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与特产 > 口语交际翼城的特产

口语交际翼城的特产

发布时间:2021-03-08 18:30:37

1、翼城有什么特产?

翼城十大碗:它来自晋南民间宴席上必不可少的菜品,是晋南独有的民间风味,做法讲究,口味独特,色泽搭配合理。 十大碗包括:1、鱿鱼汤:自发的鱿鱼,因为它是用碱面发的,所以少;特点是:鲜,香,润口。2、丸子汤:它不是普通的丸子汤,它是用精纯的五花肉配上馒头炸成的,再配上自制的调料熬,特点就像乒乓球飘在汤上,与众不同。3、红白豆腐汤。4、糯米糕(不是糕点,像大饭一样的)。5,红薯汤。6,银耳汤。7,黄焖肉。8,雪花肉:因为它是白色的,看起来像雪花,所以叫雪花肉。它的做法是:生瘦肉切成片,拿鸡蛋裹住,再加上面粉,淀粉,先水煮一会儿,然后再蒸,必须蒸一个小时才能好,最适合老年人吃了,特点是:口感好,嫩,滑。9、清汤牛肉10、肚丝汤。 (补充一下:十大碗在以前的时候是穷人家里吃的,吃宴席的时候最低最低要出十大碗,因为以前穷点,只好吃十大碗,什么菜都没有,只是十碗汤。现在呢,十大碗都不是上面的那个样子了,都改了很多,现在也不是10碗了,最多8碗。至于是哪8碗,每个饭店里的也不是一样的,还有以前的十大碗具体是什么哪个十碗饭,也不知道,上面的内容少一碗,也不知道是哪碗,就是在吃宴席的时候也看不出来少哪个。现在席面上有东西的叫法:八八的,六六的,十五圆等,其中八八的是最好的宴席,好像是取八八六十四圆满吧。然后是六六的。)

2、翼城石子饼民俗作文

在弄清石子饼的历史渊源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石子饼的做法。石子饼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并不复杂。将光滑、类似杏核大小般的河卵石淘洗干净后倒进铁鏊擦点油(防石子沾在面饼上),反复搅拌加热,使石子升温均匀。然后用提前发好的面做饼胚,包上用油、盐、小茴香、芝麻、花椒叶等制作的馅儿。待鏊内的小石子烫手后,再用勺子不断翻搅使其热度均匀,将烧热的石子舀出一半,放入另一热鏊上保持温度,再将余下的一半平摊锅中。将做好的圆饼胚整齐放入锅内石子上,再将舀出的热石子盖上,上焙下烙约5分钟左右慢火烙烤,熟后出鏊。烤熟后的饼面凹凸不平,疙疙瘩瘩,此时的石子饼白里泛黄,吃起来酥松喷香。
过去在我们翼城,尤其是农村,特别是临近中秋佳节之前,你只要到农村去转转,就可听到不止一处的“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的响声。由于制作石子饼这种专用的铁鏊不多,所以大多是几户人家在一块合用。由于是八月十五拜月专用供品,所以家家都要烤石子饼,场面非常热闹。村妇的叽叽哇哇声、小孩的嘻闹声、石子饼的哗啦啦声相互应和,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年长的人大多都记得,各家各户要烤好多,除用做供品,走亲戚访友礼品之外,剩余的就用麻绳串起来挂到不易找到的地方,能放置好长时间,正是这种能长时间放置的特性,干透后的石子饼吃起来又脆又酥,越吃越香,石子饼的特点是,制作方式古老,且与月饼的制作方法极其相似,又都是中秋节拜月的供品。于是,便有了月饼源于石子饼的说法。
石子饼真的是月饼的鼻祖吗?这种加工方法原始制作方式古老的石子饼为什么当时只能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做专用供品呢?大家知道,月饼是八月十五的专用供品,中秋节是我国的“团圆节”,也就是庆秋收节,八月十五前后秋果、庄稼成熟,家家户户都拿出丰收的果实来祭拜月神,供案上月饼、苹果、葡萄等各种鲜果干果是必不可少的,但石子饼只有在翼城和少数地方才有,而且也是中秋节专用供品,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工艺越来越复杂,形成了各种各样好看的月饼。现在月饼上各种花纹的不断翻新,但那精细的纹烙是否是石子饼上凹凸遗留下来的印,渐渐的好多地方就用月饼代替了团圆的石子饼。但由于石子饼的做法比较简单,工艺也不复杂,在有些地区就慢慢地流传了下来。长期以来,也就把石子饼同月饼一样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在翼城还有拷制的“兔子型”、“石榴型”、“桃型”的石子饼,能看出当地人对“拜月”的遗风,谈起石子饼就不能不提起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铸有“中秋赏月”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修,十五于初,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署均,取于月数,则故曰中秋。”到宋代赏月盛行,明清以来,民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云“民间以日月相,取团圆之义,”《商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这种烙“团圆”饼类似月饼的小饼子,并压兔子、石榴图案,在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挂通风处凉干,春节回来后分享,已示合家团圆。这段对月饼的描述是否与开头提及的石子饼在当地的风俗有吻合之处。 ­
看来,月饼是由石子饼演变而来的,石子饼是月饼的鼻祖,此说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自唐代以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考究了。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同时与当时的放入油、盐、糖、鲜花椒叶、大料、葱等制成石鏊饼有异共同曲之妙。 ­
那么石子饼又起源于何处呢?在查阅了好多资料之后,也如此分析一番。这种利用滚烫的石子加工成的薄饼,用现在的烹饪语言说是“石烹法”。“石烹法”指一种“加物于燧石之上”的食品加工方法,既把食物原材料放置在加热至滚烫通红的小石块之上,利用石块的高温烹饪食物,或把烧红的石块投入有食物的水中,一直到水沸食物煮熟为止。目前的“铁板肥肠”、“石头腰花”等菜肴就是使用此方法烙烤而成,由此可看出石子饼的制作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取火熟食,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形成,烹饪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焙热,这也就出现了“石鏊”(一中经过打磨制成的能在下面用火烧的薄石片)被烹饪界称之为“石烹时代”,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饼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礼记》有“燔黍捭豚”,东汉郑玄注曰:“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擘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民间石子饼至今仍以石子传热焙熟而食,凹凸疤痕呈粒燔之象,故被称为远古烹饪的“活化石”。 ­
特别是从原始社会到尧帝时代,这个时候虽陶器大盛,但石烹犹存。《面道本源》载,山西民间有“尧制石饼,面食流芳”的传说:尧乃教人们以石盘、石棒将黍麦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饼,庆贺粮食丰收,喜贺子孙兴旺,现在,晋南地区麦收以后,家家户户都要烤制石子饼,走亲串友,庆贺丰收,这种远古习俗,因出于尧,民间又称石子饼为“尧王饼”或“华夏第一饼”(《名食掌故》) ­
远古石烹技术跨越两千多年的陶器、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出现了最早仿陶鏊制作的三腿铁鏊(山西万荣县出土),当时还只囿于贵族间使用。到西汉初年,随着铁器的广泛普及和石磨技术的发展,铁鏊在民间逐渐代替了石鏊而被使用,形成了平底铁鏊上放河滩石子以烙饼的方法,当时的翼城炼铁技术十分发达,象在冶南村发现的汉代炼铁遗址就可说明当时铁在翼城很普及,在民间,铁鏊很快的替代了石鏊,但由于在铁鏊烙的饼没有在石鏊里烙的饼好吃,人们就在铁鏊的上面铺上一层河卵石在烙烤,着就是现在石子饼的雏形了,所以在我们当地也有叫此饼为“河卵烤”。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幸河东、祀后土、欢宴于汾河之舟,即以百姓敬献的石子饼为美食,并作《秋风辞》发虎啸龙吟(《河东名胜诗抄》)。(参阅《古烹古俗石子饼》李星民著) ­
到了唐代,石子饼又被称为石鏊馍,作为奉献给皇帝的贡品。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炊挨饿。清代袁牧在《隋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名食掌故》载,永济民间相传,崔莺莺避难普救寺,与张生相爱,受到老夫人的阻拦不能见面。莺莺托红娘每日买石子饼送给张生,以表情达意。因此爱情圣地的蒲坂人还将这种石(沙)子饼称为“莺莺饼”。明代,据《繁峙县志》载,正德年间,明武宗曾出京巡视,品尝疤饼(因石子饼有凹凸疤痕,当地人故又称疤饼)。到了清代,石子饼有了“万德昌”、“三和堂”等三晋专业作坊经营,并在大江南北流传,在运城和陕西一些地方也有“旮旯托”的叫法,把烙烤石子饼叫“打旮旯托” ­
从以上不难看出,我们翼城的土语说法也都不无道理,“圪烙托”更接近制作的过程,而“圪篮桃”从音上更接近土语,也更富有地方内涵,但用石子饼更为直接一些。 ­
还想提到的就是“月饼山”的传统和我县的八月十五晚供品“石子饼山”有非常相似之处,这个习俗在清代已有,清代乾清宫供月御案的“月饼山”高达十数层。垫底巨饼直径数十尺,重二十余斤,而山顶小饼仅二寸大,三两重。皇帝拜月饼祈丰年后,把精巧别致的“迷你”小饼赏予宠妃,捧酥香软糯的“敖尔合”满语即“奶子”月饼敬奉太后,将垫底大饼切开分赐众王公大臣、妃嫔公主、福晋命妇,每人一份。而“石子饼山”也有类似,只是在最上层有筷子插上一只兔子型石子饼,并朝月亮飞奔之状,意为把供品带给月神。也许我们翼城的石子饼曾经做过贡品。 ­
现在各地的石子饼不太一样,翼城的石子饼(圪篮桃)肥厚结实,饼上坑坑洼洼,干湿适中,呈金黄色,有馅瓜的软嫩清香,有干果料的酥脆味爽,吃起来干酥可口,经久耐贮,久放不变质,且携带十分方便。很受人们的喜爱。陕西大荔和太谷出产的石子饼,均为“干饼”较薄,制作方法相似,携带方便。香酥、经久耐储,汾阳、关中、繁峙、河津、潞城、吕梁、平遥也均有出产。细品起来,终不及风情故事虽与乡民同嚼一番充满晋风晋韵的古烹古俗。如今虽然石子饼的身价倍长,已成为食用及访亲问友馈赠佳品。其他地区已有有识志士,以独特的经济意识,注册商标,专业从事石子饼系列生产,并且商品已登上超市、高级饭店的大雅之堂。而我们的翼城特产“圪篮托”就目前来看只有包装,还没有一家注册商标,不能不说是我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遗憾。

3、夸家乡-翼城的日记

xx年xx月xx日 星期x

我的家乡在南大港。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田野,茂盛的大树,哪里的树木茂盛、鲜花盛开。家乡的风景真美啊!

我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物产也很丰富。那里有:冬枣、苹果、杏等水果。其中,我最喜欢家乡的冬枣了,因为它的味道甜津津的。

冬枣的形状是椭圆的,大小和小沙果差不多,身上滑溜溜的。

冬枣一开始是淡绿色的,后来慢慢变成了红色,在慢慢变成深红。

你轻轻咬一口,冬枣的汁水就会染到你的嘴上和舌头上。

冬枣没成熟的时候是淡淡的味道,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作文二:夸家乡

xx年xx月xx日 星期x 

今天,张老师开了个交流会,是专门交流夸家乡的日记。

首先先把关于家乡的图片一看,再交流日记。交流了好几个同学的日记才轮到我,我读的时候非常流利,读完之后,老师说我这篇日记写的很好,听了这句话,我心里就美滋滋的回到座位上了。

从今往后,我要把日记的内容写的丰富多彩,更加生动!

作文三:夸家乡

xx年xx月xx日 星期x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黎城县,它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不仅有美丽的旅游景点—黄崖洞、白云洞、广志山等许多旅游景点,还有物产丰

富的矿产资源,最有名的是黎城四大宝,它们是核桃、花椒、柿子和大枣。一到秋天,到处是丰收的景象。满山遍野都是红色的大枣、柿子和花椒,还有绿色的核桃挂满树枝。人们忙着把它们往家里运,我的家乡真是个美丽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

作文四:夸家乡

xx年xx月xx日 星期x 

我的家乡在温州,那里景色迷人,特产丰富。

夏天到了,山上的杨梅成熟了,又大又红,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让人垂涎欲滴。大批的游客蜂拥而至,采摘杨梅,欢度杨梅节。家乡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秋天到啦,瓯柑成熟了,剥开桔黄色的皮尝一口,味道酸甜可口,非常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家乡还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区,如楠溪江。楠溪江风景优美,那里的水很清很清,清得连底下的石头和小鱼都看得见。夏天的楠溪江特别吸引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坐着竹排在碧绿的江水上游玩,有些调皮的小孩还把脚伸进水里,都舍不得伸出来。更多的人则干脆跳入江中,尽情玩耍嬉闹。

4、口语交际夸家乡蚌埠迷人风光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蚌埠,这里是一个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优点说也说不完的地方。
我的家乡蚌埠物产丰富。怀远县的石榴晶莹剔透;五河县的螃蟹远近闻名;固镇县的绿豆饼香甜可口;蚌埠蚂虾街的大蚂虾吃到你过瘾,满口留香,恋恋不忘;还有特产珍珠怡让你的嘴吃了比蜜还甜!同时,你还可以见到我们蚌埠最有名的特产—珍珠呢!那一颗颗珍珠纯洁无瑕,不掺一丝杂色,甚至可以和当时的和氏璧媲美,所以,蚌埠又称珠城。
我的家乡蚌埠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她是花鼓灯,四洲戏的发源地,
听说正在申报国家和世界文化遗产呢。美丽的珠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龙子湖风景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汤和墓、白乳泉、水上乐园、淮河风情园……更是你周末度假的好去处。新建的淮河文化广场是我们蚌埠的一张城市名片,会展中心、图书馆、休闲中心、大剧院四幢建筑都坐落于此。你若是登上张公山,站在望淮塔,俯览今日的蚌埠大地,到处是生机蓬勃,春意盎然。所以,蚌埠也是一个让你留恋忘返的地方。

的家乡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蚌埠公路四通八达,京福、宁洛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方便快捷;新机场早已建好投入使用;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
大港;蚌埠站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现在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将给蚌埠拉来一座“高铁新城”,高速列车将把蚌埠带入“高速时代”,为蚌埠的高速发展
带来无限商机!所以,蚌埠也将是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家乡蚌埠,一个在我心中最完美的地方。

5、翼城石子饼有无历史记载

在弄清石子饼的历史渊源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石子饼的做法。石子饼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并不复杂。将光滑、类似杏核大小般的河卵石淘洗干净后倒进铁鏊擦点油(防石子沾在面饼上),反复搅拌加热,使石子升温均匀。然后用提前发好的面做饼胚,包上用油、盐、小茴香、芝麻、花椒叶等制作的馅儿。待鏊内的小石子烫手后,再用勺子不断翻搅使其热度均匀,将烧热的石子舀出一半,放入另一热鏊上保持温度,再将余下的一半平摊锅中。将做好的圆饼胚整齐放入锅内石子上,再将舀出的热石子盖上,上焙下烙约5分钟左右慢火烙烤,熟后出鏊。烤熟后的饼面凹凸不平,疙疙瘩瘩,此时的石子饼白里泛黄,吃起来酥松喷香。
过去在我们翼城,尤其是农村,特别是临近中秋佳节之前,你只要到农村去转转,就可听到不止一处的“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的响声。由于制作石子饼这种专用的铁鏊不多,所以大多是几户人家在一块合用。由于是八月十五拜月专用供品,所以家家都要烤石子饼,场面非常热闹。村妇的叽叽哇哇声、小孩的嘻闹声、石子饼的哗啦啦声相互应和,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年长的人大多都记得,各家各户要烤好多,除用做供品,走亲戚访友礼品之外,剩余的就用麻绳串起来挂到不易找到的地方,能放置好长时间,正是这种能长时间放置的特性,干透后的石子饼吃起来又脆又酥,越吃越香,石子饼的特点是,制作方式古老,且与月饼的制作方法极其相似,又都是中秋节拜月的供品。于是,便有了月饼源于石子饼的说法。
石子饼真的是月饼的鼻祖吗?这种加工方法原始制作方式古老的石子饼为什么当时只能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做专用供品呢?大家知道,月饼是八月十五的专用供品,中秋节是我国的“团圆节”,也就是庆秋收节,八月十五前后秋果、庄稼成熟,家家户户都拿出丰收的果实来祭拜月神,供案上月饼、苹果、葡萄等各种鲜果干果是必不可少的,但石子饼只有在翼城和少数地方才有,而且也是中秋节专用供品,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工艺越来越复杂,形成了各种各样好看的月饼。现在月饼上各种花纹的不断翻新,但那精细的纹烙是否是石子饼上凹凸遗留下来的印,渐渐的好多地方就用月饼代替了团圆的石子饼。但由于石子饼的做法比较简单,工艺也不复杂,在有些地区就慢慢地流传了下来。长期以来,也就把石子饼同月饼一样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在翼城还有拷制的“兔子型”、“石榴型”、“桃型”的石子饼,能看出当地人对“拜月”的遗风,谈起石子饼就不能不提起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铸有“中秋赏月”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修,十五于初,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署均,取于月数,则故曰中秋。”到宋代赏月盛行,明清以来,民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云“民间以日月相,取团圆之义,”《商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这种烙“团圆”饼类似月饼的小饼子,并压兔子、石榴图案,在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挂通风处凉干,春节回来后分享,已示合家团圆。这段对月饼的描述是否与开头提及的石子饼在当地的风俗有吻合之处。 ­
看来,月饼是由石子饼演变而来的,石子饼是月饼的鼻祖,此说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自唐代以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考究了。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同时与当时的放入油、盐、糖、鲜花椒叶、大料、葱等制成石鏊饼有异共同曲之妙。 ­
那么石子饼又起源于何处呢?在查阅了好多资料之后,也如此分析一番。这种利用滚烫的石子加工成的薄饼,用现在的烹饪语言说是“石烹法”。“石烹法”指一种“加物于燧石之上”的食品加工方法,既把食物原材料放置在加热至滚烫通红的小石块之上,利用石块的高温烹饪食物,或把烧红的石块投入有食物的水中,一直到水沸食物煮熟为止。目前的“铁板肥肠”、“石头腰花”等菜肴就是使用此方法烙烤而成,由此可看出石子饼的制作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取火熟食,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形成,烹饪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焙热,这也就出现了“石鏊”(一中经过打磨制成的能在下面用火烧的薄石片)被烹饪界称之为“石烹时代”,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饼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礼记》有“燔黍捭豚”,东汉郑玄注曰:“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擘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民间石子饼至今仍以石子传热焙熟而食,凹凸疤痕呈粒燔之象,故被称为远古烹饪的“活化石”。 ­
特别是从原始社会到尧帝时代,这个时候虽陶器大盛,但石烹犹存。《面道本源》载,山西民间有“尧制石饼,面食流芳”的传说:尧乃教人们以石盘、石棒将黍麦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饼,庆贺粮食丰收,喜贺子孙兴旺,现在,晋南地区麦收以后,家家户户都要烤制石子饼,走亲串友,庆贺丰收,这种远古习俗,因出于尧,民间又称石子饼为“尧王饼”或“华夏第一饼”(《名食掌故》) ­
远古石烹技术跨越两千多年的陶器、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出现了最早仿陶鏊制作的三腿铁鏊(山西万荣县出土),当时还只囿于贵族间使用。到西汉初年,随着铁器的广泛普及和石磨技术的发展,铁鏊在民间逐渐代替了石鏊而被使用,形成了平底铁鏊上放河滩石子以烙饼的方法,当时的翼城炼铁技术十分发达,象在冶南村发现的汉代炼铁遗址就可说明当时铁在翼城很普及,在民间,铁鏊很快的替代了石鏊,但由于在铁鏊烙的饼没有在石鏊里烙的饼好吃,人们就在铁鏊的上面铺上一层河卵石在烙烤,着就是现在石子饼的雏形了,所以在我们当地也有叫此饼为“河卵烤”。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幸河东、祀后土、欢宴于汾河之舟,即以百姓敬献的石子饼为美食,并作《秋风辞》发虎啸龙吟(《河东名胜诗抄》)。(参阅《古烹古俗石子饼》李星民著) ­
到了唐代,石子饼又被称为石鏊馍,作为奉献给皇帝的贡品。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炊挨饿。清代袁牧在《隋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名食掌故》载,永济民间相传,崔莺莺避难普救寺,与张生相爱,受到老夫人的阻拦不能见面。莺莺托红娘每日买石子饼送给张生,以表情达意。因此爱情圣地的蒲坂人还将这种石(沙)子饼称为“莺莺饼”。明代,据《繁峙县志》载,正德年间,明武宗曾出京巡视,品尝疤饼(因石子饼有凹凸疤痕,当地人故又称疤饼)。到了清代,石子饼有了“万德昌”、“三和堂”等三晋专业作坊经营,并在大江南北流传,在运城和陕西一些地方也有“旮旯托”的叫法,把烙烤石子饼叫“打旮旯托” ­
从以上不难看出,我们翼城的土语说法也都不无道理,“圪烙托”更接近制作的过程,而“圪篮桃”从音上更接近土语,也更富有地方内涵,但用石子饼更为直接一些。 ­
还想提到的就是“月饼山”的传统和我县的八月十五晚供品“石子饼山”有非常相似之处,这个习俗在清代已有,清代乾清宫供月御案的“月饼山”高达十数层。垫底巨饼直径数十尺,重二十余斤,而山顶小饼仅二寸大,三两重。皇帝拜月饼祈丰年后,把精巧别致的“迷你”小饼赏予宠妃,捧酥香软糯的“敖尔合”满语即“奶子”月饼敬奉太后,将垫底大饼切开分赐众王公大臣、妃嫔公主、福晋命妇,每人一份。而“石子饼山”也有类似,只是在最上层有筷子插上一只兔子型石子饼,并朝月亮飞奔之状,意为把供品带给月神。也许我们翼城的石子饼曾经做过贡品。 ­
现在各地的石子饼不太一样,翼城的石子饼(圪篮桃)肥厚结实,饼上坑坑洼洼,干湿适中,呈金黄色,有馅瓜的软嫩清香,有干果料的酥脆味爽,吃起来干酥可口,经久耐贮,久放不变质,且携带十分方便。很受人们的喜爱。陕西大荔和太谷出产的石子饼,均为“干饼”较薄,制作方法相似,携带方便。香酥、经久耐储,汾阳、关中、繁峙、河津、潞城、吕梁、平遥也均有出产。细品起来,终不及风情故事虽与乡民同嚼一番充满晋风晋韵的古烹古俗。如今虽然石子饼的身价倍长,已成为食用及访亲问友馈赠佳品。其他地区已有有识志士,以独特的经济意识,注册商标,专业从事石子饼系列生产,并且商品已登上超市、高级饭店的大雅之堂。而我们的翼城特产“圪篮托”就目前来看只有包装,还没有一家注册商标,不能不说是我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遗憾。­

与口语交际翼城的特产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