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云南春旱灾害

云南春旱灾害

发布时间:2021-06-11 00:31:54

1、云南大旱:是自然规律还是人为破坏?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过度对水资源的开采,森林植被的破坏百。特别的近几年对水利发电厂的大量建设,极度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平衡。大家可以查一下。自从三峡工程开始后,西南地区有多少这样的工程在建。这些工度程建设没有多长时间。西南就开始干旱了,西南地区干旱都内和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对滇池围海造田,没几年在78滇池都见过底。呼吁对大自然多一些保护,少一些开发,这些开发对当地的气候环境平衡是一种严重容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新的平衡。

2、云南连续3年干旱,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目前云南贵州的旱情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全国上下为了拯救此次罕见旱灾发动了各界力量,我们在看到这样的旱灾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灾难?在提出这样的疑问之后,一些所谓的“专”(砖)家抛出的言论全部归功于天气气候变化,仿佛云南大旱是由于本身客观地理条件造成的,用所谓科学的思维去解释云南旱灾的成因,真是如此吗?难道光一个“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就会形成这样的旱情?那似乎太牵强附会了吧,不错,笔认承认这与如今的全球气候变暖是有一定关系的,但这不是主要的,关键性问题就在于完全没有从自身上去找原因,造成这样的旱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我们人类自己的破坏。

这次大西南大旱,云南贵州是最严重的,其中又尤以云南为最!最近几日里,有科研专家一直在关注这次大旱,其中云南的大旱竟然完全在专家的早些年的预料之中。这样的预料竟然成为现实,实在让我们感到莫大的悲哀!

科研专家在早些年对云南生态环境的忧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事实:第一件,全球最大造纸企业即印尼的金光纸业集团(APP)大规模进入云南;第二件,云南澜沧江、怒江红河等大大小小河流上大规模的极其盲目的破坏性水电开发热潮。

对于第一件事,相信有点印象的网友应该还记得起来,那就是APP勾结云南部分地方ZF,大规模连片焚毁当地次生原始林,改而全部种植单一造纸用林木“速生巨桉”。这件事当时被“绿色和平”组织曝光后,进而被新闻媒体报道过,好像当时央视“焦点访谈”还专门到云南做过一期节目,拍摄了大片被焚毁的原始次生林。

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件事情之后,云南毁林改种单一树种巨桉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恶行非但没有丝毫减少,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规模迅速冲出云南,向整个西南地区推进,目前整个四川成都平原都开始大规模种植巨桉了。而这背后的唯一推动力,就是为了造纸,为了满足印尼那家早已经因为破坏生态而在全球臭名昭著的造纸公司——APP,即金光纸业。

金光纸业的恶行还不仅在云南大西南,其更早些年在海南岛的巨桉林大规模种植,就把海南岛中部山丘变成了在生态界被称为的“中国第二个黄土高原”,也曾导致了海南岛的重度干旱。

第二件事,想必大家就更清楚了。云南当年极其混乱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与流域自然生态、物种栖息地的江河水电一窝蜂开发,甚至引起了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公开质疑。当年国务院都公开出台了文件要求严格规范云南的水电开发;其中,温总理还曾有一次回应记者采访,表明对待国际河流的水电开发,中国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可是很遗憾,此后云南的水电开发并未放缓,而是更快地在推进。

就在数年前,面对这两件事情,本人曾对人说过:云南的生态完了,大西南生态遭殃了,今后可能大旱等自然报复会很频繁,而且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到时候肯定抵挡不住。言犹在耳,只是没想到自然的报复来得这么快。

最后,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几天媒体刚披露的世界造纸业巨头在广西圈占山林、毁灭原始次生林改种单一树种速生巨桉林情况:

近年来,香港上市企业理文公司、亚洲最大浆纸企业日本王子公司以及日本荒川、香港丰林、加拿大嘉汉、广东信威、海南福莱斯等大批中外林业巨头纷纷抢滩广西,投资林业。仅钦州 180万吨、北海120万吨、梧州100万吨三大林浆纸项目,投资额就分别达500亿元、220亿元、100亿元。目前,外资企业已经在广西投资改造速丰林500多万亩,成片成片山林被种上了速生桉树之类的单一树种。

而在日本国内,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日本ZF禁止成片种植单一树种的耗水耗土壤养分的速生丰产林!

所以,构成此次西南这一块的严重旱情并不完全是全球变暖的原因,而是造纸公司对云南森林植被的极端破坏和极其盲目的破坏性水电开发热潮的关系也是分不开的。我强烈建议有关部门能够严查此事,找到解决云南旱情的根本节点,如果只是靠几架飞机去人工降雨,充其量也只是缓解一下旱情,治标不治本,而在处理有关人民利益的事情上更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避免这样的灾难,既要站在保护环境的角度上去反思,又要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高度去看待!

附:印度尼西亚的金光集团在1996年进入中国,1999年开始在云南,以一年几毛钱到一块钱一亩的租金租用山地,大面积毁林开山,种植从国外引进的速生植物“桉树”,目前种植面积大约三千万亩,占云南整个面积的5%,金光集团把桉树主要用作造纸厂的纸浆原料,其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

据西南林业学院的杨宇明教授说:桉树有排它性,种植桉树的地方,其它生物无法生长,桉树的速生性对土壤的养分水分及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相当可怕的,会造成山地的干旱和石漠化。

金光集团不是专家,也不是企业家引进的,是通过一定渠道进来的。他也知道专家评估根本过不了关,干脆就没有做环保评估。为此许多专家向当地go-vern-ment提出了大量种植在国外已经禁种的桉树可能会造成生态灾难的忠告,但当地go-vern-ment要的是GDP,没有把专家的忠告当回事,仍然靠go-vern-ment命令大量推广。整个西双版纳、思茅,文山……可能稍微好一点的山地几乎都要砍光重种。金光集团说是利用荒山荒地来植树造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作规划的时候,发现实际上金光集团租用的那些地很多都是林子,而且都是天然林子,只不过有些不是原始的天然林子,是次生性的,而且相对交通地利比较好。

经过当地go-vern-ment坚持不懈的“开发”之后,结果,我们从遥感地图上会发现云南种植桉树的地区已经不是绿荫葱葱的,而是大量裸露的土地。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当地的生态气候,形成无雨的时候干旱到人抗不住,有雨的时候会洪水成灾的极端气象。

金光集团是个什么角色呢?金光集团是由维佳亚家族控制的在印度尼西亚注册的集种植造纸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公司。1995年从集团分立出一个专门的纸业公司,在新加坡组建,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2000年,它已经成为亚洲除日本以外最大的纸类产品生产者,并于1996年打入中国,并在中国云南大量种植桉树,还开办了几个大型的造纸厂

但是好景不长,90年代始,公司逐渐出现亏损;高额的经营成本,重大的账目错误以及无法偿还的巨额债务使得公司的股票价格持续下降。从2000年8月到2001年2月它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存托凭证已经从每股5.02 美元降到0.17美元。金光纸业集团已经走向破产的边缘。

2001年3月,面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摘牌仅两个月后,金光集团就开始停止偿还其债务 ,其债务全球达139亿多美元,成为世界新兴市场上最大的债务人。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的67亿美元债务和中国的72亿美元债务。除此以外,金光纸业集团在全世界还有着包括银行、出口贷款机构、养老基金以及个人债券等成百上千的债权人。半年后,2001年10月25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被摘牌。其每股股票的价格再跌到在0.04美元,几乎没什么价值。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开始采取法律手段讨债,如美国的两个保值基金和资本管理公司已经采取了法律手段,试图查封金光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的资产。美国进出口银行也和其他一些基金管理者紧跟着对金光集团采取法律行动,对其在未偿付债务之前就计划在中国扩张业务的行为提起控诉。 在美国的诸多诉讼中,金光集团被起诉的理由还包括:错误或虚假的财务报告,以及集团不能公开互惠外汇信贷合同等。与此同时,新加坡警方还对金光集团开展了一项细致彻底的犯罪调查,结果却至今未能公开。

当然,印度尼西亚对金光集团采取的是一种保护态度,甚至用印度尼西亚的法律来保护它的存在。

我们由以下几点联系起来,就可以勾勒出一副清晰的画面来:1、金光集团在中国投资18亿来大量种植桉树,这至少是造成云南及周围数省生态性大旱的原因之一,使得中国不得不举全国力来抗旱救灾。2、金光集团已经接近破产,向中国借贷72亿美元,迟迟还不了。3、美国的许多金融机构已经采取法律手段向金光集团讨债,并且要追溯到1996年金光集团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4、印尼和我国有南海领土之争,近几年拚其全力在加快其海军和空军的装备,加快与其它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联合。

因此,我们不能不问:难道有印尼go-vern-ment强力支持的金光集团来中国投资种桉树完全是出于经济目的?对于金光集团的投资难道中国不该算一算生态帐经济帐政治帐军事帐?如果其它国家的债权人打赢了官司逼迫已经快要破产的金光集团还债的话,欠中国72亿美元的债怎么办?

3、云南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哪些?

云南可以说是气象灾害的重灾区之一,有“无灾不成年”之说。除沙尘暴外,影响我国的绝大部分气象灾害都会在云南省出现,干旱、洪涝、雷击、冰雹、低温冷害、霜冻、倒春寒……同时还有一些与气象因素有关的衍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作物病虫害等。每年云南省受气象灾害面积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23%左右。各类气象灾害在云南各地连年不断,有的县甚至在1年中出现两次同类或不同类的气象灾害。 2005年,云南省经历了50年最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和近20年来最为严重的“倒春寒”天气。 据统计,去年云南省因气象灾害而死亡的人数是27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622.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91.2亿元。其中最严重的两种气象灾害,就是去年春夏时发生的云南省50年最为严重的干旱灾害,以及春季发生的20年来最为严重的“倒春寒”天气。 其中,干旱造成全省924座小型水库干涸,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明显减少,一些河流断流。全省1332.2万人受灾,419.3 万人和近30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1317.7千公顷,绝收172.5千公顷,因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12605.8万元。“倒春寒”天气造成农作物受灾817.7千公顷,绝收154.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86995.5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19227.3万元。 仅这两种气象灾害,造成云南省直接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而气象灾害在云南省的自然灾害中,占到了70%以上的比例。

4、知道云南那边为什么那么干旱吗?

气象专家给出的云南干旱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影响。西南省份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季积雪偏少,高原热力条件好,导致印缅低槽弱,南亚季风弱,输送到我国西南地区上空的水汽不充沛,加之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偏东偏北,造成我省及西南地区出现干旱。 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此影响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三是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

5、云南旱灾,快

中国大西南历来以雨水丰沛著称,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但是,恰恰这些丰水区,今年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如何从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去找寻其中的原因和机理?如何从旱灾的发生形成的机理上去探讨其规律性的认识?如何建立抗旱的长效机制?本报记者最近专门走访了权威部门和专家。

为什么丰水区却遭大旱

刘宁国 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

这次西南地区大旱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降雨少、气温高。二是江河来水偏枯。去秋以来,西南5省(区、市)江河来水偏少3—8成,云南省境内金沙江、南盘江、红河、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来水量创历史最少,有662条河流断流。2月23日,广西西江梧州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及最小流量。三是工程蓄水不足。目前西南5省(区、市)水利工程蓄水比去年同期偏少近两成。云南、贵州两省共有690座水库、近1.5万座塘坝干涸,广西河池有21万个家用水柜、16万个地头水柜断水,抗旱水源十分紧缺。四是水资源利用率低。云贵高原虽然水资源丰沛,但大部分地区为高山峡谷、喀斯特地貌,许多人居住在丘陵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今年这场罕见的大旱,“工程性缺水”也是重要因素。大旱充分暴露了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地区的极端重要性。其实,我国西南地区大型水库和骨干水利工程很少。以贵州为例,全省中型水库仅34座,蓄水总量不到20亿立方米,加上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形导致水资源向地下渗漏,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

吕娟 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教授:

西南地区这次出现特大干旱,原因有很多。西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去年秋天以来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等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旱。西南旱区气候地理条件有相似性,现以云南为例进行说明。

气候和地形成因 此次西南五省发生干旱的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侧,大多为山区,喀斯特地貌。这些地区由于冬季半年因受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部的干暖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干燥、风速大、蒸发量大,春季和夏初的水面蒸发量是同期降水量的10倍以上。由于不同年份冬、夏季风进退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不同,致使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时空分布产生差异,这是造成云南省干旱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

地形也是造成此次西南五省干旱灾害频发的另一主要因素。例如云南北高南低,最高与最低相差6663.6米,巨大的高差,与低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相结合,扩大了气候变幅,形成了包括北热带到寒温带的全部气候带。这种气候带,加上云南东西两大不同地形的影响,再叠加山地的垂直变化,导致部分地区受地形地貌影响,干旱灾害频发。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降水量地区分布差异大。降水量的变化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因素。云南省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分布特点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由于地形影响,垂直变化也十分突出,普遍是山区大,河谷坝区小,迎风坡大,背风坡小,随地形起伏呈交错重叠高低相间分布。省内降水量分布最多的地区与最少的地区相差37倍。

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资源差异悬殊。由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致使水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悬殊。滇西高黎贡山西侧迎风面,多年平均年径流深高达3000毫米以上,而金沙江河谷的局部区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不足50毫米。此外还常出现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从而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云南省亩均水资量为5322立方米,其分布的特点为坝区地多水少,山区地少水多。云南省严重干旱以上的30个县(市、区),耕作条件好,但水资源总量不多,亩均水资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而怒江州、迪庆州等亩均水资量在5000立方米以上。

人类活动影响 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持续增加,对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供水保证率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致使一些河流枯季断流、井泉干涸、湿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由于特定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西南地区干旱缺水及其灾害形势仍很严峻,抗旱工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要准备抗大旱抗长旱吗

刘宁:

不久前西南旱区降了一些小雨,但是有效降雨不多,对耕地旱情有所缓解,但是对人饮的解困问题帮助不大。目前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2425万人,是常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西南5省(区、市)因旱饮水困难人数为1939万人,占全国的80%;云南、贵州两省占全国的58%。

根据现在的气象预测和未来来水的情况,通常5月20日以后西南地区进入降雨期,但是不排除一些地区会提前发生降雨。因此还得做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

目前北方部分地区出现旱象,大家注意我的用词,是旱象,并不是发生了大面积的干旱。因为北方十年九春旱,今年北方旱象相对去年来说是少的,但还是有旱象,所以我们不能不防,一定要立足于防大旱,因为北方是我们国家粮食主产区。

西南五省的耕地有3.44亿亩,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8%,用于种粮的耕地是2.6亿亩,只占全国的16%,因此这次旱灾对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影响不大。根据目前的统计,今年真正用于种粮的耕地受旱情况少于往年。与去年同期相比,目前北方麦区受旱的农田相比去年减少了50%。

杨贵名 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预计未来10天,云南、川西高原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等主要气象干旱区大部旱情将持续或发展;考虑到近两年西南省份的雨季都是在5月下旬才到来,因此寄希望于雨季的丰沛降水来缓解、结束干旱状态恐怕还要等一个多月。

未来一周,西南旱区仍然没有明显降水,特别是云南,只是在西北部与西藏、四川接壤的部分有降水;相对来讲,贵州和广西的降水多些。具体情况如下:11日至14日,贵州西部和南部降雨量有1—8毫米,其中东南部局部地区有10—20毫米;11日至14日,广西北部有2—8毫米的降雨,部分地区有10—20毫米;13日至14日,云南东部一般有不足3毫米的降雨;13日至14日,川西高原南部有分散性阵雨,降雨量一般不足5毫米。

在经历如此长时间的干旱后,西南旱区的水库、塘坝可能存在裂口、渗水等安全隐患,最好能在雨季来临前做好相关防护、修补工作,以便在雨季更好地发挥蓄水功能。

目前抗旱效果如何

刘宁:

面对严峻的旱情,国家防总、水利部紧急加强对旱情的会商研判,及时启动了抗旱II级应急响应,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人饮安全。各地共新建设调水工程4307处,安排建设了2万多公里长的饮水管道,打了1.8万眼井,紧急购置了7615辆运水车,紧急调水6000多万立方米,保证人饮安全。因为旱灾引起的人饮安全问题75%出现在山区和半山区,这些地区5月20日以后才有可能发生有效降雨,因此水利部要求这些地方制定了具体的应对方案,要倒排用水计划,加强用水的管理,利用水库调水工程送水和拉水,还有深打井等措施,确保西南五省旱区的饮水安全。

与此同时,水利部抓紧研究落实兄弟省市对口支援工作,组织东中部省市水利部门对口帮扶严重受旱地区。水利部还提前下达了今年人饮解困和灌区改造工程计划及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重点向重旱区倾斜,支持旱区抗旱减灾。

截至3月30日,西南5省(区、市)已累计投入抗旱劳力2526万人、启动机电井2.1万眼、泵站1.3万处、抗旱机动设备114万台套、运水车38万辆次,抗旱用电7234万度、用油1.3万吨。确保了1939万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其中利用水库供水解决了344万人,通过实施应急调水解决了210万人,通过打井开采地下水解决了94万人,通过拉水送水解决了506万人,通过人背畜驮、寻找新水源等其他措施解决了785万人。通过广辟水源,采取各种应急手段,共完成抗旱浇地2583万亩,最大限度减轻了旱灾损失,旱区社会稳定、秩序井然。

下一步,国家防总和水利部将继续加强对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加密会商研判,在全力确保旱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的同时,根据水源现状因水定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旱作种植面积,推广抗旱节水技术,为春耕生产做好充分准备。

怎样完善抗旱长效机制

周学文 水利部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

今年发生在西南的这次特大干旱,是在短短不足半个月的时间由60年一遇上升到百年一遇,远远超出了已有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

针对这次大旱中暴露出来的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水利部下一步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加强水源工程建设。二是要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包括在西南地区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等。对此,西南五省区将作出全面规划,例如云南省将用3年时间投资270亿元,建设100个大型水利工程,同时建设一大批小型水源工程。相信这些水利工程建好以后,再遇到今年这样的大旱,受灾程度、老百姓饮水困难程度将会大大减轻。

刘宁:

抗旱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做保障,也要有法律法规、抗旱预案、组织体系、指挥系统等的顺畅高效运转。在抓好当前抗旱工作的同时,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次大旱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抗旱的长效机制,加快全国和省级抗旱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抓好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保障体系等重点建设,全面提高我国抗旱减灾的综合能力。

6、云南干旱的原因?

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云南处于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临近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属季风气候,而且是高原地形,容易形成“焚风效应”。“焚风效应”是由于比较潮湿的空气在迎风山坡上升时,水汽凝结成云雨,到山顶后空气已经变得比较干燥,然后沿着背风坡下沉增温,此时空气便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特别是省内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隔阻,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
二是多变的气候环境影响。云南气候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受大气环流和海洋洋流周期性变化(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影响大,除此之外还有个特点,就是干湿两季交替明显。每年的十一月份至第二年的四月份是干季,从五月份到十月份是湿季,一般来说,湿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所以一旦雨季的降水量不足,就有可能导致整年的干旱。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多发,一旦海洋季风无法抵达陆地或者陆地高压(如青藏高原高压)过于强大,使孟加拉湾水汽无法输送到云南地区,或者输送不足,就会造成降雨不足。
三是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600多米,山高坡陡,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另外,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于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很大。全省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四是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在09年大旱之前,地方水利设施长期得不到修缮,小型水库、坝塘等多建设与六七十年代,常年失修。农村供水设施缺乏有效管理,加之水费征收标准低,维护经费投入不足,管护困难。许多村庄的蓄水池、小坝塘靠天蓄水,管理不到位。在一些尚未贯彻落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山区农村,旱情发生前一些村民不重视水利设施管护,不注意节约用水,在旱灾发生时面临无水可用。而主要江河缺少用于灌溉水利工程设施,水库调蓄能力不足,河谷中的水无法提至山坡居民点和耕地。虽然云南政府计划在今后的6年中,云南省要累计投入1000亿元左右,开工建设100件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完成541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但是需要时间进行建设。
五是云南精华所在的滇中地区,人口密集,属资源性缺水,人均水资源约为全国水平的70.8%,其核心部分的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188m3,比京津唐地区的(260~337m3/人)还低。区域内的水资源丰富的河流呈峡谷地形,山高水深,地形复杂,水资源开发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而区内已有水利工程主要以中、小型水库为主,难已形成规模效益,径流调节能力小,属工程性缺水。滇池还受到严重污染,属水质型缺水。滇中地区的水资源困境迫切需要采取工程手段进行解决,云南省内希望引金沙江水进行滇中调水工程。

7、云南春旱原因?

云南出现气象干旱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是前期土壤底墒差,过去的三年里全省平均降水总共偏少了接近半年的降水量。另一方面是由于近期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暖湿气流无法抵达云南上空。 满意请采纳

8、云南干旱的主要原因?

2010年伊始,猛烈的寒潮、几十年未见暴雪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此同时,云南大部地区却依然艳阳高照。在过去的半年间,受降水量异常偏少、降雨日数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蒸发量异常偏大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云南正在经历较为严峻的冬春连旱形势,并且旱情预计还将持续。 同一季节为何会出现反差如此巨大的气候情况?主要原因是,自2009年6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偏暖,出现了新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从而引发大气环流异常,使北方冷空气难以南下影响云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较弱,致使水汽供应不足,再加上云南本身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导致了去冬今春持续干旱。 云南是多种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环流影响的过渡交叉地带,是我国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季风气候形成了云南干旱灾害发生的必然性,不稳定的季风活动又造成了云南干旱灾害发生的随机性。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云南干旱出现频率更加频繁,严重程度有所加剧。分析表明:云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增暖现象,以90年代后期增温最明显。1986年以来出现13年暖冬,大部分地区冬春季降霜日数减少,全省降雨日数逐渐减少,高温干旱事件频率增加,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高温干旱事件由2~3年一遇变为1~2年一遇。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频出现,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其中气候变暖造成的天气异变对云南的旱情影响十分突出。尤其是2009云南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29%,打破了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降水量的最少记录;全省平均最高气温为24.0℃,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记录;全省平均雨日数65.9天,打破了有气象记录出来的最少记录。全省91%的站点出现重旱;73%的站点达到了特别干旱等级。 云南冬春季一般受到平直干暖的西风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雨,森林及城乡火险等级明显增高,特别是春末初夏的干旱,对大春栽种影响很大。为此应节约合理利用库塘蓄水,减轻严重干旱给工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与云南春旱灾害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