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有泥石流的电影?
挥师三江 (1998)
导演: 田亚平、邵振堂、刘俊杰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片长: 89分钟
2、三江并流地区是泥石流,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这主要是因为( )多选
三江并流在我国云南西北部的那个位置. 地处东亚,南亚,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的交汇处. 相对于我国来讲,该地区人口并不能用稠密来形容. 该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很小,但是高等植物占有量却很大. 素有"天然高山花园"之称. 当地居民因宗教信仰,也十分"敬重"此地的自然景观,对其保护有加. 如果把这句话放在黄土高原地区等地是没错的. 但是放在这就不合适了.
3、汶川发生山洪泥石流,航拍画面令人揪心,为何这样的地方村民不搬出来?
毕竟自己祖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所以自己也不想搬出去,而且也不知道搬去哪。毕竟住久了对这里也是有感情了。而且在之前因为也很少出现非常大的自然灾害,对于他们来说也还好,所以就没有搬出去。
最不愿见到灾难的地方又受灾…汶川航拍画面令人揪心。这两天,媒体的聚焦点再次关注到汶川。据当地媒体报道,8月20日,汶川县遭强降雨袭击,县境内不同程度发生泥石流灾害,部分道路、房屋受浸。
受灾现场的航拍画面令人揪心,山体滑坡、泥石流造成多处国省道断道。最新!汶川泥石流灾害已致7人遇难24人失联
据阿坝州应急管理局作业发布的消息,经初步统计,截至20日19时,暴雨灾害造成1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7人死亡(其中汶川县牺牲1名消防员、水磨镇遇难2人、三江镇遇难3人,草坡乡遇难1人),24人失联。 抢险救灾工作正在进行。
8月20日上午,汶川县映秀消防站队员在水磨幼儿园救出被困人员。据此前消息,强降雨已造成汶川县水磨、三江、映秀、耿达等多个乡镇受灾,省道 303 线、国道 213 线、国道 317 线、G4217 线因塌方、泥石流双向中断,多处发生滑坡、泥石流壅塞河道。
截至8月20日15点,汶川县已提前成功转移受灾群众及游客3万余人,其中,三江镇安全转移1.3万余人,水磨镇安全转移6000余人,县域北部片区安全转移1万余人。初步估计全县尚有1.3万余名游客(不包括卧龙、耿达)的安全转移工作仍在进行。
已经有三批救援力量已经出动或待命,与地方社会力量一起投入救援。因为有这些人的帮助,所以伤亡减少了很多。也希望以后灾害能远离人们。
4、“7·” 云南省云龙县水磨房箐泥石流灾害
1 引言
2014年7月9日凌晨4点40分左右,云龙县功果桥镇民主村委会水磨房箐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6人死亡,8人失踪,1人受伤,冲毁房屋6户,严重受损32户。河边、水磨房、弯以头、彝族等4个村民小组153户509名群众均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0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地质灾害灾情属于大型。
2 地质灾害特征
2.1 地质环境条件
区域上属于构造、剥蚀沟谷地形地貌。水磨房箐为澜沧江右岸支流,发育于彝族村西南坡的哨防丫口,自西南向东北径流,于鲁庄村汇入澜沧江,支流密集发育,呈树枝状展布。区内坡陡谷深,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形条件复杂,沟谷两岸岸坡地形坡度大于45°;总流域面积约24.66km2,主沟长约10.3km,流域最高点位于彝族村西侧山顶地带,海拔3347m,最低点位于与澜沧江交汇处,海拔1280m,相对最大高差2067m,主河道平均纵坡降201.3‰左右,其水磨房箐山区地段纵坡降较大,山前斜坡地段纵坡降相对较小。
泥石流形成~流通区大致在海拔1540m地带分界。其中:海拔1540m以上地形陡峻,地形坡度一般30°~45°,局部形成陡崖,主要为砂岩、板岩、花岗岩等分布区,区段内沟谷支流发育,沟谷狭窄,呈“V”字形展布,岸坡地形陡峻,坡脚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带厚度较大,岸坡坍塌发育,构成了泥石流汇水区、主要物源区和流通区。村庄多沿河道两侧分布,是泥石流成灾危害的主要地段;海拔1540m以下为水磨房箐下游地段,多为缓坡地形,地形坡度一般为10°~35°,局部宽阔平缓,为泥石流堆积区,该区段分布部分村庄。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南星组砂岩夹泥岩、粉砂质泥岩、白垩系景星组上段板岩、片岩、白垩系景星组下段片岩夹大理岩、崇山群花木岭组上段变粒岩、角闪片岩、崇山群花木岭组下段片麻岩、混合岩、燕山期花岗岩,山前地带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松散堆积物。
该区地处青藏、滇缅、印度尼西亚巨型“歹”字形构造体系东支中段与三江南北向构造体系复合部位,崇山压扭性断裂、崇山东侧断裂和鲁宝山-四角田压扭性断裂从流域内穿过,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性断裂展布较多,崇山断裂、崇山东侧大断裂对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控制影响大,受断裂构造影响,区内岩石风化强烈,岩体破碎、完整性差,残坡积层及强风化层厚度大。
照片1 泥石流沟上游地貌
2.2 地质灾害特征
水磨房箐泥石流流速快,来势凶猛,泥石流爆发时当地村民听到巨大轰响声和块石撞击的声音,看见沟道内石头碰撞发出的闪光。经调查,水磨房箐泥石流堆积物主要位于河边村和龙溏村之间的沟床地带、入澜沧江口处,以碎块石、砾石、砂质黏性土为主,夹杂有树枝、树干等混杂物,调查时多呈稀浆状,块石直径一般0.2~1.5m,最大3.0m,碎块石主要由砂岩、板岩、花岗岩等分布组成。最大流量在100m3左右;通过对泥石流主要堆积区和河道宽缓地带堆积物的调查,采用断面法分段粗略估算本次泥石流冲出方量75万m3,属大型沟谷泥石流地质灾害。
照片2 水磨房箐泥石流沟口堆积物
照片3 水磨房箐泥石流泥痕
照片4 水磨房箐泥石流损毁的公路及车辆
2.3 灾情险情
功果桥镇水磨房箐“7·09”泥石流灾害导致大量房屋被冲毁、人员伤亡失踪、牲畜死亡、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及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据调查统计:本次泥石流灾害共造成河边、水磨房、弯以头、彝族等4个村民小组153户509名群众均不同程度受灾,6人死亡,8人失踪,1人受伤。灾害造成房屋冲毁6户,严重受损32户;民主村老校点局部被冲毁,课桌椅受损30套;电力设施设备损毁20km,冲毁村组公路34.1km,损毁农灌沟渠30km、人畜饮水管网26km、取水坝6道、蓄水池11个,通信光缆中断6.7km。农作物受灾43.3hm2。损毁林地1350亩,冲毁泡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16000余株。损失猪、牛、羊等大小牲畜300头、家禽1300余只。冲毁摩托车8辆、农用车1辆、皮卡车1辆、三轮摩托车1辆,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直接经济损失7000万元。地质灾害灾情属于大型。
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趋势
3.1 成因分析
功果桥镇水磨房箐“7·09”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为降雨和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彝族村一带强降雨为泥石流的诱发因素,其主要形成原因如下:
(1)强降雨。2014年7月9日凌晨3时至4时,本次泥石流的形成区彝族村西南坡的哨防丫口一带发生强降雨,为本次水磨房箐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动力条件。由于该泥石流范围内气象部门无雨量监测点,无准确降雨量数据。参照邻近区域气象部门观测降雨数据:7月8日20时至9日4时,漕涧新胜村51.4mm,漕涧镇47.8mm,漕涧村44.8mm,7月9日3时至4时诺邓镇永安村的降雨量为48.7mm,水磨房箐沟谷区降雨量不少于以上区域。
(2)主沟纵坡大。水磨房箐主沟长约10.3km,相对最大高差2067m,主河道平均纵坡降201.3‰左右,水源区、形成流通区的主河道平均纵坡降大于300.0‰,较大的沟床纵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此外,水磨房箐在中上游地段河道拐弯段较多、较急,为泥石流的弯道冲起爬高、淘蚀作用提供了地形条件。
(3)河道早期堆积物较多,可移动物源丰富。该区主要出露的基岩,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岩体破碎,风化强烈,风化影响深度较大,沟道内早期的冲洪积堆积物较多,沟谷岸坡坡脚广泛分布第四系残坡积松散堆积物,且厚度亦较大,可移动物源丰富。丰富的松散物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源条件。
3.2 发展趋势
水磨房箐依然存在丰富物源,若强降雨发生,仍将有可能再次爆发泥石流。泥石流沟谷岸坡地形坡度较大,部分地区存在滑坡、崩塌隐患,将对沟内民房及活动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4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4.1 应急响应与抢险救灾
灾情发生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大理州国土资源局、云龙县国土资源局三级国土资源部门迅速做出应急响应,省、州相关领导及专家先后及时赶到灾区,组成省政府救灾工作组,部署现场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划定了水磨房箐沟谷区5个村民小组40户181人处于泥石流、滑坡危险区,进行紧急转移避让,有效控制了灾情,减少了伤亡,安定了民心。对水磨房箐流域泥石流沟谷、山地斜坡区居民点、抢险队伍驻地进行重点监测,共设置21个监测点,确定21名监测人员,按照确定的监测方案实施应急监测,确保人员安全。
4.2 应急处置措施
(1)做好已确定泥石流、崩塌、滑坡危险区居民的搬迁避让工作。
(2)对水磨房箐周边沟谷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发现隐患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3)受灾对象位于历史泥石流堆积物上,今后不应在现发生及历史发生的泥石流堆积物上新建房屋。
(4)尽快开展水磨房箐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可研、设计工作,对泥石流进行综合防治。
(5)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对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地段设置警示标志,严禁村民及行人进入泥石流威胁地带。
5 经验与启示
(1)灾情发生后,划定危险区,采取果断措施,有组织地开展救援和群众转移,控制灾情.
(2)开展水磨坊箐“7·09”泥石流灾害区外围周边箐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范新的地质灾害。
(3)群测群防,树立警示牌,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力度。主动避灾,排查属于地质灾害隐患位置告诫村民今后不得新建房屋。
(4)陡坡区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减少可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
5、三江并流地区是我国泥石流,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这主要是因为( )多选
选择AC。因为三江并流地区处在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附近,所以地壳活动频繁。再加上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山体的坡度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
至于D,肯定错误。那里人口稀少,人类活动也不频繁。
其实泥石流主要多发南方,南方的植被覆盖面积还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南方降水量大,且集中,表层泥土薄,且松碎(所以南方很容易出现石漠化)。当然植被破坏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当植被破坏严重,加上前面的条件,很容易引发泥石流等,例如云贵高原。但这要因地而论。像三江地区,人类活动还是比较少的。
6、中国1∶万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图的编制
一、内容概述
(一)成果简介
此次编图工作是在研究总结以往地质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掌握我国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而编制的。1∶400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图和1∶400万泥石流灾害分布图以崩滑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为基础,反映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全国的发育分布规律。
1.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
崩塌较多,江河沿岸的公路、铁路沿线分布广泛,规模一般为几至几十立方米,危害性大,主要为暴雨诱发。滑坡仅集中在辽宁东部的宽甸、凤城、岫岩、抚顺地区、辽南老帽山一带矿山的采矿弃渣和城市人工边坡。
该区泥石流多沿太行山、北京西山、燕山和长白山、千山带状发育,具群发性,并集中发生在7~8月的汛期,为中小规模的稀性泥石流,以沟源崩塌滑坡触发沟床物质活动而形成的泥石流为主。
2.华南丘陵山地区
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较少,主要分布在浙江西部、福建、赣东北、赣西北、湘西山区、广西西北部和广东北部地区。本区滑坡多以小型、浅层土质(堆积层)滑坡为主,有规模较小、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主要集中分布在5~6月的梅雨季节和7~9月的台风雷阵雨季节)的特点,以福建、江西两省最为发育。
该地区泥石流呈零星发育,其触发因素多受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影响。
3.秦巴-西南山地高原区
本区的崩塌、滑坡比较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龙门山地区、川滇南北向条带、秦巴山地、三峡两岸和黔西南山区。以中小型的崩塌滑坡为主,由南向北岩质崩塌、滑坡逐渐增多,巨型、大型的崩塌滑坡较多。本区是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在地震活动带,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规模较大。
本区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之一。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大巴山、龙门山、邛崃山南段、鄂西北的武当山、荆山,主要是暴雨诱发,且多为水石流。固体物质除少许黏性土外,主要由粗颗粒的砂砾和块石组成(砾石和块石约占80%以上),其主要来源为基岩崩塌、滑坡所堆积的碎屑物质。
4.黄土高原-山西盆地区
黄土高原是我国崩塌、滑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其特点是类型多样、形成条件比较复杂。崩塌、滑坡除在吕梁山以东有较少分布外,其余地区广泛分布,最为严重的地区为晋陕蒙三角地带和白于山黄土山地、六盘山以东的晋陕黄河峡谷段,以及六盘山以西的龙喜、青东黄河、湟水谷地黄土山地、陇南渭河沿岸山地。主要由暴雨激发形成,由地震诱发的滑坡大都分布在六盘水以西地区。
黄土高原地表切割破碎,松散堆积物十分丰富,以黏性泥流居多。
5.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阿尔泰山和天山伊犁谷地、阿拉善高原、阴山低中山区、鄂尔多斯低中山区,黄土丘陵区零星分布。本区崩塌的类型有岩质崩塌和黄土崩塌两种类型。岩质崩塌基本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的阿尔泰山、天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周边地区公路两侧、采石场。黄土崩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的黄土丘陵区和天山地区的低山丘陵区以及天山伊犁谷地。
由于降水量极为贫乏,致使该地区泥石流发育较少,仅零星分布在新疆天山山地。
6.青藏高原区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区、藏南喜马拉雅山、藏东三江、川西高山峡谷区。崩塌以小型、岩质崩塌为主,滑坡以浅层、小型堆积层滑坡为主。由于现代冰川和古冰川的强烈作用,以冻融、冰劈作用为主的物理风化盛行,是崩塌发育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规律为国内其他省区所少见。高原的隆升是控制区内泥石流形成和分布的关键,区内泥石流类型多样。藏南降水集中且多阵雨,是雨水泥石流分布地区;藏西北年降雨量不到200mm,主要是冻融泥石流分布地区;受到季风影响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西昆仑山的两大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及喜马拉雅等现代冰川分布地区,多有冰川型泥石流发育;而在念青唐古拉山海洋性冰川分布地区,以冰川消融类型泥石流为主,包括冰崩、雪崩泥石流;其他山区多为亚大陆性冰川分布地区,以冰湖溃决泥石流为代表。
(二)基本原理
1.正确反映崩滑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以及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与环境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在西南地区因地震等级高,特别是在新构造运动发育的地段,分布着大型的岩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福建山区花岗岩风化层较厚,残坡积土滑坡发育。目前,我国崩塌、滑坡主要是由于暴雨激发所致,泥石流与气候的关系比滑坡、崩塌更为密切,多发生在6~8月,当降雨强度达到相应的临界值时,就会导致泥石流爆发,而东南沿海的泥石流多由于风暴潮引发,呈现群发的特点。就地形地貌而言,我国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地形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过渡地带,此处构造与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崩塌滑坡发育,为泥石流形成创造了极好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条件。
2.充分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调查资料,表现目前我国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危害状况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件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建设规划和减灾防灾所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在不同时期都投入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形成了大量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详细程度以及不同内容的调查资料和不同表现形式的成果资料。
首先充分搜集资料,在保证资料全面性的基础上,在编图资料的遴选过程中,尽量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与当前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最新资料,例如近几年完成的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以及正在开展的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以保证图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为有关部门提供可靠实用的信息
一方面,图件所反映的内容对城镇规划、工程建设、减灾防灾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可利用性,另一方面,不仅地学专业工作者能够使用这些图件,而且非地学专业的规划工程师和政府官员也能对其中的决策性要素、评价指标和结论有明晰的认识、准确的理解、全面的把握和有效的使用。为此,编制图件时,首先是深刻理解规划设计和决策的需要,其次是使用简明、易懂的图式和文字说明,摒弃过于专业化术语、冗长的文字论述和复杂的图面,以达到信息沟通的效果。
4.在对现有地质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趋势的概略预测
地质灾害随着地质环境的演化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从时间跨度上圈定崩滑流灾害多发区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特点
1)收集了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我国崩滑流的调查成果,总结了规律,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崩滑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
a.用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规模、物质组成、主要诱发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级来反映我国六大环境地质分区(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华南丘陵山地区,秦巴 西南山地高原区,黄土高原 山西盆地区,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的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与特点。
b.收集了最新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图、大地板块构造图、降雨量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等,作为本次编图的地质背景图层,以反映我国六大环境地质区内的崩滑流地质灾害与各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2)此次编图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MAPGIS软件进行图件编制,同时建立了编图图形库。
a.数据库的建设:搜集现有的各类地质灾害数据库及国家及地质行业有关数据库的标准与规范,并比较各类数据库的优缺点,参照现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数据库格式标准建设(或整合)满足编图需要的数据库。
b.编图资料的入库:将甄别筛选分类、验证核实的资料录入数据库。
(四)技术指标
本次编制的崩滑流地质灾害图以地形地貌、岩性特征、大地构造、活动断裂、地震5项指标来反映孕育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用人口密度、年均降雨量反映人类活动强度和气候特征在区域上与崩滑流的关联度,选取地质灾害点时,不仅反映了区域上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规模、物质组成、主要诱发因素,同时也对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该项成果将会在全国及地区地质灾害的宏观规划及工作部署中作为基础的地质依据使用。
三、推广转化方式
本项成果以会议交流和印刷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成果已发往国土资源部及相关部门以及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联系人:王祎萍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7430
电子邮件:wangyp@mail.cigem.gov.cn
7、8.地理问题 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地震 滑坡 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寒潮 洪水 干旱 水文灾害
八年级地理期末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1——30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择的答案填入题后的表格中。每题2分,共60分)
我国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我们为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相信你一定能完成1——7题:
1.从世界看中国,我国位于
A.东半球 南半球 B.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
C.西半球 北半球 D.亚洲南部 太平洋西岸
2.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个数分别有
A. 24、5、3、2 B. 23、5、4、2 C. 23、4、5、2 D. 22、6、4、2
3.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A.回族 B.苗族 C.藏族 D.壮族
4.下列国家与我国接壤的是
A.日本 B.印度 C.泰国 D.韩国
5.在世界各国中,我国陆地领土仅次于
A. 俄罗斯和美国 B. 俄罗斯和加拿大 C.加拿大和美国 D.美国和巴西
6.我国最大的岛屿是
A.海南岛 B.台湾岛 C.钓鱼岛 D.崇明岛
7.我国13亿人口日,定为2005年1月的
A.2日 B.4日 C.6日 D.8日
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对我国的的气候和河流的特点都产生重要影响,也给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请放飞你的思维完成8——24题:
8.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四川盆地 D.柴达木盆地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
A.泰山 B.华山 C.庐山 D.黄山
10.800mm等降水线经过我国的
A.巫山——长江一线 B. 秦岭——淮河一线 C.南岭——珠江线D.阴山——海河一线
11.下列是被称为我国长江上“三大火炉”的是
A.上海、重庆、南京 B.武汉、重庆、南京 C.九江、重庆、南京 D. 成都、武汉、南京
12.下列不处在季风区的城市是
A.广州 B.北京 C. 乌鲁木齐 D. 西宁
13.我国大多数地方降水多集中在
A.3——7月 B.4——8月 C.5——9月 D.6——10月
14.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省级行政区是
A.河南 B.福建 C.上海 D.山东
15.人们常说“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的地区是
A.四川 B.青海 C.新疆 D.甘肃
16.唯一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是
A.长江 B.黄河 C.淮河 D.额尔齐斯河
17.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
A.长江 B. 额尔齐斯河 C. 黄河 D. 塔里木河
18.夏季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
A.漠河地区 B.新疆地区 C. 内蒙古高原 D. 青藏高原
19.治理黄河的根本是
A.开发中上游的水能资源 B.修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C.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 D.黄河下游控制泥沙流入
20.关于我国四大高原特征叙述,比较正确的是
A.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广泛的分布着疏松的黄土
B.黄土高原地表崎岖,岩溶地貌分布广
C.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多大河发源地
D.云贵高原一望无际,多优良草场
21.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冬季风活动不稳 B.夏季风不稳定
C.地形复杂多样 D.纬度差异大
22.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
A.气温 B.降水 C.活动积温 D.温差
23.下列山脉是南北走向的是
A.天山 B.秦岭 C.横断山 D.太行山
24.华北平原主要是由
A.黄河的泥沙冲积而成 B.淮河的泥沙冲积而成
C.海河的泥沙冲积而成 D黄河、淮河、海河的泥沙冲积而成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比较大,但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小。因此,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做到合理利用、节约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努力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你平时积累的知识,请你完成25——30题:
25.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的土地类型是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旱地
26.我国水田与旱地的分布大致的分界线为
A. 珠江——南岭一线B. 长江——大别山一线 C.秦岭——淮河一线D. 海河——太行山一线
27.下列哪一组全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A.煤矿、天然气 B.土地、石油 C.水、铁矿 D.森林、铜矿
28.南水北调工程是将长江水调到
A.东北、华北 B、华中、华南 C、西北、华北 D、西南、东南
29.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由南到北排序正确的是
A.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三江平原、江汉平原
B.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松嫩平原
C.太湖平原、三江平原、江淮地区、松嫩平原
D.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淮地区
30.作为我国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地区是
A. 珠江流域 B.长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海河流域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读图、填图、搜集相关地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准确的语言归纳一些地理现象、成因、规律的结论的能力,是我们学习地理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通过学习,我们已经基本具备了这些能力,相信你可以运用你所学习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能力,能够完成下列问题:
31.读“中国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山脉名称:① ② ③
(2)盆地名称:④ ⑤ ⑥
(3)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是 山;大兴安岭东侧为 平原
(4)我国地形地势的第一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为 ,平均海拔 米以上
32、读“长江干流示意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支流的名称:A、 B、 ; 湖泊的名称D、
(2)将要建成的我国最大的水电站的名称:C、
(3)城市的名称:H、 G、
(4)城市E位于我国发达的 经济发达地带和 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城市F为 省的行政中心。
(5)长江上中游分界地点为
33.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图中A、B、C分别代表我国三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1)A是温度带中 带和 带的分界线;在A线的以南主要粮食作物是 、油料作物是 ;在A线以北的主要糖料作物是 。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图中
的 (字母);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分界线是图中的 (字母)。
(3)我国三大棉区是新疆、 、
(4)在图上用符号“◎”画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太湖平原的大致位置
3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对我国的气候和经济有哪些有利的影响?(3分)
(2)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3分)
(3)小王是南京人,春节期间准备到西安去旅游,假如你是小王的最好朋友,请你帮助他(她)选择至少二种交通方式及交通线路供他(她)选择(4分)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测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30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择的答案填入题后的表格中。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D B B B C C A B B C C C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D C C B C C D C C A C B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每空1分,共10分)
(1)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2)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2) 太行山、东北
(4)青藏高原、4000
32. (每空1分,共10分)
(1) 嘉陵江、汉江、鄱阳湖
(2) 三峡 (3)武汉、重庆
(4)长江沿岸(沿江)、长江三角洲、江苏 (5)宜昌
33、(每空1分,共10分)
(1)温暖、亚热、水稻、油菜、甜菜
(2)B、C (3)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4、(共10分):
(1)、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1分);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1分);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河内地经济联系 (1分)
(2)、我国冬季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1分;)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1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递减(1分)
(3)、提供五种供参考(只要选择的是正确合理的可以给分,每选一种交通方式及交通线路2分,共4分)
①航空:乘飞机从南京飞往西安;
②铁路:从南京乘火车走京沪线经徐州转乘陇海线到西安;
③水运、铁路:从南京乘轮船沿长江航线到武汉,转乘火车走京广线到郑州,换乘陇海线到西安;
④水运、铁路:从南京乘轮船沿长江航线到重庆,转乘火车走成渝线到成都,换乘宝成线到宝鸡,换乘陇海线到西安;
⑤公路:乘汽车从南京到西安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