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会发生洪灾?
洪灾: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涝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生命财产的损失,洪水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称为洪水灾害。基于洪水水体与生命财产的直接接触与否,洪灾损失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类型。直接损失是指洪水直接造成的财产、人员伤亡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作物等方面的损失,间接损失是指因洪灾造成的直接损失给灾区内外带来影响而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地域性波及损失和时间后效性波及损失。我国幅员辽阔,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防洪重点的东部平原地区,如辽河中下游、海河北部平原、长江中游 ( 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以及沿江一带 ) 、珠江三角洲等,它们在地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位于湖泊周围低洼地和江河两岸及入海口地区。另外,东南沿海一些山区和滨海平原的接合部,也属于洪水危险程度较大的区域。受洪灾影响最大的是洪泛区。我国有洪泛区近100万km2,全国60%以上的工农业产值,40%的人口,35%的耕地,600多座城市,主要铁路、公路、油田以及许多工矿企业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洪水灾害是我国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2 000 亿元人民币,仅1998年就高达2 600亿元人民币。水灾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比例在1%~4%之间,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0~20倍。在美国,虽然全国只有7%的土地面积 (约3 885万hm2) 处于洪泛区,但是有700多万个建筑物、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社区设施和私人财产受到洪水的威胁。1955年美国有1 000万人居住在洪泛区,30年后翻了一番,达到了2 000万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约有12%的人口居住在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事实上,美国洪泛区的1/6已经城市化,包括2万多个易受洪水影响的社区。日本洪泛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1965年洪泛区的人口与资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8%和59%,1980年增至48.2%和72%。由于洪水灾害发生得较为频繁、突然,而且危及面相对集中,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世界范围内的洪灾损失呈逐步增长的趋势:欧洲的年平均洪灾损失不是很大,但在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对洪泛区的土地利用在不断加剧;北美洲的洪灾损失增长很快,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南美洲,洪泛区内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导致洪灾损失大幅度增长;印度、巴基斯坦的洪灾损失在20世纪70年代后增长显著。
2、广西南宁1955年涨洪水是哪月?
?
3、诺亚洪水历史上确有其实吗??
挪亚方舟的遗址
大洪水和挪亚方舟的神话,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不息。去年10月,由香港人袁文辉带领的首支华人探险队,在土耳其亚拉腊山的冰山上,发现许多民族历史书籍中记载的挪亚方舟遗址,也证实方舟内部结构确实是木制的!
千百年来,世界许多地方一直流传着大洪水和挪亚方舟的神话,因为有了那艘大船,人类和动物才能逃脱上帝愤怒的惩罚。
无数探险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想探寻有关挪亚方舟的一切:它到底有多大?用什么材料建造?在哪里停泊等?
去年10月,由香港人袁文辉带领的首支华人探险队,在土耳其亚拉腊山(Mt.Ararat)的冰山上,发现许多民族历史书籍中记载的挪亚方舟遗址,也证实方舟内部结构确实是木制的!
袁文辉联同10名攀山专家和库尔德族人组队,费时2年多,在亚拉腊山军事禁区前后搜索五次,终于在4200公尺的冰山上发现挪亚方舟遗址。
探寻挪亚方舟,对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和众多热衷于从宗教角度进行“方舟考古”的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要寻找挪亚方舟,除了需要科学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冒着攀登亚拉腊山的巨大风险。
亚拉腊山也称圣山
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东部与伊朗边境,是当地最高山脉和世界最高雪峰之一,高5165公尺,山顶常年积雪。这座高山的名字在《圣经》和《可兰经》中都出现过,据说是挪亚方舟的所在,因此也被称为“圣山”。
在2001年7月27日,我国登山好手邱瑞昭与6名外国登山好手组成的和平登山队,也曾征服亚拉腊山。
袁文辉接受本报香港越洋访问时说:“近200年来,西方科学家和探险家积极寻找挪亚方舟,并写下不少目击证据,然而往往发现地点不一,又没有清晰的影像为证,方舟始终是个谜团。”
他说,亚拉腊山经常发生雪崩和山崩,有终年隐匿在烟雾中的大裂缝,以及地震和火山爆发(亚拉腊山是一座活火山,最后一次爆发是在1965年)。
在边防敏感地带
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还有雷击的危险,加上土耳其政府下达的禁令和被库尔德游击队员擒获的危险(亚拉腊山位于临近亚美尼亚共和国和伊朗的敏感地带),使过去人们几十次探险以失败告终。
不过,探险家设法继续寻找,而且在有关卫星照片被公布和传播之后更加热了起来。这些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和苏联间谍飞机拍摄的照片和由卫星传回的图像,证实了在亚拉腊山上确实存在一种“异物”。
袁文辉说:“使问题更复杂的是,土耳其政府基于边防安全等问题,一直不给西方探险家和科学家开方便之门,多次拒绝他们的攀山申请。虽然有少数探险家登山,但由于规模与装备有限,难有收获。”
掌握方舟确实位置
2003年8月,他连同梁燕城博士和圣地专家李志光牧师,首次踏足亚拉腊山,并得悉当地人流传山上有个长形木盒,埋藏在冰雪之下。他们经过多次尝试后,取得当地库尔德族领袖的信任。
他说:“在踏足亚拉腊山多次后,得到当地库尔德族领袖的信任,充分掌握了挪亚方舟的确实位置。我们随即向土耳其军方申请许可证,并同攀山专家和库尔德族人组成一支亚洲探险队出征。如果没有他们的协助,整个过程无法这么顺利。
“听当地人说,他们的曾祖父曾进入方舟,看过里头的房间,这信息令人感到非常兴奋与期待!”
最担心雪崩
登山之途艰辛难行。袁文辉说:“当地气候不好,多数时候得攀爬45度的斜坡,而且一人牵绑着另一人,好像扣环一样,万一有一个人跌倒,我们全部就会被拖下山去,一定没命的!还有,我们最担心的是雪崩,因为山顶都是雪。由于气候太冷,大概是摄氏零下10度,拍摄时又发生机器故障,折腾很久后,才顺利完成拍摄的工作。
“我们分阶段扎营,吃那里的兔子、山鸡等过活。我们看到有女爬山者因高山症而死掉,被抬着下山!这里是活火山,在那里三个月,我们经历了大大小小约500次的地震!”
证实方舟木制结构
几番探索,终于拍摄到挪亚方舟的遗骸外貌,也证实方舟内部结构恰如所描绘的全以木制而成。熔岩包住了木舟,变成石化结构。
他说:“多年来经过无数次的火山爆发,把方舟炸成几截,我们看到的,只是方舟其中一角。”
他说:“可惜我们不能从方舟仅有的一个窄口进去,因为地上只是薄冰,大概只有一英寸的厚度,下面全是水,走动不小心造成冰裂的话,全部会掉进冰水里。”
近年来亚拉腊山探险者
现代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登上亚拉腊山的探险者是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帕罗特,他在1829年上了那座山,但并未找到挪亚方舟留下的明显遗迹。
不过,他欣赏到了埃奇米阿津修道院中(它在亚拉腊火山1840年的一次爆发时被毁),东正教神甫们顶礼膜拜的一个十字架,它很像是用《圣经》里记载的那艘船上的木材制成的。到1955年为止的历次探险中,探险家未能成功寻获方舟。
随后,法国工业家弗尔南纳瓦拉到亚拉腊山进行第三次探险后,带回一根橡木梁,他断言隐约看见了冰川下有一只船,这根梁便是从船上掉下来的。
最初的一些分析证实这名业余考古学家的叙述:利用碳14(carbon-14)所做的检验,证明这件发现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不过,一个专家组反驳说,如果它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都被深埋在海拔4000公尺的冰川之下,那么释放的碳14与分析中所显示的结果会完全不同。有关论战和分析延续至今。
袁文辉也是香港影音使团总干事,他带领的华人摄制队登亚拉腊山近距离拍摄实况。他说:“这次的探索是基督徒和当地回教徒的合作,充分表现出和谐与包容的精神。”
为了进一步证实挪亚方舟遗骸的真实性,他说:“我们除了把实际情景拍成影片外,也正向全世界公开招募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和科学家,安排再度前往探索和考证,希望有兴趣的人能一起去探个究竟。”
影音使团实地考察摄制的《挪亚方舟》纪录片电影自年初推出的短短几个月内,在港、台、加、美、澳等地引起热烈回响。影片导演杨永祥曾制作《寻找他乡的故事》、《影响世界的中国人》等节目,曾获香港“最高欣赏指数电视节目大奖”六连冠及纽约电视节优异奖。
方舟与洪水灭世典故
根据《圣经》的《创世纪》第6至7章记载,古代人类曾犯大罪,造物者以洪水灭世。神吩咐义人挪亚建造一只方舟,要他一家八口,连同地上所有动物,一公一母带进方舟,并要预备足够的食粮。
挪亚用了120年,以歌斐木,外涂上松香,建成一艘3层高的方舟。雨降40昼夜,所有地上的活物无一生还。方舟在海上飘流150天。洪水退后,方舟便停泊在土耳其亚拉腊山上。上帝与挪亚立虹为记,从此不再以洪水灭世。
按记载,方舟300肘,阔50肘,高30肘,以今日计算单位,约长135公尺,宽22.5公尺,高13.5公尺。这个比例,在风浪中倾斜60度,也不致翻覆。估计其可用平面空间超过10万平方英尺,比20个篮球场还要大。立体空间151万8000立方英尺,最少等于569个现代货运火车的容量。
现今,地球动物及水上生物共90多万种,据专家统计,放入方舟的陆上动物约有3万5000种,其中少数是巨型的,如长颈鹿和大象,大部分为小动物,如老鼠、猫等。所有动物进入方舟后,约等于方舟37%的体积,仍有大量空间存放粮食及活动。
4、新中国历史上洪水灾害死难人数最多的是哪一次
楼上全错,死难最多的一次,是1975年驻马店溃坝事件,由洪水引发。
1975年8月,特大暴雨引发的淮河上游大洪水,使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包括两座大型水库在内的数十座水库漫顶垮坝,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死亡人数超过23万,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
死亡23万是个惊人的数字,所以现在掩盖了。
传送门http://ke.baidu.com/view/242737.htm采纳吧亲
5、洪水是谁 ?他的作品是那几部?
洪水(1906-1956) 原名武元博。生于越南河内一个地主家庭。15岁考入师范学校,17岁赴法考察时结识胡志明,1924年到广州加入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广州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改名洪水。1932年,以师职干部身份到瑞金红校任教。任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1934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参加长征。抗战爆发后在山西、河北等地开展抗日工作。1945年回到越南,改名阮山,任军区司令员,授少将军衔。1950年再到中国,任中央统战部越南科负责人。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中央军委条令局副局长、《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少将军衔,1956年患癌症后回越南,在河内病逝。 洪水将军
人民解放军于世纪50年代授衔的一千多名将军中,只有一名外籍人。这位在中国名叫洪水的将军,兼有越南人民军少将衔,是世界少有的两国将军之一。毛泽东曾评价说:“洪水的性格是执着、透明的。这样的干部使用得好,是驰骋千里的骏马,否则就是爱尥蹶子的马。”这段话,最好地概括了他光辉而又曲折的战斗一生。
6、有关历年有大雨引起的洪灾的数据
洪水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称为洪水灾害。基于洪水水体与生命财产的直接接触与否,洪灾损失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类型。直接损失是指洪水直接造成的财产、人员伤亡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作物等方面的损失,间接损失是指因洪灾造成的直接损失给灾区内外带来影响而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地域性波及损失和时间后效性波及损失。我国幅员辽阔,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防洪重点的东部平原地区,如辽河中下游、海河北部平原、长江中游 ( 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以及沿江一带 ) 、珠江三角洲等,它们在地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位于湖泊周围低洼地和江河两岸及入海口地区。另外,东南沿海一些山区和滨海平原的接合部,也属于洪水危险程度较大的区域。受洪灾影响最大的是洪泛区。我国有洪泛区近100万km2,全国60%以上的工农业产值,40%的人口,35%的耕地,600多座城市,主要铁路、公路、油田以及许多工矿企业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洪水灾害是我国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2 000 亿元人民币,仅1998年就高达2 600亿元人民币。水灾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比例在1%~4%之间,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0~20倍。在美国,虽然全国只有7%的土地面积 (约3 885万hm2) 处于洪泛区,但是有700多万个建筑物、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社区设施和私人财产受到洪水的威胁。1955年美国有1 000万人居住在洪泛区,30年后翻了一番,达到了2 000万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约有12%的人口居住在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事实上,美国洪泛区的1/6已经城市化,包括2万多个易受洪水影响的社区。日本洪泛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1965年洪泛区的人口与资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8%和59%,1980年增至48.2%和72%。由于洪水灾害发生得较为频繁、突然,而且危及面相对集中,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世界范围内的洪灾损失呈逐步增长的趋势:欧洲的年平均洪灾损失不是很大,但在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对洪泛区的土地利用在不断加剧;北美洲的洪灾损失增长很快,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南美洲,洪泛区内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导致洪灾损失大幅度增长;印度、巴基斯坦的洪灾损失在20世纪70年代后增长显著;在日本,由于洪泛区内的人口数量和资产额占全国的比例逐年增加,尽管日本政府在减免洪灾损失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并且增加了河道整治方面的投资,但每年洪灾造成的损失仍呈增长趋势。
7、各地遭受洪灾的资料
洪灾: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涝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生命财产的损失,洪水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称为洪水灾害。基于洪水水体与生命财产的直接接触与否,洪灾损失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类型。直接损失是指洪水直接造成的财产、人员伤亡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作物等方面的损失,间接损失是指因洪灾造成的直接损失给灾区内外带来影响而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地域性波及损失和时间后效性波及损失。我国幅员辽阔,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防洪重点的东部平原地区,如辽河中下游、海河北部平原、长江中游 ( 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以及沿江一带 ) 、珠江三角洲等,它们在地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位于湖泊周围低洼地和江河两岸及入海口地区。另外,东南沿海一些山区和滨海平原的接合部,也属于洪水危险程度较大的区域。受洪灾影响最大的是洪泛区。我国有洪泛区近100万km2,全国60%以上的工农业产值,40%的人口,35%的耕地,600多座城市,主要铁路、公路、油田以及许多工矿企业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洪水灾害是我国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2 000 亿元人民币,仅1998年就高达2 600亿元人民币。水灾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比例在1%~4%之间,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0~20倍。在美国,虽然全国只有7%的土地面积 (约3 885万hm2) 处于洪泛区,但是有700多万个建筑物、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社区设施和私人财产受到洪水的威胁。1955年美国有1 000万人居住在洪泛区,30年后翻了一番,达到了2 000万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约有12%的人口居住在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事实上,美国洪泛区的1/6已经城市化,包括2万多个易受洪水影响的社区。日本洪泛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1965年洪泛区的人口与资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8%和59%,1980年增至48.2%和72%。由于洪水灾害发生得较为频繁、突然,而且危及面相对集中,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世界范围内的洪灾损失呈逐步增长的趋势:欧洲的年平均洪灾损失不是很大,但在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对洪泛区的土地利用在不断加剧;北美洲的洪灾损失增长很快,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南美洲,洪泛区内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导致洪灾损失大幅度增长;印度、巴基斯坦的洪灾损失在20世纪70年代后增长显著。
8、发生洪涝灾害前的预兆
1 洪水前兆
1.1 太阳黑子活动
太阳黑子活动具有11a的周期变化,而某些流域的洪水与太阳黑子活动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为了分析这种关系,把长江汉口站113a的年最高洪水位按太阳黑子活动11a周期位相进行排列,得到该站年最高洪水位超过警戒水位(26.30m)的各位相的次数(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该站超过警戒水位的年份主要集中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M年)和谷年(m年)及其前后。为了进一步分析这种关系,把汉口站按11a周期位相排列的平均年最高洪水位绘成图1(其中=(H-1+2H0+H+1)/4,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与太阳黑子活动关系密切。太阳黑子活动还有22a的磁周期变化,这种变化与11a周期的谷年是一一对应的。1998年符合这种对应关系,因此这一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2〕。由此可知,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变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洪水前兆。
1.2 太阳质子耀斑
太阳质子耀斑是一种能辐射高能质子的耀斑,它通过扰动地磁,使极涡南移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移,最终导致某些流域的汛期洪水〔3〕。统计表明,约有81.3%的质子耀斑(峰值质子流量≥100pfu)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月内,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明显增加,容易出现洪水。1991年春夏之交,日面上连续两次出现了太阳质子耀斑。第一次出现在5月13~18日,共3个;第二次出现在5月29日~6月15日,共7个,其中6个质子耀斑的射电爆发峰值流量都大于14000sfu,为非爆发时的30倍以上。在这两次质子耀斑事件后的27天和30天,太湖、淮河流域出现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第一次在6月9~17日,第二次在6月28日~7月13日,以致该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0亿元。
图1 汉口站年最高洪水位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1.3 日食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呈现不均匀的纬向分布,使两极成为低温热源,赤道成为高温热源,从而导致大气环流的运行。日食与洪水具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当日食发生时,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以致出现洪水〔4〕。1900年以来,发生过两次罕见的日全食。第一次在1955年6月20日,当时恶劣的天气使原先准备进行的科学考察工作全部停止;第二次在1973年6月30日,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异常天气。利用日食对我国各大江河1981~1987年的洪水进行检验性预报,其预报成功率可达84.7%。
1.4 近日点交食年
在近日点,地球受太阳的吸引力最大,公转速度最快,日月食在年头、年尾出现,此种年份称为近日点交食年〔5〕。一方面在近日点交食年,日月引潮力引起近日点交食年潮汐,并引起厄尔尼诺现象,另一方面在近日点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比在远日点多7%,赤道暖流把吸收的热量通过黑潮送至我国沿海,且暖流蒸发也较多,增强了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能量,进而影响我国水文气象的异常变化,导致特大洪水发生。自1860年以来,长江特大洪水发生在近日点交食年的年份有1860、1870、1935、1945、1954和1991年,其中1954年和1870年的洪水为1860年以来的最大值和次大值。
1.5 超新星
超新星是比亮新星更为猛烈的天体爆发现象。当超新星辐射中光子能量较高部分的辐射穿越大气层时,导致电离增强区域的高度较低,将在中国引起洪水,其时间将滞后数十年〔6〕。自公元1500年以来,有历史记载和推测的超新星共出现过7次,根据中国近500a旱涝史料的研究表明,在这7次超新星爆发之后,我国都出现了严重的洪涝期,其ZZK指数均小于2.55,滞后的时间为25~40a不等。
1.6 天文周期
把黄道面四颗一等恒星先后与太阳、地球运行成三点一直线的四个天文奇点的太阳投影瞬时位相,看成一种天文周期〔7〕。天文奇点出现时,地球受到的天体引潮力达到最大值,同时大气环流也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导致洪水灾害。研究证实,已知的天文周期与长江流域的旱涝有着较好的统计相关,相关率可达94%。
1.7 九星会聚
九星会聚指地球单独处于太阳的一侧,其它行星都在太阳的另一侧,且最外两颗行星的地心张角为最小的现象〔8〕。九星于冬半年会聚时,地球单独位于太阳的一侧,太阳系质心处在与地球相反的方向,地球的公转半径必然加大。此种年份的夏半年,地球也运行到太阳的另一侧,而几个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走得很慢,太阳系质心仍偏在太阳这一侧,使地球夏半年公转半径缩短。因此,在九星会聚中,地球的冬半年延长,夏半年缩短,以致北半球接受的太阳总辐射量减少。这就是九星会聚的力矩效应。这种效应累积若干年,最终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的趋势。相反,如果九星会聚发生在夏半年,那么就会导致北半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产生各种气象灾害。近1000a以来,长江流域1153、1368、1870和1981年的特大洪水都处在九星会聚的前后阶段;近500a以来,黄河流域发生过4次特大洪水,其年份是1482、1662、1761和1843年,其中除1761年以外,其它3次也都处在九星会聚的附近时期。
1.8 星际引力
在太阳、月球和各大行星对地球的引潮力中,月球的引潮力最大,太阳次之,木星再次〔9〕。虽然它们的引潮力数值很小,但当它们的方位出现冲合时,引潮力将增大,从而引起气潮变化,激发异常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统计表明,自1153年以来,长江中上游出现过8次特大洪水(1153、1560、1788、1796、1860、1870、1896、1954年),除1560年以外,其余7次特大洪水均发生在木星处于冲合或其邻近方位之时。尤其是1954年夏至前后,正值水星内伏,火星正退,土星退毕,三个星都靠近地球,叠加在一条直线上,以致长江流域这一年出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1.9 大气环流异常
大气环流是制约一个地区水文变化的主要因素,大范围的洪涝总是与大范围的大气环流异常联系在一起的。如1991年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并比常年提早近一个月北跳,副高脊线位置在5月中旬就到达19°~20°N,并一直到7月中旬仍维持在20°~26°N之间;与此同时,亚洲西部的乌拉尔山维持着阻塞高压,使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以致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出现了长达56d的梅雨期。该区1954年的大气环流异常也与此类似,以致出现了一次长达4个月之久的由近20次暴雨过程组成的暴雨群降水。
1.10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尤其是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日雨量≥200mm的特大暴雨绝大多数是由热带气旋引起的,主要出现在7~9月。热带气旋内水汽充足,气流上升强烈,阵性降水强度大,常造成特大的洪涝灾害,因而是东南沿海地区最明显的洪水前兆。1994年17号强热带风暴袭击了浙江省,受灾人口达13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4亿元;1975年3号强热带风暴深入河南省中部,林庄站3d最大暴雨量高达1605mm,成为我国大陆上最大的暴雨记录。
1.11 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指菲律宾东南到印尼的海温≥28℃的区域。统计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的高低,尤其是暖池125m深区海温的高低与江淮流域的旱涝关系密切。当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较低时,从菲律宾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一带对流活动弱,而在日期变更线附近对流活动强,副热带高压强而偏南,并且成条状结构,江淮流域因此降水偏多,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过去几十年江淮流域基本上保持这种关系。
1.12 前冬海温距平场
通过分析北太平洋前冬(头年12月~当年3月)海温距平场与长江流域水旱年份的关系,表明在前冬海温距平场上,水旱年份不同,异常前兆也不同,大涝大旱年份的异常前兆更为突出〔10〕。若以N表示海温正距平,L表示海温负距平,那么根据北大平洋海温自西向东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到四种海温异常型,即NLNL型(偏涝)LNLN型(偏旱)、NL型(大涝)和LNL型(大旱)。如1953~1954年冬季,黑潮海域强烈增温,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洋面起,沿着暖流方向,一直延伸到日本海均为暖水区,而东北太平洋的广阔海域几乎全为冷水区(NL型),对应的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1.13 ENSO现象
ENSO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和南方涛动的总称,它们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状况异常都有重大的影响,最终导致陆地上的洪涝灾害。统计表明,从1949~1998年,已出现过12个厄尔尼诺年,而江淮流域在10个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发生过洪水(包括1998年);在这50a中,浙江金华站年径流量W>50亿m3的年份共有13a,其中9个年份也出现在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并且1954年和1973年的年径流量为系列中的最大值和次大值。
1.14 地球自转速率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包括多种周期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它主要是通过形成厄尔尼诺现象来影响洪水的〔11〕。在地球自转速率大幅度减慢时期,由于“刹车效应”,海水和大气获得了一个向东的惯性力,从而使自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洋流和赤道信风减弱而发生海水增暖的厄尔尼诺现象。据研究,四川盆地西部的历史洪水大都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由慢变快和由快变慢的不规则运动的转折点附近〔12〕;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的1991年,也正值地球自转速率接近减慢段的终点。
1.15 地极移动
地球自转轴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它包括长期变化、周期变化和其它变化,其中6~7a的周期变化是非常明显的〔13〕。在有利的条件下,地极移动可以使海平面高度上升8~10mm,因而它也能使大气环流发生变化。长江中下游的上海、南京、九江、芜湖和武汉五站5~8月降水距平有7a左右的周期变化;浙江省金华站的年最高洪水位也有6~7a的周期变化。研究认为,在地极移动高振幅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亚欧大部和太平洋中纬地区经向环流指数增高,于是西风指数降低,相应的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弱,因而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增多。
1.16 地磁异常
地球磁场在正常月份呈线性分布,其线性相关系数Rz=75~100。当地球磁场出现异常时,Rz值将减小〔14〕。从1990年11月开始,我国出现了以皖南为中心的包括安徽、江苏和浙江在内的大面积地磁异常区。到了1991年1月,异常中心的Rz值下降到-10。5个月后,在这些地区出现了特大的洪涝灾害。因此地磁异常也是一种明显的洪水前兆。
1.17 地震
自然灾害系统之间具有互相触发、因果相循等关系,从而造成灾害群发现象〔15〕。研究表明,如果在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7级以上的大震,那么其后一年内黄河往往会出现特大洪水,这种地震与洪水的对应率可以达到88%以上。研究认为,当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大震时,大范围的构造运动使地下携热水汽溢入低层大气,这一方面使大气水汽增加,同时使这里气压变低,诱使西风带上的水汽向这里输送;另一方面,大震后所造成的低压环境可吸引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和西太平洋的副高西伸北上,由此在黄河流域形成特大洪水。因此,蒙新甘交接地区的大震活动就成为黄河流域的洪水前兆。
1.18 火山爆发
强烈的火山爆发可形成全球性的尘幔。这些尘幔在高层大气中能停留数年之久。它们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在大爆发后的几个月到1a之内,直达辐射可减少10%~20%,因此火山爆发产生一种使地球变冷的效应。历史上赤道地区四次强烈的火山爆发曾引起四川温度偏低,大量凝结核使降水偏多,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根据历史洪水资料分析,在火山爆发后的第二年,四川盆地发生较大洪水的概率为85%,在第三年发生较大洪水的概率为79%〔12〕。
2 结语
洪水是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它所造成的损失占各类灾害总损失之首,但洪水预报至今仍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本文根据大量资料,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洪水前兆,可以为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作者根据长期的研究工作,对长江流域的洪水前兆曾提出自己的看法,1995年9月浙江省教委批准了作者申请的课题:“1998年前后巨洪预警研究”。其后经过大量的综合分析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2,16〕,并得到了证实。因此,洪水前兆的研究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洪水前兆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目前的认识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在利用洪水前兆进行洪水预报时,尤其要注意两点:1对洪水前兆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因为洪水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洪水前兆越多,信号越强,那么洪水量级越大;2对洪水前兆必须进行去伪存真,因为在观测到的大量异常现象中,既包含了洪水前兆信息,也可能包含了一些与洪水无关的其它信息。随着资料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洪水前兆无疑将成为提高洪水预报精度的突破口之一
9、求洪水少将简历
洪水少将的传奇人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队列中,曾出过惟一的一位外籍少将———越南将军洪水(原名武元博)。他与中国人民共同走过了8年抗战的艰苦岁月,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最近,记者几经辗转,找到了洪水将军的中国遗孀、91岁的陈剑戈老人,听她娓娓讲述了与洪水将军在战火中结识并相爱的故事,缅怀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越南人民的优秀儿子洪水的不朽功勋。
夫妻改名为革命
“洪水1908年生于越南,1925年随胡志明来到中国,就读于黄埔军校四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洪水参加过长征,是一位有着特殊经历和传奇色彩的外籍红军干部。”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中,年事已高的陈剑戈老人背靠沙发,条理清晰地梳理起虽已年代久远,却并未被尘封的往事。
她说:“我原名陈玉英,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在这片孕育着华夏古老文明的黄土地上,我从小就受到进步思想文化的熏陶。1933年,我19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生涯。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燃起全面抗战的烈火,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一部奉命开往晋东北地区,以五台县为中心,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任八路军民运工作部干部的洪水,也随部队来到黄河岸边。第一次见面,这位30出头、英姿勃勃的八路军干部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老人在回忆录《黄河恋红河情》中这样写道,身着崭新八路军军装的洪水,遥望远方,心潮澎湃。他听到黄河在怒吼,这是4万万中国人民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使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祖国,那里同样在遭受着侵略者铁蹄的践踏,祖国的母亲河———红河也正在发出排山倒海般的怒吼。黄河的波涛,红河的激浪,在他心中汇成愤怒的交响曲,他紧握双拳,从心底里发出铮铮誓言:一定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赶出印度支那!
任晋东北特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期间,洪水经常在县城的群众集会上,在农村的地头田间,发表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讲,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平型关大捷后,洪水因势利导,依靠地方党组织,动员支持抗日的地方名流、进步知识分子和各方人士组成“动委会”。陈玉英成为五台县四区动委会唯一的妇女委员。1937年10月,在洪水主持下,陈玉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两人共同工作战斗的日子里,洪水亲自给陈剑戈所在的短训班讲授党的知识,并结合抗日战争的形势和晋东北地区对敌斗争的实际,讲解党的长期抗战理论和策略。一个越南同志对中国革命理论能有如此精辟的理解和把握,加上他雄辩的口才、渊博的知识和对中国同志的满腔热情,使陈剑戈对洪水的好感日益加深。她从洪水口中得知,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称共产党人为洪水猛兽,他便取名“洪水”,以示同反动派斗争的决心。而她充满战斗精神的名字———陈剑戈,也是由洪水亲自拍板定下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八路军中第一婚
1937年除夕,中越两国这对在抗日战争中结下深厚感情的恋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由于当时八路军有纪律,抗战期间不允许结婚,洪水受到上级批评。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感慨地说,这是军心啊!考虑到战争期间的特殊情况,中央随后颁布了“二八七团”规定,即符合年满28岁、7年军龄、团级干部条件的,准许结婚。许多老同志至今提起洪水,还念念不忘他以挨批为“代价”,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
洪水爱开玩笑,在八路军和晋察冀边区是出了名的。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中,他也总是充满乐观精神。他多才多艺,很有文艺天分,经常亲自编导和出演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宣传抗日。
1938年3月,洪水出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报《抗敌报》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在他的领导下,报社全体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精心编辑,及时把报纸送到边区抗日军民的手中,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
由于疾病折磨,洪水进入晋察冀军区战地医院治疗。在那里,他见到了白求恩大夫。两个国际主义战士见面分外亲切,紧紧拥抱在一起。白求恩亲自为洪水做了手术,手术过程中,洪水坚持不用麻药,被白求恩大夫赞誉为“好样的”。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1年,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调集日伪军1.7万余人,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他们所在的抗大二分校在极其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边教学,边战斗,先后培养出了1.4万多名学员,为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一批骨干和生力军,这其中也有国际主义战士洪水的一份心血。
毛主席为他送行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了越南。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共产党前身)和胡志明提出,希望在中国党和军队里工作的越南同志能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并特别提到洪水,认为他在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群众工作、政权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是回国发挥作用的时候。
为了做好回越南工作的准备,洪水特意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著作译成越南文。临行前,毛主席在枣园接见了他,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为他送行。毛主席对他说:“我们了解你,你是个好同志。”主席接着戏谑地说:“洪水的性格是执着、透明的。这样的干部使用得好,是驰骋千里的骏马,否则就是爱尥蹶子的马。使用不好,他还会跑人哩。”陈剑戈老人讲到这里,深情地说,这实际上是主席代表党对洪水参加中国革命20年所做的评价,真实反映了洪水率真、耿直的性格。他16岁来到中国,如同在中国母亲怀抱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血液已经和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融合在了一起。
“由于战争原因,我无法跟随洪水去越南。在他返回越南的途中,传来了日本投降的喜讯。我想洪水听到这个消息一定无比激动,因为这是他和中国人民共同的胜利。”
后记
洪水回国后被任命为南方抗战委员会主席,直接领导和参加了抗法战争。1948年1月,39岁的洪水被授予越南人民军少将军衔,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他成为同时拥有中越两国将军称号的第一人。1956年10月21日,洪水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河内逝世,终年48岁。越南为他举行了国葬.
10、谁有洪水的资料啊?
洪水通常是指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zd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版的水流现象。此外,洪水(1906-1956)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双料开国少将,原名武元博。洪水也是黑客的一种攻击技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