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2003年河南旱灾

2003年河南旱灾

发布时间:2021-05-23 11:01:55

1、解放前河南水.旱.蝗三灾齐发是哪一年

河南大饥荒发生在1942年或1941年夏到1943年春。当时河南省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遭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和遭遇日军轰炸而死者无数,而当时难民乘火车逃难的是极少数,多数人是徒步。“陇海线郑州以东已被占领,能通车的是洛阳以西。坐火车逃难的,充其量最多占总人数的1/3。当时火车数量很有限,运载效率很低,大部分是运货的,难民都是坐在货上面。当时火车时速估计只有30公里,从洛阳到三门峡走走停停估计要两天。家境稍好的,才有可能坐上火车,多数人是徒步,一路上饿殍遍野,饥民相食惨不忍睹。

2、1942年的河南旱灾到底是什么导致的?

当年的大陆副热带高压比较强,次高压不断增强分裂东移,影响河南。在高压的控制下,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久了就出现了大范围干旱。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带,土壤大部分属于沙土性质,因此水分的蒸发和下渗速度都比较快,只有西部山区的伏牛山腹地的水分蒸发量较少,因此“靠天吃饭”成了河南农业的一大特点。为此,当地的百姓有着“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无雨一大旱”的说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了1942年秋天,河南农户几乎颗粒无收。

3、河南为什么总是大旱,特别是豫东平原,已连续多年冬旱了,一般都是100多天不降水。有谁能给个科学的解释?

河南,特别是豫东平原,冬旱的几率很高,大概是10年7遇。
其实,河南豫东地区并不缺雨,总雨量基本是够用的。问题是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
豫东年降雨总量多则接近1000MM,旱年也约400MM,平均年降雨量为600—700MM。可惜仅7、8两个月,降雨量就几乎占一半。春季(春涝)、秋季(秋涝,秋傻瓜雨)占了接近一半,冬季的雨量就少得可怜了。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南方的湿热气流与北方的干燥寒冷气流作用的结果。这绝然矛盾的两大气团,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其趋势,立春开始,南方湿热气流处于攻势,越来越强,反之,到了立秋,则处于守势,越来越弱。其对攻时的接触面----锋面,也是所谓的切变线------切变线形成的上空,就是地面的降雨机会。
从豫东地区说,在其上空形成切变线的时间段,春季是清明节前后,所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现象。秋季的时间段,是白露前后,----秋傻瓜雨,小麦底墒雨,霉烂薯干的雨。
其间,夏天始终被南方湿热气流统治,冬季则是北方干旱寒冷空气的天下。
这就是豫东平原连续多年冬旱的原因。

4、河南经历的大灾难

纵观中国历史,在河南省境内发生的灾难并不是很多。
可以称得上“大灾难”的事件:
一、1938年蒋某人为了阻止日本人南下华中,在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提,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是日军在南京大 屠 杀中所杀中国军民的三倍,占八年抗战中中国损失的3500万人口的2.5%,而日军伤亡只有1000多人,花园口决口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
二、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估计,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
三、1975年8月,在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计60多个水库相继发生垮坝溃决,近60亿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横流。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24万间,冲走耕畜30万头。

5、全国哪个省哪一年发生大旱情

古代:
1.崇祯大旱,是近500年持续性旱灾时间最长,范围最大,受灾人口最多的旱灾。旱灾遍及20个省(市),北方多数地区持续旱灾4~8年,1637年始于陕西北部,1646年终于湖南,重旱区在黄河、海河,涉及长江流域中下游15个省(区),干旱重灾区连成一片。明崇祯大旱灾是逐步发展,1637年主要出现在华北和西北地区,1638年向南扩大到皖,苏等省。北方地区许多县志的灾异记载显示,1640年出现数省特旱,核心旱区如山陕甘冀出现人相食的极旱情况。山西汾水断流,临汾夏季甚至“风霾不息”,即持续性沙尘暴。海河流域各河断流,晋、冀、鲁、豫大多州县伴随旱灾出现蝗灾、疫灾,甘肃省死人达80%以上。崇祯时(1628-1643年)外有清兵临境,内有连年旱灾。河北、山东大量灾民弃耕逃亡,很多村庄变成无人村。自然灾害导致了经济的全面崩溃,并激化了社会动荡。崇祯时陕西关中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很快席卷大半个中国。1644年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2. 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五年(1874-1879年)北方大旱灾1874-1879年,黄淮海流域连续三年干旱,灾区出现四五季无收情况。这次大旱始于1874年,结束于1879年,严重干旱段发生在1876-1878年。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省因旱灾致死1300万人,20世纪以前有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旱灾。1876年旱区范围黄淮海流域及长江上游和下游,共145县,重旱区在山西、山东、苏北及皖北;1877年,旱区共308县。次年重旱区扩大为陕西、山西、宁夏、内蒙、河北、山东、河南;1878年重旱区缩小为海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北部。此次连续大旱波及中国一半人口,估计灾民达到2亿人,死亡人口1000万人。
近现代:
1.1959-1961年华北大旱1959年黄河中下游普遍少雨,但并非近500年最低,甚至还不是20世纪后半叶的最低值。1960年受旱范围继续扩大,河北、河南、山东西部、陕西关中、辽宁西部。山东汶水、潍河等8条主要河流断流,黄河从山东范县至济南断流40多天。1961年继续干旱,干旱核心邯郸德州、济南、菏泽和江淮平原旱情加剧。1959-1961年华北大旱与1874-1879大旱类似,应为海河和黄河流域范围内的100年一遇大旱,旱灾等级为重旱。1959-1961年三年持续大旱以及其他的原因导致了1949年以后最严重的灾情,全国粮食库存急剧下降,山东、河南、河北灾民外逃。1960年9月7日中央《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的批示》:“库存比去年(1959年)同期减少100亿斤。…到今年库存粮下降到148亿斤。” “1961年京津、沪三市和辽宁的粮食库存接近挖空,几乎出现脱销危险。”实际情况更为糟糕,1959年山东、河南等省农民已经耗尽余粮,三年间1000万人死于饥饿。
2. 1972年华北大旱1972年全国性干旱少雨,重旱区为京、津、晋、冀、陕北、辽西、鲁西北。为黄河、海河流域1950年以来大范围严重干旱。河北省无雨持续天数一般超过50天,太行山前区达到80-90天;山西春、夏、秋连旱,两省旱情延续至1973年5月

6、河南最近几年为啥老旱?

河南最近几年是非常缺水的。雨雪也非常少。这是因为天气温度升高的原因。

7、1942年河南旱灾了吗?多严重?

不光是旱灾,还有水灾、蝗灾、兵祸。
首先是持续干旱,导致蝗虫大量繁殖,形成蝗灾。
接着是黄河决口,水灾来袭。
而此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时,除了日寇,还有汤恩伯的部队在河南横征暴敛。
所以有人总结那时河南四大害是水、旱、蝗、汤。

8、中国河南特大旱灾资料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冬小麦分蘖、扎根生长之际,一场极为罕见的特大旱灾,正侵袭着中原大地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当务之急,应当送“甘霖”保生产,莫让关键时期误了中国夏粮安全的大局。

此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自去年十月、近一百一十天以来,河南有效降水不超过十五毫米,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四千一百五十多万亩,其中严重受旱七百万亩,有五十万亩出现麦苗枯死现象。

更让人揪心的是,河南省气象部门预报显示,未来一周甚至整个二月份,该省仍然难有能让小麦充分“解渴”的降水。除了严重旱情影响,病虫害也明显重于常年。鉴于此,夺取夏粮丰收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威胁,影响的不仅仅是河南的小麦生产:河南的冬小麦产量占中国内地的四分之一,如果河南的小麦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中国北方大多数农民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是建立在小麦丰收的基础上的。如果小麦生产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步伐。以河南为例,该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是食品工业,而食品工业是建立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的基础上的。如果今年的小麦生产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河南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显然,河南省的决策者们对此已有深刻体察。截至目前,该省投入抗旱资金六点一一亿元人民币,已累计浇灌面积五千六百六十四万亩次。当局还严令:用十天的时间把全省七千多万亩小麦浇灌一遍。

在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安阳等市,工作人员坚守在炮点,适时开展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雪作业。

河南电力公司组织系统十万名电力职工,一千支党工团突击队投入抗旱浇麦保供电战役中,输送一百万电力负荷到田间,确保一千余万亩麦田灌溉用电。

与此同时,河南省军区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抗旱浇麦行动;团河南省委已组建各类抗旱服务队一百三十余支,开展抗旱浇麦帮扶一点二万余人次。

当前,干旱仍在持续,上述举措很难确保会立竿见影。打赢抗旱浇麦夺丰收这场“战役”,送“甘霖”保生产的任务迫在眉睫。

与2003年河南旱灾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