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洪水源源不断,一点都没有消去的趋势。黄河河床较高,河道淤积,流水不畅,中途有很多高山阻断了洪水向下奔腾。在治水的过程中,人力物力不断损伤。在古代,中原地带洪水经常泛滥,淹没了庄稼和人们的房屋,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大禹为了治水,新婚几天之后就踏上了远去的路程,历尽心血,经历了13年才完成了治水大业。
一、黄河淤积,流水不畅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发现黄河河道淤积,流水非常不畅,这对于疏通水道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他在龙门山考察的时候,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的洪水。黄河河道淤积,阻断了洪水向下流去的道路。于是大禹开始疏通河道,拓宽峡口,一点一点疏通,开凿山口,让洪水更快通过。他在高处凿通,在低处疏导,根据河水的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水的顺序,慢慢扩展到其他地方。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人力物力不断地损伤,人们面临着很大的考验。比如,在集中治水的过程中,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工具。人们的损失也很大,有的人被山上落下的石头砸伤了,有的人上山摔死了,有的人被洪水卷走了。但是这些人毫不动摇,坚持奋战在洪水中,大禹天天泡在洪水中,指甲也脱落了,腿也被泡烂了,但是他仍然在坚持。
经过了漫长的13年,大禹终于完成了他治水的大业。而这件事情也为他后续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从此,大禹治水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故事。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有着艰苦奋斗,因势利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坚持,有强大的毅力,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他将集体利益置在最高处,有着坚定的大禹治水精神。
读者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
2、毕节有哪些乡镇
截至2019年8月毕节市辖七星关区、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纳雍县、织金县、黔西县、金沙县、大方县、百里杜鹃管委会、金海湖新区7个县,105个镇,101个乡(其中75个民族乡)。
1、截至2014年6月七星关区乡镇有:
24个镇:对坡镇、小吉场镇、杨家湾镇、大银镇、田坝桥镇、龙场营镇、撒拉溪镇、林口镇、水箐镇、青场镇、清水铺镇、田坝镇、朱昌镇、亮岩镇、燕子口镇、鸭池镇、层台镇、何官屯镇、长春堡镇、海子街镇、八寨镇、生机镇、普宜镇、放珠镇。
2个乡:大河乡、野角乡。
6个民族乡:田坎彝族乡、团结彝族苗族乡、阴底彝族苗族白族乡、千溪彝族苗族白族乡、阿市苗族彝族乡、大屯彝族乡。
2、截至2019年8月8日赫章县乡镇有:
10个镇:妈姑镇、财神镇、六曲河镇、野马川镇、德卓镇、平山镇、哲庄镇、古基镇、朱明镇、罗州镇。
3个乡:达依乡、安乐溪乡、威奢乡。
12个民族乡镇:水塘堡彝族苗族乡、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乡、雉街彝族苗族乡、珠市彝族乡、双坪彝族苗族乡、铁匠苗族乡、辅处彝族苗族乡、可乐彝族苗族乡、河镇彝族苗族乡、结构彝族苗族乡、古达苗族彝族乡。
3、截至2019年8月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乡镇有:
30个镇:草海镇、么站镇、金钟镇、炉山镇、龙场镇、黑石头镇、哲觉镇、观风海镇、牛棚镇、迤那镇、中水镇、龙街镇、雪山镇、羊街镇、小海镇、盐仓镇、东风镇;
二塘镇、猴场镇、金斗镇、岔河镇、麻乍镇、海拉镇、哈喇河镇、秀水镇、斗古镇、玉龙镇、黑土河镇、兔街镇、双龙镇。
4个乡:石门乡、云贵乡、板底乡、大街乡。
1个民族乡:新发布依族乡。
4、截至2019年8月纳雍县乡镇有:
13个镇:鬃岭镇、阳长镇、维新镇、龙场镇、乐治镇、百兴镇、张家湾镇、玉龙坝镇、曙光镇、水东镇、沙包镇、寨乐镇、勺窝镇。
10个民族乡:新房彝族苗族乡、厍东关彝族苗族白族乡、董地苗族彝族乡、化作苗族彝族乡、姑开苗族彝族乡、羊场苗族彝族乡、锅圈岩苗族彝族乡、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左鶂嘎彝族苗族乡、猪场苗族彝族乡。
5、截至2019年8月织金县乡镇有:
16个镇:猫场镇、龙场镇、牛场镇、马场镇、珠藏镇、熊家场镇、桂果镇、化起镇、以那镇、阿弓镇、中寨镇、板桥镇、白泥镇、少普镇、黑土镇、三塘镇。
3个乡:实兴乡、纳雍乡、上坪寨乡。
7个民族乡:自强苗族乡、太平苗族彝族乡、官寨苗族乡、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乡、鸡场苗族彝族布依族乡、金龙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后寨苗族乡。
6、截至2014年黔西县乡镇有:
15个镇:金碧镇、雨朵镇、大关镇、谷里镇、素朴镇、中坪镇、重新镇、林泉镇、金兰镇、甘棠镇、洪水镇、锦星镇、钟山镇、协和镇、观音洞镇
10个民族乡:五里布依族苗族乡、绿化白族彝族乡、新仁苗族乡、铁石苗族彝族乡、太来彝族苗族乡、永燊彝族苗族乡、中建苗族彝族乡、花溪彝族苗族乡、定新彝族苗族乡、红林彝族苗族乡
备注:黔西县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仁和彝族苗族乡、红林彝族苗族乡石笋村岩脚村已由百里杜鹃管委会托管。
7、截至2019年8月金沙县乡镇有:
14个镇:柳塘镇、沙土镇、岚头镇、安底镇、禹谟镇、清池镇、源村镇、平坝镇、木孔镇、长坝镇、茶园镇、后山镇、高坪镇、化觉镇。
1个乡:桂花乡。
6个民族乡:石场苗族彝族乡、太平彝族苗族乡、马路彝族苗族乡、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大田彝族苗族布依族乡。
8、截至2019年8月大方县乡镇有:
10个镇:猫场镇、马场镇、羊场镇、黄泥塘镇、六龙镇、达溪镇、瓢井镇、长石镇、对江镇、双山镇;
7个乡:东关乡、绿塘乡、小屯乡、文阁乡、果瓦乡、大水乡、雨冲乡
19个民族乡:鼎新彝族苗族乡、牛场苗族彝族乡、理化苗族彝族乡、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安乐彝族仡佬族乡、核桃彝族白族乡、八堡彝族苗族乡、兴隆苗族乡、大山苗族彝族乡、黄泥彝族苗族满族乡;
沙厂彝族乡、百纳彝族乡、三元彝族苗族白族乡、竹园彝族苗族乡、响水白族彝族仡佬族乡、普底彝族苗族白族乡、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百纳彝族乡、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
备注:其中归化街道、双山镇、文阁乡、竹园彝族苗族乡、响水白族彝族仡佬族乡由金海湖区代管;鹏程街道、大水乡、普底彝族苗族白族乡、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百纳彝族乡、黄泥彝族苗族满族乡、沙厂彝族乡由百里杜鹃代管。
(2)洪水源村扩展资料:
毕节,贵州省下辖地级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贵州金三角之一。
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锁钥,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长江珠江之屏障,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历史文化灿烂、资源富集、神奇秀美、三省通衢、红星闪耀的地方。
毕节,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国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新能源、新型建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服务外包和呼叫中心等多种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
毕节,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地区区域性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珠三角连接西南地区、长三角连接东盟地区的重要通道。
毕节,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已探明矿产60多种,磷矿储量名列全国前茅,煤炭远景储量居于长江以南之冠,铁矿、铜矿、铅矿、稀土矿储量处在贵州第一;
生物资源多样,动植物资源2800多种,有全国、全省如马铃薯之乡、白蒜之乡等众多“地理标志”;水能资源丰富,河湖水系纵横交错,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0条。
毕节是古夜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发祥地。
毕节风光景色旖旎,被誉为“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 毕节气候清凉宜人,是避暑旅游城市观测点。
毕节是三省红都,长江以南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厚重历史文化,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
参考资料:
网络-毕节
网络-七星关区
网络-赫章县
网络-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网络-纳雍县
网络-织金县
网络-黔西县
网络-金沙县
网络-大方县
3、吉林省敦化市江源洪水近期情况
江源镇3300户受灾2257户,受灾人口7016人,占总人口的58%。洪水造成通村大桥倒塌14座,大多数电力、通信、公益基础设施损坏。民房倒塌161间,危房537间,大牲畜失踪和死亡583头。不包括农户家庭用品损失,全镇直接经济损失达10389万元。 灾害面前,江源镇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真谛。在洪水泛滥前夕,他们积极转移人口1447人,解救因交通中断被困群众553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江源镇在抗洪抢险的战斗中,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壮歌。 为了组织群众安全撤离,镇党委政府连夜派出机关干部和村干部深入村屯,挨家挨户组织动员,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做工作劝其撤离。对不能行走的病残老人,立即组织人将老人抬走。由于措施得力,经过细心的劝说工作,1447人全部撤离并转移到安全地带,无一人伤亡,创造了一个奇迹。 住在安全地带的农民,主动承担起安置转移群众的任务,为群众做了可口的饭菜。相关部门紧急购置了大量面包、火腿肠、矿泉水等物品发放到转移安置群众手中。江源镇小牡丹村的斐怀良说:“我们感谢政府,多亏政府第一时间把我们转移出来,保证了我们的生命安全。” 面对百年一遇的险情,江源人经受住了考验;面对百年一遇的险情,江源人经受了锻炼;面对百年一遇的险情,江源镇党委和政府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4、浦源村的具体介绍
浦源村位于悠悠鲤鱼溪的下游。源于紫云山麓鲤鱼溪,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就在这长里许、宽丈余的有限水域中神奇地遨游着上万尾五颜六色的鲤鱼,“闻人声而来,见人景而聚”,竟相觅食,彩鳞翻飞,仿佛在娓娓诉说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远在河南开封的朝奉大夫郑尚公举家走至吴厝底(今鲤鱼溪下游右侧约半里),开荒种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并在这里筑小坝放养鲤鱼。到了郑尚会的第三代,又迁往现在的浦源村,并奠定了浦源村的雏形,从此,世代便在这块周宁最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有趣的是,下游的鲤鱼也游了上来,好像很通人情。
或许是人鱼同乐的独特人文景观,明、清两代地方政府均有明文保护溪中鲤鱼。村民也将鲤鱼视为知己,绝不许有丝毫的破坏。村人不仅保护了溪中的鲤鱼,遇外乡人卖自养的鲤鱼,会出钱买下到“放生池”放生。甚至,到外乡也不食鲤鱼。
如今鲤鱼溪中漫游着七八千尾鲤鱼。鲤鱼摇摆着淡红的尾鳍,优雅地在清波中穿行。如遇山洪,溪水猛涨,湍急的洪水向下游奔去,大小鲤鱼就纷纷咬住溪边蒲草,那种誓不离开的决心让观者动容。
浦源村的村中修有鲤鱼冢,把老死的鱼安葬在其中,鲤鱼冢建在溪畔两株古柏之下,隆起的土丘埋葬八百年来数以万计的鲤鱼。
浦源村不但以神奇锦鲤闻名遐迩,且民风古朴,老人的服饰至今仍保留着清末式样的蓝色长褂。村景幽雅的浦源村中名胜古迹颇多,这些古迹被保护得如同溪中的鲤鱼一样完好,极具观赏和艺术价值。
5、什么是村内常表
兰阴山 在城区西南,海拔140米,因古时盛产兰茝而得名。兰阴山因横截江流,又名横山。登山远眺,南向田畴坦荡,云树烟村;北顾丘陵起伏,远接天际,俯视则三江襟带。西侧有兰阴寺,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寺前有摩崖石刻“兰阴深处”四字,署“正德十四年桂月十五日御题”。“兰阴春馥”为兰溪八景之一。其前有新建工人休养院。东麓有灵源积庆侯庙,土名横山殿。正德《兰溪县志》即在此庙左楼编纂。民国16年,中国共产党兰溪县委曾在殿内举办青年、妇女干部训练班。 大云山 属金华山余脉,峙于城东,因列于旧学宫之前,亦名挂榜山。山光青翠,林木蓊茏,现辟为云山公园。其西有东峰亭,始建于唐贞元十七年(801),屡毁,1982年重建新亭,为登临胜地。山麓原有二佛刹,一名圣寿教寺,一名藏经院。圣寿教寺始建于梁大同年间,初名招贤寺。唐改林隐寺,宋改今名。清咸丰十一年(1861)燹毁,同治间重建,规模甚大。现为兰溪第二中学校址,藏经院已废。山巅原建有能仁塔,并有能仁塔院,抗战时为驻军所拆,寺院亦不存。1995年1月,县人民政府已重建。 中洲公园 在城西兰江中,四周环水。东西宽900米,南北长1800米,面积800亩。宋时为西市,县尉柳叙筑柳氏大园于此,有《大园八咏》诗。明代河道变迁,湮为沙洲,俗名中洲背。“中洲渔火”为兰溪八景之一。因常为洪水淹没,民国期间荒凉不堪,偶有建筑,亦系草棚。1975年兰江大桥建成,有支桥通此。1978年辟为公园,广栽花木,建有亭阁、花圃、假山、鱼池、曲桥、游廊、餐厅、茶室、旱冰场、儿童乐园及兰花少女塑像等。烟柳迷离,波光掩映,悦人心目。 郭偲寺 在双牌乡。山有石室与郭偲寺,相传为唐丞相郭偲炼丹处。 柱竿山 在黄店乡。平地拔起,壮如天柱。刻有金履祥题“第一山”三字。 石莲洞 又名莲花洞,在灵洞乡十二曲山。明进士赵崇善雇工疏凿。潘之琮《游山记》云: “洞山窄而中敞,可容千人,上平如砥,石乳数百,垂垂而下。” 解石山 在石渠乡穆澄源(俗名小桃源)。其西源山表一巨石,高二丈余,有锯迹,故名。明诗人方太古隐居于此。源内,有怪石高数丈,广亦如之,其形如龟,浮架水口,称龟石。又有玉声潭,深十余丈,瀑布倾泻,其声如玉相击。 灵羊岛 原名雁屿洲,一名外圩洲。位于市区北一公里兰江江心,面积950亩。相传东晋名仙黄初平曾在此牧羊,筑有牧羊台。南端有成片的沙滩与草地,“平沙落雁”为兰溪八景之一。洲内修竹成片,曲径通幽,花香鸟语,环境清雅,洲东黄湓村与外圩洲隔江相望,据考证为黄初平故里,村内尚有二仙井一口,传为黄初平兄弟所凿。现建有大仙宫。 将军岩 位于市北15公里官塘乡境内。又名狮岩,明末称将军岩。因北界建德市,前临兰江,后依峻岭,山岩雄峙,地势险要,有“兰江锁匙”之称。又因山岩凸于江心,横水雄立,形同狮子,得名狮岩。宋邑人唐元章抗元于此。明有裴谢二将军设寨,后败死,里人钦其忠义,立庙祭祀。故改名将军岩。清乾隆间勒石记其事。辛亥革命志士秋瑾女侠也亲临观览。山巅建有狮岩寺,有楼、宫、堂、阁、殿、房、厅等建筑。厅前有罗汉松一株,高15米,胸径3.4米,传为千年古松,实属罕见。今将军岩已列入当地风景名胜区之一,上岩石级整修一新,游人不绝。 尖坞山 位于芝堰乡与建德交界处,海拔近千米,山势雄奇秀出,有飞流急湍,奇峰怪石,山上相传有葛洪炼丹遗址。山下为芝堰水库,碧波千顷,为一避暑旅游胜地。 溪里源 位于马涧镇金华山,由源上溯可至金兰交界处的最高峰大盘山。溪里源林幽美,溪水曲折沿山奔流而下,环境幽雅,有廊桥,石刻坐佛等古迹。 下盘山 位于马涧镇,山峰高峻,山上有小天池,岩穴等胜景。 肇峰山 又名售峰山、寿峰山、石峰山,海拔957.3米。在市东北下陈乡与建德市交界处,与大盘山南北对峙,是本市东北部最高山,山峦层叠,峻拔云霄。据传:山上有龙潭,旧时岁旱祷焉。今办有新宅林场在此。 黄大尖 海拔545米,大兰江镇东3公里处,巍然高耸,郁然苍秀,两旁峰峦峙列环拱如排衙如张翅,有俯视一切气象,旧有兰溪主山之称。其下有泉,左曰高迅泉,右曰石门泉。现辟为石门槛森林公园。 六洞山、洞源村 六洞山,古称灵洞山、六洞灵山,又名洞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