅的根本原因。
碳氧反应:[C]+(FeO)={CO}+[Fe]是吸热反应,反应速度受熔池碳含量、渣中(TFe)含量和温度的共同影响。由于操作上的原因,熔池骤然受到冷却,抑制了正在激烈进行的碳氧反应;供入的氧气生成了大量(TFe)并聚积;当熔池温度再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一般在1470℃以上),(TFe)聚积到20%以上时,碳氧反应重新以更猛烈的速度进行,瞬时间排出大量具有巨大能量的CO气体从炉口夺路而出,同时还挟带着一定量的钢水和熔渣,形成了较大的喷溅。例如因二批渣料加入时间不当,在加入二批料之后不久,随之而来的大喷溅,就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
在熔渣氧化性过高,熔池温度突然冷却后又升高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发生爆发性喷溅。
3 吹炼过程中怎样预防爆发性喷溅?
根据爆发性喷溅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预防:
(1)控制好熔池温度。前期温度不要过低,中后期温度不要过高,均匀升温,碳氧反应得以均衡的进行;严禁突然冷却熔池,消除爆发性碳氧反应的条件。
(2)控制(TFe)不出现聚积现象,以避免熔渣过分发泡或引起爆发性的碳氧反应。具体讲应注意以下的情况:
1)若初期渣形成过早,应及时降枪以控制渣中(TFe);同时促进熔池升温,使碳得以均衡的氧化。避免碳焰上来后的大喷。
2)适时加入二批料,这样熔池温度不会明显降低,有利于消除因二批渣料的加入过分冷却熔池而造成的大喷。
3)在处理炉渣“返干”或加速终点渣形成时,不要加入过量的萤石,或用过高的枪位吹炼,避免(TFe)积聚。
4)终点适时降枪,降枪过早熔池碳含量还较高,碳的氧化速度猛增,也会产生大喷。
5)炉役前期炉膛小,同时温度又低,要注意适时降枪,避免(TFe)含量过高,引起喷溅。
6)补炉后炉衬温度偏低,前期温度随之降低,要注意及时降枪,控制渣中(TFe)含量,以免喷溅。
7)若采用留渣操作时,兑铁前必须采取冷凝熔渣的措施,防止产生爆发性喷溅。
(3)吹炼过程一旦发生喷溅就不要轻易降枪,因为降枪以后,碳氧反应更加激烈,反而会加剧喷溅。此时可适当的提枪,这样一方面可以缓和碳氧反应和降低熔池升温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于氧气射流的冲击作用吹开熔渣,利于气体的排出。
3、油罐火灾具体灭火战术措施有哪些
油罐一旦着火,火场情况非常复杂,瞬息万变。扑救时应根据具体态势决定具体战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根据油罐火灾特点,迅速控制火势,防止火灾蔓延,保证人员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经过实践探索,一般情况下,扑救油罐火灾应注意下列几个原则。
(1)先控制,后灭火
油罐着火爆炸后,除罐顶被破坏或掀掉外,保证罐身结构完好,将油品限制在罐内稳定燃烧,不致外泄扩大火势是油罐设计和灭火战术原则的出发点。
油品着火的火焰温度一般高达1100~1500℃。着火罐燃烧5min,罐壁温度可达500℃,强度降低一半,燃烧10min,罐壁温度达600~700℃,强度降低90%左右,罐体将发生变形;超过10min,罐壁便随时可能发生破裂,引起油品散失,造成火势扩大,威胁到邻近罐和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
鉴于上述情况,灭火时,在做好灭火准备之前,应立即组织力量冷却着火罐和可能危及的邻近罐,以控制火势,防止火灾蔓延。特别是下风方向的邻近罐,受到着火罐的辐射热最强,罐壁温度往往高达80~ 90℃。如不冷却,很有可能被引燃,扩大火灾态势,造成更大范围的火灾,给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实践证明,首先用水冷却着火罐和邻近罐.接着再进行泡沫灭火是一条成功的灭火战斗原则。例如,某石油化工厂在204#、205#汽油罐被引燃后,严重地威胁着邻近404#、107#罐的安全。为了避免发生更大的恶性事故,决定组织足够力量对2座罐进行强行冷却,有力地阻挡了着火罐的烈焰对邻近罐壁的辐射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对着火罐和邻近罐进行冷却的同时,还应组织力量对周围可能受到威胁的设备、建筑物进行疏散、拆迁和油品可能流散的方向、部位进行筑堤堵流,或将流散油品导向安全地点。
(2)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
对于着火油罐,必须在火灾的初期集中优势力量,投入战斗,力图一举扑灭火灾,这是因为:
①油品着火预燃期短,燃烧速度快。例如,汽油仅需3s的预燃期,火焰就可高达十几米,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扑灭,将会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给油罐火灾的扑救带来更大困难。
②原油罐或重油罐火灾如果不能及时扑灭,随着热波厚度的增加,扑救会更加困难。当热波触及浮化水层或水垫层时,会引起蒸汽的爆喷沸溢现象,造成不可收拾的严重后果。
③如果油罐发生火炬燃烧,燃烧时间过长,易使罐内油气混合气体达到爆炸极限,造成爆炸或连续爆炸的后果。
④油罐燃烧面积大,特别是大型油罐需要集结一定的消防力量,在要求灭火的短期内用泡沫将油面完全覆盖,因为泡沫的抗热时间一般为6min,如果没有足够的灭火力量集中有效地投入灭火,迅速将油面全部封闭,隔绝火源,而是零星的或在灭火能力不足情况下施行扑救,便会在油面上形成不能封闭的缺口,火焰继续燃烧。时间一长,燃烧面积还会扩大,从缺口蔓延到整个油面,前功尽弃,起不到灭火作用。
(3)做好火场灭火防范措施
在灭火抢险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人身安全放在首位。预先考虑到火场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把抢险灭火人员布置到适当的位置,既能有效地灭火,又处于比较安全的地位,一旦出现危及生命的状况,可及时撤离。如果火场上有人受到火灾的威胁,应集中全力抢救。
在扑救危险性较大、可能出现沸溢的原油或重油的火灾时,若不能在沸溢前将火扑灭,要估测出发生沸溢的时间,应在可能沸溢之前,将灭火人员撤离火场,或随时观察,及时躲避沸溢,避免人员伤亡。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确定灭火方案时,应根据火场具体情况,在控制火势的同时,判断灭火的可能性和火灾蔓延的危害性,必要时可放弃灭火,让其在限制范围内燃烧,把重点放在控制和防止火灾蔓延上,以制止造成更大的损失。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灭火不如在控制火势的条件下,将油品烧尽更有利。例如,当罐内油品不足油罐容量的1/3,且扑救火灾的可能性又小,火灾也不可能蔓延,周围设备、建筑物均能受到保护;或油罐处于偏僻、得不到外援的地区,而本单位又无足够力量达到灭火的目的,可采用这种方案。因为灭火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对于上述情况,即使将火扑灭,经济上也得不偿失。因此,遇到上述情况,可以在冷却水的控制下,将罐内油品烧尽为止。当然,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将罐内部分油品外输,以减少损失。
4、陕西加油站旁储油罐引发火灾被扑灭了吗?
2018年6月2日11时17分,定边县水滩子307国道一侧亚欧加油站旁4个立式柴油罐发生火灾,其中两个储油罐猛烈燃烧,而在距离火灾一墙之隔还有多个汽油柴油地埋式储罐,定边消防紧急出动控制住火情,所幸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着火位置在亚欧加油站旁,现场浓烟滚滚,火势非常大。定边县消防中队接到报警后出动2辆水罐消防车、1辆举高喷射消防车、17名消防队员,调派农机巷卫星站1辆水罐消防车、7名战斗员赶赴火灾现场进行灭火。
现场无人员被困,着火的4个立式柴油罐总储量约为20吨,2个罐处于猛烈燃烧阶段。由于现场有罐体倾倒,地面形成流淌火,直接危险到隔壁厂房。目前火情得到完全控制,失火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5、土耳其地震诱发储油罐大火的具体情况有哪些?
1999年8月17日凌晨,土耳其发生7.4级地震。这次地震共死亡12018人,失踪35000人,受伤33515人。这次地震共有7个地区受灾,损失最大、伤亡最多的地区是伊兹米特地区,地震引起的火灾产生的损失最严重。当地的蒂普拉什炼油厂共有30个大型储油罐,地震诱发了其中7个储油罐发生火灾。经当地消防队以及希腊、加拿大、挪威和日本等19个国家1300人的救援下,以及以色列、法国的消防直升飞机用特种灭火剂空投灭火,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后才被扑灭。但是扑灭后的次日在储油罐的废墟上死灰复燃,熊熊大火又燃烧了起来。当地消防队同国际救援队为了防止大火殃及城市只好又重新部署消防力量,投入灭火行动。在此次地震中,蒂普拉什炼油厂及其所在地区伊兹米特共死亡5179人、受伤14718人,是土耳其地震死伤人数最多的灾区。这家年处理石油1150万吨的炼油厂,在地震后化为废墟。土耳其政府原计划在当年第四季度将该公司15%~17%的股份卖出,预计可获得7.26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地震后不仅财政上一分钱收不到,而且重建该厂费用高达25亿美元。
6、非法炼油操作失误致人3度烧伤应该如何索赔
可申请财产保全或先予执行
7、油罐火灾扑救时能登顶灭火吗?相关的依据是什么?
1、可以的
2、不算是什么依据,因为以前有人这样做过吧
3、当然要有一定的现场条件,比如火灾基本被控制住了,只有一些余火的情况下,因为不太容易扑灭,所以要登顶操作
8、储油罐的火灾原因
1 爆炸原因分析
1.1 明火
由明火引起的油罐火灾居第1位,其主要原因是在使用电气、焊修储油设备时,动火管理不善或措施不力而引起。例如,检修管线不加盲板;罐内有油时,补焊保温钉不加措施;焊接管线时,事先没清扫管线,管线没加盲板隔断;油罐周围的杂草、可燃物未清除干净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油库禁区及油蒸气易积聚的场所携带和使用火柴、打火机、灯火等违禁品或在上述场合吸烟等。
1.2 静电
所谓静电火灾是指静电放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汽等易燃易爆物而造成的火灾或爆炸事故。
静电的实质是存在剩余电荷。当两种不同物体接触或摩擦时,物体之间就发生电子得失,在一定条件下,物体所带电荷不能流失而发生积聚,这就会产生很高的静电压,当带有不同电荷的两个物体分离或接触时,物体之间就会出现火花,产生静电放电(ESD)。
静电放电的能量和带电体的性质及放电形式有关。静电放电的形式有电晕放电、刷形放电、火花放电等。其中火花放电能量较大,危险性最大。
静电引起火灾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
(1)有产生静电的条件。一般可燃液体都有较大的电阻,在灌装、输送、运输或生产过程中,由于相互碰撞、喷溅与管壁摩擦或受到冲击时,都能产生静电。特别是当液体内没有导电颗粒、输送管道内表面粗糙、液体流速过快时,都会产生很强的摩擦,从而产生静电。
(2)静电得以积聚,并达到足以引起火花放电的静电电压。油料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内产生的静电电荷难以流失而大量积聚,其电压可达上万伏,遇到放电条件,极易产生放电引起火灾。
(3)静电火花周围有足够的爆炸性混合物。油品蒸发、喷溅时产生的油雾和储油罐良好的蓄积条件致使油面上部空间形成油气一空气爆炸性混合物。
(4)静电放电的火花能量达到爆炸性混舍物的最小引燃能量。当静电放电所产生的电火花能量达到或大干油品蒸气引燃的最小能量(0.2-0.25mJ)时,就会点燃可燃混合气体,造成燃烧爆炸。
因静电放电(ESD)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屡见不鲜,而且静电火灾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易爆炸、扑救难度大、易造成人员伤亡等特点,故如何更好地做好防静电危害工作一直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自燃
自燃是物质自发的着火燃烧过程,通常是由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即物质在没有火源的条件下,在常温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自行发热,因散热受到阻碍,热量积蓄,逐渐达到自燃点而引起的燃烧。所以自燃的条件有3个,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放热、热量积蓄,主要过程有氧化、聚热、升温、着火。
一般来说,引发储油罐自燃主要原因有3种:静电自燃、磷化氢自燃、硫自燃。
静电自燃如上面介绍的,油罐在频繁装卸过程中,油品或运动部件与内壁相互摩擦,拍打油面,液位波动,运动部件晃荡,又由于油品含水和杂质量大等多种原因,极易产生静电,在运动部件和油罐形成巨大的飘浮带电体,静电通过接触点及突出部位放电,产生静电火花。
磷化氢自燃源于油品中的磷化氢,据有关资料表明,油品中的磷化氢以PH3或P2H4的形式存在。PH3通常以气态的形式存在于油罐的气相空间,且含量极低,其自燃点100℃,一般无自燃可能;而P2H4通常以液态的形式存在于油罐的液相空间,其与空气反应的活化能很低,在常温下就能发生自燃,但由于汽油的极性较强,少量P2H4溶解其中,且与空气隔绝,也不会发生燃烧。
硫自燃起因于硫化铁自燃,硫化铁是石油贮罐硫腐蚀的主要产物,硫化铁在与空气接触时强烈反应放热,如出现热积蓄,温度提高,就发生自燃。
原油中的硫分为活性硫和非括性硫,元素硫、硫化氢和低分子硫酵等统称为活性硫。活性硫对金属具有较高的腐蚀性,硫对设备的腐蚀可以分为低温湿H2S腐蚀、高温硫腐蚀等,其对储油罐的腐蚀属于低温湿H2S腐蚀。低温湿H2S腐蚀又有2种腐蚀方式:一种是硫化氢气体溶解在罐壁上的水中生成氢硫酸,氢硫酸与罐壁金属铁发生电化学腐蚀:另一种是储罐内湿的硫化氢气体,在没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与储罐内壁铁的腐蚀产物一铁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发生电化学腐蚀。两类腐蚀的主要产物均是硫化亚铁。
长期处于气相空间的储罐内壁腐蚀特别严重,其内防腐涂层被硫化成一层胶质膜,而处在液相部位的内防腐层无明显腐蚀痕迹,由于胶质膜对FeS具有保护作用,因此在FeS氧化时,氧化热量不容易及时释放,加快了其自燃速度。
在罐顶通风口附近,FeS与空气接触,迅速氧化,热量不易积聚,而在油罐下部,越靠近浮盘的气相空间,氧含量越低,部分FeS被不完全氧化,生成单晶硫。该单晶硫呈黄色颗粒状,燃点较低,掺杂在块状、松散结构的焦硫化铁中,为焦硫化铁中的FeS的自燃提供了充足的燃烧条件。当油罐处于付油状态时,大量的空气充满油罐的气相空间,原先浸没在浮盘下和隐藏于防腐膜内的FeS渐被暴露出来,并在胶质膜薄弱部位首先发生氧化,迅速发热自燃,引起单晶硫胶质、橡胶密封圈燃烧,甚至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1.4 雷电
油罐区存在的油气混合物遇到雷击起火,即使油罐接地,亦会造成火灾。而浮顶罐雷击起火往往是浮顶与罐壁的电器连接不良或罐体密封性差所致。
2 控制措施
2.1 人的管理
所谓人的管理,就是要千方百计地防止因违章作业、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而引起的爆炸事故。不仅要加强职工安全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让其认识到储油罐爆炸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还要进一步规范职工的行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尤其是操作细节,比如穿防静电工作服,不穿化纤类衣服和胶鞋上班作业等等。
2.2 技术控制
2.2.1 从控制氧气的进入来破坏爆炸条件的形成
根据可燃物发生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可知,要想避免储油罐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就必须禁止氧气或空气进入储油罐内。对于容量大的内浮顶油罐,可以实行收付混合操作方式,使浮盘在较小的范围内浮动,减少浮盘以下空间的硫化亚铁外露与空气接触的机会;采取高液位操作,减少油罐气相空间,减少腐蚀范围;采取惰性气体置换(氮气保护)的方法,既可实现无氧操作又可防止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在油罐付油时,采取注入蒸气或氮气等保护措施,在停止注入蒸气后,应及时注入氮气,防止空气进入油罐。
2.2.2 从工艺方面入手来加强顶防和控制
改进常压装置“一脱四注”工艺来降低硫含量;采用油渣加氢转化工艺来降低常压渣油的硫含量;油品进罐前进行有效的脱水来降低含水量;在分馏塔顶添加缓腐蚀剂,使钢材表面形成保护膜来起阻蚀作用,在油品中添加抗静电剂提高油品的电导率。
2.2.3 从设备方面采取措施
在易被腐蚀的地方,使用耐腐蚀的钢材;在易腐蚀设备内表面采用喷涂耐腐蚀金属或涂镀耐腐蚀材料等技术;在储油罐内壁严格按标准使用防静电涂料以消除静电放电产生的危害或静电引力导致的各种生产障碍;采用罐顶喷淋技术来有效降低油罐温度,延缓硫腐蚀,同时及时消散硫化铁氧化放出的热量;通过静电接地、跨接、设置静电缓和器来加强静电泄漏,防止静电积聚;安装避雷针来有效避免雷电的危害;加强罐体密封性检查和维修;对大型油罐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灭火和冷却设施。
2.2.4 从日常操作中进行控制
采取底部装油减少空气的进入、静电的产生和油雾的产生;加大注油管的管径以控制流速减少静电的产生;在检测井内进行检测和取样,并通过静置几分钟来避免静电的产生;定期采用酸洗、高pH值溶剂、多级氧化剂、钝化剂等方法来清除硫化亚铁沉积物;定期清罐尽可能地排除储罐中的积水;加强日常设备的检修、罐区的安全检查和巡检工作,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2.5 从在线监测技术上来控制
(1)建立适合的腐蚀监测网来控制与预防硫腐蚀失效。通过合理选点与布点做到在线监测和离线监测,长周期挂片与瞬时腐蚀速率测量相结合,可以全方位把握腐蚀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2)用可燃性气体报警器检测环境,使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和粉尘的浓度控制在低于引起爆炸的极限范围。
(3)对易燃、易爆作业场所的防火设计采用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自动报警的探测器应采用防爆型,自动灭火的灭火剂应采用CO2气体灭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