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为减少陕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

为减少陕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

发布时间:2020-08-13 23:59:17

1、从历史上什么时候黄河流域开始变干旱

每年的春灌期,都是黄河流域的用水高峰期,根据全国水文气象干旱监测显示,近期黄河上游部分地区出现大旱,中下游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对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黄河属于资源性缺水河流,缺水形势十分严峻。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年均耗用黄河河川径流量已达307亿立方米(其中流域外106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程度高达70%。近2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已从580亿立方米减到535亿立方米。据有关分析,2030水平年流域中等枯水年份河道外缺水量为137.5亿立方米,连续枯水段缺水量达160.8亿立方米,特枯水年份缺水量达191.9亿立方米。
近年来,黄河流域干旱常有发生,重旱、极旱往往是连季干旱或连年干旱造成的。如:关中地区重旱发生频率为14.6%,基本上三年一次较大旱灾,个别年份甚至出现极旱;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中旱、重旱发生频率达80%左右,极旱也时有发生。干旱较严重的地区是陕北和晋西北地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重大旱灾。
黄河流域比较严重的是连季干旱,主要是冬春连旱。如:2008年冬至2009年春黄河流域发生干旱灾害,部分省(区)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部分地区达50年一遇,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5省干旱面积一度达1.13亿亩,几乎占全国受旱面积的70%,因干旱造成部分省(区)近9000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9万多平方千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亿元。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旱灾严重影响了流域农业生产,威胁着黄河流域和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全河多年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流域内人均水量59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立方米,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千克/立方米,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气候特征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山脉众多,东西高差悬殊,各区地貌差异也很大。又由于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带,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流域内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显著,气候要素的年、季变化大,流域气候有以下主要特征。[4]
一、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
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l倍左右。[4]
黄河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以北地区和东经103°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4]
二、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
黄河流域地区季节差别大,上游青海省久治县以上的河源地区为"全年皆冬";久治至兰州区间及渭河中上游地区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兰州至龙门区间为"冬长(六七个月)、夏短(一二个月)";流域其余地区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4]
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总的来看,随地形三级阶梯,自西向东由冷变暖,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梯度。年平均气温为-4℃左右的最低中心处于河源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域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河源区的黄河沿站,曾有过-53.0°c的记录(1978年1月2日)。年平均气温为12-14℃的高值区则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流域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出现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的伊川站,其值达44.2C(1966年6月20日)。[4]
黄河流域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总趋势是北纬370以北地区在31~37℃之间,北纬370以南地区大多在21~31℃之间。[4]
黄河流域气温的日较差也比较大,尤其中上游的高纬度地区,全年各季气温的日较差为13~16.5℃,均处于国内的高值区或次高值区。[4]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650毫米之间,中上游南部和下游地区多于650毫米。尤其受地形影响较大的南界秦岭山脉北坡,其降水量一般可达700~1000毫米,而深居内陆的西北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其降水量却不足150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南北降雨量之比大于5,这是我国其他河流所不及的。[4]
流域冬干春旱,夏秋多雨,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盛夏7~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总量的四成以上。流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十分悬殊,年降水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约为1.7~7.5,变差系数Cv变化在0.15~0.4之间。[4]
四、湿度小、蒸发大
黄河中上游是国内湿度偏小的地区,例如吴堡以上地区,平均水汽压不足8百帕,相对湿度在60%以下。特别是上游宁夏、内蒙古境内和龙羊峡以上地区,年平均水汽压不足6百帕;兰州至石嘴山区间的相对湿度小于50%。[4]
黄河流域蒸发能力很强,年蒸发量达1100毫米。上游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国内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最大年蒸发量可超过2500毫米。[4]
五、冰雹多,沙暴、扬沙多
冰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据统计,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和内蒙古境内全年冰雹日数多超过2天,其中东经1000以西的广大地区多于5天,特别是玛曲以上和大通河上游地区多达15~25天,成为黄河流域冰雹最多的区域,也是国内的冰雹集中区。[4]
沙暴和扬沙主要由大风所引起,并且与当地(或附近)的地质条件及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据统计,流域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及陕北地区,由于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均在30天以上,区域内又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全年沙暴日数大多在10天以上,扬沙日数超过20天;有些年份沙暴最多可达30~50天,扬沙日数超过50天。此外,在汾河上游和小浪底以下沿黄的河南省境内,还各有一个年沙暴或扬沙日数超过20天的区域,后者主要与黄河较大范围沙滩地的存在有关。[4]
六、无霜期短
黄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从西向东逐步开始,并且同纬度的山区早于平原、河谷和沙漠。如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而黄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流域其余地区在9月份。流域终霜日迟早的分布特点与初霜日正好相反,黄河下游平原地区较早,平均在3月下旬,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则晚至8月上、中旬,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4]
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无霜期较短,即使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其无霜日也只有200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区平均不足20天,可以说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4]

2、旱灾发生后,采取什么措施减轻旱情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抄措施有效预防干旱或者减轻旱灾的损失:①退耕还林,涵养水源,大规模绿化造林,减少水土袭流失。②兴修水利,合理灌溉。③掌握气候规律,抓住有利时机,蓄水防旱。④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以增加水库蓄水百和缓解旱情。⑤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塑料大棚与地膜覆盖、滴灌技术, 显著提高水分的生产效率。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度,改进生产技术,选育和种植耐旱品种,深耕覆盖,在易旱区推行旱作农业。⑦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问如:刷牙洗脸时应用口杯、脸盆接水,切勿不间答断的放水;洗完衣服的水不要倒掉,可用于冲厕所。

3、与秦岭淮河以北比我国西北地区旱灾次数少的原因?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农业规模大,需要水资源数量很多。但是这些地方降水不足,旱灾比较严重。
我国西北地区虽然气候干旱,但是这里人口少,生产规模小,对专水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小,干旱成灾次数属少。

4、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出自101教育PPT课件里。

5、陕北地区干旱年灌溉保证率是多少

农业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就是农作物高产与高水分利用效率相结合的节水型农业。节水农业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水分(包括降水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量的80%左右,其中90%的种植业用水都需经过土壤水的转化而被植物吸收利用。如何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高效利用的综合农艺措施,已成为当前农业用水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下面介绍节水农业中调节干旱的几项措施: 一、减少不必要的降水流失,保住天上水。 丘陵山区要大力加强工程措施和耕作技术措施建设,工程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平梯田,沟坝,水窖等。耕作技术措施有水平沟种植、垄沟种植、蓄水聚肥种植等。通过深耕或深松,耕深15-20厘米,打破犁底坚硬土层,降低了土壤容量,增加了孔隙度,从而增加了降雨的入渗速度和土体的蓄水容量。少耕免耕对减少风蚀、水蚀、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起到良好作用。免耕可使降水流失量减少,土壤流失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 二、选择避旱和适应土壤干旱的措施,巧用土壤水。 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特点,选耐旱优良品种。通过一些耕作措施,减缓干旱时期的旱情如延长蹲苗时间以错过旱情期;在限水灌溉条件下,磷肥集中深施效果最好。有地表水源的地区,限额灌溉,以水防旱。 三、防止不必要的蒸发,减少消耗,多用土壤水。 防止不必要的水分蒸发可采取覆盖、应用抗旱保水剂等措施。(1)覆盖。有麦糠覆盖、生物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留高茬覆盖、沙石覆盖等几种方式 ,保墒增温效果好。生产实践证明,麦田采用麦糠覆盖蓄水量提高20-44.6毫米,比对照增产23.2%。覆盖栽培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聚水、保墒、增温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其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抑蒸减耗,节水抗旱,促进早熟和增产等作用。(2)利用抗旱保水剂,延长土壤水分持续供应。抗旱保水剂可直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旱作大田上,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平均可高出5 个百分点以上,在灌溉地上,可明显可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延缓灌水时间,减少灌水1—2次。 四、提高土壤现有水分的利用效率,用好土壤水。 土壤深层贮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在作物生育期降水不足时,可通过毛管运动或根系的吸收调节水分的供应。采用轮作平衡调水,推广良种,间作套种,铺膜提高地温增加水分的有效性,增加施肥量,合理利用N、P配合,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提高土壤水的利用,增施P、K肥,“以肥调水,以水调肥”充分利用深层水。

6、发生旱灾会有哪些表现?

由于土壤水分不足,使牧草等农作物不能满足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从而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我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对于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对于干旱地区来说,水是生命之源!所以,节约用水,应从每个人做起!

气候是形成旱灾的主要原因。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50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由于这些地区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所以极容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

我国大部分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其降水量是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的。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在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常常会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也时有旱灾发生。

7、读《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地区干旱最严重的季节,


(1)春季(2分)A地位于人口稠密的华北平原,需水量大;春季雨带还没有移到华北,此时降水很少;正值春耕、冬小麦返青季节,农业需求水量较大。(4分,两点即可)
B地次生灾害:森林大火(生物灾害)(1分) 利用遥感卫星等3S技术进行监测(2分)
(2)该地冬季降水少;为喀斯特地貌区,下渗量大,地表水资源缺乏;(2分)工农业生产需水量大;(2分)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速度快,留存少。(2分)

8、下图为一段时期内我国某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等值线图。读图回答相关问题:(10分) (1)指出该区域寒


(来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2分)
由西北向东南,距离寒潮(冬季风)的源地越来越远,(2分)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对寒潮有阻挡作用,中部西北—东南走向的盆地有利于源寒潮通过。(2分)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少地表温度的下降幅度;(2分)烟雾可以增加大气中的颗粒物含量,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少冻害。(2分)

与为减少陕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