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防治泥石流的措施

防治泥石流的措施

发布时间:2021-07-11 07:31:32

1、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泥内石流的防治措容施有:
1、修建房屋时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道太近,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

2、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
3、提前建设预防泥石流的工程设施,如护坡、挡墙等工程。
4、修建水库、水塘和引水、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调蓄、引导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与发展的水动力条件。

5、在雨季到来之前,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6、保护生态环境,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应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措施有哪些?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且多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山区,工程治理困难、成本高。防治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应贯彻躲避和综合治理相结合、长远的措施和短期的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对策。
(一)长远应对措施为防治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应科学地开发山区和建设山区,保护山区林业。
(1)合理地进行震区工程建设。震区工程建设,如修建铁路、公路、桥梁、工厂、矿山、水库、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绝不能建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在设计上尽可能少对边坡进行开挖或不开挖。矿山必须进行科学开采,在开采中要有排水措施。矿渣、废土堆放在少水、低洼的开阔地区,严禁盲目乱开、采乱和乱堆废矿渣,以防止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应贯彻乔木林和灌木林相结合、草被与植树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精心管理,各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分区、乡、村包干,保证植树造林的进行。当前尤应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消灭病虫害、防止森林火灾等工作。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因雨量较多,湿润的滑坡和泥石流地区,只要加强管理就能自然恢复。在雨量较少、气候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的滑坡和泥石流区,草被自然恢复时间较长,应选择合适的草种进行培育。在裸露地区和干旱地区,造林难以成功,往往要先恢复草被,以草护苗。
(3)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重要建筑避开潜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区。在进行城镇规划建设、学校、医院、车站、机场、影剧院等大量容纳人群建筑,交通主干线建设之前,都应该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和地震安全性评价,采取有效措施加固建筑或者治理潜在滑坡、泥石流。最好是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区范围。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要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做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二)地震中期预报后应对措施中期预报的地震危险区内应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制定防治规划,对一些重要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1)进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性调查,制定防治规划。应对预报区进行一次普遍的地质调查,圈定滑坡、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危险区段,并对未来发震时滑坡、泥石流的规模、大小进行预测。对重点的、可能的滑坡、泥石流进行系统的测量,制定防治和震后应急救灾的规划。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工程治理。中期预报后,应根据滑坡调查的情况,对重要建筑如水库堤坝、人口密集的村镇、交通干线及枢纽等附近的具有滑坡、泥石流潜在危险性的区段进行工程治理。
1.地震滑坡灾害的工程治理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分为减滑工程和抗滑工程两类。减滑工程的目的在于改变滑坡的地形、土质、地下水等状态,就是改变其自然条件,从而使滑坡运动停止或缓和;抗滑工程则在于利用抗滑的工程建筑来阻挡全部或部分滑坡,减轻或免于地震滑坡灾害。其主要滑坡的工程治理措施有:(1)排除地表水。雨水、泉水、池沼、水库、渠道的渗透,可使滑坡激化,所以必须防止水的渗透。
(2)防渗处理。就是对边坡的坡顶及坡面进行被覆处理。在透水性强的地段,应对已发生的裂缝,用黏土或水泥浆填充,并用薄膜覆盖;在透水性弱的地段,对重要部位也应采取防渗处理。
(3)水沟排水工程。水沟排水工程是把滑坡区内的雨水迅速地汇集,排除到滑坡区外的方法。水沟排水有集水沟和排水沟两类方法。集水沟是以沟渠为主,横贯斜坡,汇集雨水和地表水;排水沟为将汇集的水排出滑坡区。排水沟应采用较陡的坡度,保证排水要求,每20~30米设计一个连接点,在松软的地层中采用固定排水管线;排水沟的末端要置墙。
(4)排除地下水。按地下水埋藏深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地表以下3米的浅层地下水,可采用暗沟和明沟结合排水。暗沟也分集水暗沟和排水暗沟。一般每20~30米设计一个集水池或检查井。对于3米以下地下水,釆用钻孔排水。3~5米的地下水采用水平钻孔排水,5米以下的地下水采用斜孔排水。孔径一般采用06毫米的钻头为宜。可同时布设2~3层钻孔,不仅排除深层水,也可以排除浅层水。地下水从其他区域沿着含水层或其他通道大量流入滑坡区时,应在滑坡区外设置地下水截水墙,将流入滑坡区的地下水予以截断,并用钻孔诱导排出地表。这种方法选择位置要适当,否则会导致滑坡的加剧。
(5)削方减重法。主要用于小型滑坡。在掌握滑坡的规模、滑坡面的分布及地震时可能滑动的情况后,削去滑坡后部的土体,前沿填土夯实。
(6)抗滑桩。在滑坡前沿用钻头垂直地穿过滑动面,再插入钢管或工字钢,桩基应打入滑面以下1/3;也可以用直径1.5~2.0米的竖井来代替钻孔,井中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充填。抗滑桩既有抗滑阻挡作用,又有铆固增加预应力的作用。
(7)挡墙滑坡。前沿挖开后,以网架方式建筑钢筋混凝土墙作为滑坡前沿反压填土的支挡工程,以稳定单个滑坡体,同时对上部斜坡的滑动块体也起到稳定作用。
(8)河流建筑物。由于河流的侵蚀,河床下切,河岸遭受冲刷,损害坡体的稳定,往往在地震时易发生滑坡。可采用防护堤护岸,加固河床或用导流工程防止河流对河岸的冲刷,保护岸坡的稳定。
2.地震泥石流灾害的工程治理治理泥石流是一项十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策。对于无法躲避、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注意从上到下(从源头区—径流区—堆积区)综合治理,要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势利导地进行总体设计,诸项措施配套进行。主要的泥石流工程治理措施有:(1)蓄水、引水工程。一般在水体补给区修建调洪水库、引水渠和截流水沟等。调洪水库的设计标准要比灌溉水库的标准高,适当考虑提高设计烈度,以防地震时水库溃决,形成特大的泥石流和水灾。引水渠可按一般水渠工程设计。截流水沟的设计同滑坡的截流水沟,在施工中保证质量,严防漏水。
(2)拦挡工程。包括拦沙坝、谷坊、挡土墙和护坡,按一般土建工程建筑设计施工。
(3)排导工程。包括排导沟、渡槽、急流槽、导流堤、顺水坝等,多数建在流通区和堆积区。
(4)停淤工程。包括停淤场和拦淤库。一般建在下游开阔平坦的河床段或平坦低洼的堆积扇上。通常与导流堤、拦淤堤和溢流堰共同组成。导流堤和拦淤堤的设计与排导沟、导流堰的设计大体相同;溢流堰的设计与拦沙坝及溢流口的设计相似,但应注意溢流堰的位置选择与两侧拦淤堤(或沟岸)的衔接。
(5)改土工程。包括改田改土和轮耕等。一般泥石流的沟坡上不宜造梯田,尤其在崩塌地区,当做出地震预报之后绝对禁止耕作。梯田、道埂需要用块石加固,沟渠洼地里修梯田时,要留有足够宽度和深度的排水沟。
(三)地震临震预报后应对措施(1)进行滑坡动态监测。短临预报期间,应对村、镇以及要害建筑物附近的滑坡进行监测。可用形变方法,如水平形变网,垂直、水平位仪,倾斜仪,电阻应变片等进行滑坡和滑坡体上建筑物的变形观测。选择滑坡体上钻孔、泉、民用井等进行地下水水温、水位、水化学成分动态观测,以掌握滑坡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预报滑坡和泥石流活动情况。
(2)实施滑坡和泥石流紧急工程措施。短临预报期内,应对重要建筑物附近的潜在滑坡、泥石流采取紧急工程措施。可以改变滑坡体的外形,采用后部挖方削减、前部填土夯实的方法,加强滑坡的稳定性,减少滑动的危险性。用引导工程改变滑坡、泥石流原来的滑向和流向,使其不能成害;在滑体内和松散固体物质中,要加宽各种排水沟和钻孔,尽量把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出滑坡区和泥石流形成区。要对一些特殊地区或特殊泥石流抓紧进行整治,用水泥浆通过浅钻和浅井进行加压灌注,用电渗等方法固结松散物质;用化学凝固剂胶结矿渣,以防止矿渣液化泥石流。
(3)对危险区内的群众进行疏散。对危险区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权衡投资效益,确定采用工程措施还是采取搬迁。对于不能用工程整治或工程整治经济效益很低的危险滑坡、泥石流,应对居住和建立在滑坡体上和滑坡堆积区、泥石流堆积区、淤塞区、流经区的居民、工厂、矿山进行搬迁疏散。搬迁应由当地政府统一组织安排。
(四)地震时逃生方法(1)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到安全地段。
(2)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随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3)泥石流的躲避。泥石流的流速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陡,泥石流的比降就越大,它的流速越快。一般流速每秒钟5~6米,最快的达每秒钟15米。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立即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安全地带逃跑。在泥石流通过区两岸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五)地震后应对措施(1)人员救护。在滑坡体上,由于滑动,房屋倒塌,可造成人员伤亡。在泥石流通过区,两岸和边缘区由于冲击物的推移,房屋倒塌。在泥石流的流经区或堆积区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下部被摧毁,但上部可能保存,这些房屋内的人员尚可成活,应组织人员搜寻这些毁坏的建筑物,救护人员。有时地震泥石流往往多处同时爆发,山头被包围,成为孤岛,且其常有幸存者,应及时进行救护。必要时,应空投食品、衣物、药品等,或使用直升机救人。
(2)清除堆积物。首先清除交通要道上的堆积物,恢复交通。其次,清理工厂、矿山的重要机器设备。
(3)防治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为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震后应进行紧急调查,确定近期危险区和震后雨季危险区,根据情况,实施紧急工程、搬迁等措施,把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4)重建家园的选址。应总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教训,科学地选择重建家园的地址,要避开沟谷两岸以及滑坡体、泥石流流通区,选择开阔、较高的平地或在完整的基岩上建房。

3、滑坡 泥石流防御措施

防御滑坡的主要措施——
1、排水:应设置排水沟以防止地面水浸入滑坡地段,必要时尚应采取防渗措施。在地下水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应根据地质条件,设置地下排水工程;
2、支挡:根据滑坡推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可选用重力式抗滑挡墙、阻滑桩及其他抗滑结构。抗滑挡墙的基底及阻滑桩的桩端应埋置于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土(岩)层中。必要时,应验算墙顶以上的土(岩)体从墙顶滑出的可能性;
3、卸载:在保证卸载区上方及两侧岩土稳定的情况下,可在滑体主动区卸载,但不得在滑体被动区卸载;
4、反压:在滑体的阻滑区段增加竖向荷载以提高滑体的阻滑安全系数。
防御泥石流的主要措施——
1、选择良好的居住地,建造抗灾度高的房子;
2、做一些预防泥石流的工程设施,例如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排泄沟、导流堤、急流槽、渡槽、拦砂坝、储淤场、截流工程等;
3、植树造林,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还林,固结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发生几率与规模。

4、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综合治理措施很多,一般归纳为两大类,即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此外还有预警预报措施和临时避险措施。

1.泥石流治理的工程措施

泥石流治理的工程措施主要有治水工程、治泥工程、排导工程、拦蓄工程和农田治水工程及消极防御工程(表5-18)。

表5-18 泥石流治理的工程措施一览

(1)治水工程

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充足的地表水参与,并常与暴雨洪水相伴生,治水工程的目的是分散地表水、降低水动力,从而达到防止泥石流发生的目的。在泥石流形成区的上游,选择适宜的地点建造水库、水塘或其他形式的蓄水池以调节洪水,削减流经泥石流形成区的洪峰流量,常和排导工程联合使用。

(2)治泥工程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治泥工程主要是在泥石流形成区采取稳固边坡、降低泥石流沟纵坡等措施,防止崩塌、滑坡、危岩、水土流失为泥石流提供松散固体物质,控制泥石流的形成。

为了制止滑坡、崩塌的发生,需要修建拦挡土石的护坡工程。这类工程主要有拦渣坝、谷坊工程。

拦渣坝的作用主要是拦渣滞流、固定沟槽。在一条沟内修建多座低坝,称为“谷坊坝群”,其作用是拦挡泥石流固体物质、淤缓沟床纵坡、加大沟宽、减小流速,从而减少洪峰和固体物质下泄量;同时利用坝前的淤积物,既可防止沟床继续下切,保护岸坡不再发生侧蚀,最终对泥石流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

拦渣坝(图5-5)、谷坊(图5-6)的类型很多。按建筑材料分,有砌块石坝、干砌块石坝、混凝土坝、土坝、钢筋石笼坝、钢索坝、木质坝、木石混合坝、竹石笼坝、砖砌坝等。从结构上分,有直线型重力坝、曲线型拱坝及格栅坝等。

图5-5 拦渣坝

图5-6 谷坊

(3)排导工程

为避免泥石流冲蚀危害,在泥石流通过区常采用导流排放措施,让泥石流从无害区通过。该工程主要有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和渡槽等,有时也采用明洞和隧道。

(4)拦蓄工程

拦泥库、停淤场是指在较平缓的堆积扇上或较宽阔的沟内,修筑拦截建筑物,形成人工泥石流落淤场。其作用是在一定期限内,让泥石流物质在指定地段内淤积,从而减少泥石流固体物质下泄量,避免泥石流的淤埋灾害。

(5)消极防御工程

前述工程措施都是积极主动地整治泥石流灾害。消极防御工程则是采取避让策略,在泥石流沟上方修建桥梁或平台跨越泥石流(图5-7);在泥石流下方修建隧道穿越泥石流以及地面公路绕过泥石流。

图5-7 跨越泥石流沟

上述防治工程除单独修建外,还可根据需要联合使用。最常见的有拦渣坝与急流槽相结合,导流堤、拦渣坝和急流槽相结合。

2.泥石流治理的生物措施

泥石流治理的生物措施主要是指保护与营造森林、灌丛和草本植被,采用先进的农牧业技术以及科学的山区土地资源开发措施等。生物措施既可减少水土流失、削减地表径流和松散固体物质补给量,又可恢复流域生态平衡,增加生物资源产量和产值。因此,生物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治理泥石流的根本性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包括林业工程、农业工程和牧业工程(表5-19)。

表5-19 泥石流治理的生物措施一览

(1)林业工程措施

在泥石流频发区营造森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床防冲林和护堤固滩林等,既可削减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量,又可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如在泥石流形成区和流通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可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率,调节地表径流,增强土层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和崩塌的发生,从而控制或减少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水体补给量。

(2)农业工程措施

农业工程措施有农业耕作措施和农田基本建设措施两类。农业耕作措施包括沿等高线耕作、立体种植和免耕种植等,其主要作用在于减缓坡耕地的侵蚀作用,提高耕地的保水保土效能。农田基本建设措施指对山区农田引排水渠和交通道路网的合理布局和全面规划。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防治泥石流灾害的需要。

(3)牧业工程措施

牧业工程措施包括适度放牧、改良牧草、改放牧为圈养、分区轮牧等。采取科学合理的牧业措施,既可缓解发展畜牧业与缺少草料的矛盾,间接地减轻泥石流源地过度放牧的压力,又有利于草地恢复和灌木林的营造,防止草场退化,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削弱泥石流的发育条件。

(4)泥石流的综合整治

根据泥石流的危害及性质,采取多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防止或减少泥石流灾害是泥石流综合治理的目标。

就一般情况来说,大面积的泥石流形成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局部的泥石流源地和流通沟段宜采用工程措施。但两者各有优缺点,对许多流域或地段,需先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然后再进行生物防治。

成昆铁路线上的黑沙河泥石流,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该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多、冰冻期短,造林育草恢复植被条件优越。在这些条件下,经过全面规划、分期施工,在上游修建水库,下游修筑拦渣坝、停淤场和导流堤等工程,在流域内造林育草、合理放牧。治理后的黑沙河泥石流已由黏性变为稀性,泥石流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全流域的松散土石体已渐趋稳定。由于拦挡工程的修建,每年排出山口的固体物质已减少到原来的1/4;顺水坝和导流堤将黑沙河洪流或泥石流全部归槽下泄至安宁河,流域下游的村镇、农田和铁路运营得到了有效保护(吴积善等,1993)。

3.泥石流的预报预警措施

我国对泥石流地质灾害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1988年初,在云南东川蒋家沟设置了第一个半自动化泥石流观测研究站,这个站由7个观测系统组成,能够进行暴雨泥石流的预报。

目前,泥石流预测预报采用的途径是:在泥石流沟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取得有关泥石流形成动态参数或调查潜在泥石流沟有关资料;加强水文、气象预报工作;建立有记录泥石流沟流域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及整治措施等技术资料档案;据地质和地形地貌环境、松散固体物质分析,圈划未来泥石流危险区、潜在区;建立泥石流防灾警报系统。

4.泥石流的临时避险措施

尽管有完善的泥石流综合防御系统,然而百密还有一疏,泥石流灾害还会发生,因此必须有临时避险措施。

(1)选择正确的避险方向

泥石流发生时,处在泥石流区的人们,应迅速向泥石流沟的横向(两侧)逃离,切不可顺泥石流沟向上游或下游跑动。

(2)上游人要通知下游人

处于泥石流上游的人员,应立即通知下游可能波及的乡村、城镇和工矿单位做好撤离工作,在泥石流的流径区和堆积区的群众听到泥石流的声响或泥石流危险警报时,应立即往主河道两岸高山区的安全地带逃离。注意:在泥石流流通区两岸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应跑到一定的高度才安全。

(3)注意保护生命线工程

密切注意泥石流的发展动态,对可能毁坏或引起次生灾害的生命线工程进行保护。

(4)政府部门应立即组织危险区群众撤离和抢险救灾。根据危险性、经济等权衡效益分析,确定采用工程措施还是搬迁,当危险性大时,应立即组织泥石流堆积区、淤塞区、流通区的居民、工厂、矿山等搬迁疏散。

(5)制定应急措施和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

泥石流抢险救灾指挥部对泥石流沟沿线实行管理,酌情限制和指挥过往车辆、行人通行,维护灾害现场社会秩序。

(6)准确预报预警:在泥石流活动频繁的地区,建立泥石流动态监测站(网),随时掌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特别是在雨季应增派巡逻队昼夜值班,遇险情时应及时发出警报。

除上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硬”措施外,要达到有效防治泥石流灾害的目的,还必须采取某些“软”措施。“软”措施包括技术管理、行政管理和资源管理等措施。技术管理包括治理中和治理后的技术管理,如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产结构等。行政管理包括行政命令和立法,以确保各类综合治理措施,尤其生物工程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充分发挥作用。资源管理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利用资源,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脱贫致富与提高防治能力相结合,从而达到发展经济和控制灾害的双重目的。

小结

本章重点内容是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分类、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危害等级划分、泥石流特征值的确定和泥石流的勘查评价要点。

复习思考题

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2.简述泥石流类型的划分。

3.概述泥石流的特征。

4.泥石流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泥石流勘查有哪些基本规定?

6.泥石流勘查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勘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如何确定泥石流特征值?

8.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9.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10.防治泥石流灾害的生物措施有哪些?

11.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分级是什么?

12.泥石流灾度等级分级是什么?

13.泥石流潜在危害性分级是什么?

14.如何划分泥石流危害区?

15.单沟泥石流易发程度如何划分?

16.泥石流的综合致灾能力如何分级?

17.泥石流堆积扇与冲洪积扇的区别是什么?

18.如何鉴别泥石流沟的发展阶段?

5、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综合治理措施甚多,概括百起来可分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大类,见表3-1。相应的治理工程有度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知、引渡工程,停淤工程,改土护坡工程等。泥石流道的治理工程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内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防治标准高、见效快的情况。

表3-1 泥石流防治措施一容览表

续表

6、泥石流有哪些防治措施

与防治泥石流的措施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