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年初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严重威胁我国河南、安徽等7个小麦主产省份。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做出
A
2、河南哪几个地区大旱
2014河南旱抄灾最新情况显示,截至7月27日,河南全省已有24.5万人、8万大型牲畜出现临时性吃水困难,全省秋粮受旱面积已达2310万亩。其中轻度干袭旱1700万亩,严重干旱610万亩,主要分布在平顶山、许昌、郑州、洛阳、安阳、鹤壁等市。豫西、豫北部分丘陵岗区因知缺乏灌溉条件,旱情较重。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8日17时宣布启动全道省抗旱Ⅲ级应急响应,以应对当前旱情。
3、1942年河南旱灾了吗?多严重?
不光是旱灾,还有水灾、蝗灾、兵祸。
首先是持续干旱,导致蝗虫大量繁殖,形成蝗灾。
接着是黄河决口,水灾来袭。
而此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时,除了日寇,还有汤恩伯的部队在河南横征暴敛。
所以有人总结那时河南四大害是水、旱、蝗、汤。
4、河南大旱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牵一发而动全身啊呵呵,说点本人愚见:单从供需角度分析,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五年持续增长,按这么着看粮食价格肯定会走低,不过政府出手收粮存粮以及其他宏观调控还是可以起到稳定粮食价格的作用,毕竟政府不愿看到谷贱伤农,当然看见局部还要有整体意识,但这几年还有CPI、PPI持续上涨,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价格。我不是专业经济学家,具体粮食价格怎么波动,粮食的波动与整体物价水平的变化是怎么样的关系很难用精确地数字跟你解释清楚,只是表述下思路。
今年大旱,冬天是粮食成长的最好季节,收粮是在来年夏天,也就是说真正的供需变化发生在09年夏季,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都在积极抗旱,但损失肯定会有,而且比例不低。也就是说,等到09年夏季来临的时候,粮食的供应可能会低于往年(具体多少需要统计,我没数据),假设其他情况不变,粮食价格肯定上涨,因为产量低了,也就是说没有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农民收入会增加,而河南的农民可能会收入降低甚至白忙活了一年。当然其他条件是会变化的,难就难在这里。政府会不会出手补贴河南农民,会不会拿出存粮投放市场以稳定价格等等。三农问题是今年的重中之重,政府不会坐视不管(个人观点),但怎么救就不是我能决定的了呵呵。
接下来要说下结构的问题,粮食在河南所占的GDP比重较高,毕竟是农业大省,也就是说,今年河南的GDP不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身也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向下调整(再次重申我无法精确表述,请意会),统计到全国GDP,当然也会小幅降低。这是在其他情况保持不变的基础下的判断。反映到股市,GDP都下来了,这晴雨表不跟着阴雨连绵了嘛!
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你要分析的因素很多。河南低产了,其他省份可能接着保持持续增长,那总供应量的变化就不好说了。也可能第一产业在河南GDP下来了,可第二第三产业却增长较多,又弥补了第一产业的下滑。这些因素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说清楚的。
但就农业来说,可怜了河南的农民,可怜了河南的农业企业,因为除了政府支援,他们真的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经济学里最搞笑的一点是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可实际生活中,变量很多,而且经常变。所以有很多模型来统计最终变化情况并给出数据。政府高层也不容易啊,经济危机够他们忙的,现在又有大旱灾害。不过请相信他们,毕竟智囊团很多,比我这种业余选手高的可不是几个能量级呵呵。看好中国经济吧,起码目前还是中国最硬最挺呵呵!
5、河南为什么总是大旱,特别是豫东平原,已连续多年冬旱了,一般都是100多天不降水。有谁能给个科学的解释?
河南,特别是豫东平原,冬旱的几率很高,大概是10年7遇。
其实,河南豫东地区并不缺雨,总雨量基本是够用的。问题是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
豫东年降雨总量多则接近1000MM,旱年也约400MM,平均年降雨量为600—700MM。可惜仅7、8两个月,降雨量就几乎占一半。春季(春涝)、秋季(秋涝,秋傻瓜雨)占了接近一半,冬季的雨量就少得可怜了。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南方的湿热气流与北方的干燥寒冷气流作用的结果。这绝然矛盾的两大气团,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其趋势,立春开始,南方湿热气流处于攻势,越来越强,反之,到了立秋,则处于守势,越来越弱。其对攻时的接触面----锋面,也是所谓的切变线------切变线形成的上空,就是地面的降雨机会。
从豫东地区说,在其上空形成切变线的时间段,春季是清明节前后,所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现象。秋季的时间段,是白露前后,----秋傻瓜雨,小麦底墒雨,霉烂薯干的雨。
其间,夏天始终被南方湿热气流统治,冬季则是北方干旱寒冷空气的天下。
这就是豫东平原连续多年冬旱的原因。
6、中国河南特大旱灾资料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冬小麦分蘖、扎根生长之际,一场极为罕见的特大旱灾,正侵袭着中原大地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当务之急,应当送“甘霖”保生产,莫让关键时期误了中国夏粮安全的大局。
此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自去年十月、近一百一十天以来,河南有效降水不超过十五毫米,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四千一百五十多万亩,其中严重受旱七百万亩,有五十万亩出现麦苗枯死现象。
更让人揪心的是,河南省气象部门预报显示,未来一周甚至整个二月份,该省仍然难有能让小麦充分“解渴”的降水。除了严重旱情影响,病虫害也明显重于常年。鉴于此,夺取夏粮丰收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威胁,影响的不仅仅是河南的小麦生产:河南的冬小麦产量占中国内地的四分之一,如果河南的小麦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中国北方大多数农民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是建立在小麦丰收的基础上的。如果小麦生产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步伐。以河南为例,该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是食品工业,而食品工业是建立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的基础上的。如果今年的小麦生产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河南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显然,河南省的决策者们对此已有深刻体察。截至目前,该省投入抗旱资金六点一一亿元人民币,已累计浇灌面积五千六百六十四万亩次。当局还严令:用十天的时间把全省七千多万亩小麦浇灌一遍。
在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安阳等市,工作人员坚守在炮点,适时开展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雪作业。
河南电力公司组织系统十万名电力职工,一千支党工团突击队投入抗旱浇麦保供电战役中,输送一百万电力负荷到田间,确保一千余万亩麦田灌溉用电。
与此同时,河南省军区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抗旱浇麦行动;团河南省委已组建各类抗旱服务队一百三十余支,开展抗旱浇麦帮扶一点二万余人次。
当前,干旱仍在持续,上述举措很难确保会立竿见影。打赢抗旱浇麦夺丰收这场“战役”,送“甘霖”保生产的任务迫在眉睫。
7、河南哪些地方大旱
驻马店 许昌 平顶山 洛阳 南阳 周口旱情非常严重,其他市县也都很严重
8、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
1、西汉末年,汉朝人口有5801万,经过连年灾荒和王莽篡汉西汉灭亡后的大动乱,短短30余年,至公元31至37年间(东汉光武帝建武七至十三年间)人口数落至1506万人。
2、到了东汉末年人口又恢复到6000万左右,灾荒再起,黄巾起义爆发,接着就是东汉灭亡和三国纷争时期,人口在三国初期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汉昭烈帝刘备元年)降至1408万人。
3、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时人口达到5140万。但经过隋唐之间的灾荒和战乱,到了唐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在15年内人口又降至1770万。
4、整个明朝中国人口都在7000万以下,在五六千万之间。明末公元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为5166万。
明末的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连年低温和旱灾,大灾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满清趁机入侵,经过明末清初的动乱和清兵入关的杀戳,中国人口又降至一个低谷,清朝刚开国十年后的公元1855年人口跌至1493万,回到春秋战国水平。
5、1840年(道光廿年),人口为41281万。就是说,鸦片战争发生时,中国已有4亿人口,大体相当于1949年解放时中国的人口水平。道光之后的几年间自然灾害严重,长江流域曾发生过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再加上太平天国之乱,人口在公元1862年(同治元年)降至最低点22542万。
6、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则多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西方学者也称其为大跃进饥荒。
(8)河南旱灾历史扩展资料:
导致大灾荒的原因都是旱灾,蝗灾也有可能,但是蝗灾是伴随着旱灾而来的。旱灾才是大灾荒的导火索。旱灾以及蝗灾,都是群攻的灾害,受灾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动物,以及植物。加上北方开发早、开发深,根本就没有山林河流可以供人进行渔猎。
北方的民众从事的都是农业种植,手里的工具都是农业种植的工具,没有用来进行渔猎的工具。更没有进行其他生产方式的工具。除了背起麻皮袋逃荒外,基本上是没有其他办法的。
9、一篇关于河南1942大旱灾的论文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10、1942年的河南旱灾到底是什么导致的?
当年的大陆副热带高压比较强,次高压不断增强分裂东移,影响河南。在高压的控制下,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久了就出现了大范围干旱。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带,土壤大部分属于沙土性质,因此水分的蒸发和下渗速度都比较快,只有西部山区的伏牛山腹地的水分蒸发量较少,因此“靠天吃饭”成了河南农业的一大特点。为此,当地的百姓有着“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无雨一大旱”的说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了1942年秋天,河南农户几乎颗粒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