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氨气酸雨

氨气酸雨

发布时间:2021-06-03 23:01:08

1、氨气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原理

氨气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原理是“酸碱中和”:

氨气过量的话生成亚硫酸铵(氨气:二氧化硫>=2:1,物质的量之比)

二氧化硫过量生成亚硫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硫<=1:1)

氨气:二氧化硫在2:1和1:1之间生成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铵的混合物。

氨气与二氧化硫汇合后直接生成白烟,最明显的是化工厂尾气不达标,化肥厂尾气不达标,两个烟囱都不大明显冒烟,但是一阵风挂过去,两者偶遇,在空气中水的撮合下,生成浓厚的白烟,两者反应生成亚硫酸铵。SO2+2NH3+H2O=(NH4)2SO3

氨气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原理是“酸碱中和”:

氨气过量的话生成亚硫酸铵(氨气:二氧化硫>=2:1,物质的量之比)

二氧化硫过量生成亚硫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硫<=1:1)

氨气:二氧化硫在2:1和1:1之间生成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铵的混合物

氨气与二氧化硫必须要有水才能反应,氨气是与酸反应,而不是氧化物。NH3+SO2+H2O===(加热)===NH4^++HSO3^-这是加热条件下的离子方程式2NH3+SO2+H2O======(NH4)2SO3这是不加热条件

因为溶液呈碱性,所以氨气过量.反应原理是:

2NH3 + SO2 + H2O = (NH4)2SO3

(NH4)2SO3+ BaCl2= BaSO3(沉淀)+ 2NH4Cl

由上两个反应可得出总反应式为:

2NH3 + SO2 + H2O+ BaCl2 = BaSO3(沉淀)+ 2NH4Cl

2、氨气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氨气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原理是“酸碱中和”:

氨气过量的话生成亚硫酸铵(氨气:二氧化硫>=2:1,物质的量之比)

二氧化硫过量生成亚硫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硫<=1:1)

氨气:二氧化硫在2:1和1:1之间生成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铵的混合物。

3、氨气能用来治理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污染吗?

氨气的话,确实可以用来吸收一些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所以的话,能达到治理空气中酸性气体的污染,比如吸收一些二氧化碳或者是一些二氧化氮。

4、按要求写出下列方程式:(1)实验室制取氨气______(2)雷雨天产生酸雨的最后一个方程式______(3)氯化

(1)铵盐和碱加热制得氨气,所以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固体混合加热来制取氨气2NH4C1+Ca(OH)2  △  .

5、能不能系统的讲一讲氨导致酸雨的过程?

酸雨一般指含硫酸(主要部分)、硝酸,并达到一定浓度(pH<5.6)的雨水。
氨可以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得到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就得到硝酸了。
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 酸度。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京津地区土壤pH值为7~8以上,而重 庆、贵阳地区则一般为5~6,这是大气氨水平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至少在目前可以解释 我国酸雨多发生在南方的分布状况。

6、为什么氨气会引起酸雨?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该是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雨,比较纯净的雨水因溶有二氧化碳(CO2)而其PH值
约为5.6。大多数酸雨中的酸性物质最主要的是硫酸(可占65%-70%),其次是硝酸(可占
25%-30%)。
人们曾经认为,空气中的SO2主要来自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厂和硫酸厂。事实上
空气中二氧化硫(SO2)最主要的来源是燃烧含硫的燃料。据估测,大气中的SO2有70%来
源于工业燃煤,12%来源于工业燃油,其余则来源于生活燃煤等。进入大气中的SO2气体在
氮氧化物或悬浮颗粒中的某些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合的催化下,部分地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
化为三氧化硫(SO3),降水时形成硫酸(H2SO4)而降下酸雨。
燃料的高温燃烧是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供热供电用燃料
燃烧的产物。在1200℃或更高温度(内燃机内部能达到的温度可超过2000℃),空气中的
N2(氮气)和O2(氧气)可生成可检出量的NO(一氧化氮),后者慢慢与氧气反应而生成
NO2(二氧化氮),降水时形成硝酸(HNO3)而进入水中形成酸雨。
才会下酸雨啊

7、酸雨的成分及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美国测定的酸雨成分中,硫酸占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硫酸和硝酸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是当地排放的,也可以是从远处迁移来的。

现代工农业和交通排放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到空气中,其中,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高温燃烧生成一氧化氮,排入大气后大部分转化成为二氧化氮,遇水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还有许多气态或固体物质进入大气,对酸雨的形成也会产生影响。大气颗粒物中的铁、铜、镁、钒是成酸反应的催化剂。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和过氧化氢等又是使二氧化硫氧化的氧化剂,飞灰中的氧化钙、土壤中的碳酸钙、天然和人为来源的氨气以及其他碱性物质可与酸反应而使酸中和。

酸雨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盐类,来自于降水过程中被冲刷的正漂浮在大气中的酸碱物质比例。此种盐类的成分与该地区的排放源性质有关,有点像反映地区排放特点的“指纹”,被称作降水化学。我国南方降水化学中硫酸根浓度较高,平均是德国的4.5倍,美国的5.5倍;硫酸根与硝酸根之比是德国的7.0倍,我国南方酸雨属于硫酸型的,主要由煤烟型大气污染造成的;美国和德国降水是硝酸型的,主要由汽车尾气型大气污染造成的。

酸雨成分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业生产中能源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就我国情况而言,目前二氧化硫排放量比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大,所以酸雨中的硫酸多于硝酸。但是个别的南方省市,如广东、福建等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要小,且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汽车数量在我国增加较快,而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是增加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因此,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可能出现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情况,到时候,酸雨中的硝酸就会占有较高的比例。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空气中存在着各种酸性、碱性、中性的气体和颗粒物,而最终降水的酸度就是降水中的主要阴阳离子的平衡。当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浓度较高时,降水中就会表现为酸性;如果降水中代表碱性物质的几个主要阳离子浓度也较高时,降水就不会有很高的酸度,甚至可能呈现碱性。在碱性土壤地区,或大气中颗粒物浓度高时,往往出现这种情况。相反,即使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浓度不高,而碱性物质相对更少时,则降水仍然会有较高的酸度。

另外,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变为硫酸根,这需要一段时间,二氧化硫扩散到很远的地方。因此,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可以是本地二氧化硫污染引起的,也可以是别处的二氧化硫污染引起的。一氧化氮进入大气后,很快与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继而变为硝酸根,需要时间较短。因此,硝酸性酸雨的形成主要是本地的氮氧化物污染引起的。

酸雨的形成过程,是从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汽车尾气排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开始的。之后经过“云内成雨过程”,自由大气里由于存在0.1~10微米范围的凝结核而造成了水蒸气的凝结,然后通过碰并和聚结等过程进一步生长从而形成云滴和雨滴在云内,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在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再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在雨滴下降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最终,雨滴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分解为具体的四个步骤:

(1)水蒸气冷凝在含有硫酸盐、硝酸盐等的凝结核上;(2)形成云雾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被水滴吸收;(3)气溶胶颗粒物质和水滴在云雾形成过程中互相碰撞、聚凝并与雨滴结合在一起;(4)降水时空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被冲洗进雨。

链接:天堂的眼泪

酸雨,被人们称作“天堂的眼泪”或“空中的死神”,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它会使土壤的酸性增强,导致大量农作物与牧草枯死;它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使林木生长缓慢,森林大面积死亡;它还使河水、湖水酸化,微生物和以微生物为食的鱼虾大量死亡,成为“死河”、“死湖”。酸雨还会渗入地下,致使地下水长时期不能利用。

据统计,欧洲中部有100万公顷的森林由于酸雨的危害而枯萎死亡;意大利的北部也有9000多公顷的森林因酸雨而死亡。在瑞典,2万多个湖泊因受酸雨的侵袭已无水生物生存;挪威有260多个湖泊鱼虾绝迹。1980年,加拿大有8500个湖泊全部酸化,美国至少有1200个湖泊全部酸化,成为“死湖”。

另外,酸雨还会对桥梁楼屋、船舶车辆、输电线路、铁路轨道、机电设备等造成严重侵蚀。据专家介绍,古希腊、罗马的文物遗迹风化加剧,罪魁祸首便是酸雨。在美国东部,约3500栋历史建筑和1万座纪念碑受到酸雨损害。

酸雨尤其是酸雾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它的微粒可以侵入肺的深层组织,引起肺水肿、肺硬化甚至癌变。据调查,仅在1980年,英国和加拿大因酸雨污染而导致死亡的就有1500人。

8、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酸雨的形成,受到一些影响因素的限制。其中,以大气中的氨、大气中的颗粒物、气候条件对其影响最大。这些影响因素有的对酸雨形成是促进的作用,有的对酸雨形成构成阻碍的效果,并且都对酸雨的酸度构成影响。

大气中的氨在酸雨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证明,降水pH值决定于硫酸、硝酸与氨气、碱性尘粒的相互关系。氨气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氨是大气中唯一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气体。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

在大气中,氨气不仅与硫酸气溶胶形成中性的硫酸铵或硫酸氢铵,而且与二氧化硫反应使二氧化硫含量减少,避免了硫酸的生成,酸雨出现的机会也减少了。总的来说,大气中氨气浓度低且酸性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地区,酸雨肯定比较严重;相反,大气中氨气排放量大的地区,只会出现少数甚至不出现酸雨。

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中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加。我国京津地区土壤pH值为7~8以上,而重庆、贵阳地区则一般为5~6,这是大气氨水平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至少在目前可以解释我国酸雨多发生在南方的分布状况。

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后者在北方约占一半,在南方约占1/3。大气颗粒物对酸雨形成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缓冲作用,一方面是催化作用。

大气颗粒物对酸雨的缓冲作用与颗粒物本身的酸碱性有关。如果颗粒物呈碱性或中性,就会对酸性起中和作用,降低雨水的酸度;如果颗粒物本身呈酸性,就不能起到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雨的来源之一。国内许多研究工作表明,我国北方城市大气颗粒物浓度高,粒径大,多为碱性,对酸雨缓冲能力较强;而南方城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相对较低,粒径小,多为酸性,对酸雨缓冲能力较弱,这就是我国南方酸雨多而北方酸雨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气颗粒物对酸雨形成的催化作用表现为,大气颗粒物所含的锰、铁、铜、钒等金属离子,通过复杂的催化氧化过程,可以加快二氧化硫的氧化反应速率,使其与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并生产硫酸。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是国外的几倍到几十倍,因此在酸雨研究中自然是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

气候条件对酸雨的形成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比如,高温高湿的条件有利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为硫酸、硝酸,反之则会使转换速度变慢,自然也就降低了雨水的酸度。再如,风速可以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当风速大时,大气层结不稳定,对流运动较强烈,污染物能够迅速扩散,使其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相反,风速小时,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容易出现逆温现象,污染物难以扩散,积聚在低层大气中,浓度增高,导致酸雨污染加重。风向的影响则表现在大气污染源地的下风向容易出现酸雨,其上风向酸雨产生的机会大大减少。雷电不仅能使氮氧化物浓度增加,而且能加快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氧化速度。因此,雷电多发区正是酸雨几率较多的地区。

另外,某一地区的地形是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酸碱性物质的排放量和排放比例,日照时数和年降雨量等因素,也对酸雨的形成有相应的影响。

链接:清洁降水背景点

酸雨是污染造成的,为了对比,必须找一个无污染的相对干净的地区进行酸雨监测,这样的监测点就被称为清洁降水背景点。联合国有关组织分别在中国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山麓、印度洋的阿姆斯特丹岛、北冰洋的阿拉斯加、太平洋的凯瑟琳和大西洋的百慕大群岛等地建立了内陆与海洋和海洋与内陆连接的清洁降水背景点。

我国云南丽江酸雨监测站坐落于被人称作“香格里拉”的玉龙山侧,有先进的观测仪器设备、整洁的试验室、训练有素的环保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对比,我国酸雨区域大致属于内陆型,其特征是酸性来源,首先是硫酸根;其次是硝酸根,酸缓冲物以氨和钙离子为主。

除了联合国在我国建立的清洁降水背景点之外,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南方“酸性”降水规律,我国还在相对不受污染或少受直接污染的某些地区建立了国控清洁降水背景点。它们一般选在各省深山区,但为了工作方便,也须选在交通便利地区。这些站位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安徽等省。

9、目前监测二氧化氮和氨气技术缺点是什么?

二氧化氮和氨气会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因此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必须被实时监测。工程师们还需要准确探测这些气体在某些地方的浓度,例如测量燃煤工厂中这两种气体的浓度可以检测除污系统的有效性。但是,现有的探测技术成本高,不便移动作业,且所需温度高。

与氨气酸雨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