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丽古城火灾

丽古城火灾

发布时间:2020-09-14 12:53:58

1、关于长沙文夕大火

不要遗忘历史

2、小学生森林防火作文600字

森林防火,人人有责
森林素有“地球之肺”的美称,能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不断制造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气。森林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有多种古树名木、名花异草及珍禽稀兽,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好处。然而,森林却时刻面临着火的威胁!
到过玉龙雪山的人们,一定会记得那儿的森林苍翠葱郁,古木参天,让人流连忘返。但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却差点毁于一旦。今年2月28日5时许,云南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黄山镇五台村上吉组集体林发生森林火灾。熊熊大火燃烧了整整二十八个小时,把丽江古城上空映照得通红通红。这次火灾波及森林25公顷,火神所到之处,云南松、云杉、红杉、冷杉等植物无一幸免,对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查阅资料时,我又看到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在我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的“建国以来毁林面积最大、伤亡人员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森林火灾。起火的最初原因是一位林场工人启动割灌机引燃了地上的汽油造成的,灭火时只熄灭明火,却没有打净残火余火。5月7日下午,在大兴安岭北麓上空刮来一股燥热之风,并形成了8级以上的特强气流。地上尚未扑灭的火苗便借着这股特强气流一下子龙腾虎跃形成了几千米长的火线,顺风而去席卷大地。这次特大森林火灾燃烧了27个昼夜,过火面积133万公顷,烧毁的森林相当于整个海南省的森林面积,造成213人死亡,226人受伤,5.6万多灾民无家可归。
一次次惨痛的教训告诫人们:水火无情,玩火者必自焚!人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以给森林带来灭顶之灾,给人类带来不尽的伤痛!因此,我要大声地向人们呼吁: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让我们都来争做森林防火宣传员,不在林间随意使用明火,及时劝阻他人不要玩火。保护森林,保护地球妈妈,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文夕大火具体是什麽时候,有什麽前因后果和影响

1938年震惊全国的文夕大火持续5天5夜,把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长沙古城烧成一片废墟。

抗日战争爆发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多次组织的大规模会战,均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继续沿粤汉铁路南犯,进逼湘北,湖南由抗战的大后方转变为抗日的前线。11月9日日军攻陷岳阳,继向南推进至新墙河北岸,湘北门户洞开。省会长沙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谣传敌人即将进攻长沙,聚集在长沙的各军政机关纷纷撤退。人心惶惶,一夕数惊。

在此严峻形势下,蒋介石在长沙召开了军政人员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基于对已经沦陷的重要城市未加破坏,资为敌用,实为失策的认识和对确保长沙信心的缺乏,会议期间,蒋介石曾指示张治中等人,如果长沙不保,即实行火烧。11月12日上午9时许,蒋介石侍从室正式指示张治中对长沙采取焦士政策;稍后,张又接到蒋介石“限一小时到”的紧急电报:“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

对于焚城阻敌的办法,张治中虽曾提出过异议,但以蒋介石的专横,张是不敢不执行的。张治中迭接蒋介石焚城的命令后,立即采取应变措施,指定省会警备司令部司令酆悌负责筹备,省保安处予以协助,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担任放火总指挥,负责组织放火队伍,准备放火工具。根据当时拟定的焚城计划,放火前,先发布日军轰城的消息,以便于疏散市民,并施放空袭警报,由警备队督促市民出城;放火时,以城南天心阁处举火为号,全城同时行动。放火时间视日军进攻长沙的情况而定,由酆悌亲自掌握。按此计划,徐昆迅速将警备第二团以3人为一组,编成100个放火小组,分发放火器材,调集大量消防车,灌人汽油,作为放火车,并在主要街道预备大桶的汽油和煤油等易燃物,有些墙壁上用石灰写着“焦”字,或画了其他纵火暗号,或用日文写着对敌宣传标语。

11月12日,即岳阳弃守的第三天,日寇先头部队已抵汩罗江北。谣言不胫而走,或说敌人已到新河(距长沙仅10多里),或说敌艇已距省河不远等等。逃难的人流有如成群结队的蚂蚁,把城郊数十里内的稻田踩成无数的小道;被阻于水的,更是狼狈不堪,或忍痛抛箱弃物,或失足落水,葬身鱼腹。

入夜,城里到处关门闭户,街上漆黑一团,偶然从门隙里透出一点点灯光,或传来几声小贩的叫卖,凄凉万状。

深夜,全城戒严,行人绝迹,只有三五成群的全副武装的士兵或提油桶,或提着小火炉,或拿着其他放火器材,紧张地窜到全市街头巷尾,准备执行放火任务。正在这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紧急时刻,南门外伤兵医院不慎失火。紧接着天心阁和一些地方也起火了。预先守候在各处的放火队员一见天心阁的火光,纷纷将点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热浪灼人,爆声阵阵,美丽的长沙古城顿成一片火海。

焚城的计划是严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动又是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发生的。故当火起时,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梦中。及至从梦中惊醒,还以为是日军打进城来了。正准备夺路逃命,但烈火已经临门,大多数的街巷已被烟火封住。熊熊大火中逃命的人们,在拥挤和混乱不堪中,有的被人群踩死,有的被汽车压死,有的被大火活活烧死。凄厉的哭喊声,恐怖的嘶叫声,连同建筑物燃烧时的爆炸声,交织成为一个悲惨世界。

这场恐怖而又无情的大火一直延烧了两天两夜,造成了空前的浩劫。全城8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原来繁华的街道变成断壁残垣,学校、银行、工厂、商店毁于一旦。据国民党湖南省政府统计室编印的《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估计,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多亿元,相当于抗战胜利后的1.7万亿元。据国民党当局公布的数字,直接死于火灾的有3000余人。

长沙大火前,周恩来、叶剑英正在长沙。大火当夜,他们率领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人员冲出火海,撤往湘潭。14日,他们立即赴南岳,就大火的善后问题与蒋介石交涉。面对各方的责难,蒋介石连夜从南岳赶至长沙处理善后,迫于长沙和全国人民的舆论压力,蒋介石接受了周恩来提出的3点善后办法:(1)拨款50万元救济灾民;(2)调集5000民工清理街道,掩埋尸体,搭盖窝棚,安置灾民;(3)严惩放火首犯。几天后,蒋介石下令判处酆悌、徐昆、文重孚(省会警察局长)3人死刑;绘张治中以“革职留任”的处分,仍继续负责火灾的善后。17日,周恩来最先赶到长沙,领导善后工作。22日,省府也成立了长沙市临时救济委员会。郭沫若等在回到长沙后,同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工作人员一道组成了“善后工作突击队”,开展善后救灾工作。整个善后工作至11月底完成。

长沙这场中国历史上罕见,世界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惨绝人寰的大火,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留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震惊世界,但人们却没有料到还有这么多的同胞会无辜屈死在一群渎职殃民的官僚们所制造的一场大火中!

4、日本现存的古城有哪些啊?

比较有名就是江户城了,战国时期更是作为主要的地点之一。其他的还有:

弘前城

位于青森县弘前市,1611年筑城,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是津轻藩主代代居住的城堡。该城的五个城门保存状态良好,城中有东北地区仅存的天守阁。1895年辟为公园,5月上旬樱花烂漫,游人如织。

若松城

位于福岛县的会津若松市,又叫"鹤城",1592年经改建成为现在的规模。幕末战乱时作为幕府军的大本营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现在看到的五层天守阁是1965年重建的。

江户城址

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建于1457年,1657年毁于火灾后就没有再建天守阁。现在西丸内是皇宫,本丸和北丸作为公园开放,园内有大手门和二重桥都是著名的古迹。

小田原城
位于神奈川县的小田原市,是北条家族五代居住的地方,三层的天守阁据称是坚不可摧,是日本建筑史上的杰作。富山城

位于富山县的富山市,1532年筑城。天守阁为1954年重建,城墙和护城河均为当时遗迹。

松本城

位于长野县松本市,因天守阁为黑色,故又被成为"乌城",是日本没有遭到火灾的少数几个城堡之一,建于长庆(1596年至1615年)初期的天守阁是日本最古老和最珍贵的。名古屋城

位于爱知县的名古屋市。1612年集中了当时的能工巧匠建造而成,后毁于战火,1959年重建,城堡屋檐上金色的鱼饰非常引人注目。

大阪城

位于大阪市,为日本最大的城堡,曾数次毁于战火。现在的天守阁是1931年重建的。而高大的城墙则是当时的遗物,显示出了丰臣秀吉的权势。

姬路城

位于兵库县姬路市。整个城堡被漆城白色,又被称为"白鹭城"。1069年建成,有一个大天守和三个小天守,是日本为数不多的保持了原型的古城,也是最美丽的古城,1993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熊本城

位于熊本县熊本市,是日本三大名城之一。建成于1607年,作为实战城堡,在日本全国也非常少见。

5、《长沙大火》的诗文赏析

文家驹《长沙大火》“三月咸阳读史嗟,今宵亲见毁长沙。将军抗战多良策,一炬成灰十万家。”真杂文手段,而字字沉痛。

6、蒲岐四大古城有哪几个,它们的历史有哪些?

没有蒲岐四大古城的说法。
蒲岐古城
距今6000年后,大陆架上升,原来的海湾渐次淤积,出现新的滩地和新的滨海平原,即今日的乐清湾海岸线。先民们在山边高于海蚀崖、海蚀沟和海蚀洞处居住,采贝捕鱼为食。蒲岐地面上,人们围绕菖蒲墩高地聚居。
十二世纪,建造了蒲岐古城,以防海盗。十四世纪,倭患开始,蒲岐城砌石加固,从此定型。周长3里,计600丈,高2.2丈,宽2丈。城门4:东为海国门,西为半壁门,南为东来门,北为广升门,各有瓮城。后塞门楼4座,水门1座,敌台12座,窝铺24个,城垛750个,吊桥4座。
清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为避郑成功,颁布了迁海令,拆除城郭,人们全部迁徙内地。康熙九年(1670),居民返城,重修蒲岐城。道光二十一年(1841)蒲岐城又作修整。咸丰四年(1854)禀生张考吉、介宾叶廷芳和附生何跻瀛再度倡修。咸丰十一年(1861),蒲岐城最后一次修建,更名东门为保厘门,西门为安定门,南门为蔚文门,北门为镇武门。
20世纪60至70年代,城墙拆毁,仅留的四个城门和瓮城被列为乐清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岐千户所所址设在东街,现城隍庙后面,所旁的所池前几年填为平地。所的官兵由朝廷派遣而来。洪武二十年,崔兴带来旗军904名。蒲岐历任千户所指挥达59名。蒲岐千户所设正千户3员,副千户4员。分别担任掌印指挥、武略指挥、千书指挥、管操指挥、出海指挥、巡捕指挥、管屯指挥。千户以下设百户6员,镇抚1元,旗军由904名增至3000多名。辖台2座,烽堠8座。
嘉靖三十八年(1559),蒲岐设过营。温州设统陆兵九营(标营、左营、右营、中军营、前营、后营、蒲岐营、珠明营、炎亭营)。蒲岐营和中军营(温州)建立最早,其余各营陆续建立。共有水兵二支(游哨随征)驻扎温州。蒲岐营在乐清十四都,设名色把总1员,领哨官4员,兵494名。平时屯扎蒲岐城,汛期出哨霞堡、娄岙,御高嵩、前塘、后塘、清江渡一带。蒲岐营的范围东至台州府楚门所,渡江20里抵台州太平县,计80里;南至霞堡海口,计3里;西至乐清县,计30里,北至窑岙驿站,抵台州府黄岩县,计150里。
蒲岐营的陆路是霞堡、高嵩、后塘、清江渡等地,与台州交界处会哨,调有处州官兵沿途扎守。水路如梁湾、大小门、楚门一带与右营(石码)会哨。
蒲岐的古迹、文物很多,重点的罗列如下:
城门四座(各有内外城门)保厘门:蒲岐古城(建于宋淳熙年间)东门。明朝为海国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保厘门。为乐清县重点文物保户单位。蔚文门:蒲岐古城南门。明朝为东来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蔚文门。为乐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定门:蒲岐古城西门。明朝为半壁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安定门。镇武门:蒲岐古城北门。明朝为广升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镇武门。
晋砖:仓下村郡马垄出土。有“咸康五年(339)九月□日”字样。长37.5厘米,宽13.5厘米,厚4厘米,结构严密,质好。
南北朝砖:仓下村郡马垄出土。有“元嘉十三年(436)太岁丙子八月廿五日建”字样。长34.4厘米,宽15.4厘米,厚4.6厘米,侧有金钱纹和鱼纹。
宋压城砖:光绪丁亥年(1887)在南门城角出土中间刻有“绍熙甲寅”阴文四子。长一尺二寸,厚一寸二分,宽四寸余。绍熙系宋光宗年号,甲寅为五年(1194)。《蒲岐所志》曾载:“宋淳熙间方盛,始筑蒲岐城。”淳熙为光宗父孝宗国号。此砖或是增筑时纪念物。
王十朋读书处:在娄岙狮子山(龙台山)西北首山际。南宋王十朋少时曾寄居舅父万规家(在万泽),攻读于此。万规在此创办万泽书塾。后万庚改办义学。
宗文书院:又名文昌阁,原在东南城郭下。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十创建。嘉靖间被倭寇毁。清康熙乙丑年(1685)十二月移建城上。乾隆间圯。嘉庆丁巳(1797)生员童炳蔚等损资重葺。邑令王大任有记。光绪辛卯(1891)十月廿四重建。
朱塘头:东门外至岐山下,长达1000丈,又称蒲岐海塘,明弘治十一年(1498)建成,为温州郡巨大工程。明朱谏有记。
霞堡古陡:在霞堡村。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清朝多次损资重修。设有闸夫一名,按时供给工食银两。
南朝墓葬群:分布在仓下郡马垄。1980年发现“元嘉十三年太岁丙子八月廿五日建”坟砖。印有鱼纹、网纹。1982年发现残墓一角,北墓壁残长1米、残高1.30米、阔1.11米。墓底平铺墓砖三层,随葬器三件及瓷片等。
华秋洞:蒲岐古代深水港口,有碑,后掩埋堤塘下。为右代至建国前通往海岛的主要港埠。南宋有航船通京(即杭州)。今属南岳镇。
陈璠墓:宋太医院大丞。御赐归葬岐山。
连南夫墓:在烟墩山西南凤凰山岙中。连南夫系湖北应山人,北宋致和二年(1112)进士。授颖州(今安徽阜阳)司理参军,调任校书郎。宣和五年(1123)以太常少卿出使金国,联金抗辽,旋任濠州知州。建炎三年(1129)任显谋阁学士,建康知府,旋调泉州绍兴初以宝文阁学士知饶州,捍御有功。绍兴六年(1136)改任广州知州。官至四品,属历史人才,民族英雄。因金兵南侵,山河阻隔,落籍乐清。墓葬于此。
十八家山:在岐山仰天河。明永乐八年(1410)十月初五日,倭犯蒲岐所,千户(武略指挥)崔兴、百户冯春等守卫崖头嘴,遇倭船大至,由寅激战至申,壮烈阵亡。墓葬仰天河十八家山(又名十八家冢),有十八家指挥墓葬于此。
明威将军崔海墓:在烟墩山双井头西首黄狗盘山坑中,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崔海抗击倭寇在小芙蓉以身殉国,追功二级,封为明威将军。
倭儿墩:在霞堡小教场一带,古战场边十八家山之下。明朝埋葬倭寇之处。原有多处,后人平为地种植作物,今仅留一处较完整。
三姑坟:在岐山仰天河山冈上,有三座土墩。相传有三女五代时为避战乱乘舟飘风到此。人问其来历,答三姐妹,俄而饿死气绝,埋葬于此。
东岳庙:在积庆堂前厅。建于清初,气象宏伟,前坦有石狮和洞桥,庙内有两廊殿堂和戏台,规模广大。
崇真道院:《隆庆志》载,元至正间建立。明天启五年(1625)改移常清道院。有额。庠士陈戴阳曾授徒于此。有“芙蓉花记”。清康熙间圯。乾隆二十六年(1761)春,州同金以正损资重建。
博明堂:旧名泰安寺,又名东庵。在东北角,明嘉靖已丑(1529)建。清康熙间寇毁。乾隆甲申(1764)春重建。五十六年(1791)毁于飓风。五十九年(1794)重修。
晏公庙:又名旗纛庙,共四处:一在西街,明永乐二十年(1442)冬建。清康熙间毁于耿王乱,乾隆庚午(1750)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冬重建;一在东街,明正德二年(1507)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建;一在水门头,明万历三年(1575)建;一在北街城下,明隆庆二年(1568)张姓所建,崇祯间毁,清康熙重建。
(省志:神姓晏,名戍仔,江西清西镇人。元初输文锦于上都,因而尸解,人以为神,立祠祀,后著灵江湖间。明初封“平浪侯”)。
七姓殿:又名半街殿,清初由崔、平、周、鲍、杨、李、宣七姓人士兴建。在北门村半街。
旌忠庙:在北门外山门桥山,祀宋海州通判侯畐。宋景定五年(1264)六月春旨建。赐庙额。元大德八年(1304),县领马福京重建,有记。明正德十五年(1520)十三世孙廷训请旨重修。崇祯二年(1629)正月二十八日毁。清光绪辛已(1881)裔孙爵封(天敬)重建。
迎恩堂:在西城外。明永乐间倪西峰鼎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僧远大募捐重建。岁贡生臧嘉有募缘疏。
杨府庙:一在西城外山麓,明嘉靖壬午(1552)正月廿九日胡笃斋创建,清康熙间,毁于耿王乱。乾隆六十年(1795)冬重建。嘉庆九年(1804)圯。道光十七年(1837)增葺。一在东城外北首,清康熙间建。道光九年(1829)冬火,十八年(1838)重建。一在南门外塘下,同治间建。一在下岩打水湾,建于明。一在娄岙大沙头山脚下。
按:神姓杨名精义,唐太宗时人。生子十人,父子入山修炼。惟五子名圣历,官枢密使,三子任车骑常侍,七子名圣法,为招讨将军,俱在仕途。一夕,拔宅飞升,事达于朝,三子闻知,皆挂冠归里,亦修炼登仙,屡著灵圣。
上沙殿:在得银桥东。清康熙间建。道光五年(1825)重修。
普照寺:在仓后(即仓下)。明正午间建。清康熙间僧徐恺重建。乾隆间风圯。道光十一年(1831)仍建。
常清道院:在蒲岐城东南角,又称道观。明嘉靖十九年(1540)邬少源建。
霞堡辖台:又称烟墩。明代兵台和烽火台。在蒲岐南门外岐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视察乐清沿海卫所时建。底部方形,每方长达6.4米。顶呈圆形,直径2.7米。喷火口形状鲜明。西侧有四栋三进、石柱穿斗梁两缝的库房。
芮指挥衙:旧志在北门西北角。左即芮衙池系芮成驻地。后改崔衙池,系崔海驻地。
金盏银盘:侯宅村祖传。是有盏带托盘的酒具,为祭祀侯畐等侯氏先祖祭器,金质。盘直径15.8厘米,内饰双龙抢珠图纹,中央置盏,盏高3.6厘米,直径5.8厘米。盏外有花草图四幅。此器共有18件。后陆续被窃,在清朝重行仿制,银质。有阳文“同治重建”字样。
铁藏: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正月二十五日,所主秦煌、崔海等议设,以压积庆寺。用银、铁数百斤铸成,内有赤金一两定心。高一尺,厚一尺三寸。
明朝火炮:崔贤攀祖传,2005年发现,铜质,5节,竹筒形。长32.7厘米,外径8.2厘米,内径6.3厘米。
青瓷碗:2005年7月崔氏古墓出土。
青瓷双耳瓶:二只,2005年7月崔氏古墓出土。
大定通宝:2005年7月崔氏古墓出土。
宣统学堂文凭:南门崔氏收藏。长69厘米,宽27.5厘米。四边有双龙抢珠图纹。右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二十一日内阁奉上谕朕钦奉”,左有“宣统二年(1910)五月二十七日给”字样。系崔杰(炉青)毕业于浙江省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文凭。
蕨类植物化石:在蒲岐崖头嘴、双屿发现,茎叶清晰。系二亿年前裸蕨向种子蕨进化期间植物化石。
蟹化石:1957年于蒲岐双屿陡门建筑清基时出土。蟹盖、肚、足特征明显。通长8.8厘米,宽3.5厘米。
明·重修蒲岐千户所教场碑记:赐进士第江西吉安府知府、前南京兵部武选司郎中致政荡南朱谏撰,赐进士第出身直隶泗洲判官司前南京兵部文选司郎中主事笔山侯训书并篆额。
兵道示碑:在仓下河头陈氏祠堂壁上。碑高0.65米,上残,宽0.4米,下宽0.46米。小字模糊不易辨认。立于明代。
太平庄:在北门城下。
纱照屏:崔氏舍置。在南门中街。
天灯:明永乐十五年(1417)设在东街城隍庙前。因西北郭屡遭火灾,清康熙间改置街头。
城隍庙:宜德九年(1434)建,后遭火。崇祯三年(1630)重建。清康熙毁于寇。乾隆壬午年(1762)重建。
按:神名函玉,太平县(今温岭)人。康熙间发粟赈饥。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廿三日敕封任此。
关圣庙:初在南城外东南角,明建文四年(1402)春,各指挥世袭创建,清康熙倾坏。乾隆戊辰移建城内南门。嘉庆七年(1802),讯主李得升倡损增建。
积庆堂:明永乐间建于西南城角。相传胡官军、王军兵损资倡立。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月十五夜,倭寇混入,军民逐退。至清熙十五(1676)毁于耿王乱。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

与丽古城火灾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