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古至今全国发生了那些较为严重的大地震?(希望详细点)
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人。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山东郯城大地震震级为8.5级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县,是中国历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破坏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史称“旷古奇灾” 。
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中国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中国甘肃古浪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死亡4万余人。地震发生时,土地开裂,冒出发绿的黑水,硫磺毒气横溢,熏死饥民无数。
1932年12月25日10时4分27秒,中国甘肃昌马堡发生震级为7.6级的大地震。死亡7万人。地震发生时,有黄风白光在黄土墙头“扑来扑去”;山岩乱蹦冒出灰尘,中国著名古迹嘉峪关城楼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滚滚……余震频频,持续竟达半年。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中国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地震发生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有一个牧童竟然飞越了两重山岭。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壅坝成湖。这此的地震对汶川地震应该有启示。
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6级的强烈地震。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庄被抛到江对岸。
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
1970年1月5日1时0分34秒,中国云南省通海县发生震级为7.7级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为中国1949年以来继1954年长江大水后第二个死亡万人以上的重灾。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6秒,中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震级为7.3级的大地震。由于此次地震被成功预测预报预防,使更为巨大和惨重的损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为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时3分、21时16分,中国云南省澜沧、耿马发生震级为7.6级(澜沧)、7.2级(耿马)的两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两次地震,时间仅相隔13分钟,两座县城被夷为平地,伤4105人,死亡743人,经济损失25.11亿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31.0°N,103.4°E),发生震级为8.0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截至7月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难:69225人遇难,374640人受伤,失踪18624人。紧急转移安置1500.6341万人,目前累计受灾人数4624万人。
北京时间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
2、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发
3.1.1 总体思路
3.1.1.1 基本认识
中国地域广大,地质环境类型复杂多样,斜坡岩土体含水状态与滑坡泥石流事件发生的对应关系是复杂的,滑坡泥石流事件与降雨过程的关系具有离散性。因此,尽可能细化预警区域的划分,对每个预警区的斜坡坡角、坡积层工程地质特征、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特定环境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貌形态、地表植被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下引发地质灾害的大气降雨量临界值,作为地质灾害区域预警判据是可行的。
3.1.1.2 预警对象与预警重点区
降雨引发的区域突发性群发型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预警重点区是:
1)威胁山区的乡镇、居民点,且无力搬迁的地区;
2)威胁重要工程如桥梁、水坝和电站等地区;
3)威胁线状工程如公路、铁路、输油(气)管线和输电线路以及水上交通线等地区;
4)重要经济区(发达经济区、工矿区和农业区等);
5)重要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地区;
6)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脆弱,且又必须开发的地区。
3.1.1.3 预警类型
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可分为时间预警和空间预警两种类型。
空间预警是比较明确地划定在一定条件下(如根据长期气象预报),一定时间段内地质灾害将要发生的地域或地点,主要适用于群发型;
时间预警是在空间预警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具体地域或地点(单体),给出地质灾害在某一时段内或某一时刻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主要适用于单体如大型滑坡,并有群测群防网络或专业监测网络相配合。
空间预警是减轻区域性、全局性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空间预警是基于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貌形态、地层突变等)和引发因素(如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为活动)开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条件,引发因素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段常常表现出极大差异。
3.1.1.4 预警等级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分为5个等级:
1级,可能性很小;
2级,可能性较小;
3级,可能性较大;
4级,可能性大;
5级,可能性很大;
国家层次发布地质灾害预警按以下考虑:
1~2级不发布预报,用绿色和蓝色表示;
3级发布预报,用黄色表示;
4级发布预警,用橙色表示;
5级发布警报,用红色表示。
3.1.1.5 预警时段与地域
预报预警时段是当日20时至次日20时。
预报预警地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暂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3.1.1.6 技术路线
1)把全国划分为若干预警区域。
2)确定预警判据。对每个预警区的历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和降雨过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建立每个预警区的地质灾害事件与临界过程降雨量的统计关系图,确定滑坡泥石流事件在一定区域暴发的不同降雨过程临界值(低值、高值),作为预警判据。
3)判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接收到国家气象中心发来的前期实际降雨量和次日预报降雨量数据后,对每个预警区叠加分析,根据判据图初步判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判定预报预警等级。对判定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或以上等级的地区,结合该预警区降雨量、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方式、强度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对次日的降雨过程引发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报或警报。
5)制作地质灾害预警产品。
6)发送预警产品。将预警产品报请有关领导签发后,发送国家气象中心。
7)发布预警产品。国家气象中心收到预警产品后,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的名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同时,地质灾害预警结果在中国地质环境网站上进行发布。
8)发布预警后,预警人员跟踪校验预警效果,总结提高预警准确率。
3.1.2 科学依据
根据1990~2002年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分类统计,发现持续降雨引发者占总发生量的65%,其中,局地暴雨引发者约占总发生量的43%,占持续降雨引发者总量的66%。也就是说,约2/3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是由于大气降雨直接引发的或是与气象因素相关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是有科学依据的。
3.1.2.1 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特点
1)区域性:一般在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内出现;单条泥石流的流域面积:≤0.6km2者11.9%;0.6~10km2者61.6%;10~50km2者22.4%。
2)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某一区域多灾种呈群体出现。
3)同时性:巨大灾难在数十分钟—数小时内先后或同时出现。
4)暴发性:滑坡、特别是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然暴发性,宏观上完好的坡体突然滑塌或“奔流”;当地人称为“涡旋炮”或“山扒皮”。如陕西省紫阳县同一地点伤亡人员最多的联合乡鱼泉村7组(瞬间造成37人遇难)是5个“涡旋炮”同时击中的结果。
5)后续性:大型滑坡一般出现在降雨过程后期,甚至降雨结束后数天。
6)成灾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各种财产损失。
3.1.2.2 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成因
1)区域性持续降雨或暴雨使松散堆积层达到过饱和状态。
2)成灾地区地形陡峻,坡形变化复杂,坡度25°~70°。
3)地质上具备二元结构,上为松散堆积层,下为坚硬基岩,容易在二者的接触处形成强大渗流带。
4)松散堆积层厚度1~10m,一般1~4m。
5)一般植被覆盖率较高,在强烈暴雨持续作用下起到滞水作用。
6)居民防灾意识薄弱,房屋结构简易,抗灾强度低。房屋大多建在溪沟出山口地段,属于泥石流的流通路径。调查发现,虽然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暴发性,但多数地点仍有数小时至数分钟的躲避时间,因防灾基本知识缺乏,以致有的村民在抢运财物过程中丧生。
7)对大型滑坡滞后于降雨过程的机理缺乏科学认识。
3.1.2.3 来自统计学的认识
地质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理论研究与科学实践均证明,地质灾害具有可区划性、可监测预警性。
1)分析发现,滑坡的发生在过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两项参数中,存在着一个临界值,当一次降雨的过程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达到或超过此临界值时,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即成群出现。
2)不同地区具体一条沟谷的泥石流始发雨量区间为10~300mm,差异之大反映了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的差异。
3)在降雨过程的中后期或局地单点暴雨达到临界值时出现突发性群发型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滑坡以小型者居多。
4)大型滑坡常在降雨过程后期或雨后数天内出现。
3.1.2.4 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
据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我国泥石流的时空分布频率具有以下特点:
(1)泥石流频率与地貌
3500m以上的高山占9%;1000~3500m的中山占56%;小于1000m的低山占15%;黄土高原区占11%。
(2)泥石流频率与工程地质岩组
变质岩区占43%;碎屑岩区占32%;黄土区占11%;岩浆岩区占9%;碳酸盐岩区占7%。
(3)泥石流发生频率与年平均降雨量(mm/a)
<400区域占10%;400~600区域占16%;600~800区域占18%;800~1000区域占24%;1000~1400区域占22%;>1400区域占10%
(4)泥石流暴发时间(月份)分布频率
5月:9%;6月:18%;7月:34%;8月:24%;9月:10%
上述统计说明,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地区;多出现在易于风化破碎的岩土分布区;年均降雨量过高或过低都不会暴发泥石流;发生时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6~8月。
3.1.3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基于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全国气候区划和滑坡泥石流与区域降雨关系的各类研究文献,编制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
3.1.3.1 资料依据
基于气象因素的《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1∶500万)》的编制主要依据以下资料:
1)中国泥石流及其灾害危险区划图(1∶600万),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991
2)中国滑坡灾害分布图(1∶600万),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991
3)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图(1∶500万),
地质矿产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1991
4)中国泥石流灾害图(1∶600万),
地质矿产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1992
5)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1∶600万),
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1992
6)中国特殊类土及危害图(1∶600万),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92
7)中国地形图(立体,1∶600万),地图科学研究所,199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气象出版社,2002
9)区域降雨资料与滑坡、泥石流关系的各类文献
3.1.3.2 预警区划分原则
根据研究需要,在此提出斜坡划分原理:
1)滑坡和泥石流是在斜坡地区发生的;
2)区域分水岭的两坡气象降雨条件和生态环境是不同的;
3)我国的最大斜坡是帕米尔高原—东海大陆架的多级多层次斜坡;
4)区域斜坡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分水岭到海滨,如后界燕山—鲁儿虎山,左界辽河,右界永定河/海河和前界渤海圈闭的区域;二类如大别山—淮河—黄河圈闭的区域;三类如四川盆地周缘区域。
一级区以全国性分水岭或雪线为界,考虑长时间周期、大空间尺度的气候区划和地质地貌环境条件;
二级区主要以重大水系、区域分水岭、区域气候、历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分布密度、地质环境条件、斜坡表层岩土性质和年均降雨量分布。
3.1.3.3 预警区域划分
本研究立足全国范围,暂时提出两级区划,共划分7个一级预警区,28个二级预警区,可以满足初步工作要求(图3.1)。
(1)预警区的地质灾害特征
A东北山地平原区
A1三江地区
图3.1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28个区)(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A2东北平原
桦甸/敦化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东麓,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弱。
B大华北地区
B1辽南地区
辽东半岛地区(千山),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B2京承地区
北京北部和河北承德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B3晋冀地区
太行山东麓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B4山东丘陵
泰山和胶东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在小范围较严重。
B5豫西地区
灵宝/许昌之间和伏牛山北麓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轻微。
B6皖苏地区
大别山北麓和张八岭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轻微。
B7江浙地区
临安/嵊州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在小范围较严重。
C中南山地丘陵区
C1闽浙地区
武夷山/九连山以东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小规模地质灾害严重。
C2江西地区
九岭山和赣南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小规模地质灾害严重。
C3豫鄂地区
南阳、神农架、大洪山和大别山南麓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C4湖南地区
湘西和湘南(雪峰山)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C5桂粤地区
桂西和两广北部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小规模地质灾害严重。
D西南中高山区
D1陕南地区
秦岭南麓和大巴山北麓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D2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外的其他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D3黔渝地区
黔北和重庆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D4滇南地区
滇南和黔南部分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D5川滇地区
川西、滇西和滇中地区,气象因素(含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极严重。
E黄土高原区
E1吕梁地区
大同—太原—临汾一线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轻微。
E2陕北地区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E3陇西地区
陇西和海东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极严重。
F北方干旱沙漠区
F1内蒙古东部地区
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轻微。
F2阿拉善地区
祁连山北麓、玉门/武威地区,气象因素(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F3南疆地区
天山南麓、阿尔金山北麓气象因素(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F4北疆地区
天山北麓气象因素(暴雨和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G青藏高原区
G1藏北地区
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轻微。
G2藏南地区
雅鲁藏布江及支流流域气象因素(暴雨和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藏东南
暴雨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2)一级区域界线标志
A/F大兴安岭—七老图山
漠河—凤水山(1398)—古利牙山(1394)—太平岭(1712)—兴安岭(1397)—巴代艾来(1540)—罕山(1936)—黄岗梁(2029)—七老图山
A/B云雾山—长白山
小五台山(2882)—赤城—云雾山(2047)—七老图山—阜新—铁岭—莫日红山(1013)—白头山
B/E太行山—中条山
小五台山(2882)—恒山(2017)—北台顶(3058)—阳曲山(2059)—历山(2322)—华山(2160)
E/F毛毛山—靖边—东胜—小五台
海晏—仙密大山(4354)—毛毛山(4070)—景泰—定边—靖边—榆林—东胜—丰镇—小五台山(2882)
EB/DC秦岭—伏牛山—大别山—括苍山
海晏—龙羊峡—同仁—鸟鼠山(2609)—武山南—凤县—太白山(3767)—首阳山(2720)—秦岭—华山(2160)—全宝山(2094)—老君山(2192)—太白顶(1140)—鸡公山(744)—霍山(1774)—安庆—九华山(1342)—黄山(1873)—桐庐—括苍山(1382)—北雁荡山(1057)
F/G阿尔金山—祁连山
公格尔山(7649)—慕士塔格山(7509)—赛图拉—慕士山(6638)—乌孜塔格(6250)—九个达坂山(6303)—阿卡腾能山(4642)—阿尔金山(5798)—大雪山(5483)—祁连山(5547)—冷龙岭(4849)—毛毛山(4070)
C/D老君山—梵净山—岑王老山
老君山(2192)—武当山(1612)—大神农架(3053)—建始—来凤(>1000)—酉阳—梵净山(2494)—佛顶山(1835)—雷公山(2179)—岑王老山(2062)—富宁
D/G九寨沟—察隅
武山—九寨沟—雪宝顶(5588)—马尔康—炉霍—新龙—巴塘—察隅
(3)二级区域界线
A1/A2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白头山
呼玛—大黑顶山(1047)—平顶山(1429)—大青山(944)—大秃顶子山(1690)—大石头(1194)—甑峰山(1677)—白头山
B1/B2下辽河
B2/B3永定河—海河
B3/B4黄河
B4/B5黄河故道
B5/B6淮河—黄河故道
B6/B7长江
C1/C2武夷山—九连山
黄山(1873)—玉京峰(1817)—黄岗山(2158)—白石峰(1858)—木马山(1328)—九连山(1248)—龙门
C2/C34霍山—幕阜山—罗霄山脉
霍山(1774)—九江—九宫山(1543)—幕阜山(1596)—连云山(1600)—武功山(1918)—井冈山—八面山(2042)—石坑埪(1902)
C3/C4长江
C124/C5南岭山脉
雷公山(2179)—猫儿山(2142)—韭菜岭(2009)—石坑埪(1902)—雪山嶂(1379)—龙门—飞云顶(1282)—莲花山(1336)—神泉港
D1/D23米仓山—大巴山
九顶山(4984)—广元—米仓山—大巴山—大神农架(3053)
D2/D3长江—重庆—华蓥山—万源北
D123/D5夹金山—大凉山
雪宝顶(5588)—九顶山(4984)—二郎山(3437)—贡嘎山(7556)—铧头尖(4791)—大凉山(3962)—长江—五莲峰(2561)—陆家大营(2854)
D3/D4苗岭山脉
陆家大营(2854)—黄果树瀑布—惠水—雷公山(2179)
D4/D5乌蒙山—哀牢山—高黎贡山
陆家大营(2854)—黎山(2678)—马龙—玉溪—哀牢山(3166)—猫头山(3306)—高黎贡山—(3374)—尖高山(3302)
E1/E2吕梁山脉
岱海—管涔山—荷叶坪(2784)—黑茶山(2203)—关帝山(2831)—禹门口
E2/E3屈吴山—六盘山脉
景泰—屈吴山(2858)—六盘山(2928)—太白(2819)
F1/F2
古尔班乌兰井—呼和巴什格(2364)—贺兰山(3556)—香山
F2/F3
马鬃山(2583)—大雪山(5483)
F3/F4天山山脉
托木尔峰(7443)—比依克山(7443)—天格尔峰(4562)—博格达峰(5445)—巴里坤山—托木尔提(4886)
G1/G2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
扎西岗—冈仁波齐峰(6656)—冷布冈日(7095)—念青唐古拉峰(7111)—嘉黎—洛隆—邦达—巴塘。
3.1.4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判据研究
3.1.4.1 判据确定原则与资料依据
根据有限研究积累和历史经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不但与当日激发降雨量有关,而且与前期过程降雨量关系密切,本项研究选定1d,2d,4d,7d,10d和15d过程降雨量等6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期望对一个地区气象因素引发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原因与临界雨量判据的确定具有全面认识。
本次研究的资料依据主要有两方面:
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建立的全国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中气象因素引发的历史滑坡泥石流灾害数据(999个);
2)国家气象中心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供的滑坡、泥石流数据,整理提供了731个相关站点15d内历史降雨量数据。
3.1.4.2 预警区的临界降雨量判据研究
(1)不同降雨过程代表数据的选定
中国气象局系统对日降雨量(Q)的预报是按当日20时到次日20时计算,而滑坡、泥石流事件可能发生在此24h的任一时段。
若灾害事件在接近24时发生,则基本可对应1d(即当日)过程降雨量;若灾害事件在次日0时以后的夜间发生,则对应前一日(2d)过程降雨量更符合实际。因此,本项研究选定的数据代表时段(日:24h)是:
1d过程降雨量:0≤Q1≤1
2d过程降雨量:1≤Q2≤2
4d过程降雨量:3≤Q4≤4
7d过程降雨量:6≤Q7≤7
10d过程降雨量:9≤Q10≤10
15d过程降雨量:14≤Q15≤15
(2)临界过程降雨量预警判据图的建立
根据滑坡泥石流与降雨关系的研究,制作滑坡泥石流与不同时段临界降雨量关系散点图,发现散点集中成带分布,其上界可用β线表示,下界可用α线表示。因此,利用1d,2d,4d,7d,10d和15d等过程降雨量,可以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判据模式图(图3.2)。
图中横轴是时间(1~15d),纵轴是相应的过程降雨量(mm)。我们规定,α线和β线为两条滑坡、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量线,α线以下的A区为不预报区(1,2级,可能性小、较小),α~β线之间的B区为地质灾害预报区(3,4级,可能性较大、大),β线以上的C区为地质灾害警报区(5级,可能性很大)。
(3)预警区临界降雨判据图研究
在28个气象预警区中,18个预警区可以形成完整的滑坡、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预警判据图(上限值β线、下限值α线);10个预警区因缺乏资料尚不能形成判据图,其中,A1,B5,F1和G24个区完全缺数据;B4,B6,E1,E2,F3和F46个区数据不全(只能形成α线或β线,甚至散点)。这10个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不发育区或人口稀疏地区,暂时对全国的预警工作效果影响不大。
图3.2 预报判据模板图
代表性数据及曲线举例
A2东北平原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3个样本。
A2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B1辽南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9个样本。
B1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C1闽浙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50个样本。
C1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D1陕南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45个样本。
D1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D5川滇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60个样本。
D5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E3陇西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50个样本。
E3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F2阿拉善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8个样本。
F2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G1藏北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15个样本。
G1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3.1.4.3 预警判据校正
为了提高预警精度,依据以下资料对预警区判据图进行了校正:
1)中国大陆滑坡、泥石流与降雨关系的各类科技文献;
2)历年中国地质灾害公报;
3)部分省(区、市)的地质灾害年报;
4)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区划成果资料(主要是福建省);
5)重点地区地质灾害专项研究报告等。
检索发现有13个预警区具有部分滑坡、泥石流与临界过程降雨量研究资料,有15个预警区暂未收集到或完全缺乏研究资料。
13个具备部分研究资料的预警区分别整理成图、表,可供确定相应预警区预警级别时参考,或与预警判据图配合使用。
以C1区为例,见下表(图3.3):
图3.3 C1区地质灾害点分布与临界降雨量统计关系
3.1.5 预警尺度精度评价
3.1.5.1 预警尺度
(1)空间预警尺度
图面表示3000km2(基于1∶500万~1∶600万地质灾害预警区划图)。
(2)时间预警尺度
地灾预警与气象预警时间尺度同步。
3.1.5.2 预警精度评价
1)取决于气象预报精度。目前全国性的气象预报精度尚不高,特别是对引发泥石流影响明显的局地单点暴雨的预报有待加强。
2)雨量站点代表性精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判据图依赖于气象站点经(纬)度和地质灾害发生点的经(纬)度(距离)的接近程度。
本次资料地质灾害灾情点的经(纬)度与相邻气象站点的经(纬)度之差在0.3°~1.0°之内,也即相差40~50km,反映在平面上即存在约2000km2的误差。
3)地质环境-气象因素耦合机制的研究精度。地形坡度、植被、岩土类型、含水状态、地表入渗和产流等的研究尚很薄弱。
4)人类活动方式、强度与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尚缺乏科学界定。
3.1.6 地质灾害预警产品制作与发布
3.1.6.1 预警产品制作、签批与发布
1)国家气象中心提供全国每次降雨过程的天气预报资料,每天16:00通过适当方式(E-mail)发送前期实际降雨量和次日预报降雨量数据;
2)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接到降雨量数据后,根据此数据和预警判据图对各预警区发生地质灾害的等级进行逐个分析和判定;
3)专家会商、分析判定预报预警结果,根据会商后的结果,做出空间预警,在预警图上划出预报或警报区,此称预警产品;
4)领导审定、签批预警产品;
5)经签批的预警产品于当天16:30通过适当方式(E-mail)发回国家气象中心;
6)国家气象中心接收预警产品,并和天气预报产品统一制作,配音;
7)中央电视台在当天晚上19:30新闻联播后播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或警报及等级;
8)预报或警报地区的有关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应在预警发出24h至48h内,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反馈预警效果校验结果;
9)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分析研究预警效果校验结果,改进预警判据,逐步提高预警精度。
3.1.6.2 预警产品发布形式
(1)中央电视台发布播出
预警产品署名:国土资源部
中国气象局
模拟预报词:
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请注意防范。
(2)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站发布
主要供专业人士和政府管理部门参考,跟踪研究预警效果,讨论研究预警方法与对策。
设计制作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专用“符号”(图3.4)。
图3.4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专用“符号”
从2005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图片时,同时配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动画,增强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视觉冲击力,也提高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社会影响力。
3.1.7 地质灾害预警软件系统
3.1.7.1 基于C语言的预警预报软件
2004~2006年,模型采用第一代临界雨量判据法,基于C语言的预警预报软件。具备自动生成降雨等值线、雨量站点上自动计算预报等级、查看雨量站点雨量等功能(图3.5)。缺点是无法自动成区、不具备GIS图层操作功能。
图3.5 基于C语言的第1套预警软件Predmap抓图
3.1.7.2 基于ArcGIS开发了第2套预警预报软件
2007年,基于ArcGIS开发了第2套预警预报软件,模型仍采用第一代临界雨量判据法(图3.6)。主要改进在于将软件系统升级为基于GIS开发,且实现预警区的自动圈闭。缺点是ArcGIS软件庞大,软件操作、升级等方面不便。
图3.6 基于ArcGIS的第2套预警软件抓图
3、我国境内发生过的最大的地震震级是多少
错 中国最大的是在西藏8.2级
4、关于高原的争论
前面我们讨论了中国东部高原可能存在的若干迹象和高原的变迁,但是,高原是否存在,其界线、演化、垮塌的时限等等还存在许多争论,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索。
8.1.7.1 A型花岗岩问题
南岭型花岗岩是见证高原垮塌的最好证据,许多A型花岗岩具有南岭型的特点。对于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存在不同的认识,且由于命名标准的不同,A型花岗岩并不都是南岭型花岗岩,有的所谓A型花岗岩竟是埃达克岩。中国东部已经报道了一些A型花岗岩,大多具有南岭型花岗岩的特征,对于限定高原的垮塌是很有意义的(如本章8.1.3.6节所述),可惜中国东部的许多A型花岗岩缺少精确的同位素定年资料(大大不如埃达克岩),因此,还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料。例如,很早就报道安徽沿长江两岸有两条A型花岗岩带(邢凤鸣和徐祥,1994),一条从安庆-枞阳,另一条由贵池-南陵-繁昌,他们报道的年龄是128 Ma(K-Ar法)显然早了一点。因为,他们提到的南陵板石岭花岗岩据楼亚儿和杜杨松(2006)报道是125 Ma的。大别可能也有一些南岭型花岗岩的资料,如天柱山、英山尖、白马尖、主簿源、桐城金鸡寨花岗岩等(石永红等,1998;胡雄星和马东升,2002;钱存超等,2004),可惜均无可靠的年龄,很难进一步讨论。
8.1.7.2 喜马拉雅型花岗岩问题
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是一个新提出来的类型,它非常有用,既可判断高原的抬升(如果其时代与埃达克岩相当或更早),也可看出高原的垮塌(如果其时代晚于埃达克岩)。如前所述,本区出现两个时代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一期是中侏罗世的(172~175 Ma),另一期如主簿源(127 Ma,Xie Z et al.,2006)是早白垩世的。它们应是高原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指示高原初始抬升和开始垮塌时的地壳状况。尤其后一类,可以告诉我们高原垮塌的过程。涞源和大河南岩体中也见有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淡色花岗岩)侵入早白垩世的埃达克岩中(据陈斌等,2002),可惜没有年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原北部类似喜马拉雅型的花岗岩并非少数,如汪洋(2002)报道的冀晋辽地区22个燕山期SiO2含量在67%~77%之间的强过铝质酸性岩体(如六柱坪花岗斑岩、阎杖子花岗斑岩、河湾石英斑岩、南门山石英斑岩、滩上石英斑岩、三义庄石英斑岩、平顶山二长花岗岩、小寺沟二长花岗斑岩、轿顶山碱长花岗斑岩、下营房石英斑岩、下营房二长花岗岩、寿王坟碱长花岗斑岩、大水泉石英钠长斑岩、大野峪花岗斑岩、大阴坡石英正长斑岩、卢峰口花岗斑岩、口前花岗斑岩、水帘洞石英斑岩等),它们均显示中等程度的LREE富集、明显的负铕异常和较平坦的HREE配分模式,Yb大多低于2×10-6,Sr含量不大于100×10-6,汪洋(2002)估计的熔融温度在800℃~900℃之间,压力0.9~1.7 GPa,对应的深度为30~60 km左右。看来,汪洋(2002)报道的花岗岩大多属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仔细研究该类花岗岩的性质、成因、时代、分布,对于高原的演化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8.1.7.3 热河生物群与义县组火山岩
热河生物群产于义县组地层中,张立东等(2004)认为,义县组的岩石组合、生物组合(尤其是植物和孢粉)和沉积环境所反映的古气候以温暖潮湿为主,尽管有些少量植物具有一些半干旱特点。义县组不仅出现了大量的火山岩,而且其中的沉积夹层是以黄绿色、灰色为主基调的湖相沉积层。主体沉积层除了具有大量的凝灰胶结物外,还含有丰富的碳酸盐胶结物,在局部地段形成了不连续的灰岩透镜体。伴随这些地层形成了丰富的动物、植物化石。碳酸盐或灰岩的出现,表明当时的湖水呈弱碱性,富含钙质和碳酸根离子,间接说明当时的大气相对富含CO2,而且大气降水比较充沛,对区内裸露的地层进行了深度的淋滤和风化,有利于植被和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此外,义县组植物群中以喜湿、喜热的类型占多数,整体植物群反映了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亚热带-暖温带的陆地植被景观。植物孢粉分析发现喜中温的裸子植物松柏类花粉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喜湿热的苏铁类、蕨类植物孢子,虽然含有干旱环境下的掌鳞杉科花粉,但是含量很低。这些特征已经明显不同于晚侏罗世的干旱孢粉组合特征。陈丕基(1999)讨论了热河生物群的分布,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分布较少,位于承德以北,相当于大北沟组(130~135Ma,柳永清等,相当于义县组的下段);中期为热河生物群繁盛期,主要出现在义县组下部的尖山沟层,锆石U/Pb年龄为125.2±0.9 Ma(王松山等,2001)和125.2±2.2 Ma(陈文,2004),说明尖山沟层年龄为125 Ma±。分布范围包括蒙古、甘肃、内蒙古、北京附近、冀北、辽西、吉南、大兴安岭、俄罗斯东外贝加尔,此外,还零星出现在山东蒙阴、河南信阳、安徽舒城与霍山等地。晚期指的是辽西九佛堂组,热河生物群分布范围更广,向西扩展到新疆准噶尔,向东达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广岛,向南抵皖南和浙闽等地。
据李祥辉等(2008)根据对粘土矿物与古气候的关系研究指出,在冀北-辽西地区中生代中晚期古气候变化较大。中侏罗世属于亚热带暖湿气候,晚侏罗世变为干冷,但中晚期又开始转向半干旱-半湿润,早白垩世早中期气候温湿。说明这一地区可能只在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部分时期受到东部高原的影响,或者说此期的东部高原古海拔较高(李祥辉等,2008)。上述认识与本书的见解不谋而合。按照我们的认识,辽西-冀北地区在中侏罗世抬升,至早白垩世垮塌,大约的时限在165~127 Ma期间。因此,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繁盛时期(125 Ma左右),不应当处于高原条件,估计当时的地表高度可能不会超过1000 m。于是,义县组火山岩的性质即成了关键因素:如果它是埃达克岩,即与生物群发生矛盾;如果它不是埃达克岩,则与高原无关。对义县组火山岩研究的结果,大多数人不认可它是埃达克岩(如李伍平等,2002;Zhang HF et al.,2003;张宏和张旗,2005),但王晓蕊等(2005)、黄华等(2007)、Yang and Li(2007)和孟凡雪等(2008)认为,它是埃达克岩,而我们认为义县组火山岩是赞岐岩而非埃达克岩(见本书第1章)。王晓蕊等(2005)、黄华等(2007)和Yang and Li(2007)的数据更加类似于赞岐岩,但是,孟凡雪等(2008)报道的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中酸性火山岩(124 Ma)是埃达克岩。本书作者指出,根据孟凡雪等(2008)的资料,凌源地区的确存在124 Ma的埃达克岩。于是,相应的该区应当存在加厚的地壳,存在高原,与本书的上述认识相矛盾,也与热河生物群的发育条件相矛盾。因为,124 Ma是凌源地区热河生物群最繁盛的大王杖子层(金刚山层)的时代,而热河生物群显然不可能出现在高寒地区。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我们之所以特别关注义县组火山岩究竟是埃达克岩还是赞岐岩,关键还是要解决热河生物群生存环境问题。如果是埃达克岩,处于加厚地壳,热河生物群就不可能存在。如果是赞岐岩,其源于含水地幔的部分熔融,则与地壳是否加厚无关。因此,义县组火山岩的性质与热河生物群的关系仍然没有解决,尤其孟凡雪等(2008)的资料发表以后。看来,现在还不是作结论的时候,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已经是刻不容缓了,虽然该区研究程度在国内来说已经相当高了。
图8.10 张家口组分布图(据马丽芳等,2002)
8.1.7.4 张家口组火山岩的性质
张家口组火山岩最近积累了许多高质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遗憾的是缺少高质量的地球化学资料。张家口组是早白垩世的,但各地(例如冀北和辽西)张家口组时代有很大差异,大多认为在130~136 Ma之间(张宏等,2005c及其所附的参考文献),杨进辉等(2006)最近报道了张家口-宣化地区一个很年轻的张家口组流纹岩的年龄为126 Ma。从图8.10看,在冀北-辽西-内蒙古南部地区张家口组分布很广,本书厘定的高原北界(约在138~132 Ma期间)大体位于张家口-围场-赤峰一线,恰恰从大致同时代的张家口组分布范围内通过。这就出现问题了:如果界线两侧的张家口组的时代和地球化学性质一样(不论是否埃达克岩),高原界线从中穿过就是错误的。那么,是否有可能高原界线两侧的张家口组不是一回事呢?我们没有任何依据。因此,分布于京冀辽蒙之间的张家口组的时代和性质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它们的性质是怎样的?高原的界线应当怎样划?高原范围内外的张家口组的时代和性质如何?它们是同样性质的还是不同性质的?目前我们对此还一无所知,因此,研究不同地区张家口组火山岩的时代和性质,对于高原是否成立和高原北界走向是非常有意义的。
此外,北京西山东岭台组火山岩与张家口组的关系也是令人关注的。东岭台组火山岩不整合在髫髻山组之上,其时代大体相当于张家口组,岩性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区别,例如,张家口组火山岩酸性程度更高,而东岭台组有部分安粗岩(李伍平等,2000;李晓勇等,2004;袁洪林等,2005)。已经报道的东岭台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资料Sr和Yb的变化大(袁洪林等,2005),似乎很难理出头绪,而分布于东岭台组周围的同时代侵入岩则大多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如八达岭、王安镇、大河南),这个矛盾怎样解决我们也束手无策。
8.1.7.5 复杂的花岗岩体和岩基
在准备本书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令人迷惑的问题。如某些岩体(或火山岩剖面)报道了区区不到10个地球化学数据,可是,按照本书对花岗岩的分类来考察,几乎各种类型的花岗岩都有,极端的情况既有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的,也有浙闽型和南岭型花岗岩,有的还有(我们目前还搞不清楚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的)广西型花岗岩。这里存在几种可能:(1)我们的分类有错误,经不起更多资料的检验;(2)分析数据质量不高;(3)样品的代表性有问题,即样品可能包括了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侵入体。我们知道,一个岩基或大岩体往往由许多侵入体(从几个、十几、几十到上百个)组成,它们的成分不同,时代不同,所反映的源区压力和深度可能也不同。如果我们没有搞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采样时没有分清不同的侵入体,得出的数据自然会出现矛盾的情况。有的一篇文章公布十几或几十个地球化学数据,却只有1个或几个年龄数据,如果年龄数据与地球化学数据不能一一配套,就难免张冠李戴。因此,对于某些较大的岩体和岩基,我们应当格外小心。我们当然不必对每个侵入体都进行详细的研究,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变形和未变形的、淡色和深色的、含角闪石和不含角闪石的、含钾长石少和含钾长石多的、含副矿物少和含副矿物多的、含副矿物不同的、偏基性和偏酸性的、侵入体较大和较小的、位于岩基内部和边部的、上部和下部的、含矿和不含矿的、混合现象显著和不显著的、相变现象清楚和不清楚的以及不同侵入期次明确的、认为应当仔细研究的若干侵入体,开展系统的地质、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我们已经在若干地区发现了一些好的苗头,今后的研究如果能够将花岗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形成时代密切结合起来(至少地球化学应当与年代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将可得出更加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对于提高花岗岩研究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8.1.7.6 沉积盆地与高原
侏罗-白垩纪地层发育情况对于高原存在与否是致命的,我国侏罗纪发育的大多是陆相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如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滇中盆地等,在中国东部高原范围内大多缺失侏罗-白垩纪地层,仅有的少许盆地规模和沉积厚度也很小,且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一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的互层。而西部的侏罗系则全由沉积岩组成。有人以华北某些盆地发育巨厚的侏罗-白垩纪地层为由认为高原不成立。如果的确是这样,当然是个问题。但是,如果盆地形成在165~125 Ma时间段内,如果盆地堆积物主要由碎屑物组成,如果盆地厚度巨大,如果在高原内部的某地上述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则的确对高原的假说不利。例如燕辽地区,髫髻山组和张家口组厚度巨大,但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只能说明岩浆活动的剧烈程度而与地壳的差异运动无关,不能否定高原的存在。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6~139 Ma,孙立新等,2007)的土城子组和后城组不同,主要由粗碎屑岩组成,具磨拉石沉积的特征,厚达1000~2000 m,可能与高原抬升引发的大量剥蚀作用有关。
8.1.7.7 高原界线的拾遗补缺
本书大体圈定了高原的边界(图8.3),但是,问题仍然很多。许多地方有资料可循,更多的地方无资料可循。许多有资料的地方,部分资料能够配套又很精确,界线的可信度就高一些,否则其可信度就较低或很低。对于无资料的地方,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因此,拾遗补缺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
8.1.7.7.1 高原西界
山西境内的高原西界几乎没有任何资料(图8.1和图8.3),我们只能模糊地知道高原的界线应当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以东和太行山以西,高原界线在100~200 km宽的范围内无法确认。左云地区有早白垩世的冰川泥石流沉积,说明高原可能离其不远;小秦岭地区出露的埃达克岩暗示晋西南也许处于高原范围内。据了解,在晋北和晋西南有一些小的中生代花岗岩出露(山西省地质矿产局,1989),对它们进行研究或许会对高原西界有所限制。
8.1.7.7.2 高原南界
高原南界包括从湖北—安徽—江苏—上海,在长达1000多km的范围内,高原的界线在许多地方存疑。最令人遗憾的是皖南地区,沿长江一线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但是,长江以南几乎没有多少资料可供参考。皖南花岗岩不少,有些很有名气,如黄山花岗岩和九华山花岗岩,但是,时代和性质不清。皖南以南的德兴为埃达克岩,但是,我们不知道德兴的埃达克岩怎样与大别和长江中下游的埃达克岩联系起来,因为,中间(皖南)缺少资料。
最近,湘东北地区的研究有不少新的进展,发现了不少中生代早期(三叠纪-早侏罗世)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和埃达克岩(见本书第7章),鄂东南早先研究程度较高,最近也有新的进展,然而横亘于鄂东南和湘东北之间的幕阜山地区却长年无人问津。幸好最近发表了一点新的资料,但由于资料不配套仍然无法利用。根据目前的资料,湘东北和赣东北在早-中侏罗世时可能地壳较厚(有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而长江中下游一带中-晚侏罗世的埃达克岩广泛发育,因此,幕阜山即成为关键地区,它与皖南的关系,与鄂东南和湘东北的关系对于判断高原南部的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苏—上海地区由于大片沉积物覆盖,高原界线的走向不清楚。目前仅因上海张埝一地可能是埃达克岩而把高原界线放在了上海以南,其实是没有多大把握的。因此,对江苏和上海的研究也成为关键的一环。
8.1.7.7.3 高原东界
高原东界我们相信大部分已被海水淹没,目前只能在山东、辽东和朝鲜等地寻找线索。胶东做了许多比较深入的研究,对高原的演变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资料(如晚于120 Ma的埃达克岩的发现改变了高原演化的历史),很可惜辽东和朝鲜的资料很少,因此,高原的东界基本上是模棱两可的。
8.1.7.8 其他方面的研究
以上我们主要从岩石学角度讨论了中国东部高原的方方面面,包括零星地层、古生物、沉积和构造学方面的资料,其实这些资料对于高原来说还不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如我们发现了埃达克岩,只能说明地壳加厚,是否存在高原,高原多高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又如早白垩世冰筏和冰川沉积的发现,只能说明当时附近存在高山,并不能证明一定有高原。因此,许许多多的证据都只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只有知道某地某时的海拔高度,并查明其延伸范围,才能知道中国东部高原存在还是不存在。此外,如果高原存在,必将引发一系列相关现象,如高原内部、边部和外部构造、岩石、沉积、地层方面的差异,高原与非高原(例如与东北、鄂尔多斯及华南的对比)之间在气候、环境、动植物种群方面的差异,东亚以至全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气圈的变化等等。例如,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无耐寒的动植物群?如果有,在哪里;如果无,高原存在否?在辽宁、吉林、山西已发现冰筏和冰川沉积(王东坡等,1996;程守田等,2002),高原范围内的冰川在哪里?高原的抬升必然带来强烈的剥蚀,巨量的剥蚀物堆积在哪里?山前磨拉石在哪里?古水流方向如何?高原南北生物群可能有差异(北部热河生物群,南部建德生物群),但也有相似之处,高原的崛起对气候的影响有多大?高原南北地层、沉积的差异有多大?原因是什么?等等。在这些领域,有的已见端倪,有的正在探索,如顾连兴等(2002)、徐宝亮等(2007)和李祥辉等(2008)的研究。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答案,高原问题就不能说解决了。因此,中国东部高原的研究还任重道远。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对于新生代全球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青藏高原抬升的原因、碰撞的历史及其引发的效应,是当今地球科学最具前缘性的课题。中国东部高原的规模与青藏高原大体相当,中国东部高原也应当是中生代全球最重要的事件。中国东部高原是青藏高原的明天,青藏高原是中国东部高原的昨天。对于青藏高原,中外科学界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对于中国东部高原,外国人知之甚少,中国知道的人不少,赞同的人不多,研究的人就更少了。我们希望中国东部高原问题能够逐步引起国人的注意,希望中国的学术界能够将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高原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我们如果能够把这两个问题抓住了,抓好了,可能会带动一大批学科的发展,而且,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也许还会由此诞生出新的学科,引出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因此,聚焦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高原的兴衰问题,不仅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探索构造-环境-生物链的关系也是一个极好的尝试。因此,组织各个学科的联合攻关,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改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就是至关重要的。板块构造的思路不可能解决中国东部高原的问题,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开展创新性的研究,才能在新的领域创出新的成果(张旗,2008b)。
图8.11 湖南山地分布图
5、求2004左右年第一集是玉帝等人化妆下凡的电视剧
这个也太广了吧!是《福星高照猪八戒》咩?
6、台风暴雨影响区的地质灾害
2.4.1 我国台风暴雨影响区地质灾害概况
我国登陆台风( 泛指热带气旋) 年均 8 ~9 次,是世界上登陆台风最多、灾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成灾强度大等特点。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易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统称为“地质灾害”) ,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台风登陆时,受到地形抬升作用,往往会使暴雨强度加大,更增大了在迎风坡山地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4.1.1 台风暴雨影响区的确定
根据 1960 ~2003 年我国热带气旋平均年降雨分布,我国登陆台风的主要降雨影响区域在东部。我国大的地貌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地带结构,将台风平均年降雨量大于10mm 的区域作为台风影响区( 图 2.7,图 2.8) 。此地带平均海拔在 1000m 以下,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总面积达 182 ×104km2。此区域即本节的研究区。
图 2.7 我国热带气旋年降雨分布( 1960 ~ 2003 年)(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 2.8 台风影响区及区内地质灾害分布
2.4.1.2 资料来源
本节使用的气象和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
1) 1 ∶ 25 万数字高程数据,来自国家测绘局。
2) 1 ∶ 50 万岩性数据与 1 ∶ 10 万土地利用数据的综合分析,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
3) 分月的植被覆盖度数据,来自国家气象中心。
4) 1990 ~ 2003 年 20h 逐日雨量观测数据,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5) 1990 ~ 2003 年台风影响区内 7985 个地质灾害事件数据来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4.1.3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在区域分布上与台风降雨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江西、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是台风降雨集中的地区,同样也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地质灾害密度相对高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的雁荡山和扩苍山区、福建南部和广东南部,以及江西、广东和湖南交界地区的南岭一带山区。随着台风降雨向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由台风造成的地质灾害也向内陆逐渐减少。
根据诱发地质灾害的降水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台风和非台风因素( 如前汛期降雨、梅雨期降雨等) 诱发的地质灾害事件。据 1990 ~2003 年登陆我国的台风降雨以及地质灾害事件资料,在研究区内,除上海外,其他省( 区、市) 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且长江以南诸省( 区、市) 明显多于北方地区( 图 2.9) 。地质灾害发生频次百分比最高的是江西省,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32%; 湖南也是地质灾害高发省,占到灾害总数的 14%; 然后由高到低依次是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湖北各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图 2.9 台风影响区内各省份地质灾害发生频数分布
就诱发原因来看,非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发生最多的前 3 个省仍然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分别占非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总数的 31% ,16% 和 13% 。与非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形成对比的是,一半以上的台风诱发地质灾害发生在浙江和福建,分别达到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总数的 26% 和 25% 。广东和湖南也是受台风影响严重的省份,各占台风诱发灾害总数的 15% 。在湖南,台风和非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比例相当,而在江西、广西、安徽和湖北,由于地处内地,主要受来自西部、北部和南部的降雨系统影响,由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相对较少。
2.4.1.4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台风诱发地质灾害从 5 月份开始出现( 图 2.10) ,并以 7,8,9 月份为多,这与台风发生季节相吻合。而由非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则从 3 月份就开始出现,5 月份华南前汛期降雨开始,随着降雨增多,地质灾害也开始增多,并在 6 月份达到高峰期,这时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非台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均达到各自峰值 36%和 42%。6 月下旬到 7 月江淮梅雨开始,主要雨带北抬到江淮、黄淮一带,由于这一区域平原区居多,尽管是雨季,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非台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已降到各自的次峰值,而台风地质灾害已显著增加。到了 8,9 月份的台风季节,台风诱发地质灾害也达到全年的峰值 35.6%和 35.4%。台风地质灾害的高发期较非台风地质灾害高发期滞后2 ~ 3个月。
图 2.10 台风影响区内逐月地质灾害发生频数分布
2.4.1.5 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与非台风地质灾害易发性条件分析
对比非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台风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围( 图 2.11,图 2.12) 。
图 2.11 高程影响对比分析
图 2.12 土地利用影响对比分析
如高程因子,台风地质灾害有超过10%发生在高差0~100m区间内,而非台风地质灾害只有不足7%发生在这个范围内,同时在大于350m高差以上,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明显大于非台风因素。在坡度和高程因子的统计中同样发现台风较非台风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围。对土地利用的统计发现,在台风过程中发生在林地背景下的地质灾害比例大于非台风过程,这可能和台风的强风作用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强风对树林的摇曳,容易使林木根系松动,从而导致入渗增加,加速斜坡失稳的进程;而强风对低矮灌木的影响明显减小。
计算表明,台风地质灾害信息量大于非台风地质灾害信息量的面积,即台风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于非台风地质灾害危险性。说明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研究区内诱发地质灾害的脆弱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条件下偏稳定的区域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向不稳定趋势发展。另一方面,深入内陆后这一特征逐渐消失,这与深入内陆后台风的影响逐渐减小有关。
2.4.2 台风暴雨与地质灾害
2005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受到9次台风(或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的影响,其中有8次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另外,在越南登陆的0516号台风“韦森特”,对海南省造成一定的影响(表2.1)。
2005年影响我国的9次台风(或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共造成7074.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14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937.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453.3×103hm2,绝收面积501.1×103hm2;倒塌房屋32.4万间,损坏房屋103.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799.9亿元。先后有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15个省(区、市)受灾,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海南等8个省(市)遭受两次以上台风袭击。
2005年的9次台风中,对我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情况最严重的台风依次为“麦莎”、“泰利”、“卡努”,造成人员死亡情况最严重的台风依次为“龙王”、“泰利”、“麦莎”。
表2.1 2005年影响我国大陆地区的台风
2004年“云娜”台风带来的过程降雨量达917mm,24h降雨量874.7mm,12h降雨量661.8mm,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在浙江省乐清市北部地区造成大面积山洪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2005年,受0513号台风“泰利”的影响,大别山东、南麓的局地过程降雨量达400~600mm,安徽省金寨、霍山、岳西和太湖四县相连的狭长地带发生群发型崩塌-滑坡-泥石流3096处,共造成41人死亡,倒房9467间,毁地80380亩。
2005年,0505号台风“海棠”、0509号台风“麦莎”、0513号台风“泰利”、0515号台风“卡努”等多次台风暴雨袭击,浙江省温州、丽水等区域群发型地质灾害严重。温州市文成县石垟乡过程雨量达400.8mm,灾前3h雨量175.1mm,引发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石门村和驮龙村分别死亡5人、11人,受伤多人。
2005年,遭受0505号台风“海棠”、0513号台风“泰利”等台风暴雨袭击,福建省霞浦县水门乡7月19日一日降雨量达832mm,过程降雨量1059mm。北部山区顺昌县杉木、毛竹等广泛分布的山坡地暴雨引发大面积滑坡泥石流。
2006年7月14日,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影响,湖南省郴州市11个县(市、区)发生山洪和地质灾害。福建省龙海市程溪镇和山村强降雨引起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6人受伤。7月14日,福建省漳浦县中西林场强降雨引起滑坡,造成10人死亡、1人受伤。
2006年7月25~27日,受第5号台风“格美”(Kaemi)外围影响,安徽省霍山县集中强降雨达221mm,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69处,倒塌房屋数百间,造成318省道一度中断。岳西县最大降雨量为267mm,引发了地质灾害36处,造成死亡2人、失踪1人、伤1人,倒塌房屋数百间。
2.4.3 基本认识
1)登陆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台风地质灾害集中出现在6~8月。台风影响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总面积达182×104km2,其中台风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和湖南四省。
2)选取高程、高差、坡度、岩性、断层密度和土地利用作为主要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分析评价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并进行危险性分区。分析结果显示,浙江中南部、江西南部、西部和东部以及广东北部和福建西部都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较高的区域,这与地质灾害历史事件的分布是一致的。
3)对比台风和非台风区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如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发现高程、高差和坡度对台风地质灾害较非台风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围。土地利用统计表明,台风过程中林地区域的地质灾害比例大于非台风过程。
4)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其影响区内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条件下偏稳定的区域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向不稳定的趋势转化,随着向内陆深入,这种趋势逐渐减弱。
7、挽近期构造活动
在上一章中,我们讨论了本管线工程所处的区域大地构造单元位置,主要研究的是燕山期造山运动及其以前各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构造发展演化的概况,它对管线工程地质灾害的成生和活动有一定影响。但是,新生代以来的挽近期构造活动对地质灾害的成生和活动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将着重讨论这个问题。
(一)挽近期中国大陆地块附近的板块活动
燕山运动奠定了中国大陆的基本构造格架,并结束了华北地块与华南地块间长期构造分异的“南北对峙”格局,但是一次更大的新的地质事件却在孕育中。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端的中国地块,其西南缘的印度次大陆板块和东缘的太平洋板块分别从SSW和NEE方向推移过来,它们在始新世晚期与中国地块相碰并向下俯冲。持续的构造活动导致青藏地块挤压隆起,激发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东部地块拉张陷落,形成裂谷和平原,这就使得挽近期以来,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处于“东西对峙”的局面。
古中国地块原被海洋所包围,古生代末期时中国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块碰撞,中亚—蒙古大洋关闭,激起华力西造山运动,导致了欧亚古陆的形成。由于中国大陆地块的刚性较差,而在其北面的西伯利亚地块巨大而坚硬,阻抗变形能力很强,就使得挟持于几大板块之间的中国大陆地块内部积聚了特别强大的构造应力,成为现代板内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对中国大陆地质灾害的成生起着主导的制约作用。
根据卫片解译、莫尔纳滑线场理论分析和地应力实测资料表明,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具明显的分带现象(图4-1)。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一带主要为潜在逆断型,最大主应力σ1总体呈近南北向,最小主应力σ3大致直立,形成一系列呈NWW—SEE走向的巨大弧形褶皱山系及逆断层带。青藏高原至今地壳仍不断隆起,厚达70km,成为世界上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块。东部的华北地块和东南沿海属张剪走滑型,最大主应力σ1水平分布,其方向由东北—华北—华南为NE向—近E—W向—NW向,呈现由内陆向沿海的放射状分布;最小主应力σ3也水平分布,且沿着向东凸出的弧形线呈有规则的环状分布,它往往呈拉应力状态,少数地区σ1近直立,为潜在正断型,如汾渭地堑。区内正断层和裂谷型断陷盆地、地堑发育,在地貌上丘陵、低山与平原、盆地往往相间分布,其方向为NE—NNE向。中国大陆的中部正好位于最大主应力迹线由近南北向近东西方向的转折部位,σ1的方向变化较大,地应力状态属潜在走滑型,以巨大的左旋活动断裂为特征,由南往北其走向由近S—N向,经NNW、NW向,而逐渐转为近E—W向甚至NEE向,形成为南北向活动构造带,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段之一。
图4-1 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状态
1.强烈挤压区;2.中等挤压区;3.张应力区;4.活动逆断层;5.活动走滑断层;6.断陷裂谷及活动正断层;7.板块作用方向
板块相互作用导致了我国大陆由西往东形成各不相同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和大地构造格架,它对我国不同地域地质灾害的成生起着主导的控制作用,首先控制了活动断裂和地震等内动力地质灾害。又由于板块作用制约了地形地貌和气候气象环境,因而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外动力山地地质灾害也起着控制作用。从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和致灾程度来看,中、西部地区要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二)板块活动对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使我国形成了西高东低台阶状地形格局,可明显地划分出3个阶梯。最高一级台阶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第二级台阶为青藏高原以北和以东的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海拔一般1000~2000m;第三级台阶以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海拔平原区200m以下,低山、丘陵区一般也不超过1000m。第二、第三级台阶间为呈北北东向高耸的山脉,如大兴安岭、太行山等。
第二台阶及其两侧的边缘转折地带,地面起伏较大,尤其边缘山地地面高差悬殊,谷坡陡峻,往往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或危险区。
青藏高原的崛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极大。在上新世时期,青藏地块海拔仅1000m左右,属湿热亚热带环境。但自早更新世以来青藏地块急剧隆起,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巨大山体上升到4000m以上,高空西南风环流被阻隔,高原气候向干寒发展,逐渐形成了西伯利亚高压。
青藏高原崛起后大气环流形势改变,中国大陆季候风盛行,气温和降水量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变化都极大。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南北温差很大;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多雨,降水集中,多灾害性暴雨天气。在西北和内蒙广大地域内,气候十分干燥,土地沙化严重,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频发。
(三)挽近期板块活动对管线工程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挽近期的板块活动导致我国地质、地形和气候环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对地质灾害成生和活动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主要体现了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现分析一下兰州—郑州—长沙成品管道工程经过地段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特点。
综合管线经过地段的地质、地形和气候环境,地质灾害的分布可明显地划出两个区段,即兰州—郑州段和郑州—长沙段。
1.兰州—郑州段
兰州—郑州段(含山西支干线)地处我国大地形地貌单元的第二台阶(含东缘的阶梯),总的特征是黄土广泛分布的高原、断陷盆地和丘陵低山。由西往东地形逐渐降低,由2400m以上降至200m左右。
最西的甘肃段地处受印度板块强烈推挤的青藏地块东北缘的祁连山褶皱带。现代构造应力属潜在走滑—逆断型,主压应力迹线由近南北向向近东北向转折部位,逆冲—走滑断裂较发育,主要代表性断裂为祁连山断裂带、六盘山断裂带和天水—宝鸡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多次,最强的地震是1920年海原8.5级巨震。这里是黄土高原的腹地,地形上处于我国大地形地貌单元的第二台阶,临近第一台阶青藏高原。因南有西秦岭高山阻挡,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且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气候干旱,年降水量350~500mm,而且降水不均匀,每年七八月的雨汛期强降雨,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黄土的湿陷和潜蚀灾害。此外,几次大地震导致的崩塌、滑坡遗迹至今仍历历在目,总地说地质灾害发育较严重。
陕西段和山西段地处华北地台汾渭新裂陷带中,南侧为秦岭褶皱系。该裂谷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之下俯冲而形成的,现代构造应力属潜在正断型和张剪走滑型,最大主应力铅直或近东西向,正断层较发育,主要代表性断裂为渭河断裂、岐山—乾县断裂、华山山前断裂、中条山北麓断裂、罗云山山前断裂、霍山—大阳断裂、太谷断裂和交城断裂等裂谷边界断裂,管线还穿越了裂谷内部众多的断裂。裂谷带内构造复杂,现代构造活动强烈,有典藉记载以来发生过7级以上强烈地震多次,最强的地震是1303年9月25日赵城、洪洞8级巨震和1556年2月2日华县8.25级巨震,裂谷带南段较北段地震强度大。这里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地形上处于我国大地形地貌单元的第二台阶。因南有秦岭阻挡,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50~600mm,且降水不均,多集中于夏秋季的雨汛期,常有强降雨,而诱发崩塌、滑坡灾害和黄土湿陷及潜蚀等灾害。在构造和抽水活动作用下,本段又是我国地裂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此外,在山西境内大量开采煤炭等矿产资源,采空塌陷又是一类突出的地质灾害。总的说,陕西段和山西段地质灾害类型多,灾情较严重。
河南豫西段在区域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与秦岭褶皱系交接过渡地段,其东侧为豫皖拗陷。很显然,在此区域构造背景下,管线地段构造条件较复杂,现代构造应力属张剪走滑型,代表性断裂为温塘断裂、新安—临汝断裂、封门口—五指岭断裂和老鸦陈断裂等,断裂现代活动相对较弱。历史上未发生过≥7级的地震。管线地段大部分为黄土所覆,其湿陷性较弱。地形上正好处于我国大地形地貌单元从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的过渡地带,以丘陵低山为特征,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600~650mm,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小型的黄土崩塌和滑坡以及湿陷和潜蚀;此外,还有采煤引起的地面塌陷等。总地说,河南段地质灾害发育相对较弱。
2.郑州—长沙段
郑州—长沙段地处我国大地形地貌单元的第三台阶,其总体特征是冲洪积土体广布,平原与丘陵低山并存,地势较低平。海拔高程平原:30~200m(北高南低),丘陵低山150~300m。总体上来说,现代构造活动不强烈,据实测和震源机制解,现代构造应力属潜在正断或张剪走滑型,由北往南主压应力迹线由近东西向转为SEE—NWW向。按区域构造特征和地质灾害成生的关系,可分为河南段、河南—湖北段和湖北—湖南段三段讨论。
河南段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挽近期地壳拉张陷落,为华北拗陷区的一部分,内部再由深断裂为界划分更次一级构造单元。与管线有关的代表性断裂有禹州—太康断裂、鲁山—漯河断裂和遂平—汝南断裂等,这些断裂皆呈近东西向和SE—NW向,与管线交切;历史上未曾发生过>6级的地震,应该说现代构造活动性是较弱的。本地段地表广布冲洪积粉土和粉质粘土,其中北段有黄土状土,淮河水系各河谷则砂砾类土发育。地势平坦开阔,为黄淮平原和淮河平原的一部分,海拔标高60~160m。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年均降水量650~1000mm。主要地质灾害为河岸和采砂坑崩塌,还有采空塌陷和膨胀土的胀缩变形灾害,一般规模较小,灾情不严重。
河南—湖北段为二省交界的大别山(丘陵低山)区,区域一级构造为秦岭—大别褶皱系,呈近东西向展布。与管线有关的代表性断裂有信阳—方集断裂、桐柏—青山口断裂,均与管线交切,断裂现代活动性不强,未曾有大于5级的地震发生。本地段基岩裸露,风化较强烈。地形起伏较大,海拔标高150~300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1200mm。地质灾害主要为小规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还有采矿、采砂坑的边坡滑塌灾害。
湖北—湖南段区域一级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与管线有关的代表性断裂主要有平坝断裂(襄樊—广济断裂的一支)、新市—宁乡断裂、湘乡—湘潭断裂和连云山—衡阳—零陵断裂,皆为正断性质。这些断裂现代活动性不强,历史上地震震级未超过5.5级。地形上为长江中游平原和江南丘陵低山,海拔标高平原区30~70m,丘陵低山区150~250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1200~1400mm。地质灾害有: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塌陷,小型滑坡、崩塌(包括岸崩和采石坑)、泥石流灾害,尚有膨胀土胀缩和软土沉陷灾害等。总地说,本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
8、兰州—郑州段
(一)黄土高原剥蚀丘陵
行政上归甘肃省管辖。管线长约431km(含定西支线和张家川—天水支线,长85km),海拔高程一般1500~2000m。依成因又可分为黄土梁峁区和河谷冲洪积平原区两种地貌类型。
黄土梁峁区地形波状起伏,梁峁间冲沟密布。通渭以东为深切黄土丘陵,以深沟长梁为主要特征,海拔高程1980m左右,沟谷切割深度50~100m。长梁两侧树枝状冲沟密集,梁顶蜿蜒但相对平坦,地质环境较好,是管线敷设的理想地段。通渭以西为中等切割黄土丘陵区,丘顶浑圆,沟谷呈宽浅的“U”形。黄土梁峁区地面以上更新统马兰黄土为主,下伏新近系软弱泥岩和砂质泥岩,沟谷中局部尚有华力西期花岗岩和加里东期石英闪长岩出露。
河谷冲洪积平原主要分布于通渭以西地段。这里有黄河干流及其支流宛川河、关川河南河和东河等,河谷宽阔,地势平坦,一、二级阶地发育,具二元结构。除臬兰山北坡切割强度较大外,其他地段切割较浅。西固城盆地、榆中盆地、宛川河河谷平原、关川河南河及东河河谷平原地势开阔平坦,是管线敷设的地貌条件最佳地段。此外,通渭以东的清水河河谷平原,也是管线敷设的最佳地段。
黄土丘陵区黄土介质岩性和结构的特性以及独特的地形地貌景观,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最为集中发育的地段;此外,黄土湿陷和潜蚀灾害也应予以关注。
(二)关山—陇山侵蚀构造中低山
位于甘肃、陕西二省接壤地段,为六盘山南延部分。管线长约36km,海拔高程1300~2400m。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处于二省交界处(长约12km),为中山区,由加里东期石英闪长岩和元古宇变质岩等坚硬基岩组成,有薄层黄土覆盖。海拔1900~2400m,最高峰老爷岭海拔2427m。山势陡峭,切割强烈,深达50~100m,沟谷多呈“V”形。在陕西境内长约16km地段为低山区,由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和白垩系碎屑岩组成,基岩裸露。海拔1300~1700m,切割深20~50m,山体呈锥丘状,沟谷多呈“V”形。
此段管线地质环境条件较好,仅有少量小型崩滑体,但由于基岩裸露,管沟施工开挖较困难。
(三)汾渭裂陷盆地
行政上归陕西、山西二省管辖。管线长约993km,其中陕西段长460km,山西段长约533km (包括干线、支干线和各支线),海拔高程300~1400m。陕西段300~900m,由西往东逐渐降低,地势较平坦,山西段300~1400m,总趋势是由北往南逐渐降低,地势较平坦,在跨越盆周基岩山地时,局部地段山高坡陡。本地形地貌单元是我国东部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大陆裂谷带,又称“桑汾渭裂谷带”或“汾渭地堑”,裂谷带平面上呈“S”形,由一系列串珠状断陷盆地组成,在本工程管线地段就有千陇盆地、关中盆地、芮城盆地、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和太原盆地等,它们呈右行斜列展布。盆地内新生界沉积物巨厚,南部盆地内沉积物厚度更比北部盆地厚,如关中盆地厚达8500m。本地形地貌单元内水系较发育,管线经过地段主要河流有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渭河、泾河、千河、漆水河、石川河、汾河、涑水河、浍河、北涧河、潇河等,在各盆地内冲积平原发育。
按成因类型,可将本段地形地貌再细分为剥蚀中低山、黄土台塬(台地)、冲洪积倾斜平原、冲积平原等。剥蚀中低山分布于山西支干线的中条山西端、临汾西边山、霍山、太原东山等地,基岩裸露,岩性较复杂。黄土台塬(台地)分布较广,陕西段的千阳柳家塬—崔家头村和扶风—泾河间,山西段运城盆地北峨嵋台地、中条山南、永济西南、闻喜—侯马、灵石静升—介休—祁县、太原北东部等,台面平坦、沟谷不甚发育,而其边缘冲沟发育,崩塌、滑坡活跃。它是管线途经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冲洪积倾斜平原在陕西段分布在凤翔、扶风、岐山的北部,华县、华阴南部,山西段的中条山山前、吕梁山山前以及介休—平遥—祁县一带,由边山向前缘微倾,有时形成带状分布的洪积扇裾,扇面波状起伏,由砂卵石和细粒土形成。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渭河和汾河两岸,阶地和河漫滩发育,由粉质粘土、粉土和砂、砂砾石组成,地面平坦开阔。冲洪积和冲积平原也是管线所经主要的地貌类型。
(四)豫西侵蚀—剥蚀丘陵低山
行政上归河南省管辖。管线长约357km(含支线长度16.5km),海拔高程100~900m,起伏变化较大,最高处位于陕县观音堂西,最低处位于偃师境内的伊洛河河谷,总趋势是西高东低。按成因本地形地貌单元还可再划分出基岩侵蚀—剥蚀低山丘陵、黄土剥蚀丘陵、黄土台塬和河谷冲积平原等类型。
基岩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分布于陕县张茅—观音堂和义马—铁门一带,地面高程前者600~900m,后者500~700m,为豫西的最高地段。由元古宇、古生界和中生界砂页岩和灰岩组成,一般以浑圆状山体为主,山坡较缓,沟谷中多被残坡积物覆盖。地质灾害较弱发育,但局部地段因采煤导致的采空地面塌陷突出。
黄土剥蚀丘陵是豫西段最主要的地形地貌类型,分布于豫陕边界—张茅、观音堂—义马、铁门—洛阳和巩义—郑州等4个地段。豫陕边界—张茅段海拔500~750m,地面由上更新统马兰黄土组成,地貌形态为黄土塬及其前缘的梁峁,冲沟切深50~150m,位于三门峡盆地东部的东凡塬,有古近系和新近系泥岩及砂砾岩出露,小型崩塌、滑坡较发育。观音堂—义马段海拔500~600m,地面由中更新统离石黄土组成,侵蚀切割相对较弱,有少量小型崩塌。新安—洛阳段海拔250~400m,地面由中更新统离石黄土组成,下伏新近系红色泥岩,沟谷内多为上更新统黄土。冲沟发育,多呈“V”形。巩义—郑州段海拔200~420m,地面由上更新统马兰黄土组成,局部有三叠系砂页岩出露。冲沟发育,多呈“V”形,沟深30~50m,黄土柱等微地貌发育,冲沟内崩塌、滑坡较多。
黄土台塬分布于洛阳—伊洛河地段内,为邙山岭顶,海拔一般200~250m,管线长约40km,地形平坦开阔,冲沟不发育,地面为黄土所覆。塬边与伊洛河过渡的斜坡地段冲沟较发育,且有三叠系基岩被切割出露。
河谷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伊洛河两岸,海拔112.7~116m,地表岩性为粉质粘土、粉土、粉砂、砂砾等,组成阶地和河漫滩,地形平缓,宽10km。伊洛河是本地形地貌单元内最大的河流,为黄河一级支流,年径流量较大。除此,西部灵宝—三门峡地段还有多条短促的河流,河谷阶地较窄。
9、太子扶摇闯九天银河是什么电视剧?
那部电视剧叫《玉帝传奇》
凡间。霍山县境,玉兄化作一块陨石自天而降,撞在霍山上!顿时天崩地裂,泥石流滚滚而下,百姓落难,怨气冲天!天神正要详察,玉兄已经隐姓埋名藏匿,不见踪影。玉帝(玉兄逃走,由玉弟继任)的儿子扶摇长大,桀骜不驯,捅破天河,酿下大祸!玉帝按天规,把儿子抽去仙筋仙骨,贬下凡间。王母不忍,违反天规,把一滴仙露撒在扶摇太子背上,留下一条善根。逃到凡间的玉兄隐匿于巨石中修炼。为了复出,适逢虎精正在作孽,见彩球所包裹的婴儿怪异掠回山洞。姜寅认出是天庭玉帝之子,大喜曰:天助我也!
10、岩土类型和性质
岩土体是地质灾害的载体,地质灾害一般都是通过岩土体的变形破坏而表现出来的,是地质灾害成生的物质基础。
受地壳运动的控制,“兰—郑—长”工程地段分布有不同年代、成因、物质成份和结构的岩土体,类型复杂多样,工程地质性质各异,它们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和活动起着主导作用。岩土体分布出露的特点是:山区、丘陵以岩体为主,而高原、盆地、平原则以土体为主;管线经过地段绝大多数是土体。下面分别就岩体和土体讨论其分布、类型、性质及对地质灾害成生的制约。
(一)岩体
岩体在管线工程地段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段的关山—陇山,山西段的中条山、霍山和太原东山,河南段的大交口镇—观音堂、义马—新安和大别山等地段,湖北、湖南段的大别山和江南丘陵地等地段,总长约300km,约占管线全长的10%。
参考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规定,先将岩体按坚硬程度分大类,再由岩石的成因类型、岩性和工程性质,将本管道工程沿线的岩体划分为4类7种(表4-1)。现作简要讨论。
1.坚硬岩类
按成因类型划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3种亚岩类。
岩浆岩类管线地段分布于祁连山褶皱带、秦岭—大别山褶皱带和扬子地台。分别有加里东期、华力西期、燕山期侵位的,其中祁连山褶皱带三期皆有,岩性为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秦岭—大别山褶皱带为燕山期花岗岩;扬子地台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一般呈岩基和岩株状产出,整体块状构造,致密坚硬,物理力学性质均质,各向同性。应该说其工程性质优良,但在亚热带环境中化学风化强烈。地质灾害一般不甚发育,以小型崩塌为主。
变质岩类在管线地段的祁连山褶皱带、华北地台、秦岭—大别山褶皱带有分布。祁连山褶皱带主要出露于关山—陇山地段,为中元古界陇山群和前震旦系,主要岩性为大理岩、黑云母片麻岩、混合岩、结晶片岩。华北地台出露于山西支干线的中条山、霍山、太原东山,为太古界涑水群和太岳山群,岩性为混合岩化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磁铁石英岩、黑云变粒岩、角闪变粒岩等,岩性复杂,风化较强。秦岭—大别山褶皱带出露于大悟一带,为中上元古界红安群含磷的变粒岩、大理岩和石英片岩夹片麻岩,抗风化能力较弱。由于受片麻理、片理及节理的影响,使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呈明显的各向异性和不均一性。地质灾害不甚发育,一般以小型崩滑为主。
表4-1 岩体类型汇总表
沉积岩类在丘陵、山区分布较广,在各大构造单元中皆有,其地质年代自中元古界至中生界早期几乎皆有,岩性复杂多样,主要有:中元古界熊耳群和汝阳群的安山玢岩、玄武岩、石英砂岩,新元古界洛峪群三教堂组的石英砂岩(以上均在河南境内);上元古界长城系、震旦系的石英砂岩、白云岩、硅质岩、冰碛砾岩等;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的中厚、厚层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泥盆系的砂岩和碳酸盐岩,石炭、二叠系的中厚、厚层状灰岩和中生界三叠系碳酸盐岩等(上古生界及中生界皆为扬子地台)。按岩性大类可划分为火山喷出沉积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三大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层理构造发育且较厚,抗风化能力较强,但碳酸盐岩具溶蚀性,岩溶较发育,工程地质性质具各向异性。上述这几类岩性分布地段地质灾害一般不甚发育,有小型崩滑和岩溶塌陷(覆盖型岩溶地段)等地质灾害。
2.较硬岩
按成因类型可划分为变质岩和沉积岩两大亚类。
变质岩类分布于祁连山褶皱带、秦岭—大别山褶皱带和扬子地台中,岩性主要是较软弱片岩和千枚岩、板岩。在祁连山褶皱带的管线地段,新元古界长城系变质细砂岩、千枚岩;秦岭—大别山褶皱带信阳群、商城群的云母石英片岩、绿色片岩、绢云石英片岩、浅变质凝灰质砂岩等:扬子地台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和新元古界板溪群的板岩、千枚岩、变质凝灰岩、变质砂岩等。上述各类岩体的共同特点是:片理、千枚理、板理等结构面发育,地面风化较强烈,残坡积层厚度往往较大。岩体具明显的各向异性,力学强度相对较弱。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地质灾害较发育。
沉积岩类分布于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中,华北地台岩性主要是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粘土岩、铝土岩页岩、泥质粉砂岩、含煤层;扬子地台主要是泥盆系粉细砂岩、粘土岩、页岩、泥灰岩。它们层理发育、薄层状为主,遇水易软化、崩解,风化也较强烈。由上述岩体组成的丘陵山区,地质灾害较发育,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采煤引起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在山西、河南境内较突出)。
3.软弱岩
这大类岩体主要是沉积岩类,较广泛分布于各大地构造单元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陆相盆地中,地质年代为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由于固结压密程度低,岩体孔隙率高,强度小,变形大。岩性主要是河湖相的砂砾岩、砂岩和泥岩,夹淡水泥灰岩,含石膏、芒硝。岩石一般干单轴抗压强度小于30MPa,而新近系岩石成岩性更差,接近于土体,干单轴抗压强度不足于5MPa,属极软岩。这类岩石遇水易软化崩解,抗风化能力亦低。但这类岩体出露地段地形起伏小,地质灾害不发育,主要有膨胀性岩体的轻度胀缩变形灾害,还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4.软硬相间岩
这大类岩体主要也是沉积岩类,较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的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中,一般是两种强度和刚性差异较大的岩性相互成层或间夹;古生界常见的是灰岩与页岩互层,砂岩与泥页岩互层,中生界常见的是砂岩与泥页岩互层。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层间错动和脱开,而在地下水等作用下更会泥化而形成泥化夹层,层面间强度降低而成为典型的软弱结构面。所以这类地层组合可以称之为“易滑地层组合”,较易产生滑坡。此外,软硬相间岩层差异风化显著,“上硬下软”组合的条件下,软岩易形成岩龛,崩塌也较普遍。
(二)土体
土体在管线地段广泛分布,约占全长的90%。按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和风积土等;按粒度成份,可划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对一些具有特殊成份和结构、工程性质也特殊的土,则可单独划分为特殊土,本管线工程的特殊土有黄土类土、膨胀土、盐渍土和淤泥质土等。这里我们也参考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规定,将土体划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特殊土5大类(表4-2)。以下分别就一般土和特殊土作简要讨论。
1.一般土体
一般土体包括各种成因类型的碎石土、砂类土、粉土和粘性土。
(1)碎石土:
碎石土指的是土中粒径d>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根据规定,碎石土可再划分为砾质土、卵(碎)石土和漂(块)石土,它们的粒径分别>2mm、20mm或200mm的质量,超过总质量50%。一般冲积成因的碎石土分选性和滚圆度较好,位于河床和河流阶地二元结构的下部,而其他成因的则较差。本工程各段情况是:甘肃段砾卵石占45%~70%,粒径一般 20~80mm,呈次圆—次棱角状,一般分布于冲洪和平原表层之下。陕西段分布于渭河及其各支流以及山前洪积扇。河流冲积成因者在河漫滩和河床地段,在渭河干流厚度可达20~40m,结构较均一;而洪积扇区则为大小混杂的砂卵石为主。山西段主要分布于汾河、龙凤河和潇河等山间河谷地段,以砂卵砾石为主,磨圆较好,级配良好。河南段主要分布在伊洛河、沙颍河等诸河流河谷区,以砂砾卵石为主。湖北—湖南段碎石土多分布于低山丘陵斜坡地带,多为残坡积成因,碎石成分随母岩而变化。一般碎石土较疏松,孔隙比大,渗透性强,地基承载力高。
表4-2 土体类型汇总表
(2)砂类土:
砂类土指的是土中粒径d>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d>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根据颗粒级配还可划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一般是冲洪积成因的。此类土在本工程的情况是:甘肃段分布于洪积平原表层土之下,主要由粉细砂、中细砂组成,松散—中密状态。陕西段分布于渭河及支流的漫滩、一级阶地和古河道中,以中细砂和粉细砂为主,常含少量砾石,除河漫滩地段外,砂层均埋藏于细粒土之下,厚度不均一,多呈透镜体状,孔隙度大,渗透性强,中粗砂是良好的地基持力层,而饱水粉细砂则易产生震动液化。山西段分布于黄河、汾河及其较大支流的河床、河漫滩和阶地,一般为砂砾石混合,厚度较大。也有在山前倾斜平原区前缘的洪积砂砾石,与细粒土组成多层结构。河南段分布除了与碎石土相同外,在沙颍河以南淮河平原各河流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前缘地带,表层之下为中细砂,稍密—中密状态,厚度不稳定。砂类土一般级配较好,渗透性较强,一般是良好的地基持力层,但在地震烈度≥Ⅶ区需关注饱和粉细砂的震动液化问题。
(3)粉土和粘性土:
粉土和粘性土也可称之为“细粒土”,前者是土中粒径d>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ⅠP≤10的土;而后者则ⅠP>10的土。这两类土大量广泛分布于郑州—长沙段洪冲积平原和丘陵地段。具各种成因类型。一般洪冲积成因的土体较密实,孔隙比小,含水量相对较少,透水性弱,强度高,地基承载力高。而丘陵地带的残坡积成因者往往与碎石土混杂,土体孔隙性大,透水性相对较强,在久雨或强降雨时,易产生坡积层崩滑。
2.特殊土
(1)黄土类土:
黄土类土是第四纪时期特殊的大陆松散沉积物,它在世界各地分布广而性质特殊。这类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面积达60万km2以上,以北纬34°~45°之间最为发育,这些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区的外围东部地区,具有大陆性干旱少雨气候的特点。黄土类土从早更新世(Q1)开始堆积,经历了整个第四纪,直至现今还未结束。按地层时代及其基本特征,黄土类土可分为3类:老黄土、新黄土和新近堆积黄土(表4-3)。老黄土是Q1、Q2时期堆积的,分别称“午城黄土”和“离石黄土”,一般无湿陷性;新黄土一般是Q3时期堆积的,称“马兰黄土”,也有Q4早期的,具湿陷性,分布面积最广(约占60%);新近堆积黄土一般是Q4晚期堆积的,湿陷性不一。各地黄土类土总厚度不一,陕甘黄土高原地区最厚,可达100~200m,河谷地区一般只有数米至30m左右,且主要是新黄土。黄土类土的成因一直是争论的热点问题,但普遍的看法是,风积成因是主要的,也有冲积、洪积、坡积、冰水堆积等成因类型。颗粒成份以粉粒为主,富含碳酸钙,具大孔性,垂直节理发育,具湿陷性等特征者,称 “典型黄土”,而有些特征不明显者则称“黄土状土”。下面讨论一下本管线工程黄土类土的特性。
本管线工程的黄土类土分布于兰州—郑州段(含山西支干线)。不同地段黄土类土的粒度成份和结构有所不同,所以其物理力学指标和工程地质性质也有明显差异。下面我们以Q3典型的湿陷性黄土为代表作分析。
首先是黄土的颗粒组成,将兰州、西安、太原、洛阳四地作比较(表4-4)。可以看出它们的差异,总趋势是:由西北往东南砂粒和粉粒含量愈来愈小,而粘粒含量则愈来愈大,而粉粒所占比例最大是一致的。所以有人将西部黄土称之为“砂黄土”,而东部为“粘黄土”。 黄土的颗粒组成对其湿陷性有一定影响,即砂粒含量愈多,湿陷性愈强,而粘性愈多则湿陷性愈弱。
表4-3 不同年代黄土的特征
表4-4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单位:%
各地湿陷性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列于表4-5中。
由西往东的总趋势是:土体的密度和天然含水率愈来愈大,液限和塑性指数也愈来愈大,孔隙比愈来愈小;而三项力学性质指标变化规律则不明显。而且可看出,陇西和陇东地区指标相近似,关中地区与汾河流域也比较接近,而豫西地区与前面的4个地区则又有明显差异。上述规律很重要,因为它与黄土的湿陷性相关的,即自西往东湿陷性逐渐变弱。
管线地段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系数(δs),经大量统计后汇总于表4-6中。从表中可看出,湿陷系数陇西地区最大,陇东地区次之,关中地区汾河流域再次之,而豫西则最小;而且高阶地的湿陷系数要大于低阶地。按有关规定,δs>0.015时,该黄土为湿陷性土;δs为0.015~0.03时湿陷性轻微,δs为0.03~0.07时湿陷性中等;δs>0.07时,湿陷性强烈。所以说,陇西和陇东地区黄土具中等—强烈湿陷性,关中地区和汾河流域黄土具中等湿陷性,而豫西地区黄土为轻微—中等湿陷性。
表4-5 各地湿陷性黄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表4-6各地黄土湿陷系数(δs)统计表
湿陷性对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成生和活动关系密切,地基的湿陷变形破坏本身就是黄土地区特殊的地质灾害。此外由于黄土结构疏松,以及大孔性和垂直节理发育,潜蚀地质灾害也很普遍。由于黄土的湿陷和潜蚀特性,还可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2)膨胀土:
具有明显遇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土称膨胀土。这类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山前丘陵、垅岗和二、三级阶地上,大多数是晚更新世及以前的残坡积、冲洪积和湖积物。从外表看,膨胀土一般呈红、黄、褐、灰白等不同颜色,具斑状结构,常含有铁锰质或钙质结核。土体常有网状开裂,有腊状光泽的挤压面,类似劈理。土层表面常出现各种纵横交错的裂隙或龟裂现象,这与失水土体强烈收缩有关。膨胀土的胀缩特性,主要是土中含有较多的粘粒,一般粘粒含量高达35%以上,而且这些粘粒大部分为亲水性很强的蒙脱石和伊利石等粘土矿物,膨胀收缩能力较强。天然状态下,膨胀土一般致密坚硬,天然含水率较小,所以土体常处于硬塑或坚硬状态,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在浸水膨胀后,强度明显降低,压缩性增大。膨胀土的这种胀缩特性,对工程建设会带来危害。按我国有关规定,凡自由膨胀率δef大于40%者,即可定名为膨胀土,40%≤δef<65%为弱膨胀土,65%≤f<90%为中等膨胀土,δef≥90%为强膨胀土。
本管线工程的膨胀土主要分布于湖北境内的黄陂县周港、应城支线和五里桥—贺胜桥—横沟桥一带:在河南境内的平顶山、周口西、郾城—驻马店的沙汝河平原和确山—信阳北的低山丘陵也有零星分布。
湖北境内的膨胀土主要分布于高程30~45m的垅岗和岗间坳沟地带,自然地形坡度平缓。土体时代为更新世,颜色呈棕黄、褐黄、棕红色,土体平均自由膨胀率:周港一带下更新统82%(最大99%),应城支线中更新统62%(最大109%),五里桥—贺胜桥一横沟桥一带上更新统44%(最大72%)。土体胀缩性危害主要导致当地居民低层建筑墙体拉裂破坏,斜坡和水渠边坡坍滑。
河南境内的膨胀土分布于淮河平原边缘的平顶山东和确山—信阳北的低山丘陵,以及沙汝河平原之间的周口和郾城—驻马店地段。土体时代为中、晚更新世,颜色呈棕黄、灰绿、棕红色,干燥时呈硬塑状态,裂隙发育,含铁锰质和钙质结核,平均自由膨胀率43.5%。平顶山以膨胀破坏为主,而信阳多以收缩破坏为主,多发生在干旱季节。
(3)盐渍土:
土中易溶盐含量大于0.5%的土称为盐渍土。由于它发育于地表土层中,与道路、低层建筑等有关,主要是土的腐蚀作用以及盐胀和溶陷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危害。盐渍土按地理分布可分为滨海盐渍土、冲积平原盐渍土和内陆盐渍土等类型。我国盐渍土主要分布在北方诸省区。盐渍土的形成及其所含盐的成分和数量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和矿化度、土壤性质和人类活动有关;它的厚度并不大,一般分布于地表以下1.5~4m范围内,且由地面至深部含盐量逐渐减少。盐渍土的形成一般是由于地下水埋深过浅(甚至出露地面),蒸发强烈而盐分在地表的聚积所致。
盐渍土的性质与所含盐分和含盐量有关。土中的盐类主要是氯盐、硫酸盐和碳酸盐三类,因此盐渍土也相应地划分为氯盐渍土、硫酸盐渍土和碳酸盐渍土(表4-7)。盐渍土中所含盐分及其数量对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影响很大。由于土成分的改变,影响了土的结构,从而影响了塑性、透水性、膨胀性、压缩性、击实性等性质。
表4-7 盐渍土的分类
本管线工程的盐渍土主要分布于甘肃段通渭以西、陕西段华县—华阴地段和山西段的永济市东北伍姓湖区(K48~K54)及清徐张花营村—榆次西荣(K451~K464)地段。
甘肃段通渭以西地段河谷平原一级阶地潜水位埋深很浅,经测定,土壤中平均含盐量3.4%,最大可达8%~15%,属硫酸—氯型中—超盐渍土。
陕西段华县—华阴地段的盐渍土是由于黄河三门峡水库淤积和回水,引起潜水位壅高,使渭河南岸赤水河至方山河一级阶地中部成为浸没区,而导致土壤盐渍化。但近年来当地大量开采地下水,潜水位埋深增大,盐渍化已几近消失。
山西段永济伍姓湖区地势低洼(比周边低5~8m),表层土由粉质粘土和粉土组成,潜水位埋深0~3m,土中含盐量1.06%~1.18%,类型为硫酸—氯型,属中盐渍土。清除张花营村—榆次西地段地势较周边略低,表层土为粉土,潜水位埋深0.2~3m,土中含盐量0.44%~1.12%,类型为氯—硫酸盐型,属弱—中盐渍土。硫酸盐结晶膨胀以及腐蚀作用,对管道将有一定危害。
(4)淤泥质土:
淤泥质土是指在水流缓慢甚或静水环境中沉积,有微生物参与作用的条件下,含较多有机质,而疏松软弱的粘性土,它是近代在滨海、湖泊、沼泽、河弯、废河道等地区沉积的未经固结的一种特殊土。从外观看,这类土常呈灰、灰蓝、灰绿和灰黑等颜色,污染手指并有臭味。土中含有大量亲水性强的粘土矿物(蒙脱石和伊利石占多数),有机质含量较多(一般含量 5%~15%),天然孔隙比大于1,天然含水率大于液限。其结构形式常为蜂窝状或棉絮状,疏松多孔,压缩性很强,地基承载力很低。我国淤泥质土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沿海沉积的,另一类是内陆和山区湖沼盆地沉积的。前者分布稳定而厚度大,后者常零星分布且厚度小。
本管线工程的淤泥质土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段。管道经过长江等13条大中型河流的冲湖积平原低洼地段,有较大范围的淤泥质软土分布,有机质含量大于1.5%,岩性为淤泥、淤泥质粘土和淤泥质粉土,呈软塑—流塑状,天然含水率多大于35%,最高达133%,孔隙比1~2.02,最高达3.12,压缩系数一般大于0.5MPa-1,最高可达3.68MPa-1,凝聚力一般9.8~29.4k Pa,内摩擦角6°~15°,地基承载力,天然状态下一般为25~55k Pa,常导致建筑物过量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很显然,这类土体对管沟开挖影响较大,常导致沟坡坍塌挤出而不易成形。此外,对场站地基稳定性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