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古代记载龙卷风

古代记载龙卷风

发布时间:2021-04-03 16:31:32

1、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记载龙卷风的

“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科学院院长赵丰教授也一直主张龙就是龙卷风。下面是他演讲的一部分。


许慎说到龙的时候的情况:「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 」 龙卷风真的是这样, 差不多春天的时候会开始出现,什么时候消失了,秋天消失了。 完全是这个样子。 现在回头看一下中国人记录龙卷风的时候说了些什么。

最早出现龙卷风是在《庄子》 这本书里,《庄子》 是战国时代, 两千多年前的着作, 书中记载: 《庄子》:「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 《庄子》 说有一种鸟叫做鹏鸟, 体型非常的巨大,翅膀像垂天之云。这只鸟抟飞而上天九万里。 抟就是爬着上去, 爬上天空九万里。 爬什么东西上去呢? 爬着扶摇。 扶摇是什么? 在《庄子》这句话里,讲完以后就讲别的, 然后再回头说了一遍, 所以这句话说了两遍。 第二遍把「羊角」 这两个字写在后面,没有括号。「抟扶摇羊角而上者」,这应该就是后人在解释扶摇是什么的注释, 后来被传抄到正文里去。 但这样正好解释了「扶摇」就是「羊角」。 看风的形状,还没落到地以前的形状, 那个形状就像羊角。 《幼学琼林》:「旋风名为羊角」 《幼学琼林》里直接就说庄子讲的「羊角」 就是「旋风」,什么样的旋风呢? 就是「龙卷风」。 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 比《说文解字》还要更早,《尔雅》 提到:《尔雅‧ 释天》:「扶摇谓之猋; …回风为飘。 」 在《尔雅》里讲「扶摇」是什么呢?「扶摇」 叫做「猋」, 也可以叫做「飘」。《说文解字》 说「猋」 也可以写作「飙」, 作为「风」 名时,与「飙」同义。「飙」 这个字现在用的很多, 古时候真正的意思是「扶摇」,「扶摇」 是什么呢? 就是「羊角」,「羊角」 是什么呢?是「旋风」,是什么旋风呢? 就是「龙卷风」。 《说文解字》:「飘, 回(回)风也, 盘旋而起之风, 庄子所谓羊角。 」《说文解字》里面也狠明确的讲庄子所谓的「羊角」 就是「飘」是一种回(回)风。中国古时候一直都还没有龙卷风这个名字和概念,讲了一大堆名字就是中国古代对龙卷风的认识, 龙卷风也叫做「扶摇」,也叫做「羊角」, 也叫做「飙」, 也叫做「飘」。

……当时中国的老祖宗看到龙卷风 这个东西, 把它记录下来, 叫它做「龙」, 并且崇拜它,这就是我的猜想。最后做一个小的结论:「龙走了, 走到美国去了, 但是会回来的。 」 以上是一个关於龙的故事。

2、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风灾是什么样

虽然“大禹治水”就是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与洪水顽强抗争的缩影,但直到《管子》“度地”篇,才提到了除洪灾外的旱、风、冰雹灾等。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是先民认识自然灾害的新起点。自此,正史和各种野史记录自然灾害便成常态。那么,有史记载的风灾是什么样呢?
史载,汉高祖二年三月,彭城(徐州)大风,从西北起,折木拔屋,扬砂石,昼晦;汉文帝二年六月,淮南王者寿春大风,毁民室,死人。隋唐至五代,风灾发生的频率又高一些,平均12年发生一次风灾,较两汉时期16年一次风灾缩短了4年,且此时风多与大雨、冰雹结伴而行,造成重大人员死伤。如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7月,“杭州大风,海溢,溺州民五千余家,死四百人,苏(苏州)、湖(湖州)、越州(绍兴)等亦同”。
而宋、元、明时期,风灾的记录更为详细。宋代发生风灾76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达5次,宋真宗大中样元年(1008年)8月,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大风,造成“折木、坏城门,军营、民舍,压溺者千余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8月,“温州大风,海溢、漂民庐、盐场、覆舟溺死二万余人”。
而元朝几乎两三年就发生一次风灾,统治不到90年的时间内累计发生风灾41次。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7月,“暴风起东北,雨雹兼发,江湖泛溢东起通、泰、崇明,西尽真州(今扬州仪征一带)民被灾死者三万四千八百余户”。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6月,“温州飓风大作,死者万余人”。
明代发生风灾42次,清代95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各两次,可见明清时期,人们防范风灾等的能力明显强于前朝。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8月,“扬州泰兴、海门、如皋等处,狂风大作,屋瓦皆飞,骤雨如注。漂没官民庐舍数千间,男妇死者不计其数”。第二年,万历十年7月,“苏、松六州县潮溢,坏田禾十万顷,溺死者二万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7月,苏州、松江府所属崇明、上海、常熟等19个州县飓风大作,大雨倾盆、田禾被淹、房屋漂没,仅崇明就淹毙1.2万余口。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风灾发生的频率是随人口规模的扩大逐渐提高的,且主要集中爆发于东部沿海农业比较发达地区的夏季。谢肇浙《五杂组》一则“龙卷风”的记载,就让人看到,当时人们恐惧风灾等自然灾害的程度大为降低:“国初(明初)山东历城王氏方鳏居,一日天大风,晦冥良久。既霁,于尘坌(尘埃)中得一女子,年十八九,云外国人也,乘车遇风,欻(迅速)然飘坠。遂为夫妇。今王氏百年科名,贵盛无比。”明代发生“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事件,还说明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已上升了一个新高度:“风之微也,一纸之隔不能过;及其怒也,拔木折屋,掀海摇山,天地为之震动,日月为之蔽亏。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者耶?”
古代一路刮来的“暴风”,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给现代人一些启示,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并保护自然环境,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3、关于龙卷风的记载有哪些?

龙卷风是一种可怕的风暴,虽然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但在美国出现的次数最多。1954年,美国小城达文港下了一场蔚蓝色的夜雨。在许多国家还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晴朗的日子里,天上突然撒下许多麦粒和橙子;有时又会随雨滴落下青蛙和鱼……这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其实都是龙卷风的恶作剧。

龙卷风若发生在水面,称为“水龙卷”;如发生在陆地上,则称为“陆龙卷”。龙卷风外貌奇特,它上部是一块乌黑或浓灰的积雨云,下部是下垂着的形如大象鼻子似的漏斗状云柱,具有“小、快、猛、短”的特点。水龙卷直径25~100米,陆龙卷直径100~1000米。其风速到底有多大,科学家没有直接用仪器测量过,但根据龙卷风在其所经过的区域内做的“功”来推算,风速一般每秒50~100米,有时可达每秒300米,超过声速。它像一个巨大的吸尘器,经过地面,地面的一切都要被它卷走;经过水库、河流,常卷起冲天水柱,有时连水库、河流的底部都露了出来。同时,龙卷风又是短命的,往往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最多几小时,一般移动几十米到10千米左右便“寿终正寝”了。全球平均每年发生龙卷风上千次,使数万人丧生,其中美国出现的次数占一半以上。1974年4月3日,在美国南部发生了一场龙卷风,风速从每小时100海里加大到300海里,卷走了329人,使4000多人受伤,2.4万个家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亚洲、欧洲和大洋洲也是龙卷风多发地区。世界各国对龙卷风的研究都很重视,但龙卷风之谜一直未能彻底解开。

龙卷风的形成一般与局部地区受热引起上下强对流有关,但强对流未必会产生龙卷风。前苏联学者维克托·库申提出了关于龙卷风成因的一种新理论:当大气变得像“有层的烤饼”时,里面很快形成暴雨云——大量的已变暖的湿润的空气朝上急速移动,与此同时,附近区域的气流迅速下降,形成了巨大的漩涡。在漩涡里,湿润的气流沿着螺旋线向上飞速移动,内部形成一个稀薄的空间,空气在里面迅速变冷,水蒸气冷凝,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觉得龙卷风像雾气沉沉的云柱的原因。但在某些地区的冬季或夜间,没有强对流或暴雨云,龙卷风却也经常发生,这又怎么解释呢?

并且龙卷风还有一些“古怪行为”,使人难以捉摸:它席卷城镇,捣毁房屋,把碗橱从一个地方刮到另一个地方,却没有打碎碗橱里的一个碗;吓呆了的人们常常被它抬向高空,然后又被它平平安安地送回地上;有时它拔去一只鸡一侧的毛,而另一侧却完好无损;它将百年古松吹倒并捻成纽带状,而近旁的小杨树连一根枝条都未受到折损。

人们对龙卷风的形成及后果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还有很多谜底没有揭开。

4、历史上5个最强悍的龙卷风具体资料 急!!!!!!!!

龙卷风,因为与古代神话里从波涛中窜出、腾云驾雾的东海跤龙很相象而得名,它还有不少的别名,如“龙吸水”、“龙摆尾”、“倒挂龙”等等。龙卷风是一个猛烈旋转着的圆形空气柱,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这是一种涡旋,空气绕龙卷的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近地面几十米厚的一薄层空气内,气流被从四面八方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变为绕轴心向上的涡流,龙卷中的风总是气旋性的,其中心的气压可以比周围气压低百分之十。
1995年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阿得莫尔市发生的一场陆龙卷,诸如屋顶之类的重物被吹出几十英里之远。大多数碎片落在陆龙卷通道的左侧,按重量不等常常有很明确的降落地带。较轻的碎片可能会飞到300多千米外才落地。 在强烈龙卷风的袭击下,房子屋顶会像滑翔翼般飞起来。一旦屋顶被卷走后,房子的其他部分也会跟着崩解。因此,建筑房屋时,如果能加强房顶的稳固性,将有助于防止龙卷风过境时造成巨大损失。 龙卷的袭击突然而猛烈,产生的风是地面上最强的。在美国,龙卷风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次于雷电。它对建筑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经常是毁灭性的。
1626年5月30日(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上午9时许,北京城内王恭厂( 今北京市宣武门一带)周围突然爆发了一场奇异的灾变,明代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官方新闻通讯刊物《天变邸抄》对此灾有详尽的记载,摘录如下:“蓟州城东角震坍,坏屋数百间,是州离京一百八十里。初十日,地中掘出二人,尚活。问之,云:‘如醉梦’。又掘出一老儿,亦活。”在王恭厂奇灾中,是什么力量能使三个人从北京到蓟州飞行飘达一百八十里皆落地不死?是什么力量能极快地剥去人衣送到几百里外而又能不伤人?为什么被脱衣者竟不知自己的衣服是如何被脱光的呢?这其中一定有某种必然性因素在起作用,然而这种必然性因素今后能被人类所认识吗?这种神奇的力量今后能被人类所掌握、控制和利用吗?  
在1999年5月27日,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包括首府奥斯汀在内的 4个县遭受特大龙卷风袭击,造成至少3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据报道,在离奥斯汀市北部40英里的贾雷尔镇,有50多所房屋倒塌,已有30多人在龙卷风丧生。遭到破坏的地区长达1英里,宽200码。这是继5月13日迈阿密市遭龙卷风袭击之后,美国又一遭受龙卷风的地区。

龙卷风好看但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灾害。它能够在瞬间消灭陆地上存在的所有东西。尽管科学家们不断的研究出更灵敏的龙卷风探测器,但每年在美国仍有数十人、有时甚至上百因龙卷风而丧生。
美国历史上最强悍的龙卷风
时间1925年3月18日
发生地:多个城市
藤田级数:F5
死亡人数:695人
受伤人数:2027人
从数字统计上来看Tri-State显然是美国历史上最猛烈的龙卷风。它在美国各州上空肆虐长达三个小时,速度和路程都在龙卷风史上创下了记录。从Reynolds,Iron,Madison,Bollinger,CapeGirardeau和Perrycounties,穿过了Jackson,Williamson,Franklin,Hamilton,Whitecounties,Posey,Gibson和Pikecounties,所到之处上万房屋被毁。在Murphysboro有些学生还被大风刮来的巨石给砸死,简直见不忍睹。

5、中国古代有没有龙卷风

中国古代有龙卷风.
《后汉书·五行志》:龙降温明殿,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莫非龙真的是一种气态化生物,还是说这是个小型龙卷风?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东汉建安二十四年,有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这个肯定不是龙卷风,小编还没见过持续9天的龙卷风案例。
《晋书》记载,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宰。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讲述在龙山出现了黑龙与白龙各一只,当时的前燕国皇帝慕容皝听到了这个消息,遂率领众臣前往龙山,站在距离龙约二百余步的近距离观看。两只龙在天空中身体交缠,互相在天空中游戏飞翔了一阵子之后才飞去。慕容皝观赏之后心情非常愉快,回宫后随即颁令大赦其国内,将新建的宫殿命名为和龙宫,并在龙山上建了一间龙翔佛寺。文中并没有说明两龙的形状,读起来也有点龙卷风的意思。
唐代《宣室志》龙庙记载:“汾水贯太原而南注,水有二桥,其南桥下尝有龙见,由是架龙庙于桥下。故相国令狐楚居守北都时,有一龙自庙中出,倾都士女皆纵观,近食顷,方拏奋而去,旋有震雷暴雨焉。……时唐太和初也。”这次龙现人间的事件,有大规模的人群亲眼目睹,并且下了一场雷阵雨,也有点龙卷风的意思。
《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元史·五行志》云: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此例是比较标准的龙卷风事件,在我国,龙卷风作为一种并不罕见的天象一直没有公认的名称,古籍中对龙卷风一般称为:龙或者蛟龙、应龙,龙挂等等。
《临安府志》记载,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现巨龙,“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龙山和异龙湖中出现龙,可能不止一次。不然它不会有“龙山”和“异龙湖”之称 !
郎瑛《七修类稿》记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永平府志》记载,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与古代记载龙卷风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