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泥石流侧面含义

泥石流侧面含义

发布时间:2021-05-06 03:01:10

1、泥石流很难预测吗

就是说啊,搞那些哀棹日有什么用。

2、泥石流来临前有先兆吗,要怎么预防?

户外运动危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 2、环境 3、气候 4、混合因素 人为因素造成的危机处理 一、脱离团队 在野外,脱离团队是非常危险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发前应再三强调纪律性;安排一个副领队押后。 个别队员因体能下降或别的原因(例如中途径上厕所)暂时离开团队时,应马上通知前面队伍停止前时,原地休息,并安排专人陪同离队个别队员,无论什么情况,必须二人以上行动,严禁单独行动。 同时,也要做好万一脱离队伍的准备: 1、 全体队员必须明确每天的路程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不可以全部依赖领队而盲目跟从。 2 、每个人都要带地图、指南针、水壶、粮食、灯具、救生盒等必需的个人装备,绝不可出现多人共用某种装备的情形。 3、万一离队时,如果确信自己可以继续走到目的地,就要继续前进,直到和队友会合(编者:不建议采取);如果体能有限或过分恐慌,应先留在原地, 再想办法回到团体行进的路线或上一次的宿营地寻找避难所,等待队友救援。 4、领队应随时注意清点人数,一旦发现有人离队未归,应马上安排整个团队或在原地等待或派人搜寻。 二、迷失方向 在人迹罕至的野外环境中。尤其是在灌木从生的树林里或是遍布大石头的地方,容易因看不清楚足迹而在不知不觉中迷路。有时也可能在雨中、雾中或傍晚时分因视野不开阔而迷路。 迷路时,绝不可慌乱而到处乱走,这样只会更加迷失方向。首先,必须安静下来。休息一会儿。然后,尽量找回自己有信心找到的地点。沿途要做好标记。并在本子上记录这些标记的所在位置。 要避免再一次迷路,回到自己有信心的地点后,再一次先择方向进行尝试。在沿途做好标记,并注意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或自然物的情况,直到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在适当时候发出求救信号。 三、没能按照计划到达营地 进行野外活动时,如果比预定的时间晚,并且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天已变暗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如果路程很明显,现在的位置也很确定,同时也已离目的地不远的话,就可以点灯继续前进。 (2) 但如果发生了其它的不利情况,例如下雨而气温下降,或迷路无法回到原地,或队员中有人身体不适。或在黑暗中行动很危险的话,就要预防万一而决定在当地露宿过夜。 此时,如果带有帐篷且找着可以设营的地方,那就可以按照一般的方式来设营过夜。但如果没有携带帐篷或地形处在斜坡上,无法设营时,就尽量多穿衣服,注意保暖。若是携带了食物和炉具的话,就可以调理用餐。 (3)为了预防万一,平是就要养成带好充足的水和应急食品的习惯。 四、遭遇毒蛇 在野外遭遇毒蛇时。经常是在以下的情况发生:无意中踩到蛇;抓树枝触到蛇;早晨收拾背包时发现蛇;等等。 这基本上是因为行人闯入了蛇的领地而引起的。在这些意外的接触中会引起人极大的恐慌,一旦被毒蛇本能的自我防卫而咬伤则非常危险。 预防蛇咬的措施就是要准备一根手杖,边行时边打草惊蛇,因为蛇很少会主动袭击人类,受到惊吓会识趣地离开,如果发现了毒蛇,最好避而远之,这是最好的避免咬伤的办法。另外,进行野外活动时,特别是在经常有蛇出没的地方。就戴好帽子,穿长袖外套,以及穿有强韧护脚的裤子和坚韧的靴子。并带好蛇药。 需要捕捉或杀死毒蛇时。应尽量用石头或“丫”形树枝打或控制住毒蛇的头部,尽量不用手去接触蛇,并将蛇放在布袋里。因为毒蛇的毒牙向内弯曲,在布袋内不易伤人(注意:捕蛇非常危险,不要轻易尝试) 五、遭遇猛兽 除了饥饿的肉食动物或受伤的猛兽以外。一般的动物很少主动袭击人类。只要我们不侵犯它们,它们就不会发动攻击。但是,在狭路相逢或者我们携带的食物吸引它们时,就相当危险了。 在行进过程中大声地说话、吹哨子,都会惊坳一些野兽,它们会识趣地离开,如果与熊、野猪等猛兽不期而遇,也不要表现过分惊慌,慢慢地眼看着它保持微笑后退着远离它们,有时野兽会自己走开。碰到狼、野狗时,千万不要转身逃跑,应蹲下身捡拾石头、木棍。并背靠石壁或大树,防止它们从后面袭击,并伺机爬到树上避难。 六、蚊叮虫咬、蚂蟥骚扰 会咬伤人的蚊虫有两种: 一种是蚊子、虻、蚋等吸血性昆虫,咬后不仅痛痒难忍,还会传播疟疾、脑炎等严重疾病。预防的办法时使用防蚊喷剂或蚊香,不过这样会污染环境。相对环保的方法是用烟熏或使用夜来香、药菊等天然防虫植物。在蚊、虻较多的地方,每天至少应用肥皂彻底清洗全身皮肤,应携带驱风油或风油精等防蚊药品。 另一种是蜜蜂、黄蜂、大胡蜂等。被蜜蜂、黄蜂或大胡蜂叮咬后,最初会感到疼痛,接着伤口会肿大并发炎,蜜蜂叮咬后通常在伤口内留有刺囊,应该用刀片将其它刮出,用香皂和水清洗伤口,容易过敏性休克的病从应该携带药物,并告诉其它人如何在被叮咬后的紧急情况下给自己使用这些药物。 七、高空落石 若遭遇严重落石处时,须趁停止落石的空档,迅速逃离现场,事先应寻找能躲避落石的大岩石下或转弯角落,以便通过。切实保护头部,戴上一些保护器物(如头盔、厚衣物、木板、铁锅等)较为妥当。 应该尽量避免人为所引起的落石,如果在多岩石的场所不小心碰落了石块,应高喊“注意落石”,通知下面的人,避免因此造成大事故。队伍行进中遭遇有可能引致落石的徒坡地段,应该保持一个安全合适的距离。 八、暴雨 遭遇暴雨时,领队应根据行进的路段和雨势的大小以及队员的身体状况迅速决定,继续行进或避雨。 (1)继续行进时,因暴雨影响能见度,应更加注意辨别方向。雨湿路滑,必要时使用安全绳,确保进行安全。 (2)避雨时,应注意保暖,防雷击,防山洪。 (3)在宿营时遭遇暴雨时: A根据周围地形和雨势大小决定是否要作出营地转移决定,将帐篷转移到安全地点; B对帐篷进行加固,挖好排水沟; C将帐篷内多余物品整理好,收入背包中,准备随时撤离; D必须轮班外出值班,一旦发现山洪暴发、泥石流等危险存在,马上撤离帐篷。 九、雷击 (1)、天空上塔状积云雨来临容易形成雷电。 (2)、头发竖起或者皮肤发山颤动容易遭到雷击。 预防: (1)、如果气象预测有雷暴雨。 (2)、不要在狭窄的山谷或者溪谷中活动。 (3)、不要到高而空旷的地区活动。 (4)、注意观测积云雨是否增大增强。 躲避雷击的方法: (1)、观测天象判断天气变化情况,必须在下雨之前,迅速找到避雨场所。野外有山洞的话可以到山洞里躲避。严禁躲在铁皮屋里,岩石下比较较好。如果要躲在大树或大岩石旁边时,要避免躲在它的正下方。而要在稍微离开这些隐蔽物且半径与这些隐蔽物同高的圆圈内蹲下来避险。根据研究,身高在这些树木和岩石高度的五分之一及以下时,避雷效果最为显著。 (2)、要避免走进被淋湿或已经有水的地方,最好踏在塑胶布上或背包及其他绝缘物上。同时要穿上雨衣以避免淋湿。如果是在空旷的山谷或者草原上,要寻找低洼地蹲下来,不要躺下。如果是在海岸线,很所小石头,实在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了,找低洼地蹲下来,切勿打手机,可以双脚并拢,手放膝盖上,身向前屈(不能坐地下或者小石头上)。 (3)、身上不要有任何金属物。把带在身上的一切金属物拿下放在背包中,尤其是带有金属的眼镜框、皮带扣头、登山杖等一定要拿下来。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大家不要集中在一起,避免集体受灾。 (4)、 打雷闪电的时候,切勿在任何避雷设备下躲避。 注意:在高山被子雷云笼罩时,雷电也会从侧面来袭。因而,要特别注意;山脊很危险,躲在山脊下方的平垣地区较安全,不可大伙儿挤在一起,要尽量采取低姿势,所有的金属类都要拿下来,放在背包里。在打雷时,海岸线穿越躲在有许多小石头的地方半蹲下也是好办法。如果有大石头,可躲在与大石同高的距离内,但记得不要贴着大石头了;如果是在森林,躲在与树林高度同距离内的地方也可以,但是,大树正下方不可以,切切!注意一点水是容易传电,所以有积水的地方很危险,严禁站在水里,站在垫板上或踏在背包上都比较安全。 危机处理: (1)、及时急救,仍有生还机会,不能放弃。 (2)、患者平卧,宽衣,解带。 (3)、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术。 (4)、用手指或者针,针刺人中穴、十宣(十指尖),涌泉、命门。 (5)、等有心跳、呼吸,再及时送医院。 十、洪水 持续降雨容易引发洪水。原来清澈的水一下子变得混浊就是同山洪暴发的先兆。这时,应先择高大的树顶作为避难所,及时向高处转移。如果不幸落入水中,应拼命抓住自己的背包(背包可充当救生圈),或者抓住随山洪冲来的大树木。 切勿低估山洪暴发的威力和速度。小溪的流水往往由于上游降下大雨,雨水会集涌而下,于数分钟内演变为巨大山洪,如游人适在溪中,极易为洪水冲走,引致伤亡。 预防: (1)、除非是有准备的溯溪活动,否则不要沿溪涧河道远足。 (2)、夏天雨季,或暴雨后切勿涉足溪涧。 (3)、下雨的时候不要逗留在河道休息,尤其在下游。 (4)、开始下雨时应迅速离开河道,往两岸高地走。 (5)、切勿尝试越过已被河水盖过的桥梁,应迅速离开河道。 危机处理: (1)、峡谷、溪谷活动中天气恶劣变坏,下雨的时候要密切注意观察下雨量的变化, (2)、发现流水湍急,混浊及夹杂沙泥腐烂树木的时候,是山洪暴发之先兆,应迅速远离河道、溪谷。 (3)、如果不幸掉进湍急的河水里,应抱或抓紧岸边的石块,树干或藤蔓,设法爬回岸边或等候同伴救援。 十一、沼泽 沼泽地形主要是淤积而成的, 山脊两坡面顺势而下形成的合水线,把汇集的雨水经过比较长的距离后流进水库,随雨水冲下来泥土细沙,在进水库时雨水流进水库去了,但淤沉下来的泥巴却留了下来,形成烂泥潭——沼泽。 友情提醒:在水库或者河床边上的冲沟渡河,一定要仔细观察好地形,选择好合适的坚固地段渡河,能绕即绕过去,不要冒险尝试。渡河前要准备好绳索,按照野外集体渡河战术去操作。 预防: (1)、团体行进时,万一遇到沼泽地和湿地,留心观察,评估风险,不可冒进。 (2)、通过时每5个人用绳索进行结组连接,人与人之间保持2~3米的距离纵向行进。有队员不幸落入沼泽,可获得队友的及时救助。 危机处理: (1)、如果个人行时时落入沼泽,千万不要乱动,用力挣扎只会越陷越陷深。 (2)、可以松开背包带,把背包带放在身后,仰卧在背包上抽出一条腿,再抽出一条。或者把背包放在胸前,仰卧在背包上,“游”出沼泽地。 十二、森林火灾 除闪电和干燥气候引发的大火外,人为疏忽是山火的最大隐患。 应注意野外用火安全,严格野外用火制度,不乱丢烟头、火种。 野炊时,准备一桶水或沙土放在营火旁边,随时备用,撤营时,必须将营火完全熄灭才能离开。 一旦发生山火,在燃烧初期应尽量灭火;火势失控时,尽量顶风逃往山下或河边等安全地带,避免被火围困。如已被火围困。可采用砍伐或在主动放火,利用火烧后周围的树林、灌木形成空旷地带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十三、地震 地震发生时,马上熄灭营火,尽快逃往空旷地或大树底下,而在山的斜坡则非常危险,地震可有引发泥石流。绝对不可进入洞穴中。 十四、崩塌 崩塌广泛出项在山坡、河湖岸、海岸上。 形成条件: (1)、通常在50米以上急陡山坡或者河、湖、海岸上,坡度在30-60度上。 (2)、其次是岩溶裂缝发达,结构破碎。主要发生在暴雨、冰雪融化季节。 (3)、特别是岩层面与裂缝面与山坡方向一致时,更容易发生崩塌。 (4)、暴雨时或经连日豪雨,天然或人工斜坡经渗进大量雨水后,极易引致山泥倾泻,引发山体崩塌。 预防: (1)、暴雨时或连日豪雨后,避免走近或停留在峻峭山坡附近。 (2)、斜坡底部或疏水孔有大量泥水透出时,显示斜坡内的水份已饱和,斜坡之中段或顶部有裂纹或有新形成的梯级状,露出新鲜的泥土,都是山泥倾泻崩塌的先兆,应尽快远离这些斜坡。 (3)、如遇山泥倾泻崩塌阻路,切勿尝试踏上浮泥前进,应立刻后退,另寻安全小径继续行程或中止行程。 危机处理 (1)、队友被山泥崩塌掩没,切勿随便尝试自行拯救,避免更多人遇到伤亡 (2)、立刻通知有关部门准备适当工具进行救援。 十五、滑坡 根据速度分四类 高速滑坡——最危险,每秒形成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滑坡的主要特点: 多出现在暴雨与冰雪融化的季节,且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特点。 十六、泥石流 泥石流发生的时段,通常是每年的七八月份的雷暴雨季节比较容易发生。 怎样判定泥石流的发生? (1)、正常的流水突然断流或者洪水突然增大,并拌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 (2)、深谷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者闷雷声,就算是极其微声,也应判定泥石流已经形成,要速离开。 (3)、河谷溪谷深处突变昏暗,并拌有塌方现象,要速离开,不是山洪就是泥石流 预防: (1)、不要在大雨天或者连续阴雨几天,当天还下雨的情况进入溪谷,谨防山洪、滑坡、泥石流。 (2)、泥石流常滞后于大雨暴雨而发山。 (3)、不可存侥幸心理。 危机处理: (1)、不能沿沟向上或者向下跑,而应该向两侧山坡跑,快速离开河道、河谷、溪谷地带。 (2)、不要在土质松软,主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 (3)、要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稳的地方躲避。 (4)、切勿上树躲避。 十七、中暑 引发原因:高温、衣着不当、缺水、疲劳过度、时间过长、睡眠不好。 分类型:先兆中暑,轻度中暑,深度中暑。 先兆中暑:头晕、头痛、口喝、多汗、恶心、四肢无力、脉搏加快。 轻度中暑:注意力不集中,意识精神迷糊,动作不协调。皮肤湿冷,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滚热,四肢温冷。 热痉孪症:大量出汗,口喝,引发肌肉痉孪(俗称抽筋)。 日射症:直接太阳底下曝晒,引起脑细胞受损。 热衰竭症:脱水过多,缺失盐分,年迈。 热射症:高温下体力消耗太多。 预防: (1)、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早出晚归,避开正午炎热的时间。行前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带着不好的心情或者工作压力参加活动。 (2)、头部降温,短时散热。参加活动,穿着能散热的合适衣服。穿越途中,尽量用水把帽子浸湿,进行适当头部降温。在烈日照射不到的地方行走时,及时把帽子去掉短时散热; (3)、休息选点,避晒通风。穿越途中,长时间的休息,休息点要选择能避开烈日曝晒及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休息。休息的时候要快速卸下背包,取下帽子,解开衣袖与领口纽扣,挽高腿裤,快速散热。 (4)、注意行走节奏,避免过度疲劳。少量、多次、科学、合理,及时补充水分及含盐食物,适当配搭一些含丰富电解质运动饮料。 危机处理 (1)、解衣、通风,脱离高温环境。(带少量冰镇饮料与冰块) (2)、给予患者多次饮用清凉饮料或者电解质饮料,及时补充水分。 (3)、把患者的双脚抬高,在头部适当位置涂抹清凉油,风油精,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救急行军散等防暑药品。 (4)、患者清醒后,看恢复情况是否继续行程,不适由专人陪同,及时送医院。 十八、失温 (什么是风感温度?什么是高空风?什么是中心体温的部位?参考:人体的中心体温是36.5-37度,手脚表面是35度) 导致失温的原因: 衣物寒湿、体表风冷、饥饿、疲劳、年老体弱。 失温的症状:感觉寒冷,四肢冰冷,持续发抖,脸色苍白,记忆减退,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应迟钝,性情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失去意识。 参考温度: 40度-推荐的重温体温 37度-正常 35度-有失温症兆,发抖。 33度-严重,意识模糊。 30度-无针刺感觉意识 28度——死亡 危机处理: [推荐记住两个字即可避免失温——“勤快”,热了——脱!冷了——加!湿了——换!] (1)、保持体力,停止活动或者紧急扎营,不断进食高热量食物。 (2)、脱离低温恶劣环境,及时脱下寒湿衣物,更换保暖温暖衣物。 (3)、防止继续失温,协助重获体温,进食热糖水。 (4)、保持清醒,给予消化热食,平卧往睡袋里丢热水瓶或者施救者体温传导。 (5)、意识迷糊,状态严重者,采用40度温水浸泡。 (6)、失去意识,人工呼吸,40度以下温水从肛门大肠灌洗方式直接中心重温。 (7)、切勿喝酒,切勿按摩四肢。 十九、高山反应 海平面的标准大气压为760毫米汞高,空气中的氧含量约为21%。 通常海拔超过3000米即为高海拔地区,一般人到这个高度就开始有高山反应了。 高山反应是因为地势增高,气压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随着气压降低而降低了,使氧气不能充分进入人体血液,导致高山反应。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气候环境,反应各有不同。关键是每个人的适应不同。以前上到6千米都没有高山反应,并不能代表这次你上个4千米也没有反应。 主要症状:头昏,耳鸣,呕吐,口感差,不想进食,昏昏嗜睡,微发烧。严重者反应迟钝,呼吸急速,情绪不安,精神亢奋,记忆力减退,出现幻觉。 预防: (1)、控制每天上升高度,每天上升高度尽量控制约700米左右。 (2)、行程合理,勿过渡疲劳。(编者:有多名山友反应,控制负重问题很重要。) (3)、大量喝水,饮食均衡。 (4)、勿早睡,勿动脑,轻微活动,主动适应。 (5)、睡眠充足,除非很需要,尽量不要服食药品。 危机处理: (1)、供吸氧,快速下撤,尽快下撤到海拔较低处,脱离高海拔地区。 (2)、患者休克,优先处理,注意失温等并发症。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hanweiqing/blog ▲警告:本问题由百度知道机器人自动回答,但不能保证100%回答准确,请不要使用“在线交谈”“离线留言”“站内消息”等功能询问机器人,回答信息来自互联网,与机器人无关,回答结果仅供参考!

3、泥石流类型划分

从地质地貌的角度进行泥石流类型划分的方法很多,依据主要是泥石流的形成环境、流域特征和流体性质等,各种分类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泥石流的某些特征。尽管分类原则、指标和命名等各不相同,但每一个分类方案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分类方案。

1.按水源和物源成因分类

(1)暴雨泥石流

泥石流一般在充分的前期降雨和当场暴雨激发作用下形成,激发雨量和降雨强度因不同沟谷而异。干旱、半干旱地区暴雨时常诱发泥石流。西藏东部山区,年降雨量超过1000mm,日降雨量达10mm,降雨强度3mm/h左右即可引发泥石流。

(2)冰川泥石流

现代冰川区夏秋高热,大量冰雪融水冲蚀沟床、侵蚀岸坡而引发泥石流,有时也有降雨的共同作用。

(3)溃决泥石流

由于水流冲刷、地震、堤坝自身不稳定引起的各种拦水堤坝溃决和形成堰塞湖的滑坡坝、终碛堤等溃决,造成突发性高强度洪水冲蚀而引发的泥石流。

(4)混合型泥石流

1)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坡面侵蚀、冲沟侵蚀和浅层坍滑提供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土体。固体物质多集中于沟道中,在一定水分条件下形成泥石流。

2)崩滑型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提供,也有滑坡直接转化为泥石流者。

3)冰碛型泥石流: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是冰碛物。

4)火山泥石流: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是火山碎屑堆积物。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掩埋了庞贝古城和埃尔科拉诺古城,前者被火山碎屑所埋,后者被火山喷发引起的暴雨产生的泥石流所埋。两名遇难者尸体被火山泥石流紧紧地顶在了天花板上。

5)弃渣泥石流:形成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质主要由开渠、筑路、矿山开挖的弃渣提供,是一种典型的人为泥石流。

2.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分类

(1)坡面型泥石流

坡面型泥石流有如下特征:

1)无恒定地域与明显沟槽,只有活动周界。轮廓呈保龄球形。

2)限于30°以上坡面,下伏基岩或不透水层埋藏浅,物源以地表覆盖层为主,活动规模小,破坏机制更接近于坍滑。

3)发生时空不易识别,成灾规模及损失范围小。

4)坡面土体失稳,主要是在有压地下水作用下和后续强暴雨诱发产生。暴雨过程中的狂风可能造成林、灌木拔起和倾倒,使坡面局部破坏。

5)总量小,重现期长,无后续性,无重复性。

6)在同一坡面上可以多处发生,呈梳状排列,顶缘距山脊线有一定范围。

7)可知性低,防范难。

(2)沟谷型泥石流

沟谷型泥石流具如下特点:

1)以流域为周界,受一定的沟谷制约。泥石流的形成、堆积和流通区较明显,轮廓呈哑铃形。

2)以沟槽为中心,物源区松散堆积体分布在沟槽两岸及河床上,崩塌、滑坡、沟蚀作用强烈,活动规模大,由洪水、泥沙两种汇流形成,更接近于洪水。

3)发生时空有一定规律性,可识别,成灾规模及损失范围大。

4)主要是暴雨对松散物源的冲蚀作用和汇流水体的冲蚀作用。

5)总量大,重现期短,有后续性,能重复发生。

6)构造作用明显,同一地区多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列入流域防灾整治范围。

7)有一定的可知性,可防范。

3.按流体性质分类

按流体性质泥石流可分为稀性泥石流和黏性泥石流。

(1)稀性泥石流

稀性泥石流流体具有如下性质:

1)容重:1.30~1.60t/m3。

2)流体的组成及特征:浆体由不含或少含黏性物质组成,黏度值<0.3Pa·s,不形成网络结构,不会产生屈服应力,为牛顿体。

3)非浆体部分的组成:非浆体部分的粗颗粒物质由大小石块、砾石、粗砂及少量粉砂粘土组成。

4)流动状态:紊动强烈,固液两相做不等速运动,有垂直交换,有股流和散流现象,泥石流体中固体物质易出、易纳,表现为冲、淤变化大。无泥浆残留现象。

5)堆积特征:堆积物有一定分选性,平面上呈龙头状堆积和侧堤式条带状堆积,沉积物以粗粒物质为主,在弯道处可见典型的泥石流凹岸淤、凸岸冲的现象,泥石流过后即可通行。

(2)黏性泥石流

黏性泥石流流体具有如下性质:

1)容重:1.60~2.30t/m3。

2)流体的组成及特征,浆体是由富含黏性物质(粘土和小于0.01mm的粉砂)组成,黏度值>0.3Pa·s,形成网络结构,产生屈服应力,为非牛顿体。

3)非浆体部分的组成:非浆体部分的粗颗粒物质由>0.01mm粉砂、粗砂、砾石、块石等固体物质组成。固体物质含量高达80%以上。

4)流动状态:呈层状流动,有时呈整体运动,无垂直交换,浆体浓稠,浮托力大,能顶托巨大块石前进,流体具有明显的辅床减阻作用和阵性运动,流体直进性强,弯道爬高明显,浆体与石块掺混好,石块无易出、易纳特性,沿程冲、淤变化小,由于黏附性能好,沿流程有残留物。

5)堆积特征:呈无分选泥砾混杂堆积,平面上呈舌状,仍能保留流动时的结构特征。沉积物内部无明显层理,但剖面上可分辨不同场次泥石流的沉积层面,沉积物内部有气泡,某些河段可见泥球,沉积物掺水性弱,泥石流过后易干涸。

4.按固体物质成分分类

泥石流按固体物质成分可划分为泥流型、泥石型、水石型泥石流(表5-1)。

表5-1 泥流型、水石型、泥石型泥石流的识别条件

(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5.按爆发规模分类

按一次性爆发规模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4类(表5-2)。

表5-2 泥石流按爆发规模分类

(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6.按爆发频率分类高频泥石流:1年爆发多次至5年爆发1次;中频泥石流:5年爆发1次至20年爆发1次;低频泥石流:20年爆发1次至50年爆发1次;极低频泥石流:超过50年才爆发1次。

4、泥石流危险度区划

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范例。这些成果的科学基础,即认为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异,都是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地质灾害危险区划的方法,实际上是多因子综合分区方法,即选用多个环境背景和灾害特征因子,采用一定的逻辑和数学规则,构成一个综合指数,以此指数作为危险度分区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危险度分级。分区成果,通常以行政区域、网格区域和流域单元为表现形式,尤其以前两种形式为常见。

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的这一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体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定性基础上定量的特点,是地学研究中用得较多的一套方法。这套方法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如何合理地选择与地质灾害危险性相关的因子,选择多少个因子才是合理可行的,如何确定主要因子和次要因子,又如何客观地确定各因子的权重。以上问题,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就某种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而言,只能说有某种代表性方法,而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

在探讨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方法时,采用不同的定量化数学方法来构成一个危险度分区的综合指数,近年来是许多青年学者追逐的热点。主要有,神经网络法、投影寻踪法、信息熵法、关联度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可拓法、粗糙集法、层次分析法、正反负矩阵权重分析法,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层出不穷。近期的许多方法,虽在因子赋权和综合指数的表达上有所翻新,但多疏于考虑一个基础性问题,即如何针对某种地质灾害,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区划因子并合理量化,这往往是决定区划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书第一作者,在最早有关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的探讨时提出了一种推论,如果已知一个区域内每条泥石流沟的危险度,那么,该区域的泥石流危险度就是所有单沟泥石流危险度的平均值。这是一种在已知单沟泥石流危险度基础上,求算区域泥石流危险度的直接方法,再用区域泥石流危险度作为综合指数,进行泥石流危险度区划。但在当时,考虑到计算每一条泥石流沟危险度的难度,提出了用泥石流沟分布密度(灾害特性的代替因子)和环境背景因子分别作为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主要因子和次要因子。采用这一间接方法,建立了区域泥石流危险度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及其计算公式,后经改进,沿用至今,已入编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地貌学原理》(2005年修订本)。

“山地灾害预测及对西线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安全性影响评价” 项目为检验早期的推论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在野外考察和室内工作并计算出研究区103条泥石流沟危险度基础上,以网格为评价单元,用单沟泥石流危险度面积加权平均方法,得出了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泥石流危险度分区成果,填补了该区这一领域的空白,这也是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理论和方法上的一次有重要意义的新尝试。

一、区划方法

基于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结果,采用网格划分基本评价单元,用单沟泥石流危险度面积加权平均法,得出每个方格的区域泥石流危险度,以此作为分区指标,对研究区内7个流域分别进行泥石流危险度区划。这种区划方法,仍然属于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法,因为单沟泥石流危险度也是由7个评价因子综合评价得出的。

泥石流规模和泥石流发生频率是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主要因子,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全国近百位泥石流专家学者通过通讯方式认定的,已得到学界的认可。其他5个次要因子选取的原则和方法是:从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14个候选因子中,采用双系列关联度分析方法,将14个候选因子分别与泥石流规模和发生频率进行关联度分析,再根据每个候选因子与泥石流规模和发生频率得出的两个关联度的平均值来确定是否与主要因子关系密切,从而决定其取舍。该项研究,选取相关关系好,即平均关联度大于0.85的环境因子作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次要因子,由此得到式(4-2)中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5个次要因子。

权重系数确定的原则和方法是:从平均关联度最小的次要因子开始,给定其起始权数为一个基本单位10n(n可为任意整数,在此取n=0),以此基本单位为公差,依次呈等差级数向关联度增大的方向递增次要因子的权数。为突出次要因子与主要因子从量变到质变的区别,主要因子的权数以最大的次要因子的权数为基数,以2为公比,呈等比级数继续递增,两个主要因子泥石流规模和发生频率赋予相等的权重。由此得到式(4-2)中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7个因子的权重系数。

具体操作方法为,在Arcview GIS3.3平台上,将研究区以0.5km×0.5km作网格划分,得到2361个方格,叠加上103条泥石流沟的流域界限,认定每条泥石流沟内具有的泥石流危险度值相同。如果某个方格为具有某一危险度值的泥石流流域完全覆盖,那么,该方格的危险度值就是该泥石流沟的危险度值;如果未能完全覆盖,那么未覆盖部分认为是泥石流危险度值为零,再以覆盖部分所占面积百分比乘以该部分的泥石流危险度值,以此作为整个方格的泥石流危险度值;如果一个方格为两条或多条泥石流流域所覆盖,则分别以其流域面积百分比为权重,进行危险度值加权平均,得出该方格的泥石流危险度值。用计算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地质灾害研究

式中:H方格为每个方格的泥石流危险度;pi为每个方格内各泥石流沟所占的面积百分比;Hi为对应的每条泥石流沟的危险度;n为方格内泥石流沟的数量。

二、区划结果

区划结果为,在研究区2361个方格中,高度危险区共292个方格,总面积73km2;中度危险区共459个方格,总面积114.75km2;低度危险区共627个方格,总面积156.75km2,极低危险区共983个方格,总面积245.75km2(表4-6)。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没有极高危险的泥石流沟,因此,泥石流危险区划中也没有极高危险的区域,两者结果是一致的。需要说明的是,极低危险的方格数和总面积是没有绝对意义的。首先,每个流域所在研究区边界的确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它是由研究者主观划定的;其次,无泥石流沟分布和虽有泥石流沟分布,但其加权平均后的泥石流危险度值小于0.2,这两种情形没有加以区分,在此均作为极低危险区归为一类。这种分级归类的处理虽有所简化,但并不影响区划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无危险区并入极低危险区更具有合理性,因为在研究区内,无危险区并不具有绝对的含义。

表4-6 各流域不同泥石流危险度等级的方格数量

仍然按泥石流危险度的5级划分标准,将高度危险区(0.6~0.8)填充红色,中度危险区(0.4~0.6)填充粉红色,低度危险区(0.2~0.4)填充黄色,极低危险区(0~0.2)填充绿色,由此得到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泥石流危险区划系列成果(图4-2~4-7)。

泥石流高度危险区内,原则上不宜兴建大型水利枢纽,防治对策上以 “防为主、治为辅” 为基本原则。如调水工程确需经过高危险区,则必须对坝址和水库库区内关键点的泥石流沟实施工程治理。泥石流中度危险区是主体,面积较广,不可能完全绕避,但应精选精建,同时配以适当的防护工程,防治对策是“防、治并重”。泥石流低度危险区是可以进行开发和建设的,但对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场所,应建有适当的防护工程。防治对策是“治为主、防为辅”,因为该区泥石流危险程度轻微,实施一定的土木工程和生物工程,即可基本上抑制区域内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极低危险区是安全建设区,基本上没有泥石流危害或泥石流危害极其轻微。

图4-2 达曲流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图

图4-3 泥曲流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图

图4-4 色曲流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图

图4-5 杜柯河流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图

图4-6 麻尔曲流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图

图4-7 阿柯河流域及若果郎渡槽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图

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区103条泥石流沟中,没有极高危险的泥石流沟,其中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4条,占总数的4%;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42条,占总数的41%;低度危险的泥石流沟44条,占总数的43%;极低危险的泥石流沟13条,占总数的12%。

研究区内没有极高危险区,高度危险区总面积为73km2,主要集中在杜柯河流域,达曲和泥曲流域有零星分布;中度危险区总面积114.75km2,各流域均有分布,其中杜柯河和达曲流域分布较多;低度危险区是分布最广的区域,总面积156.75km2,各流域均有分布,以杜柯河流域分布略多。

泥石流极低危险区是指那些危险度值小于0.2或未发现有泥石流沟分布的区域。考察中发现,属于极低危险度的泥石流沟很少,因此,极低危险区的面积很大。但不能排除在划归为极低危险的区域内,尚有未调查到的泥石流沟。因此,极低危险区这一等级的可靠性不如其他危险区的高。

用单沟泥石流危险度值作为综合指标,以泥石流沟流域面积作为权重的加权平均方法,采用网格作为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的基本单元,能够直接获得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的结果。如果能够在前期对地质灾害达到详查的程度并计算出每条泥石流沟的危险度,那么,用本书提出的方法来进行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无疑比用间接方法和替代指标得出的危险度区划成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5、泥石流如何逃生

◆ 在山谷中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 在山区、半山区旅行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如听到有异常声响,看到有石头、泥块频频飞落,向某一方向冲来,表示附近可能有泥石流袭来;如果响声越来越大,泥块、石头等已明显可见,就表示泥石流就要流到,要立即丢弃随身重物尽快逃生。
◆ 逃生时要向泥石流卷来两侧(横向)跑,例如泥石流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要向东西两个方向跑。
◆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 在山区扎营,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也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会和处等。
◆ 假如必须经过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段时,要听当地的有关预报加以防范。
◆ 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呈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 发现泥石流后,可躲避在树林密集的地方,因为碎石滚落遇树就会减速,这样伤害会减小。来不及奔跑时要就地抱住树木。

6、泥石流的危害有多大?

7、泥石流的预防与求生方法

雨季,地表水饱和后,多余的水分会汇集在一起,向低处流动。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坡,水流会将被水浸泡的没有固着力的土壤、砂、石砾带走,并形成流体向下流动。这就是泥石流。

泥石流多发生在雨季,在雨中或雨后出现。有时,泥石流的流速很快,有很大的冲击力,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

10.2.3.1 求生方法

1)避免滑倒。泥石流最大的危险是埋没、吞噬低处的物体,如果人在泥石流中滑倒,很可能被接下来的泥石流吞没。所以,一定要保持身体的高度。站立不稳时,可依靠山坡上的树木、岩石保持体位。

2)避免撞击。如果泥石流比较大,可能带动较大的石块冲下来,应注意躲避。如果身边有比较大的树木或者岩石,可以躲在后面,以防石块撞击。

3)保护头部。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头部受伤,并防泥水呛入口中。

10.2.3.2 救援方法

1)在山坡下方,发现有人被困在泥石流当中又无法直接拉出来时,可以通过挖掘泥石流的方法营救。挖掘时注意方向,应该从侧面挖掘,不要垂直挖,以免震动上面的泥石流继续下滑,伤害救援人员。

2)当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从侧面,泥石流的垂直方向直接或间接拉出遇险者,不要顺着或逆着泥石流方向救援,以免越陷越深。

3)如果有人发生休克、昏迷,应及时检查是否发生骨折或脑损伤。

10.2.3.3 预防措施

1)在雨季以及下雨时,避免在山谷水流汇集处活动。

2)不要把宿营地搭建在沟谷的低点。如果驾车去野外,要注意车辆的停放点。一般情况,能够把车辆开进山里的临时“道路”往往多是沟谷或干河道,如果发生泥石流,这些地方是最容易被吞没的。

3)在山地工作时,如果遇上大雨,一定要选择山脊、树木多的山坡通过,不要在两山之间的低谷行进。

4)如果在泥石流冲击方向的下面有重要的野外设施(如大本营、水源地、遗址),移动起来比较费事,或者无法移动,最佳选择就是在山坡上段挖防水沟,使从山地向下流的水绕道流走。

8、泥石流的逃生自救

泥石流以极快的速度,发出巨大的声响穿过狭窄的山谷,倾泻而下。它所到之处,墙倒屋塌下,一切物体都会被厚重粘稠的泥石所覆盖。
山坡、斜坡的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性而整体下滑坡。遇到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灾害,采取脱险逃生的办法有:
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发现山谷有异常的声音或听到警报时,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要立即向坚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侧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走。发生山体滑坡时,同样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 一、滑坡来临前山坡有何变化
专家提示
1.土质滑坡张开的裂缝延伸方向往往与斜坡延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征较为明显,其水平扭动的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直接相交,并较为平直。
2.岩质滑坡裂缝的展布方向往往受到岩层面和节理面的控制。
3.当地面裂缝出现时,有可能发生滑坡。
一定不要:
1.认为山坡出现裂缝为正常现象。
2.根本不在乎。
二、滑坡到来前周围事物有哪些变化
专家提示
1.当斜坡局部沉陷,而且该沉陷与地下存在的洞室以及地面较厚的人工填土无关时,将有可能发生滑坡。
2.山坡上建筑物变形,而且变形构筑物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将有可能发生滑坡。
3.泉水、井水的水质浑浊,原本干燥的地方突然渗水或出现泉水蓄水池大量漏水时,将有可能发生滑坡。
4.地下发生异常响声,同时家禽、家畜有异常反应,将有可能发生滑坡。
一定不要:
1.不作出正确的判断,便惊慌失措。
2.将其他因素干扰带来的异常视为滑坡来临的前兆。
三、如何选择临时避灾场地
专家提示
提前搬迁到安全场地是防御滑坡灾害的最佳办法。
自救互救要领
1.应在滑坡隐患区附近提前选择几处安全的避难场地。
2.避灾场地应选择在易滑坡两侧边界外围。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离原居住处越近越好,交通、水、电越方便越好。
一定不要:
1.将避灾场地选择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
2.不经全面考察,从一个危险区搬迁到另一个危险区。
四、滑坡过后,如何面对矗立的房屋
专家提示
仔细检查房屋各种设施是否遭到损坏。
自救互救要领
在重新入住之前,应注意检查屋内水、电、煤气等设施是否损坏,管道、电线等是否发生破裂和折断,如发现故障,应立刻修理。
一定不要:
没有仔细进行水、电、煤气安全检查便进入房屋内生活。
五、滑坡发生时,身处非滑坡山体区怎么办
专家提示
及时报告对减轻灾害损失非常重要。
自救互救要领
1.不要慌张,尽可能将灾害发生的详细情况迅速报告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
2.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工作。
一定不要:
1.认为与自己无关,不予报告。
2.只身前去抢险救灾。
六、正处在滑坡的山体上怎么办
专家提示
沉着冷静,不要慌乱。
自救互救要领
1.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并尽快在周围寻找安全地带。
2.当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
一定不要:
1.逃离时朝着滑坡方向跑。
2.不知所措。
七、驱车从发生滑坡地区经过时应怎么办
专家提示
严密观察,注意安全行驶。
自救互救要领
1.注意路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如掉落的石头、树枝等。
2.查看清楚前方道路是否存有塌方、沟壑等,以免发生危险。
一定不要:
1.不探明情况,便驱车通过。
2.刚刚发生滑坡,便通过此地区。
八、 发生滑坡后应该怎样做
专家提示
不要再闯入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找寻损失的财物。
自救互救要领
1.可以马上参与营救其他遇险者。
2.不要在滑坡危险期未过就回发生滑坡的地区居住,以免再次滑坡发生带来危险。
3.滑坡已经过去,在确认自家的房屋远离滑坡区域、完好安全后,方可进入生活。
一定不要:
1.滑坡停止后,立刻回家检查情况。
2.忽视滑坡会连续发生的危险性。
九、抢救被滑坡掩埋的人和物时应注意什么
专家提示
应从滑坡体的侧面进行挖掘。
自救互救要领
1.将滑坡体后缘的水排干。
2.从滑坡体的侧面开始挖掘。
3.先救人,后救物。
一定不要:
1.从滑坡体下缘开挖,这会使滑坡加快。
2.只顾自家,不顾他人。
十、野外露宿时怎样避免遭遇滑坡
自救互救要领
1.野外露宿时避开陡峭的悬崖和沟壑。
2.野外露宿时避开植被稀少的山坡。
3.非常潮湿的山坡也是滑坡的可能发生地区。
一定不要:
1.在已出现裂缝的山坡宿营。
2.在余震多发时期进入滑坡多发区。
十一、当山体崩滑时如何逃生
自救互救要领
1.遇到山体崩滑时,可躲避在结实的遮蔽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
2.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
一定不要:
1.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2.没有保护头部。
十二、外出时如何避免遭遇滑坡
专家提示
尽量避免在震后前往滑坡多发地区。
自救互救要领
非要外出时,一定要远离滑坡多发区。
一定不要:
1.余震未停便随意外出。
2.不在意滑坡的前兆。
十三、在易发生滑坡地区如何选择房屋
专家提示
检查房屋及周围物体的变化非常重要。
自救互救要领
1.检查房屋地下室的墙上是否存有裂缝、裂纹。
2.观察房屋周围的电线杆是否有朝向一方倾斜的现象。
3.房屋附近的柏油马路是否已发生变形。
一定不要:
1.住进房屋前不做任何检查。
2.错把人为原因造成的门、墙裂缝以及电线杆倾斜当做滑坡前兆。
十四、 如何选择撤离路线
专家提示
必须经过实地勘察,确定正确的撤离路线。
自救互救要领
由地质专家实地进行考察勘测后再行撤离。
一定不要:
1.慌不择路,进入危险区。
2.不听从统一安排,自择路线。
十五、泥石流到来前有何征兆
专家提示
1.连续长时间降雨后,可能会发生泥石流。
2.暴雨过后山谷中若出现雷鸣般的声响,预示将会有泥石流发生。
自救互救要领
1.发现河谷里已有泥石流形成,应及时通知大家转移。
2.在逃离过程中,应照顾好老弱病残者。
一定不要:
1.暴雨时在山谷中行走。
2.听到山谷中有声响而不在乎。
十六、野外露宿时如何避免遭遇泥石流
专家提示
千万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露宿。
自救互救要领
1.露宿时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
2.可露宿在平整的高地。
一定不要:
1.在山谷中露宿。
2.在有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避风、休息。
3.在河滩上露宿。

9、失衡 刚刚下过一场大雨 阅读答案

1.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1 分)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1 分)同时为泥石流的发生做铺垫。(1分)
2.
2、意思是:抑制住呼吸。(1 分)表达作用:表现当时人们的紧张心理,(1 分)也从侧面表现出孩子和小伙子的处境险恶。(1 分)
3. 示例:不能删除。(1 分)因为这一情节更能突出小伙子走钢丝的技术高超(娴熟),也增加故事的曲折性。(1
分)或者:可以删除(1分),删后不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1分)
4.原来小伙子一心想救孩子,没有物质方面的追求,后来被孩子父母许下的赠房诺言所诱惑,心
理负担加重,所以失足落下山谷。(2分)表层含义:指走钢丝的小伙子身体失去平衡; 分)深层含义:走钢丝的小伙子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心理失去平衡。(4分)
5.小作文评分标准:(1)书写工整准确2分;符合孩子形象和情境3分;细节描写3分;比喻修辞2分;
参考示例:孩子起初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的眼睛仍然紧盯着那部数码游戏机!当他抬起头来时,他站在吊桥边上,看着恐慌的人们,呆呆的---在人们的惊呼下,他回头看了一眼,
当即明白了自己所面临的危险,眼睛里顿时满是恐慌!但他仍然没有往吊桥上跑,而是转身顺着山谷边的山路往远处跑去!他奔跑的弱小身影在人们眼里俨然成了风雨里飘飞的蝴蝶

与泥石流侧面含义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