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要点

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要点

发布时间:2020-09-21 17:19:32

1、泥石流防护距离

距离?这个国家没有给出相应的标准,要想防护泥石流只能采取措施!泥石流不讲距离的,除非你搬出去,不然,在那里照样还被泥石流袭扰,最好采取措施预防泥石流的发生,这是最好的方法! 预防泥石流的措施
1、根据预报某地即将在数小时内发生泥石流,要及时对被危害区的居民及设施采取紧急疏散避灾或保护措施,强制迁至安全区;
2、可建立临时躲避棚,位置要避开沟道凹岸或面积小而低的凸岸及陡峭的山坡下,安置在距村镇较近的低缓山坡或高于10米的平台地上,切忌建在较陡山体的凹坡处,以免出现坡面坍塌;
3、当前3日及当日的降雨累计达到100毫米时,处于危险区的人员应立即撤离。当听到危险区内有轰鸣声、主河洪水上涨或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时,应立即意识到泥石流即将到来,应果断采取逃生措施。在逃逸时,要向沟岸两侧山坡跑,不要顺沟方向向上游或下游跑,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4、在泥石流发生过程中,对遭受泥石流灾害的人与物应立即进行抢护,使危害降至最低程度。同时组织专业抢险队伍,紧急加固或抢修各类临时防护工程,排除险情;并组织人员密切监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严防出现重复灾害等。

2、求一篇有关于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的论文

管理学原理论文:浅谈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所采取的措施
摘 要: 对治理泥石流地质灾害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并以河南省镇平县二龙乡赵河泥石流地质灾害为例提出了治理建议。
关键词: 地质灾害;泥石流固体物质源;泥石流;防护堤;泥石流流体特征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据调查,全国29个省、市分布有泥石流沟约8500多条,为了消除危险减少损失,国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治理措施。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1泥石流灾害的治理
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采取相应的治理工程(如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等),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的治理工程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要求 防治标准高、见效快、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情况。在实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的同时,还应与生物措施和其他措施(如行政法令措施等)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其防治效益的有效发挥。
治理工程主要有治水、治土和排导等为主的方案。

1.1治水为主的方案
利用蓄水、引水和截水等工程控制地表洪水径流,削减水动力条件,使水土分离,稳定山坡。辅之少量拦挡、排导工程稳定部分土体,适用于水力类泥石流沟的治理。
1.2治土为主的方案
利用拦挡、支护工程,拦蓄泥石流固体物质,稳定沟岸崩塌及滑坡;同时辅以排导、截水工程等。适用于土力类崩塌滑坡型泥石流沟的治理。
1.3排导为主的方案
利用排洪道、渡槽等工程,排泄泥石流,控制泥石流的 危害。
1.4综合治理方案
在具体实施泥石流的防治时,宜采取坡面、沟道兼顾,上下游统筹的综合治理方案。一般在沟谷上游以治水为主,中游以治土为主,下游以排导为主。通过上游的稳坡截水和中游拦挡护坡等,减少了泥石流固体物质,控制了泥石流规模,改变了泥石流体的性质,有利于下游的排导效果,从而控制泥石流的危害。
1.5生物措施
泥石流治理的生物措施主要指保护、恢复森林植被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地表汇流条件,进而抑制泥石流活动。大多数泥石流沟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单纯采用生物措施难以见效,必须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1)对泥石流沟实行严格的封禁,禁止在流域内开荒种地、放牧、采石、采矿等一切有可能引起水土流失和山体失稳的各种人类活动。
(2)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迅速恢复植被。如在流域上游营造水源涵养林,中游营造水土保持林,下游营造各种防护林。
(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能 源问题。如陡坡退耕还林,坡改梯,不稳定的山体上水田改为旱地,大力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
2赵河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拦挡、排导、生物工程等,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2.1工程措施
2.1.1拦挡工程
根据赵河泥石流的现状,建议修建两处拦渣坝,坝基和左右坝肩均锚入新鲜基岩中,坝内侧堆放大石块,以提高大坝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该坝的设计要考虑控制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总量和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的危害。两坝体剖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坝体底部分别设置排水涵洞和泄水孔。流量小时从涵洞排水,洪水季节洪水从涵洞和坝顶以漫流的形式通过。坝的设计要考虑拦截部分泥石流携带的物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河道纵比以削减泥石流流量。
2.1.2排导工程
建议在水泉湾和二龙布置两处导流大堤,对河道进行加高和加固,使泥石流能够安全通过,输入到下游河道中。
二龙导流堤:设计护堤高3.5 m,顶宽0.8 m。护堤断面呈 上窄下宽的梯形,墙体设置排水孔,外倾3.5%。
水泉湾导流堤:护堤断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墙体设置排水孔,外倾3.5%。排水孔呈圆形,直径100 mm。
2.1.3回填工程
回填工程主要是针对护堤内侧进行的,为了保证防护堤的稳定性和堤内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保护堤后土地的使用安全。回填区主要包括二龙防护堤和水泉湾防护堤两区。
2.2生物措施
在水泉湾和二龙防护堤外侧培植防护林,选用适合当地的梯形,坝体底部分别设置排水涵洞和泄水孔。流量小时从涵洞排水,洪水季节洪水从涵洞和坝顶以漫流的形式通过。坝的设计要考虑拦截部分泥石流携带的物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河道纵比以削减泥石流流量。
生物措施要考虑能够减弱流水面蚀作用和水土流失的强度,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减缓泥石流涌浪冲击危害,同时优化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3、设计阶段泥石流勘查

1.一般规定

设计阶段的泥石流勘查是对选定的防治工程进行的工程地质勘查。

设计阶段的泥石流勘查应充分利用可行性论证阶段的勘查成果,结合防治工程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定点勘查或补充勘查,提供工程设计所需的泥石流特征参数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对高坝(格栅坝10~15m,拦沙坝15~30m),勘查范围以坝轴线为中线,上下游各100m;低坝(格栅坝<10m,拦沙坝<15m)及丁坝,勘查至上游50~100m,下游20~50m。对堤、渠、槽等线性排导工程,勘查范围为轴线两侧最高洪水位以上5~10m。

2.工程地质测绘

根据选定的防治工程方案,开展工程部署区大比例尺测绘。

拦挡工程及堤、渠、槽等线性排导工程测绘应沿轴线进行。拦挡工程的测绘比例尺为1∶100~1∶200,排导工程的比例尺为1∶500~1∶1000。为满足库容计算的需要,拦挡工程尚须测制淤积区1∶1000的地形图。

测绘内容主要是防治工程区域及其外围的地形地貌、岩性结构、松散堆积层成因类型、厚度及斜坡稳定性等。同时结合钻探、物探和坑探成果,沿工程轴线实测并绘制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剖面。对于较长的排导工程,尚须提供不同地段的横剖面图。

停淤场的测绘以面上控制为主,内容主要包括地形起伏、岩土体类型及分布状况、停淤场面积及最大可能停淤量、地表水发育及地下水出露等。此外,应结合勘探资料,实测纵横剖面。测绘比例尺以1∶200~1∶500为宜。

3.勘探试验

1)勘探点线布置:勘探线沿防治工程主轴线布置,孔距20~30m,每条勘探线的钻孔、探坑数一般不低于2个。

2)钻探:钻孔深度,当松散堆积层深厚不必揭穿其厚度时,孔深应是设计建筑物最大高度的0.5~1.5倍;基岩埋藏浅时,孔深应进入基岩弱风化层5~10m。

地质条件复杂时可加密钻孔或沿勘探线布置物探剖面对地质情况进行辅助判断。

加强钻孔岩心编录,查清工程布置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类型、松散堆积层厚度及基岩埋深与起伏情况。

3)试验:采取岩土试样,测定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施工钻孔应进行注、抽水试验,提供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布设水位动态观测孔,并延续至工程竣工以后。

4.监测

对高频泥石流,可在勘查期内的汛期时段提出和实施泥石流活动的监测方案。

对可行性论证阶段布设的监测站点的监测内容,宜结合工程布设。

结合治理工程宜提出工程防治效果的监测方案。

当地下水影响泥石流形成和防治工程效果时,开展地下水的监测工作。

5.勘查报告

报告正文应包括:序言,泥石流流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泥石流活动特征、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泥石流治理工程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治理工程基础及边坡的稳定性,泥石流特征值的确定及确定方法等。同时提供岩土体物理力学测试、原位测试、设计参数和各种监测资料及附件。

结合泥石流治理工程,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形式提交供设计使用的工程地质图册,包括各治理单元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及坑槽探展示图等。

4、渡槽工程

渡槽是泥石流导流工程的一个特殊类型,其长度远比排导槽短,而纵坡又大很多。渡槽通常建于泥石流沟的流通段或流通-堆积段,与山区铁路、公路、水渠、管道及其他线形设施形成立体交叉。泥石流以急流的形式在被保护设施上空的渡槽内通过,是防治小型泥石流的一种常用排导措施。由于泥石流渡槽为一种架空结构物,槽体依靠墩、墙支撑,槽身为空腹,构造复杂,施工困难,因此,渡槽通常只适宜于架空地势较为优越的中、小型泥石流沟。

(一)渡槽类型

当泥石流明硐(棚硐)式渡槽的洞顶有回填土时,为非凌空架设的建筑物,可按通常的排导槽设计。其余都是凌空架设的排泄渡槽。

泥石流渡槽类型较多,规模一般都较小,但费用比较高。

按过流断面形状,泥石流渡槽可分为4种:①V形断面渡槽。渡槽纵坡变化范围较大、施工方便、集中防磨范围小、无需预留残留层厚度的加高高度。②矩形断面渡槽。渡槽纵坡要求较高,一般应大于150‰。适宜于颗粒细小的稀性泥石流,要求全槽底加强防磨,并要考虑预留残留层加高高度和清淤条件,施工较为方便。③箱形断面渡槽。渡槽纵坡要比矩形槽更大,净空也要更高。适宜于颗粒细小的水石流,全槽底均需加强防磨,要预留足够的残留层厚度和方便的清淤设施,结构性能较好。④半圆形断面渡槽。渡槽纵坡变化范围大,槽底圆形加固防磨范围比V形大,无需预留残留层厚度和清淤条件,施工难度大,不易推行。如图3-33所示。

图3-33 渡槽过流断面形状示意图

此外,按结构形式,可将泥石流渡槽分为梁式(简支梁或板式、连续梁式)渡槽、拱式(单拱式、连拱式、双曲拱式)渡槽、框架式(整体浇灌式、拼装焊接式)渡槽;按建筑材料,可将泥石流渡槽分为钢筋混凝土渡槽、圬工(石砌、砖砌、混凝土)渡槽、钢材渡槽。

(二)选定泥石流渡槽的特定技术条件

泥石流渡槽的基本技术要求包括:有足够的地形高差、良好的地基基础、确切的泥石流数据。

1.地形条件

1)线路通过泥石流沟是浅路堑或半路堑,可根据地形高差设架空渡槽。

2)桥(涵)下净空严重不足、下游又无开挖的地形条件满足净空时,可在桥前设拦挡坝,提高沟槽床面,用渡槽跨越泥石流沟。

3)泥石流沟槽弯曲、排泄不畅、净空偏低时,可根据地形截弯取直后,设架空渡槽。

4)桥(涵)进口紧靠陡壁跌水、地形高差较大、泥石流体飞溅时,可根据地形做架空渡槽。

5)当泥石流沟为半挖半填、下游沟床平缓、桥(涵)下净空不足、排泄不畅、清淤困难时,可提高沟床架空做多线泥石流渡槽。

6)渡槽末端孔跨的槽下净空必须满足通过车辆和建筑限界的最低高度要求。

2.地质条件

1)刚性渡槽要求地基条件好,并可就地取材。如拱式、框架式和连续梁式渡槽,均不允许地基变形。

2)地基条件较差者,宜用简支梁或板式渡槽。

3)地基条件差者要慎用或不宜采用渡槽,如高填方、淤泥地基。否则地基要作特殊处理后方可做架空泥石流渡槽。

3.泥石流特征条件

1)泥石流渡槽设计的流量、流速、密度、泥深、最大颗粒直径、阵流堵塞系数以及残留层厚度等基本数据,必须科学、准确、可靠。

2)泥石流处于急剧发展阶段,其前景莫测,无法控制,规模较大的高频泥石流沟,不宜采用泥石流架空渡槽,而应以较长的明硐渡槽通过。

3)泥石流渡槽进口挡墙和出口悬空跌落部位,其跌落冲刷深度、跌落射流长度等可按相关规定处理。

(三)泥石流渡槽设计要点

泥石流渡槽设计必须做到结构稳定安全、水文泥沙数据准确可靠、进口流向通顺、槽内只排不淤、出口跌落冲刷无害的最佳理想设计。

1.泥石流渡槽平面设计

泥石流渡槽由连接段、槽身、出口段等3部分组成(图3-34),每部分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图3-34 泥石流渡槽平面布置示意图

1)渡槽与泥石流沟应顺直、平滑地连接。渡槽进口连接段,不宜布设在原沟道的急弯或束窄段。在可能条件下,连接段应布设成直线。若上游自然沟道与渡槽同宽,则连接段不需太长,只要紧密顺接即可。当渡槽宽度小于沟床宽度时,则连接段长度应大于槽宽的10~15倍。连接段首先应布设为上宽下窄的喇叭形或圆弧形逐渐收缩到与渡槽宽度一致的渐变段,然后再以与渡槽过流断面形状一致、长度为1~2倍渡槽长的直线形过渡连接段与渡槽入口衔接。

2)槽身部分应为等断面直线段,其长度应包括跨越建筑物的横向宽度及相应延伸长度(约为1~1.5倍槽宽)。

3)渡槽出口段应与槽身连成直线,避免在槽尾附近就地散流停淤。最好能将泥石流直接泄入大河(凹岸一侧)或荒废凹地。

4)渡槽的出流口与地面或大河水面之间有一定的高差,以防止出流口以下淤积或洪水位阻碍渡槽的正常排泄,甚至因溯源淤积而使渡槽过流能力很快减弱。

5)渡槽的出口段若紧靠大河冲刷岸坡,应预防河水对渡槽的进一步冲刷。

2.渡槽横断面设计

(1)渡槽纵坡设计

1)渡槽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槽下梁底最低净空要求(可按隧道限界规定)。

2)槽身纵坡应设计成单一的坡度,不应有多坡段变坡点,避免泥石流在变坡点产生不稳定冲击。

3)槽身纵坡的设计泥石流流速不得小于泥石流流体内最大颗粒的起动流速,就能确保槽内无泥石流淤积物。

4)渡槽槽身边墙高度应留有高出设计泥石流水深1.0m的安全高度,并用高一级别的设计泥石流流量校核其风险度。

(2)渡槽断面设计

1)排导槽断面设计:泥石流渡槽横断面设计形式虽有多种类型,但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来看,只有排导槽断面形式最适合于排泄泥石流固体物质与集中加固、防磨蚀范围最小、施工容易、纵坡变化范围大等优点。V形断面在我国西南地区用得多,效果显著。

2)平底槽形断面(矩形、梯形、箱形)设计:平底槽排泄泥石流固体物质条件最差,尤其对中、小型泥石流及大型泥石流的后期,易在槽内发生淤积,因此,槽身边墙高度设计对黏性泥石流应预留残留层高度。对稀性泥石流,要考虑中、低水位后的清淤工作。否则,必须加大渡槽纵坡。一般纵坡设计应大于150‰,渡槽出口悬空,才能顺利排泄泥石流而不淤积。如若渡槽出口不能悬空,而是原地面接原沟时,则渡槽纵坡设计还应加大到180‰~230‰,方能顺畅排泄泥石流。加之平底槽防磨蚀范围大,在整个平底槽范围内都应加强防磨措施。故平底槽断面没有排导槽断面优越。只有在坡度很大时才宜采用。平底槽在我国西北泥流地区用得较多,对于陡纵坡度,效果也不错。

3)半圆形断面(弧形、锅底形)设计:圆形底槽排泄泥石流固体物质条件与排导槽相似,虽然防磨范围略大于排导槽,但施工困难,因而不易推广,目前还没有实例。

3.泥石流渡槽结构设计

(1)结构形式

泥石流渡槽为一空间结构,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为拱形及槽形梁式渡槽两种(图3-35)。渡槽的上部构造应根据槽下的净空高度、当地建筑材料及实际地形等条件,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

图3-35 渡槽的结构形式示意图(单位:cm)

拱式结构渡槽优点是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用钢材少,超负荷能力较强,易于加宽或加深,在路堑两侧地质条件较差处,能更好地发挥支挡防护作用,而且施工较简单,故实际采用较多。但拱式结构渡槽因要求建筑空间高度及墩台尺寸较大而受到限制。梁式结构渡槽适用于通过的泥石流流量较小,槽宽不大,一般小于4~6m,槽底板与侧壁构成整体结构的渡槽,或在良好的石质路堑两侧边坡较陡及半路堑外侧地形悬空等条件,优点是节省材料。当渡槽宽度较大时,多采用肋板梁、T形梁或其他梁式结构。渡槽下部构造受力较大,故墩台多采用重力式。挡土一侧设U形桥台,在不挡土一侧,则与桥墩类似。外侧墩台高度小,主要承载推力,当外侧地形受到限制时,亦可采用柱式或排架式墩台,此时渡槽的推力将由内侧墩台承载,排架上用滚动支座,并在排架与内侧墩台间设置拉杆。

(2)内部结构

1)基础:一般应采用整体连续式条形基础,或支承墩、柱及排架等支承形式。基础应对称布设,埋设深度应满足抗冲刷、抗冻融要求,应置于新鲜基岩或密实、坚硬的碎石土上,否则应另作加固处理。

2)渡槽进出口段与槽身之间应设置沉陷缝和伸缩缝,并对缝隙作防渗处理(如灌注沥青麻丝等)。

3)渡槽进出口段的边跨支墩,承受很大的推力,故应采用重力式结构,并设置槽底止推装置。

4)泥石流对渡槽的过流面产生很大的冲击和磨损作用,故需增加5~10cm厚的耐磨保护层。

(3)荷载组合

1)槽身重力;

2)满槽时泥石流流体重力;

3)含大漂砾泥石流体做整体运动时的冲击力,其冲击系数按泥石流总重量计算取1.3。拱形渡槽的拱顶至泄床面之间有填料,其厚度超过1m时,可不计算冲击力;

4)墩身重力(包括基础);

5)槽身横向风力(顺河谷风力很大时,应考虑);

6)地震力和温度应力。

荷载组合应按地域条件、设计标准、结构类型,参照有关规范分别计算其最不利的组合形式与控制条件。

(4)渡槽结构设计

1)拱式渡槽:拱式渡槽受力条件好、超负荷能力强、对路堑边坡和上游拦挡支护效果较好、还可就地取材和节约材料,是优先采用的渡槽形式,但它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较高,可用双曲拱来减轻渡槽重量。

2)梁式渡槽:梁式渡槽采用高标号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泄床与边墙形成整体结构,泄床需防磨蚀。梁式渡槽对地基要求较低,可用桩基、扩大基础以及排架墩、空心墩等减轻对地基的要求。

3)框架式渡槽:框架式渡槽采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施工,整体性强,要求地基条件好,半路堑及外侧悬空、内侧陡壁地形做框架式渡槽较为理想。如采用厂制构件拼装,应注意联结点强度,渡槽规模宜小。

(5)渡槽防水处理

1)渡槽进出口和槽身联结处应设置沉降缝和伸缩缝,伸缩缝应做防水处理。

2)渡槽跨端梁缝应有良好的防水密封处理,以免渗漏锈蚀墩台和妨碍槽下作业以及钢轨、电缆等的安全。

(6)渡槽防磨措施

泥石流渡槽的最低要求是只能排不能淤,淤则漫槽,其危害远比磨损大。排则必然产生磨损,由于渡槽槽身是悬空承受荷载结构,磨蚀过多,将影响槽身结构的安全,因此,泥石流渡槽防磨要求应比一般排导槽要高。

1)采用10~15mm厚度的钢板铺底防磨。

A.排导槽在沟心0.4B(槽宽)范围内,将钢板四周和板中间预焊带钩的锚固栓,在灌注渡槽槽身梁时埋入防磨层内,在两斜面钢板交接的沟心,用焊接将板缝焊牢,这种防磨措施使渡槽质量轻、整体性强、排导效果好,如图3-36所示。

B.平底槽则用同样方法将槽底全部用钢板平铺,用料没有V形槽省,效果也没有排导槽好,原因在于固体物质和水都不能集中,如图3-37所示。

图3-36 V形槽钢板防磨示意图

图3-37 平底槽钢板防腐示意图

2)采用废旧钢轨滑床防磨

A.排导槽在沟心0.4B(槽宽)范围内,用废旧钢轨将轨底面向上密布成钢轨滑床,轨距以混凝土碎石能下落捣固为准。在灌注渡槽槽身梁时埋入防磨层内,如图3-38所示。

B.平底槽可用同样方法在槽底全部用废旧钢轨将轨底面向上密布成钢轨滑床,灌注在槽身防磨层内。平底槽用料大、排导效果差,如图3-39所示。

图3-38 V形槽钢轨滑床防磨示意图

图3-39 平底槽钢轨滑床防磨示意图

5、泥石流治理人员疏散方案怎么设计

减轻或避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2.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3.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4.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5.拦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拦挡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

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泥石流沟口通常是发生灾害的重要地段。在应急调查时,应该加强对沟口的调查。仔细了解沟口堆积区和两侧建筑物的分布位置,特别是新建在沟边的建筑物。

调查了解沟上游物源区和行洪区的变化情况。应注意采矿排渣、修路弃土、生活垃圾等的分布,在暴雨期间可能会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

民居建于泥石流沟边,特别是上游滑坡堵沟溃决时,非常危险。地质灾害高发区房屋的调查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地质灾害高发区点多面广的难题,集中力量对有灾害隐患的居民点或村庄的房屋和房前屋后开展调查。

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出版了吗

像没2015版
《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98自19995月1起施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计划版社版发行

与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要点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