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土传病害tuchuanbing

土传病害tuchuanbing

发布时间:2020-09-27 00:41:24

1、什么是土传病害?常见的土传病害有哪些?怎样有效预防土传病害

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侵染病原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线虫等。其中真菌为主,分为非专性寄生与专性寄生两类。非专性寄生是外生的根侵染真菌,如腐霉菌(Pythium spp.)引起苗腐和猝倒病、丝核菌引起苗立枯病。专性寄生是植物微管束病土传病害原真菌,典型的象尖孢镰(Fusarium oxysporum)、黄萎轮枝孢(Verticillium alboatum)等引起的萎蔫、枯死。根病的严重程度受根端分泌物成分和浓度的左右。因此,抑制根围系统病原物的活动就成为保护根系并进行土传病害防治的基础。但必须重视和考虑土壤理化因素对植物、土壤微生物和根部病原物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制约作用。

常见的土传病害有:

在温室中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瓜

土传病害

类灰霉病、疫病、白粉病、根腐病、枯萎病、菌核病、蔓枯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和多种细菌性病害等;

茄果类的灰霉病、菌核病、黄萎病、根腐病、枯萎病、绵腐病、绵疫病、褐纹病、细菌性溃疡病、青枯病、髓部坏死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等;

黄瓜枯萎病

豆类灰霉病、枯萎病、疫病、根腐病、菌核病、细菌性疫病等。

防治措施:

防治土传病害,必须认真实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减少温室菌源为中心目的,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消灭菌源

利用温室封闭性能好的特点,在暑季室内作物换茬时,采取水淹、或火烧、高温焖室等技术措施,铲除室内土壤中残留病菌,净化土壤,力争室内无菌,杜绝以上各类病害的初次侵染。常年连作温室配合80%乙蒜素4000g/公顷,即260g/亩进行土壤处理,消灭土壤残留越冬菌落,或用土壤菌毒消50%尿酸,每亩使用500-1000g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

加强管理

注意肥料卫生,严防带菌肥料进入温室;施用的有机肥料,必须经过暑季覆盖塑料薄膜高温处理、充分腐熟。

土传病害

管理人员进室管理,要在室外的操作房中更换鞋袜和工作服,防止衣物、鞋袜带菌入室;室外的操作房地面,要撒有石灰面消毒,鞋袜和工作服,要勤洗勤晒、杀菌消毒;人员进入温室后,要随手关门落锁,严禁外来人员、特别是其它温室的管理人员进入室内,以防其它温室病害交互感染和室外病菌侵入温室。

培育壮苗

育苗时,要选用无菌基质配制营养土,彻底杀灭土内残存病菌,可以用石灰消毒,石灰既可杀菌又可中和土壤的酸性,可于翻耕前,每667m2撒施石灰50-100kg再翻耕,以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

①种子灭菌:有为数不少的病害,种子带菌,育苗前须用1%的高锰酸钾、或10%磷酸三钠等药液浸种10—30分钟,杀灭病菌。

②加强苗床管理:建苗床时,要在营养土下面铺薄膜、设灌溉水管、实行土下渗灌,并调控好苗床光照、温度,搞好病虫害防治,促成壮苗。深沟高畦栽培,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合理密植,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地面湿度。清洁田园,拔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内撒施石灰。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抗病性。在作物生长中后期结合施药,喷施叶面肥2-3次。嫁接防病,利用砧木嫁接换根,可有效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温室大棚在夏季高温季节,可将土壤翻耕,盖上地膜,再盖上棚膜,地面温度可达到50℃以上,以杀灭部分菌源。[1] 

③秧苗移栽时,须用药液细致喷洒苗床和秧苗,做到净苗入室。以后结合根外追肥和防病用药,掺加药液喷洒植株。促进营养体的生长发育,提高光合效率,增根壮秧,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和适应性能,使之减少发病或不发病。

实行轮作

恶化病菌的生态条件,减少侵染;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调整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维持植株健壮长势,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一旦发现病害,要针对病害种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坚决彻底铲除之。决不可让其孳生、蔓延。

(以上资料来源网络)

望采纳,谢谢

2、造成土传病害的原因,土传病害使用什么肥料效果最好

一、造成土传病害的原因:
1、连作
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主要原因由于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
2、施肥不当
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3、线虫侵害 土壤线虫与病害有密切关系。
二、土传病害使用什么肥料效果最好?
治疗土传病害推荐用微生物菌剂,专治各种土传病害,能够有效治根腐、防死棵烂根病害。
微生物菌剂的应用效果:
有效调节作物根部与体内的微生物组成,提高有效微生物数量,抑制有害病菌,抗重茬效果明显。
微生物菌剂有效的将土壤中难溶解或不溶的钾、磷转化为作物可直接吸收的迅速钾和有效磷,而且具有较强的固氮作用,提高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能够产生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增强作物抗病和抗逆性,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早成熟。
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有害物质的残留污染。
微生物菌剂的用法与用量:
(1)基施(底施):将本肥与有机肥、农家肥或细土、化肥混合物均匀吸入地里,立即犁地播种栽插,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每亩用2公斤;蔬菜、棉花、烟草、瓜类、薯类、中草药、豆类、花生等积极作物,每亩田用量6公斤;果树,每棵100克。
(2)穴施(条施):对于育苗移栽的作物,可采用此法,具体用量参照基施。先将本肥均匀施入穴和沟内,粒剂移栽覆土。
(3)蘸根:稀释80-100倍液,浸蘸半小时。
(4)沟施追肥:对多年生果树,茶树及其他树木,将本肥与有机肥、农家肥或细土混合均匀,在树根四周开沟均匀施入,立即覆土浇水,用量参照基施。
(5)喷雾:稀释300倍液,用纱布过滤后喷施。
针对根腐、防死棵烂根等土传病害,就是使用辰兰牌微升物菌剂。使用本品后,土壤肥力明显提高,克服生产中连作带来的障碍,与有机肥混合使用还能减少化肥用,是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必选肥料,是农民朋友获得丰收的最佳产品。

3、番茄土传病害有哪些

一般就三种:
黑痉病,枯萎病和青枯病。黑痉病较少见。枯萎病在局部地区发生,一般病株率3%-5%,重时可达10%以上,一定程度地影响番茄生产。青枯病寄主范围较广,发生比较普遍,危害严重。两种病害症状相似,常因分辨不清而影响防治,在生产上应注意区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症状识别:
两者均在植株生长的中后期发病,剖开茎部均可发现变褐色,都表现萎蔫下垂,病害最终都表现为全株性的。
识别要点:
枯萎病常在开花期以后发生。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片在中午时萎蔫,早晚恢复正常,随病害发展,植株中、上部更多叶片开始发病萎蔫,至最后全株叶片萎蔫发黄,最后整株枯死。发病中期植株茎基一侧出现水渍状黄褐至暗褐色坏死条斑。空气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少许淡粉红色霉层。
青枯病苗期一般不表现症状。植株高30厘米左右开始发病。植株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至全株萎蔫。有时仅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发病初期,病株仅在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重病株不能恢复。发病后土壤干燥,气温偏高,2-3天全株即凋萎。如气温较低,连阴雨或土壤含水量较高时,病株可维持1周后枯死。植株死后叶片仍保持绿色或稍淡,所以称青枯病。病茎表皮粗糙,维管束变褐色,并产生不定根,根部变褐腐烂。横切病茎,轻轻挤压,可流出白色菌液,以此与枯萎病相区别。

4、土传病害有什么特点?

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在土壤里越冬(夏),在土壤腐殖质和残枝、败叶残存物质内寄生,在土壤内存活的时间较长,病原物对土壤的适应能力不同,所以存活时期的长短不一。土壤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真菌和细菌。病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存活方式分为可以分为土壤寄居菌(soilinvaders)和土壤习居菌(soilinhabitants)两类。

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是,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都属于这一类。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腐霉属(Pyth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和一些引起萎蔫的镰孢霉属(Fusarium)真菌部是土壤习居菌的代表。一般枯萎病菌在土壤内可存活5~6年之久,故称之为土壤习居菌。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一般是通过土壤、肥料(有机肥)、灌溉水或流水进行传播,而不像传染性病害那样通过气流、雨水传播。传染性病害的危害部位是叶、茎、花、果为主;而土传病害的危害部位是植株地下部位的根、茎为主。侵染寄主植物的维管束,逐渐向上延伸,由病原菌在维管束内繁殖,阻塞其输送营养物质,致使植株在短期内枯萎死亡。

感病寄主不存在时,土传病菌在土壤中也能存活下来。除土传病菌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外,还能在非寄主的根表面或残枝落叶上存活,与其具有腐生竞争能力是分不开的。但不同病菌有差异。像镰刀菌和轮枝菌在土壤中几乎可以无限期生存下去。表5-1列出了主要土传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年限。

表5-1主要根病菌属在土壤中的繁殖器官及存活年限

从流行学角度,系统侵染或危害地下部分的土传病害为积年流行病害,特点是繁殖率低,繁殖量少;传播较慢,传播距离较近,主要为种子或土壤传播;潜育期较长;多半无再侵染或再侵染次数少。土传的积年流行病害,土壤中初始菌量的高低是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老区发病重于新区;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

5、土传病害杀菌剂

您好 土传病害治疗首先你要修复土壤、为土壤消毒,使土壤重新充满活力。可以看看喜百农土尔奇

6、土传病害的简介

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侵染病原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线虫等。其中真菌为主,分为非专性寄生与专性寄生两类。非专性寄生是外生的根侵染真菌,如腐霉菌(Pythium spp.)引起苗腐和猝倒病、丝核菌引起苗立枯病。专性寄生是植物微管束病原真菌,典型的象尖孢镰(Fusarium oxysporum)、黄萎轮枝孢(Verticillium alboatum)等引起的萎蔫、枯死。根病的严重程度受根端分泌物成分和浓度的左右。因此,抑制根围系统病原物的活动就成为保护根系并进行土传病害防治的基础。但必须重视和考虑土壤理化因素对植物、土壤微生物和根部病原物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制约作用。

7、番茄的土传病害都有那种?

一般就三种:
黑痉病,枯萎病和青枯病。黑痉病较少见。枯萎病在局部地区发生,一般病株率3%-5%,重时可达10%以上,一定程度地影响番茄生产。青枯病寄主范围较广,发生比较普遍,危害严重。两种病害症状相似,常因分辨不清而影响防治,在生产上应注意区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症状识别:
两者均在植株生长的中后期发病,剖开茎部均可发现变褐色,都表现萎蔫下垂,病害最终都表现为全株性的。
识别要点:
枯萎病常在开花期以后发生。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片在中午时萎蔫,早晚恢复正常,随病害发展,植株中、上部更多叶片开始发病萎蔫,至最后全株叶片萎蔫发黄,最后整株枯死。发病中期植株茎基一侧出现水渍状黄褐至暗褐色坏死条斑。空气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少许淡粉红色霉层。
青枯病苗期一般不表现症状。植株高30厘米左右开始发病。植株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至全株萎蔫。有时仅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发病初期,病株仅在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重病株不能恢复。发病后土壤干燥,气温偏高,2-3天全株即凋萎。如气温较低,连阴雨或土壤含水量较高时,病株可维持1周后枯死。植株死后叶片仍保持绿色或稍淡,所以称青枯病。病茎表皮粗糙,维管束变褐色,并产生不定根,根部变褐腐烂。横切病茎,轻轻挤压,可流出白色菌液,以此与枯萎病相区别。

8、土传病害怎么治?

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侵染病原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线虫等。其中真菌为主,分为非专性寄生与专性寄生两类。非专性寄生是外生的根侵染真菌,如腐霉菌(Pythium spp.)引起苗腐和猝倒病、丝核菌引起苗立枯病。专性寄生是植物微管束病土传病害原真菌,典型的象尖孢镰(Fusarium oxysporum)、黄萎轮枝孢(Verticillium alboatum)等引起的萎蔫、枯死。根病的严重程度受根端分泌物成分和浓度的左右。因此,抑制根围系统病原物的活动就成为保护根系并进行土传病害防治的基础。但必须重视和考虑土壤理化因素对植物、土壤微生物和根部病原物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制约作用。
常见的土传病害有:
在温室中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瓜
土传病害
类灰霉病、疫病、白粉病、根腐病、枯萎病、菌核病、蔓枯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和多种细菌性病害等;
茄果类的灰霉病、菌核病、黄萎病、根腐病、枯萎病、绵腐病、绵疫病、褐纹病、细菌性溃疡病、青枯病、髓部坏死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等;
黄瓜枯萎病
豆类灰霉病、枯萎病、疫病、根腐病、菌核病、细菌性疫病等。
防治措施:
防治土传病害,必须认真实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减少温室菌源为中心目的,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消灭菌源
利用温室封闭性能好的特点,在暑季室内作物换茬时,采取水淹、或火烧、高温焖室等技术措施,铲除室内土壤中残留病菌,净化土壤,力争室内无菌,杜绝以上各类病害的初次侵染。常年连作温室配合80%乙蒜素4000g/公顷,即260g/亩进行土壤处理,消灭土壤残留越冬菌落,或用土壤菌毒消50%尿酸,每亩使用500-1000g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

加强管理
注意肥料卫生,严防带菌肥料进入温室;施用的有机肥料,必须经过暑季覆盖塑料薄膜高温处理、充分腐熟。
土传病害
管理人员进室管理,要在室外的操作房中更换鞋袜和工作服,防止衣物、鞋袜带菌入室;室外的操作房地面,要撒有石灰面消毒,鞋袜和工作服,要勤洗勤晒、杀菌消毒;人员进入温室后,要随手关门落锁,严禁外来人员、特别是其它温室的管理人员进入室内,以防其它温室病害交互感染和室外病菌侵入温室。

培育壮苗
育苗时,要选用无菌基质配制营养土,彻底杀灭土内残存病菌,可以用石灰消毒,石灰既可杀菌又可中和土壤的酸性,可于翻耕前,每667m2撒施石灰50-100kg再翻耕,以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
①种子灭菌:有为数不少的病害,种子带菌,育苗前须用1%的高锰酸钾、或10%磷酸三钠等药液浸种10—30分钟,杀灭病菌。
②加强苗床管理:建苗床时,要在营养土下面铺薄膜、设灌溉水管、实行土下渗灌,并调控好苗床光照、温度,搞好病虫害防治,促成壮苗。深沟高畦栽培,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合理密植,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地面湿度。清洁田园,拔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内撒施石灰。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抗病性。在作物生长中后期结合施药,喷施叶面肥2-3次。嫁接防病,利用砧木嫁接换根,可有效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温室大棚在夏季高温季节,可将土壤翻耕,盖上地膜,再盖上棚膜,地面温度可达到50℃以上,以杀灭部分菌源。[1]
③秧苗移栽时,须用药液细致喷洒苗床和秧苗,做到净苗入室。以后结合根外追肥和防病用药,掺加药液喷洒植株。促进营养体的生长发育,提高光合效率,增根壮秧,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和适应性能,使之减少发病或不发病。

实行轮作
恶化病菌的生态条件,减少侵染;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调整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维持植株健壮长势,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一旦发现病害,要针对病害种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坚决彻底铲除之。决不可让其孳生、蔓延。

9、什么是土传病害?

植物病害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即由病原微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第二类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水分过度或干旱、肥料过多或营养不足、大气或土壤污染等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是非传染性的,因此,在植物病理学上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植物病害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寄生植物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按传播方式又可分为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

根据传播来源和方式,土传病害是指由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体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也就说那些初次侵染来自土壤,其传播体一般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的病原物所致的病害。土壤里含有大量的有害病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就发作,造成作物根腐、枯萎、黄萎、立枯、猝倒、黑根、茎腐等病害,这些病害统称土传病害(Soil-bornedisease)。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与土传病害tuchuanbing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