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中国旱灾时为什么不用黄河水

中国旱灾时为什么不用黄河水

发布时间:2021-05-04 14:31:39

1、一九四二年干旱为什么不用黄河水

?

2、干旱问题

干是因为没有太阳,有了太阳降水不够就变成旱了。

干旱问题应该主百要归结为自然灾害,但也有人为的度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的;特别是过分的森林砍伐和地下水的开挖。

有效治理干旱问题需要政府问的合理规划,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诱惑,同时要保护好还没有发生干旱的生态系统答;

遇到干旱,可以人工降水,引水降灾;

可以禁止地下水的不合理开挖,森回林砍伐,生态系统的周期建设;

政府的投入和百姓生活答水平的提高,素质的提高。

3、为什么中国今年有旱灾

北方大旱,那些靠种地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很着急,因为这是他们全年一半的经济收入。还不止一半,因为现在农业生产资料都在涨价。小麦一歉收,收入就基本上全黄了。农民们心急如焚,所以,不惜成本的投入来抗旱。

中央领导很着急,因为他们的关注点一直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的身上。他们惟恐农民兄弟又受到巨大损失,陷入新的困境。因此,他们向全党发出号召,要全力以赴支援农民抗旱。

地方领导也很着急,有的真的和中央领导一样,是真正的关心农民群众的。有一些呢?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被摘掉。他们也慌慌忙忙的坐着小轿车去农村查看灾情,以表示自己和党中央是完全保持一致的。

不管怎么说,这些干部虽然是暂时对农民开始关注,肯定也会对农村抗旱要好一些。“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是,这些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我在基层的水利局工作过十几年,与农民打交道打了十几年。对此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非常深切的体会,现在就我来告诉你们,为什么一出现大旱?农民就慌了手脚,让党中央的领导如此的关注。

还是先把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搬出来吧!他早在五六十年代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并且在当时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毛主席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主席真的是伟大啊!这简单的八个字就抓住了关键,至今还令几亿农民们敬佩不已,他们由衷的佩服毛主席眼光的深刻和长远。这也是毛主席为什么一直受到广大人民尊重和怀念的主要原因。

毛主席在世时,狠抓了农村的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在全国掀起了以“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为名义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并且一直持续了很多年。极大的改善了农田水利的灌溉条件,使大多数农田都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设施体系。广大农民再也不为自然灾害的侵害而发愁了。我当时在水利局工作,和农民们直接打交道。那个时候,我们在他们的眼里是香饽饽。一去就被他们拉进村子里,又是肉又是酒的把我们灌的酊酩大醉,(不包括我啊!现在我还是滴酒不沾)才算表示了对我们水利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现在呢?农民见了水利技术员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别说让你喝酒了,你就是想喝尿他都懒得给你尿。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认为有四个原因,现在具体的你们汇报一下:

一,水费的征收。八零年以前,是不收水费的,因为那时候的水利设施是由国家投资的,土地是由农民来无偿奉献的,工程是农民自己出力气修的。80年以后就开始收水费,刚开始标准很低,一亩地一元钱。农民们负担得起,又因为是集体制度,在缴公粮的时候统一扣除就行了。但是到后来,水费一直随着国民生产值猛涨,现在涨到了多少呢?前年是48元,去年事52元,今年还不知道,估计还会涨。但是,就这么高的水费,农民们还是浇不上水,为什么呢?请跟我进入第二个话题。

二,是由于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它把土地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一小块一小块的,使水费的征收成了大问题。开始因为还有集体的底子,生产队解散了,还有村民小组,还有村委会。后来,人心彻底散了,又加上当时的中央三令五申不让乡政府代收代扣。面对着一家一户,水费就不好收了。心眼儿好的交给你,一些落后的群众却不人账,他把眼睛一瞪说:“谁说我用你们的水了?你看见了吗?我是用井水浇的”。因为是冬天开始收水费,这时已经是死无对征了。水费收不起来,在下一年就不能及时放水了。不及时放水,那些积极交钱的人也不交了。于是他们只得自己筹资打井灌溉土地,成本更高,而且一到旱季,连水井里都抽不出来水,农民只好干瞪眼,欲哭无泪。我们水利局为什么对农民这么绝情呢?它也有自己的难处。唉!都是因为“钱”这个王八蛋给闹的。请跟我进入第三个话题。

三,水利局在90年以前的时候,是个好单位。水费收的总是花不完。一些有权力的人们便把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小姨子大舅子等等,拼命的往里面塞。原来只有十几个人的灌溉分局竟然一下子形成了几百人的蔚为壮观的局面。然而,水利局却不知道,“螳螂扑蝉,黄雀在后”。黄委会的同志们也来向他们收水费了。因为水利局放水的几条灌溉渠都是通过黄委会所管辖的黄河大堤的过堤闸流过来的,黄委会收费的标准也是越赖越高。人家黄委会还有国家的红头文件,水利局咬牙切齿受不了,但你从人家的大堤下通过,不得不乖乖的交出“买路钱”。这样一来,水利局是“耍把戏的躺在地上——彻底没有招了,于是便采取了“分流下岗”的办法的,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丰富多彩而又艰难困苦的人生的。

四,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小浪底水库的放水的节制问题。没有修水库以前,这里的黄河水是属于自然流淌。我们的引水入口处经常能保持有水流。小浪底水库修好了,可以控制流量了,他们为了能保持水库的正常发电,需要储蓄一定量的水,他们就时大时小的根据自己的情况放水。由于农作物需水的季节性强,我们水利局就被动了,经常属于“该有水的时候没有水,不该有水的时候它却有水”的状况。这样的情况下,有时候收过来的水费也得给人家退回去。没有办法啊!

总得说来,主要的原因都是钱那个东西惹的祸。在毛泽东时代,农民们贡献出自己的土地和劳力修起渠道,建起闸门,兴修了灌溉和排放都非常便利的水利设施。但是,由于一些人打着改革的旗号,不是给农民们提供更方便的供水办法,而只是搞了许多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只是一个劲儿的向农民攫取钱财。使大好的水利资源——黄河水,白白的浪费掉。由此农民不得不去买高价的柴油来浇水,既浪费了钱财,又浪费了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多么大的浪费啊!我们的GOP中就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形成的数字支撑着。

还有一个如何实行推广“农村专业合作化”的问题,如果广泛的推广了,也能部分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农业部颁发的《农业专业合作化》已经几年了,各地方政府有几个去认真的去组织实施它呢?几乎是没有。这可是亿万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实际、最迫切的愿望啊!然而县乡两级政府却水波不兴,尽管他们喊“和党中央完全保持一致。”喊得比谁都响,却不肯走进农村去了解他们的真正愿望,去帮助他们解决最实际的问题。叹哉?悲哉!

就写这么多吧,期望各级政府能认真的下去搞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要坐着小车到下面视察一圈就完事,中国的社会现状需要一场声势浩大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调查研究之风。需要真正的去了解农村的社会现状,去了解农民真正的心声,去了解农村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向。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来,使我们的农村的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那时候,我们农民们奔小康的步伐就会快的多了。

4、旱情如此严重,为什么不把黄河水放大些

?

5、为什么说黄河是宗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还有,找有关黄河

黄河曾以“害河”、“中国之患”闻名于世界。在新中国成立前历代反动统治的漫长岁月里,黄河的水利得不到开发,水患得不到治理,洪水、干旱、冰凌、风沙、盐碱、内涝六大灾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斑斑血泪,黄河也成了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在六大灾害中,洪灾尤为严重。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少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涉及范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约25万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黄河的受害者。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例如193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受灾而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黄河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前者是自然原因,后者是社会原因。黄河中游分布着面积广大、耐冲性很差的黄土高原,赋予黄河极高的含沙量,使下游成为“地上河”,这是黄河决口泛滥的自然原因之一。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且多暴雨,而冬季降水很少,使黄河的径流量变幅特别大。例如花园口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为零。而长江大通站最大最小流量之比仅17倍。黄河径流量变化大,是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的第二个自然原因。与长江相比,黄河中下游没有一个湖泊,缺少湖泊的调节作用,这也是黄河“先天不足”的一个方面。


黄河“先天不足”固然是很大的缺欠,但“后天失调”更使它“病势”加重。4000多年前,黄土高原还是林茂草丰之地。但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不少朝代和军阀在黄河中下游建都,为了营造豪华的宫殿楼阁,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黄河中下游也是古代战场,频繁的战争,也破坏了山林。此外,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压榨剥削农民,地主霸占河边好地,穷苦农民为生活所逼,只得到山上开垦放牧,即所谓“富占川,穷奔山”,加剧了水土流失。


“以水代兵”更给黄河下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早在1194年南宋和金对峙时,金利用黄河决口的滔滔洪水,淹没南宋人民和土地,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持续包围开封城100多天,城内巡抚高明衡与城外巡按御史严云勾结,扒开黄河大堤,妄图水淹闯王军。当时正逢连日大雨,汹涌的洪水直冲开封城,全城37.8万多人,被淹死34万,造成全城覆没的大悲剧。更令人发指的还是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徐州,国民党反动派不用武力抵抗日军,相反为了破坏苏北、皖北抗日游击区,蒋介石竟然下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使豫、皖、苏等省的44个县市约5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了荒无人烟的“黄泛区”,使1250万人颠沛流离,四处逃荒,89万人葬身鱼腹。


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有1070次。仅在清朝统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几乎年年有旱灾。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黄河流域旱灾的特点。1876~1879年晋、冀、鲁、豫4省连续大早,死亡1300多万人,“赤地千里,饿殍载道”。黄河流域多旱灾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呢?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来自大陆内部的干冷气团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交绥,形成雨带。雨带的推移左右着各地的降水状况。在一年中,雨带推移的基本规律是从南方到北方,再回到南方。南方雨季来临早,北方来临迟,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因此,黄河流域常有春旱发生。如果某些年份北方干冷气团较强,南方暖湿气团较弱,雨带迟迟不能北上,就会使黄河流域的旱情加重,酿成大旱灾。加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抗御干旱的能力更差,旱情比其它地区更为严重。


凌汛是北方某些河流特有的灾害。黄河凌汛主要集中在宁夏、内蒙古及山东省境内的干流上。这两段干流都是从西南流向东北的,从兰州至河套一带,纬度相差4°37′,冬季月平均气温相差5°以上,河套一带的封冻期比兰州早20天,而解冻开河期却晚一个多月。山东境内黄河干流自南向北流纬度相差3°20′,其下段封冻期远较上段为长。由于上下游河段纬度的差异,初冬来临以后,下游河段首先封冻,河道泄水不畅,使上游来水中有一部分蓄存在河槽之中。当初春回暖之时,上游河段首先开冻,原来蓄存在河槽中的那部分水量,伴随着冰凌一齐下泄,但此时下游河段气温尚在零度以下,还没有解冻开河。上游来的水和冰虽然有一定的破冰能力,但往往因下游河段冰厚、强度大而受阻,并形成冰坝。冰坝阻水,抬高水位,决口漫堤造成凌汛。新中国成立前由凌汛造成的灾害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山东。1933年内蒙古磴口县凌汛决口,300余里一片汪洋,冰积如山,水势汹涌,淹没许多村庄良田。1883~1936年的54年中,黄河下游有21年发生凌汛决口,口门多达40余处。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凌汛仍不断发生,但军民共同战斗,没有发生过一次凌汛决口成灾的现象,取得了征服凌汛的伟大成就。


黄河下游的风沙、盐碱。内涝等灾害也是有其历史根源的。黄河下游两岸的广大平原上,原来有着自己的河流系统,只因黄河经常决口泛滥,淤塞和打乱了原有的河流系统,一遇暴雨,排水不及,从而造成内涝、盐碱。早就是“悬河”的黄河河水,经常不断地向两岸平原渗透,抬高了地下水位,加剧了内涝和盐碱灾害。黄河每一次改道以后,都要留下一条粉沙满布的“故道”,在风的作用下,沙粒四处扩散,淹没村庄,侵占良田,形成灾害。


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然而反动统治阶级根本不予治理。清朝光绪年间,黄河中下游连续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灾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慈禧太后却用3000万两银子大修颐和园,祝寿行乐,不肯花一文钱整修黄河大堤,救济灾民。国民党统治时期,虽有所谓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实际上却乘黄河灾荒之际,以“治黄”“救灾”为名,巧立募捐、特税、公债等名目,大发横财。1928~1930年,黄河中游一带连年旱灾,贫苦农民卖儿卖女,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甚至趁火打劫,向灾民索取200万元的“卖儿卖女捐”,真是可恨之极。


新中国成立后,消除了产生灾害的社会根源,对不利的自然因素也正在不断地研究和改造,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已经结束,开始了造福于人类的光辉里程。

6、为何不储存长江黄河水缓解干旱地区,而让它们流入大海?

黄河和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这两条河由西向东不断的流到大海。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两条大河,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每天都会有庞大的水源流入到大海当中。在中国的西部有很多的地方依旧它是属于干旱的地区,有人提出建议想到为何不把长江和黄河两个地方的水全部储存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困难,这其中也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那么大的水库可以建立。

首先我们要在在中国东部地区。这些地方全部都是属于平原地区,想要建立那么大的水库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堆积起来的话会造成很多人群迁移。这样的话会造成东部地区人口大面积迁移,这对于东部来说会是十分伤财力的事情。且中国的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的高峰地区,如果想要迁移这些地区的话,那么对于以后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就未来前景来说,东部地区还是不适合迁移。

二、为了补充沿途城市用水量。

还有一点的话,如果在上游地区把水源堵住的话,把水分抽到其他地区补冲的话那么对下游的地区来说是一个不公平的现象下游地区他们的用水基本上都是来自于长江和黄河。如果把上游地区的水给全部阻断,所以与下个地区是造成水源十分紧张。

三、建设难度系数太大。

还有最后一点,就是在中国西部地区建设难度的确十分太大,要建设的话,那么难度的确是太大。把多余的时间和金钱还有人力,还不如把这些有用的东西投入到西部建设开发资源等等上面。这也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东部人员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发展,让他们先富裕起来,然后再带动西部发展。所以在拦截水源方面的确有着很多的现实问题要解决。

7、黄河发生旱灾的原因及时间

黄河流域不仅旱灾严重,而且最为瞩目的还是下游的洪水灾害。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决口泛滥的年份就有543年。有时一年之中多次决溢,所以共计决溢次数1590多次。黄河决溢,造成的灾害范围和灾情都是十分严重的。

水土流失是黄河流域又一大严重的自然灾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鄂尔多斯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4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3700吨。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据1979年普查,全流域理论蕴藏量共4051万千瓦,相应的年发电量为3552亿千瓦小时,约占全国理论蕴藏量的6%,仅次于长江。

黄河流域的谁资源总量包括川径流量和地下谁资源量两部分。河川径流量多年平均为56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补给量(包括闭流区)为300亿立方米~400亿立方米,扣除与河川径流重复后的可开采量为80亿立方米~155亿立方米。

黄河水资源有三大特点:

1.水少沙多;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大;3.水沙异源,黄河水沙来源地区不同。

黄河的上、中、下游都有洪水,除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黄河下游大汶河流域的洪水来源外,黄河中游的三个地区是黄河洪水的主要来源区,它们是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

黄河流域加上下游防洪保护区面积9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近1/10;人口1.7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1%。

人类为生存或经济开发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由于无视或忽视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进一步引发和加剧了侵蚀,并产生了“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严重后果。这种认为新增水土流失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近50年来黄土高原人口剧增从1949年到1985年全区人口净增4500万人,因粮食及“三料”匮乏所产生的“滥垦、滥伐、滥牧、滥樵”现象;二是由于大规模兴办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大型厂矿和众多的民办矿点所造成的巨量弃土弃渣。

8、从历史上什么时候黄河流域开始变干旱

每年的春灌期,都是黄河流域的用水高峰期,根据全国水文气象干旱监测显示,近期黄河上游部分地区出现大旱,中下游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对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黄河属于资源性缺水河流,缺水形势十分严峻。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年均耗用黄河河川径流量已达307亿立方米(其中流域外106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程度高达70%。近2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已从580亿立方米减到535亿立方米。据有关分析,2030水平年流域中等枯水年份河道外缺水量为137.5亿立方米,连续枯水段缺水量达160.8亿立方米,特枯水年份缺水量达191.9亿立方米。
近年来,黄河流域干旱常有发生,重旱、极旱往往是连季干旱或连年干旱造成的。如:关中地区重旱发生频率为14.6%,基本上三年一次较大旱灾,个别年份甚至出现极旱;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中旱、重旱发生频率达80%左右,极旱也时有发生。干旱较严重的地区是陕北和晋西北地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重大旱灾。
黄河流域比较严重的是连季干旱,主要是冬春连旱。如:2008年冬至2009年春黄河流域发生干旱灾害,部分省(区)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部分地区达50年一遇,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5省干旱面积一度达1.13亿亩,几乎占全国受旱面积的70%,因干旱造成部分省(区)近9000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9万多平方千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亿元。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旱灾严重影响了流域农业生产,威胁着黄河流域和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全河多年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流域内人均水量59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立方米,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千克/立方米,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气候特征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山脉众多,东西高差悬殊,各区地貌差异也很大。又由于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带,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流域内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显著,气候要素的年、季变化大,流域气候有以下主要特征。[4]
一、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
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l倍左右。[4]
黄河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以北地区和东经103°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4]
二、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
黄河流域地区季节差别大,上游青海省久治县以上的河源地区为"全年皆冬";久治至兰州区间及渭河中上游地区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兰州至龙门区间为"冬长(六七个月)、夏短(一二个月)";流域其余地区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4]
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总的来看,随地形三级阶梯,自西向东由冷变暖,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梯度。年平均气温为-4℃左右的最低中心处于河源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域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河源区的黄河沿站,曾有过-53.0°c的记录(1978年1月2日)。年平均气温为12-14℃的高值区则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流域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出现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的伊川站,其值达44.2C(1966年6月20日)。[4]
黄河流域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总趋势是北纬370以北地区在31~37℃之间,北纬370以南地区大多在21~31℃之间。[4]
黄河流域气温的日较差也比较大,尤其中上游的高纬度地区,全年各季气温的日较差为13~16.5℃,均处于国内的高值区或次高值区。[4]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650毫米之间,中上游南部和下游地区多于650毫米。尤其受地形影响较大的南界秦岭山脉北坡,其降水量一般可达700~1000毫米,而深居内陆的西北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其降水量却不足150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南北降雨量之比大于5,这是我国其他河流所不及的。[4]
流域冬干春旱,夏秋多雨,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盛夏7~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总量的四成以上。流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十分悬殊,年降水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约为1.7~7.5,变差系数Cv变化在0.15~0.4之间。[4]
四、湿度小、蒸发大
黄河中上游是国内湿度偏小的地区,例如吴堡以上地区,平均水汽压不足8百帕,相对湿度在60%以下。特别是上游宁夏、内蒙古境内和龙羊峡以上地区,年平均水汽压不足6百帕;兰州至石嘴山区间的相对湿度小于50%。[4]
黄河流域蒸发能力很强,年蒸发量达1100毫米。上游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国内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最大年蒸发量可超过2500毫米。[4]
五、冰雹多,沙暴、扬沙多
冰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据统计,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和内蒙古境内全年冰雹日数多超过2天,其中东经1000以西的广大地区多于5天,特别是玛曲以上和大通河上游地区多达15~25天,成为黄河流域冰雹最多的区域,也是国内的冰雹集中区。[4]
沙暴和扬沙主要由大风所引起,并且与当地(或附近)的地质条件及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据统计,流域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及陕北地区,由于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均在30天以上,区域内又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全年沙暴日数大多在10天以上,扬沙日数超过20天;有些年份沙暴最多可达30~50天,扬沙日数超过50天。此外,在汾河上游和小浪底以下沿黄的河南省境内,还各有一个年沙暴或扬沙日数超过20天的区域,后者主要与黄河较大范围沙滩地的存在有关。[4]
六、无霜期短
黄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从西向东逐步开始,并且同纬度的山区早于平原、河谷和沙漠。如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而黄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流域其余地区在9月份。流域终霜日迟早的分布特点与初霜日正好相反,黄河下游平原地区较早,平均在3月下旬,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则晚至8月上、中旬,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4]
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无霜期较短,即使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其无霜日也只有200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区平均不足20天,可以说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4]

与中国旱灾时为什么不用黄河水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